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论文(热门18篇)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论文(热门18篇)

作者:薇儿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写作习惯和规范,提高我们的写作效率和质量。希望大家能够从以下范文范本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过在增长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我国经济发展的不足,如成本问题和科技体系的问题等。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来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是指要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的创新来提高企业各方面的创新能力,或者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来实现经济和资源的统一。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技术创新又可以细分为生产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加。技术创新也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性对策。

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后,许多的经济学家就开始对科学技术和创新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其中主要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理论和熊比特及新熊比特学派创新理论。前者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并且能完成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最终实现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提高。后者则认为创新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他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因此他将创新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引进新近技术或者创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寻求新的供应渠道,创造企业新结构。后来的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出现更是完善和发展了西方经济学。另外,还有以索洛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其中他们就把技术创新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之一,还有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下面笔者将详细分析下生产过程理论和产品创新理论。这两种创新方式是相互作用的,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但是笔者为了方便分析,把两个理论分为两部分进行独立的分析,但是实际上两种创新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1.生产过程创新。

生产过程的创新指的是通过改变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等来为企业直接带来经济的增长。而且,由于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一方法解决了怎么生产的问题,在保持资源和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量,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过程创新能更快的增强经济的增长。生产过程创新还能带来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因为生产过程创新往往会涉及到新产品和材料等。另外,生产过程的创新又推动对原材料的需求,能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2.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通过开辟新的市场来提高生产量。产品创新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新产品市场的大小。如果新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不够大,那么对生产率的提高相对较小。而新的产品所创造的市场的大小取决于它用途的`广泛与否。当新产品能够广泛的被消费者所接受的情况下,其对经济的增长会发挥较大的推动作用。例如手机和电脑等的逐渐普及,就大大的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当新产品不仅能用于消费,还能用于生产中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21世纪,科学技术进步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技术创新也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创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使固定资产结构得到优化,促进各种先进管理方法和决策技术的产生,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优化投资结构等。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技术是指人类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技术实力的竞争。技术创新能使企业增加收益,改善企业的市场状况,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验的积累。不歇的技术创新能连续的提高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增强竞争优势。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此外,技术创新的绿色化不单单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还能对整个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起到协调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和劳动力的种类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的完善性和先进化,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傅家骥的一本书中曾说道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唯一方法。

2.优化经济结构。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必然的影响经济结构的改变。例如农业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第一次大的产业结构的变化。纺织机械和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人力劳动被机器所代替,带来了第二次大的产业结构的变化。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使得信息业得到快速的提高。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进而促进生产率的增加;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促进劳动工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此外,技术创新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增加人们对自然领域的认识,克服了自然原材料的限制。由此可见,技术的不断创新对经济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索洛将技术进步看作是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

3.增强综合国力。

我国的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增加。技术创新增强综合国力主要是通过增加民族国际竞争力来实现的,例如,开发新的产品或者先进的设备等。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依靠科学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等无形的要素。技术的创新改变了需求结构以及新兴产业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竞争格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实财富的创造力。各国综合国力的比拼可以说是先进技术方面的竞争。

4.促进技术进步。

在有关技术进步的不同定义中,有一个定义将技术进步分为三个方面: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虽然对技术创新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但是通俗的来讲,技术创新就是新技术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即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从纵向维度来看,技术创新涉及到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一系列过程。从横向的维度看,新的组织管理形式、市场销售网络等建立和形成。所以,可以说技术创新是集科技和经济为一体的过程。通过技术创新可以不断进行技术变革,可以及时的把握最新的市场和技术机遇,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促进经济的增长。

四、结语。

知识的存在、传播和创造有赖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技术创新在优化传统产业的同时,开拓了很多新兴产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通过技术创新可以不断开发新材料和新能源等给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我们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创造开辟道路。在实际的操作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全面发展,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想要得到重要的一席之地,技术创新则是一条捷径,能帮助国家或者企业实现此目标。

参考文献:

[2]章新华.浅论科技创新政策在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环境约束与经济增长的论文

我国现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地域、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国家政策及经济形势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将这些影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状况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更好地探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措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情况和研究其影响因素的意义。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业发展速度较慢,年增长率仅有4.15%,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从1980到20xx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2.30%。农业经济增长不仅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在维护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国民经济发展稳定以及保证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农业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从理论上有助于发现农业经济增长的规律,还对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区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区位因素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区位因素就是农业经济发展所在的地理位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达到了960万km2,不同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等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大。首先,距现代化城镇的远近、经营农作物的种类以及集约化程度的不同都会造成农业收益的不同,农业生产所在的地理位置与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距离对农业经济增长也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德国的经济学家韦伯提出了区位因素的概念,他指出区位因素是在特定地点进行某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此种经济活动的收益更大。区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改善交通条件等措施来予以改善,这样会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2.2.1自然资源首先,气候资源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温度、降水等直接影响着当地的农业生产,良好的气候条件能够明显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直接关系着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其次,水文资源也对农业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农业发展离不开水文资源,水文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农业经济发展较快,良好的水文条件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再次,土地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直接,土地是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基础,良好的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也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2.2.2财力资源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财力资源的支持。首先,农业生产需要种子、化肥、农业设备及农药等,这些都需要财力资源的支持,可以说财力资源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情况;其次,在某些资源不足的地区,需要用财力引进相应的资源来进行农业生产,而且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设备不断普及,这也需要财力资源的支持;此外,农业经济发展还需要良好的市场、交通等条件,这也和财力资源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财力资源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2.3人力资源我国农业自动化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主要还是靠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者。首先,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力资源进行调控;其次,农业生产的发展都需要人的聪明才智,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再者,农业发展比较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挥主要在于人力资源,科研人员研究出成果才能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所以,要不断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教育,以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

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论文

近年来农业经济增长迅猛,深受广大农民和以及国家xx的关注,在这种经济发展迅猛的浪潮中,有利有弊。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直至今日,农业发展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的势头。具体表现在农业产品的产量上的持续稳步提升、农产品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以及农民的人均gdp的快速升高。本文对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迅速进行了探究,认为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原因大体分为吃老本式提升经济、农业总体结构的改变以及在农业组织性体制的变更。最后对农业经济发展给予一定的建议。

1.吃老本式提升经济。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提高农业技术极为重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开拓创新,在提高农业技术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风险和机遇,在此期间,把握住机遇,提高自身农业技术,从而达到提高总体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与此同时,有效避免诸多存在及发生的风险,就会使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得到很大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某些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虽已经对农业技术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知,仍然对农业技术的重视程度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将本应作为提高农业技术,研发农村新兴产业的人力和物力调入到当时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产业链条当中,从而令当时的农业经济增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种以牺牲创新意识和技术革新所换来的农业经济在较短时间内的增长,虽成效明显,但无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无法令农业经济得到长期持久的快速发展,即吃老本式经济增长。

2.农业总体结构的改变。

在过去,农村的劳动人员基本均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收入的多少也均取决于农业生产产量的多少。在我国,由于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多,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也较为有限,致使农村出现许多闲置劳动力,这些闲置劳动力在闲置期间,不仅无法创造收益,还增加了农户的整体经济负担,并且由于人类的惰性,导致闲置人口带动不良风气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的落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后,国家xx贯彻落实对农村闲置人员的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农村闲置劳动力进城务工以及从事其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对于农村闲置人口进城务工给予一定的奖励扶持优惠政策,提高了闲置人口的收入,进而加快了农村整体经济的增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农村闲置人口进行了向其他行业和领域的转变,大大解放了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并大力扶持农村中其他产业的成长,在这些非农业产业技术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和建议,并给与一定经济以及高端人才,令其快速发展起来,产生农村所特有的新兴产业链条,有简单到复杂,有个体到集体的逐步转变,进而带动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这种政策上的改变,将农村原本以单一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成以农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从根本上解决了曾经农业经济增长进步缓慢的问题,加速了农业经济增长的步伐。

3.农业组织性体制的变更。

农村整体组织体制的改变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我国政府加大力度对农业整体组织体制进行改革,将土地的管理和经营体系进行了调控,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制度的实施,从根本意义上,带动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热情,令每一位务农人员体会到,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农村曾经所出现的不劳而获,人人平均,从而导致严重缺乏竞争力和积极性的不良现象。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对于农村的集体管理进行了调整,这种管理制度严重的限制了农民的创新意识以及对自己身资金财产的调控和支配。调整后,每位农民可以进行自身资金财产的随意调控和支配,进行购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优质的农药肥料以及革新自身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并解放了许多有效劳动力,如引进先进的收割机、播种机等,操作简单,节省劳动力,提高了人工播种和收割的`效率。解放的劳动力则可以进城务工或发展其他产业,加大非农业收益链条,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经济收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政府将农产品进行了价格上的提升,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总体收益,减少了农业产品上面价格过低导致极为不合理的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提高农业产品流动的机制,增加农业产品流动的渠道,改变单一经营交易制度,增加务农人员的收益,提高农业经济的快速进步。

1.加大对农村的教育,从下一代抓起,贯彻落实农村整体教育水平上的提高,与此同时,提高与农业相关技术上的培训,改善传统的务农机制,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将农业逐渐转变成以机械为主而不是以人力为主的产业。从而解放更多的劳动力,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将解放的更多劳动力投入到其他行业及领域中,进一步提升农村的整体收入,加速农村经济增长。

2.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服务医疗行业水平。从而减少农村人口疾病的发生,减少因疾病引起的农村经济负担,减少农村经济的负增长,使农村经济再进一步的提高。

环境约束与经济增长的论文

摘要:分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找到一条既抑制通货膨胀,又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就业的途径,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经济过热充分就业。

遏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目标。单单控制通货膨胀并不过分困难,困难的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又不遏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在理性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和币值的稳定,扩大就业,应当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的。一般而言,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作为对经济增长的扰动因素,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相统一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或过慢增长给社会再生产带来的种种严重弊端,全面持续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但是经济快速增长和物价稳定是有一定的矛盾的。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为:失业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即经济增长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经济增长率下降,则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即高经济增长率一般伴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如果降低速度过快,虽然价格可能趋于稳定,但同样会带来问题;一方面会减少供给,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职工生活失去保障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再一方面,物价上升,特别是物价大幅度上涨会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为物价大幅度上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国家会采取紧缩措施抑制通货膨胀。紧缩速度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甚至出现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由于经济运行自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超前或滞后的关系,或者在一段时间内相关关系不显着,但这一规律仍然起作用。

分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找到一条既抑制通货膨胀,又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就业的途径,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难以为继。从20xx年到20xx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依次为10.0%、10.1%、10.4%、10.7%。20xx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延续了20xx年以来两位数加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繁荣期不断延长。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增长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靠投资来支撑,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占较大比重。20xx年上半年,我国gdp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要素分配偏向于资本、偏向于企业、偏向政府(因为政府通常是资源要素的最终所有者),而劳动要素的比重低下,劳动收入部分和资本收入部分的相对比重降低。此外,政府主导经济模式使得经济建设型职能替代公共服务型职能,政府必然将资源更多地用于竞争性领域,而保障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由于得到政府财力支持相对较少而建设严重滞后。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消费增长始终低于投资增长,由此陷入一个“高投资、高储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起点,没有适当规模的投资,经济就不可能发展。但是我国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投资需求过旺,规模过大上。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可以引起基础产品特别是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并最终传导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加之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瓶颈产业的推波助澜,短缺现象严重,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而一旦控制投资增速过度,又极易引起明显的经济增长幅度下滑,失业人数增长,市场价格总水平下降等经济萧条现象。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同时进入“高增长期”和“高成本期”。高增长需要不断的更高的投入,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型的,即以高投入、高消耗换来较高的产出,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能源资源等因素的制约。20xx年至20xx年,gdp年均增长10%,但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6%。

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是高增长高储蓄。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接近10%,能够保持如此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靠的是世界上最高的储蓄率来支撑。这是我国经济有强大发展动力的主要原因。

按照通常的规律,经济增长会进一步刺激投资增长,从而对储蓄产生影响,储蓄率会相应走低。但是,我国经济增长情况正好相反,经济高增长推动储蓄增长,而且增幅不断扩大,尽管20xx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攀高到40%以上,但国内储蓄增加更快。近年来中国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还在不断攀升,从的37%上升到20xx年的44%,中国目前的储蓄率高达46%。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xx年3月底,全国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7.5万亿元。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主要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和明证,也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然而这些年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每逢经济高速增长就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最终往往要通过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来缓解通胀的压力。也就是说,我国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总是放在降低增长速度上,而往往忽视了我国通货膨胀真正根源在于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型、外延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突出表现在以低下的投资效率、很高的储蓄率或投资额来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

扩大就业,是中国经济增长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中长期问题。近几年是我国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非常突出。庞大的就业压力要求中国经济必须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因而适度的通货膨胀很难避免。但如果经济增长过快,明显超过资源许可的范围,就会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宏观调控力度过大,使实际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潜在增长率,又会引起通货紧缩,进而导致就业萎缩,影响社会安定。问题是,改革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极不协调。

“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的形成,一方面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密集向资本与技术密集转变的必然趋势,这在客观上会使经济增长对拉动就业的规模缩减。另一方面,也有着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一是在发展思路上,没有把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统筹考虑,比较普遍地存在重增长、轻就业的问题。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长期较快增长,但拉动就业能力却明显下降。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第二产业仍处在重工业化阶段,具有明显的排斥劳动力倾向。另一方面,第二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这也是近年外商投资的重点,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约70%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本来资本有机构成就比较高,加上外资的推动,进一步加快了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抑制了就业增长。相反,吸纳就业具有明显优势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影响到全社会就业规模的增长。

的cpi,20xx年7月,同比上涨5.6%,1月至7月累计上涨3.5%,央行认为目前我国通胀预期增强,通胀风险趋于上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解决13亿人口的衣食住行问题,经济不能不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但中国人对通货膨胀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因此,要切实处理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既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促进就业增长,又要使通货膨胀保持在合理的、可承受水平上。也就是说,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把握好“度”。

所谓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指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技术进步和投资能力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要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不能以牺牲人民的消费来维持经济增长速度。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通货膨胀不能降低和阻碍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因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经济的增长,而通货膨胀的程度不能大到阻碍和破坏经济增长的地位。通货膨胀程度的大小有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其基本原则应是不能降低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否则,通货膨胀幅度过大,人民生活承受不了。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在价格上涨幅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公众可承受程度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总之,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应当尽可能地做到物价基本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大的起伏,保证充分就业。而保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切实跨出结构调整的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货币推动的速度型增长方式向实现效益型增长的转变,是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处理好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白津夫.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特点分析[j].学术交流,20xx(1)。

2.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介绍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浪财经20xx.04.19。

3.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可容忍区间探讨[j].统计研究,20xx(5)。

经济增长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但是,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仍然较低,经济增长仍然靠高投入来维系。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众多条件的约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转型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然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转型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东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全国其他区域类似,也存在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制度性障碍。东部地区的国有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具备自主创新必须的人力资源与物质条件,理应成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力军。然而,体制性突破难度很大,要耗费的时间很长。体制问题解决的长期性决定了经济转型的长期性。在艰难而富有挑战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东部地区的低经济增长将使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具有稳定性。

区域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率先开放的政策,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破经济增长的制度性障碍,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政策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小,东部地区从区域政策上的经济增长获益空间趋窄。相反,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受我国改革开放梯度战略的影响,与东部地区相比,在享受区域经济政策上存在时间上的滞后。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央政府陆续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这样,区域经济政策性的区域差异将不断消除,东部地区不再具有区域经济政策上的优势。已有的区域经济政策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弱。相反,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的战略实施的时间较短,改革、开放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相当广阔的空间。为实现中西部发展战略而配套的各项区域经济政策处于不断落实之中,这些区域经济政策将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直接作用。由于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战略将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以实现。中西部发展战略的长期性决定了中西部区域经济政策将不断得到深化和细化,区域经济的深化与细化的持续性将使中西部地区取得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将具有稳定性。

城市化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化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城市化率已经由1978年的17.9%提升到2008年的43.9%。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仍然较低,城市化仍然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城市化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域差异,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从城市化水平提升中的获益是不同的。东部沿海地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根据《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2006年,东部的一些最发达地区城市化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的高城市化水平使东部地区从全国城市化提升的进程中获益的空间相当有限。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还刚处于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鉴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西部地区的低城市化水平为将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中西部地区将从城市化的提升中获益更多。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正在发生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迹象相当明显。中西部地区将凭借强大的成本比较优势迎接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这种成本优势首先体现在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上。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庞大的劳动力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接受了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培训,形成了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特征相契合的人力资本。在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的背景下,这些人力资本必将大幅回流,就近就业。这将大大降低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中西部地区变得更有吸引力。不仅如此,中西部地区历来自然资源丰富,企业入驻中西部后,将缩小企业的原材料等成本。中西部地区将凭借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得益于产业转移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将从区域经济政策中获得后发优势,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政策将使中西部地区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东部地区经济转型的长期性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受阻;而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也将使得我国在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中有更多的收益。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将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得以保持。

经济增长论文

摘要:汇率,是使商品和劳务等在国与国之间交易顺利实现时的交换比率。人民币汇率,是我国作为开放经济中影响广泛的宏观经济信号,1994-20xx年,是中国经济金融制度市场化改革渐进推进的时期,其中,外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尤为突出,与我国的经济长期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外汇制度;人民币汇率;经济增长;外商投资。

1994年以前,我国实施以计划为主的外汇直接管理制度,对现实的经济并不适应。为了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和改革开放,我国外汇体制向着市场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开始推行间接管理的外汇宏观调控模式,国家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方法进行外汇管理,汇率在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经济得到了大幅增长。

汇率,主要承担着跨国经济交易间商品和劳务兑换比例的任务,其变动不仅会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短期影响,而且会在长期内导致生产要素等经济资源在国与国之间、国内不同贸易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只要一个国家实行了对外开放,就必然面临使用不同货币进行交易的问题,也就必然使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外汇制度变迁的初期,贸易拉动效应特别明显。如1994年我过取消外汇留成与上缴,减轻了企业负担,鼓励了公平竞争;取消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和审批,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大大增强了国内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当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366.2亿美元,列世界第11位,对外贸易依存度为45%,并一举扭转了我国出口增长乏力、进口增长过猛的被动局面,使我国对外贸易由上年逆差122亿美元,变为顺差54亿美元。1994-20xx年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平均为3.1%,贸易顺差的增减直接影响着当年经济增长。

1994-20xx年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当年gdp比重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贡献率(单位:%)从表中不难看出,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化较大。1997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7个百分点,贡献度为21.3个百分点,即当年超过五分之一的经济增长是对外贸易顺差拉动的。而在1999年,尽管对外贸易依然保持较大顺差,但由于顺差总额减少,从而使净出口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转为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当时全球总需求下降所致,同时也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相关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但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顺差减少。

1981-1984年间实行的是贸易内部结算价格和官方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1985-1993年人民币又引进了一种外汇调剂价格;1994-20xx年,这10年的变迁,中国外汇制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计划与市场共同配置外汇资源,转变为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对外汇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从官方定价和市场调剂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制,转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分散的外汇调剂市场,发展为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从人民币完全不可兑换,逐步过渡为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下部分可兑换。这有利地配合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改善了外商投资的环境,维护了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保持了国际收支平衡。

1994年至20xx年,我国的外汇制度改革同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产生了深远的经济影响。20xx年与1993年相比,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国际收支总额、外汇储备分别增长了4.9倍、1.2倍、5.8倍和27.7倍;1994-20xx年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上升了6.7%和31.5%。

1996年实行人民币经常性项目可兑换以来,外汇管理极大地推进了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切实满足了微观经济活动合理的用汇需求。

具体表现在:企业出口积极性的明显提高,用汇需求的充分满足,促使我国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国,有利于保持外商对华投资的大幅增长,有效地弥补了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缺口;个人购汇数额标准不断提高,使我国居民处境旅游、留学、探亲成倍增长;境内居民个人参与b股交易,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稳步增加,改善了资本市场股票持有者的结构,增强了市场流动性等等。

汇率制度是一个对汇率决定、调整等一系列问题的制度安排。汇率制度的目的是要与经济主体的最大化行为和预期目标相一致,同时也符合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要进一步放松外汇管制,推进金融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市场化,进一步完善经常项目的人民币可兑换,才能更好地发展总体经济。

目前阶段,新的汇率机制导致人民币一定程度的升值,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贸易顺差以及外资对国内投资的增加带来的大量资金涌入。

人民币的小幅升值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体上利大于弊。随着美元地位下降,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出更加复杂、更具竞争性的特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对接和互动加深,人民币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和地位逐步提高,承担的权利和责任同时增加。在全球重心逐步转向人口和资源强度较高地区,以及中国经济规模扩展效应日益释放的新背景下,人民币在未来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实质性变化。

20xx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的汇率弹性。也就是说,今后人民币会以一定幅度循序渐进升值,维持中国以低价输入资源、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有着深远的宏观经济影响,会逐渐改变中国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将财富从出口商向消费者转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吕进中.中国外汇制度变迁,20xx,7.

[2]晓鹏.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金融论坛,20xx(08).

[3]刘迎秋,韩强.利率、债务率、汇率与经济增长,20xx.

[4]刘巍.汇率与利率.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

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论文

[6]陈聪,韩仪湘.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j].商业时代,.

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对外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学术界对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状况与争论,并着重分析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经济增长。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又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会涉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地带,中心控制外围,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外围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文档为doc格式。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计量论文

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检验,进一步研究经济增长、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关系。通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出口及进口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投资、消费、出口以及进口是否引致经济增长。

(一)数据与变量。

本文选取1993-20xx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生产总值gdp表示经济总量,cons表示消费,inv表示投资,ex表示出口额,im表示出口。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对各变量进行折算,再进行对数变化,其对数形式分别表示lngdp、lncons、lninv、lnex、lnim。通过趋势图可以看出:各变量都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为平稳序列。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出现伪回归,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对各变量的自然对数进行平稳性检验,各变量检验值分别大于其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这五个变量都是i(1)的,它们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虽然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它们可能存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法对各个变量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使用aic、sc信息准则作为选择最优滞后阶数的检验标准。根据以上准则,可以确定出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2阶,由于协整检验实际上是对无约束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以后得到的var模型,因此该var模型的滞后期应该等于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减1,即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期确定1。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对外贸易对重庆市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然而,重庆的出口“发动机”的作用还没有的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我们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重视民营企业的作用。

20xx年民营企业净出口总额达1.15万亿美元,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29.8%,民营经济在发展国民经济与扩大对外开放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重庆与东部发达省份的经济差距主要是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落后。因此,要扩大对外贸易就要大力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高新技术产品能够有效的降低外部需求减少所带来的冲击,并且附加值较高。重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虽然绝大部分是工业制成品,但是出口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较低。因此,有必要实行“走出口”和“引进来”战略,一方面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注重研发和应用新技术;另一方面优先进口国外能够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先进技术和成果。

(三)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促进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

对外贸易多元化既能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又能避免因过分依赖某个市场所带来的风险。长江集装箱运输一直是重庆对外贸易出口的最主要通道,近年来航空和铁路运输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要促进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就必须要保证对外贸易的便利,缩短重庆与国际贸易交流的时间。因此,就需要贯彻实行“一江两翼三洋”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战略,加快建设重庆市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计量论文

狭义的技术进步指的是在自然科学中人类取得的创造性、深远性、突破性的进步,主要是被运用在产出和艺术工艺上。而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所理解的狭义的技术进步主要就是创新性的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运用,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企业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新管理方法的拓展、新的生产流程等。因此,狭义的技术进步基本上是指会带来短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的知识的积累与改进。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它主要在于技术的进步、制度变迁与意识形态。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国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有充足的休闲时间;社会经济结构的改进,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分配结构的进步改善;制度结构在不断的深化完善、制度体系得到升级加强。

一、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一)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优惠倾斜政策不断的拓宽到农村城乡中去,尤其是技术的投入,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得到了收益。

(二)缩小城乡之间经济差距。

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一个行业的技术进步,还推动区域的技术进步,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各地区竞争力,最终促进了经济增长,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有两种划分方式:一是粗放式经济增长,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投入的资源比较多但收益非常的有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也没有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靠的是创新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成本,也使得产品的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推动经济增长。

(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技术进步最先对科技创新部门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使其成为主导产业。现在有很多的产业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产生的,它们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从而间接或直接的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步能够让生产要素的分配更加的合理,使得生产更加高效。

二、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经费投入不足。

缺乏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是我国技术进步没能跟经济增长保持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科技强国”,把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优先位置,但是经费的投入使用还没有全部的运用到科技发展上来,远远没有达到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要求。

(二)利益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公司企业利益激励制度的制定应考虑到时间、环境、人员素质等因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求同存异,若一视同仁,会严重削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国一些企业的激励制度不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缺乏公平性和公开性,前者导致实施起来可操作性差,朝令夕改使得员工无所适从,后者使得员工参与到企业的民主管理成为一句空话,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数量还是非常的缺乏,自主研发严重不足,我国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和国际核心设备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资源的缺乏和资源配置率低。

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社会资源的配置率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降低了资源要素的生产率,从而增加成本,减少生产总量。

(一)搭建科研经费的保障机制。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经费保障制度的实施,加大对创新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利用。核心竞争力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企业是生产的主力军,因此更应该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在更大程度上改变我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

(二)健全利益激励机制。

在科技创造的过程中,科技成果的发明创造者、宣传推广者和实际应用者是参与的主体,为了激发和调动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协调三方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

(三)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首先,在创新体制上,深化创新层级,不能只依赖于研究院所,要把这种创新精神拓展到各个领域中去;其次,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更好的把高等教育学科同科学创新技术联系起来,充分推动二者之间的联系;再次,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深化军用科技,更好的与民用结合起来,军用技术能够把先进的技术贯彻到民间中去;最后,通过不断地对经济和科技的体制深化改革,在竞争中不断开拓创新,建设通过企业发展为核心、产学研更好有机结合起来的体系。

(四)提倡利用新能源。

我国应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探索新能源,发现可用新能源要加强开发,大力推广新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缺乏资源和环境污染大的能源的使用,同时要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充分被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将会成为我国技术进步的良好资源条件和研究基础,也会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论文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

内容摘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各国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繁荣的对外贸易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本文在对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并研究了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运行态势。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迅速上升到的182321亿元,增长了49倍多,年均年增长9.4%。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1%左右提高到近4%,在近30年时间里保持这种高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现在,我国的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六位。迄今为止,只有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3个经济体在20世纪连续40年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的记录。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概况。

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的1.1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7%。我国的外贸规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20的第3位,利用外资也连续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2004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600多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70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308亿美元。

继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后,20更是达到14221.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3.2%,相当于的2.8倍。2005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98.1亿美元,创当月进出口总值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2005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5948.1亿美元,增长21%。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与前6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均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分别突破2000亿美元。自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见图1)。

综合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运行轨迹的趋势基本一致,即当经济发生波动时,对外贸易也随之发生波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而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往往不景气。由此可见,二者呈现出较为密切的依存关系。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

日本经济学者小岛清的观点是,要揭示贸易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把贸易量的扩大同国民经济的增长加以对比更为合适。因此,本文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上加以分析。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包括外贸整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三种。就世界范围来看,在当中,世界总贸易依存度为25.1%,发达国家为21.8%,发展中国家为35.6%。货物贸易依存度:世界为20.5%,发达国家为17.4%,发展中国家为30.1%,中国为21.1%。服务贸易依存度:世界为4.6%,发达国家为4.3%,发展中国家为5.5%。

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30%以上,20达到历史的最高峰44%。20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当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51%,进一步上升到60.2%,2004年上升到约70%,2005年上升到80%(见表1)。

表1说明,我国外贸依存度不仅大大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水平,也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目前的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为保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出口贸易的问题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结论与对策建议。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具有很明显的时期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进口是对经济增长的漏损,进口的增加将减缓经济的增长,加重进口国的失业,对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但经济的增长将会拉动进口的增长;出口则是对经济增长的一个纯拉动,出口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国内的就业。

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上升,加速通货膨胀,此时的国民收入的提高取决于供给能力的改善,这时的进口会增大本国的供给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进口产品又分为进口消费资料和进口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进口会提高国内的暂时供给,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生产资料的进口能增加国内的长期供给能力,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出口则会降低国内的供给能力,加速通货膨胀,并不能增加国民收入,而出口初级产品和大量的原材料则会降低国内的生产能力,导致国民收入下降,这就是有名的“贸易贫困化”理论。但另一方面,出口能增加进口,从而增加国民收入。

对外贸易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总量和质量。经济发展要求对外贸易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如果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这些目标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对外贸易才能实现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外贸易结构失衡,效益低下。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大多是附加值低的产品,而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尤其是纺织业,大大超过世界水平,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所占比重寥寥无几。因此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是当务之急,了解世界的需求并顺应需求,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质量,增强其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重要途径。

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不能忽略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占有。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主要依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经营理念、经济管理经验等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水平和能力,通过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但一个国家的经济若长期依靠“外力”,不加快由导入型经济向内生自主型经济转变,将会给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一方面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国际比较优势,走开放型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以国内市场来支撑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合日趋紧密,全方位的竞争将明显突破地域的限制,我国只有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才能在国际交换中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我国的对外贸易才会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赵娇.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3。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计量论文

在我国现今社会建设中,金融产业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将直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金融产业集聚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形式,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方面知识的研究,对于缩减我国区域经济差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二、金融产业集聚。

(一)内涵与特点。

金融产业集聚是一个具有动态特征的过程,其不仅包括金融系统规模、资源、结构以及功能方面的演变,也对地区经济发展同金融资源融合的关系进行反映。具体来说,其具有着以下特点:

1)地域性。在不同地域范围中,其在资源与地理环境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使金融资源开发的能力、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就需要保证金融资源能够处于一个科学、适合的地域范围内,并结合实际地域条件进行产业集聚,以此在对金融市场空间位置、金融主体进行充分体现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协调性。

2)复合性。金融产业集聚是金融工具、货币资金、金融市场等金融资源类型在地域空间上的结合,也是其他产业同金融产业实现复合成本的过程。这种特点的存在,则可以使我们认识到金融产业集聚并不是孤立成本的产物,而是需要同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

3)动态成长性。金融产业集聚具有着动态性的特点,是资产总量、业务种类以及金融机构等部门、资源的一个动态演进过程。

(二)形成模式与动因。

1)流行性偏好。对于金融资源来说,其具有着较为明显的流动性特点,并会随着金融电子化、自由化的方向发展。该种特点能够使信号、金融的流动性获得提升的同时也加快了其区域经济中的集聚。

2)自身成长规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产业是重要的发展核心,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则能够在对金融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推力的同时使金融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三、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该种效应指的是机构、设施同企业间在密切联系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微观经济单位,能够在空间上起到增加经济效益、降低生产的作用。金融产业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作用主要具有以下方面:

1)降低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对于很多金融机构来说,其在一般情况下都会集聚在同一个区域中,在这种集聚情况下,则能够帮助一定数量金融产业在地理上邻近特征进行实现的基础上带动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以此在降低生产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的同时获得该地区经济的增长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如一个企业在开展项目投资时,如果其没有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在具体投资过程中为了不出现问题则需要花费较高的信息成本。而通过金融中介的加入,则能够帮助该投资者在具体投资之间对项目信息以及目前市场状况等进行合理的判断,并在帮助企业获得信息的同时降低投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金融机构集聚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则能够在降低投资者交易、信息成本的同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更有利区域经济获得提升。

2)利于市场流动性提升。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其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范围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并在此过程中有效提升了金融产业的流动性。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使部分区域出现了资金短缺现象,盈余者通过金融中介则能够为金融活动、项目投资资金短缺的企业提供贷款,并为其提供多种类型的资金投资,以此对项目投资风险起到了有效的降低作用。

3)加快金融辅助产业发展。在此种情况下,通过金融相关产业以及金融机构同相关跨行业务的合作,则能够将更多的金融机构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使审计单位、金融培训机构、信用评估机构同金融机构具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通过该情况的实现,则能够在向社会吸引更多顾客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当地金融辅助产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4)有利于专业人才集聚。在金融产业集聚的情况下,则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在特定区域形成较为庞大的人才市场,且能够为相关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多的机会。在此种情况,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当地的工作效率与发展水平,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来到该区域内,更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二)金融溢出效应。

所谓金融溢出效应,其是指将不同金融机构通过集聚在一个区域所带来的知识外溢效应,并在此基础上使区域经济增长获得促进与提升。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促进集聚成员知识学习。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在投入资源不变、或者降低的情况下则能够获得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信息,这种情况不仅非常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以及知识水平的提升,能够对以往金融活动中由于不同方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降低,而在具体开展金融活动时,各方面成员则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掌握降低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并以此获得集聚群体竞争力的提升。

2)加速金融溢出。在该集群中,类型各异的机构则能够以内部相互学习的方式对集群间机构的知识总量进行交流与提升,并将这部分知识有效的归己所用。而在非正式沟通的情况下,机构所具有的知识也会出现较快的溢出现象,并因此在提升技术、金融溢出的情况下获得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创新效应与金融辐射效应。

所谓金融辐射效应,是指当金融产业具有较高集聚程度时对其周围地区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在金融产业集聚过程中,其集聚的目的就是对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进行提升,而当该区域集聚程度到达一个水平之后,就会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增长起到一个带动的作用,并因此对周边地区与技术进步产生一个资本积累效应。而对于创新效应来说,其则是指金融机构集聚在知识方面与技术方面所存在的创新效应,由于集聚区域内金融专业的人才非常集中,且不同机构间也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使更多的信息、金融知识集聚在该区域中。对于该情况来说,其在为相关金融机构带来更为创新信息的同时,也加剧了该区域金融机构的竞争,并因此激发金融机构通过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加快创新等方式获得更佳的竞争地位。可以说,在现今金融信息化、全球化的情况下,金融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需要金融行业能够通过对该模式的良好运用获得更好的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论文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据我国有关机构的'测算和规划:21世纪头,中国经济年增长速度保持在7~8%,到实现国民总产值比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将实现全面小康,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个10年经济将更加发展,增长速度保持在6~7%.尽管经济长期增长速度逐步放慢,但在世界上仍处于高速增长之列,能够保证中国的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列.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来估算,中国gdp总量到2010年居于世界第二,到可居于世界第一;但在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作者:刘国光作者单位:刊名:开放时代cssci英文刊名:opentimes年,卷(期):2001“”(2)分类号:f2关键词:

经济增长论文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开始起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发展的速度进步非常大。然而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出现贸易逆差,经过研究发展,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的出口量没有进口量多,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在正向上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农产品贸易通过影响我国产业的结构,以及对其进行优化,在直接或者间接上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为了加快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需要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而促进农村的生产力,提高生产质量,以此来提高进口定价权。

: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经济增长;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农业也是受到了非常高的关注度,因而其成为开放程度最慢的领域。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农业曾经是谈判的难点之一。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农业受到了市场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国家也在密切关注这些影响给农业带来的不同。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断享受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益。但是我国农业自身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说土地资源受到限制,农业收益较低,生态效益等问题一直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

1.短期影响经过专业人员的研究分析,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于经济的增长在短期内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变化在国际市场中表现出来,表现的形式比较多样化,但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市场供需。而农产品的价格主要就是有市场供需所直接决定的。所以,农产品国际贸易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供需,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供需关系,供需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价格,最终通过链式反应进而影响到农产品的价格。2.长期影响在农产品的贸易链中,改变农业经济贸易状况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产业结构的增长方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经济在所有的经济中占据着最基础的位置,但也是最重要的位置,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链中最基本的环节,农业的发展往往能决定其他经济的发展。因而如果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干扰,导致农业发展较慢,这样的负面发展就会连锁反应到其他经济行业中去,严重影响其他经济行业的正常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农产品经济的发展对整体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农业经济的基础性、重要性,使得各国都非常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提高农业的发展也成为各国政府所思考的主要问题。所以,农产品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影响农业经济进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对推动国民经济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不仅仅是影响到人们正常的饮食以及生存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其余众多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其他行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是中国的第一产业,中国要牢牢把握住这一优势,农产品国际贸易可以扩大农村经济市场,促进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而影响工业的快速发展,间接解决一部分的人口就业问题,对于维护我国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贸易逆差形成并呈扩大趋势我国在农产品进出口量保持增长的同时,进口量已经超过了出口量。在20xx年之前,我国的出口总量远大于进口量,这与当时的政策也吻合。但是到了20xx年以后,农产品的进口量就超过了出口量,而且二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因为国内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进口档次也在上升。以前农产品进出口量基本持平,在20xx年后出现逆差,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形式出现了变化。2.主要逆差产品进口高度集中因为我国地理位置的差异,和周边国家的不同,使得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进口地和出口地有明显的差异。根据海关提供的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国主要是日本、韩国等我国周边国家,因为这些国家面积较小,自身农产品供给不充足。我国农产品主要进口国主要有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巴西等国,这些国家距离我国较远,环境差异比较大,有些产品必须依靠进口。我国的贸易逆差非常集中,仅从美国和巴西进口的农产品就占到总进口量的一半以上,所产生的逆差也占到总逆差的一半左右。3.大宗农产品贸易失衡决定总逆差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出现逆差,进口量远大于出口量。我国进口的主要大宗商品有粮、油、棉、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从20xx年到20xx年,我国的粮油棉糖进口量增长率为百分之百,但是出口量却只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再以大豆为例,从20xx年到20xx年,大豆的总进口量增加了2200万吨,增长率几乎逼近百分之五十,在进口总量所占的比重也是增长了7.5个百分点。这些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增长是我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cpi的影响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国家根据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从国际市场上进口所需的农产品,农产品的价格变动就会影响到国内的产品价格,进而对cpi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些方面的需要显然不能自给自足,还是要依靠进口来维持正常的发展。在这种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需要积极争取国际贸易产品的定价权,积极加入到国际贸易市场的定价活动中,不能再像以往我国被动地接受别的国家的决定,这样才会对我国有一个更加公平的价格环境。第一,我国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国际贸易交易体系,所有有关我国的交易都需要在该体系下进行,我国应该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第二,对外采购要形成合力,尽管各个公司在国外采购产品时是代表自己的公司,但是在外国就是同一立场,都是中国的公司,所以彼此之间需要合作,积极配合,形成较大的团体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采购,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采购效率。

2.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中国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产品的大量涌入,这就会促进经济的提高,但是却不能促进农产品的进口。简单来说,中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农业产品的大量进口,第二是农业产品在进出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1)农产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有着一定的关联,经济发展互相影响、互相牵制。

(2)农产品的大量进口以及出口都是与资金的投放有着密切且直接的关系。当然也与农产品的成本有着一定的关系,除了这两项外,还有例如全要素生产率、作物播种结构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产品的涌入和涌出。在海外销售的农产品也会决定着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由此可以得出,中国农业想要快速发展,在贸易数量上要重视成本和销售价格,在贸易结构上要注重全要素生产率等。无论是农产品的大量涌入还是大量涌出,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方面的就业或者是相关活动的开启,这些都是国际农业贸易市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投资。而要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就是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改善资源管理,强化生产体系,在一定层面上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

3.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国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在所有产业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第一产业的发展核心就是为民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农产品。但是随着农产品进出口的逆差的增大,大量国外农产品进入我国,冲击着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然而,国外的农产品进口却促进了与第一产业相关联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第三产业整体发展速度得到提升。因为第一产业受到影响,一部分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会因为收入不高而放弃第一产业的生产,转而进城投入到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建设中去,这就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数据显示,因为大豆的大量进口,我国除了东北地区以外再很难形成大面积的大豆种植产区,而且在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范围和规模比起以前也有一定程度的缩小。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在国际贸易市场中,我国占据着一定的位置,但是所起的作用还有待提高,提高我国的地位,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要想提高地位,就必需要提高国产农产品的质量。这也使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所以,政府要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农村的生产条件,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有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最后,对化肥以及农药的使用一定要严加管理,过多的使用会有比较大的危害,这是生产绿色产品的前提。

2.提高国际贸易壁垒应对能力我国要提高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要求。相关部门要及时收集国际上的相关信息,及时对国内的农产品生产做出调整。充分发挥出口企业的作用,帮助更多国内的、高质量的农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的影响也是如此,既能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就是影响第一产业的规模。农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减小,相反,进口贡献率却在增加,这说明农产品的创汇作用在减小,农产品贸易的直接原因就是需求,有可能是国内农产品的欠缺或者是质量不过关等因素造成的。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也越来越宝贵,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产品进口数量以及进口贡献率会不断增长。

[1]于伟咏,漆雁斌,韦锋.要素禀赋、配置效率与农业安全生产的研究进展[j/ol].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6(5):33-42.

[3]汪艳涛,周文凯,张继红.农产品贸易与农民收入增长:研究述评与展望[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94-100.

经济增长论文

:林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不仅为人们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担负着环境调节,生态保护的生态效益,所以大力发展林业经济不仅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还会给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我国北部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对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北部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本文从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入手,综合我国北部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促进北部地区林业经济增长的建议。

:北部地区;林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我国北部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我国最大的天然森林资源和世界最大的人工防护林,我国北部林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其他地区有少量的山地林区和人工林区。我国北部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xx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把林业经济的发展摆在了空前高的地位,随着对林业经济的不断投入,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国有林权改革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我国林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有力的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近些年,对林业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我国北方林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必须立足于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全面系统的总结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的影响因素,本文从林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结合我国北部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给出了一些促进北部林区经济增长的建议,希望对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增长有所帮助。

林业经济增长要素分析是借鉴经济增长要素分析的研究成果,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增长要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林业经济增长要素主要包含五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力要素,即林业工作者以及林业人力资本。二是资本要素,即对林业经济的财力物力投入,这是林业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三是林业用地要素,即林业赖以生存的林地面积。林地面积的大小是林业产值大小以及林业经济潜力的重要衡量因素。四是科学技术含量因素,科学技术的投入和含量的多少决定着林业经济各生产要素的劳动产出效率,是发展林业经济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还有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因素,制度的变迁以及国家对林业经济的政策措施是林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因素,研究表明,国家对林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的林业政策是林业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林业经济增长要素的作用,协调好林业经济增长要素的比例关系才能提高林业经济的增长,促进林业产值的提高,林业经济的增长不仅可以带来林业产值总量的提升,森林资源的丰富也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对于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以及区域经济生态效益的提升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林业政策的地区差异,林业资源开发不合理。

我国北部地区的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及中部山区,这就使得各个地区林业政策的不同,造成森林资源的供需存在空间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现状越发紧张,即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要兼顾生态安全的环境需求,这种供需矛盾和政策差异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其次,我国北部地区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方式较为落后,造成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低下。人工造林的速度跟不上森林开发的速度,导致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如水土流失,森林用地的营养流失,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二)林业投资渠道不稳定,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森林资源形成周期长的影响使得林业的投入和生产存在很长的时间差的特点。这种长期性投资使得更多的企业更愿意选择除第一产业外的其他产业进行投入,尤其是木材加工生产。这样使得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事业建设发展缓慢,甚至较为落后。再加上国家对于林业产业的战略改革,使得企业以及社会对于林业收益的投入更加望而却步,至少当前的现状是如此。另外,在不少林区存在着资金浪费的现象,挪用公款,擅自改变林业工程资金投入计划,以及重复工程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北方林区基础设施落后,有的林区几乎没有相对应的应急设施,导致北部大部分林区基础建设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林区投资渠道不稳定,资金投入的不稳定性使得林区没有进行林区基础设施更新换代的资本,国家的财政拨款也只是重点项目的投资,很难达到全方位的覆盖。二是国家政策和法律制约使得企业无法进行相关设施的竞标和投入。国家制定政策法规是为了保护林业资源,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限制林业发展的问题。不仅不利于林区的保护工作,还制约了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三)我国北部地区林业产业的科技投入较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加先进的科学技术投入才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然而,由于内外多方面的制约因素的影响,我国北部地区林业产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整体较低,有的甚至微乎其微,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整体处在一个极度偏低的水平,科学技术的应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整体比重偏低;其次对于林业的高科技研究项目和机构较少;再者,科学技术的产品以及技术推广较为落后,更谈不上普及现代化技术。这种粗放型林业经济与当今社会林业所处的重要地位极为不符。

(四)粗放型的林业产业结构亟待转型。

我国的林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中,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当前社会对于林业产业的需求极度不合理。粗放型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一是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开采森林资源,二是在产品加工产业主要是低端的木材加工,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极大的浪费,三是科技含量微乎其微。粗放型林业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够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供需关系以及投入和产出关系的失衡,更带来许多环境问题,生态安全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整体依然是以木材生产和初加工为主。林木产业加工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发展缓慢,科技含量不高,很难达到国际标准,市场占有率有限。

综合林业经济增长要素以及我国北部林业的特点,结合我国北部林区的现实问题,要加快我国北部林区改革的步伐,调整北部林区的产业结构,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才能更好地协调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

(一)协调林业经济增长要素的关系。

加大林业经济增长要素的投入是提高林业经济的基本方式,但是要注重林业增长要素投入的科学性,实用性,准确性。只有在准确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以更加经济的比重投入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均衡协调,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增加科技的投入,调整林业产业的结构。

加大林业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林业技术人才,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大对林业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增加林业经济的科学投入,调整林业粗放型的产业结构是我国北部林区乃至全国都要做的首要目标,改变落后的增长方式,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从粗放型产业结构向集约型产业结构过度,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政策的刺激效应。

研究表明,制度的变迁对林业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退耕还林,以及林区国有化改革的背景下,林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的林业经济问题依然突出,林业产业的形势依然很严峻。如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林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当今时代前沿所考虑的重要课题,政府应该通过多种形式例如设立更多的林业研究项目,更加准确的把握林业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向。

[1]李俊华,王耀德,程月明.区域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的运行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13).

[2]程丽.漠河县木材粗加工企业发展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14).

[3]王玉侠.宿州市埇桥区板材加工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xx(04).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计量论文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以及计算机的全面普及,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信息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已经逐渐步入了“信息即财富”的信息化社会。信息资源取代了传统的经济产业中物质资源的地位,给受缚于传统经济观念的企业和工业化国家注入了活力,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阐述了信息通信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经济增长;效应。

传统的经济产业往往都是建立在物质资源的消耗至上,而当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以高知识含量为特点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给受缚于传统经济观念的企业注入了活力,悄然改变了世界的经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产业技术需求、劳动方式等应声而变,成为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通信技术从制造、运营到信息服务,与经济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已经渗透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当前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正在引领着世界经济高速飞升,成为了带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1信息通信技术简介。

信息通信技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增长速度惊人,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态势。当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较多,劳动力和成本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是增强潜力的主要因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针对信息通信技术对于经济增长手段开发所发挥的作用开始研究。根据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数据显示,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信息通信主要影响因素是投资因素而非计算机。信息通信行业本身作为我国经济的一个增长点,还带来了资本运转的变化。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体系中,20xx年通信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达342亿元,所占比例较大,规模将达207亿元,对经济的效应比较明显。移动互联网覆盖了大分部城市和地区,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这也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产品投入增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使得互联网进入崭新的时代,除了直接的创造出经济利润之外,对经济发展的渗透效应表现的更加明显。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在劳动者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科研能力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专家还通过对资本市场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在我国经济取得可喜成绩的背后是诸多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也为提高生产效率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劳动者资本。

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投入,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源的高效产出受到数量和质量双方面的制约,高素质人才将为社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生活中,足够数量的高新技术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文化水平,一个重要指标便是对信息、知识的获取能力,立足于劳动者对信息片段的采集,所以信息可以视为知识的载体。信息通信技术使得信息的供给量和传输速率不断增强,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客观上为劳动者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提高了劳动者信息获取的效率。原始的知识传输量小且出错率高,知识的汲取受到了经济状况、地域交通等多方面限制,然而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在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之后,知识逃离了原始载体的桎梏,人们获取知识的内容和途径极大的得到了拓展和丰富,通过数字化的传输技术,突破了对传统的纸质媒介信息知识获取途径的束缚,大量、准确地得以传递。同时,缩短了劳动者对客体的认知和熟练程度,实现知识共享,有利于扩大共享者双方的知识量,使得劳动力要素以最快、最精准的速度融入到生产过程中。而现在网络数据库已经实现全球共享,无论是对科学研究还是劳动生产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真正做到足不出户,缩短了劳动者对客体的认知和熟练程度。信息知识获取的高效便利,使得社会整体信息生产和传播速度加快,优化着劳动者整体的知识结构,日益扩充着劳动者的知识储备。只有劳动者不断更新升级知识储备,不断的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推动经济发展。

3信息通信技术促进交易效率。

电子商务及各类线上交易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下正在实现高速的发展,作为信息化时代最具代表的新兴交易方式,网络购物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且偏爱。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商务提供技术保障及信息发布、信息处理的方式,极大提高了买卖效率。

3.1保证了买卖双方的收益。

对比起电视广告,网络宣传支出成本低,广告效应好,被越来越多的商家采用。网店从根本上免除了高额的店铺租金,在寸土寸金的今天使得经营成本大大降低。同时,避免了中间转卖过程,减少了由于多层转卖导致的成本虚高;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网店线上商品的价格常低于实际店铺的相同商品,既保证了卖家的收益又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了买卖成交的效率。

3.2交易快捷方便。

世界各地的商品通过电子商务,在网上交易平台上简单几步,顾客所购买的商品就会送到家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解决了顾客没有时间去商场购物的难题,在手机客户端上即可选购需要的商品,这个过程解决了现实中所有问题,作为消费新方式,极大的提高了交易完成的效率,在总消费额上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4信息通信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率。

4.1优化产业格局摆脱市场制约。

经济的增长必然带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依存于物质资源的传统工业,各行各业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无法实现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性使用同时达成,实现平稳过渡成为每个市场参与者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为了帮助传统工业、农业摆脱市场容量与资源投入的桎梏,信息通信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无疑是给产业结构的改革调整带来了希望,只有改变其原始产业格局。计算机行业、互联网行业、移动通信行业在农业、工业及服务业各领域的普遍采用,正是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催生的,有效促使这些传统产业优化调整,尤其是移动通信行业,正逐步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向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4.2信息通信技术提高了管理水平。

高效科学的管理离不开对信息的有效运用,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效科学的管理水平。管理者科学合理的决策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和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而推动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信息通信技术通过强大的网络信息供应量为管理者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为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供需关系信息,从而为更好的进行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使管理者更好的掌握生产与市场之间的动态联系。

5总结。

在现代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的经济活动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多种机制协同影响社会经济情况,发挥着愈加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惠香.信息技术扩散方式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情报,20xx,4.

[2]刘文波.信息通讯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xx,12.

作者:宋玲玲单位:中国联通许昌市分公司。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计量论文

不同资源的生产力不一样,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就点明了科学技术在实现经济增长中的首要性。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差异较大,资源禀赋状况有着巨大差别。譬如对于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省市,劳动力资源的机会成本就小,而对于劳动力是稀缺资源的省市,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就大。由此来看,不同的省市,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必然存在着如何有效使用资源的问题,不同的省市,对应着不同的发展战略规划。

笔者不久前使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资源禀赋情况,从而可以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不同省市的.经济增长路径。

我们在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时,可持续发展都是基于基期的资源禀赋状况、现有的要素结构比例不变的前提。换句话说,如果现有的要素结构比例是最佳的,那么长期来看,经济发展以后,要素结构比例还处于最佳状态(当然包括技术进步在内,可能改善现有的要素结构比例)。

而对于不同的要素结构比例,经济发展遵循的是“漏斗原理”,经济发展的潜力较大程度上受制于一个省市要素最为稀缺的因素。可喜的是,一个省市可以通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获得所需的要素。可以想象,对内、对外开放程度十分低下,而大多数要素又处于严重稀缺状态的省市,经济是很难取得高速增长的。

对全国各省市资源禀赋的分析范围涉及到了几乎所有的要素,它们分别是:土地存量、水资源、劳动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开放度等几个方面。

尽管各省市的资源禀赋存在很大差距,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利用软件将资源禀赋亲疏程度相差不大的省市归并到一类,结果表明,所有省市可以具体分成7类。

从数据分析来看,广东属于第一类省市,市场化程度、外贸依存度、对外投资比率和固定资本份额指标排名全国第一。这表明广东省在全国属于开放程度最高,资本投资最为充裕的省市。广东省劳动力份额排列全国第四位,不过劳动力素质不高,逊于北京、上海、天津。劳动力成本很高,排列全国第三位,劳动力生产率也次于北京、上海、天津。耕地面积排在全国后列。水资源指标稍强一点,排在全国中游水平。

第二类省市是北京、上海、天津。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多项指标排在全国第2、3、4位。如外贸依存度、劳动力成本等。尽管三市的劳动力资源并非丰富,但其人力资本(知识含量)是全国最佳的,分列前三位,劳动力素质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劳动生产率遥遥领先其他省市,上海的劳动生产率甚至达到广东的2.5倍。但是上海的劳动力成本也是全国最高,北京次之。三市的耕地面积、水资源是全国最为稀缺的,位列倒数前三位。三市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北京、天津、上海分列第12、7、6位。

第三类省市包括江苏、浙江和山东三省。它们也有多项指标排在全国第2、3、4位。如市场化程度、固定资本份额,仅次于广东省。从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指标可以看出,这类省市是比较外向型的省市。劳动力资源较丰富,不过素质不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处于中游水平。

第四类省市包括海南、辽宁和福建省。除了在市场化程度、固定资本份额、劳动力份额、水资源存在一定差距以外,这类省市和第三类比较类似。

第五类包括山西、陕西、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八省(自治区)。市场化开放程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劳动力资源不算丰富,土地资源非常丰富。

第六类包括湖南、四川、河南、江西、广西、河北、湖北、安徽、重庆等九省市。市场化开放程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很低,劳动力资源较丰富,水资源非常丰富。

第七类包括贵州、云南、青海。三省的资源禀赋情况非常差。绝大多数指标排列全国倒数前几位,如人力资本(知识含量)、市场化程度、外贸依存度、固定资本份额、劳动生产率等等。不过三省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在全国是最丰富的。省市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各省市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不同。对于上述不同类型的省市,应当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才是合适的呢?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得根据以上所作的统计分析,对各类省市的资源禀赋特征加以归纳。

1、广东省土地稀缺,不适宜发展土地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力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因此可以发展加工贸易,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资本份额最高,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2、北京、上海、天津的土地、水资源禀赋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不过市场开放,劳动力素质高,加上资本充裕,应该优先发展资本要素与人力资本相对密集的、高附加值制造业与服务业。

3、第三类和第四类省市具有很多的相似点,我们合并分析之。对于六大省市,共同的明显特征,对内、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尤其是外资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江苏、浙江、山东省固定资本投资份额在全国位居前列,可以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海南、福建和辽宁省可以凭借港口经济,优先发展发展加工贸易,建设外向型经济大省。加工贸易是一种以“资源换资源”的贸易方式。在发挥地方劳动力资源优势,赚取加工费的同时,加工贸易还带来了我国稀缺的资源和技术。20xx年,辽宁省外贸依存度达到33%,海南省外贸依存度为26%,均远远低于同年全国50%的水平,福建省外贸依存度与全国水平持平。

4、对于山西、陕西、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八省(自治区)来说,市场化开放程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劳动力资源不算丰富,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发展土地密集型产品,必须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可以考虑加大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发展迅速,逐渐被很多国家接受。同时绿色有机食品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有百益无一害,备受欢迎,因此目前我们应该加大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宣传。东北老工业基地、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有机肥料多,气候多样性,再加上传统的栽培技术,可以在绿色有机食品方面大显身手。而这一点,恰恰是美国、加拿大等大国的弱项。

5、对于第六类省市来说,数字分析表明其适宜发展土地密集型产业。这一点在第七类省市上也有所体现。三省属于资源严重失调,仅有自然资源禀赋较高,经济增长所需的其他资源十分短缺。

根据我们的分析,尽管很多省市均适合发展制造业,但是各省市的实力差距很大,这也决定了各省市地方政府在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举措应该存在差异性。

(1)工业劳动生产率存在很大差距。

样本省市中,只有上海、北京、江苏、黑龙江、云南五省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三资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从企业主体来看,20xx年北京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7711元/人.年,而上海为140271,高出北京市近80%。同期两市三资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相差无几,北京市为123860,而上海为123303元/人.年。

我们认为,信息制造业也应该是北京、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信息制造业作为目前世界的主导产业,它所需要的资源投入与北京、上海当前的禀赋比较吻合,从而能够充分发挥两市的比较优势。当前世界信息产业的分工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研发、制造都开始向中国这样的低成本国家转移。在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之下,北京、上海应该抓住机遇,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禀赋,尽快发展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制造业的一个主要中心,为中国有朝一日成为世界信息产业技术开发中心而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产率的量化公式,提高生产率本质上是效率问题,最为关键的就是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改善教育体系,增加人力资本的知识、技能存量。(2)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存在差距。

对可获得数据(广东、东北三省等10省市数据不可得)进行分析,浙江比例最高,达到60%,绝大多数省市处在40-50%之间,值得一提的是,20xx年,上海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8%,甚至低于贵州水平。云南和青海两省比例最低。

数据表明,天津、上海、广东等省市较高的对外开放度不但与贸易有关,而且也与外国直接投资有关。相对而言,对于北京、浙江来说,应该进一步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作用,加快落实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扩大外来资金的带动作用。

(3)不能依赖单一的资源禀赋。

上面我们分析的是各省市优先发展其资源禀赋密集的产业,从而可以发挥本省市的比较优势,不过我们认为,仅仅发挥静态的比较优势是不够的,还需要创造动态的竞争优势,否则就是步入“比较优势陷阱”。譬如根据我们的分析,我们认为第五、六类省市应该发挥土地密集的比较优势,然而现状并不像我们预期中的那样。20xx年排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前十位的省市中,其中有一半的省市耕地面积位列全国末十位。

之所以出现上面的结论,主要是因为如下原因:前面的分析过程暗含着如下一个前提假设: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等同的。而实际上,科技的进步和发明使自然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禀赋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性已大大下降。经济增长是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取决于要素结构比例。譬如东北农民可以发挥耕地资源较多的比较优势,生产需要密集投入耕地的大宗农产品,山东、福建农民则可以生产需要耕地投入较少的蔬菜水果和水产品,因为山东、福建可以依靠其他资源进行替代贫乏的土地资源,从而弥补农业生产的劣势。另外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亦不一样。譬如北京市经济发展阶段靠前,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小,相反凭借其突出的技术优势,在农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市。

经济增长论文

而且,在我国股市的发展与金融经济建设的增长并不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其影响规律也是无从查找的。第一,对于我国金融经济增长较快,股市发展较好的地区而言,由于他们的股市发展时间较早,且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第二,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虽然借鉴了发达地区的股市发展模式,总结了其经验教训,但是依旧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第三,股市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不单单就是股票的参与者与竞争者,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以及现象,这些都是非预测性的。最后,股票的投资获利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它需要长时间的进行监督与掌控,一般都将在一年之后,才能看见相应的效果,这也就是说它对于金融经济的增长短时间内是无法起到真正的效果的。

二、间接金融机构与金融经济增长。

金融中介机构是指从资金的盈余单位吸收资金提供给资金赤字单位以及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金融经济体。金融中介机构的功能主要有信用创造、清算支付、资源配置、信息提供和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最近几年,金融单位获取了非常多的成就,其面对着一些创新,行业之后总有了大面积的综合化的发展,而且由于跨国单位的存在,此时的金融单位也开始不断的朝着海外来发展。在这些要素的带领之下,中介单位的发展也面对着很多全新的内容。如今的中介单位的类型非常多,像是商业银行、信用社、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当前国际上的很多专家对于这两者的思想是一样的,也就是认为其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带动的联系。通过分析学术领域的探索意义,我们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即在我们国家,因为金融中介本身就具有信用创造之类的功效,其对于金融经济进步肯定会有着非常强大的带动意义,许多的信息要素也证实了其彼此的关联。通过分析该项内容得知,比对于那些金融经济发展速率较快的国家可知,我们国家的金融中介本身的发展速率不快,而且有一些缺陷,此时就会干扰到金融经济的进步,因此要积极的带动存款货币银行的发展,进一步深化金融创新改革。

三、货币政策与金融经济增长。

此类政策的关键目的就是金融经济进步。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此类政策具体的说是国家或是央行为了作用于金融经济事项而设定的方法,特别是说掌控货币供给等相关的多个方法。通过这些措施来实现设定的目的,像是控制通胀等等。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金融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货币政策一般分为:积极型(扩张型)和消极型(紧缩型)。在金融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相反的,金融经济发展太快的时候,央行要设置很多的方法来降低供给,提升功效,抑制消费,此时就可以确保总的产出降低,或是将增速减弱,确保物价水平是优秀的,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分析得知,金融的进步的确是可以带动金融经济进步的,通过分析它的本质得知,金融的进步要将金融经济的进步当成是关键的背景。

因此,假如把关键点放到利率市场化、证券保险改革创新等金融深化、自由化的政策以提高金融经济增长,很显然其无法获取设定的意义。反之,要不断的调节当前的金融经济结构,要带动科技发展,要做好创新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基础中带动金融经济进步。像是在欧债现象的干扰下,要更为积极的分析自身的结构以及体系等,并非是单一的分析金融内容。换句话讲,在我国金融经济获取此类成就的时候,要形成精准的发展思想,并不应该单一的经由金融扩张之类的措施来确保金融经济的进步,要关注其内在的品质。

第一,我们国家的股市的规模还处在发展之初。由于其规模扩张,吸收的储蓄不断的增加,它对于金融经济的意义将会更为显著,贡献也就更多。期待经由发展股市来带动金融经济进步,要切实地提升市场的功效,必须不断地配置资源,确保行业运作有序才可以带动金融经济进步。

第二,当前的银行业对于金融经济的带动意义要超过股市,要积极的分析实施有序的货币体制和维护所在区域的金融经济稳定进步间的关联。提高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积极地扶持中小规模单位,提升此类单位的有效资金相关的需求力度。强化和国家机构间的交流,切实地体现出信贷费用的意义,扩大货币政策效应;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宏观政策实施效应的评估和反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而且,要积极地强化央行的功效,认真论述货币内容。如此才可以确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确保金融经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