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望天门山古诗教学设计(热门20篇)

望天门山古诗教学设计(热门20篇)

作者:碧墨

教学计划是为了有效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而规划和安排的一份书面材料。这些教学计划范文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积极反馈。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中心稿

一、引入: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领略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这节课让我们在苏轼的妙笔下欣赏风景如画的西湖。

师:大家知道西湖吗?(学生回答)。

(出示课件:西湖风光)。

教师配音: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因湖在城西,而得名“西湖”。西湖景色宜人。以“断桥残雪”、“平湖秋月”、“南屏晚钟”、“雷峰夕照”等“西湖十景”著称于世。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过渡语:从古至尽,许多名人志士都曾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过它。北宋苏轼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七言佳句“饮湖上初晴后鱼”。(师范读诗句)。

二、读诗:

过渡语:请同学们自渎古诗,读准字音。

1、检查学生自渎。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生:读诗。(2人)。

师:谁来说说读的怎么样?

生:评价。(1~2人)。

师:评价。

2、纠正字音。

过渡语:你们读的很正确,诗中有几个生字,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潋滟、空蒙、亦、妆),指名读、齐读。注:“妆”读并组词。

生:读。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古诗。

生:齐读古诗。

三、学古诗。

1、小组学习。

过渡语:

师:读了这首诗,你想知道什么?

生:答想知道……。

师:我把大家的想法归纳了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1)、解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

(4)、悟诗情;

(5)、感情读;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照以上步骤分小组学习古诗。

生:小组学习古诗。

2、小组汇报。

(1)、解诗题;

师:哪个小组汇报解诗题;

生:汇报(在西湖饮酒,起初天气晴朗,后来下起了雨所看到的景色。)。

师:指导读诗题。

(2)、知诗人。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苏轼?

生:介绍。(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3)、明诗意,(4)、悟诗情,(5)、感情读。

师:结合书下注释说一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生:汇报前两句诗意。(小组成员及其它小组成员补充2~3人)。

诗意: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若有若无,十分奇妙。

师:这两句分别写了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晴天、雨天。

师:这两句诗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a、出示晴天组图。

师:看了西湖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受(很美)。

师:那诗人是怎样描绘这幅美景的呢?(出示“湖光潋滟晴方好”诗句)。

指名读:2~3人。师指导读:语速慢,轻柔舒缓。

b、大家读的真好。那西湖雨天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出示雨天组图)。

(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诗句)。

指名读:2~3人;小组读;齐读。

师:谁来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诗意:我想把西湖比做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适合。

师:为什么要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生:……。

师: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西湖和西施同在越国,同有一个“西”字,他们都具有天然美色,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总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湖无论晴姿雨态,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所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从此人们又把西湖称作“西子湖”。

师: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怎样的感情呢?

生: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师:(指名、小组、齐读)读后两句。

3、配乐读诗,整体感悟。

过渡语:诗人用手中的妙笔把西湖的晴姿雨态,描绘的淋漓尽致,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带着对西湖美景的无限向往,有感情地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1)、指名读诗(配乐);

(2)、男、女生分别读(配乐);

(3)、谁想读就站起来读;(配乐)。

(4)、全班齐读;(配乐)。

4、背诵古诗。

师:我们能不能试着背诵这首古诗呢?

生:试背。

学生汇报。(能背下来的就站起来背一下)。

5、拓展。

拓展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诗句中想象西湖的美景。

(音乐响起)。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课后,请你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准备参加班级的诗文配画展。

(课件出示)。

拓展2:诗人苏轼当日在西湖共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让我们来读一读另一首。

四、诗小结。

晴天的西湖明艳妩媚,雨中的西湖清秀淡雅。它就象一位美丽的女子,时时展示美的风姿,让人产生喜爱之情。请大家齐颂古诗。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中心稿

教材依据:

《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课,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种对比:以两诗文字的对比为主,辅之音乐、书法、绘画等手段,利用通感将“美”体验深刻。本教材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二课时,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感悟为主。

设计思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设计着力于重叠,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文字和音乐的重叠,意境和书法的重叠。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这意象和意景的重叠为主要。苏轼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其次着力点在对比,本诗在教学中力图和《望天门山》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风格上两诗有着明显的不同,《望》为唐诗,直抒胸臆,《饮》为宋诗,含蓄清丽。一直一含,让学生在朗读对比中感受,在山水画面的对比中感受,在音乐节奏的对比中感受,在书法线条的对比中感受。汇聚所有的感受最终成了对诗文的感受,而这感受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

教学重点:

紧扣“总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潋滟”“空蒙”,通过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韵。

教学难点:

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百遍,意自现。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诗,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2、口诵心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3、诗画相融。能端正抄写诗歌,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课件说明:

本课件着力于以乐抒情,以画达意。《望天门山》辅以民乐合奏《奔腾》风格雄浑粗犷以引导高亢之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辅以柔婉清丽的古筝《平湖秋月》以浸润柔美之音吟诵。“潋滟”一词比较生僻,若直接用课件传递实景,过实必有过死之弊端。课件只呈现波光粼粼,介乎虚实之间,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

课前准备:

将两诗以墨迹形式呈现于课堂上。《望天门山》书以魏碑风格,线条遒劲刚硬;《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书以禇体,风格清丽,线条柔美。精装裱,悬于黑板前。

教学流程:

一、承接中引发期待。

1、师:《望天门山》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险峻,水的湍急汹涌,更让我们感受到25岁的李白那血气方刚的满腔豪情。谁愿意为大家再现一番。

指名读。

全班读。

2、师引:我们姑且告别这雄壮的天门,随着宋朝诗人苏轼去领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读中略有所感。

1、自由读。特别注意“潋滟”“空蒙”两词的发音。

2、指名反馈读。指导断题。

3、齐读。

师:感觉这山、水和天门山一带一样吗?

【设计意图】。

4、再读。

【设计意图】。

〔“含在嘴里轻声地念”,此举旨在让学生潜心会诗,潜心首先需要静场。〕。

三、细品中清晰画面。

1、看具象画。

【设计意图】。

2、听音乐(平湖秋月)。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听。

这儿的山。

这儿的水。

感觉。

生读,师范读,生读。(音乐中的诵读使朦胧的感觉清晰起来)。

【设计意图】。

四、重叠中感受意境。

1、“西施”引路(音乐继续)(预设)。

师:音乐声中,仿佛美女西施向我们款款走来。了解西施吗?

生:注释4告诉我们,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生:我读过东施效颦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时候都很美丽。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时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据说她在河边洗纱时,小鱼见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师:如果西施带上心爱的首饰,穿上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着薄薄的粉黛,抹着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生接)。

师引读:看着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们情不自禁地说。

生轻柔舒缓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2、入诗细读。

重叠一“潋滟”和“浓抹”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画面。想象说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平如镜,在艳阳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联想到美女西施带上了珠宝首饰,穿上了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艳丽得让人炫目!)。

(2)你会怎样抒发自己的赞叹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重叠二“空蒙”和“淡妆”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湖面上起雾了,一切显得朦朦胧胧。远山近水、亭台小塮变得空蒙,恍然间,若西施蒙上了面纱,显得神秘淡雅,。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

(2)你又会怎样赞叹眼前的景色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设计意图】。

“总相宜”:

(1)“晴雨相宜”重叠于“浓淡相宜”

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时而浓抹,忽而淡妆,真让人分辨不出这是西湖还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痴如醉,欲把。

情境中诵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晴雨相宜”继而想象“总(时时处处)相宜”

引生反复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3、出诗回味。

关注题目中的“饮湖上”三字,联想到。

一条美丽的画舫上,苏轼与几位好友闲聚。他们或小酌佳酿,或细品龙井。看着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情不自禁地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音乐中齐背全诗。

五、对比中丰富深化。

1、现在你能说出对这山水的感觉了吗?板书“柔”

如果说西湖如温柔美丽的女子,那么天门山则是。刚强的将军。板书“刚”

同是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了这两幅书法。

2、书法作品中感受造型笔触之刚柔。

引导学生感受《望天门山》的线条要硬一些,正如长江一带的山水充满了力量感。而《饮湖上初晴后雨》显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书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柔之美。音乐更是如此。

3、音乐中感受“刚”“柔”

(音乐1:民乐合奏———奔腾)。

师引男生诵读:你感觉到什么?(生:豪情力量阳刚)想到的是哪首诗。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门一般,我们一起读!

(音乐2:古筝曲—平湖秋月)。

师缓缓的:听。我们的心也便柔软了起来。一种柔情,在我们心中荡漾。

女孩子起立,轻轻地向大家诉说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结:诗书琴画各种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多种形式来体验美感,能让我们获得的更丰厚。

【设计意图】。

4、诗配画: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首诗端正抄写,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讲意思是很没意思的。”如绕口令般的话语,是特级教师钱正权老师在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上做的风趣而又精辟的论述。

如何才能有意思呢?钱老说:“诗歌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诗歌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决定了它较其他阅读课而言更具艺术性,承载着更多的美学因素。《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分别写了天门山和西湖两处山水,一阳刚一阴柔,极具美学特质。引领孩子们读这两首诗,如何强化这种特质呢?如果用“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路子来套的话,似乎要经历一个得景悟情的过程。但诗人之“情”又如何能简而悟之,其背后种种又岂是9岁小孩儿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赶着他们去悟!“情”之美暂不论,得美景即可。但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教学时,紧扣“淡妆浓抹”铺呈画卷,让西湖美景始终带着恍惚的西施影像,画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读诗时恍若随同苏轼荡舟碧波轻叹潋滟空蒙,迷茫淡妆浓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堂上,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到绘画技巧,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两诗的神韵。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乐观豪迈情怀。

体会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课件。

收集有关长江、李白的资料。

1、课件出示一组有关长江诗词,学生读。

2、你对长江了解有多少?(汇报有关长江资料)。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

2、师范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方法?用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2、汇报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

(2)“天门山”指什么?

(3)看作者把诗题的意思补充完整。

3、汇报第一句。

(1)指名解释第一句(一、二名学生汇报)。

(2)启发提示。

理解古诗中的“断”、“开”和“回”。

(3)第一句诗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汇报第二句。

(1)指名释意古诗(一、二名学生汇报)。

(2)看最后一句古诗,你认为李白现在在哪儿?现在能更完整地说出诗题的意思吗?

(3)这“一片孤帆”从哪里来?作者正往哪行驶呢?

(4)点拨难点。

a:“出”字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

b:用动词写天门山你有什么疑问吗?

c:此句诗改成“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d: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e:学生讨论汇报,并提出汇报交流要求。

听别人的发言,请你认真思考,看对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帮助。

5、解释整首诗的意思。

6、通过整首诗看出李白在赞美什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吗?

1、汇报交流有关李白资料。

2、能背出李白写的其它古诗吗?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诗歌只是这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待我们去欣赏、去诵读。

课后同学们多积累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宣布下课)。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门山》描述的画面。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意和诗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一、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

2、指名朗读。

3、师生共同评议。

3、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4、学生质疑。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总称。

楚江: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属楚国,因此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5、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两岸清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学生游三峡来进行体会。同时体会课题中的“望”)。

3、教师小结。

4、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

5、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四、背诵诗文。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歌译文。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绝句。

(一)。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绝句。

(二)。

[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

2.默写古诗。

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山险水涌。

帆来日出。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透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这天我们一齐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透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培养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热爱神奇瑰丽的大自然。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透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透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透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构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能够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让学生一边感受大自然的完美,一边情感诵读。配合多媒体,更加形象具体!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3、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人李白的其他诗歌、ppt课件。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句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诗意。

古代圣人孔子曾经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意境优美,而且想象丰富。说起意境开阔想象丰富的古诗,有一个人就不得不说,他的诗也不能不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思出了多少游子的悠悠乡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送给友人多深的切切情谊;还有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直下的何止是庐山瀑布啊?这些诗都是出自他之手,他是谁(生答)是的,李白(板书:李白)。

诗仙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一次,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诗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大家齐读课题(板书:望天门山,齐读:望天门山李白)。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师板书“中”“帆”)。

2、指名读诗,正音,强调上面几个字。(师:其中有两个字容易读错,“中”“帆”,第一个“中”,它是多音字,指名说,这里应该读什么?“中断”就是中间断开,所以读第一声,“中断”读,第二个“帆”,指名读,你真棒,好多大人都会读错,第一声,“船帆”,以前的船啊,要靠风把张开的船帆吹动才能行驶,“船帆”。指导写“帆”字)。

3、指名读。(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非常通顺了,谁想读,指名两个学生读)。

4、范读。(你们读得这么好,万老师也想读一读了,好吗?可不能只是竖着耳朵听,还要仔细听听我读诗时候的节奏和停顿。准备好了吗?)。

5、生自由读,初悟诗意。(指名读,谁想模仿老师读一读。还有许多想读的同学,读给你的同桌听吧。一边读还可以一边想想,哪里还不太明白,可以在读不懂的地方画一个问号,还可以联系课文注释和插图来理解诗句意思。开始吧。)。

6、生提出疑问。(你有哪里还不明白的吗?指两名生说)。

7、不急(没关系),这些问题我们学着学着,你就能豁然开朗了。诗题是望天门山,诗人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读读诗,和同桌讨论一下吧。

8、指名说(引导:天门、楚江、孤帆、日,分别板书)。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

4、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从哪两个字里看出来是楚江把天门山劈开的呢?(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开”?能组一个词吗?怎么开的呢?读读这一句吧。

5、是啊,一个“断”一个“开”就写出了这奔腾东去、汹涌澎湃的楚江水,一起读这句!(板书:汹涌)。

6、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板书:雄伟)(师:至此回是怎样的呢?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7、闭上眼睛,你能看到这幅画面了吗?指名答(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是啊,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回答完再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9、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0、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无人回答就引导到后两句诗)。

11、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青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字理解。是静止的吗?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13、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来”)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两岸的青山好像纷纷出来迎接诗人呢!)。

14、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再读——。

1、这个时候,你要是坐在这片孤舟上,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指名答)。

2、是啊,诗人李白跟你有着同样的心情。

3、师述: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3、山的热情、水的澎湃,都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宽阔的胸襟和奔放不羁的情思。

4、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

入蜀中,便有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

出三峡,便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

东至齐鲁,便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苍凉景色;。

西游华山,便有了“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引读:来到安徽当涂天门山,便有了(生读全诗)。

师:李白的诗还有许许多多,都等着你们去读呢!

我们读诗有点诗人的感觉了,写字能不能像诗人一样呢?古代的大诗人可是除了能写一首好诗,还能写得一手好字啊!我们来看看诗中几个比较容易出错的字,一起来写一写,好吗?(“断”、“孤”、“帆”、“楚”师讲解强调“断”字的笔顺,“孤”字下面一点,“帆”字横折弯钩,生在课堂作业本上书写。)。

李白。

天门雄伟。

楚江汹涌。

孤帆。

望天门山古诗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是李白开元十三年(725)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有感而发,并没有什么特别用意。

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1、“望”。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2、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透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这天我们一齐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透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透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透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透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构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能够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外搜集李白的诗。2.搜集有关“天门山”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从甲骨文“天、门”二字入手。你认识这两个字吗?

2.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

3.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教师板书:望)理解“望”。

今天我们将追随者李白的脚步去——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二、初步感知,认读字词。

1.快翻开课本,读一读,注意做到以下两点:(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第一、读准字音,将诗句子读通顺读流畅!第二、借助诗中的注释和插图看你知道了什么?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1)抽生朗读。(强调“中断”的读音)(2)初步指导读诗。(相机认读生字词)。

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指导停顿(课件)。

(3)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三、紧扣字眼,领悟诗意。

1.有人说,李白是一位天才的摄影师,他的字中有景,他也能让景动起来,下面,再细细的读读这首诗,留意一下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板书:开、回、出、来)。

思考:个什么词?

3.全班交流。

(1)“开”是谁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句中还有别的动词吗?“中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中断了?是哪位高手让它中断的(楚江)由此可知,这是怎样的长江水啊!

把你的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小结: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称“回”。

指导读出水的磅礴,山的奇险。

(3)天门山,楚江水,因为有了这几个动作的词,变得更有生命,更有活力了,那么青山和孤帆,诗人又是怎样把它们写活的呢?(课件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抓住“出”,你体会到了什么?紧扣“日出”,感悟比较远。

指导读出诗人的心情。

四、再读古诗,入境悟情。

1.在李白的笔下,本无生命的楚江、孤帆、天门山都像活了一样,带个我们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

五、赏析拓展,积累诗歌。

1.瞧——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红日。多美的一幅画啊!向同学展示幻灯片,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课后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六、总结。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中重点词“断、开、流、回”,背诵古诗。

难点:能想象并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在朗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首李白写的诗了,谁来背几首给大家听。

生可能会背(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

师:看来,同学们会背的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师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大声的读,干脆的读)。

(二)分析题意。

生:看,在远处看。

师:根据你对”望”的理解,你能说一说望天门山的意思吗?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师:天门山你们了解吗?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天门山?生汇报!

师: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生:注释!

师:你真会学习!注释能够帮助我们读懂古诗,是理解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这就是天门山(出示天门山图片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三)初读古诗,感悟意境。

ppt出示整首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

师:这首诗里藏着几个有趣的词语,只有读懂了这几个词语我们才能读懂古诗,老师给他们涂了颜色,谁来读一读?(指名读2学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通过注释了解了天门山,那楚江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楚江?请看书中注释!

师出示图片,补充讲解:这里的楚江指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于楚国,所以叫楚江!

“楚”是我们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师:字词都过关了,再读古诗我们会更加顺畅的,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读2学生)。

师:我们把字音读准了,能否读出诗的节奏呢?谁来读?(指名读)。

师:请按照老师划分的这个节奏来读。

生读;

师评价:读得不错,奖励你一个任务,听好了,请你推介一位同学,推介的理由只有一个:他的朗读水平很高,可能超过你!

师:你为什么推介他?生说明推荐的理由。

师:多么谦虚的一个孩子!同学,请你不要辜负你同学对你的期望!来,请你读一读!

师:孩子,首先得感谢你,因为你的眼力很准,你为我们推荐了一位朗读的老江湖!

师: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人笔下的这首望天门山更是一幅精彩绝伦的画,现在请大家默读古诗,找一找看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笔圈出来。

(指名回答)。

生可能回答: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相互补充)。

师:把你们的回答串联了起来,就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的山水画了(出示ppt图片)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李白一起乘坐小船去感受天门山的雄伟与壮阔吧!

(四)指导想象,感悟诗境。

师(出示第一句诗):读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生读。

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阻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师:这一句中有两个字特别形象地给我们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和楚江水的气势你找到了吗?

生:断,开。

生可能回答: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是被江水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

师:哦,江水的`这种气势你感受到了,用一个词来形容江水的这种气势?

生可能回答:波涛汹涌、封号怒吼等。

师:让我们聚焦这个开字,(板书“开”)。

师:波涛汹涌的长江竟然把天门山给劈开了,现在请你再把这两个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说一说吗?)。

我仿佛看到:的天门山被()的长江水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生读。

师指导。

全班读。

师:那又是谁有如此的能耐让不可阻挡的楚江至此回呢?(出示第二句诗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生汇报:山。

师:是呀,湍急的河水流到那里又受到了山的阻碍,你是从哪个字感受到了那份气势?

生:回(板书“回”)。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回字,这个回字很有意思,是个象形字,本身就像旋转的漩涡,老师这里有回字的两种解释(出示ppt)诗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谁来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第二种(说出自己的理由)。

此时此刻,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高大、坚固、坚不可摧。

师:是啊,天门山真坚固啊,现在的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思考汇报。

生:碧绿的江水流到两山夹道处时激起回旋。

师(出示意思):形成了一幅山阻水回的画面(板书—回)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读出山阻水回的气势。楚江水撞击(或是板书勾画楚江水撞击天门山构成巨大回旋的简笔画)。

师: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这样的壮举,让我们合着来读一读。

生读。

师:在波涛中,李白的小船继续前行着,终于近了,李白又看到了(出示ppt—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读。

师:你认为在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生汇报:“出”(化静态为动态)(板书:出)。

好一个“出”字啊,这两岸的山好像是面对面的在比高矮呢!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当小船在青山间穿行的时候,李白抬头向远处看,他的眼前一片开阔,进入他眼帘的是(出示ppt—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读。

师:此时此刻,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ppt出示后两句插图:两岸的()相互对立着,一叶()从()驶来。

生可能回答:一只小船从日边漂来、一只小船沐浴着阳光从远处漂来……。

(板书:来)。

师:青山出迎、帆来日出,李白陶醉在山水中,让我们把这两句读一读。

那诗人当时途径天门山挥毫写下这千古绝唱时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

原来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呀!所以面对。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原来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呀!所以面对眼前这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男生读)。

2.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到天门山,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李白!想到李白,你就一定会想到今天学的这首诗《望天门山》,你一定也会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天门中断楚江开……”全班一起朗诵。(配乐)。

总结: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愿同学们能熟读经典,成为传承文化的使者。

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一首《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心里的地位是很高的。

(七)总结拓展,积累运用。

(方法二)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很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除了今天学得这首望天门山,还有他的《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都抒发了这种感情。

总结:同学们,我们祖国江山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八)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断、楚、孤、帆”4个新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通过聆听,诵读,画面呈现和想象,使学生形象感知本诗,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自主查阅等方式,理解诗歌中“断”“回”“出”“孤”等字的意思,从而推动理解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思,教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

教学过程:

一、回顾李白,引出课题。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么?(知道,请一两名同学简要介绍)是的,这位有着“诗仙”之称与“诗圣”——谁?(杜甫)齐名并称“李杜”的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我们对他应该并不陌生,甚至可能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了。那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歌呢?(指名2至3个同学回答,择取最后这首全班背诵)(先呈现画面再出示诗歌)。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发现了没有,李白的诗歌是不是很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朗朗上口。这里有个字“望”什么意思?(板书望,从远处看)。

好的,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跟着诗仙李白一起去望一座山!一起再来学习他这首也很奔放豪迈,意境奇妙的诗歌——望天门山(接着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释课题——望(往远处看)天门山(天高,门对)——展示图片,安徽的天门山。(注意解释天、门)。

4、当时正直年少,满腹雄心抱负的李白乘舟顺江而东望见天门山,他望见了天门山的一些什么?望到这些之后他又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们读读诗歌。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2、抽生读诗歌,正音,引出这节课新字的学习(重点板书断、楚,组词)。

3、我们认识了这首诗的生字,那么请我们一起再准确的读一读这首诗。(齐读之后指名2个同学反馈读)。

4、再读诗歌,诵读指导。

我们一起听听老师怎么读。提问:读的好吗?为什么你觉得老师读的好?(有感情,有节奏,有重轻音)。

再听,试着划节奏和注意它的重轻音。接着断句指导。让学生根据节奏划分再像老师一样优美有感情地齐读,小组读,老师学生分开读!各种读。(注意可以配乐把握时间)。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地反复读诗,借助注释、插图、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说说诗句的大致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解决,解决不了不来然后用圆圈圈出来。等待老师来点拨。

2、天门(天门山,注释)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冒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代指船)。

3、多媒体出示带有插图的诗句,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诗句。

(1)指名逐句说意思(一句一个人,同时注意加问,突破断、回、出(同学在班级间隙中感受)、孤)。

(一二句读,男女生分句读)。

(三四句齐读)整体齐读!(根据学生读的状态强调有感情的读)。

(2)指导学生连起来说说古诗的意思。(学生边说边板画简图)。

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想象说话。

1、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先别急着回答,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结合背景音乐,朗诵背景文字,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写出所想(根据时间可以改为说出所想)。

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年轻的你——李白刚刚25岁。你满腹才华,离开家乡,准备大展宏图,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于是,你顺江而下,遍访名山,寻访名流。不知不觉,你已乘风破浪,来到了安徽当涂,望到了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这一出一来之间,你已经完全和天门山融合在一起。此时此刻,你再也按捺不住内心强烈的情感。那么请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把你内心的呼唤写下来。

2、选取2—3个同学的分享(举手或指名)。

3、根据时间情况,小组互相交换分享交流。

五、课堂总结。

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边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诗人紧扣一个“望”字,借助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将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

六、作业布置。

1、把这首古诗流畅且有感情地背诵给家人听。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画一画。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1课时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一、预设目标:

1、培养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2、尝试理解古诗的内容。3、在熟悉练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诵读。4、学习创编古诗的动作。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准备:

flash动画、幻灯片、板书、乐曲《平湖秋月》。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李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并感受诗的意境美。

3、教师范读古诗,请幼儿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4、古诗欣赏与理解:

(1)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2)古诗大意: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3)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4)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6)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6、找一找古诗中认识的字,用不同颜色的图形标注出来。手指点读教材中的古诗《望天门山》。

7、游戏“回音壁”,随师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8、观看flash、集体跟读。请幼儿边观看古诗课件,边跟读。

9、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0、教师鼓励幼儿自编动作帮助记忆。

四、活动延伸:

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回家和父母结合古诗内容画一幅图画。

《望天门山》古诗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