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远山淡影读后感(模板18篇)

远山淡影读后感(模板18篇)

作者:飞雪

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阅读和学习的兴趣,推动我们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几篇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这本书。

《远山淡影》读后感【】

我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也不是一个文学研究者,所以我对文学界的事情并不是很熟悉。例如,石黑一雄先生,虽然他获得了布克奖,但直到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我才知道这位日本英国作家。对于日本作家来说,我很惭愧,我没有读太多,只有大江健山郎先生,他的性人、万延元年足球队和空翻我读过,巧合的是,他是另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人。然而,与其他日本作家的作品相比,大江先生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即他的文学中有很强的主义色彩,这与昆德拉、萨特和加缪非常相似。

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我个人认为,虽然中日之间的地理距离非常相似,但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越来越远。随着这个过程,三种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大。所谓的三种观点,对于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来说,不仅仅是抽象和空洞的理论,更不用说对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一个民族和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建立秩序,甚至影响他们对世界、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和个人情感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我是看日本动画长大的,但我对日本文学家在具体写作中对人物情感、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描述非常陌生,但江先生的作品是个例外。

人们总是很难疏远他生活在其中的时代和文化传统。他经常受到后者的影响,比他意识到的要大得多。因此,石黑一雄先生被认定为“移民作家”。“移民”这个身份意味着你总是离开你的家乡,但很难完全摆脱它,因为“而起源,保持未来”另一方面,这意味着你总是有移民国家的东西“他者性”,无论是来自他人的文化、他人的视角还是他人的情感模式。这并不重要,因为它们总是我们要处理的对象。在当今世界,事物本身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如何呈现给我们每个人的,它会引起什么样的情感,以及如何出现在这样的情感、变形和转变中。

《远山淡影》读后感

我用将近2个月的时间才读完石黑的这部处女作,心里着实有些许惭愧,总觉得有愧于作者。书中内容不在赘述,就是想聊聊石黑的写作文风和本书要表达的思想。

首先,作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的石黑,深谙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黄金分割点”,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印证了西方主流对其理念和文风的极大认可。本书的故事情节初看过于平淡,即使像失独、自杀甚至战争这样的重大遭遇在女主人公的眼里,投射在读者的心里都显得那样的平静而自然。

石黑的神来之笔就在于本书的最后,真相大白:原来女主人公悦子和抛夫弃子的佐智子是同一个人,而万里子就是自杀的金子!这时候你再“倒带”,反复玩味那些平淡如水的回忆就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作者的这种静水深流、力透纸背的行文风格带给读者以巨大的心灵冲击。

其次,虽然加入了英国籍,但石黑骨子里还是流着东方人隐忍、内敛、含蓄的血液。在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声嘶力竭般唾骂战争的残酷,而是透过描述主人公和周遭群像的日常生活,以小博大,让读者感受到战争带给灵与肉的无法湮灭的创伤;书中结尾的大翻转逗露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诡辩性。人之初性本多样,后天更是光怪陆离。人本处于神与兽之间,善恶交织、美丑对立,而谁又能对此做出完美的杀伐决断呢?石黑在本书中更多的是想表达对人性的内省和内疚。

《远山淡影》读后感

时间是一条河,里面有无数的故事和记忆,隐藏着许多迷雾和秘密。

当我第一次读这部小说时,我几乎不明白。平淡的话语中隐藏着许多记忆,比如在泥泞中探索,故事变得越来越复杂,随着空间的不断切换,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

小说一开始,就充满了悲伤。主人公悦子的大女儿景子去世,二女儿妮基到来,悦子的记忆被打开,沉重的过去以画卷的形式揭开。

妮基说:“我只记得她是一个让我不舒服的人。这就是我对她的印象。但我真的很难过,听到她的消息。”这就是妮基和姐姐景子的关系。景子自杀后,姐姐妮基没有马上回家,小说以如此沉重的开头,引起了悬念。

当我第一次读这部小说时,我经常被主人公悦子的记忆、时空的跳跃和人物的朦胧分裂所吸引。因此,我经常感到不真实、困惑和困惑。随着故事的深入,小说铺平了道路,展现了黑白故事。故事越来越好,雾越来越深,引起了兴趣,不知所措。仿佛进入了一个复杂的迷宫,不断引起我的猜测。

二战期间,日本遭到原子弹轰炸,长崎成为废墟。即使多年后,居民居住的地方仍然是一片狼藉,充满了爆炸和战后的悲伤。许多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亲戚朋友。面对残酷的现实,幸存下来的人常常想起以前的生活和亲人,无法跨越内心的障碍。

当时最糟糕的一天已经过去了。朝鲜半岛仍在战争中。主人公岳子和丈夫住在郊区,旁边有一条河,还有炸弹烧焦的废墟。人们开始重建家园,四栋混凝土建筑拔地而起。公寓楼和河流之间有废弃的污泥和臭沟……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主人公岳子是幸存者。她在爆炸中失去了父母和男朋友。在战争后遗症的心理压力下,她被徐芳先生收留,然后嫁给了儿子二郎作为妻子。然后,岳子遇到了从东京搬到长崎的佐知的母女,故事的谜题从这里开始了。

战争留下的阴影给佐知的母女带来了压力。因为贫穷,他们只能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佐知子声称受过良好的教育,家庭富裕,生活幸福,但他因为战争而失去了一切。他的父母和丈夫都死于轰炸。佐知子只能带着十岁的女儿逃跑,来到长崎,住在破旧的黑屋里。在陌生的环境中,一切都是如此格格不入。

佐知子的女儿万里子性格孤独,冷漠,不愿与人交流,经常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但佐知子一直希望改变,希望女儿万里子去美国,离开日本,过上更好的生活,离开长崎获得新的生活。佐知子遇到了一个美国弗兰克,他答应带她去美国,一次又一次地逃跑。佐知子知道这不可靠,但他必须依靠他,因为他是她摆脱现状的唯一希望。然而,她的女儿万里子并没有吃这一套,认为弗兰克是个醉汉。

佐知子想逃离日本,忽视了女儿的欲望,把这种冲动归因于为她想为女儿找到一个更好的未来。她忽视了万里子的心理创伤,万里子目睹了一个陌生的女人溺爱她的孩子,陷入了恐慌和不安。她忽视了万里子从树上摔下来,但实际上是自杀未遂,忽视了万里子的情感寄托,溺爱了她女儿喜欢的三只小猫。

在这里,悦子的回忆——朋友佐知子的故事应该结束。别人的故事似乎很平淡,但这就是结局——“那天的风景很开心,我们坐了缆车。”但无声地还原了宁静下笼罩着深深的阴森和恐怖,并无情地撕开了悦子试图掩盖的过去。

借别人的嘴来解释他们的忏悔。我想悦子最终为当时离开日本的自私感到内疚。所以她坚持住在景子曾经住过的家里。所以她幻想着一个温柔、耐心、充满爱的形象来爱千里子。因此,她在记忆中穿越时空,试图为佐知子赎罪。也试图为自己赎罪。然而,当悦子在街上遇到景子小时候的钢琴老师问景子最近的情况时,悦子的回答仍然像景子一样活着。显然,这是一种逃避,是悦子对景子逝去事实的逃避,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逃避。似乎没有面对就永远不会发生。不得不说,即使是最真诚的愧疚,也不愿意在还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扭曲的救赎,但也是真实的人性。

时间的尘埃淹没了过去,但仍有记忆的痕迹,给当时的场景烙上了清晰的印记。许多记忆、痛苦和感动镶嵌在心中。当你走过或路过时,你会有一个卡住的痕迹。苍山远,一波又一波地被送走,不管它是否真的平淡,这就是世界。

《远山淡影》读后感

记忆是一场救赎,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

——题记。

《远山淡影》是在读被历史资料折磨后经朋友推荐想要调剂下有些寡淡乏腻的神经。

1945年8月9日,广岛遭受到核攻击后,日本政府仍然拒绝同意波茨坦公告,美国在长崎对日本的第二次核打击,小说便是以战后长崎作为背景。说是战后背景却没有起伏的情节和激烈的冲突,哪怕有自杀这样悲痛的事件发生,有的只是流溢在字里行间淡淡的感伤和在叙述者悦子的视角和缥缈回忆中的那种日本人所富有的“克制”。书中模糊的景物和人物描写并不像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样细腻,一切都恍若是远山雾霭间的梦境。

书读了两遍,第一遍是没读懂的,总有一种拨不开云雾,守不得青天的无奈感,印象深刻的也仅停留在泥泞中破败的小屋和佐知子多变的性格,万里子孤僻的举动和语言。第二遍读到最后,悦子的话“长崎港口的风景,我想起有一次我们到那里去,一次郊游,港口周围的那些山很漂亮……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我才明白悦子就是他所叙述的对象佐知子,而景子就是万里子。我诧异于作者的巧妙,却也理解了悦子自己说的那句“回忆模糊不清,就给我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也许悦子的经历太过痛苦让她无法启口,也许悦子太过愧疚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减轻罪恶感,我试图猜测出一个母亲真正的想法。她抛弃丈夫,携女儿景子从欧亚大陆的最东边的日本长崎横跨到西边的英国,反复强调的话语是想伪装起自己的自私,掩藏起自己对西方世界的向往,“她可以成为女商人,甚至是女演员。这就是美国,什么事都有可能,在那里这些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她的回忆却将一切都揭露,清淡的记忆悠远绵长,所能回忆起以往的生活寥寥无几却清晰的记着第一次看见那辆破旧的白色美国大车的时候,记得那时天已快黑,小屋后的几缕阳光划过金属的车身。也许,她确是将女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离开凋敝的日本可以给自己的女儿一个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她的一切都是出于一个母亲对于女儿的爱,可是当“爱”强加于女儿景子身上时,却令她的女儿陷入两难的境地变得偏激甚至不惜以自杀这种最为积极惨烈的方式进行逃避。大女儿景子的自杀,二女儿基妮的叛逆让这个传统日本女性对于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立于一种游刃在无法说清与刻意回避之间的尴尬境地,于是借助佐知子回忆当初的时光,叙述着一段关于爱和毁弃的日子,形成了一段迷雾重重,亦真亦幻的回忆。

石黑一雄写道:“那种恐怖从未消失,但已经不再是傲骨的伤痛。人是可能与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种亲密关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个伤口那样。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译者对此作出解读,石黑一雄关心的不是外部的现实世界,而是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扭曲的回忆所反映的微妙的东西可以帮助人们窥探这个世界。就像悦子的回忆平静朦胧的外观之下,掩藏的是尖锐而痛苦的过去,恰是这种模糊的疗愈与曲折的和解让一切显得淡淡的,清淡如烟却又巍峨不朽。

《远山淡影》读后感

《远山淡影》是一本好书,对我的感触是很深刻的,作者或许会这样想:大错已经铸成,与其一辈子活在内疚里,不如自欺欺人,让自己好过一些。

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

《远山淡影》还描写了积极向前、乐于助人的藤原太太,保有日本生活习惯但在民主观念上已经西化的绪方二郎,新崛起的阶层“三菱公司董事长”的夫人和儿子,虽有日本血统但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完全西式的妮基等等人物形象,表现了战后日本的变化和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差异。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段是关于已经西化的绪方二郎和仍然坚守战前日本民族传统和气节的悦子的爸爸的对话,像是我们现在爷爷和00后孙子的对话一样,都觉得对方顽石一般,这也是从最真实的一面给我们展示了二战后日本人民在精神上的斗争。

日本作家的小说都非常容易读下去,他们的字句总是会被我一种雪地白茫茫却又不知道下一个脚印踩下去是否会陷入深渊的迷离感。这位诺贝尔得主对人性的洞察在这本薄薄的书用浅白的对话间毫无波澜地展示了,不得不说观察生活的用心。

我似乎迷迷糊糊知道为什么这本书叫《远山淡影》,有些内疚与伤痛我们刻意在心头萦绕浓浓的雾,那些我们爬过的山,我们远离,终于不再那么清晰。

《远山淡影》读后感

细微言语的无限放大,便是他人的处事方式,我们只是习惯忽略或是知道也不甚在意的看着语言在耳边流走,仍旧保留自我的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时代变迁,物象更新,夫妻、子女、朋友相处模式的不断更迭,彰显了社会的变化。他们还是在改变的,我们习惯的将他们放在那个老旧的时代,他们变得太慢来得太迟,我们走得太快离得太早,却渴望他们亦步亦趋,跟上我们的步伐,如此两相情愿,最终不过是遥遥无期。

时过境迁的改变的是悦子,接受不了战争带来的噩梦的佐知子,两者是一者,因为颠沛流离所以愿意放弃女儿,成就自己,不顾一切的来到美国,当一切风平浪静,后悔愧疚之意袭来,在没事的日子心事重重,自以为是的改变,给的是别人,一切都不会发生任何的变化,错误的发生,景子的死亡一切照旧。

内省了,反思了,愧疚了,可弥补的人都不在了,那来弥补的结果,只不过为了给自己的后生找个舒心坦意的过下去的理由,开始了这一场连自己都骗了的精心钩织的赎罪谎言。

《远山淡影》读后感

通读全文,第一感觉是多个独立带娃的女人的故事。

后来看了译后记发现文章是现实和回忆穿插记录的,对章节有了大概的了解。进一步发现可能是一个女人带娃的故事,所有的线索都隐藏在细腻的描述中。

从悦子的经历看,二战对日本人民的伤害是很大的,特别是对独自生活的女性、多民族交融的女性。这让我想起了《小姨多鹤》中的多鹤以及她的孩子们,都是时代悲剧下的普通人的悲剧。

历史有历史的客观性,这更让我们不能遗忘历史。历史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每个人都应该去分析。有些观念是错误的极端的应该去改正,比如绪方先生的极端主义。有些行为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反思,比如教育孩子,比如人生的自立。

回忆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因为回忆常常被你回忆时的环境所大大地扭曲,出于美化个人形象的角度总会描述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石黑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如果大家的记忆都是这样的,那么记忆的真实就是这样的,那么实际也是这样的。

并不是你的记忆就是别人的记忆,被篡改的记忆总是假的。

《远山淡影》读后感

人生中第一次体验绿皮火车,经历长达24小时的卧铺的时候,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像白开水那么清澈却让人细思极恐的书。

这是诺贝尔得奖者石黑一雄的处女作,看完之后我大为惊讶,第一本书就写得如此巧妙用心,从文学的角度上来讲,故事编织得看似无意其实是在估计出错的细节中告诉我们内心泛起的涟漪。

全书分两条线索不停插叙,用第一人称描述了女主角悦子的回忆,由于悦子在现实里做了令人遗憾的事情,她一直在逃避,欺瞒自己,在她的回忆中,有一位叫佐知子的女性,佐知子的行为乖张,和女儿矛盾不断深化。刚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甚是混乱,像是粗心的作者把回忆与现实混淆,慢慢觉得假象横生,读到一半,竟觉像悬疑小说、恐怖小说。

作者描绘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二战后的日本,丈夫参军牺牲留下的遗孀悦子为了更好的生活,移民去了美国,初心是为了女儿有更好的未来,但是女儿偏偏不适应,悦子在母女的矛盾中发现,其实移民最深处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自私,所以对女儿的不适应视而不见,甚至自我麻木,最后女儿自杀吊死在树上。悦子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伤痛和愧疚,女儿(景子)自杀只成为了她不断重复的一个噩梦,甚至连自己都相信这种事情不曾发生。

在从日本移民到美国前的一段时间,她的女儿曾经反抗过,但是她沉沦在自我笃定中,而在书中也并非以自己的一段经历回忆来呈现,而是说“在十年前,曾经有个叫佐知子的女士让我走进了她的心里……”然后以第三人称去对佐知子(其实就是悦子本人)和女儿万里子(其实就是死去的景子)的矛盾,移民前和伯父家人的争执等等。

作者在编织着两条其实为一条线之前并没有告诉我们,但是看到一半,任何人都会隐隐约约感受得到悦子和佐知子就是同一个人,于是带着侦探一般的探索和疑问不断得在书中寻找蛛丝马迹,所以后半本书我相信任何读者都会读得极快,而且神经紧绷,就像看悬疑小说一样,希望看到结局,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可是偏偏直到故事的最后一个字,悦子都没有坦白一切,依然用佐知子这个身份给自己做掩饰。直到后记,作者才坦然公开真相,佐知子就是悦子本人。心理学上,我们出于内疚和忏悔,出于痛苦至极而不愿面对,就会用一个故事和虚幻来掩饰真相。在大量研究发现,尤其在采访一些受难者或作恶者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第三人称来道出别人的故事,一方面来掩盖自己的羞耻,另外一方面我相信这是他们内心真真正正因为羞愧想要忏悔的体现,于是触发了弗洛伊德所说的“转移”和“象征”的心理防护机制。“我就觉得用这种方法写小说很有意思:某个人觉得自己的经历太过痛苦或不堪,无法启口,于是借用别人的故事来讲自己的故事。”

《远山淡影》读后感

最近情绪有点抑郁,就像书中女主人公所在的英国阴雨绵绵,捧着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心头有难以名状的感觉,心灵犹如得到了安抚。穿越漫长的历史,回到二战后日本百废待兴,人们的迷失和慌乱,丧失亲人的痛苦和饱受战争磨难的煎熬,在主人公亦幻亦真的回忆中,揭开了一段无法释怀的往事。

故事发生在女主人公悦子的大女儿上吊自杀不久,小女儿妮基回家探望她母亲,悦子通过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她曾经认识的一个朋友佐知子的往事。佐知子曾经家境优渥,受过良好教育,然而因为战乱,失去了父母和丈夫,独自一人带着10岁的万里子从东京辗转到长崎投奔伯父,后因与伯父家存在争执遂离开,在悦子公寓附近的一个废弃的小木屋暂住。万里子则因战争中可怕的画面留下了心理阴影,性格怪癖。悦子成为了佐知子的朋友后,帮佐知子找工作,照料万里子,一起出去郊游等。生活的苦难让佐知子自顾不暇,佐知子也并不是一个好母亲,不懂得去关心性格阴郁的万里子,为了追寻自己的女商人梦想,完全不顾万里子的想法,在长崎短暂的停留后,她没有回到死气沉沉的伯父家,毅然选择跟随一个不靠谱的美国男子远赴重洋,离开梦靥般的故土。为此她还亲手溺死了万里子心爱的猫,完全斩断女儿留在日本的退路。回忆到此结束。

原以为这是悦子回忆她朋友的一段悲惨故事,然而到故事尾声悦子无意中提到“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悦子精心设计的谎言最终渐渐被揭开,其实万里子就是景子,佐知子其实就是悦子本人。

越是痛苦的回忆,越是无法完全在记忆中抹去。除非重大疾病或记忆衰退,否则过去的经历永远潜藏在一个人的心底,如影随形,被重重枷锁紧守,轻易不向外人透露。偶尔会因为一首熟悉的歌,一阵和煦的风,或似曾相识的画面触景生情,将心底的悔恨释放,重播那段不堪的历史,假想是否有更好的退路,或为自己的选择进行忏悔,甚至为自己的过错开脱,达到安慰自己,逃避过去的目的。

就像悦子说的,不要太相信回忆。回忆像一个梦境,虚虚实实,似假还真。回忆中的模糊和扭曲,就像一副水彩画,不同色块和景致没有明显的交界线,互相之间融合到一起,矛盾冲击之下,反而碰撞出更加绚丽的色彩;大面积的留白,任由淡淡的颜色自由晕染开,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就像树林间的晨雾,淡绿色和奶白色交织,虚无缥缈,似乎抓住了一个线索,但却靠不住,因为回忆本来就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有意思,利用人性中面对自己苦难喜欢假借他人之名,将人性中的担当和自私刻画的栩栩如生。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是通过语言和对话进行凸显。旁人越是强调“悦子你会成为一个好母亲”,越是显得那么牵强,只是悦子的一厢情愿。佐知子反复说去美国是对万里子将来的发展考虑,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私心的借口。悦子和佐知子两人性格迥异,一个是充满暖色调的温柔传统的日本贤妻,一个是叛逆与逃避现实不顾长远发展的母亲。两人的形象最终合二为一,让读者唏嘘。

回忆太过苦难,人生中的对与错,复杂和纠结,已无法重来。

往事如远处淡淡的山丘,回忆如潮水此起彼伏。

远山淡影读后感

半个世纪,走完人生大半,悦子因为女儿回来,五天时间回忆起近二十年的过往。

二十年前,因为长崎被原子弹轰炸而亡夫,后嫁给一位电器公司职员二郎,已经怀孕。所住之处,有山有河,却充斥着战争和爆炸后的悲凉气息,很多存活下来的人时时会想起曾经的生活和亲人朋友。

偶然认识万里子的母亲佐知子,或许是看着这对孤独的母女,心有同感,很想接近,或者是也想逃离这个地方。佐知子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想离开死气沉沉的日本,等待某个英国人带她移民,虽然等待的日子不断延后。她曾经是大家闺秀,舒适安闲的日子被战争化为乌有,不愿寄人篱下却无所依靠,自傲又自卑,让她情绪偶有失控,言语举动都是从小到大的教育和日本的人文环境熏陶下该有的得体,却突然会失去对万里子的耐心,当面溺死万里子的三只猫,读来隐隐脊背发凉。多么想离开这个全是死人的地方,才能做出这等残忍的事情。佐知子近看已经老去,大抵是经常操心却隐忍不发的缘故。

二郎的父亲绪方先生,是老一辈的代表,道出许多对故人的牵念,和儿子二郎的交流也像一盘棋一般,少到独自去走。二郎拼命工作,客气的挽留父亲,父亲识趣的表示仍然要离开。前一晚下棋不愉快,早上,父亲等待儿子走后才出房间吃早饭。老人不愿给孩子添任何麻烦,孩子只能做了父亲或者年龄渐长才能体会这隐忍的爱。

面店老板藤原太太是里面最乐观的人,适应了不可抗力造成的生活转折,丈夫和大儿子已经离开,还有二儿子。面店不大,招待只有简单的面,活下去。

景子是大女儿,回忆里她孤僻,成年后自杀而死。景子或许就是万里子,而悦子就是佐知子,为了离开日本,移民国外,搬家让小孩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无法融入新环境造成的自闭,无法选择的无奈造成的自卑,这些都让万里子或者景子长大后,发现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死亡是一种妥协和解脱。

妮基是二女儿,与大女儿关系恶劣。出生就在国外,生活不富足却安稳,自然无法理解姐姐敏感的性格。她也是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独自居住在伦敦,结婚对于她也不重要。

意识流小说的印象还停留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导致经常对着墙上的斑点脑洞大开,《远山淡影》的描写也有相似,看似没有一点刻意,泼墨于白宣,丝丝渲染延伸,随你去看,每一个分支都在,却没有终点,不能穷尽。

《远山淡影》读后感

简单的故事情节,甚至鲜有冲突和波折,就在轻描淡写中,石黑一雄就把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空背景中的几个人物刻画的生动、鲜活和深刻。

区别于其他作品描写战争对人类摧残的血腥与残暴,只是区区几点暗示的背景点缀,却让人更能感到那种令人窒息,深入骨髓的压抑与伤痛。

战争让名门闺秀的佐知子失去了几乎所有家人,让她流落在她所唾弃的生活环境和邻里环境中,只能不断欺骗自己通过一个只会玩弄她的美国醉鬼让她摆脱困境重燃美好生活的假象,这些失去也让她变得冷漠甚至残忍,她淡定的试图淹溺小猫的场景是多么的令人寒意顿生,而她从伯父家带走(偷走)精美茶具也把她的品味追求描写的多么栩栩如生。

万里子阴郁、多疑、任性、执拗、不能像同龄人一样去学习,也没有一个朋友,面对对她甚至都冷漠的母亲,生活里可以说没有一丝色彩。可是她爱好美,她喜欢画画;她渴望友情,陪伴着她的小猫;或者她掩藏的充满着爱,她也试图去取悦于母亲,当看着被母亲淹死的小猫时,她的无助、痛苦又是何等的撕裂。

第一人称的悦子是一个富有爱也被爱着的人,她可以给素不相识的佐知子以无私的帮助,她被绪芳先生所解救也无微不至的疼护着绪芳先生,她热爱生活,喜欢杜鹃花,她善良,甚至要特意停下脚步放误入油灯的昆虫出来,她包容,小心呵护着她两人丈夫,和两个一个热烈一个阴沉的女儿。

还有热爱着祖国与传统却被时代抛弃的绪芳先生,身居高位的遗孀却放下身价重拾生活的藤原太太,难以走出痛失爱人阴影的藤原儿子,一心努力争取生活却惨遭不幸的二郎,包括一直悲惨自杀却始终未出镜的景子等等都诠释了在那个背景下丢了生活却又重拾生活的人们的纷杂场景。

人,有的时候很脆弱,包括肉体,可能为疾病、意外、战争所摧毁,支离破碎。

人,有的时候很坚强,比如精神,卑微或高贵,平淡或热烈,总是在那,描述着人本身。

《远山淡影》读后感

记忆是一场救赎,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

——题记。

《远山淡影》是在读被历史资料折磨后经朋友推荐想要调剂下有些寡淡乏腻的神经。

945年8月9日,广岛遭受到核攻击后,日本政府仍然拒绝同意波茨坦公告,美国在长崎对日本的第二次核打击,小说便是以战后长崎作为背景。说是战后背景却没有起伏的情节和激烈的冲突,哪怕有自杀这样悲痛的事件发生,有的只是流溢在字里行间淡淡的感伤和在叙述者悦子的视角和缥缈回忆中的那种日本人所富有的“克制”。书中模糊的景物和人物描写并不像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样细腻,一切都恍若是远山雾霭间的梦境。

书读了两遍,第一遍是没读懂的,总有一种拨不开云雾,守不得青天的无奈感,印象深刻的也仅停留在泥泞中破败的小屋和佐知子多变的性格,万里子孤僻的举动和语言。第二遍读到最后,悦子的话“长崎港口的风景,我想起有一次我们到那里去,一次郊游,港口周围的那些山很漂亮……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我才明白悦子就是他所叙述的对象佐知子,而景子就是万里子。我诧异于作者的巧妙,却也理解了悦子自己说的那句“回忆模糊不清,就给我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也许悦子的经历太过痛苦让她无法启口,也许悦子太过愧疚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减轻罪恶感,我试图猜测出一个母亲真正的想法。她抛弃丈夫,携女儿景子从欧亚大陆的最东边的日本长崎横跨到西边的英国,反复强调的话语是想伪装起自己的自私,掩藏起自己对西方世界的向往,“她可以成为女商人,甚至是女演员。这就是美国,什么事都有可能,在那里这些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她的回忆却将一切都揭露,清淡的记忆悠远绵长,所能回忆起以往的生活寥寥无几却清晰的记着第一次看见那辆破旧的白色美国大车的时候,记得那时天已快黑,小屋后的几缕阳光划过金属的车身。也许,她确是将女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离开凋敝的日本可以给自己的女儿一个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她的一切都是出于一个母亲对于女儿的爱,可是当“爱”强加于女儿景子身上时,却令她的女儿陷入两难的境地变得偏激甚至不惜以自杀这种最为积极惨烈的方式进行逃避。大女儿景子的自杀,二女儿基妮的叛逆让这个传统日本女性对于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立于一种游刃在无法说清与刻意回避之间的尴尬境地,于是借助佐知子回忆当初的时光,叙述着一段关于爱和毁弃的日子,形成了一段迷雾重重,亦真亦幻的回忆。

石黑一雄写道:“那种恐怖从未消失,但已经不再是傲骨的伤痛。人是可能与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种亲密关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个伤口那样。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译者对此作出解读,石黑一雄关心的不是外部的现实世界,而是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扭曲的回忆所反映的微妙的东西可以帮助人们窥探这个世界。就像悦子的回忆平静朦胧的外观之下,掩藏的是尖锐而痛苦的过去,恰是这种模糊的疗愈与曲折的和解让一切显得淡淡的,清淡如烟却又巍峨不朽。

远山淡影读后感

石黑一雄也没逃出亚裔作家卖弄母国文化的怪圈,灵感来源于侨胞难民的口述,这是一个别人的故事,只在最后章一个微小细节点醒了读者,“我邻居”就是我。

作为石黑一雄的处女作,独白式的叙事和作品立意都与后来的作品有很大的差距。

叙事线很单调,佐知子和万里子在日本盼着去美国做美国人,景子和“我”在英国一个抑郁自杀,一个搞不懂混血女儿妮基已经西化的生活和思想。

景子的自杀让“我”想起了出国前颇为不堪的过去,“我”只能借由佐知子的身份回忆起景子从一开始对移民的反抗情绪。同时,佐知子也在不断为自己辩解“是为了女儿”“女儿的前程”。最后回到现实中时,“我”的心理防线的崩溃便是忆起景子最开心的一天。

“我”本质上也是孤独的,通过和妮基的相处她意识到虽然自己一直对这个国家向往且扎根多年,但是依然是一个异类,具有文化的隔阂。这个国家的现代人想用自己不愿想起的过去作诗,这个国家的丈夫膜拜自己一直想摆脱的文化,她和景子一样,母国的根一直纠缠在她们的血液里。不同的是,景子用自杀的行动符号化地展示了“异国风情”,“我”只能在故事中里找回自己。

在景子短暂的生命中,“我”和她像两棵彼此孤离兀立的树,但在异国泥土的覆盖下,她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她们把根纠缠在了一起。

《远山淡影》读后感

半个世纪,走完人生大半,悦子因为女儿回来,五天时间回忆起近二十年的过往。

二十年前,因为长崎被轰炸而亡夫,后嫁给一位电器公司职员二郎,已经怀孕。所住之处,有山有河,却充斥着战争和爆炸后的悲凉气息,很多存活下来的人时时会想起曾经的生活和亲人朋友。

偶然认识万里子的母亲佐知子,或许是看着这对孤独的母女,心有同感,很想接近,或者是也想逃离这个地方。佐知子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想离开死气沉沉的日本,等待某个英国人带她移民,虽然等待的日子不断延后。她曾经是大家闺秀,舒适安闲的日子被战争化为乌有,不愿寄人篱下却无所依靠,自傲又自卑,让她情绪偶有失控,言语举动都是从小到大的教育和日本的人文环境熏陶下该有的得体,却突然会失去对万里子的耐心,当面溺死万里子的三只猫,读来隐隐脊背发凉。多么想离开这个全是死人的地方,才能做出这等残忍的事情。佐知子近看已经老去,大抵是经常操心却隐忍不发的缘故。

二郎的父亲绪方先生,是老一辈的代表,道出许多对故人的牵念,和儿子二郎的交流也像一盘棋一般,少到独自去走。二郎拼命工作,客气的挽留父亲,父亲识趣的表示仍然要离开。前一晚下棋不愉快,早上,父亲等待儿子走后才出房间吃早饭。老人不愿给孩子添任何麻烦,孩子只能做了父亲或者年龄渐长才能体会这隐忍的爱。

面店老板藤原太太是里面最乐观的人,适应了不可抗力造成的生活转折,丈夫和大儿子已经离开,还有二儿子。面店不大,招待只有简单的面,活下去。

景子是大女儿,回忆里她孤僻,成年后自杀而死。景子或许就是万里子,而悦子就是佐知子,为了离开日本,移民国外,搬家让小孩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无法融入新环境造成的自闭,无法选择的无奈造成的自卑,这些都让万里子或者景子长大后,发现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死亡是一种妥协和解脱。

妮基是二女儿,与大女儿关系恶劣。出生就在国外,生活不富足却安稳,自然无法理解姐姐敏感的性格。她也是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独自居住在伦敦,结婚对于她也不重要。

意识流小说的印象还停留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导致经常对着墙上的斑点脑洞大开,《远山淡影》的描写也有相似,看似没有一点刻意,泼墨于白宣,丝丝渲染延伸,随你去看,每一个分支都在,却没有终点,不能穷尽。

远山淡影读后感

《远山淡影》是作者的处女作,但我是先读的《被掩埋的巨人》后再看的这本,虽然这本书也很棒,但是没有《被》给我的惊艳大。这本书和《被》有相同的气质,全书笼罩在一篇烟雾缭绕的恐怖气息下。

故事发生在日本战后,以“我”的角度写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母亲接受过西式教育,向往去美国,交了一个美国男友。女孩性格孤僻,与猫为伴,不愿意去他乡。平静而阴冷的情节发展下,母亲离开,女孩自杀。结局时读者会猛然惊醒,“我”便是“母亲”。在记忆的修饰下,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开始模糊。

远山淡影读后感

那一本冷冷的书。向来觉得,作者说不清,不道明,给读者留下很多的想象空间,是一种高明的手法。但现在想来,对于一个不太喜欢想象,愿意遵从事物本来的客观发展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流氓的手段。那看完之后留下的淡淡忧伤,以及拨去生活那层虚伪的外衣之后,对人性的理解,人...

宁愿不想你。

他曾用柳条蘸墨点山水。

醨公子给我讲他旁观的一件事,那些年他在外游历时遇见一孩童,孩童跟着姑母一家,时有友人携子来访,一屋子人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孩童眼看他们,像是与己无关的情景剧。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感情在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味道了,更早年孩童尚在家中便不喜家有聚宴,一个人也能玩许久,但许久后抬眼入...

醨烧。

所卖衣服定位与商铺密不可分。

昨天说的品牌加盟你不选好位置,生意做起来就会有些费劲,不是说赚不到钱,而是当你花很大精力才能做好,与那些轻松自在也能赚的同样多,换了是你,会怎么选?努力每个人都想,也都会,关键要看你是怎么努力得到回报的,不把握好关键点,努力不到点子上,付出的任何回报也就换不到想像中的状态...

远山淡影读后感

悦子的女儿妮基,来到悦子在英国乡下的住所。在落雨的窗前,两人谈论起自杀的景子,像谈论一个很久以前的朋友,陷入悲伤,又有点躲闪。故事转入二十年前的日本长崎,那时悦子是个怀孕中的日本女人。战后的长崎,城市重建,高楼迅速立起,人们刻意回避战争话题,但伤痛如影随形:独自抚养小女孩的单身母亲,经营面馆的丧夫丧子的老妇,还有虽未明说,但凭着只言片语推测到的,在丈夫死去后重组家庭的悦子。作者石黑一雄是日裔英国人,但他着重强调,所有的故事与殖民无关,与历史无关,与文化冲突无关,长崎只是主题和故事构思完成后,他最后为故事寻找到的合适的地点。所以,尽管读者都难免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日本二战后的余殇,但既然作者解释了,就不要过多执着于对故事背景的解读上了吧。“回忆”是石黑一雄几乎所有作品中用来表现主题的重要形式,《长日留痕》中,一位英国管家在旅途中如穿珠子似的,回忆在贵族城堡中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往事;《被掩埋的巨人》中,一对公元六世纪的不列颠老人,在寻找出走的儿子的途中,也逐渐找回了丢失的记忆,随着所有人记忆的找回,不列颠和撒克逊两个族群的仇恨重新被唤起;《远山淡影》中,悦子在英国的乡村别墅中与英国女儿妮基的对话,让她回忆起二十年前发生在长崎的一段往事……悦子的回忆模糊不清、充满矛盾和混乱:悦子在怀孕时遇到一对母女,女孩因在战争中见到了残忍的一幕而变得诡异和敏感;母亲不顾女儿的抵抗,执意跟着一个丑陋的美国人去美国,虽然口口声声说一切是为了女儿的未来,但谁都看得出她的自私。悦子是个善良淳朴的日本女人,对这对母女给予无私的帮助,但联想到二十年后英国的境况,不难想到:那个自私的母亲就是悦子自己吧,美国也不是美国而是英国,而那个诡异的女孩就是她强行带到英国的大女儿景子。从小就遭受精神创伤的景子,被母亲强行带到文化差异巨大的西方,母亲很快再婚并生下二女儿,新家估计也没给景子太多的关怀,她最终在英国崩溃自杀。石黑一雄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人心复杂,会美化回忆中的自己,甚至会扭曲回忆以求心安,到最后,连自己都相信了那就是事实,悲痛、悔恨、仇怨,这些不好的情绪好像就能被掩埋似的。悦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传统的日本良人,像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回忆那对母女——其实就是自己和自杀的大女儿——的故事,正是表达了作者的意图:人不愿直面自己的不堪或痛苦,于是借别人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整本书是由悦子一个个回忆片段拼凑而成的零散故事,读者要靠自己的想象填补回忆的空白,纠正回忆的错漏。人物之间,维持有距离感的互相关怀,最亲近的人,也礼貌而克制。有很多对话,但不浓烈,带着物哀的美感。神经质的女孩、带有象征意义的猫、溺死的婴孩……估计因为套用了日本的背景,石黑一雄的行文风格和意象的使用也有意或无意地贴近了日本。……我们看书,会震撼于情节的跌宕起伏、情感的波涛婉转,会佩服文字运用的老到,震惊于作者人情的练达、思想的通透。但有一些书,不在此列,不好描述,喜欢上,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切切实实存在,不喜欢一个人,是没“感觉”,喜欢一本书,是有“感觉”。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上大学时看吉本芭娜娜的《厨房》,也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忧伤又低徊的。可能多数作家的处女作,都凝结着作家最初始的纯真幻想和不带匠气的才情。《远山淡影》用极其寡淡的文字,构建了一个云山雾罩的场景,木屋边的河水、窗玻璃外淅沥沥的落雨、树林和山岚……如此多带水的景物一笔带过,但反复提及,不知不觉间,便生了湿漉漉的意境。正如书名,从远远淡淡的文字中,我们捕捉到一点远远淡淡的东西,如山,如影,很远,很淡,又很幽暗,侵入肌理,令人陶醉的忧伤况味。这个故事,细小潮湿,读完如清晨徒步归来,不知去了哪里,通身沾着雾气,久久不散。

疯狂迷恋这种无处不在的lost之感,仿佛身体和精神同时失落于遥远的异乡,于凄风冷雨中谛听反复吟唱的安魂曲,用他者的伤情浸润自己的灵魂。可说是轻度自虐的快乐。

如此潮湿的女性故事,如果不注意了解作者信息的话,很可能会误认为是个女作家写的。受它影响,我又马上找来石黑一雄的另外两本书——《长日留痕》和《被掩埋的巨人》,结果什么鬼啊,一本长句子满天飞,充满西方老式小说的古板调调,另一本虚虚实实竟有点像卡尔维诺——失望。果然,作家风格一成不变是罪,风格百变也是罪。

《远山淡影》读后感

20xx年,一位文学院的小美女把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当作新年礼物送给了我。当我第一遍阅读时,只读了两页就出现了三个名字,妮基,景子,佐知子,在什么都没交代清楚的前提下,我放弃了阅读。把它放在了书架上,再也没读过。

由于我的腿受伤,减少了外出,省出了时间,终于全神贯注地把这本书看完了。

整本书都是在压抑的氛围中看完的,从一开始我就想到了真相,可偏偏真相如我所预想的那样来临时,依然震撼无比,甚至大脑空白,呆坐了几分钟。

我记得小猫,我记得树枝,我记得缆车,我记得夜晚灯笼下的万里子……。

如果你最近正好没书看,就看这本吧。如果你是家长,那么更应该看这本书,希望你看完这本书后,能够回头看一看自己的孩子,想一想孩子的“猫”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