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初三语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2篇)

初三语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2篇)

作者:笔砚 初三语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2篇)

9.写计划书可以让我们有更多思考的机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标。以下计划书范文选取了一些优秀和典型的例子,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路。

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本文生字词。

2、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本文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3、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自学指导一】比快速默读课文。

【自学指导二】精彩回答问题。

1、说说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2、梳理情节结构,讲讲每部分写了什么具体内容?

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

【自学指导三】比精彩回答问题。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能体会其作用吗?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见到故乡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第12段少年闺土月夜刺猹图。

【布置作业】校本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景物等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掌握课文运用对比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手法。

【自学指导一】比精彩回答问题。

1、你怎么看记忆中的少年闰土?

2、时过二十年,少年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小结: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可是由于它的不彻底性,封建主义仍然压迫着劳苦大众,还有帝国主义也在入侵中国,加上众多的苛捐杂税,造成了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让她养成了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祸害已经波及城镇。

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同: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异: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自学指导二】比精彩回答问题。

结合以下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3、文中点出哪三种旧的生活态度?文中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5、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结合以上问题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而失望。但“我”并不绝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关于主题】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布置作业】校本作业。

【教学反思】。

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1、 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 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 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 理解“美,是以丑作为代价的”的哲理。

重点:

1、 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

1、 品味文章语言风格、揣摩句子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感情。

2、 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在我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创造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一双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姜孟之笔下的一位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看看他这双手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 检查预习情况

(1) 简介作者(请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并给予表扬)

姜孟之,男,1938年生,山东省乳山县人。毕业于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中文系,当代作家,现为“伊春市拔尖人才”、“自学成才标兵”、“伊春市劳动模范”,全国第五次作家代表会代表。

(2) 生字词的音形义(请同学准确清晰地朗读、解释,师明确)

惺忪:形容因刚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瞬间:形容时间极短。

老茧:手掌或脚掌上久经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洋镐:刨土用的工具。

垧 :土地面积单位,东北地区多数地方用, 1 垧 等于 15亩。

2、整体把握 划分层次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可以自由讨论,选代表发言,师适时指导、明确,板书)

一(1): 各种各样的手 衬托 一双手

一双手 二(2—19)细描一双手 突出 天下第一奇手

三(20) 通过想象 赞美 普通劳动者伟大贡献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姜孟之先生的这篇散文为我们介绍了张迎善的怎样的一双手?阅读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这样的学习质量才会高。

(1) 天下第一奇手

(2) 半截老松木

(3) 皮肤呈木色、纹理又深又粗、黑土色

(4)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5)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像一根根三节老甘蔗,

(6)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各个关节都缠着线,染成泥色

(7) 天下第一号大手

(8) 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2、这双手的这些特点,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的呢?

明确:视觉,先总写“像半截老松木”,比喻,形象地突出其粗糙、坚硬

然后分写其手背、手心、手指的各个部位。

3、张迎善的手还“奇”在哪里呢?

明确:大,“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突出手粗糙。

4、这也是作者从视觉写的吗?

明确:不是,这是从触觉写的。

5、“裹”和“紧紧”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这两个词用的好,一、说明手大,二、写手有力量,三、人很热情。

6、文中还有哪些句子突出其手大的呢?请同学们找找。

明确:“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7、此处作者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说明)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

8、文中还有吗?找找看

“这双手已经栽种26万多棵。仅1981---1985年就造林33垧。”

9、所以说,这双手是一双___________手。(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10、在写“这双手”的特征时还运用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以后我们写文章时也要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11、张迎善的这双手从外表上看,是“丑”还是“美”?—丑(所见) 板书

12、待了解造成他手奇丑的原因后,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美(所闻)

13、以张迎善“一双手”外表的丑来换取绿色宝库的美,值吗?值(所感)

丑(所见) 美(所闻) 值(所感)

美,是以丑为代价的

14、通过作者对这双手的描写,可以看出,张迎善是怎样一个人呢?

———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作者通过对张迎善这双奇手的描写,歌颂了那些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的高贵品质。

(四) 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美往往是以丑作为代价才能获得的,正是这双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美和财富。

1、假如张迎善被评为2008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请同学们借鉴以下颁奖词,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词。(提示:要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要有感召力。100字左右)

(1)、杨利伟(特级航天员,解放军少将,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2)、丛飞(歌手累计捐款300多万元助178名贫困儿童上学,病逝后捐角膜挽救四名患者复明)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3)、李春燕(女,27岁,贵州苗族乡村医生)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家温暖的月亮。

(4)、青藏铁路建设者

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时,高原上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

(5)、张迎善

谁能让荒山成为绿塔;谁能让浊水成为清溪?

一双手,改造迹地林,次生林44.5顷;一双手,种树26万棵!

历经千锤百炼,却知难而进;忍受千辛万苦,却毫无怨言。看到他的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碧绿的森林。

他是一名普通的林业工人,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大山,他像一棵青松,屹立在苍山之上;他像一棵小草,隐没在山林之中。

一双丑陋的手,为祖国种下无数棵树,一双丑陋的手,为人类种下一片片幽幽绿荫。

只凭这种敬业精神,让年仅32岁的年轻育林功臣,创造了一座绿色金库!

(6)、张迎善

他是躬耕绿野的拓荒人。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他很普通,普通得就像林场一株生长了数十年的树。他的手每天要栽1000多棵树,每栽一棵树,手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现在手的纹络又深又粗,掌面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就是这样一双奇丑无比的手,却创造了绿色的宝库。

2、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能抓住林业工人最具特征的部分——手来写,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那么在写作中,我们也应该运用这种方法。

3、课后作业:请你仔细观察爸爸或妈妈,选取最具特征的某一部分(手、头发、脸、脚等),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出人物形象。200字左右的短文。

4、反思

一(1): 各种各样的手 衬托 一双手

一双手 二(2—19)细描一双手 突出 天下第一奇手

三(20) 通过想象 赞美 普通劳动者伟大贡献

丑(所见) 美(所闻) 值(所感)

美,是以丑为代价的

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2、在反复吟诵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理解作品所表达主题,能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在反复吟诵中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认识。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出(1-4)桂林山水画,让学生观赏一遍。师:这就是画,这就是桂林的山水。世人公认它美。美在哪呢?美在奇峰重叠,山水相依。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清奇峭拔,一江流水千幅画,好似人间仙境。关于它的美,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而作者却标新立异说成“画山绣水”。人们常说“真美!就像画上画的!”。可见作者说桂林山水美如画,美如绣是再恰当不过了。“画山绣水”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水.(出示幻灯片5)。

二、交流预习情况:

1、走进桂林:(出示幻灯片6)。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星罗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水奇、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桂林山奇水秀,风景秀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点。

2、了解(2)你能按你的理解读出语段的“美”吗?(请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轻重、感情,同学间相互点评,师适当点拔。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二句说说你的理解和欣赏的理由。

(4)、你还发现哪些“美”的语句、语段?(请学生各抒己见,继续赏读自己喜爱的语句、语段)(板书:语言准确生动)。

学生交流,明确:(出示幻灯片16)。

第一部分(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有异于其他名胜的地方。

第二部分(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种种传说。

第一层(4~5段):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6~16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第三部分(16~17段):启示人们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板书)。

四、品读传说,思考探究(出示幻灯17)。

通过品读我们领略到杨朔散文的语言魅力,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作者在山水的“美”的描述中,还穿插了一些传说故事。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概述一个说说吗?(请学生讲述故事)。

1、这些传说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及美好的愿望,故事都很凄惨)。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文章引用传说的作用:

a、传说增添了山的神韵,使桂林山水美的内涵更丰富。让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b、间接材料丰富作品的内容(板书)。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杨朔的《画山绣水》,桂林的水很美,她是那样的碧绿、醇静;桂林的山很美,她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桂林的山水传说也很美,充满了神韵。这就是杨朔在《画山绣水》这篇文章中的独到之处。他不但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形美,更刻画了桂林山水的神美,达到了散文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智慧。

六、课堂训练:

桂林山水美,美在————————————————————。

七、课外延伸训练:(出示幻灯片18)。

1、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2、搜集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四画山绣水。

杨朔。

总写桂林山水描写江上景色点明写作意图。

清奇峭拔介绍有关传说牢记过去。

凝结着感情和想象诗请画意畅想未来。

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按照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1、把握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断开,尽量做到音断意连。

2、全班齐读。

1、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重要的或者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请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讨论解决。

2、单看右边划线这一部分,我们就理一理这首诗歌。这首诗讲了什么?这首诗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现代汉语里叫作“记叙”)(板书:赋)。

3、这首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想象法。

【例如: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多么安静美好的画面,此时语速应该是平和的,悠缓的,而且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没有办法表现了。】(雎鸠鸟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叫比。)。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穿着一袭连衣裙的姑娘,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间。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样美丽。】《采茶女》(两者没有共同点时候,例如写“荇菜”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这叫兴)。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我仿佛看见了红对联、红窗花、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这么欢喜的场面,男主人公应该是喜悦、激动的,所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君子淑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让人好生羡慕。这是现实吗?我们这里先卖个关子。)。

4、(无论是现实也好,想象也罢,但是通过刚才的译读环节,同学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带着这些感触,我们再次朗读诗歌。)。

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三句。读出女子的温婉,读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虑和琴瑟和谐的喜悦。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的读一遍好过一遍,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称为《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读这首诗的美。四人小组合作。

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能力目标:

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及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处理:

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处理好与《孔乙己》一文的比较阅读。

(一)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型。

(二)程序:

1、通过与《孔乙己》的比较引入对《范进中举》的学习,利用电脑课件简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吴敬梓。(5分钟)。

2、利用电脑课件展示比较阅读图表,重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户对他的不同态度,了解夸张、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具体运用所达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并运用电脑课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总结。(20分钟)。

3、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假想孔乙己中举后将会出现的情景,既训练了口头表述能力,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0分钟)。

4、利用电脑课件对全文的写作特色及中心进行归纳总结。(5分钟)。

5、布置作业,进行巩固训练。(5分钟)。

采用学生主动手参与型教学模式,训练运用'比较法。

'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拔下,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来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1、以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方式授课,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主动性,并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解答问题的能力。

2、练习口头改写,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树立联系,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范进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

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

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导引: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勤问。

1、《诗经》常识。(注意文下注释)

2、我读。一词、一节、几节、一篇、两篇。(注意文下注释,查工具书,多问,难读字注音,反复朗读,揣摩情感)

3、我背。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朗读,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4、我写。一词、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看清字的写法)

5、我解释。一词、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注意文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多问,联系前后文)

1、诗歌的内容。(联系诗歌类型、诗句意思)

2、主人公的情感特点。(联系有关语句,关注文后分析,注意与封建社会、传统爱情表达的区别)

3、主人公的行动特点。(关注“行动”,联系文后分析)

4、诗歌的描述或抒情、逻辑顺序。(类同记叙文)

5、《关雎》一节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先写雎鸠和鸣,再写青年男子对姑娘的追求,前者对后者有何作用?(一般“比兴”手法是先写物,后写人,物和人之间有一定联系,以物引出和比喻人,但此处还可联系先秦时期爱情追求的特点分析)

6、《蒹葭》一诗中,秋天清早的河边景象有何特点?又有何作用?(一般以景衬情,景情同类)

7、诗句赏析。(从修辞、用词、写法,及其对句子内容、思想上的作用上入手)

8、从《关雎》和《蒹葭》推测《诗经》中诗歌的结构或语言特点。(关注文后分析)

9、浅谈《诗经》在中国诗歌中的地位。(联系文下注释)

10、斗胆猜测《诗经》与青曲的关系。(联系文下注释)

11、谈谈爱情与音乐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一般常识,和电影电视故事情节)

1、即兴写作,描绘诗歌的一个“镜头”。

2、讲故事,讲一个由诗歌而想象的小故事。

3、表演,以诗歌为基础,编排一段“小戏”,进行表演。

4、画画,画出诗歌中的一个意象。

5、演唱,唱一首与诗歌内容情感有关的歌曲。

6、演讲。参考题目:我对美好爱情的一个模糊看法;如果对他(她)有好感,怎么办?;他们显然是个悲剧。

7、组合朗诵或背诵。本诗,或自己读过背过的其他同类诗歌。

8、辩论:男女生可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男女生不可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9、新闻故事会:我所知道的事实中的爱情故事。

10、书法,写一节或一首,或“爱”字的几种写法。等等。

初三语文教师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初三语文教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语文巩固教学设计方案

知识目标: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动物活动与天气的关系,特别是了解下雨前动物的活动。

能力目标: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1、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初步了解动物活动与天气的关系,特别是了解下雨前动物的活动。

3、养成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观看动画。

(出示课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电交加的动画情景。)。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设计激发出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2、学生自由地说说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设计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观看动画片,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观看动画片,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不仅专心欣赏课本上的故事情节,而且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动画片,生动有趣,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白兔在路上遇到了谁?

【设计意图】边看边思考,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2、再读课文,思考:小白兔和三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让孩子们对课文认识得更深刻,而且老师布置的问题循序渐进,有递进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指名分段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名分段朗读,避免了大面积的唱读现象,如果一开始就全班齐读,那孩子们的朗读水平肯定得不到提高。指名读,可以让孩子欣赏完同学的朗读后,再进行点评。经过点评,经过几位同学的朗读,其他同学都能领悟到这篇课文如何读才能更好体现课文中出现的不同角色。

4、指导全班读课文。

三、多种活动,识记生字。

1、指名上黑板认生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孩子们积极性十分高,都争先恐后举手要到讲台上去认生字,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设计意图】老师带读,孩子们已经失去了兴趣,如果让孩子自己带读,不仅可以检验个别孩子对生字词的掌握,而且孩子们比较感兴趣。

3、以排火车的形式熟读词组。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设计可以检验出每个孩子对生字词的掌握。

文档为doc格式。

社戏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查字典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小组互动探究。

2.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

(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

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

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

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入手,写得有味,有色,有声,更有情.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江南水乡的夜晚美景,烘托了“我”看社戏途中愉快的心情。写行船之快,衬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2.自选探究。

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

5.选——选探究优胜者。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

教师强调:“偷豆”的是与非?

(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

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长城》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绍长城的知识;

2、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识;

2、说明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

四、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

六、作业:背诵课文。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1、学会10个字,认识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边读边想象句子所表达的情景,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以及热爱大海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给孩子们所带来的快乐。

体会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孩子们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听海寻声,激趣导入。

1、cai播放大海声音:听,这是谁在说话呢?

2、学生猜测:大海。

3、cai再播放大海与孩子嬉戏的声音:再仔细听,你又发现了什么?

4、学生猜想:孩子们在大海边嬉戏玩耍的场景。全班进行交流。

5、师引:听!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小孩与大海玩得很快乐,你们想去看看那快乐的场面吗?那好,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6、板书:小孩与大海。

二、海边采风,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小孩与大海玩耍的场面。

3、全班进行交流:你采集到哪些画面?

板书:踏浪、堆城堡、拾贝壳、看船远航。

三、海滩掠影,品味感悟。

1、师引:小摄影师们,让我们先一起去抓拍“踏浪”的画面吧!

2、师配乐范读,cai出示句子:

孩子们踩在软软的细沙上,叫着,跳着,笑着,奔向大海,留下一串串小脚印。

3、小组进行交流,全班反馈。

4、cai出示海边孩子们踏浪的兴奋场面。

5、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

6、继续抓拍精彩处,读一读后面这几句话。

7、师导:浪花真顽皮,逗得孩子们又笑又叫,孩子们在“踏浪”中享受到了大海给他们带来的无限快乐。走,让我们再去欣赏一下我们拍摄的照片吧!

8、齐读第1自然段。

9、学生交流对大海的印象。

10、师总结:大海不仅给小孩们带来了快乐,还给我们这些小摄影师们带来了许多乐趣,相信下节课,我们会抓拍到更多精彩的作品!

1、读生字,选择喜欢的`方式自由识记字形。

2、教师范写难写的生字。

3、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提问:请同学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读了第七课,你知道了什么。

2、师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大海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乐趣?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大海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乐趣?

2、画出相关的句子。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一)读第二自然段。

(1)说说写了什么?(孩子们玩沙堆城堡。)。

(2)拓展:他们还会堆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3)指导有感情朗读。

(二)读第三自然段。

(1)说说写了什么?(孩子们捡贝壳)。

(2)拓展:他们捡到什么样的贝壳?用贝壳做什么呢?

(3)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读第四、五自然段。

(1)说说写了什么?(孩子们看船出海。)。

(2)指导感情朗读。

三、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说说:大海给孩子带来哪些乐趣?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观察能力和表现手法。

四、拓展学习。

收集描写大海的句子,和同学们一起欣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