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培养健全人格(精选13篇)

培养健全人格(精选13篇)

作者:温柔雨

优秀作文是对作者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验,也是对读者思想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挑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并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时代健全人格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品质在他的人生发展路途中是极为重要的,而良好的品格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开始,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其实,我们不用过分地刻意去夸大品德的范围,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并且无时无刻地被体现着。

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些情况:有的同学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虚荣狂妄;而有的同学意志薄弱,经受不起诱惑,也经受不住挫折,有时甚至因为考试没考好而有轻生的念头;有的同学懒惰成性,就连收拾课桌这样简单的事他都不愿意做;有的同学对集体漠不关心,没有一点集体荣誉感,我行我素??这些看似都是小事,可这些小事却暴露出我们品格的缺陷。要知道,一个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怎么能成大气呢?{健全人格演讲稿}.

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完善我们的品格呢?首先,我们应当端正思想,正确看待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能过于偏激;其次,我们应当努力学习知识,因为知识是品格的积淀,是培养良好品格的保障。所以我们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我们还要不断地在实践中锻炼自己,锤炼自己的品格,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具有挑战自我,勇于竞争的意识,培养积极、热情、乐观的性格,因为性格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前途。我们应当自尊自爱,捍卫自己的尊严。学会保护自己,不进入营业性的场所,不参与打架事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所以,我们往往忽略的小事,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培养健全品格,不仅会使我们有一个阳光的心态,终身受益;还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从而有利于社会,乃至影响我们的国家。“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涓涓细流终将汇成大海。健全的品格对我们的一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培养健全的品格,从而更好地担当社会的责任。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高校学生基本都处在17~23岁的这个年龄阶段,这一时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关键,通常是学生逐步综合有关自己对自己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知觉认识,确认个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进而形成自我意识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通过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以“他人为镜”而提出“关于我在别人看来是怎洋的,别人是如何评价我的能力的”,由此而产生一种自豪或自卑的自我感觉,在学生还未完全置身社会以前,模拟扮演社会角色的有效尝试途径之一就是参与体育活动。事实上,任何一种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项目的活动或游戏,都是由一定的活动或游戏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这些角色除了游戏活动本身特定的意义外,还有某种社会角色符号或模拟意义,如足球运动有前卫、边锋、后卫、防守以及主力队员与替补队员、裁判员和教练员之分,场上每一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规定如身份、地位、职责、工作目标及任务等,成功地承担角色任务,要求角色的扮演者准确地把握这一角色同那一角色的区别和关系,将自己的行为置于特定角色规定的价值标准中,并受到一定的角色的团体的评判。如此,每个人都可能因为自己的努力,完成集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期望或对集体有意义的任务而受到称赞和表扬。

反之,也可能因为自己怕过时和疏忽,给游戏活动带来损害而受到职责和批评从而得到一种鲜明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识。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和游戏伙伴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形象,萌发了自己对自己以及自己与集体的意识,进而可得到进一步的自我肯定和确认。由此看来,体育作为学生扮社会角色的尝试,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是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的,并且参与体育活动所获得的角色心理习惯,也可能沿袭到走出校门以后从事的事业活动中,进而为下一步成功地承担社会角色打下稳固的基础。

二、体育有助于满足学生精神需要,调节心理平衡。

为了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当代学生在掌握自己专业技术知识和物资生活基本满足的基础上,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享受和发展,并把精神生活的追求作为生活目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追求学业成功的同时,努力追求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及开阔自己的视野。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精神和物质文化,满足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等方面起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体育游戏活动由于具有假想世界的活动性质,在这些活动中能够体验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极其协调的整体生活,又由于它技术的高难性,造型的艺术性,配合的默契性和易于接受的朴素性,因此使它成了学生余暇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杰出的运动员能够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中把身体控制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是健、力、美高度统一起来,加上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微妙的配合,表现出抒情诗般的戏剧性艺术造型,使人们观看比赛时产生一种犹如欣赏最优美的舞蹈,线条明快的雕塑,犹如摄影艺术一般,产生对协调的美的生活的喜悦之情,使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开朗起来。另一方面,体育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不仅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而且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刺激和感性体验。比如中国女排第一次战胜强手获得世界锦标赛冠军时,各校学生热烈高呼“振兴中华”的欢呼声、敲锣声、鞭炮声响成一片,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难忘。体育竞赛制造了无穷的奥秘,而无穷的奥秘又制造出了妙趣横生的事态,吸引学生不仅观赏体育竞赛,而且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各种体育游戏能够在身体完成各种练习,在征服自然障碍和同伴的默契配合中,获得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和享受,使由于学习所带来的紧张和疲劳得到调节和放松,同时,通过体育竞争使人们的斗争欲望得到积极、健康的发泄,游戏活动便成为被阻止的欲望的一个安全的放出口,从而恢复情绪的安定,重新产生对生活的`乐趣和力量。

三、体育是学生早期了解社会文明和人们共同活动准则的途径之一。

一个人被社会所能接受的程度是他道德认识和社会适应性的反映。而社会传统文明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和熏陶又是个体道德认识的来源。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积累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一种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的社会活动,把全世界青年聚集在奥林匹克五旗下的力量,不仅是体育或奥运盛会为人们提供了锻炼身体和创造人体运动记录的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体育所代表的人类和平意愿和人类共同活动准则的感召。事实上,体育活动中的公平竞赛原则,本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应,而那些为使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地进行的各项体育规则和裁判方法,更是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活动规范的模拟和缩影。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认识和遵循体育活动特定的规则和公平竞争原则,违反规则受罚,创造成绩受奖,也是对社会契约精神文明及其文明生活方式的了解和模仿过程。因此,对所有学生而言,参与体育活动都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学习过程。试想每当学生在优美和谐的音乐旋律声中做操,再配上整齐舒展的动作造型,便会给人一种轻爽愉快的美感和享受,使学生既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审美观的培养,又自然养成有秩序、守纪律的生活作风,产生积极向上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或社会适应性的增强,还需对其社会道德行为的认同和内化,因为学生随时都处在理智与情感、愿望与义务、自我与社会的矛盾之中,对社会道德行为的认同和内化,除了借助道德认识本身的提高外,更依赖于个体履行道德义务所需的自我控制力的发展和稳定的心理定势。就体育的具体活动过程和特点看,对学生这种自我控制力的发展也有良好的作用。如在一场争夺激烈的球赛中,在双方比分不分上下的时候,参与者个体所表现出的各种态度和采取的各种行动及行为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任何一种体育教学、训练及比赛活动都伴随着严肃的组织性和严格的练习、要求以及统一而准确的行动方式。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可深切地感受到集体活动对个人行为的要求,以及完成特定的练习任务或取得良好运动成绩所需的意志努力或精神与身体两方面的自我控制。因此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和熏陶,可有效地增进学生遵守社会活动规范与纪律的行为习惯,从中了解社会文明和人们共同活动的准则。

四、体育是学生个体参与社会群体、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刚刚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兄妹,开始独立步入集体生活的高校学生来讲,他们有一种既向往集体生活,又害怕与陌生人交往的感觉。体育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娱乐活动,在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满足其交往心理起了一定的作用。体育活动在许多场合通常成员之间是自由组合进行的,这些参与者通过彼此在活动中的联系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活动中人们的交往较为直接、随意,并在一种友爱的气氛中进行,很容易消除学生交往的紧张心理,因此这种游戏群体使学生个体所参与的脱离家庭以外的、最初的借以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并得到个性方面陶冶的社会群体。因此,通过游戏群体及活动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生活的联系进而也增大了个人从外界获得各种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和机会,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智力的发展并在游戏竞争中培养了对待别人的态度。二是通过游戏活动克服个人独立于家庭之外,步入社会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一方面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游戏群体中成员对体育活动共同的行为倾向和价值观,使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进而有自己属于“这一群”的感受和彼此友爱的心理倾向,这既有利于减轻个人孤独感,又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三是游戏群体及其活动也有陶冶学生性格的作用,活泼欢快的集体游戏本着明显的心理保健和情绪调节功能,也是避免人格偏差,增进学生对群体生活的适应性的良好手段。

五、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进取奋发的有效手段。首先,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决定了参与者必须勇敢、顽强、在行动中果断做出决定,有时还需在恶劣的环境下作战,如田径、足球赛的风吹日晒,越野赛的艰难险阻,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很好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才能达到目标。其次,体育运动所要求的追求胜利和成绩的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自尊心。任何一种比赛,参与者都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特有规律和气氛的感染,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改善场上处境所做出的努力过程。这些无疑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老师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通过增大教学难度和变化教学环境来有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六、体育有助于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性心理特征。

人类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使学生的成长已经不能简单地依赖已有知识的传承,而有赖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学生个性发展即为创造性的确立人格的过程。体育作为学生早期社会化的实践方式之一,对学生的创造性特征起着培养和促进性作用。首先,体育运动本身就有一种更新和创造精神,使体育运动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正是人们不断地挖掘自身运动潜力,创造新的运动记录,进而迎接新的挑战这一特征。金牌和成绩,象征着学生在体质和精神上的每一步成长,对任何一种新记录的褒奖,实际上都是对人们创造性特征或能力的确认和鼓励,而竞技规则(社会既定的行为规范)的一再修改,事实上也是对人们竞技行为符合现代道德观创造性突破的肯定。其次,追求优异成绩的刻苦训练过程,本是一个不断谋求技术上的突破创新的过程。如武术、艺术体操等套路的创编,球内、田径运动技术动作改进等都是对原有技术的改造和新的设计过程。设想完成复杂而艰难的技术动作没有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创造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即使是一个在班级之间的比赛或一般体育活动中的获奖者,也是在自身技术水平上不断提高和创造的结果。由此看来,体育的特征与学生对未来事业的创造特征是相通相契的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认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体育构成了无穷的魅力。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高等院校只有不断创新,在教学中不断融入创新理念,才能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本文重点分析高校教学创新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在教学创新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a790127)。

作者简介:石晶(1977-),女,河南中牟人,副教授职称,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等院校不断创新,用新的思想、新的手段、新的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不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中缺乏创新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教学模式的单一与教学方法的陈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1.教学模式的单一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决定教学的内容、进度,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导,学生是知识输入的对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中,知识传递是单向的,考试成为老师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法宝”。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提高了知识传递的速度,但忽视了知识传递的效果,忽视了知识传递的双向交流,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

2.教学方法的陈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学中有不少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他们注重讲课,重视教法,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不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内容更新少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按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不对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和提高,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更新与突破;有些教师每次上课总拿着老教案授课,教学内容陈旧,新知识和新信息少。对学生来说,这种缺少更新的授课内容难以激发他们的听课的兴趣,还会养成不愿动脑的思维惰性,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栋梁,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

行成于思,创新能力始于思维的创新,具体表现为行为的创新,所以创新能力主要是由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构成。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产生新的思想的能力,思维的创新是行为创新的开始。新思维的产生来源于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等,主要是包含了突破以往的新智慧的形成和思维出现的新变化。实践能力是一种能够对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上起到控制及调节作用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的综合,具体包含了个体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所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从创新思维能力来说,一般说来,大学生掌握的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比较多的',但比较欠缺的是运用知识指导实践,以及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就极大降低了对知识的创新思维。就创新实践能力来说,由于大学生大多时间在学校,()工作实践的磨炼较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弱,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发展得很不够的是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有更多的创新机会,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创新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旨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要通过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调整教学目标以及管理方式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大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与应用知识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教学创新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提供更多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创新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创新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形成一种开放能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多参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育观念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理念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受到思维惯性影响越来越严重,并在人际与社会关系制约下,降低了想象的积极性,想象的意识大幅下降。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的核心是要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责任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同时,提升学生直接探索的兴趣,提高其想象思维,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理念。

2.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大量记忆和题海战术式的训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会大大地降低。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破除封闭注入式的教法方法,增加启发开放式教法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性为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的激情。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特长,关注其创造潜能的开发,着力于发展学生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特长。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的培养。

3.教学考核体系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纯知识性为主的考试会使学生应试倾向明显,思维僵化,因此,教学考核体制的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试要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考试内容方面要有更多开放性内容,不仅有知识记忆方面还要包括实践应用和能力提高内容。考试形式要灵活多样,改变单一考试形式,构建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样多形式考试形式。成绩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有效的考核形式,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思考,积极实践,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及创新精神的养成。

4.教学内容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人”,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由于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实践能力较低,以至于大学生一旦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就会表现出应用所学知识能力差,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现象。因此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应突出对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工作是建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质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课程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在课程内容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为一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突出创新意识培养,完善实践环节。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中形成创新教学育人的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从基础到应用,再到创新的发展模式,形成理论创新教学与实践创新教学互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创新教学环节,重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开展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际应用为主重在熟练学生的综合技能。

2.改革教学模式中贯穿研究性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思维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将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合理地配置到大学阶段各个学期,在教学中形成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更多应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并通过研究的开展与实施以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创新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各专业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能力要求,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导师全面参与学生创新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成长方案,导师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研究性论文,增强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4.形成完善的创新奖励机制。良好的创新激励环境是实现教学创新和人才创新的基本前提。为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在评分制度中加入创新考核内容,根据学生投入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取得的实际成果,记入创新分数,对创新学分不达标的同学要求从修其学分。对教师的教学的创新也必须有正确的评价机制,根据教师在教学创新环节中的参与程度为依据,根据学生创新内容的结果,通过学生评教等手段评估工作绩效。对在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优秀学术成果,对参加人给予奖励;对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并对突出成果进行公开展示。

参考文献:

[1]姚永志,吴杨。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培养和造就大批领导人才[j].黑龙江高教研究,,(12)。

[2]张爽,沙飞。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j].教学研究,,(5)。

[3]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

[4]刘靖。新经济形势下高等教育创新的思考[j].教育探索,,(8)。

[5]舒晓波,杨艳红。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创新[j].职教论坛,,(8)。

[6]乔建永。构建“创新教学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5)。

如何培养视障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健康心理素质,能使人产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选向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健康的心理,就会产生不良的性格,虽具有一定的能力,也不可能为社会服务。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

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重视分数,忽视青少年健全人格养成的现象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应正确看待学生的分数,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否则,很可能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竟然在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而人格缺陷的人只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麻烦。

一、家庭、学校、社会都要重视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首先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乎社会规范,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合格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传统教育也历来主张学生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国学经典启蒙书《三字经》概括为:“首孝弟,次见闻”。现代教育方针和传统教育都把培养健全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这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为家长,不仅要过问孩子的成绩,更要多关心孩子的人格形成;作为社会,评价和选择人才不要仅看学历,更要看重人格品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影响人格养成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除先天遗传、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外,更多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是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三大重要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都要认识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强则国家强,民族强;青少年有希望则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希望,把抓好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当做份内大事,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互动。家庭要重视人生启蒙教育;学校要做好培养引导;社会要为青少年人格发展创造积极环境,防止消极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把关爱青少年成长作为一种共同的责任,家校携手,社会共建,形成合力。这样一定会培养出人格健全的青年。

二、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要方法科学

抓好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要注意方法科学。方法科学就是要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在整体上有层次性,在个体上有针对性。

就整体上的层次性讲,青少年在不同的成长期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同,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有不同。教育的内容要适合青少年各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智力等情况。针对青少年的不同年龄特点、身心特征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分层次地进行教育。儿童及小学时期是自我意识启蒙期,主要的教育方式是在关爱中进行教育灌输,让其在温馨的环境中感受到爱,懂得爱,养成开朗的阳光型性格。这一时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较差,教育以灌输为主,即用具体、直观、形象的事例来引导他们分善恶,辨是非,明方向,知行为。中学时期,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主要的'方式应在尊重其独立性中进行教育引导,使其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分清对错,认识到什么是弘扬的、禁止的、倡导的、反对的,自觉地选择正确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大学时期的学生独立人格基本形成,普遍对社会有了自已的看法。他们对是非、好坏的判断,不仅看理论是如何说的,更要看实际是如何行的,但是其人生观还不稳定,对自己又多缺乏正确认识,忽而心志过高,忽而情绪低落,此时期的人格培养重在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认识社会,正确对待顺境,乐观对待逆境,有效的教育不是停留在道理的阐述上,而是重点在帮助他们对现实存在的正确分析和认识上,引导他们完善和坚定其正确的人生观。

三、抓好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要有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就是加强对有关青少年健全人格养成的法规、政策及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既包括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也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到家庭行为的家长以身作则与自律,学校纪律的以人为本与严格执行,大到社会行为的规范,人文环境的和谐,法纪面前的平等,等等。我们不能设想在成人有人格缺陷的情况下想要得到青少年的人格健全。我们的社会不可能完全杜绝人格缺陷的人,但我们的社会决不能为产生人格缺陷的人创造条件。比如,现在遍布学校周边的网吧,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和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很可能就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全人格形成的场所和破坏者。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成人的事业,更是青少年的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一批批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接-班、继承。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就是此项事业的重要环节。青少年时代既是学习掌握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学校来说,教育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而不是专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要对此足够重视,要不懈地努力。学校、家庭应从素质教育、人格培养方面下功夫,社会应该扭转偏重学历,忽视人格、品行、能力的风气,让教育回归到首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上来,把青少年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时代健全人格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埔小学(51420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我们应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大机器生产中标准统一的零件,而是有思想,有个性、可塑造的未成年人。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在《本体教育模式论》中指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着重人格的培养,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使学生无限忠于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发奋学习,努力奋斗的志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的社会,它为广大的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但是,各种思想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正确与错误,各种思想、价值观,对未成年人的道德品性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互联网及其他传媒传播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了不良作用,诱发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学校德育应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教育目标,积极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新方法。加强道德教育,完善道德品质的培养,用现代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去培养时代健全的人格。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力量的核心。小学教育应当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1.1整合各种德育资源,研究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例如,我校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和语文学科中的资源优势外。还利用本土资源优势,把客家文化引进校园。为了拓宽德育教育的资源,进一步熟悉大埔的历史,使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上得到熏陶,我校开展“我是客家人”系列教育活动,弘扬客家精神,把优秀客家文化传统美德作为我校德育校本课程。同时成立“客家山歌曲艺幼苗班”、“葫芦丝学习班”,聘请县文化局的老师到学校举行唱山歌,演奏葫芦丝的知识讲座。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内涵,让学生学习客家人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精神,从小树立热爱家乡,做勤劳勇敢的客家人的志向。

1.2各学科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通过学习语文,让学生认识名人古人的伟大事迹,(德育管理论文)学习他们的高尚情操;通过学习英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科学的思考方法;综合实践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课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等。通过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加强基础教育,完善道德规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形成健全的人格。

因此,我校坚持以德育人,狠抓养成教育,在坚持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形势,自制定《学校五大常规》、《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规》、《雏鹰之星标准》等。以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培养良好习惯,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确保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以科研为指导,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

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素养提高已是势在必行。我校充分发挥德育科研对教育改革的发展和促进作用,加强德育科研工作。总所周知,当今时代,对小学生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说教,会使他们内心产生一种苦闷,并对说教的主题本身产生厌恶。针对这一难点,我校以《传统美德与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研究》为专题,开展德育课题实验研究。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启迪现代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基本的道德观念和养成初步的文明行为习惯紧密结合。同时把课题研究和读书活动相结合,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让有关传统美德的优秀书籍浸润学生的心灵,做到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让学生收集并背诵有关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各班编辑绘制《经典名言警句集》、手抄报等。刊物的制作过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还让学生受到了教育。并举行了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让孩子们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通过德育科研活动,启迪当今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培养了学生基本的道德观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和可喜的研究成果。

4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活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际,通过实事实做、实话实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科学知识、社会实践及生活实际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生体验和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实现良好人格的塑造。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1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开展“雏鹰行动”活动。

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按不同的年级制定出各年级的“雏鹰章”和各种“章”的评比标准。此项活动分两步进行:第一是“雏鹰争章”,由各班组织评选,一个月评一次,第二为“雏鹰之星”,由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在获得“雏鹰章”的基础上进行评选,一个学期评一次。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自强自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

4.2结合国情和国家的重要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和主题教育月,开展主题教育。

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周会、国旗下讲话、中队活动课、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转化为自觉道德行为。

例如:我校针对学生感恩理念淡薄的心理倾向,抓住“孝亲敬老”这一主线,积极开展“百小尊百老”教育活动,制定《孝亲敬老实施方案》,设计献给父母“十个一”的孝心作业,培养了学生孝敬长辈的心智。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学唱感恩歌,号召送给妈妈一份珍贵的礼物等。通过指导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4.3建立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制度,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的德育教育应该尽量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几年来,我校把“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这一理念,贯穿于学校德育活动中。

例如:每个学期多次组织学生上街义务大扫除,鼓励学生为贫困学生、友灾区人民捐款,参加“走进敬老院”献爱心的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从而内化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道德教育,培养既符合时代标准又具有个性差异的健全人格,会使学生具有良好健康的性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培养和发挥每个学生学习和工作等方面能力的同时塑造其健全的人格,这对形成良好的互助风气,良性的竞争环境,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时代健全人格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同时要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完美人格.校园体育史化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因此高校心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

作者:石季作者单位:襄樊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湖北,襄樊,441053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2009“”(34)分类号:g642关键词:体育新学大学生人格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

摘要: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不但承担着促进学生掌握运功技能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通过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在不断研究与总结的基础上,依据体育教学的现状,探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通过体育教育的作用来影响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为同仁提供参考的依据。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活动,具体来说是指促进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体育应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人格教育的思想,关键要在完善自身人格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最终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说,体育教学以其独特的教育魅力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格”也称个性,此概念源自希腊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佩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在心理学中借用这一术语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要依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更换不同的面具,这些面具所代表的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个人显著的特征、性格、习惯或态度的有机结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及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小学体育教学不但肩负着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艰巨任务,而且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通过体育教学来积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通过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增强,而且能使学生脱离紧张的学习环境,在心情放松的同时不知不觉掌握了运动技能,使体质得到增强。体育课堂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多彩有趣的。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找到参与运动的快乐,并乐于与周围的人分享运动的欢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另外,体育教师要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

2.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体育运动具有提高学生团结意识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逐渐加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大打折扣,同学间的交流变少,通过接力跑、足球比赛等集体性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游戏或比赛中通过互相切磋、交流、对抗、合作等,促进其人际关系的紧密,很好地加强学生间的交往,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并进行练习,是一种被动接受体育知识的过程。在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同时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尽其所能,敢于尝试,用于创新。以此来帮助学生积极寻求多元的学习目标和方法,体育教师要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并做出反馈,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因异施教,也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要想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必胜的信心与顽强的意志品质,不轻易放弃。所以说,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坚韧品质的过程,这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5.培养学生的成功观念。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与切磋是体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是人们之间身体、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战术的对抗。正是由于体育运动的这一竞技特征,才出现了胜利者与失败者。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既可以通过体育比赛获得竞争得胜后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求胜欲望,又能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体育锻炼的要求,增强其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这些优良的个性品质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提供了素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体育运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促进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的形成。

6.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为身体活动,不仅能对生理因素产生好的促进作用,还伴着情感体验等一系列的因素。例如,在枯燥的广播操练习中,为了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美感,就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地挖掘此活动中的美感体验因素,让学生不断体验到美感。此外,教师要注重愉悦学习氛围的营造,同时播放优美动听、有节奏感的音乐,培养良好的气质,让学生通过展示形体美来抒发内心的喜悦情感,达到陶冶情操及增强审美意识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总之,体育教学在培养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职责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技能,增强身体素质,还要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其顽强的竞争意志品质、成功观念、团队合作意识及审美意识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策略与方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适当的引导为方法,注重体育练习过程中的教育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完美人格的养成,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费建华,1977年2月出生,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学。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因素,积淀着深刻的人类经验。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其在人格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充分利用文言文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一、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现在不少的学生不爱母校,不爱学习,目无尊长,不怕老师,这与他们缺乏爱国观念息息相关。爱国主义是人格的基石,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在古代文学的鉴赏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触摸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从《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到王昌龄的《从军行》,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到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这些篇章中都表现出了仁人志士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屈原的《涉江》、贾谊的《论积贮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陆游的《示儿》等文章,也都流露着作家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激情。我们在学习这些文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了解其高尚的民族气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教育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的热情融入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

二、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

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无所事事,浑浑度日,碌碌无为,这是没有理想的体现。理想信念是人格的支柱,也是生命的支柱。古代文学中有着大量的古人立大志成大才的范例,这正可以作为我们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有力武器。在学习《鸿门宴》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项羽在看到秦始皇时的“取而代之”的大志;在学习《陈涉世家》时,我们要让学生看到陈涉在佣耕时即有的“鸿鹄之志”;在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时,我们可以为学生介绍岳飞少年时即立下的“还我河山”的壮志;学习《宋东阳马生序》时,也应该把宋濂克服困难,苦学成才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重要性。

三、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目前,有一些学生思想消极,这与他们不注重自身的`道德情操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论语》中的“立志”、“自省”、“交友”等观点就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教材,孟子倡导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观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显示出这些道德思想的巨大威力。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我们一定要启发、诱导学生,使其充分领会古人修身养性的方式方法,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开始认真学习。

四、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

道德是人格的核心。遗憾的是,当前部分学生缺德、失信行为却不时发生,如考试作弊、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因此,对学生加强诚信道德教育非常必要。我们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就应重视挖掘诚信教育的素材,用孔子“民无信不立”,孟子“诚信乃人之根本”,商鞅变法立木树信,曾子教子杀猪取信等古人诚信受益、失信受损的史实教育学生,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韩愈;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李商隐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苏轼;从“镜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大有裨益。此外,文言文中还有很多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如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的《离骚》,苏洵酣畅透辟的《六国论》,文天祥以一片“磁针石”之心而著的《指南录》等。文言文拥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潜能、审美潜能,只要我们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五、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但很多学生没有自信。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吾辈岂是蓬蒿人”的歌唱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都可以无声地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成长。

如《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劝学》中的“锲而不舍”等都是帮助学生加强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好教材。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淡泊超逸的人格,表现了一个士大夫身处逆境时疏放与洒脱的人生境界与生命哲理。这些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良好素材。

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把握人物形象、赏析诗词意境、积累名句、研读文学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等,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提高人格水准,成长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教育的本来义务。中职学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健康问题,要想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就要解决好这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自我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要从这六个心理问题着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功能和专题讲座以及专项课题研究,才能做好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

一、人格与心理健康。

1.人格的定义。

因为心理学家研究方向的不同,对于人格的定义也要从不同的研究方向来看。从综合角度来说,人格的定义粗略地说就是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在长时间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化的心理特点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行为、灵魂、思想、道德以及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统称说法。人格的特点主要有综合性、独特性与稳定性。当代中职生的健康人格应该具有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正确和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良好的环境适应力。

2.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满意、高效、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就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要协调一致和完整,也就是人的情感、人格、行为、认识、意志要完整、协调,可以适应社会,跟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行为协调、情绪健康、智力正常、人际关系适应、意志健全、反应适度和心理特征符合年龄这几个方面。

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相关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完善自我、调整自我认识的重要过程,人格培养的水平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提高预防心理障碍的水平。中职学生是未来产业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水平与我国产业大军的素养水平有直接联系。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对学习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培养义务感、责任感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很多中职学生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给他们实施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心理辅导,会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心理上的困扰,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健全人格不但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内容,心理健康也对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中职学生承载着未来的产业,家长对其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因为大多数中职生都有着自卑心理,心理发展存在缺陷,缺少社会经验,承受的压力很大,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职生的众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尽快将其解决,中职生人格的培养就会受到牵制。只有解决了这些心理问题,才能提高中职生的健康心理水平,才能促进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目标就是根据社会行为准则来规范中职学生的日常言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学生可以承担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培养内容有专业技能、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些内容会影响到中职学生的人格培养,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还具有丰富培养内容的作用。

中职生走出了繁重的基础教育,开始接触社会,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还处于意志品质行程与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时期,学生会形成完整的个性特点,在这个阶段加强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在这个转折阶段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还可以促进人格产生的稳定性。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培养健全人格的落脚点,由于思想有着行动的决定权,思想会在外在表现体现,只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同时也突出了人格培养的主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落实人文关怀,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以及国民人格的提高,还会关系到祖国的兴衰和民族未来的素质水平。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系统工程,要建设课内外的教育体系、指导体系、咨询体系。结合自助与咨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专业性的教育团队。由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高要求和周期长的特点,需要有专业水平高、涉及范围广泛的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中职生的独立意识比较强,具有一定的批判思考能力,学生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支持、信任与尊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信念,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关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发向上的决心,尊重学生的好胜心与进取心,包容他们的缺点和弱点。因为这些缺点和弱点中包含着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质,修复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人格的健全性。

个性是指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性格、情感、思想和能力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所以个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回顾过去,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路途上,要培养中职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就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将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让现代教育可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起来,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中职学生面对环境的多样化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给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只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中职生人格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实现中职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沈振伟。心理健康教育视阈下的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01)。

[3]赖晓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2)。

[4]谭银辉。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17)。

[5]刘丽。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2(23)。

[6]李桂峰。论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7]伊影秋,许良。谈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j].时代经贸,(04)。

(作者单位集美轻工业学校)。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25402。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具有人格缺陷的青少年学生较为普遍。若他们的不良认知得不到正确指导和调整的话,将会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培养青少年现代意识和现代人格,学会做人和做事,学会面对挫折和走向成功,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贯穿于青少年整个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越来越多的未来风险面前,拥有健全人格不仅是青少年的立身立业之策,也是关乎国家命运前途的立国立家之本。

[关键词]人格人格教育健全人格。

[作者简介]陕西师范大学在读学生、中学物理教师。

(西安710062)。

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日益严峻,因为人格障碍而出现的悲剧和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十多年前留美中国学生卢刚枪杀同学、导师的悲剧人们至今记忆犹新;2000年浙江金华一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排名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母亲;浙江温州两学生因勒索钱物将一同学乱刀砍死;今天在云南大学校园里,马加爵因小事一触即发,由反叛心理引发了非人性残杀4名无辜同学的行为又在发生等恶性案例触目惊心。

根据一些权威部门的研究表明,现在的中学生有近半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现象,且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势必影响到青少年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危及社会稳定与安宁,直至影响未来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一、人格的定义及其对人的影响努力。

那什么是人格呢?为什么它对人的影响有那么大呢?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是复杂的、独特结合的整体,包括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和心理调节,这几方面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成分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正常。如果各成分间关系失调,则人的心理就会紊乱,产生心理障碍,最后形成人格缺陷。

二、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格现状及成因。

(一)我国青少年人格现状。

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格缺陷集中表现在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行为缺损,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狂妄、偏执、任性;爱慕虚荣,嫉妒心强;经受不起挫折,心理承受力差;内心孤僻,冷漠,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无端猜测,主观臆断,患多疑症。

(二)造成我国青少年人格现状的原因造成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在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影响:

1、学校教育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能,轻人格的培养的结果。

2、家庭教育不当,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一些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经常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减学生自信,加剧了学生不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少数家长过度放纵、溺爱孩子,缺少必要管教、约束,学校、家庭教育不相一致,使学生无所适从等等,都可能使学生人格变异。

3、社会因素,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渐迷失,而新的道德观念又未确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在家长、教师、学生中都有不同程度表现,低级庸俗文化,资产阶级享乐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作品泛滥,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而人格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心灵改造和品格塑建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人格教育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所以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任务迫在眉睫。

三、什么是健全人格,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

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是人格的核心内容。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是个悦纳、独立、理性和有高尚道德的人。

健全人格养成的策略与措施。人的社会化的早期经验对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作为培养人的学校更应将人格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将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使学生心理结构中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起来,使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达到和谐、均衡,形成一个高层次的心理活动的完善系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一)加强认知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纲。

理想信念是健全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格结构中起着调节和指导作用。因此,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重视对其进行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和世界观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要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社会调查、集体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理解客观事物与当前社会现象,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态度审视人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意识和敢于竞争、勇为人先的精神。

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自尊、自重、自强”,这是对高尚人格渴望与追求的最重要的内部动力。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

(三)创设宽松、民主氛围,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心态和良好心理素质。

所有的青春都应该是美丽的。但是我们看到有那么多稚气的面孔流露出烦恼和无奈,听到他们绝望无助的呐喊,一幕幕惨剧不断发生在我们身边:他们因沉重压力轻生自弃;他们视家如坟墓,不惜一切代价离家出走;他们挡不住诱惑走上犯罪道路;他们人格畸变,无法正常学习生活„所有这些大都可以归咎于成长过程的心理障碍,青少年一边目睹亲历飞速发展的社会变化,另一方面自己(生理与心理)也都在极快地发育。在这化蛹为蝶的过程中,如果心理、情绪、个性的发展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调整就可能形成对成长极为不利的“心理障碍”,以至“人格障碍”。更可怕的是,如今的孩子越来越不喜欢与人交流,尤其是不与长辈推心置腹,有许多心理困惑和疑问被压抑在内心深处,长久以往象熊熊炉火中的瓷瓶,即使是一小滴水也会让他霎时破碎。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就成为当务之急。现在已经有许多学校开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在校内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积极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心理疑问,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去实现:

1.发展社会认知,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跟随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发展辩证思维,提高鉴别能力,形成是非观念和培养正义感。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防止贪图享受、放任自流。

4.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行。

5.在任何情境中,都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害做决定。

6.设定积极而有可行性的生活目标,然后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却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

7.认清并坚持正义之所在,把在真、善、美后边,坚持到底。

8.与人坦率相处,保持自然率真的自我,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

只有造就了大批会生活,会创造,会合作,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经得起各种困难和挫折考验,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竞争中有稳固的“基石”作保证,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振宏.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2.60~65.[2]林东海.大学生如何塑造健全人格.互联网.2004-07-20.[3]王卓颖.构建学生健全人格是教育的第一职责.互联网.[4]申小莹钞秋玲.大学生心理教育教程[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5]付伟.谈学生健全人格及养成.互联网.[6]王宁霞.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26~27.[7]韦力慧.教育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11.(10):31~35.[8]许典利.试论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梧州学院学报.2011.(03):86~91.[9]刘贵发.如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j].师道教研.2012(08):76~81.[10]吴学江.浅谈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j].教师通讯.2010(03).[11]胡瑞,李忠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80~82[12]郑晓艳.培养哲学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34~37.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康体魄是形成健全人格的生理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强健体魄,人很难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也难以成就人一生的事业。有强健体魄,才能形成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较高的情商,才能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知。中学阶段的体育任务,就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身体素质是所有基础中最重要的一项。因此,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从人的气质类型来看,人的气质类型包括抑郁质,粘液质,多血质和胆汁质四种类型,其中,抑郁质属于弱型。尽管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各有其优缺点,但总体看还是多血质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神经类型较强,属活泼型,神经过程平衡,有较大的灵活性。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体质较强的学生多倾向于这种类型,这些学生开朗乐观,人际关系良好,意志坚定,自控能力强,学习效果好,喜欢一些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有进取心,表现出良好的人格特征。

人格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以下人格特征:较强的求知欲望、较弱的是非识别力、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情绪不稳定,容易走极端等。面对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升学压力,当他们的学业成绩不理想、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过大,或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时,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通过恰当的方式及时疏导,就会形成人格障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人格具有稳定性,但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的生理或心理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特征的改变。一个学生身体素质差,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低或家庭的不幸,都容易养成做事粗心大意、心理自卑、萎靡不振、意志薄弱等人格特征。如果教师能利用恰当的`时机,创造良好的环境,或通过体育增强其体质,也能使其养成自强自信、端庄谨慎、细心负责、踏实肯干等人格特征。

有心理研究实验表明(不仅如此,我们自身也有体会),人在运动后积极情绪增多,消极情绪减少,能坚持20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就可以改善人的心境状态,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而如果能坚持长期锻炼,就能产生长期情绪效益。中学生多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可以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情绪始终保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这种心态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长久的、旺盛的精力,增强学习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用开朗开放的心态与他人交往,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如果学生能将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坚持,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强人的亲社会能力。人有社会交往的需要,人类的心理病态,很多是由于社会交往的缺失而造成的。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疏远、冷漠,不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体育锻炼就不失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有利于学生忘却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人际关系的亲疏,都会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人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学生在一次次比赛或其他体育运动的历练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社会所认可和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就能够使自己成为容易被他人接受、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总结。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蕴含着的丰富人格教育资源,把体育教学的技术性功能和育人功能有机结合,妥善利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重视师生思想政治教育。

组织师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平时能关心国家大事,廉政自律,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活动,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新提法,新观点,新思想,新目标。

二、重视班主任工作。

学期初,我和德育处的同志精心挑选班主任,并对班主任进行了3次岗位培训。组织全体班主任进行网络学习,召开了全校班主任老师工作总结暨经验交流会。要求各个班级结合自己的班级情况,制定班规,班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出成长规划。2010年11月,七年级4班某老师在全市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报告,获得了与会同仁的高度评价。评选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李老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他带的班级被评为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

三、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校园文化艺术建设。2011年市艺术节我校代表队获得了市二等奖,美术技能比赛中,我校某等四名同学获得了一、二等奖,硬笔书法比赛中,我校于某同学获得了二等奖,颜同学的手抄报也获得了市一等奖。

2010年9月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我校德育处适时组织了“看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演讲比赛。2011年4月28日,我校组织学生进行了班级“红歌”比赛,同学们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的演唱了20余首歌曲,表达了学子们对祖国的热爱,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通过比赛,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不怕困难的斗志。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教育的本来义务。中职学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健康问题,要想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就要解决好这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自我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要从这六个心理问题着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功能和专题讲座以及专项课题研究,才能做好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

一、人格与心理健康。

1.人格的定义。

因为心理学家研究方向的不同,对于人格的定义也要从不同的研究方向来看。从综合角度来说,人格的定义粗略地说就是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在长时间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化的心理特点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行为、灵魂、思想、道德以及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统称说法。人格的特点主要有综合性、独特性与稳定性。当代中职生的健康人格应该具有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正确和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良好的环境适应力。

2.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满意、高效、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就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要协调一致和完整,也就是人的情感、人格、行为、认识、意志要完整、协调,可以适应社会,跟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行为协调、情绪健康、智力正常、人际关系适应、意志健全、反应适度和心理特征符合年龄这几个方面。

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相关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完善自我、调整自我认识的重要过程,人格培养的水平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提高预防心理障碍的水平。中职学生是未来产业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水平与我国产业大军的素养水平有直接联系。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对学习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培养义务感、责任感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很多中职学生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给他们实施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心理辅导,会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心理上的困扰,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健全人格不但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内容,心理健康也对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中职学生承载着未来的产业,家长对其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因为大多数中职生都有着自卑心理,心理发展存在缺陷,缺少社会经验,承受的压力很大,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职生的众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尽快将其解决,中职生人格的培养就会受到牵制。只有解决了这些心理问题,才能提高中职生的健康心理水平,才能促进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目标就是根据社会行为准则来规范中职学生的日常言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学生可以承担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培养内容有专业技能、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些内容会影响到中职学生的人格培养,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还具有丰富培养内容的作用。

中职生走出了繁重的基础教育,开始接触社会,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还处于意志品质行程与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时期,学生会形成完整的个性特点,在这个阶段加强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在这个转折阶段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还可以促进人格产生的稳定性。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培养健全人格的落脚点,由于思想有着行动的决定权,思想会在外在表现体现,只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同时也突出了人格培养的主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落实人文关怀,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以及国民人格的提高,还会关系到祖国的兴衰和民族未来的素质水平。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系统工程,要建设课内外的教育体系、指导体系、咨询体系。结合自助与咨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专业性的教育团队。由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高要求和周期长的特点,需要有专业水平高、涉及范围广泛的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中职生的独立意识比较强,具有一定的批判思考能力,学生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支持、信任与尊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信念,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关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发向上的决心,尊重学生的好胜心与进取心,包容他们的缺点和弱点。因为这些缺点和弱点中包含着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质,修复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人格的健全性。

个性是指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性格、情感、思想和能力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所以个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回顾过去,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路途上,要培养中职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就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将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让现代教育可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起来,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中职学生面对环境的多样化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给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只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中职生人格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实现中职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沈振伟。心理健康教育视阈下的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1(01)。

[3]赖晓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5(22)。

[4]谭银辉。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2(17)。

[5]刘丽。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2(23)。

[6]李桂峰。论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7]伊影秋,许良。谈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j].时代经贸,2006(04)。

(作者单位集美轻工业学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