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2023年体育社会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题目(大全5篇)

2023年体育社会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题目(大全5篇)

作者:FS文字使者 2023年体育社会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题目(大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体育社会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题目篇一

在决定创业之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会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自己是否对创业项目做好了全面了解,创业机会是否具备,是否具备了成熟的创业条件等系列问题。当下,从国内的高等院校来看,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围绕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设置了相关课程。但是,这些学校并没有围绕大学生的创业过程展开深入研究,也没有依托完善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而当前从国内的理论界来看,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研究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据此,有必要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展开研究,建立完善的理论系统并且用以指导具体的实践过程。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因素上,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准备创业的过程上,依托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过程进行研究,充分挖掘那些能够提高该群体创业热情的因素,以此提高其自主创业的意愿。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西北民族大学十所学院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见表1。本次调查共发放了五百份问卷,最终回收了98%的问卷,问卷的有效率为92%。

二、调查结果分析

当前,中国制定的促进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相关措施已经实施了五年之久,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大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创业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创业,但是我们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以下问题的存在:国内的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缺乏创业技能,创业过程面临重重困难。而在大学生的创业的后期,他们同时面临着管理经验匮乏,无法推广相关产品等一系列问题。当下,为推动大学生群体创业过程的顺利实现,就应该引导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重重障碍,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做好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而对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更应该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为其提供充足的政策扶持,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创业成本,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

(一)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

要想摒弃传统的创业道路而另辟蹊径建立全新的、科学的创业理念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从当前国内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西北民族大学,有30%左右的大学生坚持择业后就业,而有6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就业后再创业,另有1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是在就业难的情况下被迫创业,只有25%左右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创业,由此可以看出在西北大学仍然有不少学生坚守固定工作是铁饭碗的理念。本文对西北大学大学生就业区域的倾向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有30%左右的大学生有意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工作,而有15%左右的毕业生倾向于在省会城市工作,还有10%左右的大学生希望在三线城市或西部城市就业,有2%左右的大学生倾向于出国留学。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因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而对大学毕业生产生了较大吸引力,其次是那些和家庭距离较近的家乡城市同样吸引了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而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不少学生选择回到家乡或离家较近的地区进行创业。就影响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因素来说,其中较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奋斗目标和自我价值认识。就奋斗目标而言,这些大学生或以生存为奋斗目标,或以跻身北上广深等城市为奋斗目标,而有的大学生要想通过创业来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以此支撑家庭。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把握大学生的奋斗目标,以此为基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使其能够摒弃传统、落后的观念,顺利开展创业活动。

(二)提高政府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事实上,创新创业热情,推动了创业过程的开展。调查显示,通过这些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超过50%的大学生表示出了创业的意向,只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仍然对创业心存疑虑。根据当前政府出台的文件,大学生创业培训补贴的发放时间由原来的半年延长为一年,该政策的实施为国内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体系,使那些有着自主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高质量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不仅如此,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不少地方政府也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问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为当地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调查本文发现,具有创业倾向的大学生希望在以下三方面获得政府的鼓励与支持:第一,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如降低贷款利率等;第二,建立科研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业;第三,设置创业的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有关创业的认知水平。从国内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也没有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另外,根据的数据统计,在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构成中,有60%左右的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从其父母或亲戚中获得了资金上的帮助,有30%左右的大学生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依靠贷款获得了创业启动资金,只有少数学生通过政府的创业基金和科研资金等获得了资金支持。由此可见,当下我国政府还没有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虽然各级政府已经响应号召颁布了一系列的鼓励大学自主创业的文件、采取了相关措施,但是这些做法和措施大多停留在精神层面或高校课程教育的层面,并没有为大学生的创业过程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有效帮助,由此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仍然无法抵挡残酷的现实压力。因此,当前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的创业过程提供大力的支持,塑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增强其创业信心

在中国,有关创业的优惠政策还处于实施的最初阶段,自主创业扶持系统不够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普遍较低,信息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业过程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就会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创业信心不足主要是因为以下因素:国内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创业的启动资金匮乏、找不到合适的创业项目等。事实上,强大的自信心对大学生创业过程的顺利开展极其重要。在中国,只有40%左右的大学生显示了对自主创业的较大信心。据此,应该针对大学生对自主创业信心不足的现状,增加其对创业过程的认知,使其在做好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合理预测创业的成功概率,增强大学生个体对创业的信心,充分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四)促进创业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概率可以说极低,仅为2%左右,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可以说少之又少。鉴于高校内不同学生的专业有所不同,其接受教育的重点和层次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应该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能力,提高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为社会的不同行业输送具有较高素养的创业大学生。在调查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之所以努力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毕业后的就业或创业前景存在一定的担忧,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获得奖学金、为了满足教师或家长的期望以及学习兴趣。另外,通过调查,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毕业生首先应该获得较高的道德素质,另外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公关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过程来说十分重要。在有关大学生认为最为重要的个人优势的调查中,大多数的大学生选择的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自学能力。而在有关大学生自我认为存在的个人不足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缺乏创业能力,也不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当下的自主创业教育效果不佳,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仍然是短板。根据麦可思的跟踪调查结果,在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有七成左右的最终选择了放弃创业,这不仅反映了当下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的现状,更揭示了大学生创业过程的艰难。而在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调查中,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社会经验匮乏,社会关系少且社会交流能力差,以上这些缺陷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他们成功创业的实现。而在这几项因素中,社会关系尤为重要,究其原因就会发现这主要是由这些学生来自偏远地区所导致的。而受媒体报道的误导,他们往往认为社会关系或雄厚的家庭经济背景是创业成功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不仅如此,笔者还对大学生对自主创业前景的看法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自主创业共持三种态度,分别是乐观、一般、焦虑与悲观。在这其中,对自主创业持乐观态度的人约为被调查对象的25%左右,持一般态度的约为被调查对象的50%左右,持焦虑或悲观态度的占何海燕: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被调查对象的10%左右。而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国家政策扶持、民族特色文化等方面存在创业优势。

三、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发展建议

(一)强化区域间的交流,充分利用国家的扶助政策

当前,从中国区域发展的特点来看,西部地区要明显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广大西部地区巨大的经济潜力。因此,当前中央政府和西部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指导,一方面依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过程促进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起沟通东中西部地区的桥梁,维系民族情感,稳定西部地区的社会秩序,促进西部和谐统一。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创业基金,鼓励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通过创业项目的建立为西部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应该制定吸引外来人口的优惠政策,完善社保制度,为了保证该地创业的良性循环,还应该同时做好制度的建设,确保这些制度的规范化落实。鉴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因此还可组织东西部地区的创业交流合作,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吸纳东部创业的成功经验。

(二)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独特优势

当前,不少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往往将工作地域的首选定在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只有一少部分的优秀毕业生选择去往西部地区工作,人才失衡的现象十分严重,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制约了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但是,西部的大学生有着自我独特的优势,如果能够在西部创业的过程中将这种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无疑将会成为推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此,西部的广大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地域优势,依托本地的环境特点和文化特色,引导那些创业的大学生寻求推动西部发展的突破点,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能够看到本地发展的巨大前景,增强其对西部创业的信心,吸引更多的学生留在西部进行创业,缓解人才流失的现状。

(三)依托社会现状建立新型创业项目,实现与社会和企业的接轨

在当下的瞬息万变的社会背景下,有必要搞好创业培训工作,使创业者真正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有机会接触、了解、接纳新的事物,从零开始谋求职业的发展,而作为大学生群体来说更应该如此,通过参加精英创业培训,了解社会动态和市场需求,掌握相关的创业技能。对于西部高校来说,更应该围绕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引导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掌握创业创业技能,搞好创业培训工作,建立富有西部地区特色的创业培训体系,将创业理念和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开展社会实践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模拟课程。不仅如此,还应该组织那些富有创业实践经验和相关经验资历的教师对社会实践模拟课程体系进行评价、修订和不断的完善。另外,在培训创业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有必要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年龄、家乡和性格等方方面面具体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的专业教育,促进创业课程教育效果的提升。在开展社会实践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审时度势,做好与现实的接轨。具体来说,西部的高等院校有必要和当地优秀的、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给予具有创业意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的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其了解、熟知当下社会的运行体系,感受实际的工作状态,深化对创业的思考与认知。据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制订创业计划的时候可以综合考量,确保制订的创业计划符合当下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而对于和高校开展合作的企业来说,它们同样可以从中吸纳众多的人才,真正做到合作共赢、互利互惠。

(四)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促进其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作为大学生理应以开放的姿态和乐观的态度迎接社会的挑战,寻求自我的积极发展。从西部地区的人员结构来看,该地的民族较为多元,属于民族聚集区,不管是在语言文化上还是在风俗习性上都具有极强的多元性,是一个汇集多元文化的地区。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西部的各大高校应该引导其以乐观、积极、包容的心态对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进行审时度势,与此同时做好对自我的分析与定位,发掘自我优势,在众多的创业者中脱颖而出。就创业项目而言,应该引导学生考察地域特色,制订符合当地文化文化特点与地域特性的创业计划,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优势,结合民族的理念通过学校开设的模拟实践或实践课程不断调整、改善,反思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宝贵经验,将民族的地域性特点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打磨成型。尤其注意的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改善自我的缺陷,克服缺点,提高语言交流能力,不仅要在大学毕业时交上一份完美的创业规划设计,同时还应该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在毕业后创业的过程中接受市场与社会的严格考验,成功创业。而从事实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中获得的创业培训仅仅是对理应具备的能力的储备,只有在他们真正踏出学校的大门、走入社会时才能够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意气用事、孤注一掷,往往会造成创业的失败。据此,不管是在创业前还是创业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都应该谨慎地对待创业项目,具体来说应该做到:在创业前全面了解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行业发展的前景进行合理预测,与此同时不断调整创业规划,管理好创业资金。事实上,当前国内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加之价值市场的变化速度较快,如果仅凭过去的经验往往是难以为继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全面把握市场动态,在较短的时间内获知有关市场变化的一手资料与资讯,并且据此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抢占市场先机。在创业的过程中,只有在深思熟虑的前提下,具备果断的执行力,才能够获得创业的成功。

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足够的热情,由此阻碍了西部独立创业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据此,应该立足家庭教育的层面对其进行适当的家庭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改变其思想的惰性,推动西部地区的特色性建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基于民族文化的思想可以说根深蒂固,较难改变。对此,国家、社会和学校应该协作一致,共同努力,为创建富有特色的西部创业模式贡献力量。

作者:何海燕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曾玉霞,张劲梅.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人格结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3).

[2]国星,袁祖社.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梁晨,黄琳富.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政府责任[j].科学管理,,(11).

体育社会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题目篇二

一、陕西省高职体育教师职业规划的分析。

高职体育教师职业规划是他们在对自身进行个人分析、自我评估后,设定出合理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安排,同时还根据现实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职业目标和奋斗措施的安排。目前来看,职业生涯阶段设定可以概括为教师职业初期、教师职业成长期、教师职业成熟期、教师职业衰退期四个阶段。

陕西省高职院校有56所,教学一线体育教师有558人,根据调查显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配比是3:4.5:1,基本符合国家关于高职职称比例的要求,但是有少部分高职仍没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在所有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师的学历情况为大部分为大学本科学历,有1%为研究生,获得在职研究生学位的约占29.4%,尚没有博士学位的体育教师。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所在单位的职称评定息息相关,二者几乎是重合的关系。那么从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来看,职业初期可看作是助教的阶段,职业成长期可看作是讲师阶段,职业成熟期可看作是副教授阶段,职业衰退期可看作是教授阶段。每一个时期皆有一个职称相对应,高职体育教师应该理解这样职业生涯规划,努力争取高一级的职称阶段,使自身的体育教育教学经验得到认可和提升,从根本上提高工资待遇水平,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满足感。从高职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上来说,有53%的人认为取得更多的工资待遇才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41%的人认为工资可以就行,另一方面工作条件舒适,环境氛围温暖快乐是值得努力奋斗的,有6%的人觉得高职体育教师声誉高,受人爱戴和尊敬,是自己努力工作的价值所在。看来,我省高职体育教师普遍看重的是自己的工资待遇,工作的条件和环境是其次。

职业满意度调查显示随着物价的上涨,薪酬的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很大的提升。工作条件与之前相比较有相当大的改善,比如塑胶田径场,人工草足球场,办公条件提高等。综合比较来说高职体育教师对职业满意度高,工作感到轻松愉快,有自我满足感。在我省高职体育教师跳槽调查统计中只有3%的人感到不能胜任工作或是不喜欢从事的职业,想要跳槽另谋它业。其中有93%的人在重新选择职业时仍然会再次选择体育教师。理由是教师职业这些年工资待遇提高,并且社会上形成了尊师重教的'风气,在这种情况下颇高收入和受人尊敬,胜任和喜欢工作是体育教师被重复选择的原因。

在自我实现方面,高职体育教师从老中青三个年龄阶层有不同的态度。作者按照35岁以下为青年体育教师,35至50岁为中年教师,50岁以上为老年教师为阶段。结果显示青年教师入职时间有限,资历尚不足,他们有较多的想法和活跃度,对于自我不满足,工作有激情和动力,在职称评定和外出学习进修方面有较大的追求和提升空间。中年教师入职时间在二,三十年,职称以副教授为主,他们形成了成熟的业务能力和稳定的思维模式,对于职称评定和工作有平稳的观念和事业心。老年体育教师处于职业衰退期对晋升职称的动力显得不足,他们对自我的处境是满意的,思维模式处于只求安心的走完职业生涯的最后旅程。

二、职业目标实现的阻碍和适应对策。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和成长期,高职体育教师职业活动积极且充满动力,他们普遍对职称晋升和业务进修充满向往和进取心。然而在职称评定准备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的他们在入职前由于长期运动训练,文化课学习时间无法保证而使英语落下,职称英语考试和学位进修英语考试上显得力不从心。处于职业的成熟期和衰退期的高职体育教师对于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没有成长期那么强烈,全省处于这个阶段的中老年高职体育教师约占本部门的40%至50%,比例和人数都不小,他们在工作实际里发挥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指明道路和方向,发挥自身的特长带好一支运动队,关心和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三、结论与建议。

(1)陕西省高职体育教师普遍看重的是自己的工资待遇,

工作的条件和环境是其次。

(2)在职的高职体育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普遍感到满意,对职业充满稳定的事业心。

(3)自我实现目标方面,高职体育教师老中青三个年龄阶层各自有不同的态度,青年教师对于自我不够满足,中年教师对于职称评定和工作有平稳的观念和事业心,有一定的自我实现目标的基础,老年教师对自我的处境是满意的。

体育社会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题目篇三

现在开展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校并没有真正领会“阳光体育运动”的精髓,仍是以前的传统和体育锻炼(体育课的素质练习、各类运动会比赛)。“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校教育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健康第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针对这一要求的系列体育活动则较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红寺堡(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回中)2.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通过电脑搜索文献、查阅相关资料、翻看有关书籍等途径收集信息,为本次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搜集,最终整理出吴忠市红寺堡区初中“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问卷共发出300份,每所学校6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为290份,回收率为96.6%,这将成为我们研究的事实依据。(3)数理统计法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获得“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前后的变化趋势,最终得到的统计值就是这次评价结果。

二、“阳光体育运动”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各初中的开展现状

首先从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由调查结果可知,红寺堡区各初中对“阳光体育运动”宣传不到位,有0.7%的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没有任何认知,它意味着这些学生压根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这个名字。在调查中也有63.7%的学生只是听说过“阳光体育运动”这个名字,而不知道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说明对“阳光体育运动”这个知识概念的宣传普及还不到位。据调查,只有36%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他们是有必要的,而有23%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没有必要。由此可见,我们要认真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激发学生有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从表3中我们看到44%的学生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课业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有13.7%的学生没有兴趣,有42.3%是因为没有适合的场地。数据发现现在制约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更多的'是外因。

结论

红寺堡区各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在大多数学校得到了基本落实,但是由于场地器材的不足,体育经费不足,加之学生学业压力大、没有过多的时间等因素影响,并未真正达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提出的有关目标和要求。

四、对策

1.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度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阳光体育运动”。其次,要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一个长期持久的工作来抓,不能走形式,应付检查,在学校日常工作教育中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和考核管理,促进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参加教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3.以社团活动带动课外体育活动首先,体育教师为导师,建立社团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其次,每周三下午第六、七节课为社团的活动课,导师组织指导:最后,改变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被占用的情况,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参考文献:

徐勤荣.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对策[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

体育社会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题目篇四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下的教学需求,改革与发展成为高职院校的长久之路。体育做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健康、实现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体育做为基础课程却是容易被忽视的。在普教中,体育给语、数、外让路,在职业教育中体育又给专业课让路。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只重视职业技术专业的学习而忽略体育教育的存在,使高职体育教育摆脱不掉传统竞技体育的教学窠臼,难得改革与发展。现行的高职体育教育满足不了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了解目前高职体育的教育现状,从中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教学观念陈旧,体育意识不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当今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缩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部分体育工作者、管理者本身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为教学而教学的误区里,忽略了体育教育功能内涵延伸的知识传递,不重视高职体育教育的后期效应,造成很多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后,体育活动从此画上了句号。

2.教学内容单一。目前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多以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运动为主设置体育课堂教学,如果把对学生的技能开发仅限于此,没有更新更多的项目引导,就不能照顾到学生个性能力及体育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练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及新鲜感,制约学生智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3.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由于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或技术学校升级而来,大部分教学人员是以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教师的专业知识、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并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高职院校的大量扩招,合格体育师资数量更加紧缺,教职人员配比和师生比例失调。

4.教学目标未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大部分高职院校沿用普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缺乏高职院校的个性,不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没能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设计开发体育课程,并且总体上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羁绊,严重压抑了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不能脱离职业对学生体质的要求,要贴近职业特点,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来开设体育课。

5.经费投入不足,设施建设滞后。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各种场馆缺乏的程度比较严重,拥有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硬件设施的差额数量相当大,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体育部门推行素质教育,增加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器材等解决不了,往往使计划落空,出现了因缺乏必备的场地器材而导致一些项目的教学拥挤不堪,甚至根本没法开展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1.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使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其要旨首先必须从转变教育者思想和观念做起,大胆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理念。不能把体育教学仅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要始终灌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养成终身体育能力习惯。以适应将来就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需要,并将其纳入终身体育教育体系之中,发挥主干作用,使高职体育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接轨。

2.广泛地了解学生的兴趣,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及方式。突破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普修课形式,吸收或引进有健身、康复、娱乐、休闲等功能的体育项目和选修课形式,把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列入到教学中,多选择实用性、趣味性、对抗性较强的教材内容,避免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挖掘教材中的竞争、娱乐因素,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和职业转换中具有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以发展个性、强化意识、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扩大选项范围,增加娱乐性强的休闲类项目,把学生的体育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

3.加强体育教师的再培训工作,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从目前的现实角度出发,可能大部分的学校很难配备足够的进行体育教学的专职体育教师。因此,应提倡根据各校实际广开渠道,以多种途径和方式解决学院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有计划地调配和充实体育教师队伍,并对师资结构进行整合,做好发展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与再培训,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短期培训、在职研究生班、学位课程班等,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要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对于骨干教师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不能停留在自然形成上,而应有目的地积极加以培养,同时还应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

4.尽快改善体育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学部门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校园建设,因地制宜,采用“修旧利废”、就地取材、自制器材等多种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尽快改变原有场地器材陈旧、匮乏,跟不上规模发展的被动局面。既要逐年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同时体育部门也要克服等、靠、要思想,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以达到教育部关于《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对于已达到要求的学校,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场地器材的维护、使用和管理,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率,还可以添置一些课件、挂图,运用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完善办学条件。

5.改革考核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学院教务部门应将体育课划分为考试科目而非考查科目,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要改革考核评定办法,考核内容要全面反映学生在进行体育课学习之后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重点放在考核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上。还要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相结合,树立身心综合评价观,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要与终身体育目标、现代健身要求相适应。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方面都要以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构建、选择、改革体育教学,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入手,审时度势,更新观念,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体育课程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促使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必须正视问题,勇于改革,不断创新,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培养技能、掌握知识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提高,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玉莲、周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与未来职业相结合.职业与教育.2006.06.

[2]霍红、王广虎等.关于体育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03.

[3]张宁、陈忠.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体育科学研究.2004.8(1).

体育社会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题目篇五

“民办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1]中国高等教育年度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总数达到10.65万所,其中高职院校1215所,民办高职院校有286所,占23.7%,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本科院校降低门槛和生源的减少,民办高职院校陷入生存的尴尬境地,多数民办高校都出现招生困难、内涵质量建设难以提高、就业困难等困扰。

一、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制的滞后性,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建国初期,我国的职业教育几乎全盘学习苏联职教模式,课程为三段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模式,其“学科本位”非常明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又借鉴学习了世界劳工组织开发的职业培训技能模块(mes课程)、北美国家的能力本位模块(cbe课程)、德国的“双元制”和“徒弟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模式、英国的btec课程模式等各种不同职教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但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及中国的国情实际,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可能在中国全盘发展。像德中合资生产大众系列轿车的质量问题与教训,由于中方一线技术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未达到合格要求,导致一流设备、一流设计、一流生产的优质产品,成了不合格的配套技能和低效的营销服务水平,说明不能照搬西方先进理论,还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

二、外部原因

1、本科院校扩招带来高职院校生源危机

2、双师型师资建设滞后

近几年我国民办院校数量剧增,规模过度扩张,但是其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内涵建设等底蕴不足,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首先,学历整体偏低,多为本科生,硕士、博士屈指可数,更有甚者,把本院校的大专毕业生留校当作师资(教辅人员)使用,背离了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条件;其次,“双师型”教师较少,学生实习实训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再次,从结构看,教师队伍职称、专兼职结构不合理,缺乏教授、副教授或兼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最后,民办院校的人员流动性较大,缺乏相对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使得民办院校难以培养出自己的教师队伍。

三、建设策略

1、改革办学体制,灵活应对市场需求

相比较公办教学,民办高职院校有自己的优点,办学思想不受官本位控制,自主灵活。办学机制要瞄准市场、跟踪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争取开设什么专业;就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各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包括对所需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工作技巧、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内部用人制度上做到“定编、定岗、定责”,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提高办事效率。民办职业院校要充发挥自身在争取教育资源、人力资源配置、教育活动建构、质量效益诉求等多方面所具有的自主性、灵活性、敏感性、快捷性和经济性等优势,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和“岗位群对口”培养等多种形式,实现民办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行业经济乃至国际经济的接轨,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办学定位上,要突出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增强办学特色,吸引学生就读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增强核心竞争力

建设特色专业、打造精品课程是见证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工程,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引入专业群的概念来规范专业设置,使专业建设既相对稳定、有利于建设,又开放灵活针对市场需求,而且核心专业依托群体易于打造品牌。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冷热门专业,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院的师资、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确定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尽量避免某些专业过分膨胀或萎缩,充分考虑学生就业。要发挥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自主性比较强的优势,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增添发展前景良好的专业,砍掉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建立起一个既相对稳定又灵活机动的专业建设体系。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内容、开发项目课程,打造学院精品课程,推行项目教学,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边学边教,教做结合。营造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从而保证学生走出校园能够迅速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升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在工作领域的竞争优势。

4、建立相应政策,促进民办高职教育招生公平

高职院校的招生困境,是各种因素交织推动的结果。有关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都持上涨态势,如果职业教育萎缩,我国将出现严重的人才结构失衡。熊丙奇说:“我们必须解决高职院校招生难的窘境,改革刻不容缓。”[6]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大胆改革和积极尝试,是对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不仅有利于搞活我国的教育市场,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内部活力,而且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因此,政策上要大力扶持,面对民办高职生源的流失,可以尝试以下操作:变计划招生为注册招生,或者“申请入学”,允许民办高职院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招生,不论分数高低,只要考生“想上就能上”,高校“想招就能招”;建立省内自由转学制度,在求学期间,如果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不满意,可以申请转学到其他学校;建立宽进严出制度,要求学校严格执行培养标准,做到宽进严出。[7]另一方面,要加大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让学校拥有更多办学自主权,主动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在市场机制下平等竞争。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培养

“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教师是教学质量之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民办职业院校生存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发挥民办院校用人机制“灵活高效”的优势,采用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和尊严感,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提高教师学历、技能培训、职称评定、科学研究等方面设立配套体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新任教师要经过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面向社会聘请教授、工程师、技师等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并为其创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发挥好兼职教师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带动师资队伍多元化发展。[8]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企业实训基地,鼓励教师多去企业实践,健全教师考级考证制度,促使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6、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优化校企合作

要引导、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积极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也需要增强自身内涵建设,积极解决如缺乏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等问题。高职院校要针对市场需求,灵活自主调整学科、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生源。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6-26(3)。

[2]熊丙奇生源危机袭来,民办高校难逃破产[n].中国青年报,,08,22。

[3]09年部分省市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

[4]艾昌清冯建民民办高职如何化解危机.当代经济,2009(13)。

[5]张文凌民办大学的云南现象[n].,11,10。

[6]邓晖王庆环高职院校大呼“吃不饱”,生源告急为哪般?[n].光明日报,2011,08,26。

[7]任建红郑f怡潘丽珍民办高职院校新生流失及招生政策思考[j].陕西教育,2009(4)。

[8]钱静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质量危机的致因剖析及化解策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