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心得(通用20篇)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心得(通用20篇)

作者:紫衣梦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在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范文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农村制度改革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农村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积极影响。下面,我将就这方面的体会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段:加强集体经济的发展。

农村制度改革最大的改变莫过于加强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前,村集体经济运作不善,资金流转不畅,很多集体资产被滥用。而随着改革的进行,集体经济逐渐兴起,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我们的家乡,农村合作社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进一步带动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农技服务的推广,解决了农民种田难、销路难的问题。

第二段: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农村制度改革引起了土地流转的热潮,将农户的土地有序流转给专业化经营主体,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以前,农民土地过小,务农收入有限,农业生产效益较低。而通过土地流转,农户可以将土地出租出去,获得相应的租金收入,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在我们村,土地流转使得土地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提高了土地的综合效益。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的土地收入,转变了传统的务农观念,积极参与到非农产业中,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第三段:完善农村土地权属制度。

改革推进了农村土地权属制度的完善。过去,农村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归集体所有,农民只能使用,无法流转和变现。而如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土地使用权证明制度逐步建立,农民可以通过租赁、出售土地使用权来获得额外的收入。这不仅加强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也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完善土地权属制度,我们家乡的农民可以更加自主地进行农业经营,提高了农民对土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段: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制度改革还建立了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过去,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农民很难获得贷款支持,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如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优化了农村金融环境,农民可以更容易地获得贷款,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民创业。在我们的家乡,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了农业信贷中心,提供了低利贷款和信用担保,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了资金保障。

第五段:加强农民权益保护。

农村制度改革加强了农民权益的保护,提高了农民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过去,农村基层组织弱化,村民自发性的参与度不高,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改革推行了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等一系列制度,增加了农民的参与度和决策权。在我们村,每年都会举行村民议事会,让农民参与到村庄建设和发展规划中,提高了农民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意识和能力。

总结起来,农村制度改革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加强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完善了土地权属制度,建立了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了农民权益保护。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农村制度改革,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农村的前景必将更加美好!

农村制度改革心得体会教师

随着我国农村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的发展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制度改革给农村教育带来的变化和机遇。在参与和实践农村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农村制度改革中,提高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我们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态度。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经济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应对农村制度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农村制度改革需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农村学校要紧紧依靠村民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教育发展。只有与各方面资源紧密结合,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同时,学校还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起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实现产教融合。通过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学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符合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在农村制度改革中,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更新和变革。农村学校要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更新教育内容,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传统的农业知识仍然需要传承,但同时也要加强现代教育的内容和理念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第四,农村制度改革需要加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要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内部治理和功能定位。通过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确保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学校还要推行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在农村制度改革中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农村教育的核心任务。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培养出真正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农村制度改革让农村教育迎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更新教育内容,推行管理体制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农村制度改革的需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019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会议透露,明年我国将再选择10个省份开展整省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将分散零碎的承包地通过互换或流转等方式集中归并,从而解决地块细碎化问题。

自中共xx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改革步伐明显加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涉及包括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肯定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形成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问题等,而其中农村土地流转正是重中之重。

兴业证券认为,一系列政策均指向土地流转将于2019年提速,中央支持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态度十分明确。

从中期来看,随着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用土地资源流动性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并且带来新一轮的价值重估。相应的,拥有土地资源公司也有望获得资产重估的机会。

广发证券认为,农垦公司将是土地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农垦改革主要有两个核心,一是垦区国有产权体制改革,二是农垦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而早在2019年的10月1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此《意见》主要围绕五大内容制定了二十三条细则,其中关于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的内容超出市场预期,也为后期垦区土地资产注入和土地整合扫除了障碍。

长江证券也表示,改革将对垦区企业形成实质性利好。

首先,农垦应实现政府职能与经营性资产相分离,未来农垦系统优质的农场、企业等资产有望整合注入上市公司平台。

其次,按照“股权多元化”的改革方向,垦区企业将吸引民间资本入驻,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激发垦区企业活力。

最后,按照“农场企业化”的改革方向,垦区土地租金将实行市场化定价,有利于释放土地盈利空间,体现土地合理价值。

农村制度改革心得体会范文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制度改革成为了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农村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不仅在政策层面有了新的突破,也在实践层面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参与农村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村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潜力,同时也思考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和责任担当。

第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方面,我国政府实行了承包地“三权分置”政策,将土地的承包权、流转权和经营权分离,进一步激发了土地流转的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我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这一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过去,农村土地承包权过于集中在个别农户手中,难以进行有效利用,现在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专业化经营的农业企业,不仅能够获得土地流转费用,还能分享农业生产发展带来的红利。

第二,农村经济适度规模经营。在传统的农村经济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小农经济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农村制度改革提倡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鼓励农民组织成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实现农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我所在的农村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整合了农民的资源和劳动力,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产出和收益。

第三,农村党组织改革。在农村制度改革中,党组织的作用不可忽视。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各项农村政策的重要力量,通过党组织的改革,可以加强基层农村党组织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在农村党组织改革中,党员们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了党员的业务水平和组织素质。同时,通过党组织的引领和服务,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参与到农村的发展建设中。

第四,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农村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保障农民的权益。农民的权益不仅包括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等物质权益,还包括农民的参政权、监督权和表达权等民主权益。在农村制度改革中,政府倡导农民参与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中,通过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将权利交给农民,提高农民的自治能力和自治意识。同时,政府也加大对农民权益的保障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

第五,文化教育改革。农村制度改革不仅局限于经济和政治领域,还涉及到文化和教育领域。在农村制度改革中,政府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通过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我所在的农村建设了新的学校和图书馆,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给农民,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城市的文化和教育资源,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支持。

综上所述,农村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通过农村制度改革的实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参与农村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农村制度改革的力量和魅力,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只有进一步完善农村制度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幸福。

农村制度改革心得体会教师

近年来,我国农村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了深入了解并宣传这些改革的重要性,学校邀请了一位农村制度改革的学术专家进行了讲座。在听取专家讲解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不仅对农村制度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和体会。

农村制度改革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多项农村制度改革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和资源,有力地支持了农村产业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些改革的推动,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农村制度改革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农村土地问题仍然存在。土地资源稀缺,土地集约经营的难度大,农民土地流转困难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农村金融服务不够完善。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持仍然不足,农村信用体系仍然不健全,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融资能力。再次,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地区缺乏吸引人才的机制和条件,导致大量优秀的人才流失到城市,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今后的农村制度改革需要继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听完专家的讲解,并参与了与老师们的深入交流后,我对农村制度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首先,改革要紧密结合实际。农村制度改革不同于城市,必须研究农民的需求和利益,贴近农村实际,才能推动改革落地生根。其次,改革要注意平衡各方利益。农村制度改革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和诉求,避免过度偏向某一方面利益。最后,改革要有长远的眼光。农村制度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当前的问题和挑战上,需要放眼未来,着力解决农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段:结语。

农村制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解决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的关键之一。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农村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更好地支持农村制度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农村制度改革的行列中,共同为实现我国农村振兴的伟大目标而努力。

农村制度改革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农村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作为一名农村居民,深切感受到了农村制度改革带来的变化,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农村基层自治制度改革五个方面进行连贯的阐述,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制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过去,土地流转困难、农民将土地视为父母的问题依然存在,而如今,随着土地流转市场的不断健全,土地规模经营逐渐成为现实。我在家乡见到了越来越多的农家乐、果园、养殖场等新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这不仅给农民增加了收入,也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家的一块闲置地也流转出去了,每年租金都可以颇丰。然而,也有农民不敢流转土地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疏于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对土地转让过程中的利益保障存在不足的意识。因此,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增加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土地流转的保障机制,成为了今后的发展任务。

其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过去,农民的土地产权并不明确,这不利于土地综合开发和农户的增收。现在,有关部门加强了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让土地产权更加明晰,为农民提供了更强的保障。我家也参加了土地确权登记,现在有了土地承包证,让我家产权变得有了底。在此基础上,村集体经济也进一步健全,各种农村合作社和农业公司层出不穷,农民的产权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增加了农民对土地的积极性。然而,产权的保护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个体农户的产权保护,让农民能够更好地享受土地的价值。

再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农民贷款和储蓄上,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现在,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农村信用社向农业银行的改革,农村金融机构的多样化等,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金融支持。我家就是通过农村信用社贷款扩大了规模,转型发展成农业公司,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仍然有待改进,贷款利率、还款周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从而提高农民的金融服务体验。

此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福利保障。过去,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医疗、养老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农村居民。现在,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农民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享受到了更好的养老保障。我家老人去城镇看病都可以直接使用医保卡,报销起来很方便。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障,需要加大对农民养老意识的培养和推广,同时优化制度,提高参保率。

最后,农村基层自治制度改革的推进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决策的机会。过去,农民的意见很难被尊重和听取,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有限。现在,各级政府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农民能够更多地参与决策和事务的管理。我家村委会的决策也逐渐更加公正和透明,农民的意见也得到了充分采纳。然而,农村基层自治的程度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自治意识和法制教育,打造更加多元化的农村民主。

总之,农村制度改革给广大农民带来了诸多实惠,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通过土地制度、产权制度、金融体制、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基层自治制度五个方面的改革,我们能够看到农村正朝着更加现代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我是农村的一员,我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参与改革,为农村的发展添砖加瓦。

农村制度改革心得体会范文

农村制度改革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改革和创新,加快农村发展步伐,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本文将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农村合作社建设、专业大户培育、科技创新和农村金融发展五个方面,谈谈我对农村制度改革的心得体会。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制度改革的关键一环。通过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奖有利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我在与村干部和农民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拥有了可交易的经营权,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大家更加努力地经营土地,增加了农业产量,提高了农民收入,农村也出现了一股蓬勃的发展势头。

其次,新型农村合作社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合作社的成立使农民能够集中力量进行生产经营,共享资源和信息。我所在的村庄成立了合作社,并尝到了其带来的好处。大家通过合作社共同投入资金,购买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合作社还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使农民更好地鞍前马后,增加了收入。可以说,新型农村合作社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专业大户的培育在农村制度改革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专业大户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行者。他们以其聪明才智和实际行动,成功地实施了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提高了整个农村的农业产能。我对专业大户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他们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推动了一系列的科学种植、养殖和加工流程,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四,科技创新是农村制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在推进农村制度改革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在农村实施科技创新,还要加强科技和农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参观了一些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和农民创新园区,看到了农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和优势。例如,通过现代化设施和智能化管理,农民能更好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提高产出。同时,科技创新还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最后,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农村金融的发展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还有助于解决农村资金短缺和农业发展的问题。我在一家农村银行实习期间,了解到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贷款和信贷保险等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了发展资金的难题。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还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宽金融服务范围,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总体来说,农村制度改革在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然而,随着改革深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农村制度改革一定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实行有序流转,是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当地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全乡总面积224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44%,全乡共12个行政村,127个村民小组,3474户,人口15356人,其中农业人口3361户,14904人,城镇居民人口113户,452人;全乡农田面积12205亩,人均占地0.9亩;土地面积18188公顷,人均1.4公顷,以丘陵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98.8%。

1、流转主体由个体向多元化转变。过去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在本村或者隔壁相邻村的农户之间进行,经营主体大多是单一的农户。随着农业结构逐渐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一些原来的种养大户逐渐扩大经营规模,而且吸引了一些外来投资人员,涌现了新的专业大户。

2、流转收益由低收入向高效益转变。随着农业费税取消,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逐年攀升,流转价格从当初无偿代耕,到目前每亩500—1000元,越是种植条件优越、效益高的地方流转价格越高。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流转土地,特别是集中连片流转用于种植果树较多,用于粮食或其他作物种植的较少。

3、流转面积由零散向集中连片转变。以前是小范围零散流转,现在是由点带面,把相对集中成片的零散土地面积都集中有效利用起来。

4、流转用途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过去的土地流转主要用于种植农作物,现在除了种植农作物之外,还有用于养殖业等。

根据目前乡的情况,流转方式主要以转包和出租为主,转让、互换为辅。土地流转的方向主要有四个:一是流向外来果业种植户;二是流向专业承包户,比如竹制品加工企业;三是流向养殖户;四是流向一般农户。

规模经营的优点: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土地,不浪费土地;有利于改变粗放型生产经营,提高科技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引进外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转变生产经营模式。

取得的成效:一是适度土地流转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比如我乡通过土地流转,开办了果品加工厂8个,促进了农村就业。二是柑橘脐橙果业的连片规模化种植,方便果农统一管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例如果园滴灌工程,减少水资源浪费,方便施肥;铺设打药管道,方便喷施农药)节省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收入。同时也方便外来采购人员联系果农,成片销售。

土地流转是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实际运行中农村土地流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1、目前可流转的土地极为有限。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同时又是果业乡镇,东江源头乡镇,可利用的土地极为有限,目前可利用的土地均已种植果树,加之又是东江源头,出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对山林土地等进行了禁开或限开。

2、种养大户偏少,流转愿望不强烈。乡目前缺少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致富带头人。真正懂经营、善管理、有带动作用的带头人少。也有的受资金、技术等,限制了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流转愿望不强烈。

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流转程序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流转程序,多为口头协议,统一规范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合同少。二是流转制度不健全。流转没得到有关单位监督,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土地流转档案,土地流转发生纠纷处理难度大,缺乏法律保障。三是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不规范。表现在面积不实、土地流转期限超期、承包费没有考虑物价变化因素等方面。

4、观念落后,思想守旧。有些农民观念陈旧,顾虑多,风险意识差。在现行的政策下,农民进行无代价生产经营的同时,还可享受国家的惠民补贴,怕土地流转出去,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不愿流转。存在许多顾虑:比如流转协议没有统一规范,缺乏第三方责任担保,期限流转的,担心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无法耕作利用,不确定国家对土地资源政策性的变动,失地后的生活保障。

1、加强政府规范化引导,积极宣传;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消除农民失地的后顾之忧;

4、加大金融扶持,对规模化生产的农户,进行经济扶持。

5、提供技术支持,无论是发展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和创业指导。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摘要: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主要有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信用合作社、土地转包、城乡统筹等不同模式。通过法律规范、制度创新、组织建设、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三个阶段三种模式主要问题。

土地制度改革始终是中国整体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业效率,也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全新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农村土地进行适度征收和集中经营。对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主要模式进行研究。对促进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多种补偿安置模式的探索。上世纪90年代,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用地量随之大增,地方政府的财力也有所增强。农民在征地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全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标准对农民进行补偿,很难满足要求。发达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自行发起了探索尝试。国土资源部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安排了两批共19个城市在征地补偿安置、征地程序等不同方面开展试点,探索征地制度改革之路。这一阶段改革的特点是自下而上的探索和自上而下改革相结合。

2.第二阶段是20xx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发布之后的提高补偿标准,实行征地区片价及统一年产值的探索。征地制度改革路线自改革开始以来一直存在土地是否私有化的争论。20xx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主要内容是明确了征地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推行征地区片价和统一年产值,提高补偿标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定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征地补偿做到同地同价。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国家强力推动统一的补偿标准。

3.第三阶段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部署的新一轮缩小征地范围、提高补偿标准的探索。根据中央要求,20xx年,国土资源部启动新一轮征地制度改革,在十一个国家确定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展征地制度改革试点。试点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区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用地,缩小征地范围,二是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机制,三是改进农用地转用与征收审批方式。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开展了触及征地制度实质的征地范围试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开始逐步摆脱过去“左”的做法,对公民私有财产权力的保护开始加强,征地补偿标准大为提高,征地权限逐步上划,强化用途管制,严格保护耕地。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主要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分别是: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广东南海农民到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大为增加,出现大量弃耕和抛荒现象,当地农民和外地企业纷纷办厂,土地需求量大大增加。1992年春,南海罗村镇下柏管理区经反复研究,最终将辖区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划分为农业保护区和工业开发区及群众商住区,依此实施一定规划和经营。同时将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到在农民土地上兴办的企业,农民参与按股分红,农地转成非农用地的级差收益按照51:49的比例在集体和农民之间分成。企业租用农民的土地,一亩地每年几千元,且预交三到五年,企业一次性交给集体的土地租金就相当于目前国家的征地补偿费。

放不超过两年的生活补助费,补助期满仍未就业并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纳入城市低保。

芜湖模式的核心是土地所有权不发生变化,仍然保留集体所有的性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转让、租赁、作价入股、联营联建、抵押等形式的使用权转移行为期限结束后,土地仍然是农民集体所有。试点中土地流转过程是这样的:先由各试点乡镇成立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土地的假定使用方,按若干程序和条件与村集体签订协议,取得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尔后乡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在按照开放的需要向工业企业等实际用地方转让土地使用权。在此过程中,各乡镇既是土地流转的组织者,又作为中介人具体参与到流转之中。

通过对着三种模式的研究,我发现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案例模式中分别主要有以下特点:

这种模式不仅承认了土地在作农用时农民对土地的收益权,而且承认现在的股权持有者也有权享有土地在作非农使用以后的级差增值收益。这既延伸了农地承包制下农民对承包土地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也使土地承包权益因为制度创新而得到加强。地方政府在采用国有出让方式征用土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将非农建设用地留作农村集体使用。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但这种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的级差收益由政府垄断的问题。如果说南海模式还可以有可能实现农民以土地权利参与工业化获得致富的机会,那么这种以土地换社保的方式实际上使得农民不可能靠土地致富。这并不是社会保障的本意。这种模式并不需要财政的任何转移支付,甚至可农民最终获得的实际收入的现值有可能少于一次性补偿的额度。因此,这种模式本质上仍然是传统的征地制度。

镇建设投资公司在取得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的过程中,村民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不排除一些村干部借机中饱私囊、营私舞弊的嫌疑。

对于这三种征地制度改革的模式,各有利弊。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一个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和租赁市场。市、镇两级农村土地征收管理服务中心,每个村设立土地征收服务站,形成了市、镇、村三级土地征收服务体系。提供土地征收信息登记发布、土地评估、谈判交易、合同签订鉴证、法律政策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促进农村土地征收的有序进行。

第二,建立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为保证粮食安全,一方面,必须严格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补偿机制,避免耕地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应对农民保护基本农田和种粮所支付的机会成本实行财政补贴,增强农民保护农田和种粮的积极性。

第三,为了降低农业经营和土地征收的风险,引入农业保险机制。由政府对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降低农村土地合作社土地使用权的抵押风险和银行贷款风险。

3、陈汉圣: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观察分析(中共中央政研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观察报告》)。

4、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思路论文

按照中央和宁夏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在水利厅党组的坚强领导和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打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跨年度实施的常规,围绕当年任务当年各级水利部门在全面夯实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下放项目设计审批权限、建立常态化督导督查机制等强力措施,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度,可以较好地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凝智聚力,周密部署,克难攻坚,强力推动,“十二五”规划剩余的建设任务都是“硬骨头”,实施难度大,收官建设任务繁重;部分市县思想“松懈”,配套资金不能足额落实,影响工程顺利建设;健全工程运行长效管护机制需强力推动。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凝智聚力,着眼长远,夯实基础,加快发展,不辜负群众的热切期盼。

2、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既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兑现政府硬承诺的决战之年,这关系政府的公信力,考验着水利部门的战斗力。按照到“十二五”末要让所有农村群众都喝上干净水的`目标要求,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全力加快建设步伐,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20和“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地兑现政府的庄严承诺。

2.1夯实政府责任。

各级政府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各地要切实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行政推动,建立政府考核机制,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夯实责任,建立健全政府“一把手”负总责、政府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部门各司其职、强力推进的责任机制,严格绩效考评,实行“一票否决”,切实把责任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逐级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区应在媒体上公示区市县三级农村饮水安全政府责任人及组织实施与技术保障责任人名单,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各级要紧盯任务背水一战,倒排工期赶超进度,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不折不扣地全面兑现政府庄严承诺,让广大农村群众长期稳定受益。

2.2严格节点控制加大推进力度。

各地要层层传导压力,严格跟踪问效,加快项目投资下达和资金筹措,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增加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投入,强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要倒排工期,节点控制,逐项目明确时间节点,制定精确详细的阶段目标以及进度计划方案,加大协调推动力度,尽快掀起大干热潮。各级水利部门要建立领导分片联系包抓和通报机制,实现督导检查的常态化,扭住薄弱环节,全程跟踪检查,采取奖优罚劣等措施,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千方百计加快施工进度,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如期完成任务。

2.3加强管理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

加快项目投资下达和资金筹措,严格按规定组织实施,抓进度与抓质量并重,抓建设管理和抓建后管理并举,解决好工程建设管理各个环节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四制”,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把好原材料进口关、设备采购关、施工质量关和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四个安全”。全面排查和评估“十二五”已建工程投资落实、建成处数、解决人数以及水质合格率等情况,全力做好存在问题整改。足额落实区级配套资金,拓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资金渠道,增加对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投入。加强工程施工和项目资金监管,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4强化运行管理确保水质安全和发挥效益。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核心是保证水质安全。必须坚持“抓两头、保中间”,抓好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各个环节,按照国家饮水安全的标准要求,对取水、制水和供水实行全过程监管,切实提高水质合格率。坚决杜绝重大饮水水质污染事故,进一步加大水源保护力度,划定饮水水源保护区域,落实水源安全保障措施,加强水源巡视和常规水质检测,实现水质卫生监测全覆盖。各地要切实抓好项目前期及建设,全面提升水质安全检测能力,确保群众喝上安全达标的“放心水”。另外,全区要重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没法管”“没人管”“没钱管”的问题。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动专管机构、管理办法和维修基金的措施落实。要积极探索各种工程运行管护模式,强化专业化管理,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科学合理地确定水价,为工程良性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2.5超前谋划发展抓好提质增效升级。

各地要针对农村特别是部分区域自然条件差、人口居住分散的情况,认真分析现状,准确把握形势,总结归纳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统筹谋划“十三五”期间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作,逐步提高饮水安全标准,进一步提高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证率、水质合格率和自来水普及率,使广大农村居民喝上更加方便、更加安全的饮用水。要重视研究重大供水问题,紧紧围绕水源、水质和保障率等问题,加强新形势下的前瞻性研究,使规划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合理规划工程布局和发展重点,统筹区域内水源和重点引水调水等骨干水源工程,超前谋划,科学布局,努力构建城乡供水大水网,为实现全区水资源统调统配奠定基础,切实提高全区饮水安全保障能力。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思路论文

以龙陵县承包土地流转状况为例,我们可以从侧面分析出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现状。20,全县农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25509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数3273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5%。流转方式主要以转包、出租、互换为主。其中实行转包的12617亩,占流转面积的49.5%;实行出租的8729亩,占流转面积是34.2%;实行互换的1434亩,占流转面积的5.6%;其他2729亩,占流转面积的10.7%。农户间自发流转占绝大多数,面积是1亩,占流转总面积的79.1%;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及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面积是5328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0.9%。流转类型上流向种养大户和企业的居多,分别为11704亩、11384亩,分别占流转总数的45.9%和44.6%,流转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10亩,仅占流转总数的1.6%,流转入其他主体亩,占流转总数的7.9%。流转价格农户间自发流转每年在300-500元/亩不等,流转入企业的价格在50-700元/亩之间。签订耕地流转合同3912份,其中签订规范书面流转合同2436份,占合同总数的62.3%,口头协议流转合同1476份,占合同总数的37.7%。全年受理土地流转纠纷46件。

经以上数据显示分析,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具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流转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同期相比,增幅上升3个百分点,这样的比例在全国以农业为主,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县份来说趋于中等水平。土地流转作为我国土地的一种经营方式,亟待加以规范。二是流转形式多样化。以转包、租赁方式居多,包括了互换和其他多种流转方式。在流转中农民自发流转的比例偏高,而采取中介委托等流转的比例偏低,这样就导致流转形式的复杂。三是流转类型不利。流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仅占流转总面积的1.6%,而流入种养大户和企业的高达90.5%,这样就导致土地流转由一种个体条块式经营转向另一种条块经营,为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造成不利因素。四是流转差价悬殊。农户间自发流转每年每亩的差价就高达至少200元左右,流转入企业的土地差价更为悬殊,这样的价格差异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的确是很高的比例。五是流转保障不足。较大一部分农民只以口头协定方式进行流转,即使签订书面流转合同,但也缺乏规范性,对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和相关细则没有做出明确约定,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和纠纷。

二、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由于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依附,绝大多数农民即便是将土地以各种形式租赁或托管出去,但没有真正脱离与土地的关系。经营权虽然表象上归属经营人,这是暂时性的。在隐性上,土地经营权仍然是归属流转人。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直接导致了流转和土地管理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由于土地流转多以家庭为单位,并且流转对象和流转方式存在差异,呈现出流转的规模小、周期短、使用率低等特点。并且多数农户在流转过程中呈显出较强的季节性。临时性经营土地方式导致在规划、耕作上必然会尽量减少成本投入,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致使土地质量逐年下降,土地耕种收益率极大降低。二是规模经营难度增加。自发流转的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方式仍是主流,这在土地利用中无法形成大面积机械化作业,种植作物的不同又会导致耕作时令的差异,这样在作物耕种过程中,难免造成水、电、人工费用等多项成本的增高。承包人尤其是种养大户尽管承包到多片土地,但大多数为条块零星分布,要想把这些承包到手的土地从分散的农户手中集中起来,连成片进行大规模耕种开发,没有较高的利益诱惑,大多数农户不愿流转。因此,土地在经营管理上过于分散,严重制约着规模化经营的发展。三是流转缺乏规范管理。很大一部分农民在流转过程中注重于口头协商,由于利益驱动,对流转价格采取保密措施,所以在价格上出现悬殊。同时在出现纠纷时没有成文的法律依据,为解决土地流转纠纷增加了很大难度。即便是自主流转中签订了书面合同,但由于近几年来国家针对农业补助的倾斜性优惠政策大量出台实施,为原来的约定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利益的争端也会产生流转双方的争议。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签署规范性合同的农民更是寥寥无几,土地流转管理的不规范越来越成为农村发生不安全事件的诱因。

分析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民对土地依赖性过强,不愿意长期流转土地经营权。法律意识淡薄,存在浓厚的`小农意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没有形成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性机制,对流转过程缺乏刚性措施。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对土地流转工作没有真正加以重视,对土地流转持观望态度,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理原则,或者害怕介入后引发新的问题给自己找麻烦,不能够正确引导农民合理参与土地流转。

三、解决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对策。

要切实解决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问题,必须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以走规模化农业发展的路子为方向,大力开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本着自愿、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土地流转过程中来。一是要完善管理机制。要成立农村土地流转的领导机构、宣传机构、中介机构,实行土地流转的公开透明、合理有序管理,公开流转价格实行统一托管、统一发包。从有利于农村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以农民土地收益最大化原则来管理调度和配置土地经营权,并严格监督好土地的使用情况,这样就有利于成片经营的规模化发展,也避免了土地流转纠纷。二是要鼓励产业经营。鼓励种养大户和经营能手大面积经营土地,逐步构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结构,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利用优势,做强做大村办、乡办农村合作企业,使得农民逐渐转化为产业工人,打造农村自主经营项目品牌,真正实现土地流转的综合效益。以农业龙头企业催生基地产业、基地产业带动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将企业作为阵营,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体系,逐步弱化土地功能,解决农民后顾之忧。解决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必须要使农民真正从对土地的依附上解脱出来,才能够使这一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这不但需要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敢于面对困难、应对挑战,探索出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之路,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农村土地改革解读心得体会

农村土地改革作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在改革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也日益复杂,给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没有对这项改革进行透彻的解读和理解,将难以对其效果进行判断和评价。本文将结合自己的体验和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对农村土地改革进行一番解读和体会。

第二段:国家政策背景。

中国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曾是多年的现实,这种所有制方式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土地流转难、经营效率低下等,也限制了农村发展的空间。为此,国家决定推行农村土地改革,取消农村集体所有制,推行农村承包经营权和农民土地使用权分离,以实现土地的流转和经营效率的提高。另外,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政策还规定了土地流转时必须保障农民的移民、养老等基本权益。

第三段:改革带来的机遇。

农村土地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土地的流转,这为不少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本人所在的湖北省黄冈市,村庄中出现了许多土地中介和土地流转公司,他们积极促进土地流转,让土地得到了更好的利用,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农民也可以通过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享受到更多的收益,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发展其他的领域,比如养殖业、旅游业等。

第四段:改革带来的挑战。

尽管农村土地改革带来了很多机遇,但同时也给农村地区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首先,农村地区资源匮乏,土地流转的需求并不高。再加上缺乏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导致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其次,由于政策和实际落差较大,农民对政策执行的效果产生了怀疑,有一些人怀疑农村土地改革是否真的能够带来更好的效益。因此,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宣传,让人们了解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效果和带来的好处。

第五段:结论。

总的来说,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进程。尽管改革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创造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让农民、行业和政府机构了解这项改革的背景、机会和挑战,共同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同时,政策制定者也需要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他们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并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思路论文

为推进成都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据市县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相关部署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就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和房屋产权制度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深化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切实推动农村资源向资产和资本转化,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缩减城乡差距,实现农民、农业增收,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珍惜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二)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

(三)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必须以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法保障农民各项权利,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三、目标任务:

按照市、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统一安排部署。12月底前全面完成各乡镇改革试点的调查摸底、确权工作,使我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入全市先进。并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归属清晰、债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化农村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同时,配合县上有关部门积极搭建产权流转平台,进一步深化改革试点配套工作,将改革试点工作推向纵深发展。

四、工作内容:

一是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的清理调查并确权。二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所有权的清理、核实、并确权。三是创新耕地保护机制、落实耕地保护。四是搭建流转平台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林权等的流转。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一是镇政府召集全镇相关干部和村(社区)组干部,召开宣传动员会,进行业务培训、安排部署相关工作。二是村(社区)在镇干部的指导下邀请议事监事代表、党员代表、人大代表、群众代表、以及各村民小组长参加产权制度改革的宣传动员会。三是各村民小组召集村民和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员召开宣传动员会。三级宣传动员明确改革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要通过横幅、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特别要对外出务工的人员要去信去函告之,做到改革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做到人人知晓改革、人人参与改革,为下一步的工作营造良好气氛。并完成村组班子领导组建,各村(社区)要挑选公正、公道年富力强人员担任议事监事组、各村民小组完成工作组人员搭配。

(二)调查摸底和土地勘查。

各村(社区)议事监事代表、各村民小组工作人员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对村组的边界进行勘查,完成集体建设用地调查,特别是认真完成各村组农户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空闲基地以及房屋的丈量、调查。农户承包地做到边界准确,四至清晰,宅基地和空闲基地认真勘验,绘制草图,计算出面积。农户房屋要确定方向和四至。按标准计算面积。并完成相关表册填写和报送。

(三)数据录入复核及公示。

各村(社区)、组对调查摸底数据进行复核后,统一报政府,政府将组织机关人员认真复核,按照县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数据录入,并建立台帐。录入完成后交村组进行审核、复核后对基础数据公示7天,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确权方案并报镇政府和相关部门审批,审批完成后下发村组并进一步公示7天并确认。

(四)确权发证。

国土、农发、房管、林业部门对上报无误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审核并发放相关证书。

六、组织机构:

(一)花桥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杨学强。

第一副组长:张启勇。

副组长:王凯、葛师勇、贺文良。

成员:何志伟、李菊、徐勤、吴琼英、张平安。

联络员:张平安(联系县指导联络组,指导全镇产权制度改革,负责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发放)。

(二)县指导联络组。

组长:李中华。

成员:余冲、李洁林、覃玉光、徐艳、龚非凡。

(三)各村(社区)要成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四大柱及村民小组长组成,由镇提供表格各村填写即可。

(四)各村民小组要成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议事监督工作组。由村民推举的村民代表组成,每个村民小组3-5人,并报镇审查。

(五)数据录入组。由何志伟、张灿负责,主要由大学生志愿者组成,主要负责数据录入,建立台帐。张诗启负责原秀峰项目调查数据收集、整理。

(六)后勤保障组:由李菊、何志伟组成,主要负责后勤保障、会务安排、宣传资料陪办、办公设施筹备以及经费保障。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思路论文

根据县委、县府领导要求和4月16日召开的全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会精神,我乡村列为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于4月18日立即召开了党委会,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同时在4月23日召开了全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启动暨业务培训会。现将我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边缘,东邻县乡,南抵乡,西北镇,幅圆面积40.6平方公里,距县城70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1个街道,总人口4988人,总户数1436户,耕地面积4555亩,其中:田3616亩、地939亩。

二、进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构。我乡党委政府按照南委办[20xx]12号文件《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精神,认真领会、传达会议精神,制定了北府发【20xx】17号《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xx]18号文件《关于成立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及乡属各办所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了农村产权评估领导小组,乡产权交易中心“九有”、村产权交易服务站“七有”的平台建设已经完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经济发展办公室,成立了以建设办牵头的矛盾调处办公室,以经济发展办公室牵头的技术指导办公室。试点村也成立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二)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我乡于4月23日召开了由全乡村组干部参加的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认真传达了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的相关精神,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目的、意义,以及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基本路径等相关政策及要求进行了学习和讲解,要求全乡全体乡村干部要深入领会、认真学习,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广泛宣传,深入调查。我乡20xx年度两个试点村通过召开村两委干部会、村民代表会、群众大会广泛宣传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在我乡村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工作,使村民知晓确权登记的目的、意义和基本步骤。为了做到农村产权制度试点工作家喻户晓,我乡书写石灰标语一幅,张贴和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利用逢场天在乡街道进行了广泛宣传。同时乡、村组干部深入到农户家中对农村土地、林地、房屋产权的基本情况以及矛盾纠纷进行了全面的摸底和调查。到目前为此,各村、社都按程序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并选举产生了村、社议事代表和成员。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在村对农户土地、林权的调查摸底,存在7个方面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通过今年召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培训会后,我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力争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进一步吃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土地、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是一项惠民工程,充分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和积极性;三是充分发挥党员、群众代表“一事一议”的作用,充分发挥议事会成员的作用;四是加快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进度,力争按时保质量完成确权颁证工作。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巨大机遇,也面对许多重大挑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城镇化,没有先例可循,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把握好方向,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已进城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在此基础上,提高全体城镇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任务之一。当前,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是落实好农业转移人口在不同类型城镇落户的政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条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本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就业为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为基本形式的户口迁移登记制度,建成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整合和共享,为城镇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制订公共政策等提供依据。分类指导农民工市民化,建立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积分落户制度,为公平有序落户提供阶梯式政策通道,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户籍制度改革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统筹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自愿,就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尊重群众自主定居的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不搞强迫命令“逼”农民进城,不能让农业转移人口“被落户”“被上楼”,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分类,就是从顶层设计上作出整体部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因地制宜作出具体政策安排,由各地根据不同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完善细化落户标准,让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了解不同城镇落户条件,形成明确、稳定的定居预期。有序,就是优先解决存量、合理引导增量,优先解决本地区已进城常住人口落户问题,优先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适应城镇产业需求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问题。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进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既要积极稳妥,又要扎实有序,不刮风、不冒进、不搞运动。

建立居住证制度是人口管理制度的一大创新。常住在城镇的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城镇产业工人的主体,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仍未能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工作和生活面临诸多困难,城镇内部依然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矛盾。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到2020年要努力解决1亿左右已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的落户问题,其他已进城但未落户的人口则要通过建立居住证制度来解决他们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2019年的《政府。

工作报告。

》明确提出,“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居住证制度,是在现阶段不同城镇分类落户的条件下逐步放宽对人口迁移限制的一种有益探索,是一项过渡性制度安排。实行居住证制度的目的,是建立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为持证人提供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特别是为那些已经在城镇就业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解决子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各级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和便利的范围,提高服务标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让更多流动人口能够融入城镇,使他们对居住的城镇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我国国情下,农村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将持续相当长时间。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74亿,约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5,但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地与常住地大多并不一致,这使得现有的财政支出预算体制与各地常住人口的现状不相吻合。实现在常住地的农业转移人口“有活干、有学上、有房住、有保障”的目标,需要首先解决他们迫切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这无疑需要庞大的公共财政资金支持。应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实现财政转移支付测算分配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将现有主要针对城镇户籍居民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支持和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到已进入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尽快研究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地区的财政补助和支持力度。在调整省以下收入划分时,要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的因素,以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多的城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二是督促地方建立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分配一般性转移支付要考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带来的增支因素,分配专项转移支付要逐步按照常住人口口径计算,切实缓解一些城镇因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而增加的财政支出压力。三是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支出成本的科学测算。完善有关统计分析工作,为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体制机制提供依据。此外,还要进一步创造条件,汇聚社会力量,开拓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通道,引入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分担公共服务支出,协同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切实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对于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积极性、顺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民的“三权”保障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三权”。

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维护进城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抓紧出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办法,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推进和确保如期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构建农民土地权利保障的基础体系。加强规范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及服务体系,健全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今年,中央已经部署分类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明确提出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前提下,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尽快研究制定缩小征地范围的具体办法,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特别是注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被征收时得到公平合理补偿,禁止剥夺进城落户农民获得征地补偿的合法权利。三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保障进城落户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稳步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各项试点必须严格限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防止侵蚀集体经济和农民利益。引导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健康发展。探索农户对“三权”的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键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既要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实施范围,也要着力改善城乡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当前,各类棚户区群众住房简陋,环境较差,安全隐患多;农村困难群众对住上安全住房的诉求强烈。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棚户区改造等保障安居工程不但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也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在经济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形势下,棚户区改造和城乡居民危房改造也是调结构、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既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也发挥了带动消费、扩大投资的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但也应看到,这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在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积极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第一,加强城镇棚户区改造。要切实做好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等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缩短安置周期、节省安置费用,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居住需求。第二,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要积极做好省级补助资金落实工作,统筹推进农房抗震改造,确保改造后的住房符合建设及安全标准。同时,要加强农房风貌引导和管理。第三,积极完善棚改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努力实现配套设施与棚改区的安置住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第四,大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要在统筹考虑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管理办法,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不断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支持作用,形成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思路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在这种形势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作为一种新的开发经营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的土地利用观念,提高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意识,建立集约高效的用地模式。

为了全面掌握土地利用情况,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以及制定进一步的政策提供依据,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土地整体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并重点分析典型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对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测算。

本文分析调查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阐述评价过程、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

传统的用地粗放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开发区作为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改善供求矛盾,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增加经济投入等方式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建立集约高效的用地模式。

本文结合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实际,简述评价过程如下。

1评价对象基本情况与评价方法。

1.1评价对象基本情况。

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于5月30日,是以发展矿泉饮品为支柱性产业,同时发展长白山特产业及红色旅游业的生态环保型省级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位于中国长白山靖宇矿泉城西南3km处,规划总面积11.8km2。

本次评价范围为经国土资源部公告界线范围内的开发区土地,总面积为56.50公顷,共分两大区块。

第二区块面积为31.68公顷,四至范围为东至靖宇陵园,南至恶河,西至娃哈哈水厂,北至新建村。

1.2评价方法。

3)程度评价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其中,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和理想值的确定采用专家咨询法;。

4)潜力测算采用趋势分析法、目标逼近法。

2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状况。

2.1土地利用结构情况。

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11.77公顷,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20.83%;。

不可建设土地31.70公顷,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56.11%。

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3.03公顷。

无商服用地和其他城镇建设用地。

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未建城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1.77公顷。

其中,44.4%已建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共计5.23公顷;。

其他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6.54公顷,占未建成土地面积的55.56%。

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靖宇经济开发区不可建设土地为31.70公顷,其中31.64公顷(占99.81%)属于自然、生态保护区土地,剩余0.06公顷(占0.19%)属于江河湖泊泄洪、滞洪区土地。

2.2开发区土地供应情况。

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开发区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6.70公顷,尚可供应土地8.10公顷,不可供应土地31.7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9.56%、14.34%、56.11%。

有偿方式供应土地8.65公顷,占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的51.80%。

有偿使用土地中有偿使用且未到期土地8.65公顷,占有偿使用土地面积的100%,不存在有偿使用且已到期但未处置土地。

3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分析。

3.1土地利用集约度较高。

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86.12。

其中,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目标分值分别为76.17、92.36、100。

从靖宇经济开发区各项指标的分值来看,指标分值都较高,达到了开发区规划建设的各项目标。

3.2土地利用状况较好。

土地利用状况评价目标分值为76.17,在三个评价目标中分值最大。

其中,三个子目标土地利用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分值分别为98.05、63.70、70.80。

3.3用地效益结构较佳。

用地效益评价目标分值为92.36%,其中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分值92.32,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分值92.40,指标值较高。

可见用地效益状况好。

3.4管理绩效较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目前无到期项目用地和闲置土地,这充分表明,靖宇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成效显著。

开发区土地有偿使用率和土地招拍挂率处于较高水平,工业用地项目都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应,以来工业项目用地的供应均按国家规定以招拍挂方式供应。

从调查和测算的结果分析,目前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可挖潜力较小。

4评价的几点结论与措施。

4.1结论。

4.1.1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

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86.12%。

其中,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目标分值分别为76.17、92.36、100,达到了开发区规划建设的目标,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

4.1.2开发区用地结构合理。

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3.03公顷。

其中,工矿仓储用地4.98公顷,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38.22%;。

交通运输用地4.05公顷,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31.08%;。

住宅用地3.16公顷,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24.25%;。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4公顷,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6.45%;。

无商服用地和其他城镇建设用地。

这一比例关系与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规划布局总体上协调的,各种功能用地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目前开发区在建设的和未供应拟建的全部是工矿仓储用地,未来工矿仓储用地比例会上升,用地结构符合经济开发区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

4.1.3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的整体效率较高。

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的总建筑面积为3.11公顷,综合容积率为0.24;。

工矿仓储用地上的总建筑面积为2.70公顷,工矿仓储用地容积率为0.54;。

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的建筑基底面积为2.97公顷,综合建筑密度为22.79%;。

工矿仓储用地内的建筑基底、露天堆场和露天操作场面积为2.79公顷,工矿仓储用地建筑密度为56.02%。

开发区工矿仓储用地的容积率和建筑系数均符合国家规定的控制指标,说明靖宇经济开发区在项目用地管理上,认真执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促进项目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4.1.4开发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成效显著。

以划拨方式供应8.05公顷,分别为原城镇居民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以招拍挂方式供应土地6.07公顷,全部为工矿仓储用地,占有偿供应面积的71.17%。

经调查,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供地方式符合国家政策,20以来供应的工矿仓储用地全部通过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

截止到评价时点,开发区范围内不存在有偿使用已到期和闲置土地。

这充分表明,靖宇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成效显著。

4.1.5开发区未来用地面临紧张。

从开发区几年来的开发建设和用地情况来看,开发区用地量逐年在增加,在国土资源部公告的靖宇经济开发区界址范围内已基本完成项目空间布局。

从开发区未来发展战略来看:开发区按照“构建靖宇工业经济发展重心,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战略定位,及打造“三大基地”和“两大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开发区产业定位为:矿泉饮品产业、现代中药科技产业、生态农特产品加工产业、现代服务业。

根据开发区产业定位,结合开发区区位特点,开发区具体布局为:矿泉饮品产业园区、现代中药科技园区、生态农特食品加工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科技文化商务园区。

靖宇经济开发区产业功能区域现已基本形成,杭州娃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吴太等著名品牌企业已落户开发区(均在公告范围之外)因此,从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来分析,现国土资源部公告的用地范围无法满足开发区发无法满足开发区未来发展的需要。

4.2土地集约利用的几点措施。

4.2.1更新用地理念,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利用。

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的土地利用观念,提高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意识。

当前,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为改善供求矛盾,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增加经济投入等方式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建立集约高效的用地模式。

4.2.2加强规划控制,严格限定发展空间。

开发区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原先的规划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大部分开发区都在重新编制新的区域规划。

在修编规划时必须统筹兼顾,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经过系统科学严格规范的考察论证,报省、市两级审批。

规划一经批准,就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动、更改,必须严格禁止随意扩大开发范围的行为。

4.2.3以产出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坚持供地与项目投入挂钩。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因此,严把土地招商关至关重要,在土地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吸引占地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

对入区企业的单位土地投资密度、投入产出率和上缴税收等,制定科学严格合理的入园标准。

对已征用而尚未开发的土地,督促有关单位抓紧开发建设;。

对没有能力开发或不准备开发的土地必须收回;。

对征用后用作抵押的,应以妥善处理,坚决杜绝“征而不用,多征少用,征作他用”等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4.2.4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集约用地。

严格执行我国土地利用等相关政策规定,充分运用地价杠杆等市场机制调控土地市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同时,建立健全土地预警机制,防范不良行为发生,引导和规范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4.2.5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目前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严格执行有关制度,通过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等经济手段,做到企业效益要同土地利用效率相挂钩,形成鼓励和支持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思路论文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没有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就像人需要空气、水、阳光一样。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土地,充足的、优质的、合理分布的土地是顺利发展国民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日益严重,所以应该对土地采取正确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土地是人类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关系。

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客观的、基础性的物质条件,人类从土地中得到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

因此土地在人类生活生产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土地的重要性还决定了在一切社会中,由国家或社会的其他代表对土地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必要性。

要处理不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涉及土地关系问题。

由于土地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对土地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与保护。

1.我国土地资源目前面临的问题。

1.1农用耕地资源数量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需要为工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保障;而主观上则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城市过度扩张、盲目设立开发区、乱批滥占耕地,经常采用一些不符合规定的手段将农业土地转为工业用地,虽然这种土地使用形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土地收益,大量获取土地资本增值收益,用于其原始积累,造成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1.2土地面临的环境问题。

随着土地少量的减少,森林面积的退化,我国土地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及土壤污染问题严重等,因此我国对土地环境方面的管理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它已影响到世界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1/6的人生活在这些地区。

中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荒漠化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3左右。

在中国,因风蚀形成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超出全国耕地的总和。

我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比建国初扩大了34.4%,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7.6%。

另外水土流失也是土地退化、地力减退的重要原因。

在有原始植被的土地上,树木和荒草抵挡住了暴风骤雨的袭击,凋落的残枝败叶覆盖着整个地面,保护水土不易散失并提供给土壤微生物以丰富的食料,因而生物与土壤相辅相成,形成土地肥沃、生物繁茂的生态学景象。

但是,土地开垦成农田以后,生态环境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稀疏的作物遮挡不住暴雨对土壤颗粒的冲击;缺少植被的裸露地表凭日晒风吹,从而损失掉它的水分和表层沃土;单调的作物又吸收走了土壤中的某些无机和有机肥料,并随收获被带出土壤生态系统以外。

年复一年,不断减少着土地的肥力,导致土壤品质恶化。

而且在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今天,工业排放废物直接污染农田土地,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下降。

工业粉尘的沉降、废气交换、废水流入、废渣堆放等,都将会将污染物输入土壤,造成土壤的严重污染,而且这种趋势仍有增无减。

2.1退耕还林,植树种草。

由于滥砍滥伐等不合法行为导致森林面积严峻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我国相关部门也对此作出了相应的管理与保护政策。

具体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有: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各省(区、市)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

会同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六部委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

下发《关于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的通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水平。

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和《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

下发《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采用更加严格措施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例如,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对于中国这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对于有效缓解人地矛盾,改善被破坏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各种条例法规的对土地日常使用的管理与保护,再通过社会宣传呼吁群众保护环境,通过自身切实的行动,将不合法的土地推出现有使用,植树造林,增加土地绿化面积,加强土地抓地力,能够很好的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对土地资源起到强有力的保护。

2.2其他保护途径及手段。

土地资源保护的目的是要达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与保护的手段还包括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和加强土地法制教育宣传等。

土地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物质资料。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和对土地需求的无限增长性之间的矛盾口益突出。

因此,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是制定土地管理法的重要任务。

并且要切实保护耕地,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由于我国国情显示人均耕地数量少,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为了稳固农业基础,必须切实保护耕地。

同时,要加强土地法制教育宣传、加大执法力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产数量逐步显现并不断升值,土地违法案件、土地权属纠纷也频繁发生,因此,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修订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有许多新内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经常组织宣传教育,掀起学法高潮,使人人能知法、守法、用法。

通过各个途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能够多方面多途径的对土地环境恶化作出改善,对现有土地的恶略情况进行有效改善,是合理高效的土地管理与保护方法。

3.结语。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的生活生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土地的合理有效的使用,不仅能够提高人类工作的效率,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还能使人类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优美舒适,提高身心舒适度,因此,土地的管理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土地的现行法律也在呼吁人类在生活中保护土地,努力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宜广,庞佑林.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其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0(4):9-12.

[2]梁慧稳.从土地资源的特点看土地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4).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思路论文

结合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来看,首要要解决的就是土地征收体系的法律法规内容完善问题,以此才能在实行改革举措的`基础上实现成效。也就是说,土地管理问题要结合实际并从长远角度看起;即做到切实维护农民主体的切身权益,就要真正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受益主体是农民。具体来说,应当重新修订国家土地征收管理相关的法律条例内容,统筹规划土地所有权的概念性问题,以此才能逐步激发更多公平有利的土地权能。如延缓土地承包期限,进一步提升农民主体的土地生产经营观念,避免因公务学等因素所导致的土地承包权脱节问题的发生,即不仅要保证农民土地权益要与国家实现同等公平对待,还要能够认真贯彻与长久坚持土地承包机制相关的惠民政策。

2.2建立制约体系机制,确保征用土地范畴合理。

现行农村土地体系管理机制下,农业用地如果被国家征用一般所实行的模式是“国家征用—政府批租”。而在当前产业化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一直沿用这种体系管理模式势必会使得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并使得征用的农业土地征用范畴制约职能作用弱化。因此,当前形势下,应当维护土地征用所应具备的公共权益,如果是政府用于国家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而必须征用的土地,可以合理设置征用土地范畴及规模,避免或严厉打击非公益性质的征用土地行为发生。也就是说,在满足土地集体所有权益及国家所有权平等地位的基础之上,大范畴的地方土地使用就不再仅仅单纯依赖国家土地,而应当建立明确市场机制,由市场形成宏观调控,从而才能保证土地供需的制衡,真正体现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

2.3转变政府基本管理职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首先,对于政策政策的贯彻与土地基本管理职能的发挥,应当着重考虑土地所有制的差别问题,即避免由土地所有制差别引致的土地权益二元机构的形成规模继续壮大。也就是说,必须打破政府垄断土地初级市场的现状,建立统一的土地交易制度和流转市场,同时政府应退出土地经营职能,树立土地管理的“裁判员”角色,转向土地的规划、管理以及市场的监管与调控等,为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创造条件。

结语:。

总之,新农村建设背景作用下,三农政策顺利推行势必会提高土地征用管理的执行效率与质量。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三农政策的贯彻与执行需要政府参与、社会参与、广大农民主体等多方群体共同积极参与。为此,我们有必要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推动当前形势下的土地管理改革相关的重要内容,从而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执行环境与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周镕基,程强然,陈伟.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张梦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评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06)。

[3]舒飞跃.基于知识本体的土地管理空间数据共享应用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1,(04)。

农村土地改革解读心得体会

农村土地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改革已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本篇文章将就农村土地改革的现状,问题以及探讨他在未来中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第二段:现状。

农村土地改革的现状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过持续的努力,农村土地的收益权和经营权逐渐实现分离,村民能够自主选择土地的使用方式,同时土地的流转也在逐渐加快,大型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推广。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土地承包期的不确定性、流转机制的繁琐、承包土地过多问题等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第三段:问题。

在农村土地改革中,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土地承包期的不确定性和土地流转机制的繁琐。由于目前承包期没有得到法律明确规定,承包人和承包地之间的权益和责任分工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土地流转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转让过程繁琐难行,因此导致很多肥沃土地被闲置浪费。

第四段:探讨。

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我们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完善农村土地产权法律体系,为承包地权益保护提供坚实基础。第二,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和交易体系,使土地流转更为便捷和成本更低。第三,要注重农村土地资源价值的充分挖掘,实现农村土地的多样化发展。

第五段: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改革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历史使命,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政府和各大农业企业应当秉持多赢理念,携手共同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农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村土地改革解读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改革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之一。土地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基础上,我对这方面的一些心得和体会逐渐形成。

过去许多年间,我国农村土地私有化的改革方式采用了分田单户的办法,这种土地制度让很多农村没有理想的经济效益和收入。所以土地使命的改革就非常必要。2008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见》是我国首次提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宣言。

农村土地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多种承包经营形式并存”模式以对农村进行岛屿式改革,实现土地产权明晰和农民收益最大化的理念。这种改革方针希望发挥农民在土地资源上的自主权,全面释放农村土地聚集效应。另外,让农村土地依然突出集约化利用的聚集效应,把农业部门转化为更高含量的国内企业培育和调整,最终实现农村土地权益体制改革的质量和效益。

根据上述目标,土地改革的实践是建立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允许以土地入股的农村股份合作公司的出现,产权交易市场的使用,以及土地利用权流转和转让的制度化等。这使得农民们从原来的土地压力中卸下了部分责任矩阵,提高了农村经济收入和产业活力。

第五段:结论。

总的来说,农村土地改革为农民平等参与对待所有人的收益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推动了社会公平公正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例如,缺少相关实践经验,存在知识分层和管理模式的单一,并且市场机制化不够深入。未来仍有必要探索和完善制度,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