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总结>古代和现代的学习(实用23篇)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实用23篇)

作者:飞雪

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下面是一些学习心得和体会的总结,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礼”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为人的容貌,举止。通俗而言,“礼仪”即为人在社会活动之中应当具备的礼节。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当今社会,古代礼仪传承下来的痕迹似乎不多,而西方的礼仪占据鳌头,让人为之忧心。查找许多资料,对于中国古代礼仪的没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不可否认的因素。一是历史的断层。历史上两个朝代礼仪的没落最为严重。其一为元朝。元朝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根本上来说对是汉族的打压,而汉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文化被专制控制着,礼仪自然也就渐被瓦解。其二为清朝。清朝的闭关锁国以及被外国侵略之下,民不聊生,人民只关注着如何生存,生活层次的中国礼仪早被抛诸脑后,而再重拾起对其的思考是要建立在人民有着安逸生活的基础之上,而这中间的时间差,长达已久。二是意识的没落。人的意识控制着人的行动。在现代化的洪流之中,支撑住礼仪中流砥柱的意识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人以考虑自身利益为前提,谦让原则,无私原则,情感原则等暂时让位给了争夺原则,自我原则,实用原则等。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被领悟得越来越少。其实谁也无法简单对此判断孰是孰非,这里赫然横亘着一个无可奈何。当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必然也影响着中国礼仪的发展。

很多人怀旧,因古代礼仪自有其本身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仪式尊崇感,而我们恰恰生活在一个自由、随性的时代,把古代礼仪看做繁琐,实际上不论是刻意推崇还是漠不关心,古代礼仪所传承的内涵始终未变,我们依然看中家庭和睦,追求幸福生活,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表达更加清晰。古代礼仪不是消失,而是在以另一种形式继续传承。我们不需怀古,不需批今,做好自己,做好传承,讲礼仪的温馨终将体会。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3)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8)至乐莫如读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9)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2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论战中,我们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下面是现代古代称谓礼仪请参考。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用“道德高尚”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称对方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用对方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用辈份低”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用“地位卑*”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犬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称自己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直呼自己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儿子。

令嗣:称对方儿子敬词,同“令郎”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妻子。

令兄:称对方之兄敬词。

令弟:称对方之弟敬词。

令坦:称对方女婿敬词。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学生。

贤兄:对同辈友人敬称,贤指德才之众,故用为敬词。

仁兄:对同辈友人敬称。常用于书信。

仁弟:对同辈中青年者敬称。师长对学生,年长者对幼子亦常以之为称,表示爱重。

贤弟:意为“仁弟”,贤有德行好、才能出众之意,故习以为敬词。

高足:称别人学生。

自己谦称。

鄙人:“鄙人”本意指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谦称。“臣”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后来也完全表示谦称。

仆::男子自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敬重。

小可:宋元间人自称谦词。

小生:晚辈对尊长称自己谦词。

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谦词。

晚生:男子对前辈称己谦词。

不肖:男子自谦词。不肖原指于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男子自谦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妄:男子对自己谦称。不妄意为无才能意思。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故自谦“不敏”。

晚生、后学、晚侍: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谦称。

在下:自称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弟妹。

舍侄:称自己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妻子。

外子:称自己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儿子。

小女:称自己女儿。

敝友:称自己朋友。

妻子种种称呼。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妻子,后来作为妻子通称。

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称呼。

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服饰,后人用作妻之谦词。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

发室:原配妻子。

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1)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8)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9)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1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3)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5)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在多种称呼并列的漫长历史时期里,“元旦”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到了清朝的时候,以“元旦”作为新年第一天的记录才渐渐多了起来,并且成为了正式的用法。

“元旦朝贺,凡三品以上之大臣年逾七十者,不必随班行礼,俟百官朝贺后,朕回乾清宫,伊等至乾清门请旨。钦此。”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古代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材能兼备的舜。

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历代王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当代的“元旦”又是怎么来的。

现在的“元旦”其实只有百年的历史,它的产生还得从辛亥革命说起。

1912月31日“诞生”于南京。

经议决:自阴历十一月十三日起,即阳历元旦,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称中华民国元年正月一日。

——《组织临时政府各省代表会纪事》。

公历1911年12月31日。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元旦”正式成为我们的节日。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总而言之,当代的元旦是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即1月1日)。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2.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黄钟毁弃,瓦釜雷呜。(屈原)。

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8.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

1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1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12.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

13.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16.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9.山随平野近,江入大荒流。(李白)。

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2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2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2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2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3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33.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3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3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3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38.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39.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

4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4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4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4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45.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唐,邵谒)。

4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

47.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王维)。

4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

4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5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5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

53.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石达开)。

5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李世民)。

5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5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5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5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6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白居易)。

6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6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

6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6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65.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李白)。

6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

6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68.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6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琵半遮面。(白居易)。

7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7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7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7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苏麟)。

7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75.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7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7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7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7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8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8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

8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8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85.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

8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87.空床卧听风吹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宋,贺铸)。

8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8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9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

9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

9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

9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流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9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9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9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9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

98.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99.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明,王慕)。

10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10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10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10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

10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10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

10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0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10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09.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

1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111.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关汉卿)。

1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11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1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

11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

117.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苏轼)。

118.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曼殊)。

11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12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12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12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12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2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

125.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唐,杨敬之)。

12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杜牧)。

127.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12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129.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13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

13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132.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13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134.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

13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137.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13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13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140.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4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42.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14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4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幸苦为谁甜。(唐·罗隐)。

14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14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147.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

148.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149.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

150.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

151.今年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杜荀鹤)。

152.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唐·花蕊夫人徐氏)。

153.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刘禹锡)。

15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15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5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157.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15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159.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160.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16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16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16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6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16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166.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

16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168.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169.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

170.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17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172.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陈毅)。

17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174.男儿未展凌云志,空负天生五尺躯。(王达强)。

175.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176.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里爬出!(叶挺)。

177.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

178.一腔热血化春雨,壮志千秋泣鬼神。

179.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黄兴)。

180.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181.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杨超)。

182.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83.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金方昌)。

184.早已森严避垒,更加众志成城。(毛泽东)。

185.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

186.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毛泽东)。

187.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18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

189.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

190.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毛泽东)。

19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

192.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毛泽东)。

193.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毛泽东)。

194.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

195.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96.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

197.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毛泽东)。

198.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泽东)。

199.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

20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诗词鉴赏:现代诗词古代诗词。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2.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黄钟毁弃,瓦釜雷呜。(屈原)。

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8.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

1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1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12.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

13.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p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16.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9.山随平野近,江入大荒流。(李白)。

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2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2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2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p

2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3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33.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3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3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3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38.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39.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

4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p

4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4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4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45.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唐,邵谒)。

4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

47.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王维)。

4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

4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5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5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

53.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石达开)。

5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李世民)。

5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5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5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5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6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白居易)。

6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6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

6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6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65.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李白)。

6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

p

6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68.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6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琵半遮面。(白居易)。

7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7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7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7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苏麟)。

7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75.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7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7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7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p

7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8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8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

8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8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85.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

8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87.空床卧听风吹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宋,贺铸)。

8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8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9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

p

9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

9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

9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流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9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9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9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9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

98.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99.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明,王慕)。

10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10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10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p

10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

10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10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

10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0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10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09.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

1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111.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关汉卿)。

1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11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p

11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

11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

117.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苏轼)。

118.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曼殊)。

11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12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12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12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12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2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

125.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唐,杨敬之)。

p

12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杜牧)。

127.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12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129.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13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

13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132.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13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134.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

13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3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137.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p

13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13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140.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4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42.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14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4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幸苦为谁甜。(唐・罗隐)。

14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14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147.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

148.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p

149.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

150.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

151.今年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杜荀鹤)。

152.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唐・花蕊夫人徐氏)。

153.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刘禹锡)。

15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15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5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157.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15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p

159.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160.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16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16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16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6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16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166.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

16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168.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169.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

p

170.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17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172.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陈毅)。

17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174.男儿未展凌云志,空负天生五尺躯。(王达强)。

175.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176.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里爬出!(叶挺)。

177.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

178.一腔热血化春雨,壮志千秋泣鬼神。

179.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黄兴)。

180.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p181.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杨超)。

182.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83.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金方昌)。

184.早已森严避垒,更加众志成城。(毛泽东)。

185.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

186.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毛泽东)。

187.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18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

189.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

190.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毛泽东)。

19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

p

192.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毛泽东)。

193.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毛泽东)。

194.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

195.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96.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

197.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毛泽东)。

198.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泽东)。

199.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

20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

p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6)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7)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1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1)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4)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15)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7)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20)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4)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6)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7)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8)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9)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10)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列子。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12)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13)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陈善。

14)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1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16)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17)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18)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19)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20)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6)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7)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1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14)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15)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1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7)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9)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3)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4)开卷有益。——赵光义。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6)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8)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9)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1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1)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12)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13)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1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1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

一.“我要和妈妈结婚”

文明的建立割裂了我们与史前的联系,史前的人和历史时代的人仿佛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隔开两个世界的并不是空间,而是时间。因为是时间隔断了历史,所以在历史和史前的两个世界中还存在着一条隐藏着的线。这条线让我想起过去为病人把脉的老中医,人类学家有时也正如这老中医一样,通过一条时间的线来认知遥远的过去。

作为时间的历史会淹没史实,然而,作为历史的时间有时候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会耐人寻味地停滞下来,这样,一些相当于石器时代发展阶段的原始部落竟然同文明社会的人共存于同一个星球之上,这也许是造物主的神奇所为,或者说这正是造物主的幽默所在,他让我们仅仅转一下头看看身边便能测知我们远去的岁月。美洲以及澳洲的土著文化简直就是一部活着的史前史,它让我们感觉到史前其实并不遥远,而真正遥远的不过是我们的感觉。人类学家终于可以不再孤独地沿着那条时间的线逆流而上,而有了原始的土著文化作伴儿,当然更是作向导。跟着向导走比跟着感觉走一般来说心里会更踏实,更不会出错,问题是:我们这样已经被文明宠幸了几千年的现代人能否真正跟上向导的脚步。

“图腾”一词来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的.音译,在英文中它被固定为“totem”,最初也有人把它写成“totam”或“dodaim”。第一个把“totem”一词介绍给西方学术界的人是英国人约翰・郎格(johnlang)。作为东印度公司的译员和商人,他在北美生活了多年,并迷上了印第安土著的风俗习惯。在1791年出版的《印第安旅行记》(voyagesandtravelsofanindianinterpreterandtrader)中,他首次提出了“图腾”的概念。让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没有多少人记住了他的旅行经历,但他随笔提到的图腾文化却引起了整个西方学术界的关注。大约半个多世纪以后,英国旅行家格雷(grey)在1841年出版的《澳大利亚西北部和西部控险记》(journalsoftwoexpeditionsnorthwestandwesternaustralia)也发现,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中也存在着图腾文化现象。就这样,“图腾”作为一个学术术语逐渐为学术界使用。

首先把图腾文化提高到一个重要学术高度的人是英国的苏格兰人麦克伦南(johnfergusonmclennan,1827-1881),他是研究掠夺婚姻的专家,外婚制的发现者。他也是一位进化论学派的并行进化论者(parallelist),虽然与瑞士的巴霍芬没有什么接触,但观点却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主张人类社会先是经历了原始的杂交、母权或外婚制,然后才发展至父权社会。他认为,外婚制即同一部落之内禁止结婚的制度乃是由掠夺婚姻直接产生的后果,掠夺婚姻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溺死女婴而导致妇女稀少,女人不够用了,一个部族就去打另一个部族的女人的主意。部族或集团的独立性正是靠图腾制得以实现,就是说,拥有同一个部落图腾的男女之间是不能结婚的。但是,在他看来,这并不意味着远古的人已经懂得了优生优育,并用图腾以及与之有关的禁忌作为优生体制的保证。外婚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原因,而不是由于生物学上的原因。在《论动物和植物崇拜》和《图腾与图腾文化》两文中,他进一步断定人类历史上的许多文化现象都属于图腾文化,并认为古代的动植物崇拜都是由于图腾制的影响而产生的。他首次使用了“图腾主义”(totemism)一词,由于他的研究,图腾文化热在西方兴起。

无论是作为词语本身还是作为词语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图腾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语境中都会向它的感知者散发出一种迷人的神秘。神秘永远刺激想象力的生长,所以,对图腾涵义的研究仿佛就是一个灯谜竞猜活动。唯一与真正的灯谜活动不同的是,它没有谜底,或者说,谜底并不在我们任何活着的人的手里,包括那些土著的弟兄。土著的弟兄们只知道履行一种千年不变的从高祖传下来的传统和习惯,却从不向自己发问这是为什么。图腾的谜底已沉没在时间之水的深处。于是,不同的图腾研究学派产生了,它们把各自不同的理论制作成打捞器,捞出的东西也各不相同,以致于学术界关于图腾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然而,大致的轮廓还是存在的,认真归纳一下,它大致有以下几种特征:

1、原始民族的社会集团,采取某种动植物为名称,又相信其为集团之祖先,或与之有血缘关系。

2、作为图腾祖先的动植物,集团中的成员都加以崇敬,不敢损害毁伤或生杀,犯者接受一定的处罚。

3、同一图腾集团的成员,可视为一完整的群体,他们以图腾为共同信仰。身体装饰、日常用具、住所墓地的装饰,也采取同一的样式,表现同一的图腾信仰。

4、男女达到规定的年龄,举行图腾入社式。同一图腾集团内的男女禁止结婚,绝对的外婚制(exogamy)。

图腾的起源比图腾的涵义更容易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弗雷泽的“妊娠论”认为图腾是由妊娠母亲臆造出来的,是由于妇女对怀孕原理的无知而发生的一种观念上的错觉而产生的。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w・wundt)、荷兰学者g・a・威尔金(g・a・wilken)认为由于死者的灵魂进入某种动物体内,死者灵魂附体的动物因而成的神圣动物,即图腾。英国人类学术家泰勒先生亦从此说,这就是所说的“灵魂论”。民以食为天,既然有人提到了灵魂,就一定会有人提到与生存相关的物质,这就是b・斯宾塞(b・spencer)提出的“经济论”,他认为通过巫术而达到繁殖动植物的仪式是图腾崇拜的主要仪式,目的是为了促进图腾种类的繁殖,从而解决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还有一个斯宾塞是赫伯特・斯宾塞(herbtspences)则把图腾发生的原因归结到“命名”上,据他推测,原始人存在着用动物名为人起绰号的风俗,后代因此错误地认为其祖先就是与绰号同名的动物,因而产生了图腾,所以说图腾信仰乃是一种被误解了的祖先崇拜。

古代及现代英雄事迹

霍去病是西汉最著名的大将之一,与舅舅卫青合称大汉双璧。正是有这两位英勇天才的大将,汉武帝时期才能逆转汉匈攻守局势,扬我大汉国威。

霍去病出身低微,母亲是平阳公主府女奴卫少儿,父亲则是平阳县小吏霍仲孺。两人无媒苟合有了霍去病,而霍仲孺不愿意承认自己与公主的女奴私通,逃回老家另娶妻子,使得霍去病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

卫青以平阳公主府骑奴出身而受汉武帝重视,只要有才干汉武帝并不在乎出身的高低。所以17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随舅舅卫青出击匈奴有功,19岁的时候被汉武帝提为骠骑将军,21岁破格担任大司马。

霍去病的威名在后世远强于卫青,倒不是因为他比卫青厉害,而是因为他年少成名,又如流星陨落。

霍去病在21岁的年纪就能与舅舅卫青站在同样的高度,一举封侯是为“冠军侯”。所谓冠军侯便是勇冠全军,可见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和他本身军事天赋的过人。然而霍去病却在自己最巅峰的时候离世,于元狩六年去世,享年24岁。天妒英才,这样的结局又为霍去病增添一抹神奇的色彩。

霍去病英年早逝大家都知道,却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过霍去病有无后代,后代结局如何呢?

虽然霍去病年轻早逝,但还是留下了血脉的。史料记载霍去病有子霍嬗,霍嬗是霍去病的唯一血脉。

关于霍嬗生母史料未有记载,结合当初霍去病曾对汉武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可能并没有娶妻,所以霍嬗的生母也许只是霍去病的一个侍妾,其名不足以记入史册。

霍嬗具体的出生年月不详,后世有推测大概是在公元前120年。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之后,霍嬗继任霍去病冠军侯爵位。因为他年少,当时号为“子侯”。

古代与现代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某武士一心想成为世上第一射手,他遍访名师,刻苦训练,终于达到了百发百中的境地,武士自喜。一日,在深山偶遇一高僧,高僧明其箭术,遥指空中的两只飞鹰,武士心领神会,一箭射落了其中的一只,而高僧却说:“取鹰何用弓箭,高手当‘不射而射’”。言罢,高僧抬手一指,虚点向空中的一只飞鹰,只见那鹰好如受重创,径直落至高僧的脚下。武士大为震惊,叹道:“这才是射艺的最高境界啊!”

职业所然,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于上述故事往往也会联想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能达到“不教而教”的艺术境界也正是多少历史教师的孜孜以求啊!当然,希望能有故事中高僧的技艺,把自己教育的航船驶向理想的彼岸,达到教育艺术完美的及至,这是无庸讳言的。但现实中有些事情却往往是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庄子讲过这样一个寓言,是说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忽一起去拜访中央之帝浑沌,浑沌热情周到地款待了他们。告别之时,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想回报一下浑沌。他们商量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息,可独独浑沌没有,我们来为他打开七窍吧!于是,他们一天给浑沌打开一窍。七天后,七窍是开了,而浑沌却因此而死去了。其实,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不知不觉中象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忽一样违背规律的教师还是大有人在的,满怀敬岗爱业爱生之心,大有作为之志,其结果是想走入教育艺术的殿堂,却误入了歧途,压制了学生的发现欲望和创造力,摧残了智慧之花,越来越背离了初衷,伤心莫过于此,悲哉!

近日,初读几篇有关**“无为”思想的文章,深受启发,历史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广大历史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的转变和创新,而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可以给我们现代历史教学以新的启示,新的思考,融入新的教育理念。

“无为”思想是**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是道家学说的精髓。要正确理解**的“无为”思想,还要从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谈起,**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战,统治者恣意妄为,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在**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组织生产和交换,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了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崔逼苛重的赋税,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是说统治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所以,“无为”一词照字面上理解是消极的不作为,不做事或没有任何行动。其实,**的“无为”正是要去为的,是积极的、动态的、创造性的,其正确的含义是不要违反自然规律,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突出表现是一种不强迫,不硬行,不勉强的态度。是“为无为”是“无不为”,“无为”是“有为”的最高表现,是为达到“无不为”的化境,它包含了**对于社会人生深刻而独到的理解。**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辩证法的思想大师,这自然使得他的思想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而且具有不拘泥于传统世俗的独特性。

今天,我们正确理解了**的“无为”思想并把其引入历史教学中,来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会真正有利于把素质教育引入历史课堂之中,这是因为:

第一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无为”思想,就能使我们重新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现代素质教育的历史教学质量关,不仅要看学生所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水平,更要看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未来、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感悟和关心程度,看学生是否从前人活动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中汲取到了智慧和力量,从中学会了生存、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创造。素质教育下的这种新型历史教学质量关、人才关,关键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培养起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现的能力,学生不能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应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都应该是一个“有为”者,“有为”则是“无为”的结果,**曾指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潜在的“有”,“有”是显现的“无”,无更多的限制,则有更多的自主……“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话令人深思!教师“好静”,才不会包办代替,才会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和时间;教师“无为”,才不会把自己的东西塞给学生,才会去认真倾听,倾听中的因势利导;倾听中去创设情境,疏导开学生的思维障碍,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以感悟、以妙不可言,以无为而无所不为;教师“无欲”,才会真正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构建起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历史教学质量关,**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思想大师的这充满辩证法的智慧之语,给我们今天的历史教学的启迪依然是深刻的。

当然,前面已谈及过,”无为”并不是不做事,无作为,而正是积极的、动态的、创造性的去做,这也正是“无为”思想在历史教学上的体现,这种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体现为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教师的示范,既体现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更体现在思维品质的高度上,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启迪智慧者,平常常说的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弦外之音最动听,感受的是乐曲的美和心灵的美。至于如何做到从创设情境到引入佳境,从教化进入悟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的感觉、新的体验,获得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净化,“无为”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道法自然“更是最高法则。看来“无为”教育要实施“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还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

第二在历史教学中提倡“无为”思想”,能创造民主、思辩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无为”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尊重客体的思维方式,它提示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与“行”的活动中,对“知”与“行”的对象与客体要采取尊重的、因顺的态度,不要无视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一味膨胀主体的自我意识,按照主观意图恣意妄为。

在历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历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塑造学生创造人格和个性,而个性创造力根植于个性发展的土壤里,个性发展的土壤肥沃,创新精神才得以发展。民主的教育环境是激发学生思维潜力,促进思维乃至个性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有丰富的想象、积极的思维,才会有独创和新颖,而压抑的课堂环境,态度武断的教师只会压抑学生的发现欲望和创造力,使智慧之花凋谢,灵感之光失色,思维之源枯竭。还学生以心灵自由,发挥群体交互激励机制,大胆地拓展课堂时空,创设“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使其创造的潜能冲破意识阀门,进发为创造力,在思辩和争鸣的过程中得出新的认识,正是**“无为”思想在历史教学中的新应用,“无为”思想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也正是历史教师现代教学观念的折射。

综上所述,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是一种境界;“无为”是一种思想,“无为”是一种技巧,以“无为”之思想,追求现代历史教学之新境界、之高境界,值得我们广大历史教学同仁们继续去思考,去探索。

现代古代称谓礼仪

(1)古代帝王自称。

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毂(不善)。

(2)读书人自称。

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3)一般人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4)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

常用“家”“舍”等谦辞。“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5)其他自谦辞。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老人自谦时可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

2.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称呼,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

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

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

令,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堂(对方母亲)。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对方的儿子)。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谓前面加“先”“太”或“大”

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身份最高或辈分更高,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3.贱称。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中的“竖子”就是对人的蔑称。

现代古代称谓礼仪

家庭内部关系称谓: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儿子所生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孙子、孙女。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侄:哥哥或弟弟的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侄子、侄女。

外甥:姐姐或妹妹的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外甥、外甥女。

父系旁系亲属称谓: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旁系亲属称谓: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外孙:夫妻间女儿所生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外孙子、外孙女。

旁系亲属中较复杂的称谓:

叔叔、伯伯的孩子称堂哥、堂姐、堂弟、堂妹,姑姑、姨姨、舅舅的孩子称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依次类推:

堂兄或堂弟(伯父、叔叔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堂侄。

姑表兄或姑表弟(姑姑家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姑表侄。

姨表兄或姨表弟(姨妈家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姨表侄。

舅表兄或舅表弟(舅舅家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舅表侄。

父系直系亲属称谓:

曾祖父、祖父、父亲;曾祖母、祖母、母亲。

母系直系亲属称谓:

曾外祖父、外祖父、父亲;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古代礼仪传承到现代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中秋节古代现代诗歌

诗歌一直是我们情感表达的一种文学方式,那么,大家知道关于中秋节的古代现代诗歌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中秋节古代现代诗歌,欢迎阅读。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金桂飘香中秋夜。

月圆风柔是佳期;。

桂香撩起了你我思乡的情,

月明点亮了你我思亲的心;。

望碧空万里,星月相辉,

看秋菊绽放,香溢满怀,

游子心,逢佳节,盼团圆,只把那思念熟透;。

十五夜,故乡月,人尽望,只把那思念遥寄!

偶有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起舞弄清影,长袖起,绵绵;。

横笛吹乡曲,清歌呤,缕缕。

玉液满,琼杯滑,

对饮邀月,共解乡愁!

一颗颗游子的心,一颗颗祈祷的心,一颗颗虔诚的心,

此时此刻,温暖在一起!

红灯倩影,含情脉脉,浓郁人情味;。

异土风情,婀娜缤纷,共抒真善美!

且让我们手牵手,坐成一个圆圆的月亮,

把那思念传递,融合成美好的回忆;。

且让我们肩并肩,围成一个圆圆的月亮,

把那祝福传达,交汇成永恒的幸福!

今生今夜,今夜今月,

今生今夜,今夜今月,

不长好,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代与现代

在众多的生活用品中,酒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用品。这是因为:。

1、中国酿酒的原料主要是粮食,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由于酿酒一般获利甚丰,在历史上常常发生酿酒大户大量采购粮食用于酿酒,与民争食,当酿酒原料与口粮发生冲突时,国家必须实施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加以干预。

2、酿酒及用酒是一项非常普遍的社会活动。首先,酒的生产非常普及,酿酒作坊可以大规模生产,家庭可以自产自用。由于生产方法相对简便,生产周期比较短,只要粮食富裕,随时都可以进行酿酒。酒的直接生产企业与社会上许多行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酒的消费面也非常广,如酿酒业与饮食业的结合,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国家对酒业的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3、国家对酒实行榷酒以来,一般来说,酒是一种高附加值的商品。酿酒业往往获利甚厚,在古代,在社会上能够开办酒坊酿酒的人户往往是富商巨贾,酿酒业的开办,给他们带来了滚滚财源,但财富过分集中在这些人手中,对国家来说并不是有利的。酒政的频繁变动,实际上是酒利的争夺,即是不同利益集团对酒利的争夺的结果。即使在当代,不同行业,不同管理层,不同的流通环节对酒利的分配也是有一定的矛盾的。

4、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它不是生活必须品,但却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如同古人所说的"酒以成礼,酒以治病,酒以成欢",在这些特定的场合下,酒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酒又被人们看作为是一种奢侈品,没有它,也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酒能使人上瘾,饮多使人致醉,惹事生非,伤身败体,人们又将其作为引起祸乱的根源。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酒业管理,使酒的生产,流通,消费走上正确的轨道,使酒的正面效应得到发挥,负面效应得到抑制也是一门深厚的学问。

数千年来,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历代统治者对于酒这个影响面极广的产品,从放任不管到紧抓不放,实行了种种管理政策。这些措施有利有弊,执行的程度有松有紧,历史上人们对其有煲有贬,虽然这些都成了历史,但对于后人总有借鉴的作用。

远古时代,由于粮食生产并不稳定,酒的生产和消费一般来说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主要受粮食产量的影响。同时要明确的是,在奴隶社会,有资格酿酒和饮酒的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上层人物。酒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并不是商品,而只是一般的物品。人们还未认识到酒的经济价值。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朝前期。

从夏禹绝旨酒开始及周公发布《酒诰》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酒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酒政的具体实施形式和程度随各朝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在禁酒,榷酒和税酒之间变来变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实行不同的酒政,往往涉及到酒利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分配问题,有时,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另外,由于政权更迭,酒政的连续性时有中断,尤其是酒政作为整个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其实施的内容和方式往往与国家整个经济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1、禁酒:即由政府下令禁止酒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禁酒的目的主要是:减少粮食的消耗,备战备荒。这是历代历朝禁酒的主要目的;防止沈湎于酒,伤德败性,引来杀身之祸,禁止百官酒后狂言,议论朝政。这点主要针对统治者本身而言;禁群饮,在古代主要是为了防止民众聚众闹事。

由于酒特有的引诱力,一些贵族们沈湎于酒,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最高统治者从维护本身的利益出发,不得不采取禁酒措施。

在中国历史上,夏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传"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魏策二》)在此,“绝旨酒”可以理解为自己不饮酒,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绝旨酒"的目的大概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表明自己要以身作则,不被美酒所诱惑,同时大概也包含有禁止民众过度饮酒的想法。

实证明夏禹的预见是正确的。夏商的两代末君都是因为酒而引来杀身之祸而导至亡国的。从史料记载及出土的大量酒器来看,夏商二代统治者饮酒的风气十分盛行。夏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夏桀最后被商汤放逐。商代贵族的饮酒风气并未收敛,反而越演越烈。出土的酒器不仅数量多,种类繁,而且其制作巧夺天功,堪称世界之最。这充分说明统治者是如何的沈缅于酒。据说商纣饮酒七天七夜不歇,酒糟堆成小山丘,酒池里可运舟。据研究商代的贵族们因长期用含有锡的青铜器的饮酒,造成慢性中毒,致使战斗力下降。商代的灭亡被普遍认为酗酒成风是其重要的原因。西周统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统治之后,发布了我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说道,不要经常饮酒,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抓起来杀掉。在这种情况下,西周初中期,酗酒的风气有所敛。这点可从出土的器物中,酒器所占的比重减少得到证明。《酒诰》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归结为,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并认为酒是大乱丧德,亡国的根源。这构成了中国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典范。

西汉前期实行"禁群饮"的制度,相国萧何制定的律令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史记·文帝本纪》文颖注)。这大概是西汉初,新王朝刚刚建立,统治者为杜绝反对势力聚众闹事,故有此规定。禁群饮,这实际上是根据《酒诰》而制定的。

禁酒时,由朝廷发布禁酒令。禁酒也分为数种,一种是绝对禁酒,即官私皆禁,整个社会都不允许酒的生产和流通;另一种是局部地区禁酒,这在有些朝代如元代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粮食丰歉程度不一。还有一种是禁酒曲而不禁酒,这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即酒曲是官府专卖品,不允许私人制造,属于禁止之列。没有酒曲,酿酒自然就无法进行。还有一种禁酒是在国家实行专卖时,禁止私人酿酒、运酒和卖酒。

在历史上禁酒极为普遍,除了以上的政治原因外,更多的还是因为粮食问题引起的。每当碰上天灾人祸,粮食紧张之时,朝廷就会发布禁酒令。而当粮食丰收,禁酒令就会解除。禁酒时,会有严格的惩罚措施。如发现私酒,轻则罚没酒曲或酿酒工具,重则处以极刑。

2、榷酒。

榷酒,现在称为酒的专卖。即国家垄断酒的生产和销售,不允许私人从事与酒有关的行业。由于实行国家的垄断生产和销售,酒价或者利润可以定得较高,一方面可获取高额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此来调节酒的生产和销售。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在历史上,专卖的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完全专卖。

这种榷酒形式,是由官府负责全部过程,诸如造曲,酿酒,酒的运输,销售。由于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酒价可以定得很高,故往往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收入全归官府。

(2)间接专卖。

间接专卖的形式很多,官府只承担酒业的某一环节,其余环节则由民间负责。如官府只垄断酒曲的生产,实行酒曲的专卖,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在南宋时实行过,叫“隔槽法”,官府只提供场所,酿具,酒曲,酒户自备酿酒原料,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费用,酿酒数量不限,销售自负。

(3)商专卖。

官府不生产,不收购,不运销,而由特许的商人或酒户在交纳一定的款项并接受管理的条件下自酿自销或经理购销事宜,非特许的商人则不允许从事酒业的经营。

西汉前中期酿酒业是很发达的。但并没有实行酒的专卖,西汉武帝时期第一次实行酒的专卖酒业政策的变化,是汉武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财经政策的一部分。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多年中,针对当时商人把持盐业,铁业,投机倒把,大发横财,但却“不佐国家之急”的不义之举,首先下令把盐业,铁业收归国家专营,这些措施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为实行榷酒准备了重要的前提条件。既然盐和铁可以实行国家专卖,酒这种商品,到了一定的程度,提到专卖的议事日程也是迟早的事了。因为酒确实是一种可以为国家敛聚巨大财富的特殊商品。

促使实行榷酒政策的直接原因可能还是国家财政的日益捉襟见衬。在汉武帝末期,由于国家连年边关战争,耗资巨大,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酒这种几乎象盐,铁那样普遍的物品,由于生产方法相对比较简单,生产周期比较短,投资少,原材料来源丰富,产区分布广泛,酒的销路极广,社会需求量极大,赢利丰厚,其敛财聚宝的经济价值终于第一次被体现出来了。据史料记载,天汉三年(前98年)春二月,“初榷酒酤”(《汉书·武帝本纪》)。

榷酒的首创,在中国酒政史上甚至在中国财政史上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这是因为:

(1)榷酒为国家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为当时频繁的边关战争,浩繁的宫廷开支和镇压农民起义提供了财政来源。且这比直接向人民征税要高明,更合情理。因为酒是极为普及的物品,但又不是生活必需品。实行专卖,提高销售价格,表面上看,饮酒的人未受到损害。但酒的价格中实际上包含了饮酒人向国家交纳的费用。这对于不饮酒的人来说,则间接地减轻了负担,尽管这也是一般人所体察不到的。

(2)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一部分商人,富豪的利益转移到国家手中。因为当时有资格开设大型酒坊和酒店的人都是大商人和大地主。财富过多地集中在他们手中,对国家并没有什么好处。实行榷酒,在经济上剥夺了这些人的特权。这对于调剂贫富差距,无疑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3)实行榷酒,由国家宏观上加强对酿酒的管理,国家可以根据当时粮食的丰歉来决定酿酒与否或酿酒的规模,由于在榷酒期间不允许私人酿酒,卖酒,故比较容易控制酒的生产和销售,从而达到节约粮食的目的。

酒的专卖,在唐代后期,宋代,元代及清朝后期都是主要的酒政形式。

在历史上,北宋和南宋两代酒的专卖是最具特色的。北宋的专卖有多种形式.据史料记载,大体上有二种,此外还有承包制形式。

在历史上还有一种专卖,即酒曲的专卖,官府垄断酒曲的生产,由于酒曲是酿酒必不可少的基本原料,垄断了酒曲的生产就等于垄断了酒的生产.民间向官府的曲院(曲的生产场所)购买酒曲,自行酿酒,所酿的酒再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费用。这种政策在宋代的一些大城市,如东京(汴梁),南京(商丘)和西京(洛阳)曾实行。

饮酒时应该搭配食用什么食物,时常困绕着人们,几百年来,饮酒时选择适当的食品似乎已经形成了一条条的规律。但是,随着现代的社会中新食品和新型酒类的不断涌现,这些规矩显得陈旧,越来越不适用了。

多年来,我积累了些经验,可以解决你遇到的难题。这些所谓的“原则”不是告诉你喝酒时吃些什么,只是说明食物与酒类之间如何影响,相互作用的。饮酒时搭配食物重要的是根据口味而定。食物和酒类可以分为四种口味,这也就界定了酒和食物搭配的范围,即:酸,甜,苦和咸味。

酸味:你可能听说过酒不能和沙拉搭配,原因是沙拉中的酸极大地破坏了酒的醇香。但是,如果沙拉和酸性酒类同用,酒里所含的酸就会被沙拉的乳酸分解掉,这当然是一种绝好的搭配。所以,可以选择酸性酒和酸性食物一起食用。酸性酒类与含咸食品共用,味道也很好。

甜味:用餐时,同样可以依个人口味选择甜点。一般说来,甜食会使甜酒口味减淡。如果你选用加利福尼亚查顿尼酒和一小片烤箭鱼一起食用,酒会显得很甜。但是,如果在鱼上放入沙拉,酒里的果味就会减色不少。所以吃甜点时,糖份过高的甜点会将酒味覆盖,失去了原味,应该选择略甜于一点的酒类。这样酒才能保持原来的口味。

苦味:仍然使用“个人喜好”原则。苦味酒和带苦味的食物一起食用苦味会减少。所以如果想减淡或除去苦味,可以将苦酒和带苦味的食物搭配食用。苦味:仍然使用“个人喜好”原则。苦味酒和带苦味的食物一起食用苦味会减少。所以如果想减淡或除去苦味,可以将苦酒和带苦味的食物搭配食用。

咸味:一般没有盐味酒,但有许多酒类能降低含咸食品的盐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食用海产品如鱼类时,都会配用柠檬汁或酒类,主要原因是酸能减低鱼类的咸度,食用时,味道更加鲜美可口。

现代古代称谓礼仪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泥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古代及现代英雄事迹

在现代社会里,英雄的概念比较广阔。在这里,要讨论的是从历史的角度谈古代那种英雄的概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及现代英雄事迹,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霍去病是西汉最著名的大将之一,与舅舅卫青合称大汉双璧。正是有这两位英勇天才的大将,汉武帝时期才能逆转汉匈攻守局势,扬我大汉国威。

霍去病出身低微,母亲是平阳公主府女奴卫少儿,父亲则是平阳县小吏霍仲孺。两人无媒苟合有了霍去病,而霍仲孺不愿意承认自己与公主的女奴私通,逃回老家另娶妻子,使得霍去病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

卫青以平阳公主府骑奴出身而受汉武帝重视,只要有才干汉武帝并不在乎出身的高低。所以17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随舅舅卫青出击匈奴有功,19岁的时候被汉武帝提为骠骑将军,21岁破格担任大司马。

霍去病的威名在后世远强于卫青,倒不是因为他比卫青厉害,而是因为他年少成名,又如流星陨落。

霍去病在21岁的年纪就能与舅舅卫青站在同样的高度,一举封侯是为“冠军侯”。所谓冠军侯便是勇冠全军,可见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和他本身军事天赋的过人。然而霍去病却在自己最巅峰的时候离世,于元狩六年去世,享年24岁。天妒英才,这样的结局又为霍去病增添一抹神奇的色彩。

霍去病英年早逝大家都知道,却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过霍去病有无后代,后代结局如何呢?

虽然霍去病年轻早逝,但还是留下了血脉的。史料记载霍去病有子霍嬗,霍嬗是霍去病的唯一血脉。

关于霍嬗生母史料未有记载,结合当初霍去病曾对汉武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可能并没有娶妻,所以霍嬗的生母也许只是霍去病的一个侍妾,其名不足以记入史册。

霍嬗具体的出生年月不详,后世有推测大概是在公元前120年。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之后,霍嬗继任霍去病冠军侯爵位。因为他年少,当时号为“子侯”。

我喜欢看三国,在这么多英雄里我只喜欢赵云。虽然见不到真的,但是我见到了玩具版的赵云,现在我和他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而感到自豪。

“赵云”,从头到脚看起来不但帅气,而且还十分霸气。手里来着“长龙剑”,逼得你无处躲藏。脚上蹬着“飞影闪”。看着那炯炯有神的眼睛,真的让我非常胆怯。

帅气,是因为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霸气,是因为他背上那金光闪闪的龙,和他那钢铁般的装备。

他的剑,大约有1dm长,他的刀也大约有1dm长,可他身体也只有1dm长,他的武器占了身体的百分之六十,可装备只占了百分之四十。

我喜欢赵云,我崇拜赵云的胆量,我有“赵云”而感到骄傲,而感到非常自豪。

以前,爸爸妈妈带我经过风景秀丽的西湖边,在北山路上,我只会注意到夏天美丽的荷花,和冬天披着厚厚白雪的断桥,今天,在参观了岳王庙后,才知道还有一位“精忠报国”的英雄—岳飞,也埋葬在这青山绿水之间。

其实,我一直对“英雄”的理解是很模糊的,今天在了解了岳飞的事迹之后,我才觉得他就是历史上一位伟大英雄的代表。在古代南宋的时候,中国北方的领土受到了金兵的侵略,仿佛处处都能听到老百姓的啼哭声,大家都被饥饿和恐惧所包围着,土地被占领了,连老皇帝也都被金兵抓走了。这时,岳飞挺身而出,听从他母亲的教导,带领他的“岳家军”开始抵抗金兵,打了很多的胜仗,这样下来,金兵的首领金兀术对岳飞感到有点害怕,然后他和南宋的宰相秦桧秘密联系,开始计划如何害死岳飞。我觉得,岳飞虽然知道有人在陷害他,但是他仍然以国家为重,没有考虑自己个人的情况,坚持抵抗金兵。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这么一位伟大的英雄最后还是被奸臣害死了,被害死的时候,岳飞还很年轻,这让我感到十分的可惜,岳飞这个英雄死的太冤枉了。

走出岳庙的时候,我感到心情非常的沉重,就像天气一样阴沉沉的。但是,今天我感觉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以后我要向岳飞学习,做一个对祖国热爱和忠诚的人,想到这一点,我的心情忽然又变得明朗起来。

这就是我眼中的岳飞,一位伟大的英雄。

什么叫“消防”,我想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回答上来,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开《现代汉语词典》,其中的解释为:“救火与防火”。发生火灾,人们都会立刻拨打“119”电话,消防员叔叔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救火。但总是或多或少的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电视、报纸经常报道类似事件,那场面真是惨不忍睹,触目惊心。

你说你是火的敌人,你说你是金刚的铁人,你还说你喜欢红色的军装。是的,我看到了,你们的身影常常在熊熊大火里穿梭。

那是一个由于汽油引发的火灾,黑暗的夜里,一座高楼里燃起大火,人们慌慌忙忙地跑了出来,尖叫声哭泣声使整个城市乱成一锅汤。你们来了,像箭一样从远方呼啸而来。群众松了一口气,安静地等待你们的救援。你们的到来,让群众们有了一丝的安慰。面对这张牙舞爪火魔的挑衅,你们从容不迫。当得知是由于汽油罐的汽油正不停地涌出,只有设法冲进去堵上洞口,大火才可能扑灭。可是大火还在燃烧,汽油罐随时都会发生爆炸。沉默了一会,队长说:“我去。”我是你,可避免的。因为有你们,许多受灾的百姓得到解救,许多灾难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一旦灾难降临在我们身上,救星,你们用你们的行动让明确了“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含义,也证实了你们职业的神圣。

1136年(绍兴六年)初,由宰相张浚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北伐中原。张浚命令岳飞进军襄阳,作好直捣中原的准备。

二月,岳飞于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发布讨伐伪齐的檄令,并积极做好进军襄阳的军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飞悲痛不已,目疾复发,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自行解职,扶母灵柩至庐山安葬。并接连上表,乞守三年终丧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飞忠孝难以两全,赶回军中,七月正式誓师北伐。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往东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统领,直奔镇汝军,牛皋早年在汝州鲁山县宝丰村同金军作战,此时重返故地,精神抖擞,一战即攻克汝城,生擒伪齐守将薛亨,紧接着又乘胜攻克颍州,为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贵、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进军,在攻克卢氏县后,又西取商(陕西商县)、虢(河南灵宝),东下伊阳(河南嵩县),一路缴获粮食十五万石,降众数万。杨再兴大败伪齐张宣赞人马,收复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王贵在收复虢州后,又率军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等县城,席卷了商州全境。

岳家军北伐大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遂复商於之地,尽收虢洛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

收复商、虢等城后,飞向朝廷请示:如形势有利,将命王贵、牛皋两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黄河,与太行忠义民兵配合作战,收复河北失地。但他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于收复卢氏、长水之后的第十七天,终因“孤军无援”和“以粮不济”,不得不退师鄂州。

岳飞夺回商、虢等地,伪齐刘豫大为震惊。是年九月,刘豫筹集三十万人马,号称七十万,向淮西发动进攻。高宗得报后,认为刘光世、张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线,要调岳飞军沿江东下。诏书到达鄂州时,飞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犹豫,立即向九江进发。赶到九江时,淮西战事已告结束。

完颜兀术看到岳飞移军东下,中线空虚,有可乘之机,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与伪齐合兵,向襄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飞接到多地的告急军情后,当机立断,调集二万精锐第三次出师北伐。

岳飞出师到达各地之前,部将寇成、王贵、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岳飞大军开到前线,给守城将士以极大鼓舞,军威更振。商州转危为安。襄汉战线也因岳飞大军的到来,敌军不战而退。飞又准备收复蔡州,因见州城防守严密,“势不可攻”,乃作罢。

按照朝廷“规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飞此时已胜利完成任务,加之所带军粮有限,便决定还师鄂州。

飞撤军前,为避免遭敌追击,命王贵、董先向蔡州城发动一次进攻,以作掩蔽。但飞军撤退的消息传到敌营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击。董先、王贵等率军退到白塔地方,李成亲率刘复、孔彦舟等十员大将,合力追来。飞率军迎击,经过激战,擒获伪齐将领数十人,俘数千人,马三千六百匹,衣甲器仗无计其数。敌兵尸体填满溪谷,拥坠入水而死者无算。

岳飞对被俘伪齐士卒,均散钱遣返还乡。并对他们说:“汝皆中原百姓,国家赤子,不幸为刘豫驱而至此。今释汝,见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军前进恢复,各率豪杰来应官军!”

古代与现代

《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当我又深刻地读这篇文言文的时候,我理解了许多当时没懂的道理。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骁勇善战,但唯一的不足是很少读书。孙权便让吕蒙学习,但吕蒙以军中事物繁多来推脱。经过孙权的劝解后,吕蒙答应学习了,吕蒙经过学习后,连鲁肃都大吃一惊,可见学习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不难想象,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有多好,我们有大把时间读书,但我们有些人放弃了大好时光去干一些无用的事。我们现在学习有宽阔的教室明亮的灯,有老师辅导。

有一次,我们考了一份语文试卷,我的成绩很不理想,许多学过的知识没有答上来,课下的词语解释错得一塌糊涂,翻译句子也出现了错。而且,我没有审好作文题,没用横线划出修辞句没有采用总分总结构,导致作文扣了十分。考得太差,我认为原因是自认为没有需要背的东西,没有认真背,审题不仔细,太马虎,还有基础知识不扎实。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后悔和叹息,卷子上鲜红的叉和分数使我的心好像被针扎了似的刺痛。想想当初,孙权要吕蒙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而我却以自己学得不错为理由来推辞……难过和后悔涌上我的心头。再想想,吕蒙在接受孙权的劝诫后努力学习,不久就学有所成,让鲁肃为之敬佩。我也要学习吕蒙的精神,努力学习,争取让人刮目相看。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以孙权劝诫吕蒙学习,之后吕蒙学有所成的事情,来告诉我们,学习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不学习,学无止境。

古代与现代

苹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由于其口味甘甜,营养丰富,受到了很多国家人民的欢迎。因此,苹果与葡萄、香蕉、柑桔并称为世界四大水果。

苹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得从夏朝说起。相传夏禹曾吃“紫柰”,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提到“枇杷橪肺,亭柰厚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写道“凉州有冬柰,冬熟”,柰就是中国古代的苹果。柰的别名有很多,如林檎、沙果、花红。柰是中国古代主要栽培的苹果品种。

可是,柰与现代苹果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柰与现代苹果都属于蔷薇科苹果属。但不同的是,柰属于花红种,现代苹果属于苹果种。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中记载:“柰,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这样味道的柰显然与现代苹果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中国老百姓常吃的苹果,其源头需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187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夫妇把现代苹果引植到山东烟台,开始了中国现代苹果栽培历史。后来,山东青岛和辽宁南部相继引进国外苹果品种。一当国外品种引入中国,与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相适应后,大面积的栽培种植便开始了。随着国外苹果品种的引进,中国古代苹果便逐渐失去了市场。

如今,中国苹果的主产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一带、黄土高原地带等地。种植品系主要有元帅、富士、嘎啦和金冠等。这些品系的苹果与古代苹果相比,果形硕大、色泽明艳、口感爽脆。优良的品质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在全世界90多个种植苹果的国家中,中国的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