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小学德育工作论文题目 浅谈小学教育德育工作论文(优质8篇)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题目 浅谈小学教育德育工作论文(优质8篇)

作者:雨中梧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题目 浅谈小学教育德育工作论文(优质8篇)

岗位职责是组织管理的基础,它规范了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和责任。在职责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岗位的职责描述和要求,从而对比和参考自己的职责范围。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题目篇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提出了“知行统一”的要求。此理论通过倡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力图打破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界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已逐渐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共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以生活为教材,把人类思想道德精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生活,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熏陶,获得体验感受,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创设生活环境,营造德育氛围

学校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主场地,应着重强化德育环境的创设。然而,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利益至上、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广为存在,让社会道德迷失、底线崩溃,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产生许多不利影响,也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尖锐冲突。作为学校,应以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质为核心,以抓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养成为基本点,积极美化、净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思品课、班会课、中队课、升旗仪式下的讲话进行广泛宣讲道德规范与要求,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行为和觉悟。以本校的具体做法为例,通过印发《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三字经”和“四字歌”的宣传材料,向学生提出“孝父母、尊师长、爱社会、规行为、养性情”15字德育基本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细化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具体行为要求,便于学生接受。此外,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对话沟通生活,构建德育课堂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应当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师生间应保持一种平等关系,应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发展权,使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如同社会生活交往过程一样,具有多样性、多层面、多维度,从而使学生获得平等与尊重、信任与友善、理解与关爱等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对教者而言,具体要求:

1.可亲可近。师生对话时,教者应面带微笑,尽量与学生坐得近一点,可采用促膝交谈的方式,以此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2.专心致志。与学生谈话时,要能认真倾听学生说的每一句话,要能接着学生的话头,用先扬后抑的方法,在肯定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

3.以情感人。与犯错的学生谈话,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具体的事例,和风细雨、情理兼顾地分析其错误的`危害性。

三、开展生活实践,促进德育延伸

生活实践是德育的生命,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开展生活实践,能够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意志理想。为培养学生的勤劳品质,可组织开展“四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即每天为家庭做一件实事,每周为班级做一件好事,每月参加一次社区服务,每学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理念,可组织开展“让绿色洒满心灵”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听《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知识讲座;读《只有一个地球》等环保书籍;看《眼泪与水》环保宣传片;讲《地球村的故事》;诵“一字歌”节约童谣;唱《热爱地球妈妈》等环保歌曲;辩“只有一个地球”的意义;提“留住绿色”的具体措施;宣“绿色生活、消费、上网与使用绿色语言”的理念;做“植树造林”社会调查,队员们走村串户,上田头走沟坎,逐一登记农户植树的品种、棵树、位置,检查植树的质量。通过实践,促进了德育课堂的延伸,学生对道德要求的认识更为深化,将道德规范真正融到了心里,贯彻在了行动中。

四、注重生活评价,巩固德育发展

新课程理念中对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技术、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角度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化“生活化”德育工作的开展,要求评价功能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应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性的分析;评价主体与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采取开放式、多样化的方法;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我校的德育实践为例,根据学校的学情和德育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包含品德、操行两大类在内,涵盖思想政治状况、道德修养、学习表现、遵章守纪、环境卫生、社会实践、身心素质七大方面的《学校德育评价考核细则》。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以重语言激励、重心理疏导、重行为指导的“三重”评价原则,以学生的参与度及在践行过程中道德、认知、情感、能力的发展作为评价指标,把道德践行作为综合素质学分制中的重要评价内容,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终评,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品德成长的足迹。总之,德育是一项系统的集体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生活化”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必须把德育工作的范围扩展到家庭、社区,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增光.德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j].成功(教育),,(11).

[2]王宝林.德育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19).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题目篇二

一、小学德育工作目前面临的问题

首先,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但是学校的德育工作却相对滞后,两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在很多学校教育中,尽管坚持学生的道德教育,但事实上,这一方面的教育还非常欠缺,导致学生对德育观念的淡化。另外,德育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相背离,所谓的德育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校,并没有延伸到社会中。另一方面,德育教育的内容存在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应试教育下的德育教育,往往都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一味的灌输使学生感到厌烦。因此,传统的德育教育没有重视人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发展严重不符。

然后,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与德育教育产生冲突。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社会以及学校都是它们经常生活的环境。而学校是这三者中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的重要阵地。但是,目前来看,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德育教育目标还不统一,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一定的影响。

另外,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活动还严重不足。德育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一定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学校的德育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头讲解的层面,还没有深入到实践活动之中,学生的实践机会微乎其微。这样一来,德育工作不能真正提高质量,学生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有的老师在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只知道一味地照着书本读,忽视了学生的厌烦心态,导致德育工作严重缺位。

二、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增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

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因此,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们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德育工作中的重点是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工作中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他们交朋友,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都要重视人的主体作用,并且他们也需要得到一定的尊重与理解,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坚持综合发展的思想。我们从事德育教育工作,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生的发展要从多方面入手,让各个方面平衡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要坚持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德育工作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既是各个学校的任务,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任务。因此需要各方面加强合作。因此,我们需要系统的德育观念作为指导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学校是一个小的德育系统,而每一个班级是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一思想下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另外,加上家庭系统、社会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各个系统相互交叉,使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有效地开展。

(二)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与内容要和谐发展

小学的德育工作最终目标是使小学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的良好公民。只有做好德育工作,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更好地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另外,德育工作可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为今后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我们可以建立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德育课程。针对目前小学生德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改和创新,制定与小学生发展一致的目标。小学主要以思想品德课程为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班级例会来开展德育工作。另外在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中我们也可以加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对于小学的德育教育课程,其他课程不能随意占用或者是随便改动。针对学生的年龄特诊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如果学生的年级较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模仿等方法让学生易于理解,德育内容通常比较抽象,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将其表达出来,让学生可以接触得到。

第二,改革和创新德育教育方法。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德育教育方式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榜样教育、实践锻炼等等。例如,在进行说服教育的时候,重点要理论联系实际,老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态度要诚恳,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老师所讲的实例要真实,使学生经常见到的,这样才有说服力。因此,在进行的德育工作的时候要实事求是,根据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育。

总而言之,目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因此,他们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要,我们一定不能松懈,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出更多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福英.论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01)

[2]张帮琴.浅谈小学德育教育问题[j].华章,2013,(06):289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题目篇三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德育的弊端日益凸显,德育工作大而化一、脱离实际、缺乏实效性。其危害性、严重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当前中小学德育问题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课程的健康发展,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小学德育教学目标的滞后性

现行的学校德育,教材形式单调,呈现方式简单、德育课程讲的都是好人好事,宣传的都是真、善、美,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无条件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标准或具体的道德规则和纪律条文,而始终没有从人的存在、人与道德的本性关联的角度来认识德育,学生的德育现实多半是“例行公事”。德育目标大而化一,缺乏针对性;教育交流主体单一,缺乏协作力;情感体验荒芜,道德实践匮乏。

(一)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针对性较弱

道德认知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无律到他律、自律阶段的发展历程。人的思想道德的提升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所以即使同样是中小学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年级的学生、六年级的学生、九年级的学生所能理解所能达到的道德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德育追求又存在很大区别,学校德育的目标却没有形成一个较细致的层次性序列,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没有区分不同的道德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提出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过程,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又盲目追求“高大”的目标,教师对学生道德要求大多脱离现实,虚且空,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的道德要求教育和引导。大而划一的德育目标和没有层次的德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当今我们的中小学生会说不会做,应试高分品德低下,知行脱离的尴尬境地。

(二)德育目标主体单一,学校、家庭、社区缺乏协作

不可否认,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教育部门响应积极并贯彻落实,学校同样把德育工作视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一些家长根本不懂得“成才先成人”的道理,从小学开始,只知道要求孩子把成绩考好。在他们眼里,“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好,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出息”,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品德不闻不问,而家教也只是看着是文化课的补习,忽视德育教育的成分。凭心而论,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职责,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工作想要取得成效,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同步进行。现实中,基于各种原因我们所谓的德育仅仅只是针对学生群体,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不紧密,配合不默契。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和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能力的责任——很少有学校给家长提供书面德育资料加以具体指导,开办家长学校进行系统引导,建立家校联系簿用于交流沟通,通过家访加深对家庭德育的了解,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和咨询会以探讨德育问题等。

(三)德育目标不重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道德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它主要用情感满足与否及用什么方式满足和表达来表征自身的精神需求,德育的基础和深层核心在于人的情感。而长期以来,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这种道德教育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但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形成的影响十分有限。造成了学生们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一概不知道的窘态。“道德是为人而设的,应当顾及大众的需求与实践的意愿,这样才能有恰当的可行性。中小学德育内容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在德育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道德价值应当是有用的,与他们的生活有关并能指导他们生活的,有助于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问题的;在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就是要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意识,而德育方式方法必须是理性的。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对学习者自由、自治的尊重,体现自律道德教育精神。

二、中小学德育教育形式的滞后性

从道德的组成因素看,道德主要由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多方面构成,学校德育教育形式上只是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信念的灌输,而往往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影响。德育教育模式陈旧、僵化生硬灌输式的“口头德育说教”;大而化一固定式成人化的教育。笼统、含糊、超现实的德育要求;德育目标脱离现实理想化,过于抽象化现象,片面强调政治性,缺乏层次性、忽视德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这些使得我们的德育倍受冷遇,造成了当今中小学生道德思想中长期存在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言”与“行”的矛盾现象。

(一)“知”与“不知”

传统的德育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为主,更多的是政治理论、德育知识的灌输,就其过程而言,莫过于口头上渲染美化的空洞说教,成人化、抽象化、划一式、灌输式、强制性、片面性的教学形式,从根本上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参与性,成人化:即德育以成人的观念、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不切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既空且虚。抽象化:即德育只存在于书本神话般和教师虚拟化的讲述中。划一性:即按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内容、同一方式来要求、教育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多样性、层次性。片面性:即德育要求单一化,注意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机械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意志磨练和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的引导。强制性:即无视学生的兴趣、愿望和需要,一味想当然地从主观愿望出发,通过肯定某些道德价值或否定某些道德价值来规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德育课程中一味凭主观意志施以德育教学而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判断和选择,完全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在被迫地接受教师传教士般的。布道,缺乏切实的亲身体验与感悟。那么无论是出于多么美好的愿望,也无论传授的是多么高尚的思想观念,都将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信”与“不信”

无论是从社会需要出发,还是从人的完善发展的需要出发,道德教育都应该注重道德引导的一致性,重视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选择性、能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审辨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可谓“亲其师,信其道”。而在中小学德育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个体矛盾性。如某一天,某学生忘记做值日,第二天,班主任给他的处分是罚他做一个星期的值日以让他长记性。而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受到了“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等道德教育,但是此时,学生体会最深的恐怕是像值日这样的劳动成了一种惩罚手段,从客观上说学生的思想中一定会出现道德信任的疑滤,类似这样的事件在中小学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再如学校德育宣传集体主义,家庭、社会却存在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思想。尽管至今为止,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仍然坚持学校教育是学生道德发展的“主渠道”,但这样的观念在事实面前却越来越多地受到挑战,尤其对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中小学生影响颇大。

(三)“言”与“行”

众所周知教育以德为首,而在现行教育中实际上却存在许多差异性,教育的地域差异、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师资队伍水平的差异、教育思想实施的差异等等。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德育实施也是力不从心。教育中经常出现“理通情不通、情通理不通、情理都不通”等现象,学校德育很难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此外,学校德育存在家校不同步的问题。虽然我们反对那些书本上的抽象的、远离生活的僵化的道德教条,但又不能排斥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和改造的直接道德经验和知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现象,统一、明确、公认的标准道德评价进一步流失,的道德评变得模棱两可,价值取向出现混乱。道德思维由一元趋于多元,道德接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常规的道德控制的反应也相对疲弱,言行不一、知行相悖已是常态。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大众媒体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多元价值观特别是功利型的价值观和学校的道义型价值观的突出矛盾的出现往往使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生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学校德育也因此失去原有的价值而流于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行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只满足于大方向的说教,而忽视细微之处的培养,满足于外部行为的塑造,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内化。不太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状况,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既不是出于学生的德性需求,也不适合学生的德性层次、与学生的生命缺乏深刻的联系,而学生只是采取应付、表演的态度,不能真心实意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中。学生的需要与他的生活之间被人为地造成错位,德育,教育的百年大计是年年提,年年搞,但收效甚微也就可想而知了。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中学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小学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版。

[3]范梅南·马克斯。《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版。

[4]陈成国。《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德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题目篇四

摘要:小学德育工作是校园教育的重要环节,承担着指导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重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小学德育工作在教学组织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思路等方面都发生了转变,整体而言,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既面临着机遇又存在着挑战。网络的发展对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丰富便捷的资源、快捷的教学方式、有力的多媒体辅助以及便捷的交流平台等,为德育工作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另一个方面,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开放平台的无屏障性等都为德育工作产生了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网络工作,开拓网络教育新思路。

关键词:网络时代;网络资源;小学德育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毋庸质疑的到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思想品德教育为载体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当网络融入生活之后,人类接触网络世界的年龄也相应的提前了,然而对于热爱新鲜事物却尚未形成判断能力的小学阶段学生而言,网络世界带来的更多的是风险。小学德育工作主要有思想品德课程承担,要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文明礼貌、道德素质,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品德的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过程具有深刻影响。本文通过对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做出策略性思考,以期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做出有益启示。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题目篇五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德育的弊端日益凸显,德育工作大而化一、脱离实际、缺乏实效性。其危害性、严重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当前中小学德育问题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课程的健康发展,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小学德育教学目标的滞后性

现行的学校德育,教材形式单调,呈现方式简单、德育课程讲的都是好人好事,宣传的都是真、善、美,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无条件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标准或具体的道德规则和纪律条文,而始终没有从人的存在、人与道德的本性关联的角度来认识德育,学生的德育现实多半是“例行公事”。德育目标大而化一,缺乏针对性;教育交流主体单一,缺乏协作力;情感体验荒芜,道德实践匮乏。

(一)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针对性较弱

道德认知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无律到他律、自律阶段的发展历程。人的思想道德的提升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所以即使同样是中小学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年级的学生、六年级的学生、九年级的学生所能理解所能达到的道德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德育追求又存在很大区别,学校德育的目标却没有形成一个较细致的层次性序列,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没有区分不同的道德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提出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过程,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又盲目追求“高大”的目标,教师对学生道德要求大多脱离现实,虚且空,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的道德要求教育和引导。大而划一的德育目标和没有层次的德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当今我们的中小学生会说不会做,应试高分品德低下,知行脱离的尴尬境地。

(二)德育目标主体单一,学校、家庭、社区缺乏协作

不可否认,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教育部门响应积极并贯彻落实,学校同样把德育工作视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一些家长根本不懂得“成才先成人”的道理,从小学开始,只知道要求孩子把成绩考好。在他们眼里,“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好,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出息”,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品德不闻不问,而家教也只是看着是文化课的补习,忽视德育教育的成分。凭心而论,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职责,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工作想要取得成效,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同步进行。现实中,基于各种原因我们所谓的德育仅仅只是针对学生群体,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不紧密,配合不默契。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和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能力的责任——很少有学校给家长提供书面德育资料加以具体指导,开办家长学校进行系统引导,建立家校联系簿用于交流沟通,通过家访加深对家庭德育的了解,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和咨询会以探讨德育问题等。

(三)德育目标不重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道德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它主要用情感满足与否及用什么方式满足和表达来表征自身的精神需求,德育的基础和深层核心在于人的情感。而长期以来,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这种道德教育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但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形成的影响十分有限。造成了学生们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一概不知道的窘态。“道德是为人而设的,应当顾及大众的需求与实践的意愿,这样才能有恰当的可行性。中小学德育内容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在德育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道德价值应当是有用的,与他们的生活有关并能指导他们生活的,有助于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问题的;在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就是要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意识,而德育方式方法必须是理性的.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对学习者自由、自治的尊重,体现自律道德教育精神。

二、中小学德育教育形式的滞后性

从道德的组成因素看,道德主要由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多方面构成,学校德育教育形式上只是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信念的灌输,而往往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影响。德育教育模式陈旧、僵化生硬灌输式的“口头德育说教”;大而化一固定式成人化的教育。笼统、含糊、超现实的德育要求;德育目标脱离现实理想化,过于抽象化现象,片面强调政治性,缺乏层次性、忽视德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这些使得我们的德育倍受冷遇,造成了当今中小学生道德思想中长期存在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言”与“行”的矛盾现象。

(一)“知”与“不知”

传统的德育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为主,更多的是政治理论、德育知识的灌输,就其过程而言,莫过于口头上渲染美化的空洞说教,成人化、抽象化、划一式、灌输式、强制性、片面性的教学形式,从根本上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参与性,成人化:即德育以成人的观念、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不切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既空且虚。抽象化:即德育只存在于书本神话般和教师虚拟化的讲述中。划一性:即按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内容、同一方式来要求、教育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多样性、层次性。片面性:即德育要求单一化,注意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机械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意志磨练和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的引导。强制性:即无视学生的兴趣、愿望和需要,一味想当然地从主观愿望出发,通过肯定某些道德价值或否定某些道德价值来规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德育课程中一味凭主观意志施以德育教学而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判断和选择,完全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在被迫地接受教师传教士般的.布道,缺乏切实的亲身体验与感悟。那么无论是出于多么美好的愿望,也无论传授的是多么高尚的思想观念,都将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信”与“不信”

无论是从社会需要出发,还是从人的完善发展的需要出发,道德教育都应该注重道德引导的一致性,重视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选择性、能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审辨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可谓“亲其师,信其道”。而在中小学德育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个体矛盾性。如某一天,某学生忘记做值日,第二天,班主任给他的处分是罚他做一个星期的值日以让他长记性。而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受到了“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等道德教育,但是此时,学生体会最深的恐怕是像值日这样的劳动成了一种惩罚手段,从客观上说学生的思想中一定会出现道德信任的疑滤,类似这样的事件在中小学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再如学校德育宣传集体主义,家庭、社会却存在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思想。尽管至今为止,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仍然坚持学校教育是学生道德发展的“主渠道”,但这样的观念在事实面前却越来越多地受到挑战,尤其对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中小学生影响颇大。

(三)“言”与“行”

众所周知教育以德为首,而在现行教育中实际上却存在许多差异性,教育的地域差异、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师资队伍水平的差异、教育思想实施的差异等等。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德育实施也是力不从心。教育中经常出现“理通情不通、情通理不通、情理都不通”等现象,学校德育很难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此外,学校德育存在家校不同步的问题。虽然我们反对那些书本上的抽象的、远离生活的僵化的道德教条,但又不能排斥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和改造的直接道德经验和知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现象,统一、明确、公认的标准道德评价进一步流失,的道德评变得模棱两可,价值取向出现混乱。道德思维由一元趋于多元,道德接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常规的道德控制的反应也相对疲弱,言行不一、知行相悖已是常态。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大众媒体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多元价值观特别是功利型的价值观和学校的道义型价值观的突出矛盾的出现往往使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生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学校德育也因此失去原有的价值而流于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行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只满足于大方向的说教,而忽视细微之处的培养,满足于外部行为的塑造,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内化。不太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状况,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既不是出于学生的德性需求,也不适合学生的德性层次、与学生的生命缺乏深刻的联系,而学生只是采取应付、表演的态度,不能真心实意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中。学生的需要与他的生活之间被人为地造成错位,德育,教育的百年大计是年年提,年年搞,但收效甚微也就可想而知了。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中学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小学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范梅南·马克斯.《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陈成国.《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德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题目篇六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新形式下,人们对于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人的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的小学德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重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德育

一、小学德育工作目前面临的问题

首先,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但是学校的德育工作却相对滞后,两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在很多学校教育中,尽管坚持学生的道德教育,但事实上,这一方面的教育还非常欠缺,导致学生对德育观念的淡化。另外,德育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相背离,所谓的德育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校,并没有延伸到社会中。另一方面,德育教育的内容存在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应试教育下的德育教育,往往都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一味的灌输使学生感到厌烦。因此,传统的德育教育没有重视人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发展严重不符。

然后,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与德育教育产生冲突。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社会以及学校都是它们经常生活的环境。而学校是这三者中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的重要阵地。但是,目前来看,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德育教育目标还不统一,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一定的影响。

另外,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活动还严重不足。德育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一定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学校的德育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头讲解的层面,还没有深入到实践活动之中,学生的实践机会微乎其微。这样一来,德育工作不能真正提高质量,学生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有的老师在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只知道一味地照着书本读,忽视了学生的厌烦心态,导致德育工作严重缺位。

二、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增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

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因此,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们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德育工作中的重点是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工作中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他们交朋友,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都要重视人的主体作用,并且他们也需要得到一定的尊重与理解,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坚持综合发展的思想。我们从事德育教育工作,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生的发展要从多方面入手,让各个方面平衡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要坚持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德育工作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既是各个学校的任务,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任务。因此需要各方面加强合作。因此,我们需要系统的德育观念作为指导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学校是一个小的德育系统,而每一个班级是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一思想下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另外,加上家庭系统、社会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各个系统相互交叉,使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有效地开展。

(二)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与内容要和谐发展

小学的德育工作最终目标是使小学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的良好公民。只有做好德育工作,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更好地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另外,德育工作可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为今后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我们可以建立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德育课程。针对目前小学生德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改和创新,制定与小学生发展一致的目标。小学主要以思想品德课程为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班级例会来开展德育工作。另外在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中我们也可以加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对于小学的德育教育课程,其他课程不能随意占用或者是随便改动。针对学生的年龄特诊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如果学生的年级较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模仿等方法让学生易于理解,德育内容通常比较抽象,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将其表达出来,让学生可以接触得到。

第二,改革和创新德育教育方法。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德育教育方式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榜样教育、实践锻炼等等。例如,在进行说服教育的时候,重点要理论联系实际,老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态度要诚恳,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老师所讲的实例要真实,使学生经常见到的,这样才有说服力。因此,在进行的德育工作的时候要实事求是,根据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育。

总而言之,目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因此,他们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要,我们一定不能松懈,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出更多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福英。论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01)

[2]张帮琴。浅谈小学德育教育问题[j].华章,2013,(06):289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题目篇七

据悉,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都只停留在口号上,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呢?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校要将德育工作放到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合理构建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德育工作网络模式,制定相应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序列化实施方案,把德育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日程上来,通过合理安排德育和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的德育合力网络,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注重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德育教育信息。只有通过领导重视,才能保障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和多渠道途径的实施,才能体现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必须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尤其是注重师德师风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把它放在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当作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点来抓实抓好,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建立一支具有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加强政治学习,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大德育观念意识。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教师的育人水平、以及师德行为作为评价教师绩效工资的一部分,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果,而不是单一的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的优劣。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提倡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树立教师中的典型形象,并以此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典范,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

三、学校要积极发挥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充分利用校会、班队会和品德课,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课外实践和教育活动,使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两条渠道得以拓宽,德育工作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针对学校不同阶段的不同实际情况,经常性的开展主题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这是帮助学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掌握技能、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要充分利用烈士陵园、文化古迹等爱国教育阵地,引导学生缅怀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学习先辈们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增强爱国情感;要以育残院、敬老院、孤儿院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基地,引导学生开展助孤寡,送温暖的活动,培养尊老爱幼意识。使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在学生身上扎下根来,成为他们自觉和内在的要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德育教育渗透于各种教学活动中

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把学习各学科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使二者相互促进,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我们在谈及加强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时,不仅要重视德育,也要重视美育。因为各科中的思想教育不是干巴巴的空洞说教,它是建立在形象、情感基础上的渗透感染。只有重视审美教育才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对美的爱好,养成爱美的习惯,培养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使其与社会达到和谐的统一,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重视搞好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创建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

优良的班风、学风和校风,可以营造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对集体充满信心,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做好优良班风、学风、校风的建设工作,努力创建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一要认真执行和制订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强化到班组织管理的功能,抓好学生日常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二要建全学生德育考核制度和学生奖惩制度,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活动,定期评选,表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营造一个催人上进的氛围;三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通过定期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等活动抵制低级文化趣味的影响,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要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设置学习园地及文化走廊,定期出版板报等,保证学生学得舒心,学有所获。

六、学校和家庭及时沟通,发挥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要指导家长正确教育下一代,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抓好家长学校建设,做好学校与家长的协调沟通工作。通过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家庭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实施德育的针对性教育,也有利于家庭针对学生出现的特定情况进行专门的教育与沟通,从而促使学生改正错误。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得以保障的基础。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就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来,协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家庭的教育情况等。通过学校、教师、家长的督促,促进了学生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总之,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还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和育人理念,不断开拓创新,讲究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晓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中学语文..02期.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题目篇八

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而且也要联合家长和社会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小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缺乏,模仿能力较强,因此,在面向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抓住这些特点加以展开。

小学生道德教育德育工作我们都知道,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国民的安居乐业。因此,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真正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当前,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民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所以,为了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为了应对当前复杂多元的德育环境,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方法和思路,将德育工作切实有效开展。

一、新的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思考

当前德育教育的环境已经与以往不同,所以,面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也要以新的思路加以展开。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导致学校德育工作无效化的结果。所以,德育工作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形势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种必然,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一种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学校德育工作也要根据新的变化,综合各方资源,形成道德教育合力,抓住重要的道德教育契机,真正有效落实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有着太多偏离主流道德价值观念的言行充斥在身边,由于小学生容易模仿,所以,这就容易使得小学生在道德修养的道路上走偏。这种情况需要引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纠正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偏差。从创新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自主性,避免传统的简单灌输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们自主思考社会现象,懂得分辨哪些是好行为,哪些是坏行为,哪些值得学习,哪些要坚决远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道德观念的正确性,才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我们也可以从网络中进行德育工作,这实际上拓宽了进行德育工作的渠道,由于网络把更多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有很多创新的空间,大家可以从这个思路进行更多工作的创新。

二、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入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个人素质养成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好的习惯实际上就包含着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教育,从行为入手,效果更好,这恰好符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是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一条经典而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从这些新的行为习惯开始,一点点的塑造自己的性格品质。小学生的礼貌用语和行为、学习中的品质养成、预习、听讲、做作业等事务中都体现着一个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将这些规则规范真正内化成小学生的一部分,让他们的超我形成,从而达到自律的程度。

三、积极整合多方面资源,共同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着道德教育的工作。而且如果这三方面不能达成一致,就会相互牵制,抵消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学校的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学校方面要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对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与家长沟通,如果发现有的学生思想和行为中有着较多的不良表现,就要考虑是不是家庭道德环境本身出现了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家访。但是由于家长已经是成人,各方面思想工作并不容易做通,因此,教师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的身上,帮助学生认清正确与错误,改变不良习惯。

在学校周边环境中,有社区等可以利用的道德教育资源,学校方面可以联合这些政府、社会组织等联合组织一些道德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其中。互联网中也有很多充满正能量的资源,要给小学生介绍这些资源,让小学生多查阅这方面的信息,避免消极负面的信息刺激,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做一个讲文明,热爱祖国和社会的健康公民。

总之,在小学生德育工作中,我们要看清形势,在目前价值观多元的大环境下,努力创新,有条不紊的搞好小学生德育工作。在工作中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侧重行为的塑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及时识别小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言行方面的偏差,用有效的方法加以纠正,帮助小学生学会识别社会中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用正确的思维和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成长为一名健康、活泼对社会有益的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君。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

[2]王芹。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鲁东大学,.

[3]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陈宗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