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话稿>2023年菩萨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通用8篇)

2023年菩萨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通用8篇)

作者:梦幻泡 2023年菩萨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通用8篇)

通过环保宣传可以增加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进而形成社会共识。怎样有效地利用媒体资源传播环保知识和理念?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几篇环保宣传范文,助你更好地开展环保工作。

菩萨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2.理解红军被成为菩萨的原因。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读题。

2、学生读读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充分质疑。

3、学生相互介绍,使学生了解“菩萨”和“兵”的意思,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课题叫‘菩萨兵’”这个疑问去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遇到不理解的语句可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

(3)在弄懂每一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大致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尝试自己解决预习中有疑惑的地方,如还不明白,打上问号。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4、检查自读效果时,教师重点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

6、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藏民春耕热火朝天干干净净

同胞糊涂尽心尽力平平展展

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7、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8、分组朗读全文。

9、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抓住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自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藏胞们为什么要躲红军呢?(害怕)他们害怕到“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引读)你怎么读这句话。

3、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朱德急到什么程度?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急坏)藏民的躲藏并没有影响红军的休整,为什么朱总司令却急坏了?(担心藏民在深山受苦)试试把朱德当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4、红军长征历经了两万五千里,一路上翻山越岭,还要与敌人周旋,十分的疲累,当他们来到这里想休整一段时间,却被当地的藏族同胞误解,以为他们与反动军队一样,藏民们都躲进了深山,这可怎么办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读、再抽读)

2、引导学生把本课的生字分成两类,一类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左紧右松才好看;另一类是上下结构的字,抓典型,按比例书写。

3、重点指导书写“藏、段、耕、播”。继续指导学生写字规范、入体。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六、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师提问:藏胞们为什么离开家园躲红军?

2.生读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3.体会藏族同胞对反动军队的恐惧和对红军的误解。

(藏族同胞们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说也不敢露面)

(1)藏胞们其实躲得是谁?(反动军队)

(2)藏胞们对反动军队害怕到什么程度?(一听说……早就……)

(3)一起读这句话

4.师提问:看到这一切,朱德司令可着急了,他急道什么程度呢?(急坏)

5.齐读

6.过渡:朱德司令为什么这么着急,他在急些什么?读第2-5小节,找一找司令着急的事情,用笔画一画。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小黑板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1)怎么受得了是什么意思?(受不了)

(2)为什么藏胞在山里会受不了呢?(想一想藏胞们在山里会有哪些困难?)(生活环境不好,不好吃,不好睡……)

(3)从朱德司令说的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他这时的心情如何?

(4)感情读(指名读)

(6)再指名读这句话

(7)“动员”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一句话后面要用上感叹号?(十分着急)

(8)指名读再齐读

2.师过渡:于是朱德派人去找藏胞们,想动员他们回来,结果怎么样了呢?

3.生回答:翻译回来了,没能把他们动员回来。

4.小黑板出示: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

(2)为什么说藏胞们真糊涂哇?(他们把谁糊涂的当作了谁?)

(3)所以他说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里的乌云真的是指天上的乌云吗?指什么呢?

(4)指名读翻译的话

(5)再齐读

5.过渡:听到这样的话,朱德司令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更加着急起来,他又再着急什么?

三、精读五-七小节

1.小黑板出示: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呐,得赶紧帮助藏胞们把地抢种上。

2.指名读

3.提问:从朱总司令这句话中你能听出什么?(朱总司令担心藏胞们的春耕节气不饶人哪)

4.师:什么是节气不饶人?

5.师:于是朱总司令作出了一个决定:抓紧时间,帮助藏胞们把地抢种上。

6.指名读齐读

7.师总结,情升华

(1)师:面对糊涂的藏胞,朱德司令没有生气,没有埋怨,有的只是着急,担心他们的食宿,春耕。我们的小朋友可不是糊涂的藏民,朱总司令的所说所行,我们都看在眼里,遇到这样的司令,你们一定有话对他说,大胆的说出来吧!

(2)举手说一说

(1)师:朱总司令要求战士们如何种藏胞们的地?(尽心尽力像种自己的地一样)

(2)“尽心尽力”是什么意思?

(3)“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可比可以把这句话去掉?

(4)默读朱德说的第二句话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6)为什么这句话后面要用省略号?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到了第二年呢?第三年呢……)

(7)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过渡:开完会后,朱德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的干起来。

四、精读八-九小节

1.读第八小节,想象朱德同志带领大家热火朝天春耕的情景,想一想他们都帮藏胞们做了那些事?(打扫院子整治土地)

2.当那些悄悄返回家乡的藏胞们一进家园,他们会看到什么?(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

3.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表情吧!他们的脸上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呢?(感激惊讶惭愧……)

4.但最后都汇作一句话,齐读“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呀!”

5.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比作菩萨呢?回顾全文。(b)

板书

担心食宿

藏胞误解派人劝回误会终解

担心春耕称作菩萨

全力春耕

菩萨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1、藏胞们为什么要躲红军呢?(害怕)

他们害怕到“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引读)

你怎么读这句话。

2、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朱德急到什么程度?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藏民的躲藏并没有影响红军的休整,为什么种总司令却急坏了?

试试把朱德当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三、教学2~5自然段

自读课文2~5自然段,你能从朱德总司令和翻译的这两次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1、“这么多天了,藏胞们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换个说法怎么说?哪种说法效果更好,更能表达出这是朱总司令着急的心情?

长时间呆在深山,吃住条件都十分恶劣,朱德同志担心藏胞们受不了。说这句话时,朱总司令带着什么样的感情?(着急、担心、关切)

我们读的时候也要带着这样的感情。

你能试着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吗?

翻译为什么要叹气?(没有成功劝他们回来)为什么会说藏胞“真糊涂”?(不知道红军跟反动军队不一样)

“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藏民同胞由于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对红军的到来非常害怕,躲进了深山,当红军到来时他们又误认为是反动军队又回来,藏民对红军不了解。

4、这些话里的那一句能看出朱总司令很理解他们?(这也怨不得他们……)

指导朗读

5、这一次朱总司令没有再派人去找藏胞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帮藏胞把地……(引读)

6、前一次急得是担心藏民们在深山受苦,这一次急的是什么?(节气不饶人,怕耽误了藏胞的“春耕”,来年就要挨饿了!)

可见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十分关心藏胞的疾苦。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

四、教学6~7自然段

我们的红军和欺压百姓的.反动军队是不一样的,为了让藏民们能回来,为了能改变藏民们对红军的认识,朱德总司令动员红军战士们为藏民们进行春耕。在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说了这么一番话:

指名读

1、自己读一读,你觉得可以怎样读?并且说出你的理由

a、“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

“尽心尽力”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把这些词去掉能体现出这种感情吗?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更要把感情投入进去。

b、“要让红军的种子~结果……”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

但又不仅仅是指春耕,还指什么?

通过自己的行动是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使红军真正把根扎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这里用上省略号有什么意义?(永远长存,不会消失)

2、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引读)

“热火朝天”是一种什么景象?你能使使用这个词说句话吗?

五、教学8、9自然段

这些种子终于发芽了,藏族同胞眼睛上的乌云也被红军的真诚驱散了。

1、齐读8、9自然段

2、当他们看到红军所做的一切,终于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会想什么?

3、引读:他们说:……

庙里的菩萨是什么样的?(善良、慈祥)

藏民们大多是信佛教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

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敬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藏民说这句话时肯定是非常激动,这是他们由衷的话语,让我们好好的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课后迁移)

菩萨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三

教材分析:

题解:菩萨,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而朱总司令带领士兵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所以藏胞们赞颂红军是菩萨兵。

课文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与感激的事。全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层次清楚,语言生动。篇末点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留有余味的作用。文章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怎么受得了呢?”使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这也怨不得他们”反映出朱德对藏胞深深的理解。

全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写红军部队,着重写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从而体现红军的菩萨心肠,略写红军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详略得当。

学情分析:

估计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品质,课上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会在习作中通过语言表达心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学会18个生字,理解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板书课题后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藏族翻译糊涂糟蹋热火朝天节气菩萨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2)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3)齐读词语。

(4)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糟蹋:本课指侮辱。

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本课指做翻译工作的人。

糊涂: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

热火朝天:比喻群众性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

3.各自轻声读课文一遍。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分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习评议。

三.讲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说对“长征”、“藏族”的理解。

3.指名说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四. 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完成课文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第一自然段

1、自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藏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害怕红军躲进了深山,朱德很着急。)

三、教学2~5自然段

1、“这么多天了,藏胞们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换个说法怎么说?哪种说法效果更好,更能表达出这是朱总司令着急的心情?

谁会读?

长时间呆在深山,吃住条件都十分恶劣,朱德同志担心藏胞们受不了。说这句话时,朱总司令带着什么样的感情?(着急、担心、关切)

我们读的时候也要带着这样的感情。

你能试着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吗?

翻译为什么要叹气?(没有成功劝他们回来)为什么会说藏胞“真糊涂”?(不知道红军跟反动军队不一样)

“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藏民同胞由于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对红军的到来非常害怕,躲进了深山,当红军到来时他们又误认为是反动军队又回来,藏民对红军不了解。

4、这些话里的那一句能看出朱总司令很理解他们?(这也怨不得他们……)指导朗读。

5、这一次朱总司令没有再派人去找藏胞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帮藏胞把地……(引读)

6、前一次急得是担心藏民们在深山受苦,这一次急的是什么?(节气不饶人,怕耽误了藏胞的“春耕”,来年就要挨饿了!)

可见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十分关心藏胞的疾苦。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

四、教学6~7自然段

我们的红军和欺压百姓的反动军队是不一样的,为了让藏民们能回来,为了能改变藏民们对红军的认识,朱德总司令动员红军战士们为藏民们进行春耕。在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说了这么一番话:

指名读

1、自己读一读,你觉得可以怎样读?并且说出你的理由

a、“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朱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

“尽心尽力”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在春耕时不能有一点马虎,要非常认真)

把这些词去掉能体现出这种感情吗?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更要把感情投入进去。

b、“要让红军的种子~结果……”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

但又不仅仅是指春耕,还指什么?

通过自己的行动是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使红军真正把根扎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这里用上省略号有什么意义?(永远长存,不会消失)

2、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引读)

“热火朝天”是一种什么景象?你能使使用这个词说句话吗?

五、教学8、9自然段

这些种子终于发芽了,这在藏族同胞眼睛上的乌云也被红军的真诚所驱散了。

1、齐读8、9自然段

2、当他们看到红军所做的一切,终于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会想什么?

3、引读:他们说:……

庙里的菩萨是什么样的?(善良、慈祥)

藏民们大多是信佛教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

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敬的菩萨,这是对红军最高的评价,藏民说这句话时肯定是非常激动,这是他们由衷的话语,让我们好好的疤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六、总结课文

藏族同胞之所以称红军是“菩萨兵”,是因为他们发祥红军与反动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是“菩萨兵”!

让我们也满怀着感激把课文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课后迁移)

板书: 7、菩萨兵

朱德急坏了怎么受得了尽心尽力

藏民躲跑 返回

菩萨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四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从这一段中,你们读懂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所以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

师:藏族同胞为什么要躲红军?

生:因为他们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以为红军也和反动军队一样坏。

师:你们从哪个词看出反动军队十分可恶,给藏胞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生:吃尽。这个词语可以说明他们吃了很多很多苦头。

师:联系你们找的资料,和电视里看到的情景,说说反动军队进村后会做些什么?

生:跑进老百姓的家里把家里东西都推倒。

生:把老百姓养的鸡、鸭都抓了吃。

生:还要把老百姓赶出家门,随意烧杀。

师:难怪说他们“吃尽”了苦头啊!他们对反动军队害怕到什么程度?

生: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师:找找从哪些字词上体会到害怕之深?

生:一听说……早就……说明还没看到军队来,他们就躲起来了。

生:又有,谁也不敢。

师:是呀,这都说明,藏族同胞对红军存在着深深的——误会!

谁来把这个句子读好了?

(指导朗读)

师:面对这个情景,朱德怎样?

生:急坏了。

师:怎么叫做“急坏了”?

生:就是急得不知所措了。

师:想想,朱德会急得怎么样?动作?表情?

生:他会急得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生:他会不停地抽烟。

生:他急得手握拳头,脚直跺,说:“这可怎么办呀,这可怎么办呀!”

师:你们能把他着急的样子读出来吗?

师:从朱德这么着急的情形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朱德对藏族同胞十分关心。

(生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对于长征,现在的小孩理解较少,要是他们理解课文内容,需要辅助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课前查找的资料和所看的电视电影,学生初步有了感性认识,对帮助学生理解“吃尽苦头”、藏胞为什么要躲红军、藏胞对红军存在哪些误会这些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同时,也为后文理解红军是不同于其他军队的一只有组织有纪律的部队,是一支一心为民的部队埋下了伏笔。

菩萨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五

1、简单介绍温庭筠,让学生能基本说出“花间词”和“温韦”的诗词风格。

2、通过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并说出词中的人物形象(慵懒的女子形象),并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的孤寂无聊。

3、介绍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能让学生基本把握词中的白描和反衬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一定的鉴赏。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 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词牌”。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一)花间词

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共18人。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温韦”并称。

(二)南唐词

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荃集》,存词70余首。

(一)诵读诗歌,至少三遍。

(二)了解词的大意

(三)整体把握

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描写美丽而又寂寞的贵族女子晨起梳妆的生活情景。

(一)上阕

1、“小山重叠金明灭。”写什么?

“小山”是屏风。一般的.屏风,都是六扇相连,故云“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写早晨的阳光。由室内装饰小屏山写起,叙述画屏上金碧山水忽明忽暗,暗示时间为旭日东升。女子慵懒,不想早起,闺中寂寞。

2、“鬓云欲度香腮雪”写出什么姿态?

初起床,头发零乱未整要遮掩脸庞。把鬓发拟人化“欲度”就是“欲掩”,赋予乌溜溜的鬓发以一亲芳泽的意念。赋予静态以动态美。

3、“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展示女子什么心态?

懒洋洋起床,慢悠悠画眉梳妆。展示怨妇的愁绪和不得不妆扮的爱美心理,其中一个“弄”字,更彰显了一份刻意美化自己容颜的心理。

鉴赏“懒”“弄”“迟”三个字的妙处。

“懒”写出了女子迷惘若失的情态。

“弄”写出女子反复摆弄欣赏,极度要美,又无限幽怨的情态。

“迟”对应“懒”,渲染了女子无情无绪的神态。

(二)下阕

1、“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写什么?

美人手持小圆镜,面向大圆镜,顾盼着头发上的簪花,足见其美化自己容颜的细心和耐心。容颜美丽动人。

2、“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仅仅是写女子穿衣吗?

这只是孤芳自赏,容颜如花,但穿衣时看到绣在衣服上双对的金鹧鸪时,脸上多了哀愁。这是托物寄情,意在言外的写作手法。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结尾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是成对的鹧鸪,写出了女子的追求,愿双双对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艺术风格: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首词客观地描写女子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似乎不动一点感情,不作任何旁白,但是细细体味,词人匠心独运地选取了一些能表现主题的镜头,含蓄地表达中心。此手法为白描手法。

本词通篇写闺怨。写一位美人晨起化妆的情态,用白描手法。因为闺怨而慵懒,迟起、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穿衣。

首写少妇所居富丽华贵的环境,绣屏掩映,阳光明灭。次写初起身时鬓发散乱容态。“懒起”二句,叙写起身下床后画眉、梳妆的动态。/“照花”二句,承上启下,写出梳洗已毕,对镜簪花,镜中人面交相辉映,愈增容色艳丽。最后两句点出少妇更换新绣罗衣,发现衣上绣的双双鹧鸪鸟,引发孤独之感。

试推想这首词背后可能的隐含着的主旨(或写作动机是否有所寄托)

提示:称诗言志,知人论世——屡试不第,坎坷终生。

流露出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这慵懒美丽的女子,正是作者内在被压制着甚至不免懈怠了的美好追求。要爱惜自己的美好品质,不能因一时挫折就堕落、放弃,这正是士大夫读书人品格上的操守:穷则独善其身。这或是温自我之写照和志气的砥砺。

(一)韦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结合注释自读,思考:

1、词人当年为避战乱漂泊江南。一般说来,漂泊他乡的游子总因不能还乡而愁绪满怀,词人为什么说“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好,好在哪里?)

2、怎样理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因为江南有美好的风景、宁静安逸的生活以及如月似雪的美人。词人正是抓住这最能代表江南水乡的三大特征写出了诗意江南、悠闲江南、魅力江南。词人的优美想象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令人向往与陶醉的水乡世界。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在貌似不愿还乡的正话反说中传达出了他对故乡的难以忘怀之情。词人盛赞他乡之美,并认为应该在此终老,但结尾又突然冒出“未老莫还乡”(言下之意老了还是要还乡)的矛盾语,再加上“还乡须断肠”一句的凄楚,就更衬托出那正处于动乱之中的故乡在词人心头的分量与地位。

原来描写江南美丽如画的风土人情,是为了用以反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忧时伤乱之痛、思乡怀人之情。他赞江南,却是为了思念在北方的故乡,在盛赞江南美好安逸的背后深藏着怀乡的凄苦和悲伤,这不能不令人潸然泪下,这正是此词诗意醇厚,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

(二)比较阅读

温庭筠、韦庄这两首词的抒情方式的效果。温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密而隐”;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朗”

菩萨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六

教学片断一:

(过渡)师:这时候,翻译提出去找他们。可结果呢?

学生齐读翻译的话。

理解“乌云”。师:这里的乌云,真的是指天上的乌云吗?(出示第一自然段,引导前后联系理解。)

生:不是天上的乌云,是指反动军队。

生1:他们对百姓想杀就杀,根本不把百姓当人看。

生2:反动军队把老百姓的家都烧了,使百姓无家可归。

生3:他们看到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抢,甚至连一只老母鸡都不放过。

教学片断二:

教学课文的最后一部分。

1、师:看图上,这群悄悄回来的藏胞,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老奶奶,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一个可爱的小孩子……你看到这干干净净的院子,这平平展展的土地,你会对身边的家人说些什么?或对朱德、红军说些什么?用一、二句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交流。教师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进行。

师:请问这位藏胞的小伙子,你当时看到红军为你们做了这么多事,你说了什么?

生1:红军同志,你看我长得还算结实吧,求你们让我也参加你们的队伍,让我也能为百姓做点事吧!

师:你是藏胞的小朋友吧,你又说了什么?

生2:红军叔叔,你们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事,就像是我的亲人,我谢谢你们。

师:藏胞的老爷爷在哪里?哦,是你,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3:红军同志,我老汉活了这么大年纪了,还没看见过像菩萨一样的兵哪!朱德同志,我老汉向您跪下了!谢谢你们哪!

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作为一种理论支撑,也为生活化教学的探索注入了活力。在以上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在教学时,把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潜力得到发展。那么语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在哪?我觉得可以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探讨。

一、“生活化教学”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是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语文对于人的精神生命的影响。学习与生活的脱离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在以上的第一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电视、电影中的所见所闻,再谈反动军队是如何糟蹋老百姓的,就水到渠成了。这一切都源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建立,因为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二、“生活化教学”发展了学生的个体潜能。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就是语言表达,有的侧重于形象描述,有的擅长于逻辑分析,有的个性鲜明,有的平易随和。这就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教学中必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21世纪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个人。因此,“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生活化教学既然能尽可能多地涉及多个智力领域,那么在活动中不同的个体就可以有展示自身特殊才能的机会。如在以上的第二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创设的写话教学环节,让“语言天才”和“表演天才”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学生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生活化教学”拓展了学生的体验渠道。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对此,生活化教学正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优势,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拓展了学生的体验渠道。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比如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创设了一个“藏胞看到干干净净的院落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说话的”生活情境,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学生把自己定位成藏胞的小孩子、姑娘、老爷爷等等,说话的语气,表演的神态,活灵活现。特别是那位藏胞的老爷爷,“红军同志,我老汉活了这么大年纪了,还没看见过像菩萨一样的兵哪!朱德同志,我老汉向您跪下了!谢谢你们哪!”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深刻地领悟了“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在这样 的情境中,教师不必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就已经比较轻松地达到真正理解。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7《菩萨兵》课后反思

在还没有上《菩萨兵》这课前,我真有点儿担心,因为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已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会喜欢这样的课文吗?为了上好这课,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且课前也布置学生找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在教学《菩萨兵》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的教学:

一、注意背景的补充

上课前,为学生补充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则学生很难体会“军队”的概念,也不能理解“鱼水深情”的含义。在课堂上,我简述红军长征背景,补充这段资料,让学生知道红军为什么会到藏族地区,也能体会历程的艰辛,对理解“休整”一词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意重点语句的教学

这篇课文中,朱德总司令说:“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是课文的重点理解内容,学生理解了这句话,对于理解课文主题,理解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这一教学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句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红军为藏族同胞春耕,自然要播种,种子就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说的是农作物生长的过程;另一层意思是说红军在藏民居住区的所作所为,红军爱民的形象会像种子一样,播撒在藏族同胞的心里,从而会得到藏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的。绝大多数学生理解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没有费力,但在理解更深一层意思的时候有点卡壳的现象。一开始的时候,我有点着急,课文讲到这里,学生对文本应该是很熟悉了,理解出深一层的意思应该很自然啊。我又一想,这些还都是些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先将这个“难点”暂时“丢在一边”。在孩子们体会到藏胞的态度转变,通过表演走进了藏胞心里之后,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造句的处理要灵活

“尽心尽力”是要造句的,我在之前进行了铺垫,问学生:“你们在做什么事会尽心尽力或者什么情况下应该尽心尽力”,用谈心的方法教学,如果学生能够答上来,那么造句也会水到渠成了。

《菩萨兵》教学反思 

“菩萨兵”这篇长征小故事,在上之前,我思考:这个故事想教给什么?以什么为主线?从哪入手?深研教材后,我决定以朱德领导的红军对藏民的爱为主线,以藏胞的误解——解除误会——感激为侧线,从而得出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一家亲的真挚情感。并决定从朱德的“两急”为突破口而展开教学。

朱德的“两急”为:一急藏胞在山里怎么受得了?,二急耽误了春耕怎么办?抓住 “急坏了,怎么受得了” “赶紧、尽心尽力” 等关键词语,体会朱德总司令想藏胞所想,急藏胞所急,充分体现了朱总司令对藏民的关爱,并把藏胞当成亲人看待。

本篇教学的重点是引领学生体会军民鱼水情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先是红军“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然后让学生回头去思考“红军到藏区来干什么的?”,从文中内容得出:他们是准备修整一段时间的。为什么要修整呢?从这里引出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危难和艰辛,体会红军在这样艰苦劳累的情况下没顾上片刻的喘息就投入到繁重的劳动当中,并把藏民的“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面对这样的情竟,面对这样的军队,藏民们发自内心地说出了那句话“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落脚点只放在朱总司令上,从这句话的理解中,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不是单单歌颂朱总司令的,而是歌颂朱总司令这支队伍的。

这篇文章以《菩萨兵》为题,此时,因为有了以上环节的铺垫,师再来解释“菩萨”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菩萨”一词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信仰,“菩萨”是佛教用语,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这也是菩萨一词的本义。而在这一课中其意思还有着“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而藏民们称朱德为菩萨一样的司令,称红军为菩萨一样的军队,那是藏民对红军最高的赞誉啊!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体会藏民的心情,这时抓住“几时见过”这句话,追问学生:“那他们原来见过的是怎样的军队呢?”,孩子们从平日的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经验,脑海里很快就浮现出“烧杀抢掠、强盗一样的军队”的画面,真正理解藏民们真是“吃尽了反动派军的苦头”,这样的对比,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引导,也让学生理解了军民鱼水情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这篇文章传递的信息非常多,仅仅靠课文的理解,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里的未知数太多了,因此,用这一课引领学生读读长征方面的书,还是可行的。学生如果能主动去读了,长征就不会那么抽象了!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当学生在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时遇到了难处,对于省略号,大多数学生很难理解这里到底省略了什么,虽然有个别同学说出了我心中的答案(红军在藏族同胞心目中的影响,就想植物的生长,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永远长存,不会消失。),但并不能代表大多数同学都理解了。怎样要让学生自然地理解这样的句子,我想,还应该自然引导,随机点拨,切不可生拉硬拽。

菩萨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2、学会9/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体会红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赤诚爱心,领悟军爱民的优良作风与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一个活动场面。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看投影,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2、板书课题,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

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习生字词,不懂的词语用线画出来。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

(2)齐读词语。

(3)说说不懂的词语的意思。

糟蹋:侮辱。

热火朝天:比喻群众性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

3、分段指名读课文。想每段告诉我们什么?

4、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第一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出感情。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完成书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默读全文,想: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画出有关的语句。

三、继续精读课文2—5自然段

1、指名读。

2、第二段体现了朱德的什么心情?怎样读?

3、第五段朱德对藏族同胞的一片爱心的句子是(指名读),该如何读。

4、分角色朗读2—5段。

四、精读6、7自然段

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指名说说所画的词语。

4、你能通过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五、精读8、9自然段

1、自由读。

3、交流上面的问题。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菩萨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八

《菩萨蛮》二首作者分别是温庭筠、韦庄,大家看看下面的菩萨蛮温庭筠教学反思吧!

两首词同属花间词,两位作者虽同为花间派词人,风格却又各不相同,本课时的主要学习目标就是通过两首词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刚刚结束了唐诗的学习,虽然学生对词不陌生,但是为了让学生尽快的感受词的特点,课初先引导学生回顾了词的相关常识,如词的来源、词的分类、词牌等,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掌握较好,由此引出对“花间词派”的了解。鉴于学生的资料中有了详细的.解读,主要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如了解了“花间词”的风格特点、代表作家等,然后借助多媒体补充介绍成派的原因: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以上这点学生是不了解的,需要补充介绍。

两首词主要围绕感受温庭筠、韦庄的词作风格展开,重点解读的是温词。先由词的韵律美导入,让学生找出韵脚,然后不同形式的诵读,感受韵律美。接着让学生找出物象,感受温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的风格。最后结合重点句揣摩人物情感及词所表现出的深意。韦词正如其词风格明白晓畅,由学生自己解决了内容的解读,然后引导学生对主旨的探究。

整个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力求由学生讲解,但温词涉及的古代的生活常识较多,以及词句的解读有多样性,所以借助投影展示的内容较多,因而教学进程轻松后紧,韦词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另外,诗词应重在诵读,但由于学生感受不到情境,学生诵读没有情感,以后还需借助多媒体创造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