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向人类的祖先教学设计(专业16篇)

向人类的祖先教学设计(专业16篇)

作者:笔砚

教学计划需要根据教学周期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的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一课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

本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联系生活实际。

针对这一课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教具学具准备。

蜡烛、火柴、细线、风的形成演示箱(纸风箱)、蚊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开始前,老师想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想看吗?

【学生回答】(出示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说得真好。

师:那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风是怎么形成的。【板书课题】。

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

(一)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演示实验】。

出示要求:

(1)纸螺旋悬挂起来,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

(2)点燃酒精灯,放在螺旋圈下面,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3)移走酒精灯,放在左、右边观察,有什么现象?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教师演示实验】。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汇报】。

师:非常好,你观察的真仔细。

师:是啊,点燃酒精灯,放在螺旋圈下面,纸螺旋会转动起来,为什么纸螺旋会转动起来呢?同学们先小组内讨论。

师:好了,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答案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

师:你的答案让老师都感到骄傲,非常棒。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空气受热会上升,那么它是不是风形成的原因呢?那么要想验证,我们必须用第二个实验来证明。

(二)活动二:风的形成(分组实验)。

师:为了研究风的形成,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样的实验器材,【出示实验箱】这是我们的实验箱,还有蜡烛、火机、沙土、香。

师:实验器材都准备好了,那我们怎么做呢?看这里【出示实验步骤】。

【学生观看】。

师:都看完了吗?那谁发现了问题?【学生答】。

师:说的不错(学生说不全是应补充)。

师:在实验室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注意事项】。

师:记住了吗?那我们开始实验吧。

【学生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如实的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

师:做完了吗?现在请组长把每组的实验器材收好,放在自己身后的地上。好了,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按报告单汇报、展台展示】至少两组。

师:说得真好,总结的真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师:大家认为他说的对吗?好大家看这里(出示课件室内空气流动图)。

师: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风的成因的结论。

三、本课小结。

四、下课。

向人类的祖先教学设计

《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积极遵循主体教育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切实体现探究式的教学观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提倡“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性学习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是一个全开放的系统,涉及的范围具有广泛性,提出的问题能是一个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问题的探究可能是实践方面的,也有可能是理论方面的,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教学综合性的科学课程,就需要建构开放性的科学课堂,让科学探究活动走向开放。对此,我在教学《探寻人类祖先的奥秘》一课作了如下尝试:

开放问题的来源,引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大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问在数学教学中重要,在科学教学中更重要,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老师营造课堂氛围,设计开放性提问环境,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提出问题,《探寻人类祖先的奥秘》是继学习《向人类祖先提问》和《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之后的一内容,学生对人类祖先有一定的了解,也存在很多疑惑,我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汇报了他们对人类祖先的了解,并适时鼓励,然后出示“问题树”,在这样的情境中,一个一个问题出来了:

“人类祖先住哪里?吃什么?”

“人类祖先穿什么?”

“人类祖先们之间有矛盾、有斗争吗?”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以后会演变成什么样?”

“都是由古猿进化来的,为什么肤色不同呢?”

……。

再经老师的引导,学生在“问题树”上筛选、提炼、选择研究问题,学生开动了脑筋、展开了想象,既丰富了问题的内容,又选择研究的问题紧扣主题、有研究价值。

开放探究的方式,领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要让学生学好科学这门学科,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引导学生从科学的本性出发的,经历“掌握大量的事实和证据————整理研究资料,发现其中的规律性————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小学生在搜集事实和找证据上受到时空的限制,搜集大量的事实和证据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一个开放的.探究方式。教学《探寻人类祖先的奥秘》时,就让学生参与了这些层面的探究活动:

【大搜集活动】学生个人或探究小组围绕自己选定的研究问题,在课外搜集事实,找证据,有的上网查找,有的访问老师,有的去找地方專家,有的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一个个,一群群真正活动开了,拓宽了搜集事实的途径。

【大交流活动】学生经历了搜集活动,获得了很多资料,孩子们有了收获的喜悦,跃跃欲试了,我借机组织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同桌的悄悄话”谈自己的搜索经历和感受,丰富事实和证据;“学习小组的资料汇集”交换阅读资料卡片,孩子们从多角度了解人类的祖先;“问题小组的摆事实”让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孩子在一起,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各自摆出的事实中明确研究方向。

【大展示活动】学生收集的大量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有的对研究问题有价值,而有的对研究问题价值不大或没价值,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资料进行筛选,为此,我安排了“大展示活动”,让“问题小组”代表展示本问题事实资料,便展示边评价,选择出有价值的事实资料。

开放结果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对于自己探究问题能力或探究的结果不满意或不信任,有时会导致失去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老师要创设环境,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保持良好的探究兴趣和持续的求知欲望,把研究结果展示方式多样化,创设开放的成果展示平台,增加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探寻人类祖先的奥秘”这一问题探究后,我为学生提供了“这个问题我来说一句”、“我有不同意见”、“演讲”、“办手抄报”等表现的机会,学习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人人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笑了,效果出来了。

人类的家园教学设计

1.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居住环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使学生知道地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初步知道六种自然环境、景观特点,能在祖国地形图上指出相应的地形区。

4.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推测地球形状的年代以及我国指南针对世界航海事业的作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5.教育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培养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地球的照片。

2.祖国地形图。

3.剪好能饶地球一周的小串纸人。

4.“高原”景观图。

(一)、激发兴趣。

1.介绍本学期的教学大致内容。

2.继续学习社会课,带领学生粗略的浏览一下第三册的目录,了解学习内容。

(二)、新课。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

问:请你们说说地球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简介:

人们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开始探索和研究地球。古时候的人由于交通工具落后,科技不发达,活动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周围地区的一小片地方,他们看到蓝蓝的天空像一个倒扣着的大锅,罩在平坦的大地上。因此误认为大地是平的,并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由于古人对天地的认识是天圆地方,所以今天我们就看到很多的古物上面都有对这种看法的表示。如古时的钱币,就是这样的。

但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早在1900年前的一次月食时,看到地球的影子移过地球时是圆形的,就有大地是球形的想法。多了不起呀!

两千多年前,我国早发明了指南针。有了它,人们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就迷失不了方向了。这样人们在地球上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了。

四百多年前,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向西行。经过三年的艰苦航行,环绕地球一周,又回到了原来出发的地点。这一事实有利的证明了大地是个球体。

古代的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像一个极大的圆屋顶,或者是个从无底深渊中升起的空心山。古印度人认为,有三头站在巨大的乌龟背上的大象,驮着大地这块圆盾。

在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和研究,人们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交通等事业不断发展情况下,人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地球的大小。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小纸人串绕地球赤道一周,演示后,讲: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手拉手环绕地球站成一圈,大约需要四千万名同学才能头尾相接呢!

假如你想步行绕地球一圈,每天走100千米,大约要走多少时间呢?

地球上最大的纬线圈2万千米。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

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地面高出海平面高度在200米以下;适宜居住,交通方便,适宜种庄稼,提供农产品等。

山地:有高低起伏的山峦,海拔在500米以上,山上种树、放牧,山下埋藏丰富的矿产等可以发展工矿林业等。

高原:地势起伏较小,周围多被山地或陡崖环绕,海拔在1000米以上,可以放牧、种树、发展林业、畜牧业等。

小结:以上都是土地资源。

海洋:一望无际水域。丰富物产:盐鱼等海产品;石油等矿产。水产动力发电等交通航运。

河流:长长的、曲曲弯弯的、流过很远的地方。运输、灌溉、养鱼、发电(生活用水)等。

湖泊:陆地中小片水域。养鱼、灌溉、生活用水、旅游等。

小结:以上都是水资源。

本段总结;齐读4页一段,勾画重点:

生活离不开土地和水……地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巩固:

带领学生讨论《说一说》: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教儿歌:

地球是个光球体,

最大纬圈4万千米,

人们生存不能离,

称为地球歌。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形状——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

平原:居住、农作物海洋:航行、旅游。

高地:草原牧场、牲畜河流:灌溉。

山地:森林、矿山湖泊:养鱼、发电。

人类的朋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人类的朋友》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在美国的几个月期间,亲身感受到人与动物相处得是那样和谐,感受到人与动物互为朋友是多么美好.

这篇文章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常用成语、优美词句和精彩句段。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趣。

我的设计思路是。

1、放手让学生自读。在积极主动地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在讲课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耽误时间太多,以至于文章最后的深化主题,点明中心的“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是所有生物的栖息之所;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也是动物的朋友。”学生展开得不够,教师仓促结课。

2、文章的3-5自然段中“描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部分教师应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动物与人相处的重点词句加以理解,如“不绝于耳,婉转歌唱,大摇大摆,悠闲,自由自在,毫不理会”等。除此之外,文中的那些描写人们面对动物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心的词句,如“为鸟儿们送鸟食和水,马路上车给一群大雁让路,见到松鼠吵架,兔子追逐都是司空见惯的事”等。学生谈的感受不够。

在以后教学中改进的措施:

1、教师认真思考,每个教学环节的导语怎样说,才能更好的继续下一个教学环节。

2、对略读的课文,教师尽量让学生放手读——教师提示——学生自由说——教师再引领——学生探究——教师检测。

3、教师的课堂提示指导要在备课中按课文课后问题设计好。4、教师训练指导学生发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完善,表述要清楚,但要简练,无关的不答。

向人类的祖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一、导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多方面感受风的存在,能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问题。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风箱、风的形成演示材料、蜡烛、火柴、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有趣现象,引入课题同学们,老师来给大家看一个有趣的现象。(用风的形成演示器、扇子、蜡烛等材料让小风车转动起来)。

师:老师不用扇子也能让小风车转起来,说明是周围空气流动把小风车推动了,那么这种情况下风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风的形成。

板书课题:风的形成。

(二)、小组合作实验。

师:为了探究自然界的风是如何形成的,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实验材料,大家一起来看:

1、课件展示实验材料教师介绍,并齐读实验步骤,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1)、把一支蜡烛放进风箱内。

(2)、把毛巾用冷水浸湿,放在风箱下方小口的一侧。

(3)、点燃香放到风箱一侧小口处。

(4)、观察香烟流动的方向。

(5)、点燃风箱内的蜡烛,再把香放在小口处。

(6)、观察香烟流动的方向。

(7)、熄灭蜡烛。

注意事项:注意用火安全,看到现象后,马上把火熄灭,为了保证教室的环境良好,看到实验现象后及时熄灭香。

2、实验期间,要求学生参考实验记录单认真观察现象,及时记录。

3、蜡烛没点燃时和点燃蜡烛后,蚊香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师总结)。

4、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板书)。

(三)、解释身边自然现象。

1、我们应该能利用科学知识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下面来看段老师拍摄的视频,

2、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红旗的实验。

3、你发现了什么?

4、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总结:热空气上升,把小红旗吹外面去了,冷空气从下面补充进来所以吹进屋里了)。

(四)、拓展延伸,实际应用。

同学们,我们学习科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目前就有一个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当前是空调取暖季节,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思考空调的风叶应该朝哪个方向吹才能有利于室内变暖和?(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后分组汇报,教师总结。

(五)、学生谈收获,教师小结。

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生活,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向人类的祖先教学设计

猴年,印象中就是那个陪着唐憎去西天佛祖那里取经的,曾经犯过天条的猴子的本命年。也是在我们从小接受历史唯物观里的祖先的本命年。不知道从那个年月开始将这个能够变成人的灵长类竟然在十二生肖里排在倒数第四位,如果想到轮回,座位名次也就不重要了。

猴子,第一次看见是在街头被卖艺人牵着,铜锣一响,翻跟头耍把戏,拿着一顶破帽子向观众乞讨赏钱。后来在动物园里的猴山上看见争抢食物,嬉笑玩耍的猴群,强壮的公猴可以有好几个母猴,年老力衰,病弱的猴子连讨好母猴的资格都没有,当心挨打。心目中当成英雄楷模的猴子当属孙悟空,事事争强,所向披靡。不能怀疑的猴子一定是经过劳动变成我们祖先的那一群从山上来到平原的猴子。

猴年,顺延着猴子的故事去想故事。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是猴子通过劳动?变成了直立起来走路的人。

猴年,进入了机器人的时代,今后如果劳动都有机器人替代了,机器人的行动都由软件程序控制了,人只要发出声音,甚至眨眨眼睛就可以完成需要的事情了。全世界的猴子就不用再经过几万年的进化,直接便可以替代人了。

呵呵,杞人忧天了!猴年快乐!

向人类的祖先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

2、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进行猜想。

3、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积极开展评价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我们共同的祖先》是第一单元寻根问祖主题一《文明的曙光》的课题1,在本单元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要了解古老的历史,就要从了解《我们共同的祖先》开始,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知道我们是炎皇子孙。作为“文明的曙光”就从这里开始,因此教材编排是非常合适的,使学生简单了解文明发源地的四大文明古国,更重要的是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更能为祖国悠久的历史而自豪。

三、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

难点: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进行猜想。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关于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等。

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你是从哪里来的?你的爸爸妈妈又是从哪里来的?那你的爷爷奶奶呢?……”学生说一说,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猜想。

(二)活动探究。

1、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他们存入“问题银行”。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活动。

(1)学生分小组整理和评议所提出的问题,并从中选择一两个既感兴趣又有能力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师指导:选择好主题后,要大胆的有根据的进行猜想,并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集体交流。

1、学生代表说一说自己的问题和猜想,并说说自己猜想的依据。

2、师生评议.

(四)课外延伸:

在课下的时间里通过阅读图书或上网了解人类的进化史。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呢?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

一课时。

说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要害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好,畅所欲言吧!

2.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工程师模拟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拟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拟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4,拓展延伸。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6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奇思妙想。

2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五课外迁移。

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爱好的可做实验。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一、导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哪些老师启示了人类的哪些发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学习课文重点段,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了解课文具体介绍的方法。

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学生回答)

1、同学们,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

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 第三自然段

(2)小黑板出示: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

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5)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6)指读句子。

(7)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8)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

(9)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0)投影句子: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1)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2)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3)第三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人类认真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并从蜻蜓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我们人类从1903年到现在起,只花了短短的百余年时间,就研制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其实都是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啊!

(14)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5)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例子。

*第四段

(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

(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

(2)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画,老师想请你看着图画来介绍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例子,行吗?(投影图片)

(3)你们觉得他介绍的怎么样?(评议)

(4)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5)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

(6)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7)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呢?(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第五段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对第五段感兴趣?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和家长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投影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 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5)投影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著名建筑还有许多。(图片欣赏,教师稍作讲解)就连我们学校的风雨活动教室也是采用这种“薄壳结构”建造的,其实这样的建筑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不妨去调查一下。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3、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三个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投影第六段,一起读读。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4、难怪作者最后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投影句子)

(1)指读句子。引导读出感叹的语气。

(2)齐读。你们觉得这个自然段跟课文题目和第一、第二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

(3)学生自读课题和一二两节,讨论交流,体会前后呼应的写法。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想干什么?

2、看来大家对……发生了兴趣,为了让大家得到更多关于……的知识,老师送几个网站给大家,相信会给你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投影网站)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搜集有关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下节课交流。

3、补充习题。

7、人 类 的 老 师

人类的老师 不止是蝙蝠

斑点、防抖

蜻蜓——飞机

流线体、提速

鲸 ——轮船

薄壳结构、坚固

鸡蛋——建筑物

……

生物界有很多人类的老师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1、按要求预习课文。掌握预习方法。

2、自学生字新词。积累相应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一、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大意是什么;

(4)提出疑难问题;

(5)根据需要和可能搜集有关资料;

(6)尝试背诵课文。

二、导入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第8课《祖先的摇篮》。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3)提出问题。你在预习课文中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复习预习方法。

同学们很好地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预习的方法。

(课件显示)齐读。

预习课文的方法:

1、读通课文。

2、自学字词。

3、理解内容。

4、质疑问难。

5、搜集资料。

三、学习课文

1、解题。问:“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2、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讨论。

(1)指名回答。问:“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小组讨论。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4、交流。

预习课文时,同学们搜集了许多人类保护环境、反对破坏生态的资料。大家来交流一下。

5、小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的摇篮,让大自然永远美丽。

四、课堂练习

1、词语连线。

注意题目要求:可以多种答案。先在书上试着划一划,然后说一说。

2、背诵课文。

五、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试着学写一段小诗。用彩色纸抄写出来。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一、导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2、师生共同写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

1.学生读课文找出生字和分段。师生齐读课文。

2、老师: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

(1)学生速读课文后师生共得出: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3)老师: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来原因。

(4)课文中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

(5)学生读完文段小组互相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3、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老师: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师生共研讨得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师生共研讨得出:出示蜻蜓图片,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师生共研讨得出: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地特点,又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4,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生共思考问题:是什么促使人类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可见鲸是人类的——“老师”。

5.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生共研讨问题: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师生共研讨得出: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

老师: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6、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文字或图片资料,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展示多媒体,师生欣赏得出: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从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做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8)根据对人体骨骼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1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坚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1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掌握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提到的科学知识。

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用列表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深入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发现的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科学知识。

突破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用列表的方法理解文章脉络,积累文中的科学知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探究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习惯。

突破方法:根据文中的实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阅读中思考,在生活中感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

2、理清文章脉络。

一、提问导入

人类的老师是谁呢?为什么说它是人类的“老师”呢?

二、初读感知

三、学生质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点批画。

2、学生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准备在小组内讨论。

3、同桌或小组间相互交流疑问。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研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习惯。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自然界中哪些动物可以当人类的好“老师”。

二、精读研讨

三、拓展延伸

1、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思考。

2、说一说你的.小发明。

3、收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在小组内讲一讲。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3、拓展阅读《孩子们在争辩》,继续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会想象的快乐、

[教学重点]

1、在语境中体会并积累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相机指导书写“摘、掏”2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难点]

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描述“掏鹊蛋”等画面、

2、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读文

(一)板书课题

(二)相机出示词语

(三)整体读文

二、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一)想象情境,朗读练习

1、读好问句

(1)学生自由练习读问句

(2)指名读并相机指导

2、读出好奇

(1)学生注意“可曾”这个词语,知道这是作者对祖先生活的好奇而进行的猜想、

(2)学生再读,读出猜想、好奇的感觉、

3、读出画面

(1)学生默读,读中想象祖先生活的情景,找出作者猜想祖先干什么

(2)关注词语,想象画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关注并积累动词

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示范、

(3)交流想象,读出画面、

学生选择一个试着说一说读完词语想到哪些画面?学生互相交流、集体交流、

读着这样的词语,眼前出现一幅幅画面、

(4)回顾朗读小诗的第2、3小节

(二)发挥想象,仿写练习、

1、尽情想象,积累词语、

学生发挥想象,仿照二、三小节说说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些什么?

学生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2、运用词语,仿写练习、

学生选择一小节仿写

3、展示作品,想象风暴、

展示学生作品,相机评价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

三、拓展阅读,延伸想象

(一)出示图片,引导想象

1、出示斑马,学生观察,相机出示第1小节、

2、出示鸟和鱼:看到什么?又会怎样发问呢?学生集体交流、

3、回顾第1、2小节,感受普通事物引发的想象、

(二)自由阅读,再次想象

1、孩子们又会怎样争辩呢?学生完整朗读这首诗《孩子们的争辩》、

2、相机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孩子们还会争辩什么、课后和爸爸妈妈、同学们交流一下、

过渡:看来想象源于我们的好奇心,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之心,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都会引发我们神奇的想象呢!

四、回归文本,放飞想象

(一)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

2、推荐阅读主题阅读丛书《发现老祖宗》和《仓颉造字》等文章、

(二)积累词语

1学生回顾本节课积累一组表示动作的词语;

2学生练习词语搭配的连线;

3生字“摘、掏”书写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