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2023年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一年级(优质5篇)

2023年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一年级(优质5篇)

作者:琴心月 2023年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一年级(优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一年级篇一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分别借两个孩子之口讲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遥远的新疆看天山的雪莲,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了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愿。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满足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因此,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亲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轻松学习。有以下优点:

一、指导读好长句子。

一年级的课文当中有不少长句子,学生不容易读通顺,齐读时也很难读整齐,是学生朗读的难点。于是我分步开展指导,让学生先读短语"遥远的北京城 雄伟的天安门 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再读整句"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化解了朗读难点。并且通过我的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为之后的感情朗读打好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理解词语。

"壮观"的意思比较抽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让孩子置身其中,直观地看,直接地感受,有效地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了"壮观"的含义。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看完录像,我借景抒情,请孩子们把刚才看到的场面读出来,孩子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

三、通过对比朗读,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有"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为此,我设计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感叹句的情感,我出以下句子:

句1:我想去看看。

句2:我多想去看看!

句3: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学生在比较读中体会出了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区别,体会到了反复手法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并体会到文中"我"的感受,读出了真情实感。

不足之处:

一、 课堂教学趣味不够。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力较差,面对枯燥的学习,容易疲倦,因此老师的充分调动就尤为重要,备课时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要控制时间,避免学生疲劳,应突出趣味性教学,比如说,在识记生字时,就应该采取游戏等形式互动,在读文及重点句子时,运用其他方法读,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

二、拓展说话目标没有达到。

教学时,我还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训练,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法,以填空的形式完成说话训练:" 告诉我,沿着 ,就会走出郑州。 , .我对 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降低了说话难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知识面较窄,只有少数学生能完成,其实可以设计你还了解北京的什么?课件出示收集的北京风景图片及有关的资料,介绍北京美丽的风光。或你去过哪些城市旅游过,给同学介绍一下当地的风光。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弥补学生知识面窄的缺陷,使学生能够完成说话训练,更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延续。

总的来说,课堂是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加以完善。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一年级篇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年幼之时,也有年老之日。奶奶老了,妈妈格外特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贤淑的妈妈影响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小峰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也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这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识字教学

1.读中识字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先把生字在文章中圈出来,然后再把文章读通顺,这样,生字在学生找的时候有了一遍印象,在每次读的时候又可以有意识的注意生字。使生字能够经常再读中呈现,效果更好。

2.猜谜语识字

我先自己编了两个谜语给孩子们猜,如“一口咬掉牛角”,“家中人一口”。学生马上猜到是“午”和“合”。之后,我让学生自己给生字编谜语给同学猜,评选出编谜语能手。同学们兴趣一下子来了,有的编“棉:一条白毛巾,挂在木头上”;有的编“照: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有的编“晒:太阳西边照”等等。通过编谜语,学生不仅对字形加深了印象,而且也提高了识字兴趣,从识字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一年级篇三

北京,祖国的首都,一个人人向往的地方。《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壮观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采用对比的方式展现两组不同的照片:一组展现的是贫穷的山村,一组展现的是热闹繁华的北京城。然后问他们看了两组照片后有什么感受,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课文,同时激发学生对乡村孩子的同情以及对首都北京的向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弯弯、遥远”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车到北京需要几天时间,路途非常遥远,让学生体会山村孩子出来一趟虽然不易,可是他们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却是那样的强烈,接着顺势让学生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片,领悟“壮观”的意思,体会祖国的强大,激发孩子强烈的爱国之情。

同时告诉他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在特设的公告牌上公布。执勤的国旗护卫队员,在升旗前列队从天安门走向升旗的地方。天安门广场规定每天日出时间升旗,以象征五星红旗与太阳同升。因为每天日出时间有变化,升旗时间也随之变化。这些课外知识的补充必不可少,既增加了孩子的课外知识,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着重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如何读出孩子对首都北京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不仅仅是课文中的山里孩子,许多一年级的学生对北京的认识都是模糊的。所以要想让学生读好这篇课文。首先得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北京的了解,跟小伙伴们讲讲自己眼里的北京,虽然孩子们知道的东西并不多,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但同伴交流引发了孩子们了解北京的极大兴趣,这时我再适时出示图片,为孩子们展示天安门、长城、故宫、天坛等名胜古迹,中华世纪坛、中央电视塔、立交桥等现代建筑。强烈的画面冲击,激发了孩子们情感,再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这句话时,学生有感而发,内心的情感积淀更为深厚,不需要任何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就能读得有滋有味,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了孩子的心里。

经过各种形式的品读,学生大部分能当堂背诵。课后我让学生学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收集有关北京风光的图片,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不过,在课堂上我没有充分照顾到中下学生。个别学生做小动作、开小差也没多加提醒,一直按照自己的程序上完整篇课文。导致一节课下来,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生字没掌握牢固,课堂上缺少了让这部分学生多读多记并能够比较有效掌握所学知识的环节,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努力。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一年级篇四

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教案,一节课下来,我发现现实非常残酷,可以这么说,整堂课都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走的磕磕绊绊,相当吃力。原因何在?我对此进行了反思,发现我忽视了一个最重要最客观的因素——学生的知识准备。

《我多想去看看》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文章,句子琅琅上口,适宜朗读。但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并非易事。

首先,学生对课文内容很陌生。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住在小山沟里的同龄男孩美丽而殷切的愿望,他在大树底下听妈妈讲新中国的首都北京的一些情况,北京城的美丽、庄严对于初涉学堂、牙牙学语的小孩来说,是神秘的,带有梦幻色彩的,是神圣的,凌然不可侵犯的,它具有无形的感召力,具有无限的诱惑力,所以男孩跟妈妈说,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现在的小孩子体会不到小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特殊心理——生活贫穷、视野闭塞、勤奋好学、懂得珍惜,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没有小山沟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他们普遍没有看到过大山,甭说弯弯的山路,充塞在他们眼前的是无数钢筋混泥土浇筑而成的房子,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来来往往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沟男孩的眼里司空见怪,它虽然美丽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现在的孩子们眼里,大山是一个稀罕物,能走进大山,与大自然亲近,那绝对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地域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们的不同心理状态,换句话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换成“走出城市,走进大山”,估计孩子们更能读出“多想去看看”这种殷切的感情来。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普遍比较小康,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幸福与祖国的兴衰有关系,“祖国——中国”这两个词语在他们心中没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气跟他们解释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活对比,他们还感受不到。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个星期、一天这些具象的东西上,1949年,对他们来说太遥远,57年前,他们不理解这是多长一段时间,基于这样的起点,你让学生怎么去理解祖国的一路坎坷,怎么去理解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对祖国不了解,对历史没概念?学生情有何处发?怎么能受到爱国熏陶?这就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根本就不认识,不明白,而你非得问他:你喜欢它几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喜爱之情!

其次,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在这一年龄段,他们的瞬间(短时)记忆占优势,但时间一长易忘,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家校配合,学校里学的东西回到家以后,马上复习巩固,增强记忆,这样第二天学习就轻松了。然现在很多孩子们的学习问题就出现在“回家”复习巩固这个环节上,学习很大程度上成了同龄人之间比拼瞬时记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好到哪里去?学生连字、词都读不好,好多字词都不认识,怎么去读好句子,而且还要声情并茂地去读!

综合以上两个因素,这个自己设计的自认为比较理想的教案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出效果来简直就是高空筑楼——必塌!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一年级篇五

《我多想去看看》是一首小诗,共三大句话:第一句话交待了“我”的出身——一个山村的孩子;第二句是讲遥远的北京城,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第三句写山村孩子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我在引导学生识完字,读熟课文后,没有逐字逐句的理解、分析课文,而是让孩子们提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我原以为孩子们不会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这样做只是尝试,但出乎意料:万和林一开始就直奔文章的核心句子:课文结尾为什么连用两个“我多想去看看”?我没有直接解答这个问题,而是以它为理解文章的一条线。 我问:谁看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看出的?孩子们的思路又进入了课文。

在文中他们从“走出大山”、“遥远”等处看出了“我”是一名山村孩子 。有一位孩子提出“壮观”是什么意思?我请几位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看过升旗仪式的孩子描述了升旗的场面,同时就有孩子在惊叹。表达能力强的杨金颐同学还结合学校的升旗仪式作了想像,用儿童特有的语言阐释了“壮观”一词的含义。这时我趁热打铁:这样壮观的场面,老师真想和同学们一起站在天安门广场看看啊!

但对一个山村孩子讲,这是多么难又多么遥不可及啊!这是她的梦想,她已经多次向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啊!从这儿看出小姑娘(------)。孩子们补充:看出小姑娘非常想去北京;看出小姑娘多么渴望看升旗仪式啊!提出问题的万和林也说自己明白了:其中一个是作文章结尾,另一个用来点题。

至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划上了句号。课后我作了深刻的思考,对待这些优秀的孩子,我应该大胆放手,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