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小学一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小学一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实用13篇)

作者:琉璃 小学一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实用13篇)

教学计划的编制应该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海底世界——数数。

2、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1)1-10各数的认识。

(2)0的认识。

3、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10以内数的加法。

(2)10以内数的减法。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探索规律。

(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5、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2)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柱和球的认识。

2、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1)左右、前后、上下方位的认识。

(2)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

1、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1)按指定标准和自选标准分类。

(2)比较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我又换牙了——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

(2)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初步认识。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

2、教学广场找规律。

3、数学广场简单组合问题。

4、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5、雪山乐园——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空间与图形。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2)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应用。

(1)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2)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2、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4、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启发学生从兴趣习惯、合作交流、知识技能、问题意识、发挥潜能等多方面的自我评价与反馈中,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数学学具。

一、揭示课题。

今天继续学习有关规律的数学问题。

二、师出示思维提纲,生自主探索。

看书上的图,小朋友们在摆什么。各是怎么摆的?

1、看一看例5(1)(2)小题。

图上有什么图形?是怎么排列的?

2、这里画着什么?

那些花儿有几中颜色?

是怎么排列的?

学生读列完成,然后交流。

三、巩固提升。

1、完成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

2、小组拿出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案,互相说一说。

3、一找教室里那些摆放是有规律的?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那些有规律的事物,请说一说。

4、在纸上画一画有规律的东西吗?画好后交流。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设计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4.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a.小组活动。(放背景音乐)

b.集体反馈交流。

c.优胜组介绍所有的分法。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一种方法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

分类

多种标准分类

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设计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左右、上下、前后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位置观念。

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准确认识物体之间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件、粉笔盒、书本、尺子。

1、观察:小朋友们,请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设疑: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呢?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2、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刚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刚的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简要归纳小结: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的游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面是谁?

3、投影演示冰箱。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钟表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的方法。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

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教师:多媒体课件,钟面

学生:学具钟

猜迷: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滴答提醒你,时间要珍惜。

(如学生不能猜出,则用第二个谜语作补充。)

(一)认识钟表

1、逛钟表商店

课件出示各式钟表。

2、给这些钟表分分类,分成指针式和数字式。(如学生说出电子表也应肯定)

3、数字式钟表的认读,8:00和8时。

这两类钟表,你觉得那类看时间简单?(数字式钟表)7:00表示什么?你会读吗?

板书8:00和8时,指名读,齐读。

认读5时、11时和1时。

4、指针式钟表的表盘认识。

(2)仔细观察你们手头的钟表,在表面上你可以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一下。呆会儿老师有问题要考大家。

问题1:你的钟表上有几个数字?看看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齐数)

问题2:你的钟表上有几根指针?这些指针是怎么转动的?

(3)、对,指针都是从小到大走过去的,这是按顺时针的方向走动。时间不会倒流,我们过了今天就不会再有今天了,小朋友过了5岁,也就不会再有5岁了。

(二)、认识整时

1、观察研究。

(1)、指名认1时,4时,6时。

(3)、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间就是几时。这些整时的钟面,分针总是指着12。

2、认识整时。(课件出示钟表王国,认读11时、7时、1时、6时、2时、12时。)

3、拨时间:3时,7时、12时、9时。(教师说学生拨,学生说学生拨。)

1、小军的一天

小朋友们会认会说也会拨时间了,真了不起!那能不能写下时间呢?我们去看看小军吧。小军也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一天的都在做些什么呢?咱们去看看。

课件出示:早上7时洗刷,上午8时读书,上午10时做课件操,12时吃午饭,晚上6时看电视,晚上9时睡觉。学生作业纸上完成填写。

2、过几时是几时

(1)老师中午12时吃饭,过一个小时要午休,你知道老师几时午休的吗?

(2)老师晚上7时吃饭,过三个小时要睡觉,你知道老师什么时候睡觉的吗?

3、一天中两个10时。为什么同是10时,一幅图是在上课,而另一幅图却是在睡觉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很多的钟表知识呢,小朋友课后向爸爸妈妈等再学更多的钟表知识,好吗?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一份你一天的时间安排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然而“学会倾听”是新课标中对一年级小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习惯。首先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化。其次,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下面是飞飞提供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情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推断出到飞飞生日那天,全家人是否都休息呢?

二、探究规律:

1、从9月1日起,按要求在日历表中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2、请大家观察所标记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3、对照日历表中所作标记分别填写出三人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和几个共同的休息日。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9月份,飞飞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有几天?现在你能告诉飞飞,9月24日这一天,全家能共同休息吗?你想对飞飞说些什么?猜:飞飞知道这个消息会怎样?听生日歌:提前祝飞飞生日快乐。

(1)仔细观察日历中加框的四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再找几组这样的数,验证结论。

(2)小组讨论:在日历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8、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日历表中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这说明只要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5页例1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课件、水彩笔、练习本。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左右左右左右。(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

(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

生:一边说边做。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开了联欢会,特意把场地装扮了一下。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

生:有花、彩旗、灯笼。

师: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有红旗和黄旗,有红灯笼、蓝灯笼,还有红花和紫花。

师:它们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它们排列的也有规律。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都有怎样的规律。(出示彩旗的课件)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之间合作)。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黄红黄红黄红。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彩旗在排列时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地排列下去的。

师:很棒,那是以什么为一组排列的呢?请你试着在书上圈出来。

生:是按黄红为一组重复地排列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是啊!彩旗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再看看灯笼呢?(课件出示灯笼的排列,留给思考的时间)。

生:灯笼是按一个红两个蓝为一组这样排列的。

师:是这样吗?(是)看小朋友又有怎样的规律?看谁找的最快。

生: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排列的。

师:是的,彩旗是按黄红一组重复排列的,灯笼是红蓝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的。从这里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棒极了!

师:看,谁能猜一猜这个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是一个红色三角。

师:可以怎样想呢?可以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

生:因为前面的图形是按一红一黄有规律的排列的,所以后面是一红一黄。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2.图形的规律。

师:按你找到的规律,把后面空白的图形涂上颜色。(学生拿出图涂色)。

教师巡视,发现有涂完的同学,可以让互相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我是这样涂的。前面是按绿黄一组重复排列的,到了这里正好是涂绿色和黄色。而三角形是按黑红紫这样的顺序重复的,后面就要是红色和紫色。(学生到展示台前介绍)。

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检查一下,有没有涂错的同学?

生:没有。

师:把纸和彩笔放在桌子的最前面,看谁收拾的最快!

师:看到小朋友们都能找到图形的规律,顽皮的智慧星想来考考大家,故意把一些图形藏了起来.

(课件演示:顽皮的智慧星笑着挡住了每一组其中的一个图形)。

师:看!智慧星先把谁藏起来了?生:红色的圆形。

师:同意吗?生:同意。(课件演示:智慧星消失。)。

师:智慧星又把谁藏起来了?生:黄色的倒立的三角形。

师:对吗?生:对。

师:这个智慧星的后面是谁?生:绿色的三角形。

3.猜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猜对了。下面,老师也想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请看老师做的。(出示ppt)。

师:谁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接着会怎样摆?

生1:会是一个红色正方形和一个蓝色圆形.

生2:可能是一个黄色的三角形。(教师接着操作)。

师:谁猜一猜,下面会是什么图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两个蓝色的圆形。)。

生:因为前面就两个图形,还没有找到规律,后面找到了规律了。

师:是呀,只有图形重复出示了两三次之后才能找到规律。也就是说图形的规律不仅要看形状、颜色,还要看数量。

1.85页做一做。

2.欣赏规律美。

师:生活中规律也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欣赏。(课件演示)。

3.创造规律。

师:这么多的规律,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你们的双手就可以创造出很多的规律美。现在请小朋友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发挥你们聪明才智,创造出规律行不行?要求:用彩笔创作规律,分组合作,想想该怎样设计才有规律,然后动手画一画。看哪组作品最多。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展示)。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规律,找了规律,并且创造了这么多的规律,希望你们长大后当一个真正的大设计师,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前思考:

《“数学好玩”――分扣子》是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在分扣子的活动中积累分类的经验。在一年级上册中已涉及到了分类的知识――《整理房间》,所以孩子已有了分类的基础。本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分类,通过“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并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能力目标: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3、情感目标: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分类的结果,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但结果一样。

教学准备:课件、扣子教具若干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引入:

生:1.可能是提出建议的这个怪物?

2.可能是个子最高的那个怪物等。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

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出示板贴。

师:数三声请全班同学坐好,【及时表扬】老师在黑板上也准备了扣子,可以拿下来换位置,请你到前面来分一分。两个人一起,边分边说。

选一小组学生上台,先汇报按照什么分,再动手分一分。

师:他们把扣子按什么分的?分成了几类?每种分法还能继续往下分吗?

生:按形状分成了圆形和方形(或者按扣眼数量分成了两个扣眼和四个扣眼)。还能继续分。继续按照扣眼数(或形状)。

师:最后经过了几次分类,分成了几类?

生:经过两次,分成了四类。

师:请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分的?【ppt展示,并让学生根据图片说一说】。

生:按照形状分――再按照扣眼数分。

师: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说还有其他的方法?谁能来讲讲别的方法?

选一小组学生上台,先汇报按照什么分,再动手分一分。

师:观察一下,同样的扣子,两次分类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类的顺序颠倒了。

师:那分类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ppt展示两次分类的结果】。

生:分的结果是一样的。

2、活动2: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活动,谁来读一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请一组学生上台分一分。

师:大家看,他们第一次是按什么分成的两类?

生:颜色。

师:我们先看红色,红色扣子还能继续分吗?快看他们第二次把红色继续分,按什么分的?

生:按形状分的。

师:白色的有形状问题吗?

生:没有。都是圆形。

师:那么继续看红色部分,还能继续分吗?按什么分?

生:可以按扣眼数分。

师:那白色还可以按照扣眼数继续吗?

生:可以,并且动手分一分。

师:老师看大家那么积极,是不是还有不同的分法?【出示ppt】。

生:按颜色――形状――扣眼数,最后分成6类。

师:颜色分完之后,如果不按形状分,可以怎么分?

生:可以先按扣眼,再按形状。

师:那么我们看看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生:分的结果都一样。

师:通过刚才两次分扣子的活动,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请翻开书,填写自我评价表。填完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给对方一点鼓励或者提醒。【小组活动中我们也要互相帮忙,互相提醒】通过今天学习的分类知识,看看能不能帮助小熊一家解决刚才的难题。

三、巩固练习。

小熊弟弟提了第一个问题:“城堡的主人是不是头上有角啊?”“对啊,是有角。”你看,熊弟弟一个问题,把怪物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头上有角的),一类是(头上没有角的)。怪物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光知道这个怎么能猜得出来?”那倒是,这样头上有角的怪物有13只呢,小熊弟弟非常会观察,看完了头上,接着观察脸。他问道:“城堡的主人脸上有胡子吗?”“不,没有胡子。”怪物们又开始吵吵了,“光知道这个能猜出主人吗?”熊弟弟两个问题问完,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的怪物有9只,又变少了。

生:还有5只。

生:只有两只了。

师:这两只怪物长得太像了,都是头上有角,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红色鞋子。最后一个问题会问什么?“主人是有牙齿呢还是没有牙齿呢?”这两个怪物对视了一下,一个忽然捂住了嘴巴“这个不能告诉你”,熊弟弟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这个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红色绣花鞋,没有牙齿的就是主人。熊弟弟通过5问题,5次分类成功找到了主人,这时候主人说:“不,你们不能走!”熊弟弟吓了一跳,“为什么呀?”“和我们一起玩吧,今天是我的生日。”小熊一家和怪物们度过了快乐的一天。熊弟弟通过分类的方法把城堡的主人找出来了,所以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要善于动脑筋。

一天结束了,城堡的主人很开心:“你这么聪明,我要送给你一份礼物!这些盒子里只有一个装着真正的礼物,只能提出三个问题,把有礼物的盒子找出来,你们能帮小熊弟弟完成吗?”

生:有礼物的盒子有没有蝴蝶结?

有礼物的盒子是花花的还是一个颜色的?

有礼物的盒子是圆柱还是长方体的?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学会观察会看钟面的结构,认识电子表和钟表表达的整时,会读、会写整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钟表认识钟面的结构,获得看整时刻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比较清晰的说明看时间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时间,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二、目标分析。

学生不仅要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本册只认识“整时”,将来会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半时”。因此,本单元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在钟面上认识整时、书写整时,并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几时过了一点”和“快到几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小钟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课件出示谜语。

我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2.自主介绍钟面。

(1)认识钟面。

要求学生观察钟面,把看到的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钟面上有12个数。

有表针:时针与分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短又粗。

(2)由学生介绍大的钟表(教具)。

学生从大钟表上找出时针、分针。发现钟面上的指针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发现表针旋转的方向。并用手势表示转动的方向。

(3)认识分针、时针。

有学生介绍又细又长的针叫作分针;又粗又短的针叫作时针。分针、时针转得快慢不同,但是转动的方向一样。

【设计意图】利用动静结合的课件,再次强化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在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中感受动态的时间。为认识半时,理解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表示过了几时没到几时做好铺垫。

(二)认识整时。

1.读写整时。

教师逐一出示钟表(课件)。

师:看钟表请思考,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们认识吗?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指导学生读时间和写出时间。

7:00读作:7时。

10:00读作:10时。

1:00读作:1时。

4:00读作:4时。

师:结合钟面表示的时间,想想你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认识每一个整时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渗透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钟表。

2.整时时刻和钟面连线。

在学生反馈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

3.发现钟面表示整时的特点。

师:钟面表示的时间叫作整时。观察钟面,整时的时候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随着学生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依次看四个整时。让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7是7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是10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是1时。最后让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4.动手拨出时间。

(1)学生自主拨出时间,同学之间交流。

(2)展示学生拨的作品,同学们进行评价。

(3)教师出示钟面,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并写出时间。

重点强调12:00钟面出现的特殊现象。

5.从电子表中再认识整时。

(1)出示电子表12:00(课件)。

师:电子表现实的时间和我们写出的时间是一样。

出示7:00、10:00、1:00、4:00卡片贴到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读一读。请你们观察整时的电子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

整时:多少分。

(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个钟面表示整时,并说出理由。

2.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接近哪个整时。

总结:两个钟面都接近10:00,第一个钟面不到整时,第二个钟面超过整时。

3.有序排列时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时间,学生在比较、排序中强化对整时和接近整时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几时几分做铺垫。

4.猜时间。

先让学生猜这个钟表表示的时间。

在出示这个钟表提示学生。

5.做一做(数学书第85页做一做)。

师:小明晚上9时睡觉了,如果是早上9时,小明又会在干什么呢?

(四)欣赏古代计时工具。

师:这些古代计时工具,非常有用。钟表能帮助我们安排一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用好小钟表,学会抓紧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古代计时工具的过程中,保持对认识时间的兴趣,体会钟表的作用大。

(五)全课小结。

师:时间在滴滴答答的声音中悄悄地走了,但是又悄悄来了,我们先记住整时,今后还要认识几时几分呢。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在具体的环境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多样性。

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理解十几减8的减法算理。

讨论法;操作法。

主题图,小棒20根。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吗?这节课我们通过捉迷藏这个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

2、出示课题:捉迷藏。

3、出示主题图:说说图中的信息。

我们一共来了(13)人;现在只能看到(8)人。

4、提出问题:藏起来的有几人?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2、列出算式:13-8=?

3、试一试,你会计算得数吗?

13-8=5。

4、集体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a10-8=2,3+2=5。

b8+5=13,13-8=5。

c13-3=10,10-5=5。

d13分成10和3,3-8差5个不够减,10-5=5。

…………。

5、摆一摆、圈一圈。

摆13根小棒,从中拿出8根,可以怎样拿?在桌子上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理解13-8=5的算理。

6、看一看,说一说。

看线段图,说一说13-8在图中表示的含义,并带着学生亲自数一数13往前数8个数,是5。

7、算一算。

12-8=17-8=。

这两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然后再说一说计算方法。

三、练一练。

1、用小棒和计数器做一做、算一算。

11-8=14-8=。

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计算出这两题的得数。(也可以用计数器做一做)。

2、画一画,填一填。

让学生在数线上画出计算过程。

3、看图列式。

让学生说出图义,并尝试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列式计算。

4、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先让学生算出得数,再尝试让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规律。

5、摘苹果。

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教材,设计,北师大,教学。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游戏图、电脑课件、题卡。学生准备:胶水。

一、朗读课文,认识字词

字:前、后、左、右

词:汽车、卡车、自行车

二、引导学生理解“前后左右”方位词。

1、在情境中渗透“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2、游戏中学习前后左右方位词。

3、应用生活,学习前后左右。

三、全课总结

谁来说说你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1、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本节课教师始终不忘创设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师首先创设了“帮助小动物合理安排房间”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动手亲自摆一摆,初步感知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2、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答案。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善于利用声、形、象等创设优美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不强,教师有意在较复杂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合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数学一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教材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我们整节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一首歌(数字歌)。

课前这首歌的选择也是为开课做铺垫的,整首歌中以1——7的数数为中心,孩子们不但放松了心情,还复习巩固了数数的方法。

二、复习导入。

有了“数字歌”的铺垫,老师引导复习就容易多了,如老师问道“你能按顺序说一说你学过的数吗?”孩子们就能迅速的说出来。

三、讲授新知。

1、观看视频了解古人计数方法。

以一段古人计数的视频开始今天的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需要10以上的计数的必要性,又体现了数字的文化价值。

2、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捆一捆,认一认。

教师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把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体会到1捆代表1个十,一根代表1个一,合起来是11,用算式“10+1=11”来记录。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2)拨一拨,认一认。

通过微课让孩子们认识了解计数器,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直观视频,认识计数器,并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11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11的写法,加深对11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11这个数,十位与个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3)我说你摆: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重点让学生经历19~20的过渡,体会小棒够10个就可以捆成1捆,巩固10个一是1个十,计数器上满十就要进一。

3、归纳小结——流程图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一缕阳光(基础练习)。

完成学习单,带着学生写一写,说一说。

你会写数吗?有什么发现?

2、光芒闪耀。

猜数游戏,我说你猜。

通过这个练习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练习。

3、光芒闪耀(拓展延伸)。

拨一拨,给你两个珠子,你能拨出几个数。

引导学生经历“创造”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位概念,体会的数学的乐趣。

整节课从动作认知到图形认知,再到符号认知。学生在充分认识数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