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季氏将伐颛臾说课稿(通用13篇)

季氏将伐颛臾说课稿(通用13篇)

作者:ZS文王

一个良好的教案模板能够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和反思环节。教案模板的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的需求。

季氏将伐颛臾说课稿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

“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3)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不可伐。

邦域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

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

明确:管理者的过失。

(5)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不料这一说,又正好暴露出自己的一个大问题。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6)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

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7)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

(8)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6.根据刚才所讲的内容,请一生翻译全文。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若时间允许,再听一遍录音,加强印象)。

四、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夫子相:辅佐b.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c.陈力就列就:担任d.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忧。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以伐为为:呢,助词b.危而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则安之则:就,连词d.是谁之过与之:的,助词。

18.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4分)。

1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20.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参考答案:

16.b(过:责备)(3分)。

17.b(而:却,连词)(3分)。

18.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大动干戈(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4分)。

19.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3分)。

20.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3分)。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6—20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夫子。

相:辅佐。

b.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c.陈力就列。

就:担任。

d.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忧虑,担忧。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以伐为。

为:呢,助词。

b.危而不持。

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则安之。

则:就,连词d.是谁之过与。

之:的,助词。

18.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4分)。

1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20.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16.b(过:责备)(3分)。

17.b(而:却,连词)(3分)。

18.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大动干戈(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4分)。

19.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3分)。

20.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3分)。

季氏将伐颛臾说课稿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里的一篇文章,文章共记载了孔子的三段话,这三句话都包含着对季康子的谴责和对自己学生的批评、教诲,孔子以充足的理由谴责了季氏伐颛臾的战争决策,宣传了行仁政施教化的政治主张和“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防患安邦治国的思想。

一方面表现出一个教育者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

我心里直觉得假如每一个人都学习孔子的行仁政施教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思想就好了,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自己稍微有一点权利便对人指手划脚,或动不动就大声喝斥,不把别人当人看,或总觉得只有自己想的做的才是最好的,别人做得多错得多。

现在越来越多的民告官,但胜诉的却并不多,而且现在很多狱警虐待犯人导致犯人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也就算了,毕竟那些是“高级流氓”,素质良诱不齐。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讲述道理: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是有封地的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季氏将伐颛臾说课稿

参考答案:

一、1.a2.c3.b4.c5.c。

二、

1.语录。

2.丘、仲尼、春秋、儒。

3.仁。

4.虎兕龟玉。

5.为政以德。

三、

1.把……作为。

2.岂不、恐怕。

3.通“欤”,语气词。

4.危:站立不稳。颠:摔倒。

四、1.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那么为什么还要使用那个助手呢?

3.远方之人还不归附,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

4.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啊!

五、1.“夫子”指季氏。由(子路)与求(冉有)足季氏的家臣。

2.指攻打颛臾一事。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干戈”指代战争。

3.成语:“祸起萧墙”。修辞方法:借代,以“萧墙之内”代指鲁君(古代只有人君宫内有萧墙)。

课文翻译: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二人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恐怕这应该责备你了吧!颛臾,已故的周天子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疆土早在我们鲁国最初被封时的疆界之中,正是和鲁国共安危存亡的忠心耿耿的附属国,为什么要攻打它?”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二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譬如盲人站立不稳,不去扶持;摔倒了,不去搀扶,何必还要那个助手呢?你的.话是错误的。老虎犀牛从木笼子中逃了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

冉有说:“颛臾,城郭坚固而兵甲精锐,而且离季孙家的采邑费(今费县附近)很近。现在不去占领,日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得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有国者)还是大夫(有家者),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须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应担心境内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睦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定地生活。如今仲由和冉求你们二人辅佐季孙,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之内使用兵力。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呢!”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著名语录体散文集是()。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苟子》。

2.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用“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为论据来批评冉有,这种论据的类别是()。

a.具体事例。

b.历史事实。

c.至理名言。

d.科学公理。

3.“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出自()。

a.《孟子》。

b.《论语》。

c.《韩非子》。

d.《庄子》。

4.“祸起萧墙”这一成语来源于()。

a.《孟子·梁惠王上》。

b.《庄子·养生主》。

c.《论语·季氏》。

d.《墨子·非攻》。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一句所用的修辞格是()。

a.排比。

b.夸张。

c.比喻。

d.比拟。

二、填空题。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__________体的散文集。

2.孔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人。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

3.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

4.“__________出于柙,__________毁于椟中。”

5.《季氏将伐颛臾》体现出孔子关于治国以礼、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无乃尔是过与?

3.是谁之过与?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四、翻译题。

1.何以伐为。

2.则焉用彼相矣。

3.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五、分析题。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夫子”指何人?“由与求”与“夫子”是什么关系?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指何事?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谒见。

b.无乃尔是过与过错。

c.是社稷之臣也国家。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跌倒。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b.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既来之,则安之彼竭我盈,故克之。

d.昔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五十步笑一百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先王以为东蒙主”。

b.孔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

c.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d.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季氏的阴谋。

6.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答案:

3.b4.d5.c。

6.(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季氏将伐颛臾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001/03/23。

季氏将伐颛臾

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二、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

思维的逻辑性。

(三)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

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分析课文第二段。

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其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提问5: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先王封国不可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邦城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孔子驳斥冉有引周任之言。

比喻论证冉有非称职之臣。

孔子再驳冉有: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粤教版高二语文教案

该书的版本流传。

该书的注本。

本书对于后世的影响。

关于孔子。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思想介绍。

孔子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今天我们怎样评价和看待孔子。

关于孔子的弟子。

孔子弟子生平事迹介绍。

孔子弟子的思想。

孔子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历代哲人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孔门弟子对于《论语》思想(即孔子思想)的扬弃。

汉代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魏晋南北朝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唐代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宋代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明代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清代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近代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现代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

对于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本篇所反映的孔子思想。

1、“天下有道,令出天子;天下无道,令出诸侯”

2、仁的思想。

本文所运用的谈话艺术。

合于礼。

合于身。

合于势。

本文的说理技巧。

合理的推断。

在其位,谋其政。

个人主张的合理表达。

怎样认识儒家思想在今天社会中的功能。

儒家思想的现代性。

新儒家的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

目的要求:

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本文采取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挂图。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进入新课:

1.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文言文单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2.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

3.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4.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

5.分析课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