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总结>科学技术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14篇)

科学技术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14篇)

作者:HT书生

技术工作总结是技术人员锻炼自己思考和总结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水平。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技术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灵感。

科学技术局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计划

1、围绕产业瓶颈,精准凝练项目。坚持“围绕产业、聚焦瓶颈、重点突破”的原则,准确把握国家及自治区科技创新研发支持方向和政策导向,大胆创新改革,在项目申报上严把“五个关口”,即:看研发项目是否符合我县产业转型发展方向,看研发项目是否是行业最新最先进的,看项目实施企业是否具有研发实力,看是否有配套的研发投入,看是否是失信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的企业,解决了以往科技项目申报碎片化、“两张皮”的问题。聚焦我县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紧盯冶金化工传统产业升级、枸杞特色产业品牌、铝基新材料产业培育等,先后6次邀请自治区科技厅相关处室和专家深入企业调研指导,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科学精准凝练科技研发项目。

2、围绕关键技术,申报争取项目。以新材料、节能环保、枸杞深加工、现代农业等为核心领域,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研发项目。截至目前申报并入库自治区重大重点研发、沿黄科技创新专项、科技金融专项、科技创新后补助、农业科技园区专项等13类104个科技项目,其中电解锰渣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硅单晶炉内红外吸收材料研究与应用、电解工段生产智能化等项目首次列入自治区重大研发项目库。中宁枸杞道地性检测、枸杞功能性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3003铝合金电池外壳研发、单晶硅制备加工自动化工艺研究、碳化硅尾气回收再利用生产合成氨技术研发等13个项目纳入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库。获批项目40个、资金1612.65万元,是历年来申报项目最精准、入库项目最多、争取资金最大的一年。

3、围绕政策落地,撬动研发投入。强化自治区“创新驱动30条”落实落地,完善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县委、政府确定的重点领域,采取“科技项目支撑+政府科技投入”,县财政拿出资金354.18万元,及时兑现科技创新后补助、科技型企业、发明专利、科学技术进步等奖补政策,有力地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序推进科技研发项目的实施。今年全县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15家,较去年增加1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31.2%,初步调查归集,撬动企业新增研发投入达1.567亿元,同比增长30.5%,再创新高。2020年全县r&d经费投入1.8154亿元,较2020年增长48.6%(2020年r&d经费投入1.22亿元),r&d投入占gdp比重为1.21%(2020年r&d投入比重0.91%),较2020年提高0.3个百分点。

4、围绕创新平台,借力发力。以合作项目要选的准、合作对象要看得准、合作措施要定的准为工作新思路,充分调研,精准绘制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组织企业面向全国找专家、找能人、找团队,让企业打头阵、当主力,联合区内外科研院所集中攻关,支撑产业链延伸和向高端发展。“牵线搭桥”指导天元锰业、早康、全通、杞源堂等企业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培育研发队伍,提升研发能力,提高自主创新实力,大力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先后联系对接和协调天元锰业、盾牌建材、清源水利、杞泰、全通、玺赞、杞源堂等企业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科院天津生物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等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8份,柔性引进团队3个,建成院士工作站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4家,其中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较2020年增长150%,促进企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5、围绕创新主体,聚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活力在企业,今年我们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唤醒企业创新意识,让创新者受益,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加快壮大科技型企业群。年初至今,已培育申报华宝、全通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全通、华宝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盾牌建材、裕隆冶金、杞鑫苗木、春杞、贵和源等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9家,杞泰、天仁、御萃坊等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华宝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家,科技型企业培育实现倍增,全县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家,自治区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21家,分别较2020年增长100%、133%。推动落实“补项目研发资金”向“补企业研发投入”转变,首次申请自治区科技厅对隆基硅、全通、天仁等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资金291.7万元,实现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与后补助政策无缝对接,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建成早康、中杞等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展示区6个。

6、围绕创新服务,搭台唱戏。切实发挥科技部门“一手托两家”和“双肩挑”的作用,当好“店小二”,建立和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搭建创新驱动服务平台。加大对自治区“创新驱动30条”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的宣传培训力度,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全面掌握企业科技创新状况,引导支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当主力、唱主角。先后组织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参加了r&d投入统计、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能力、创新创业工程师、企业专利专员、专利应用工程师、知识产权贯标等各类培训5场次、培训72人。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组织开展金融服务,争取自治区科技厅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申报科技金融专项11个,获批9个,融资1.84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31%。争取自治区科技厅“宁科贷”300万元资金支持,首次启动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资金试点工作,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引导和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7、围绕创新环境,示范带动。在我县注册成立了首家知识产权代理服务公司(中宁县恒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知识产权代理、信息服务、交易咨询,为我县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全方位、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策划、战略规划、信息分析和管理咨询等高端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引进发明专利23件,为企业提供有效发明专利10件。扶持和培育专利优势企业、试点企业和示范企业2家,天元锰业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自治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锦绣实业被认定为自治区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发挥示范带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宁夏红《枸杞干红酿造方法》专利入选第十二届中国专利奖推荐项目。天元锰业电解金属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锰渣高温脱硫制硫酸锰资源化综合利用”科技成果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8、围绕创新创造,量质齐升。争取县财政支持,及时兑现2020年授权专利奖补资金17.5万元,有效激励了企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截止8月底,专利申请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专利申请达到426件,其中发明专利59件、实用新型253件、外观设计114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倍,位列全区22个县市区第五位,位居沿黄6县区首位。专利授权量111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倍,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47件,外观设计6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9件,预计年底达到2.03件,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末任务指标。经科技部县域创新能力监测和自治区科技厅综合评定,我县成功推荐申报创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已上报科技部审核。

9、围绕脱贫攻坚,助力扶贫。为进一步提升我县科技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动“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完善制定了《中宁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管理制度》,印发了《进一步加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经费管理与考核的通知》《关于选派“三区”人才科技人员驻村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的通知》等科技扶贫工作方案和措施,及时召开了深度贫困村科技扶贫和“三区”人才工作对接会议,强化科技培训,提升贫困群众科学素质。结合20个深度贫困村的产业发展需求,组织7名科技扶贫指导员深入徐套乡徐套村、上流水村、田滩村等8个深度贫困开展精准扶贫实用技术培训,参训人员1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0余人。重点讲授硒甜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硒砂瓜的品牌保护及有机枸杞高效栽培技术等,并结合当地硒砂瓜种植问题进行现场解答,面对面讲解,并发放《压砂瓜西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有机枸杞技术手册》等实用技术资料200余份。组织科技扶贫指导员对徐套乡7个村硒砂瓜白粉病及小叶病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截至9月底,我县共举办科技培训班10场次、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发放提质、增效、增产优质肥1000公斤。深化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技术应用。建立县、乡、村联动科技服务体系,通过派驻科技扶贫指导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围绕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了科学技术和相关政策培训,帮助贫困村的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坚持把培育科技致富带头人作为科技扶贫工作的突破点,每月走访科技示范户不低于1次。同时,鼓励本村能人志士和致富带头人领办或创办经济实体,引导群众积极发展枸杞、硒砂瓜、畜牧养殖,逐步改变了我县贫困村靠天“吃饭”和靠救助生活的观念,同时也把科技示范户培养成了脱贫致富带头人和种养示范经营大户,围绕硒砂瓜种植、畜牧养殖、枸杞种植、红葱种植等示范推广适用农业新技术5个、引进新品种5个,促进了科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科学技术局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调研、“两增两送”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园区、乡镇、农村,了解企业发展情况、科技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努力培育创新主体。出台了《xx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xx县人才创新券实施细则》《打造“创意谷”(科技类)实施细则(试行)》,兑现科技政策奖励资金990万元,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今年以来共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净增3家,累计达到29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达到110家。同时,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省专利示范企业各1家,认定市高新技术企业4家,认定市级以上农业科技企业2家,认定市级研发机构4家,认定市专利示范企业5家,有效增强了我县科技型企业总体实力,增强科技创新活力。同时,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专利,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321件和41件,同比分别增长291.8%和124.2%;鼓励企业使用创新券,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今年以来共发放创新券157.5万元。

科学技术局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计划

(一)实施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紧盯自治区传统产业升级、特色产业品牌、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提档等“四大产业工程”,以沿黄科技创新改革实验区建设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自治区重大、重点研发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落地实施,联合区内外企业、院校集中攻关,重点围绕铝基新材料、锰镍及其上下游、精细化工、新能源、枸杞深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集中攻关,支持产业链延伸和向高端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深化科技创新引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及中卫市、县委、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围绕创新发展的优先领域、重点任务、重大项目,与县发改、财政、工信、工业园区密切配合,将我县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明确安排的1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优先用于支持重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后补助等政策落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力争2020年全社会r&d投入达到3亿元以上,投入强度达到1.8%。

(三)搭建创新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紧盯自治区已经召开的“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和科技部与宁夏科技会商会议确定的政策支持导向,进一步利用好东西部交流合作平台,争取科技厅大力支持,引进科技型企业、科研平台、科技人才和团队、科技成果落地中宁。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发展的良好环境,吸引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引导创新创业人才聚集,把中宁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打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四)推进农业科技惠民,为脱贫富民提供支撑。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扎实推动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支撑作用,针对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科技短板,加大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实际,抓好选派的20名科技扶贫指导员和31名“三区”人才的管理服务工作,全方位开展科技服务、新技术推广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喊叫水、徐套、太阳梁等贫困地区农民技能素质,以创业式扶贫带动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局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积极融入金义科创廊道建设,编制《xx县科创廊道建设规划》《xx县科创廊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0)》,组织外出招商引资,招引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到金华科技城落地。目前,浙江瓯邦科技有限公司的《临床应用决策支持系统》项目已与金义都市新区签订协议;由西安交通大学纳米学院、安徽蓝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5亿的光子集成芯片项目,已签约落地。积极抓好三个县级科创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一是抓好虞新坪软件园建设,建设了可容纳150人就餐的学员餐厅,举办了为期10天的it人才培训班,新孵化软件企业1家。二是抓好国家级高山台地食用菌星创天地提升,新增和改造生产设施,提升生产能力,今年以来共生产菌棒300万袋,产值15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600万元。三是以xx科技大市场贯标试点工作为抓手,抓好技术市场建设,累计与65家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参加较大科技对接活动6次,帮助企业申报科技型企业、专利等。

科学技术局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计划

(一)创新意识薄弱。今年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局机关干部职工仍存在不会抓科技创新,思路不够清,创新举措少,落实力度还不够大,政策激励作用未充分发挥。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推进,科技部门肩负的使命和任务更加艰巨,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和加强。

(二)科技投入不足。虽然我县2020年财政科技投入为4464万元,但大部分都是为完成年底自治区效能目标考核的过帐资金,2020年预算科技投入仅为3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资金尚未列入县财政预算,达不到自治区提出的“各级财政r&d经费投入年增长速度30%以上”效能目标考核要求。

(三)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普遍重生产、轻研究开发,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模仿轻创新,全县48家规上企业,有研发活动的15家,占三分之一。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少,高新技术企业仅有2家,占4.2%,技术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全县科技专利总量偏少,特别是发明专利偏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少,企业发展长期停留在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企业缺乏通过自主创新做强做大企业并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县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仍占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偏少,产业科技技术含量不高,经济效益平平,致使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脆弱,在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展缓慢,产品依然存在“量大质低”的现象,抵抗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薄弱。

(五)自主创新人才匮乏。一些企业长期对人才价值的认识不足,缺乏开展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特别是具备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能力、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极度匮乏,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够强,已出台的政策规定在人才团队生活补助、引进重大项目资助、平台一体化建设还缺乏较强的吸引力。

科学技术局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1.开展“十镇百企”调研走访活动。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由分管领导带队,深入到每个园区、每个乡镇,对规上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科技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排摸。动态建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开展r&d活动规上企业、市级以上工业研发中心、市级以上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星创天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培育名单,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然后列出时间表,制订具体的培育措施,积极培育各类科技型企业。

2.抓好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工作。统筹抓好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工作,力争将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成为全省示范性综合体,服务全省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配合做好xx塑料制品产业创新服务体建设工作,推动xx塑料制品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深入到各区块,就信息经济、竹木制品、休闲旅游等主导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工作进行调研,排摸确定新一年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积极做好先期培育工作。

3.引导企业加大r&d投入。围绕全县“1+3+3”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积极引进高科技企业,加大r&d投入。加强企业r&d经费归集统计培训工作,建立季度归集报告制度,充分挖掘r&d经费数据,特别是要充分挖掘特级、一级建筑企业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r&d经费数据,实现应统尽统。注重引导培育,支持鼓励企业建设、申报各类研发机构,形成省企业研究院、省市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自建研发机构的梯次结构。

4.抓好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工作。认真抓好201x年度38个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和检查验收和2020年度县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工作,高标准、严要求抓好2020年度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工作,提高项目实施绩效,推动科技创新。积极向上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向上申报市级以上项目5项以上,争取省级重点研发项目立项1项以上。

5.进一步加大招院引所力度。要充分发挥xx籍人才优势,面向全国,瞄准特色学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力度,努力引进工业、服务业方面的科研院所。推进校(院)企合作,带动符合我县产业支持方向的科创项目、科创载体、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落地和运营。要加强已建的省中医药研究院、省中药所xx分所、市农科院xx分院、浙江理工大学——长生老号中药研发中心建设,加快项目实施,切实发挥效益。

6.加强技术市场建设。以xx科技大市场贯标试点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技术市场公司身后强大的博士科技公司优势,强化技术市场管理,拓展技术市场服务渠道,实施精准服务,新增合作科研院校2家以上,组织科技对接活动5次以上,技术市场交易额6000万元以上,技术交易合同备案数20项以上,发放创新券100万元以上。

7.抓好星创天地建设。要发挥xx丰富的山林资源优势,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科技创新和农民创业,积极培育林下经济星创天地,争取列入省级星创天地;继续抓好国家级xx高山台地食用菌星创天地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的低成本化、便利化和信息化,吸引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帮助新型农民就地创新创业。要突出“互联网+成果转化”,探索建立“科技大学堂”,助推乡村振兴。

8.强化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抓好新一轮科技特派员派驻调整工作,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励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围绕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休闲养生旅游“一号产业”、“江南药镇”、“古茶场文化小镇”等重点工作,结合派驻乡镇产业发展需求,实施好科技特派员项目,抓项目、建基地、强培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

9.争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立足xx中药材资源优势,以江南药镇为核心,结合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谋划布局种质源保护、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共享加工车间、农旅结合、互联网+等一批重点项目,争创集中药材科研、技术集成、成果转化、三产衔接等多功能融合的省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动中药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

科学技术局年工作总结与年工作计划

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9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56.22%,在南通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二,完成南通“四个全面”考核计划目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为38.0%,超南通“四个全面”考核任务28.0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为2.66%,县市区排名第四;提高幅度为0.03个百分点,排名第三。

全年共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1家,根据目前获得的公示信息,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1家,全市高企数量达到156家,超额完成南通“四个全面”考核工作任务。

累计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80个(不含创新挑战赛达成的合作协议),完成考核任务的103.9%。

全年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3个,2个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已完成南通“四个全面”考核任务。

1-10月全市专利申请完成6854件,pct申请完成106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8.51件/万人,提前完成南通“四个全面”考核任务。

科学技术局年工作总结与年工作计划

推进万众创业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创业载体建设,不断丰富全线创业载体。推进载体布局建设。持续推进区镇创新创业载体全覆盖建设,构建多元结构层次丰富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謇公湖科创中心、复旦复华科技园建设。全力推进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大与高校院所合作,巩固前期与同济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等院所建立的合作关系,尽快实现项目落地。临江生物医药科创园要进一步厘定发展目标,争取建设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的国家科学中心。发挥研究院服务中枢作用,围绕企业创新要素资源,广泛集聚专业化骨干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建设集创意开发、人才培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服务、科技大市场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创新载体的绩效管理,载体建设从数量扩张向绩效提升转变,制定载体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财政扶持资金与载体的运行绩效挂钩。丰富创新服务内涵。鼓励骨干企业牵头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以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xx示范区和省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农业星创天地和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农业科技推广作用。力争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和省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实现突破。进一步强化现有各类载体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咨询、提供研发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产品设计服务和技术成果,提供产品性能的检测、提供员工的技术培训等系列服务。

科学技术局年工作总结与年工作计划

江苏通光电子线缆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推荐(全南通3家)。南通爱尔思等3家企业获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评价优秀。京海公司参与的“优质肉鸡新品种京海黄鸡培育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我市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回力橡胶参与的“废旧轮胎连续绿色生产环保高品质再生胶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海扬黄鸡配套系创新研发及产业化”获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发明专利“一种自升式钻井平台悬臂梁轨道的制作方法”获第二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xx慧聚药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10月全市发明专利申请达到1959件,新增有效发明专利716件,均创历年新高。

科学技术局年工作总结与年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企业培育。从年初开始摸排了100家企业作为今年的高企培育申报对象,列入“小升高”企业培育库,指导企业对照高企申报条件,对企业专利、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完善,组织专家对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预审。今年以来,累计组织300家次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研发经费归集业务培训。

二是加强核心技术挖掘布局。组织多家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对60家企业的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加强企业专利布局,开展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等高端知识产权服务。在六个园区分别举办了六场知识产权专题培训会,全市近100高新技术企业、高企后备企业、“金、银、铜”牌企业参加培训活动。今年以来,有20个企业通过了省知识产权绩效评价,6个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科学技术局年工作总结与年工作计划

优化政策环境。以科技政策精准发力为目标,不断提高政策的产出率。省科技体制改革30条、省降低企业负担28条,探索建立研发备用金制度,按照精准发力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参照省科技体制改革30条政策和南通市科技体制改革“1+5”系列政策,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出台支持我市贯彻落实省科技体制改革“1+2+5”系列政策。加强科技政策业务的宣传辅导,加大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确保实现政策兑现百分之百。紧盯重点产业和和重点项目,在豪华邮轮、生物医药、现代建筑等我市重点产业特色领域出台专项政策,精准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紧盯企业研发投入这一核心,加强研发经费归集业务的培训指导,扩大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覆盖面。

提升服务环境。以科技服务要素化、无盲区为目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实施精准服务。深入推行“一线服务法”,把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作为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调研,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清单和服务措施,做到“一企一清单”、“一事一措施”,确保服务工作做深做细做准。完善全程服务。努力抓好创新创业服务集聚区、专业化骨干创业服务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实验检测、专利申请、法律援助等、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方面,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保障体系。强化重点服务。加大对重点科技项目、重大创新载体、重要人才引进的服务力度,做到早谋划早启动。全面落实重点项目局领导带队的现场办公制度。积极做好向上沟通汇报,争取上级科技部门的支持。

科学技术局年工作总结与年工作计划

1.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沿江创新带建设,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快对接上海科创资源的平台建设,重点做好招商局重工国家高技术船舶国家级研发平台、謇公湖科创中心和临江xx科技园建设,加强与上海高校院所和科技园区合作,积极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探索完善“产业+平台+资本”的合作发展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把沿江创新带建成新兴产业的集聚区,新模式新业态的孵化区,高端人才的集聚区。协助推进长三角药物研究院建设,厘定国家战略方向,争取列入国家级科学中心。玲珑湾创客中心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

2.建成省级创业孵化链。加强园区平台建设。组织“玲珑湾创客中心”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加速国际中小企业科技园、中国模式动物基地、东布洲科学城和中科院xx新药研发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增强建设驱动力。积极运用国家、省、市科技贷款、科技担保、天使投资风险补偿政策,在税费减免、租金补贴、贷款贴息、社保补助等方面加大扶持。大力推广“苏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为初创期、草根型创新创业提供最大便利,创造最佳环境。三是增强建设承载力。推进临江新区打造既具特色,又适合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玲珑湾创客中心-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国际中小企业科技园”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从最初的“选种”、“育苗”,再到“植树”、“造林”,实现创新创业服务模式转变,研究、配套并采取一系列政策和保障措施,全方位推动孵化链条建设。

3.全面启动企业研发体系建设。完善研发决策系统,对新企业按照高企标准进行培育;对老企业开展创新能力体检,从不同角度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提出应对策略,形成可供企业、政府参考的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对各产业的技术研发工作进行分类,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创新目标,分析产业面临的技术问题和技术发展趋势,确定创新方向,细化创新路径。整合研发要素系统,进一步加强研发团队、研发场所、研发经费、研发机制和研发项目等要素资源的配置,实现五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提升研发绩效系统,加强对成果转化、科技奖励、平台建设、核心专利布局(建立核心专利绩效)等方面的绩效考评。在骨干企业中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创新能力百强企业评选,总结形成可以复制推广的企业研发体系建设模式和经验。

科学技术局年工作总结与年工作计划

1.全市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145家,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达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6.5%。

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7%。

3.高标准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验收,积极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31件。

4.组织开展小型国内科技合作不少于20次,新增产学研合作实施项目80项。逐步推进企业创新能力体检工作,完成企业创新能力体检不少于25家。

5.新增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数不少于5个,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少于1项。

6.新增南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不少于10家。

7.审核完成“苏科贷”科技贷款项目3亿元以上。推荐办理专利保险20单以上。

8.培育xx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家。

9.开展科技送下乡活动不少于15次。

科学技术局年工作总结与年工作计划

建立企业科技首席官队伍。打通科技创新政策进村入企“最后一公里”,探索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中推行企业首席科技官制度,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结合科技副总选聘和高新技术企业自行评定专家实施办法,聘请技术副总(部门负责人)科技首席官。通过科技首席官,加大对企业创业的服务力度。年初和企业会商确定年度创新目标,根据科技首席官的工作绩效和企业创新实际,每年评出10名科技首席官,给予奖励。

建立科技辅导员队伍。实行科技局机关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机关工作人员都是服务企业的科技辅导员,每人挂钩联系20家企业,年初明确针对每家企业科技创新服的具体工作任务,服务成效与考核奖、年终奖分配挂钩。在全体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五星”评定,加强“五型”机关党组织建设工作,以争创“三清”示范区建设为目标,深入开展“科技百事580”品牌创建活动,力争把科技干部队伍打造成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新时代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