首页>演讲稿>如何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精选15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精选15篇)

作者:笔尘

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评估自己的写作水平,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在下文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无论是中学数学的《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说明》都把它列为诸项数学能力的首位。由此,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每个数学教师所要重视和培养的。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数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多举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推动学习的动力之源,要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一是将数的运算和和实际运用与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运算不是单纯的、枯燥无味的数字游戏,而是为了解决自己或他人的再显示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或困难。

教学中基础知识是算理的依据,对运算具有指导意义,基础知识混淆、模糊,基础知识不过硬,往往是引起运算错误的根本原因,所以加强和落实双基教学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一个数学题,看一看知道怎样解就行了,其实运算的合理性,正确性,简捷性,时效性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算能力要进一步加强,让学生自己体悟运算能力的重要性和书写的规范性。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关系到计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这门课,由于它自身严密的特点,就容不得学生丝毫的马虎与粗心。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究其原因,有一部分与不良的学习习惯不无关系。为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是: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对阿拉伯数字、运算符号严格要求,规范书写。经常这样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出现,真正为学生的计算“保驾护航”。

在课堂上对同学们的计算要给予及时的评价,但切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老师不要代劳,即使做不出来,只需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同时在课堂上我们要培养学生“眼尖,手准,书写清晰,及时检查”的良好习惯。

正确的算法是提高计算准确性的根本保证。对计算法则只有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时才能牢固地掌握,因此对算理的教学不容忽视。再则,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法则,要经常进行一些算法易混淆的题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辨析,从反面让学生“扶正固本”。

数学运算的熟练性主要表现在能迅速、合理地进行运算,有些学生往往只会机械的死记公式,生搬法则,其结果是既花费了大量时间,又不能求得准确的结果。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加强速算教学。多步计算的题,其解题方法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好多题都不止一种解法。众多的解法中肯定有一种“又对又快”的。这种算法依赖于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分解和组合,依赖于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的应用。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主动探索速算的方法灵活计算。方法活了,便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目的。应该注意的是:在应用过程中,运算的目的不一定是追求一个简化的结果,而且要为一定的推理、演绎、判断服务。

不论什么样的计算题都是以基本的口算作为基础的,老师要经常性地安排一些由易到难的口算练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算法,而且由量变的积累能使学生最终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学生算得多了,熟练了,计算能力就会提高。

学生的知识水品、认知风格、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千差万别,尽管教师总结学生运算错误的原因,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讲解的方法,但总有一部分学生屡纠屡犯,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运算印象不深,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运算错误的类型进行梳理并分类,归纳,自己进行消化,建立错题档案,时时提醒自己,防止错误再犯。当学生自己会纠正自己的错误时,他们运算的正确率以及运算能力一定得到了提升。

总的来说,运算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中基础素质,如何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是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基础,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责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真正焕发课堂的活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筋,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我在班中对学生注意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于质疑,敢于质疑。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

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在第一次接触学生时,教师说:“同学们,老师很希望和大家做朋友,愿意和同学们成为学习上的伙伴,今后上课时,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问班上的同学,也可以用问我这个朋友。”想了一会,自言自语地说:“该从哪几方面来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老师让学生和周围的同学组成小组共同讨论。

三、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鹅不会飞走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四、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五、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六、持之以恒,使学生常质疑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总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代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的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人的学习过程中,疑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是创新的基础。发明家瓦特因对水壶冒出的水蒸汽产生疑问从而发明了蒸汽机。而在我们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就要积极去培养学生质疑求异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在教学中营造好民主氛围,是培养质疑能力的起点。

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小孩子们常常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和超乎寻常的问题,他们对什么事情都想摸一摸、尝一尝、动一动、问一问。但是,我们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有“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评价一个学生是否表现好坏的标准,就是要看他们是否“听话”,要“乖”,完全按照教师设计的意愿去做事,不能跟老师顶嘴。否则,就是“坏”孩子,那“坏”孩子是要经常被批评、被罚站,甚至被罚作业等。久而久之,小孩子的思维变得封闭、僵硬,儿童善于发现的天性也慢慢地被磨灭了,简直是个老气横秋的“小老头”。

创造力最大的源泉是质疑,要让质疑在教学中而已运用,就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张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处在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位置上,而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发扬民主、平等,赏识、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要把真挚的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用饱满的精神,艺术的语言,优美的教态,丰富的表情,甜蜜的微笑,激励性的评价去感染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不怕失败的精神,只要敢表达,就是好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氛围,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在《小数加减法》一课,有学生因受到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影响,就提出这样的见解: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末位对齐,并且让这名学生上台板演例题,说明算理。25.12+18.88=,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不能直接给予否定,首先要肯定他能够积极独立思考问题,而且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可出示多种练习,12.05+27.45=45+2.07=28.43-8.075=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小数加减法计算必须要小数点对齐。又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节课,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本上是把除数变成整数,那么,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这样也能算出同样的结果吗?”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长此以往,学生就更加自信,表现活跃,情绪高涨,形成良好的质疑氛围,学生创造想象思维能力就得到培养。

二、创设情境,唤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积极、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等方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惊奇、疑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质疑问难”的兴趣。

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可用讲故事形式,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六一节前夕,为了给孩子过节,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分给大、小两个孩子,大的分得块,小的分得块。大的心里想:弟弟只有‘2’,而我有‘4’,应当是多些了,而小的看到自己只有2,哥却有四,我少了,于是,就大吵大闹,说妈妈分得不公平……这时教师就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帮助妈妈怎样给小的孩子一个满意的解释。又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自然数,不用笔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哪几个数分别能被2、3、5整除。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顿然生疑,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在教学《圆的认识》,我们可设计这样的情境:“早晨,在辽阔的大草原中,在一个蒙古包旁边,有一个木桩上面用绳子栓着一匹马,到傍晚时分,这匹马周围的草地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拿出图钉、细绳、铅笔分别代表木桩、绳子、马,画出被马吃掉的草地形状,从而认识到圆的圆心、半径和基本特征。这样的情境对学生有亲近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精心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不是枯燥的,而是趣味无穷。通过创设情境,激趣设疑,使数学课呈现出活泼生动,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三、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智力基础,加强创设实验操作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被活动吸引。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学生的演绎推理,合理想象和思考,大胆地推测和尝试,积极地猜想,从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拿出四根小木棒,两根长,两根短,让学生动手把小木棒组成一个四角边形,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从而加深对“围成”二字的理解。但是有的学生手中的四根木棒怎么也围不成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疑问,从而得出: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用钉子固定围好的四边形,然后动手拉平行四边形,发现在什么状态下,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操作、观察和思考,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教师在引导新知识过程中,可以带些实物,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建立圆的周长概念。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实际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群体合作,发散思维,主动探究。有的小组拿出毛线在圆上绕,想出“绳测”的方法,有的小组推出自行车进行滚动一周,想到“滚动”的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初始数据,让学生悟出圆的周长和半径、直径的长短有关系,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拓展思维,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圆周率和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不断地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获得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动力去思考,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新知。因此,我们要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各种智力因素,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动向,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学生集体的智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从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地层、火山、地震、惯性力的分析、天体引潮力的分析,甚至神话、典故、传说、风俗习惯等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尝试困难、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我们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自律性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无论孩子天赋多聪明、iq多高,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做事也是很难成功的。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对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

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首先要从延迟对孩子需要的满足开始。心理学实验已经表明,自我控制能力最早出现在宝宝6~12个月,而4岁则是自我控制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从孩子很小时家长就要有这种意识,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适当延迟满足孩子欲望的时间。也不要让孩子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注意培养宝宝抵制诱惑、克制自己的能力。

记得女儿三岁左右时,有一次在商场里看到了一个遥控小汽车,喜欢的不得了,非要买着不可。我想不能让孩子养成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坏习惯,得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虽然看着孩子眼泪汪汪的小脸也很心疼,但还是咬牙坚持没给她买。过了一段时间,我看孩子特别懂事,就偷偷把遥控车买回来给了孩子一个惊喜。没想到这件事过后,带孩子去商场时丫头再也不吵闹着要东西了。看来,只要家长在生活中多注意适当延迟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会慢慢养成的。

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离不开对时间的管理,当孩子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家长就要逐渐培养孩子在时间上的自律意识。孩子想做某一件特别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时,家长要先和孩子约定玩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孩子可以尽情的玩,约定时间一到,孩子必须自觉停止。如果孩子不能马上停止,就需要对孩子适当“惩罚”,可以减少玩的次数或减少下次玩的时间,让孩子为自己的“违约”付出代价,培养孩子正确的时间观念,懂得守时的重要性。当孩子开始做一件不太喜欢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做家务时,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制定完成的时间,告诉孩子只要认真完成,剩余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让孩子逐渐养成重视时间的良好意识和管理时间的良好习惯。

训练孩子的自律能力,不能光凭家长的“行政命令”,最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诱惑力的动机。家长首先要了解什么才是孩子真正在乎或需要的事情,当要求孩子在某一方面自律时,尽可能想办法把你的要求与孩子的某种需求关联起来,构成因果关系,给孩子的自律提供一个强大的动机,促使孩子心甘情愿的去完成。

女儿小时玩完玩具从来不收拾,嘱咐多少遍也不听。为了让女儿能自觉收拾玩具,我想了一个点子,然后告诉女儿:“如果不把玩具收拾好,玩具就会自己藏起来,不和你一起玩了。”刚开始,女儿根本不相信,玩过玩具后还是乱放在那儿,我就趁她看不见时把玩具藏起来,结果女儿找不着玩具了,女儿特别惊讶:“玩具真的藏起来了!”“我还想玩这些玩具”———这个简单的需求成为女儿自觉收拾好玩具的强烈动机,再也不要我督促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则的争先恐后势必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要想孩子自律,首先就要学会遵守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给予孩子正面的影响,在日常行为中为孩子树立遵守规则的好榜样。家长要让孩子了解各种规则,行人车辆要遵守交通规则,和小朋友玩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各种体育运动要遵守竞赛规则,还有要礼貌待人啦、按时作息啦、做事不影响别人啦等等,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遵守规则给予孩子监督指导。

比如,孩子想荡秋千玩,可是已经有小朋友在那里正玩着呢,家长就要告诉孩子“先来后到”的规则,劝导孩子学会克制自己,陪孩子耐心等待。全家一起出游,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大声喧哗,遇到热门景点需要排队时,家长一定要不加塞、不催促,孩子在旁边看着呢。要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的严肃性,可不能让自己的“不文明”影响到孩子。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采用角色扮演游戏或者叫情境模拟游戏,能够很好的锻炼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医院、商店、学校、消防人员救火等等。在模仿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走神了,家长要提醒孩子回到自己的角色中,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给孩子提供一些训练活动,对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也不失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女儿最喜欢和我玩的是折纸小游戏,准备一些白纸片,随意折出一些小动物、小物品,按照个人的喜好画上颜色,再把自己的作品和树叶、小石块等身边的小物品摆成不同的造型,一起欣赏,那叫一个美呀。这种动手类的小游戏,孩子大都非常感兴趣,既锻炼孩子了的注意力,长期坚持下去还能帮助孩子逐渐形成自律的能力。

孩子自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家长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在进行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反复的情况,家长要多关爱、多提醒、多鼓励,这样才会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自律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一经审定,它就是固定的。但是,针对不同地方的学生这本教材又未必一定适用,但依据现有教材使用的规定,又不得不用。怎么办呢?教材是固定的,人是灵活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课改教学目标规定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实际,灵活多样的用活教材,在规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一份强烈的责任、一个猎奇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

1、建立一种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中,才能自由玩耍、学习,才能产生一种心理安全感,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的激情和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可能施展出来。

2、积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一堂课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让学生不断的去发现与探索,在发现与探索中自然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只要他们想干了,他们就知道想方设法去完成,从而激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智商培养与情商培养相结合。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使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创新成为学生自学的需要。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得给学生一个创新型的知识结构。结合学科特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准确把握教材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向内挖潜、向外发散,将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和信息加以综合,广泛吸收引进与现代生活、生产、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使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新的活力。如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有关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怀疑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习惯由教师来提问、教师带着学生一同来解答。其实,教师不仅只要帮助学生解答,更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1、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学生产生问题的途径很多,如通过讨论、观察、猜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知识的运用等产生疑问。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指导学生学会把握思考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会问、善问、能问。 2、培养学生善于设计问题。问题在不于多,在于精、巧、当,教师要善于用充满新奇性和矛盾性的问题,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思维,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坚持练习,学生不仅会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快乐,而且强化了自己设计的问题意识。

3、创设一个“生惑”的情境。教师要精心为学生营造一个敢问、善问的宽松氛围,对学生的各种提问,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

4、给学生留出提问的空间。就是在教师设置问题时,也要给学生留有余地,要留出一些内容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才能让他们去解决自己产生的问题。

新课程设置的课程都是一些很基础的知识,基础更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探索是创新之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现存知识,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发问,同时也要在引导过程中注意引发学生的多种思维,做到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大胆改革教材的一些实例,结合生活、学习实际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例子,努力增加探索、创造性成分。积极创造条件,对教材中的部分事例进行扩展和深化,这样学生不仅能从这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学到新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大胆创新的胆略,这种胆略来自教师无意识的大胆改革创新中。再次,充分利用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于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知识隐含的思维方法因素,举行一些专门的思维方法训练等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中所包含的类比推理、归纳、演绎等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联想与想象、直觉与灵感是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许多重要的成果都来自于动脑与灵感,想象力与灵感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给学生想象提供丰富生动的素材,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甚至幻想,让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不拘常规的方法,如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在得出结论前,可让学生依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对欲学习的内容进行猜测、联想和求证,独立地去探索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讲究思维的发散性与聚合性的相互结合。在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思考问题,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如在习题练习中可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敢于对那些早成定论的问题从其他角度和侧面去重新审视。

教学中可以利用电脑和其他各种现代化媒体辅助教、演示或虚拟一些现实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创新教育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潜力。

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靠对他们学习探索过程的准确评价,在中肯的评价中,学生会增强信心,激发创新热情。所以,教师要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多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得到成功的快乐、创造的快乐,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遣字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读改结合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明理。借助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写作文要做到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语句通,用词好,无错字。

(2)修改。这个阶段运用学习迁移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修改的材料来自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摘取学生作文中的句子集体修改,也可以指定一篇作文学生个别修改。

(3)交流。评议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学生把自己修改的结果、原因告诉同学及老师,。老师、同学评议他的修改是否恰当,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信息反馈、信息接收的网络,,共同影响,使学生修改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4)总结。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总结可由教师承担,也可让学生总结。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这段文字选自《少年闰土》,文章之所以生动形象,得力于作者在动态中描写人物外貌。教学中我抓住这个写作特点,对学生进行了修改作文的训练,让学生把这段文字跟自己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进行比较,有何不同。从中学生明白描写人物外貌不能孤立静态,应该放在环境中动态地去描写人物外貌。

明白了写作方法,学生改起来就有的放矢了,经过学生修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纸上:烈日下,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在田埂上奔跑。他那被毒辣辣的太阳晒得黝黑的身上,穿着一件旧的红背心,下身穿一件短裤衩,不时抹去头上的汗珠。

学生作文时拟题往往缺乏新鲜感,例如写事的习作,就直接以事件为题,如《学游泳》。我就对学生进行了修改作文题目的训练。要求学生给写好的习作从多个角度拟题,比较哪个最合适。学生有例可循,改起题目来得心应手,效果颇佳。

只要坚持读改结合,以读促改,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一定能得到长足进步。

如今多数教师没能很好地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批改常由他自己一人完成,没能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联动作用。其实,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师批是指教师在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我在作文教学中按此方法,批、改分离,以批促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组成三人或四人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亲切交谈,了解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对于写作文相对困难的学生,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散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一堂好的讲评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作文讲评课目标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多而杂。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学生选择的事件多数欠典型,讲评课以此为目标,出示优秀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小组讨论一篇习作,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如事件不够典型,再选择什么事件来写,理由是什么。反复评议,让学生懂得事件要典型,从而为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作文讲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应该是师生共评。无论是品味优秀作文,还是分析作文的得失,或者是推敲有疑义的词句,教师都不能简单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自己品出味道来,看出得失来,推敲出结果来,促进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好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以教材为中心,以高考为参照,由教师按习题的难度组织起来布置给学生,组成一个基础型、提高型、竞赛型的训练链,通过机械重复来加强记忆、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这种作业与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应试教育相适应,它有许多弊端。如今我国开展创造性教育,教育要步入创造型教育阶段。用调整作业结构来改革传统作业的弊端是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笔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较典型和生动的高中数学作业新模式。

(1)自选作业。教师按教学单元提供大量的数学巩固性作业,教师只提一个每天完成作业的最低量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改善了作业效果,学生享受到了做作业的主人的快乐。

(2)分层矫正作业。教师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形成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将学生分成“合格”和“需努力”两个层次。教师提供矫正作业,要求“需努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后交给“合格”的学生批改讲评。矫正作业的分层次要求,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自编“测验”作业。章节结束时教师指导学生自编学习测验,把自编测验当作作业。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会章节知识内容的整理,逐步在题型与内容上建立联系。可分工合作编制,也可个体独立编制完成。每次编题后要求学生提交章节知识内容整理、测验卷和考查的知识点等成果。教师取样讲评,学生互评、互测。发挥了以往考试评价未曾发挥的交流作用;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类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摸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自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4)研究性作业。研究性作业是对传统作业的结构性调整,针对传统作业的弊端:“问题的提出是课本和教师;数据的提供是课本和教师;解答的外开放性;作业形式单一;作业不鼓励合作;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对作业的评价是被动评价。”而设计的作业模式。我们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研究课题,学生带着问题,边学习,边研究,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层次,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交流、共享,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念,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高中数学作业结构中应包含巩固性作业和研究性作业。巩固性作业主要是落实单元教学的知识目标,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公理化与结构思想、函数思想及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研究性作业是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表、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猜测、判断、论证、运算、检验,使问题得以解决。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

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发展能力。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业的设计。

(1)作业的目的性。即作业要体现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而言,就是作业练习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作业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设计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力的作业。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能依时完成作业,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

(2)作业的针对性。即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设计的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或太难,或太深,学生不会做,无结果,他们的兴趣和情绪就受到影响。困难性作业应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双基”的前提下力能胜任的,且要考虑多数同学的适应性。

(3)作业的差异性。班级授课制下,由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会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则可缩这种差距。当然,它需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也不例外。可据学生水平把学生分开两组或三组,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同时,布置适量选做题。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显然行之有效,但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4)作业的重现性。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重现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但要注意重现并不等同于机械的重复,要注意作业数量适当,难易适度,让学生能完成。

(5)作业的开放性。作业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能力,结合教材适当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伙伴完成研究性作业。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一定要相信,孩子越小养成习惯越容易,也会越愿意遵守。

每个孩子在2岁到4岁左右时,会有一个秩序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喜欢把身边的物品都摆成一排,而且同类的还要放在一起,那时候jason很喜欢摆鞋子,会把他各类鞋子和大人的鞋子按照大小分类都摆在一起,还喜欢摆他的小汽车,各种小汽车也会排队检阅一般,摆得相当整齐,这个阶段一定要配合孩子,引导孩子不光是把喜欢的东西摆成一排,其他的物品也要用完了就归位。

当孩子把玩具等扔得乱七八糟时,很多父母会很生气,可能会吼孩子,命令他们马上把东西收拾好,而很多孩子面对指责是有抵触心理的,更加不配合。

不妨心理学上的角色期待来教育:角色期待就是一种心理契约,是给对方一个设定的角色并不断强化对方,对方也就慢慢成为了那个角色。

比如,当孩子某一次玩过玩具很自律地把玩具都收拾好时,可以大力赞美他,并且告诉他:你真是个好孩子,是一个很有自律的孩子。可以不断强化这个观念。

孩子在这种主角光环的期待下,下一次也会继续这样做,期待表扬。

从小让孩子养成做事情列清单的习惯,是可以受益一生的自律好习惯。

在孩子6岁前,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列出清单,这里记住一点,千万不要把事情安排得过多,别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最好是设定在让孩子踮起脚尖就能够到的目标,孩子才会愿意配合你。

这一点也是实现孩子自律的最佳利器,孩子小的时候不太明白时间的概念,可以买几个沙漏,我家当时买了3分钟,5分钟,15分钟,30分钟,45分钟的,分别对应做不同事情的,比如:

3分钟的是用来刷牙的,每天要刷够3分钟才能保护好牙齿亮晶晶;

父母不要对孩子采用俯视的角度,这样往往造成孩子的抵触心理,遇到事情时要和孩子沟通讨论,孩子在受到尊重时,自尊心会加强,一个有自尊的孩子才会更加自律,对自己也更有约束性行为,这里也暗合了之前所说的角色期待教育。

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孩子对父母也会有深深的依恋心,这样教导孩子时,他也会更容易接受来自父母的建议。

有研究表明,孩子从1岁半时就可以训练他的自律精神了。

如果从小就给孩子奠定好自律的好习惯,6岁之后的孩子往往已经能够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很好,上小学之后,可能只需要父母稍微的帮助就能顺利走上正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幼儿园时是以玩耍为主的,大部分事情都有老师和保健老师代替,而进入一年级后,要以学习为主,好多事情还要自己动手去做,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就要求老师在旁边多指导、多培养,家教网而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孩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要知道“他律”是“自律”的前提,“自律”是“他律”的结果。那怎么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一份子,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以身作则,身先士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也要当天批改作业并发到学生的手中,不得隔日。要求学生不随地丢垃圾,那教师就要自己先做到,等等。常言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学生的自律性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

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等。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并且阐明举左手的宜处,即不影响上课记笔记。同时讲明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是对老师的尊敬,同时也是对同学的一种礼貌。还有写作也业时,不要把铅笔用嘴咬铅笔等。

另外,我还十分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反复训练日常行为,养成自觉自控行为的习惯。如有些学生写完作业总是忘记带,一般情况是因为写完作业后没有整理自己东西的习惯,或者是写完后随便一丢,第二天上学匆忙就把作业忘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同学放学回家后先把作业写完,放在书包里,让后再出去玩耍,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还有劳动工具的摆放问题,学生打扫玩教室后,就把劳动工具随便一丢就没事了,我看见了,非常生气,但想想还是没发脾气,在第二天上课后,我在全班学生的注视下,自己去把劳动工具摆放整齐,并向同学们说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从那以后我班的劳动工具每天都摆放的整整齐齐的。

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洗漱、整理书包、整理房间逐步自理,不给父母增加负担。我还建议学生在家中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父母扫扫地,送送碗父母回家了帮父母拿拿鞋等,也可以自己养养花,养养小动物,看谁养得好,养的时间长,通过这些事情,学生懂得了做事不负责任,连一棵花也养不活的道理。

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转变——不仅仅是教室变得整洁干净,更重要的是,眼前这些依然稚气的他们,有了劳动的意识,更有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并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真正走出了“做学习的小主人、集体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的第一步。确实,没有班主任的“帮扶”,哪有孩子锻炼的机会,没有班主任的“放手”,哪有孩子们能力的提高。只有引导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生活能力的“人”。

如何培养学生评估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我们所说的历史人物,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影响、留下明显痕迹的人。对于如何评价,个人的观点不一,学生因为知识的有限性,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总是感觉无从下手。在这里,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际做法和各位同仁探讨一下:

一、让同学们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指导思想和正确标准

通过评判一个历史人物,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评判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不能单单停留在评价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上,应该发掘其现实意义,从各类历史人物中总结其经验教训,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哪些优良的品质,并摒弃那些不良的做法,让我们能更好的面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更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正确的对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常见的具体标准有:是否完成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发展;是否调整了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反击了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是否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等。

二、对历史人物做出判断、分析、和评价的具体原则

侵略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像林则徐、孙中山等等,我们要肯定他们浴血奋斗的英雄气概。

第二、 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例如,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秦始皇。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我们要根据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条件来评价他的作用,用一分为二的原则来评价。

第三、坚持具体历史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历史人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总会涂上一层鲜明的时代色彩,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而且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纲领、行为方式。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把他们的行动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进行分析评价。

第四、把握时代性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如对商鞅可以这样评价;商鞅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面的对秦国进行改革,对秦国的强大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因此商鞅变法促进了中国的大一统。商鞅变法重刑罚,他所建立起来的政治框架加重了对平民百姓的压迫。对后世--- 正面:秦朝因暴-政而灭亡,因此后世王朝都引以为戒,对百姓采取较为温和的统治,实行一定意义上的仁政。反面:

尊王权对于诸子百家后中国民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最后,对于当今的法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鞅变法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应该对商鞅变法予以肯定,商鞅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改革者。

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的分析,运用阶级分析的原则,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学会评价历史人物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记忆和理解的情况,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评价的过程也是感受历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法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即学生改组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新颖成果的思维过程。这种创新思维能够保证学生顺利解决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根据中学生的特征,就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学是与一定的问题情景相联系的。问题情景是知识发生的源泉。在问题情景下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有限的时间,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以问题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就是以一个已知对象为出发点,从四面八方的不同路径进行思维,最终导致各种不同的认识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是克服思维惰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在生物课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设问,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讲到伴性遗传一节时,首先指出人类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的隐性基因遗传病,然后提出如下问题:(1)男性及女性中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患者的基因型各有几种?(2)自然人群中应有几种随机婚配方式?后代表现如何?(3)色盲遗传有哪些特点?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何不同?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不仅达到了学习目标,而且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2、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从本质意义上说,创新的含义是指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能先于他人,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行人之所未行,从而获得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新突破。一句话,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如在影响酶活性条件的分组实验中,在分析实验过程和结果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将实验中操作顺序改变,能否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样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

3、以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一、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想象是通向创新的'翅膀,它比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我在教学《草原》这课的第一自然段时,先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乡》,创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那诗意般的草原美景中。当我在指导朗读时,那:“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意境呢?结合优美的音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这样的景色下老牛会想些什么呢?在这样的景色下如果是你会想些什么?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充分地容入到课文中去,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挂图、插图以及其他图片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巧设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易,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目前许多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来实现的。一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极具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亦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质疑条件,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呢?如在教学《捞铁牛》时,课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今天让你来打捞铁牛,你将怎样打捞呢?学生们经过发散思考后,有的认为把吊车开到船上,用吊车来捞比较好;有的说用绳子的一头栓住铁牛身子,把另一头栓住船身,然后把船向岸边开,最后把铁牛捞上来。又如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疑问。一位学生提出:爷爷如果收到凡卡的信会来接他回家吗?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的说:爷爷不会接他回去,因为接回去也会饿死;有的说:爷爷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能照顾凡卡?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养成了勤于动脑的习惯,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当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要在课堂中经常适当引导,日积月累。像上面的问题,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多提出。而且,像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想出的办法很可能不切实际,但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肯定他们的新颖独特之处,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有创见但不成熟的看法都应予以鼓励,使他们能随时享受到提高思维能力的欢乐。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精心设计课堂的中心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们在思考讨论问题时尽量想得多些,想得深些,想得新些。这样一来,就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读是理解语言的主要途径,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朗读作为一种主要的读书方式,在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朗读是一种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情的读书方法,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但是朗读并不是简单地将文字变成声音,教师必须正确地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多给学生朗读的机会

教师要树立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观点,学生只有亲自诵读、亲自参加语言文字实践,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如果一味的让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或者将课堂变成少数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多数学生则变成了忠实的听众。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很难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很难到位。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采取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教师领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尽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朗读训练。教师在讲读课文时,只需讲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疑难问题,对于学生能通过读书弄懂的问题就不必讲解。

二、要多给学生朗读的时间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学生才能真正进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从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要彻底改变读书过于匆忙,一知半解的习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教师要肯花时间让学生朗读,对于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情强烈的段落要反复读,边读还要边体会,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可能与日倍增。

三、要多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我常给学生提出两个朗读课文的要求,一是读熟,二是读好,读熟当然是最起码的要求,即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等。怎样才叫读好呢?我的理解是学生按一定的朗读技巧读出课文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朗读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指点朗读技巧,对于重点句子、段落教师要着重指导。可先让几名学生尝试读,然后进行比较,明确读法,最后让所有学生都参与练习,这样坚持下来,学生读书时就会首先考虑到读法,明确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等问题。对于朗读中的重音、停顿、语速、语调等技巧也能逐渐熟练的掌握。

四、要多进行朗读评价。

有的教师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时,一味的让学生自渎,读前无要求,读后无评价,这样就达不到读中学,读中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目的,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不会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对于学生朗读情况一定要坚持评价,无论是个人读,还是全班读,都应进行具体指导,对于读得好的地方,要给予肯定,对于没有读到位的地方给予指正,并进一步加强练习。在评价时,可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使学生明确哪些地方没有读好,为什么没读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认真倾听他人读书的好习惯,对于朗读的评价能力得以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

识字、朗读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为此提高阅读课的效率,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多的字词,读通、读顺每一篇课文,并能从读中有所感悟成为阅读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上要解决大量的识字问题难度很大,我总觉得左右为难,总是困惑: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一年级的孩子学得有趣又有效,作为教师的我教得轻松又顺当。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人教版教科书在编排上,给孩子们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有效途径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朗读与看图结合

一年级的孩子对于图画是最敏感的,课文中如果配有图画,他们都愿意第一时间去看。一年级的课文一般都是图文并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月亮的心愿》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朗读与思考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画家乡》一课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让学生知道几个孩子的家乡有什么不同,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再让学生自由争论,你喜欢什么样的家乡?为什么?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和感受。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朗读与说话结合

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只有让学生进行充分说话,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有目标的说话,学生才能更愿意去阅读。学习完一篇文章,可以让学生说说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收获,从中知道了什么。如果说不上来就再阅读课文,多读几遍课文,充分理解课文,学生就会畅所欲言。在一年级教材里还有大量的诗歌和儿歌,像这样的课文要让生朗读成诵,背诵全文,好的还要有诗歌节奏的朗诵。在学习童话文章是要让学生进行复述课文,可以变换人物称谓,加上自己的理解,大体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对于重点段落,重点句子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说话训练时一是要不能脱离了文章进行说话,二是要全体同学都要说话,不能有遗漏。

四、朗读与表演结合

我校是区的课本剧实验基地,学生从才入学时就有机会接触和参与课本剧的表演,这也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喜爱课本剧。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课堂上,学生扮演小蝌蚪、鲤鱼、乌龟、大青蛙,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这种毫无拘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从而能充分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在情感。课堂活了!学生有了最深刻的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不再枯燥,学习成了学生的乐事。一切都在“演”中生成、体验,在“读”中感悟、升华。

五、朗读与写话结合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一年级,我觉得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一般很会说的孩子如果不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加强写的训练,也很难写出优美的文章来。一年级的写话也是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画家乡》一课时,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仿照用“我的家乡在(    ),我的家乡(      )最美!”写话,一年级的儿童虽然比不上中高年级的水平,但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是最可爱最贴心的。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训练的初级阶段,应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让学生喜欢去阅读,乃至对阅读产生兴趣,真正的实现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为今后的阅读打好基础。只有打好了一年级的阅读基础,才能让学生在后来的阅读训练中显得游刃有余,从而提高阅读水平。总之,在一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朗读与听、说、读、写、思、画等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才会相得益彰。

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数学自学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自学能力之一。良好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今后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要求,能理解数学课本内容,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具有学习数学的习惯,独立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助下,在自学活动和实践中培养出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必须自主地认识新课题,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按老师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展开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或通过感性——理性的途径,或通过理性——理性的渠道,去获取新知。因为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从材料走向结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表现为学生独立的认识过程,教师只是从旁引导,辅助、催化,所以活动的系统性与综合性较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逐步获得终身有用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学,教师决不是局外人,学生必须发挥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才能逐步形成自学能力,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是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关键。首先,我们教师先要钻进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去,抓住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设身处地地变换到学生的位置去思考问题和体验学生的'心理。如有些教材比较浅显,可完全由学生看书、鼓励他们大胆提问,教师讲解提出的问题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必要之处进行点拨。如:三位数乘多位数,只要点拨百位上的数乘乘以后,为什么要对齐百位。如果教材是后续教材,可先组织复习前承教材,设计迁移程序让学生自行同化新知。有些教材的内容难度较大,可拟定自学提纲,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其次,教师在自学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规定自学的范围、内容和黑板上要观察的图或算式。明确读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学有所指,学有所依。第三学生在自学时,教师要随时获取信息,对关键性的问题,普遍遇到困难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做出及时的点拨和个别交流,针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关心,及时到进行辅导、帮助,扶他们一下,完成自学过程。最后学生自学结束,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对从练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补救,并做整个自学过程的概括、总结,与学生一起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小学生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局限,数学能力不可能马上形成。我们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可以通过引导、扶助和放手三个过程进行引导。由于学生不爱看数学课本,在学生读性质、法则和重点叙述时,指导他们对关键词语加点,并重点分析。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中的“同时”“相同”两个词语,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为什么被除数、除数必须同时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不变?不同时,不相同商会怎样?阅读课本例题和习题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弄清术语,关键词语,咬文嚼字,理解题意,分清已知和未知。学生在发生错误时,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原因。如学生判断1.2能被0.6整除。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概念,进行对照,认识到由于没有注意这一前提而失误,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有了这个心理准备,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有了很大的提高。辅助——教师在重点、难点、关键之处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己读课本,思考问题。如学生自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先提出思考题:为什么要通分?自学三角形面积教师可提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帮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学习,使他们自学有得。在这一基础上可以逐步放手到教师口述思考题,最后过渡到学生自拟思考题来自学。放手——到了高年级以后可以逐步作到教师只提课题,布置自学内容。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出示相应的分数应用题,让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结合百分数应用题,回顾对比,然后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又如六年级的百分率应用题,一开始让学是自学,自己找规律,然后讨论,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课堂作业检查和小结。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发表就是思想、观点、文章和意见等东西通过报纸、书刊或者公众演讲等形式公诸于众。笔者认为,让每一位学生的习作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层次的平台上发表,扩大每一位学生习作的读者范围,能够比较迅速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就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第三学段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些都告诉教师,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一步步提高的成就感。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发表”的实践与研究是源于一次普普通通的投稿。

9月刚开学的一天,我饶有兴致地读起了学生们在暑假里写的周记,许悦的一篇《淘气包小宝》(一只小鸟)深深地吸引了我,令我爱不释手:

那天,我正在睡午觉。突然,我的鼻子里好像进了什么东西,痒痒的,后来又被什么东西撑开了。我急忙睁开眼,哟,原来是小宝在作怪!只见它将细细的小嘴探进我的鼻孔,再撑开嘴,像一个医生在给我做检查,两眼好奇地看着黑洞洞,似乎在问:“里面有啥?”我哭笑不得。

晚餐时间到了,小宝作为家庭一员,端端正正地坐在妈妈的手臂上。妈妈饿了,夹了很多菜吃,也给我夹了许多菜。我正狼吞虎咽时,听见妈妈说:“瞧瞧它这德行!”这真是不瞧不知道,一瞧就笑倒呀!看,妈妈正夹了一筷子菜,小宝以为是给它吃的,也张嘴,妈妈把菜送到嘴里的同时,小宝也合嘴,眼神馋馋地盯着妈妈碗里剩下的菜,两三次后,它什么也没吃到,终于主动出击了。妈妈刚夹了一筷子菜,准备送到嘴里呢,说时迟,那时快,小宝闪电似的把脖子一伸,嘴巴一夹,菜就被它从空中劫走了。妈妈还什么也没发现,刚张嘴,咦,菜呢?再一看,菜居然到了小宝的嘴里!

这篇文章没有高深的立意,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它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童心、童趣与童真,似带着花草馨香的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迷醉,其中涌动着的对小生命细腻关爱的情怀深深地感动了我。

突然,我想到了前不久看到的《金陵晚报》――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上面有一个发表小学生习作的板块。那上面的习作我细细读过,都像我身边的孩子写的一样纯朴自然、天真可爱。我通过电子邮箱很快把这篇习作寄出to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天,许悦的这篇习作就发表了,而且还被评为那一天的最佳习作,得到了一朵鲜艳的小红花。

当我把还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拿到班上时,许悦的小脸因为兴奋而变得绯红,双眼也闪动着特别明亮的光彩。而其他习作也写得比较优秀的学生,羡慕的神色之下,也有一份跃跃欲试的不服气。(语文教学论文)从此,发表的意识开始植根干师生的心中,发表成了学生们写作的新目标。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发表的作用太大了。

1.发表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发表,从心理学来说是一种“高峰体验。”因成功而激发出来的强大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对写作乐此不疲。

2.发表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当学生看到有那么多读者在读自己的习作时,就会驱动他们主动去留心生活、深入思考、认真写作、积极评价,努力地提高自己习作的水平。

3.专家学者对“发表”的充分肯定。从一线的教学专家,到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学者,都对发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

4.发表符合新课标关于习作教学的建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建议: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5.发表使学生写作获得各方关注与支持。通过发表,学生获得来自伙伴、家长的鼓励,也争取到了家长对学生习作更多的支持,为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如何搭建各种平台给学生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如何发挥这些平台提高不同层次学生习作能力的作用呢?近两年来,笔者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习作园地――班级文化墙上的百花园。

在我班的班级文化墙上,有一面是“习作园地”。这是我班学生在校内展示自己习作的主阵地,能够非常方便快捷地把学生们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课文语言表达形式的奥妙,让学生迁移运用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小练笔。我进行批改后,会把其中优秀的小练笔及时地复印、粘贴在“习作园地”里。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课堂上发现语言、运用语言的劲头更高了,切实增长了他们的言语智慧,提高了习作能力。还有学生的《补充习题》《评价手册》中的练笔,每一单元习作教学后学生们的佳作,都会被展示在“习作园地”中。

在学习完第11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选择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学着课文的第三部分,把你的一两点感受写一写,可适当引用原文。我班陶b怡的练笔不但让我赞叹,而且令我深深感动:

我最喜欢爱丽丝在书中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让金钱统治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不能让它统治我们的心灵。心里有爱的人,他知道挣钱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是生活的目标。”是啊,金钱有时就像一个怪物一样,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能够打败它。但是,当金钱闪烁着爱心和美德的光辉时,它就不再是可怕的怪物,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呀!只有爱,才能战胜金钱。一个愿意把自己的钱分享给别人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

二、班级习作小报――每周共享的精神大餐。

班级文化墙为学生的练笔、习作提供了一个迅捷的发表平台,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读者的面不广’仪限于同学和老师。如何让更多的人读到学生们的习作,使学生们体会到更加强烈的成功的喜悦呢?在这种情况下,班级习作小报应运而生了。

习作小报每周一期,学生人手一份,请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每一单元的大作文,往往是与本单元的主题结合非常紧密的,是学生本单元语文学习成果的综合体现。每一次大作文,我都把学生的习作汇集起来,以小报的方式呈现。习作小报上,更多刊登的是学生们的周记,那一篇篇真实再现学生生活的周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深受家长的好评。

看看学生们周记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生活多么丰富、精神多么充实、语言多么鲜活、感情多么真挚,并且还对生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三、班级博客――评改习作的自由空间。

有了班级习作小报,为什么还要班级博客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赶时髦吗?不是的。班级博客,我是作为学生们评价习作的主阵地来利用的,利用博客这一便捷、高效的平台来锻炼、提高学生评价、修改习作的能力。

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每到双休日,学生们都要写一篇周记。周记发到班级博客上,学生们必须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进入班级博客,对同伴的习作进行评价,把评价写在博客后“评论”那一栏当中。评价以鼓励为主,可以从篇章结构、语言、立意、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甚至对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都可以进行评价。得到评论多的学生,说明他的习作赢得的关注度高,就是这次习作的获奖者。评价习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修改能力的过程。事实上,学生的评价水平是很高的,不乏真知灼见,而且充满了童趣、童真。

学生评语一览:

1.读了这篇作文后,我发现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2.你的人物对话写得很好,有生活气息,又符合各人的身份。

3.在描绘千岛湖景物的时候,你融进许多丰富合理的联想,又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令人神往。

4.你很用心地选择了这两件事情,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5.对老师不能用“刁难”一词,因为老师的出发点是为我们好……。

6.习作中用了不少表示特殊含义的词语,给习作增添了色彩。

7.用两个小精灵吵架的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犹豫不决,非常有趣!

四、报纸杂志――展示习作的更大舞台。

随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写作水平的提高,在班级内、学校内发表自己的习作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了。他们渴望去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渴望自己的习作变成真正的铅字。现在,儿童报刊如雨后春笋,学生发表习作的机会是很多的。一些面向整个社会的报纸,也专门开辟了小学生发表习作的板块。像南京有《南京晨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和《扬子晚报》等比较有名的报纸,每周都要刊登小学生的习作。这些板块的编辑们是非常懂得儿童习作的,也是非常懂得写作真谛的行家里手。他们不在乎学生的习作立意多么高深、文采多么飞扬、语言多么优美。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习作有没有童真、童趣,是不是从小处、实处着手,只要感情真挚、感受独特,都能受到他们的青睐。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凡是好作品都是从作者心灵中飞出来的歌。”所以,教师在辅导学生习作投稿的时候,自己动手修改,把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是保持学生习作的“原生态”为好。

我班有一个学生叫窦睿雅,平时语文学习成绩不是太理想。有一次,我看她写的一则周记《姥姥的生日》,是用心写的,特别是这一段相当有情趣:

中午,我们去大排档吃饭,因为要给姥姥祝寿,妈妈点的菜都是姥姥爱吃的。不巧的是,服务员第一个端上来的就是长寿面,姥姥不高兴了,对服务员说:“面是最后吃的,怎么第一个端上啦?”我看那个姐姐站在那里很尴尬,就眼珠子一转,说:“姥姥,这面里有绿的青菜,红的辣椒丝,黑的木耳,黄的蛋丝,漂亮极了,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包罗万象’好不好?”“好,好!我的豆豆就是有知识。”听了姥姥的称赞,我更来劲了,又说:“这‘包罗万象’就代表着我们许多许多的爱。”姥姥更高兴了,笑得都合不拢嘴了。

我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向《金陵晚报》投了稿,没想到,很快就刊登了出来。窦睿雅的习作发表了,这在班级中造成了极大的轰动,比那些平时习作写得好的学生发表了文章更令人振奋。学生们都相信:她的习作能在报纸上发表,只要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也可以。

经过几年的努力,事实证明,这样多层次地创造学生习作发表的机会,消除了一些学生惧怕习作的心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了全体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了全体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们乐于习作,乐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乐于与别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习作50多篇,参加区、市及全国作文大赛,有十几人获奖,每位学生的习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文档

当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老师启发到哪儿、学生跟着想到哪儿,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下课了,学生连书都没打开。书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老师讲的其实都是书上内容。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为此我在学生自学的培养上有几点认识与大家斟酌。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从低年级做起

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高一年级数学教材插图很多彩色套版,就是吸引学生看的,许多知识是用图来说明。要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他们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要先启发学生看图的兴趣,教给学生怎样看图,引导怎样思维,怎样分析图意,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最后,联系数学做到四个字。“看、想、议、说”,看就是引导观察,想就是启发思考,议就是互相议论,说就是指导口述。

由于我注意充分使用教材、让学生看书。所以省去了不少制做教具的时间。我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在考虑如何抓住教材的重点,如何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学,如何加强课上练习等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去了。

二、培养自学能力要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中

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每次讲新课的前一天,我都让学生在数学自习课上进行预习。预习时不准互相议论。有时我边在行间巡视边鼓励他们:“看谁不用老师讲,能在预习时就把知识学会。”所以学生在预习时,都是埋头看书、积极思考。要求他们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自己要学会,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要标出“问号”,准备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研究、议论。每逢遇到较容易的知识,通过预习把它掌握了,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异常兴奋。有时下了课就找我兴高采烈地说:“老师,这部分知识我已经预习会了!”我有时一方面鼓励他,一方面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课上给大家讲一讲吗?如果你能给大家讲清楚了,就算你预习会了。”这时,他就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进一步预习。

2.指导学生做好自学议论

牵固。对比较难的知识通过议论,老师就可以了解到其症结所在,使后面的讲解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3.讲课当中仍要发挥自学作用

通过自学议论,学生感到困难的知识就需要老师帮助解决。老师备课时,一般地说,对学习上的这种难点估计是正确的,也有时估计得不够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修改教案。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议论,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所以老师讲解,并非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

4.在复习课上学生自己看书温习

不管是单元复习,还是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我都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看书温习和课前预习、课上自学不完全相同,通常的做法是:一节复习课用15分钟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用10分钟相互研究,用1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在学生看书温习之前,我要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引导他们通过温习,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温习中有什么疑难一定记下来,在互相研究时提出来,好相互研究。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最后和老师一起论。这样的温习比老师主观设计的教案效果好,更有针对性。

总之,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文档》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