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论文范文(18篇)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论文范文(18篇)

作者:琴心月

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我们一起走进社会实践的世界,感受不同人群在实践中的智慧和成长。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在高校教育模式中,实践教学是有效运用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佳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高校逐渐成为热门的选择对象,每年此专业毕业的学生达33万。

此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应用型,课堂上需要学生的参与互动。

但是很多毕业生不能适应国际贸易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第一,传统观念认为,高校培养人才应该以研究型为主,大专院校才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教师的职称评定也是和理论研究挂钩,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此外,由于扩招生源,资金短缺,实验室设备久不更新,实践教学只流于形式。

第二,实践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国际贸易领域的形势变化及时更新,由于惯性思维,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不能将最前沿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很多国际领域的新理念、新的规则条例,学生都得不到及时补充,教材的编纂也比较落后。

第三,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实践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相关的激励机制也不健全,实践教学本身在考核方面由于涉及较广的范围比较复杂,而高效简单的考核方式必然不能真实反映实践教学的最新情况,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第四,教授此专业的教师缺乏国际贸易的实践经验,在授课中也只能纸上谈兵。

几乎所有高校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缺乏企业或者工厂的实践经验,外加教学任务和科研的压力,没有外出锻炼的时间,课堂中仅仅照本宣科,很多实践性的内容讲授不透彻,学生也理解困难。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民办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1]中国高等教育年度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总数达到10.65万所,其中高职院校1215所,民办高职院校有286所,占23.7%,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本科院校降低门槛和生源的减少,民办高职院校陷入生存的尴尬境地,多数民办高校都出现招生困难、内涵质量建设难以提高、就业困难等困扰。

一、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制的滞后性,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建国初期,我国的职业教育几乎全盘学习苏联职教模式,课程为三段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模式,其“学科本位”非常明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又借鉴学习了世界劳工组织开发的职业培训技能模块(mes课程)、北美国家的能力本位模块(cbe课程)、德国的“双元制”和“徒弟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模式、英国的btec课程模式等各种不同职教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但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及中国的国情实际,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可能在中国全盘发展。像德中合资生产大众系列轿车的质量问题与教训,由于中方一线技术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未达到合格要求,导致一流设备、一流设计、一流生产的优质产品,成了不合格的配套技能和低效的营销服务水平,说明不能照搬西方先进理论,还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

二、外部原因。

1、本科院校扩招带来高职院校生源危机。

2、双师型师资建设滞后。

近几年我国民办院校数量剧增,规模过度扩张,但是其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内涵建设等底蕴不足,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首先,学历整体偏低,多为本科生,硕士、博士屈指可数,更有甚者,把本院校的大专毕业生留校当作师资(教辅人员)使用,背离了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条件;其次,“双师型”教师较少,学生实习实训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再次,从结构看,教师队伍职称、专兼职结构不合理,缺乏教授、副教授或兼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最后,民办院校的人员流动性较大,缺乏相对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使得民办院校难以培养出自己的教师队伍。

三、建设策略。

1、改革办学体制,灵活应对市场需求。

相比较公办教学,民办高职院校有自己的优点,办学思想不受官本位控制,自主灵活。办学机制要瞄准市场、跟踪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争取开设什么专业;就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各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包括对所需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工作技巧、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内部用人制度上做到“定编、定岗、定责”,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提高办事效率。民办职业院校要充发挥自身在争取教育资源、人力资源配置、教育活动建构、质量效益诉求等多方面所具有的自主性、灵活性、敏感性、快捷性和经济性等优势,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和“岗位群对口”培养等多种形式,实现民办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行业经济乃至国际经济的接轨,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办学定位上,要突出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增强办学特色,吸引学生就读。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增强核心竞争力。

建设特色专业、打造精品课程是见证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工程,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引入专业群的概念来规范专业设置,使专业建设既相对稳定、有利于建设,又开放灵活针对市场需求,而且核心专业依托群体易于打造品牌。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冷热门专业,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院的师资、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确定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尽量避免某些专业过分膨胀或萎缩,充分考虑学生就业。要发挥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自主性比较强的优势,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增添发展前景良好的专业,砍掉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建立起一个既相对稳定又灵活机动的专业建设体系。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内容、开发项目课程,打造学院精品课程,推行项目教学,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边学边教,教做结合。营造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从而保证学生走出校园能够迅速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升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在工作领域的竞争优势。

4、建立相应政策,促进民办高职教育招生公平。

高职院校的招生困境,是各种因素交织推动的结果。有关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都持上涨态势,如果职业教育萎缩,我国将出现严重的人才结构失衡。熊丙奇说:“我们必须解决高职院校招生难的窘境,改革刻不容缓。”[6]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大胆改革和积极尝试,是对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不仅有利于搞活我国的教育市场,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内部活力,而且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因此,政策上要大力扶持,面对民办高职生源的流失,可以尝试以下操作:变计划招生为注册招生,或者“申请入学”,允许民办高职院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招生,不论分数高低,只要考生“想上就能上”,高校“想招就能招”;建立省内自由转学制度,在求学期间,如果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不满意,可以申请转学到其他学校;建立宽进严出制度,要求学校严格执行培养标准,做到宽进严出。[7]另一方面,要加大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让学校拥有更多办学自主权,主动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在市场机制下平等竞争。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培养。

“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教师是教学质量之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民办职业院校生存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发挥民办院校用人机制“灵活高效”的优势,采用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和尊严感,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提高教师学历、技能培训、职称评定、科学研究等方面设立配套体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新任教师要经过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面向社会聘请教授、工程师、技师等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并为其创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发挥好兼职教师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带动师资队伍多元化发展。[8]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企业实训基地,鼓励教师多去企业实践,健全教师考级考证制度,促使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6、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优化校企合作。

要引导、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积极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也需要增强自身内涵建设,积极解决如缺乏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等问题。高职院校要针对市场需求,灵活自主调整学科、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生源。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6-26(3)。

[2]熊丙奇生源危机袭来,民办高校难逃破产[n].中国青年报,,08,22。

[3]09年部分省市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

[4]艾昌清冯建民民办高职如何化解危机.当代经济,2009(13)。

[5]张文凌民办大学的云南现象[n].,11,10。

[6]邓晖王庆环高职院校大呼“吃不饱”,生源告急为哪般?[n].光明日报,2011,08,26。

[7]任建红郑f怡潘丽珍民办高职院校新生流失及招生政策思考[j].陕西教育,2009(4)。

[8]钱静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质量危机的致因剖析及化解策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8)。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应包含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三个方面: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技巧能力。所以课程应结合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来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紧随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加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

2.2学校政策上予以支持。

学校政策的支持应加大对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可通过建立多个校内营销模拟实验室,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营销模拟实验,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给学生充足的实训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2.3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才质量评价体系,既要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又要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

2.4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对市场营销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企业的支持,同时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帮助企业提高决策实施效果,这是一种双赢。对于企业而言,可利用学校师生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节省了费用;对于学生而言,实习工作更具有针对性,避免了形式主义;对于学校而言,评价学生实习效果的标准会更客观。

2.5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坚持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的原则,构建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实践型教学方法。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教学、图式教学、微机训练、讨论训练、课后作业、通过角色扮演、现场演示、情景模拟等手段,营造出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实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真实的环境中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在“做”中自主地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将来的职业生活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和理解。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和发展,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已位列全国人才市场需求前三名。随着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从营销毕业生的就业情形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开设了市场营销这个热门专业。总结其原因,除了学校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分析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已成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1)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封闭,思想落后,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将管理视作服务的意识,这是影响教学管理的首要问题。

(2)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机构分为教学管理系列、学生管理系列和后勤管理系列3个模块,在部门设置时将部门分成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大块,这样的机构划分缺乏一个负责综合协调和指挥的机构,使得部门间的交互协调效率低下,可能存在中间过程烦琐、冗杂的情况。

(3)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错误主要分为2种:一是过于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而忽视职业技能训练,二是过于注重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理论基础学习。这2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错误在于都忽视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

(4)教学设施条件不完善。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相应的教学资源提升速度却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学实施的要求,从而导致缺乏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缺乏紧贴专业岗位技能又重视理论的课程与教材,缺乏融工学为一体的校内训练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且缺乏相对充足的教学管理经费等。

(5)教学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目前,国内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尤其对于过程管理的监控较为忽视,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升质量监督的力度。其次,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师与师傅密切配合的培养成果反馈系统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目前融合家长、学生、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于一体的社会综合反馈系统还不健全。

2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1)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主要是由于大多数教学管理者只顾着自己管理工作的质量,而不管与自己工作相关环节的管理者及其管理机制。因此在庞大的高职院校管理链中,一个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和秩序。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不同的管理者之间要积极沟通合作,了解彼此的工作内容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很多管理人员没有服务意识,自身的工作效率低下,无法对服务对象和所在部门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这种风气严重阻碍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水平和内容的创新发展。

(2)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主要是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对其机构划分不科学,机构间的协调指挥部门职权不清晰,导致部门间信息传递和协同工作的效率低下,过程烦琐。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工作在各个机构前沿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清楚该学科的发展目标,可以运用恰当的方式来组织本部门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机构的改革,从而代替一味发布指令的传统教学改革方式,有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

(3)应该加强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考虑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针对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重理论基础和生产时间的结合,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间的差异,使教学计划对于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另一方面要注重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调整相关的课程设置,同时注重技能与素养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人才培养全面进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4)应该完善教学设施条件。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合格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就必须配备相应的满足教学要求的设施。一方面,根据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设施条件合理配置教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使教学设施条件与学科建设相适应,采用定期行业调研的形式,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评价指标,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开设体制,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才有切实、有效的保障。其次,依托相关行业企业建立一批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校内外实习培训基地和网络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设施发展的重要方向,培训基地可以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并且可以完成产品加工、学生实习训练和毕业生就业等多重任务。再者,考虑到行业与学科间紧密相关的性质,高职院校可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和教师走出校门,步入行业内部进行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训,这为高职院校教学设施提供了广大的校外来源。

(5)应该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目标以工学结合为主,因此应该转变传统的只注重教师和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督的观念,而要更加重视行业与产业等社会力量对于教学质量监督的作用,使这些社会力量参与到教学质量监督、评价的全过程中。要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学校首先要加强对校外实践的体系监控,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定期走访、专项督导等方法对校外实践进行监督,从而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并且促进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其次,可以通过行业、企业、毕业生等社会力量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进行监督,可以采用社会调研、合作企业访谈、用人单位会谈、毕业生采访等方式,征集与高职院校紧密相关的社会阶层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意见,从而丰富教学质量监督的方式,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3结语。

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要使得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需要在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建立分级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对教学任务进行重点管理。

(2)强化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主管部门可以提供多种方式聘请行业专家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或是组织院系教学人员到校外进行调研学习,使得教学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3)建立相关制度,实现教学管理的多样化。只有制度落实了,才可以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的真正提高,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人员和不同的教学任务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从而真正解决高职院校教学秩序与教学改革之间的矛盾。

(4)在校内外成立职业培训基地,使传统政府主持的职业技能培训、上岗培训等内容由高职院校来组织,这样不但可以使培训机构的种类更加齐全,并且可以使高职院校扩展办学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效益和高效率的双丰收。

(5)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所以必须加快教学管理的网络工程化建设,使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更新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并且使得高职院校的管理更加开放,更加适应教学管理改革发展的要求。

作者:张静静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4]赵岩,陈飞宇,陈彩云,等.浅谈高职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12):203.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专业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防止发生表象化与泛企业化、趋同化现象,为了有效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应该着力做好转变理念、完善制度与明确主体等方面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内涵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历经十年的发展,但没有意识到文化培育与建设的重要性。随着高职教育向内涵发展,要求不断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

一、专业文化的概念辨析。

在研究专业文化过程中,首先要认识专业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人化”与“化人”,“人化”就是依据人的需要对世界进行的改造,将人文性质赋予一切事物;“化人”与之相反,就是将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传授给人,使人得到教育与发展。在掌握“文化”的内涵以后,我们就能够意识到:

一专业成员创造了专业文化,主要由教师依据学生的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创造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但自本质上讲,创造专业文化者还主要是其成员。

二专业文化主要归专业成员使用。专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则要求全体成员必须遵守与认同,同时促进专业成员的发展。

(一)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发展起来的,更多关注本身的硬件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如何招生等问题,而没有顾及办学理念、文化选择、责任使命等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了办学相仿的局面。

最近几年,我国各地高职院校都出现了招生难与以评促建促改等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则必须要提高内涵质量,实现向“后示范时代”的转型。在此值得提出的是,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内涵质量必然会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但必须肯定的是其核心工作就是提高专业内涵质量。而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详细来说,具备高质量的专业文化不但有利于使内部成员更加认同自己的学校,而且可以使高职院校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人,而不是制造人,高职院校不能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职场技能,而应该是结合培养、塑造与发展人的实践区域。所以,在这个意义可以说,高职院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但要重视提高人的专业技能,更应该重视培养人的`专业品格、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但要想达到上述目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只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还需重视专业文化在教育人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专业文化建设的表象化。

我国高职院校出现的时间较短,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理论界也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研究,因此,自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不能全面理解专业文化建设。在实践过程当中,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在教学场所张贴一些职业操作规程与名人名言就是专业文化建设,这是一种不能全面认识专业文化建设的现象,过于简单化与表面化,表明很多高职院校还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的内容,这种认识不具备精神支撑与理念引导,因此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要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泛企业化。

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工作。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中,可以借鉴企业文化当中的精髓部分,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但是假如不能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一味应用企业文化的标识,有的院校将企业制度和文化标准全部应用于专业文化当中,使专业文化建设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有的还会阻碍专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中,要认真对待优秀企业文化的引入工作,要控制好引入的“度”,才能使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一)理念先行,提高专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中产生了“文化休克”,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原因还是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建设与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关系。要求学校领导首先要重视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学校办学的议程当中引入专业文化建设内容,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专业文化意识,可以利用学习交流、理念宣传与讨论研究等做法,使专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主体明确,确保专业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

不可否认,专业文化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专业成员获得更好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也包含学生更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一种生活样式,文化的建设需要围绕人来开展,否则就成了无根之水而缺乏人气,缺少了激情和活力;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做好好文化建设,这种文化更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明确建设的方向和目的。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以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根本上确保专业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2]沈楚.文化自觉视野中的高职文化建构[j].江苏高教,,(2):133.。

[3]王丹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策略研究——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4).

[4]李坤,丁佟倩.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加强专业文化教育的思考[j].职教通讯,(03).

[5]胡小凤.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专业发展的助推器[j].机械职业教育,2013(09).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体说来,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状况是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刘洪泉和曾亚军(2007:218)认为,从大的方面看,本科院校英语毕业论文的水平离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亟待提高。他们还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归纳五个方面的不协调,包括论文观念与新型开放的社会理念之间的不协调,过分强调毕业论文的统一规格标准与因人而异的个性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的宝塔意识与以大众化教育为目标的国际就业大市场之间的不协调,单纯强调毕业论文的自然科学性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保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不协调,以及面向区域、地方经济组织毕业论文与面向全国、全球经济大市场之间的不协调。限于篇幅,本文只就管理、论文评价体系、导师、学生等四方面,归纳总结本科院校英语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在论文管理方面,刘洪泉和曾亚军(2007:218)认为,虽然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条例和制度,但是因为很多条例规定得不全、不细,加上在执行中不严格、不规范,管理中很多工作实际上得不到落实。具体地说,学校对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教师只好凭自己的感觉指导学生。无法从深度和广度上高效地、有的放矢地指点和帮助学生。另外,从管理的角度,学校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孵化和培植业务梯队,致使毕业论文指导队伍中缺乏真正的老、中、青等不同年龄和职称相结合的业务梯队,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有的指导教师甚至连中级职称都不具备。关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张春芳(:100)的研究,还体现在这样的一些方面:第一,没有明确的能体现英语专业特点的毕业论文管理条例。第二,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第三,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程序。

二、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在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论文答辩、质量要求等。评价主体的问题在于评价者之间在学历、职称、能力、责任心等方面参差不齐,这种差别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评价标准的问题在于标准的不统一以及标准的量化程度不高,评价者难以从量化的角度去细致地、科学合理地评价论文,所以,无论是评阅还是答辩,评价者都很难给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和毕业论文应有的层次和水平。更让人担忧的是,在评价论文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碍于情面,出于担心影响毕业生的前程方面的考虑,哪怕自己指导的学生再差,也让其顺利通过。这种离谱的宽容和过度的迁就往往给之后的毕业生造成了一种负面影响和错误的暗示,即,不管平时努力不努力,论文质量好还是不好,甚至存在明显的抄袭,最终都能满意地通过。

三、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做毕业论文是自己一生中第一次接触和从事学术性的研究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对他们的指导显得十分必要。然而,教师方面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第一,指导教师投入的精力太少,对毕业论文疏于指导。第二,很多指导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太过繁重,而教学工作往往是硬任务、硬指标,非完成不可。加上,很多学校缺乏专门用于毕业论文指导的经费,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毕业论文的指导方面就显得不是那么的投入。第三,有的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是自身的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难以用科学的方法以及创新的理念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潘淡(1991:76)认为指导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过度地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讲解,而对学生会有帮助的一些个案的分析或是实践的开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多数学生表面上好像已经理解和吸收了教师的讲授,而在开展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具体的研究的时候,却一问三不知、茫然不知所措。

四、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认识不到位,在思想上缺乏应有的重视。第二,对完成毕业论文所应该具备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不扎实。第三,缺乏对选题所涉及到的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从而做不到正确认识和理解题目的要求和目的。第四,很难做到独立地、高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五,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只求能过则过。第五,没有探索的欲望,思维陈旧、缺乏创新。第六,感性认识很强,但缺乏理性的归纳、概括、分析、总结的能力。有些专家指出,学生在选题方面的问题很突出。比如,有的学生在选题的时候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是看见身边的`学生选了什么选题自己就跟着选。有的学生则在很多选题面前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停地更换自己的选题(潘淡,1991:75)。而有的学生的选题则太草率,不经过前期研究或是认真地思索便匆匆选定。有的学生在选题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则是,要么题目与自己的专业毫无关系,要么题目太大,要么题目本身因措辞不规范而让人看后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张春芳,2011:100)。张春芳(2011:100)指出,在具体的写作方面,学生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体裁意识、论文格式、摘要的撰写、关键词的规范程度、引文、参考文献的标注、词法、语法、书面语与口语语体的混淆等方面,而且还存在抄袭的现象。潘淡(1991:75)则指出,在论文里,学生按部就班的机械式的写作思维方式太过明显,如“什么都从概念、意义、作用、内容、方法等依次顺序排列”,很少有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在有限,词法、句法以及标点符号错误太多,很难做到将自己的思维成果清晰明了地表达和呈现出来。

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收集到了一些资料,可是很多学生却不能合理地整理和加工手头收集到的资料,更谈不上在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相反地,很多学生只能炒炒别人的冷饭,简单地、机械地将一些资料东拼西凑地堆积起来,在形式上让其像一篇论文(潘淡,1991:75)。研究内容方面的问题,还表现在研究内容的扩展上。而这样的研究,其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清楚明白地掌握毕业论文各部分的结构及特点,提高自身对毕业论文的理性认识,并最终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洪泉,曾亚军.当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试析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激励问题初探的论文

论文摘要:随看高职院校发展环境的变化,琦用制袭师已成为我国高职虎校井遥存在的个体,他们已经成为许多李校教学和甘理的主力军,也足未来发展的要后备力。本丈分析了高职虎校琦用创教师激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玲用制教师滚幼机创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

从19开始,随着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的逐步推行,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出现。目前,聘用制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个体,许多聘用制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主力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来源渠道可谓多种多样。但不管他们怎么来、属于何种性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受聘用合同约束,手中端的再也不是“铁饭碗”。因此,他们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竟争意识等都比原有体制下的教师更为强烈。这些,都可从聘用制教师的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等上得到很好的体现。本文从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对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对聘用制教师的激励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1.1忽视激励制度建设.激励意识缺乏。

许多高职院校领导层因忙于考虑学校的大的发展方向,或者因在内部管理丰难以跟上高职院校飞速发展的需要,在客观上存在激励意识缺乏的现象,忽视激励制度的建设。有领导层认为,在聘用制教师经过层层删选获取来之不易的士作后,他们内心存在担忧,怕失去不懈努力争取到的机会。这种“担忧”是他们工作的动力,也是领导层忽视激励制度建设的又一原因。

1.2对激励认识不足或存在较大偏差。

有管理者认为,激励是对高层次人才实施的政策,对普通年轻教师尤其是聘用制教师用不着激励;还有人认为,在目前人才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不用考虑激励问题;还有人以学校办学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为由拒绝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等。如此种种对激励的错误认识,导致高职院校激励制度的普遍不健全。此外,一般的学校都将师资管理纳入传统的人事工作范畴,没有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重视激励制度建设。表现为“重管制轻服务”、“重使用轻培养”、“重短期效益轻长远规划”等。没有建立起一整套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3物质激励不足,忽略精神激励。

应该说,目前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实行聘用制改革的初期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相对于同样上涨的物价而言,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的工资并没有太大的涨幅。而且,学校在对聘用制教师的物质激励中形式主义还较重,没有很好地将收人与个人贡献、业绩相结合,存在较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对聘用制教师的激励仍然逃脱不了以职称、职务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模式。不但如此,且很少将精神因素考虑在内。高职院校的聘用制教师因工作稳定性相对较低且多年龄不大,都面临着买房供房、成家养家的重任,与原来的有编制教师相比,他们在精神上的压力要大得多。因此.他们有更多的精神需求。而事实上,很多领导受条件局限,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要,缺少与聘用制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精神激励的缺乏。

1.4忽视激励机制中的工作环境因紊。

根据双因素理论,工作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员工的激励。高职院校激励机制中的环境主要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主要指物质环境,软环境则主要包括工作氛围和校园文化。高职院校一方面对“环境能激励人”认识不够,另一方面不太重视聘用制教师工作软环境的建设和改善,从而丧失了利用环境激励聘任制教师的机会。

初等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在全國各大高等师范院校中,“教师口语”课程已经将近20年了。虽然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时间和地位都较之以往有所提升,但其“教师口语”课程一谈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师资团队缺乏高效建设、课时编排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教师口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且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改善措施,以供参考。

教学质量与“教师口语”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20多年前,国家就加大了对初等教育专业中“教师口语”教学的力度。新时期,中等师范逐步统一为本科教学,虽然学生的素质得到了一些提升,但教师职业的能力培养反而呈现弱化的趋势,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在“教师口语”中存在哪些问题影响了“教师口语”的整体教学成效和水平。

根据相关的规范规定,“教师口语”课时不能够低于56课。

时,但是一些学校并没有按照规范执行,能达到标准的几乎没有。课时数量达不到教学目标,也就直接对教学内容和效果造成了影响。

《教师口语》教材主要是以普通话为基础,辅以口语交际和教师的职业口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老旧的教材已经不适应当代“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需要。一些案例虽然经典,但显然已经脱离了如今社会发展的轨迹,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已经选用的越来越少了。

由此引发了一个现象:就是很多机构和相关研究者开始出。

版有关于“教师口语”的教材。一时间,市场上的教材种类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大多数的教材是以普通话语音为基础的,按照一般话口语和教师职业口语的传统体例编写的,内容雷同较多,对课时少、训练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带来很好的解决效果。其中,由程培元所著的《教师口语教程》虽然将语言和教育进行了结合,使“教师口语”的专业性得到了增强,但依然存在比较旧的案例,示范性效果不显著。

师资队伍在“教师口语”教学中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劣势,这是因为,“教师口语”涵盖了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多种学科。在一些高校中,只有一到两名的专职教师,甚至有的高校连专职教师都没有,反而是由语言学或是教育学的老师来代替。这些教师虽然普通话达标,但是在教师职业语言、口语艺术或者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并不涉及“教师口语”的专业领域。最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中小学的从教经验,理论缺乏实践。这种教学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从“教师口语”课程进入高校以来,也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进修和培训,一步步蚕食了师资队伍的建设,缺失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教师口语”课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无法将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就应该果断地在“教师口语”中将普通话教学提取出来。这一部分教学不可以通过考前辅导的方式来进行。应将“教师口语”回归本质--针对教师的专业性来进行教育,内容要融合一般口语和教师职业口语。其中,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是重中之重。最重要的是,不少于48课时的安排是保证训练效果的前提。

练,因为毕竟学这门课的学生将来是要从事教育行业的,绝对不能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编写相关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特色来搜集案例和编写相关资料。在编写过程中,也要联系社会现实与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如音视频的相关资源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如今的高校都配备了一些专业的录播条件,教师可以在录播室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学生也可以拍摄一些生活日常,和教师共同讨论。学生主动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将真实的场景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最终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每个学校的“教师口语”的教师资源都是有限的,人数的限制阻碍了内部合作交流组织的想法。因此,想要提高师资力量和补充师资力量的不足,就应该打破壁垒,建立校际之间的教师口语师资组织。有效汇聚各校的“教师口语”师资力量,整合并加以交流。这不仅可以将一些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吸纳进高校“教师口语”教学队伍,还能够提高实际的教学能力,对整个“教师口语”师资团队建设和课程建设来说意义重大。

“教师口语”教学的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因此我们还是要继续加强其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各高校逐步完善和强化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明确了教师指导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指导力度不强、指导介入方式不当、科研水平不高和学导合作不和谐等问题,针对此本文展开探讨,分析引发问题的因素,提出提前做好准备,要进行积极、耐心、全方位的指导以及从容应对指导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等对策。通过探讨,力求真正达到提高高职生的综合能力和取得良好指导效果的目的。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的有关精神,各高校提出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目标,强化和完善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明确了毕业论文(设计)教师指导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教师指导对于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整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浙江省教育厅对—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查的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教师有无指导、指导是否全程到位,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关系密切,呈正相关。

教师指导在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主导性。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都要求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教师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经验。因此,在指导学生时能够对选题、材料的组织与安排及结构、语言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

(二)示范性。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本人的学术水平、政治素养和个人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严谨求实的学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政治修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示范和教育。

(三)互动性。

教学相长,教师在指导学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疑难和困惑往往能够促进教师去思考、去分析和解决,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修养、科研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

(四)延续性。

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的指导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教师指导一般会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选题和组材。而且,有的学生平时就已经跟教师从事一些科研活动,论文则在此基础上加以深化或延伸。

(五)针对性。

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大多是在工作一线的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了解深。教师科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点和见习岗位,能较好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选题和组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近几年的抽查专家反馈表明,高职院校教师指导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专家和学校、学生的肯定。具体表现在:

(一)大部分教师指导态度端正,认真负责。

(二)选题较合理,大多符合专业培训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重复选题在减少。

(三)指导过程规范,任务明确,各环节都有相关记录(如开题报告、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即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增强。

(五)论文(设计)结构相对合理,格式趋向规范标准,装订整齐,评语较客观公正。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得到重视和取得较明显的进步,但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目前,由于认识的偏颇,不少师生认为高职学生关键是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后在社会上找一份好工作,毕业论文(设计)只是走过场而已。学校是不可能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环节为难学生的,尤其是在当下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而且,学校和教师目前处于弱势:学生和家长若因毕业论文不让学生毕业的话一定会到学校闹的,与其被闹得鸡犬不宁,不如直接放行。教师心里非常清楚:毕业论文(设计)最后无论怎样都会让学生通过的,只要能够交上一篇就可以“交差”了。而没有把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具体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来看待。

从浙江省教育厅对2005-2009届各高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抽查结果表明,有的教师指导次数很少,只有二三次,甚至为零次,如没有指导情况记录。在审阅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评语中出现同一指导教师的学生评语雷同、笼统、过于简单现象。还出现学生写评语、教师签字的情况。同时,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明显错误,教师都没有指出来,如题目与内容不相关、格式不规范、文字错误明显等。这显然是一种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行为。

(二)指导力度不强,精力不足。

教师指导应该是贯穿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全过程,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由于毕业实习和找工作、提前就业等原因,教师的前期指导几乎为零,如选题、开题报告、资料搜集等。以学生自己完成为主,等到初稿完成后才发给指导教师。这样,教师对于如选题、提纲等毕业论文(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就不能加以很好的指导。出现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过大、过难、过空,不符合实际、脱离专业等现象。

同时,由于高校扩招,在校学生的人数剧增,加上就业需要新增新的专业,师资力量显得十分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资源紧缺,出现助教担任指导教师,或是一个教师指导十几个、几十个学生,甚至是还存在指导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这样就导致指导教师精力不足、指导不到位现象。很多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够细致,反馈太慢,指导次数较少,有的学生则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怎样写毕业论文(设计),而教师以教学任务重、指导人数太多为托词要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写,去琢磨。

(三)教师指导介入方式不当。

浅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管理论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高技能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更好发挥它在培养物流人才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对我国20多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专业建设思路指导思想有些模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教材选用等方面有待完善、教学条件需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较薄弱等.要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是: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的思路、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建设.

作者:邓小明dengxiao-ming作者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柳州,545004刊名:物流科技英文刊名:logisticssci-tech年,卷(期):32(3)分类号:g642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问题对策

试析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激励问题初探的论文

论文摘要: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寻找激励教师的有效方法,实际上激励方法是有层次的,对不同的激励对象实施不同的方法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三个层次的激励方法,即基本激励方法、特殊激励方法和无形激励方法可针对不同的激励对象实施。

虽然关于激励的解释有很多种,但人们都基本认同这样的观点:激励是一种力量,它既是一种驱动力,也是一种诱发力川。教师是需要激励的,有效的激励方法会使教师发挥最佳的作用,因此,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寻找激励教师的有效方法,实际上,激励方法是分层次的,对不同的激励对象实施不同的激励方法会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本文着重阐述激励方法的三个层次:基本激励方法、特殊激励方法和无形激励方法,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激励对象的实际情况选用。

1基本激励方法。

激励教师的一般方法使用程序简单,适用性较广,只要使用得当会取得相应的效果。说起激励,最基本的激励是以工资、岗位津贴和福利为核心的物质激励,或称经济激励〔2」。任何一个人要生存,要发展,必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高职院校的教师也不例外。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对教师的激励经历了从重精神激励到重物质激励再到既重精神激励又重物质激励的过程。其实,精神激励不是万能的,物质激励也不是万能的,互相不可替代,只有互相补充才是上策。在正常情况下,适当的物质激励让教师感到生活有保障,社会地位高,自信心足,不仅能留住教师,还可以让教师腾出时间与精力,思考更重要的问题,令教师的工作效率更高。如何进行物质激励?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不违背其他管理原则的条件下,物质激励的数额应尽可能大,让人刻骨铭心,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物质激励的数额要与高职院校的发展及高职院校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相匹配。第三,要信守诺言,不能失信,事前所承诺的物质奖励,事后一分一文不能少。第四,决不搞平均主义,物质激励要到位,就不能对所有教师不论贡献大小都实行同样的物质激励,吃“大锅饭”的方法是不合适的,否则会事与愿违。第五,进行物质激励,不论是在公办高职院校还是在民办高职院校,都要坚持一个原则,即明暗分开和公私分明的原则。物质激励,既可公开,也可暗中进行,但明暗必须分开,而且适宜才行,公私要分明,公家的钱不能当作私人的人情,否则,公私不明,后果不堪设想。第六,实行物质激励时,应尽可能让其带有精神激励的特点,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激励效果。

一个有事业心的教师并不是一心只想到有高薪,拿高额岗位津贴,有最好的福利待遇。不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还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皆表明,教师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求之后,精神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因此,精神激励也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激励对于教师而言有着更重要的优点:第一,能在更高层次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一般地说,人对于物质的需求总是有限的,而对于精神的需求是无限的,只有在无限的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时,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乃至对高职院校的贡献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甚至会超越激励主体的预定目标〔’」。第二,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的效果的作用持续时间更长,力量更大。第三,精神激励从一定角度讲更容易做到,它不需要什么条件,只要激励主体善于抓住激励的时机就行。第四,精神激励的功效可能会从一个点联成一条线、组成一个面,进而使整个高职院校形成一个和谐的、良好的氛围,创造一个团结向上的软环境。第五,精神激励的成本最低,目前,所有的高职院校都需要降低成本,因此,选择精神激励是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经济效益的。第六,精神激励可以反复进行,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如何进行精神激励?一般地说,可以考虑以下方法:第一,与激励客体信息共享。这里讲的激励的客体都是高职教师,应该让他们知晓高职院校的现状,高职院校所处的环境,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任务,高职院校的目标和方针,高职院校遇到的各种情况等等,这是进行精神激励的基础。第二,赋予激励客体一定的权力,使得激励客体在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这样能够调节激励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削减上下关系的一些对抗因素,为精神激励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三,该表扬时表扬,该批评时批评,但是批评与表扬应该注意场合。表扬一般应在公开场合进行,不要吝音赞美之词。批评的负面作用非常大,应充分考虑是选择公开场合还是私下进行。但是,批评作为一个重要的激励手段,绝不能偏废。批评激励客体时要充分体现对其的关心程度,批评的语言要对症下药,而不是发泄心里的情绪,批评要及时、准确、就事论事,不论及其它,不上纲上线。批评之前,最好先对应肯定之处加以肯定,批评之后,要予以鼓励。第四,真诚地接受激励客体的.意见和建议不失为一种极佳的精神激励。激励客体愿意向你提意见和建议,说明你已经做得比较好了,如果你能十分高兴地接受他的意见或建议,那么,其作用就不仅仅是意见和建议本身,而且是你对激励客体的最好的精神激励,当然,对于意见或建议本身内容的分析应另当别论,你在接受激励客体意见时的表情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你至少应当面带笑容地倾听对方的意见和建议。第五,精神激励常可以结合一些特殊激励的方法(下文详述),更重要的是可适当结合物质激励进行。

混合激励应该更有效,在一般激励中,由于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具有不可替代性,故常常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使用,这样效果会更佳。比如,成就激励就是一种很好的混合激励,每一位教师都有对成就的强烈追求,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教师,成就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再比如职务激励,职务的提升对教师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实,任何激励都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激励我们称之为物质激励,以精神为主的激励我们称之为精神激励,二者比重接近的激励我们称之为混合激励。运用混合激励应当考虑以下几点:第一,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高度结合,二者都不偏废,当二者真正实现了有机结合,其激励功能将大大超过单纯的精神激励或单纯的物质激励。第二,在激励形式上尽量创新,而绝不是旧的物质激励形式与旧的精神激励形式的简单相加。第三,激励时应充分创设一种自然的环境,让激励的客体感觉舒服,而激励的作用也会随之加大。

2特殊激励方法。

3无形激励方法。

所谓无形激励是指最佳境界的激励,它包含了上述激励的所有方式,但不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而向最高境界靠近,激励效果最佳。前述所有激励形式再好都是有形的。所谓有形,就是被激励者感觉到或看得见主体在对其进行激励,比如发岗位津贴、大会表扬、制作小卡片、发电子邮件等。而无形激励的关键和实质是被激励者受到激励而感觉不到,故我们又称之为无形激励。无形激励是无形管理的内容之一,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人本管理的精神。一个教师如果在受到激励时知道有人故意用某种方式激励他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激励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的效果远远大于前者〔’〕。实施无形激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地说,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激励主体应认真学习唯物辩证法,把握其精神实质,尽量用其指导、帮助分析实际问题。第二,着重考虑事物的两个方面,比如在选择一种激励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其负面作用有多大。第三,一定要设法让受激励者愉悦,只有心情愉悦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完全接受。第四,最大限度地尊重激励客体,只有这样,激励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第五,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创造出适合本高职院校特点和教师特点的各种无形激励方式。无形激励方法之所以难以推广,是因为它对激励主体、激励客体和激励环境要求非常高,在高职院校试行是有条件的,我们应当尽可能去做。

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激励不论是从实际操作层面看还是从效果看都是有层次性的,基本激励比较好操作,效果一般,但其基础性作用不可或缺;特殊激励操作较难,效果较好;最难操作的是无形激励,但无形激励效果最佳。

高职院校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学术教育相对应的专门教育,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既有文化理论课教师,又有专业基础课教师,还有实践课教师。实践课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主导类型教师,是指从事实训、实习指导、专业技能课、实验课、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工作的教师,也指公司和企业兼职教师,他们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其专业发展程度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专业素养提高为宗旨,通过培养或培训以及个体自主学习和反思,使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自主与专业自觉、专业伦理、专业服务等专业素养及其结构不断更新和演进,并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直至完善。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具有复杂性和联系性。正如法国的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所说“对于世界上复杂的事物来说决定的因素是多样的,常常不能把这多种因素化归为一种因素,甚至也不能在其中确定一个主导因素导致低估其他因素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把多种因素看作是相互隔离的,而应看到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干预。”深入探讨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影响因素,既能扩展高职院校教师研究的领域,又能为提出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正如兰德曼所言“人总是保持着他的开放性和适应性,但他也得为了完善和确定性而不断地奋斗。”影响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因素主要来自于教师专业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特征及其变化,在变化中达到专业成熟与完善。

(一)知识因素。

知识与技能是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养分。“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知识的价值在于“知识不仅是一个如何认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引导我们如何生存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问题,而且要关注知识对于人的生存意义的指引和生命境界的提升问题。”实践课教师教学的实践性、专业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决定其知识结构与其它类型教师有着重大差异,实践性知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知识,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决定和引导着教师在实践中的行动,它是指教师在有目的的行动过程中所际遇的课堂情境和实践困境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包括认知范畴知识和应用范畴知识。认知范畴知识是实践课教师对人文科学、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等事实、原理和规律认知的知识,它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其所从事职业和专业的认知工具,它影响着教师对专业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应用范畴知识是教师在技能教学中关于怎么做的技能知识和如何做的人力知识,主要包括学科专业技能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自我知识,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性知识,是实践课教师能够准确、快速和有效传授学生技能的保障,它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现实中,实践课教师通过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实践教学和自我反思与学习,使自身知识及其结构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技能因素。

技能是人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日常中一般把技能与技术、技艺相等同。技术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是人类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实践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其劳动性质和生存方式使其受不同层次和类型技能的影响,技能的高低和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1.实践课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发展。实践课教师的劳动性质和生存方式要求其应具备高度专业的技术和技艺,它们一方面来源于职前培养过程中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教师示范的模仿和演练,这是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早期路径。另一方面来源于教师从业过程中对专业技能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程度。2.实践课教师作为教学技术人员的技能发展。这是由教师教育者身份和实践性与操作性的职业性质所决定的。教师不但要知道技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传授并使学生有效的掌握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就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并能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监控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等。教学技能虽不直接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却间接影响着教师对技能传授的效果以及学生技能掌握的多少。实践课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一方面来源于职前培养时期对教学理论理解和掌握基础上的模仿与演练,一方面来源于教学工作中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经验的反思与。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它是满足需要而追求特定的意识,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主要是需要、兴趣、理想和抱负水平等。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人的学习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不同内驱力会带来不同的学习行为,且三种内驱力在人的动机结构中的比重会随着人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因职业和教学的特殊性,使得三种内驱力在促使教师确立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标准上有所差异。认知内驱力占主导的教师,会把实践性教学、培训和自我反思等看作是理解事物、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师从认知的获得中得到满足。因此,这种类型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追求自身的成长与成熟,把获得高层次知识和技能作为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内容;自我提高内驱力占主导的教师,会把职业和专业看做是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把知识和技能看做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本。因此,这种类型的教师把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于获得社会地位和威望,专业发展的内容追求的是社会标准;而附属内驱力占主导的教师,其自身专业发展既不指向知识和技能本身,也不把专业发展看做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获得领导、同行的赞许和接纳。教师作为一个发展的主体,同一个阶段会存在多种动机结构,无论哪种动机结构占主导,只要合理,必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兴趣,促进教师合理理想和价值观的形成,使教师获得成功感,反之,教师就会失去兴趣和理想,产生挫折感。

(四)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因素。

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操、职业信仰和职业良心等。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支柱,它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双向互动性。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与教师的职业精神与职业伦理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一个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教师,他会有着自己的人生志向和人格理想,并把社会要求、家长期望和学生需求等外在因素纳入到自身的责任范畴并成为推动自身专业成长的动力。他相信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与自己专业成长在职业中是融为一体的,自己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声筒或教材的扬声器,而是一个具有职业良心的个体,他会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来维持教育公平与公正,并从所从事的职业中获得信心与信仰,使自身达到更加成熟与完善。

(五)个体反思能力因素。

美国的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是教师在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对经验进行重组和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反思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显行为。教学反思既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内容,又是实现方式。从历史发展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三个阶段。其中,“实践反思取向”阶段是连接前后两个阶段的桥梁,它强调实践课教师要从被动的技能型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反思。此外,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实施有效实践教学的保障。实践课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密切相关,而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更是关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生独立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反思,才可以帮助自己从感性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调控和教学评价等,以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一)学校的组织文化与生态环境因素。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和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它对教师的行为起着导向、规范与凝聚作用。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高职院校教师的组织文化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构成的关系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学校因素。在我国,学校教师组织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科层制。科层制下,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具有明确的权责划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金字塔式的等级服从关系等特征。科层制组织文化使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自主、专业自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实践性教学的课程、内容、方法选择权受到限制。教师参与专业发展培养与培训的机会不是来源于法律规定的权利,而是更多取决于行政领导的意志。因此,学校须按国家有关“学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思路,改变科层制的组织文化,使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在组织中形成教师自觉发展专业,提升能力的心理环境,健康、融合、和谐、民主的组织环境以及广开言路、心理沟通、宽严适度、管理得当的工作生态环境。

(二)学校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在特定的教育范畴和领域内,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其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等。每个教师独特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对他人或群体的情绪、生活、工作产生较大影响,也会对组织的气氛、沟通、运作和效率均有极大的影响。首先,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人际关系。任何类型学校的教学都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人的教育本质决定了师生关系因学生而发生。正如卢乃桂言“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希望教师通过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素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准备高素质的教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也就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所处阶段的重要标准。其次,同事关系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人际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同事之间无论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或性质是否相同,都因培养人才的需要而发生了关系。这样的关系也因不同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发展的差异而带来同事间因价值取向的差异和利益划分不公平的矛盾。这样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处理得当,无疑将在教师间产生良性竞争而形成学习的好风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再次,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现实教育管理中,领导与员工因岗位和职责的差异形成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该关系在本质上统一于服务中,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领导和员工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者。因此,两者在追求自身专业成长中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两者和谐的关系才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三)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因素。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它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和改进,而不是鉴定和奖惩。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的制定来源于学校对教师价值判断的取向。学校管理者有什么样的取向,就会有相应的评价制度产生。教师评价制度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内容的选择。高职教师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对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主要倾向于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对技能的掌握、示范和传授能力,也就是注重对教学能力的评价,而对教师知识、道德伦理、学生关注和学术研究等领域的评价处于较低或忽视的位置。这就造成学校形成结果评价高于过程评价、教学能力评价高于智能评价、教学评价高于研究评价的教师评价制度。这样的教师评价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职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师专业的片面发展,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因素。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人们对教师在社会中作用和影响的认可。“认识和评价教师社会地位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其中既有工资、待遇、福利、住房、晋级等经济性因素,也有工作环境、社会声望、威信、荣誉、尊重等非经济因素。”实践课教师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由职业高等教育在整体的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由于受传统“重知识、轻技能”教育观念的影响,政府和社会对职业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往往把重点集中在普通高等教育,这也造成职业高等教育被受教育个体或群体看作是选择高等教育的“底线”,因此,高职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其社会地位没有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对高职教育价值产生了怀疑,也没有形成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高职教育在整个社会中较低的地位,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较低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而教师较低的社会地位又会影响着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在教师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和态度。此外,教师较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也会减弱社会上优秀高层次专业和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吸引力,从而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的后备力量和专业化程度。

(二)管理制度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实践,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必须以制度作为保障。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以规则和管制形成对行为施加的一系列约束、检验行为是否偏离了规则和管制的一系列程序、一系列的道德和伦理行为规范。”制度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激励性等特点。制度的强制性一方面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遵循教育的法规和达到教师的从业标准,保证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促使社会和学校必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培养和培训机会,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制度的规范性能够确保教师培训程序的规范化以及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的专业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外在保障;制度的激励性特点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健全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能够增加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信心,另一方面也能够根据教师劳动成效大小实施奖惩,这有利于激发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的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定期企业实践制度、教师教育认可与审查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人事聘任(聘用)制度等,发挥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功能,使教师专业发展达到规范化和制度化。

试析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激励问题初探的论文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来源比较分散,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到高职院校任教者较少,大多是其他院校毕业生或其他行业技术人才到高职院校担任教师,他们没有系统接受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学习和教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影响了知识的传授。高职院校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应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以及各专业最新前沿知识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同时对教师辅以政治思想教育,以达到教师在教学中育人的目的,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正能量。但当前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着只注重学历教育,热衷于获取文凭的现象,甚至有些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工作和专业不对口,这种继续教育不宜提倡。高职院校教师的学习要有系统性,即高职院校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时,要全面深入的掌握和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科学知识。

一、教育学的学习。

教育学是教师按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实施有组织、有教学目的、有教学计划、有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教育学在学科上自成体系,它是研究社会教育表象和本质、揭示教育一般规律和特殊性的科学。教育学作为社会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总结人类教育实践中逐步发展、逐步完善起来的。是有目的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教育学进行学习和研究,特别是现代社会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学,能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可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升华;能获得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站在更高的平台扩展教育教学的视野,并用教育学原理指导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培养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积极向上的理念;能提高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学好教育学不但能成为教书育人型教师,更能成为研究型教师,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利用教育学理论,要把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即教师不但具有较深的理论水平,更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胜任生产一线的工作任务。

二、心理学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的成果应用在教育上。可应用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如何发展、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具体来讲,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共性和个性、学生的心理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发展能力,形成品德等问题。教育心理学也要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包括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教案备课、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以及因材施教等心理问题,还有师生交往和教与学环节的心理学问题。因此,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也包括育人素质。教育心理学是育人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学习好教育心理学,能全面地掌握所教学生的心理活动,使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教学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起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但他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他们希望在这方面胜过别人,得到肯定和尊重。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强化实训课程的培训和教学。

三、教学法的学习。

教学法是学校教师在教学时使用的方法和措施,其目的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深知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要结合国情、校情和学生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目前适合高职院校教师最常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讲授法。是指教师利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通过讲解、描绘向学生输送信息、叙述概念、论证定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讲授法的优点在于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而缺点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容易受到压抑。

第二,讨论法。讨论法是教师在备课时,把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拟成专题,上课时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在阅读教材后进行讨论,并得到正确答案。讨论法的优点是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树立团队荣誉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使获得的知识记忆深刻。其缺点是单位时间内传授的知识内容比较少。

第三,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重复地训练规定项目,使之熟能生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在工程技术性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院校的教师对练习法应格外重视。因为高职院校学生注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实验室、实训基地要反复地对某一技能进行训练,作为“双师型”教师要重视这一教学方法,利用练习法强化学生们的技能操作。练习法的优点是对学生巩固知识,并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起到帮助,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完成任务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其缺点是不能单独使用练习法,必须辅以其他教学法才能进行。

第四,读书法。读书法是使学生获得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在学生阅读前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把答案加以补充和完善,通过该教学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理解彻底。读书法的优点是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其缺点是书中的难点问题学生不易理解,需教师进一步指导。高职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要采取灵活机动的形式。由于教师的专业、学历、年龄、能力千差万别,学习要尽可能满足多种需求,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如到高等院校进修、参加培训班学习、互相听课、举办专题讲座等。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搞好继续教育必须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激励和督促教师自觉接受学习,并努力给教师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使教师乐于接受继续教育,并把所学新知识用于教学实践,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保证教学质量,有效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1)行政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和教辅部门设置相对较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也多种多样,呈现出同一项工作“九龙治水”的情况,从而导致各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岗位之间经常出现职责划分不清,职责不明的情况,进而导致在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师生的各项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2)管理理念较为传统保守。当前,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竞争。但很多高职院校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管理理念,将行政管理等同于行政化,很多工作采取行政化手段进行管理,缺乏从“管理”到“服务”转变,致使难以调动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3)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行政管理专业化是当前发展的大势所趋,通常体现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以及组织机构专业化两方面,其中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至关重要。一是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人员编制和财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行政管理岗位人员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专业化程度不高,不能专职从事行政管理事务;二是高职院校招聘录用管理人员时,并未对口招聘管理类专业人才,招聘录用人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

(4)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一是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与教学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相对较低;二是高职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在岗位培训和岗位进修方面的重视不够,行政管理人员很难外出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也很难接受到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能力的拓展;三是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晋升空间狭窄,致使管理人员极易出现职业倦怠等校级情绪,进而导致管理人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1)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应按照教育规律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通过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一是遵循“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精简行政管理部门数量,实现部门职能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制度,定岗定编,明确岗位职责,奖惩分明;三是构建服务型管理体系,按照有利于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的原则,优化校系两级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转变观念,提升服务创新意识。高职院校要借鉴当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不断贯穿服务创新的理念、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和依法治校的理念。一是要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中贯穿创新就是发展的理念,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二是要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意识,真正做到治校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三是要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将学校的各项工作纳入到法律法规体系中,科学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办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依法治校。

(3)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化队伍建设。行政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教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是要加强对兼职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轮岗、挂职等方式,培养一批素质过硬、能力较强的“双肩挑”教师;二是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入口招聘选拔关,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招聘的学历和职称标准;三是要专项针对管理人员制定长期全面规范的培训计划,让管理人员有进修培训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四是要制定管理人员晋升晋级政策和奖惩制度,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4)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一是要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参加政治业务学习、继续教育学习、礼仪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二是要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应急处突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要着力培养管理人员敢于奉献、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精神。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因此,必须加大对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方法,就能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出行政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发展进步中的最佳效能。

参考文献。

[1]姚青春.新时期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规范化[j].山海经,(2):153.

[3]张悦.浅谈职业院校行政管理现状及改革思路[j].时代金融旬刊,2015(35):197.

试析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激励问题初探的论文

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的一种,他们的需求层次和内容与其他类型的员工存在差异。由于年龄、个性、专业、生活和工作环境、职称、职务、地位、家庭条件等的不同,每个个体的需要都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为此,高职院校在建立聘用制教师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要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细分,慎重了解和发掘每个聘用制教师的真实需求,制定不同的激励内容和方法。同时,要从学校重视、领导重视入手,由专人负责聘用制教师激励机制建设全过程的各项工作。

2.2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注重精神激励。

聘用制教师是我国高职院校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群体。而用人双轨制的现实存在,使得部分聘用制教师在心理上就有地位低人一等的感受。为此,聘用制教师的激励要重视传统的物质激励,更要注重精神激励。要扩大聘用制教师在教代会上的发言权,要让他们充分享受学校重大事务的知情权、重大决策的参与权,要想方设法弄清聘用制教师的真实想法,尊重和合理采纳聘用制教师的合理化建议,要让聘用制教职工充分享受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等。

2.3改善聘用制教师的软、硬工作环境。

要在给聘用制教师提供和有编教师同样的办公环境的同时,大力改善高职院校校园自然环境,营造宁静、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聘用制教师的心理特点出发,尽可能实行弹性的、人格化的、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尽可能减轻聘用制教师的工作和心理负担。对聘用制教师要多关心,少冷淡.多表扬,少训斥;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不人道,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有编职工与聘用制教师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宽松和谐的关系。

2.4遵循激励管理的基本原则,适时激励。

首先,要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公正原则。在实施激励管理时,必须坚持聘用制教师与有编教师的公正合理,坚持聘用制教师与有编教师激励标准的一致性,对聘用制教师不另眼相看,不搞平均主义。(2)绩效原则。以绩效作为激励的标准,不搞双重绩效标准(3)客观原则。激励时,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以科学合理的标准为尺度客观衡量聘用制教师的功过是非,实行客观激励。其次,要掌握激励的时效性。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及时激励的有效度为80%,而滞后的有效度仅为7%。要及时把聘用制教师的工作实绩反馈给本人,同时做出评价,及时给予肯定。

2.5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构建有效、全面的激励机制。

社会学认为,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思想文化结构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构成的,对应到人则是构成每个人健康心理的成就、经济、情感三个基本因素。所以,构建有效、全面的聘用制教师激励机制必须以三者为基本内容,即实行成就激励、经济激励和情感激励。成就激励可由价值激励、用人激励、培训激励和信息激励构成;经济激励则可分为分配激励、奖励激励、岗位激励和惩罚激励;而情感激励则可分为道德激励、民主激励、文化激励和榜样激励等。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将面临就业的严峻考验。他们的专业学习都是针对就业而服务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目的。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因材施教;转变理念;配合就业。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它的诸多功能已经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辅助,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目标的核心。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家庭拥有计算机数量极多,并且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所以说高职院校计算机学习并不是“零起点”,信息技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课程设置。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不同程度地都受过一些信息技术的初步教育,学生不能有效地学习计算机课程,更主要的原因是一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已有基础重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在一种半生不熟的状态。

在高中阶段,计算机不是高考的主要科目,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少学校或明或暗、有意无意地降低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养。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往往因为计算机不是高考科目而被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这也影响到了未来的高职院校的学习。由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缺乏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教学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教学大纲差异性也很大,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来源复杂,多地区、多层次,并且都是在高中阶段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差异也是各不相同,差异的'巨大也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其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好,而普通高中的学生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计算机课程形同虚设,基本处在计算机盲的阶段,相对来说起点较低。所以,这些情况都给学生的计算机语言能力的学习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教学工作不好开展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系统性。

计算机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教学中,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一定要突出应用性的特点。但是目前的教材内容过于系统性,导致应用性不强,教材内容的起点过高,需要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才可以使用这样的教材,而且教学时间也相对较长。教学和学习任务繁重,影响师生的教学及学习兴趣,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

2.教学方法僵化陈旧。

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实践重于理论的过程,在我们的教学中,依然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地受教,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和保持一定的兴趣,如果没有这样的兴趣,那么这样的实践课就难以保证效果。

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培养高等级技术人才的机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就业来服务,所以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自发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学习主要是应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在操作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两个方面应该加强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

1.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的教学不能过于死板,一定要考虑因材施教。可以采用目标教学法、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新生入学后进行摸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掌握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转变教学理念。

符合学生的就业需要,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

环境。

3.与就业密切结合。

高职学生的毕业就是为了就业,所以教学工作应该主要围绕学生就业来开展,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避免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能力的现象出现,校企结合进行人才的培训,为企业的需要培养定向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积极地去开展学生计算机等级证书培训工作,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入门的课程,这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根据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就业的考验,他们的专业学习都是针对就业服务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高就业率,是高职院校当前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袁晓红。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刘永新。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成功:教育,(01)。

[3]陆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52)。

[4]李颖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探讨。新西部,(1)。

[5]张丽萍。“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4)。

(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