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及反思(优秀20篇)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及反思(优秀20篇)

作者:雁落霞

教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特点,因材施教,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新二年级下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测量的教学反思

153=427=95=284=123=。

357=192=183=21+32=19+17=。

28+9=36+5=28+3=16+30=28-6=。

二、计算。

(1)98+12(2)20+242(3)728+30。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48=252。

=3=50。

四、脱式计算。

五、在填上或=。

(1)54+554-5(2)6+727+72(3)5235(23)。

六、列式计算。

(1)7与8的积是多少?

(2)42除以6得多少?

(3)45与32的和是多少?

(4)78比36大多少?

七、应用题。

(5)学校有8个篮球,又买来20个,现在有篮球多少个?

(6)学校有12个篮球,借出去8个,又买来20个,还有多少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测量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乘法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树护树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出示第1页主题图,学生观察。

提出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加法算式。

二、情境引人,探究引新。

1、出示第2页情境图,提问:看图,你想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植了多少棵树?

2、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板书:

1+1+1+1+1+1+……+1=32。

2+2+2+……+2=32。

8+8+8+8=32。

4+4+4+4+4+4+4+4=32。

3、提问:刚才的计算中,你们有什么感受?

4、学生观察算式,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连加法、加数相同、得数相同等)。

5、教师:都是几个几相加。

6、学生看算式,说说几个几相加(4个8相加)。

三、互动探索。

1、介绍乘法读法、写法。

(1)4个8和8个4相加的和用乘法怎样表示呢?板书:8×44×8。

(2)比较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

2、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3、学习例2。

(2)小组讨论:观察例1、例2各个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

2、课堂活动第2题。小组活动。

五、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8+8+8+8=32(棵)3+3+3+3+3+3+=18(棵)。

4+4+4+4+4+4+4+4+=32(棵)3__6=18(棵)。

8__4=32(棵)6__3=18(棵)。

或4__8=32(棵)。

因数因数积。

青岛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例4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学生激动地高声答道:去过!

教师: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学生1:有碰碰车、摩天轮、过山车。我最喜欢玩过山车!

学生2:还有海盗船、旋转木马。我喜欢玩旋转木马!……。

教师:有这么多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

学生们肯定地答道:嗯!

教师:你们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全班汇报。

学生1:我1时1时地数,从2时到3时经过了1时,从3时到4时又经过了1时,一共玩了2时。

学生2:我用减法做,4-2=2时,小红在游乐园里面玩了2时。

教师小结: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经过的时间,可以1时1时地数,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2.教学例3。

教师:第二天,小红去上学。算一算,她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例3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红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什么时间到达学校的?)。

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

方法一:小红出发时,分针指向1,到校时分针指到5,从1到5是4个大格,是20分。

方法二:小红出发时是8时5分,到校时间是8时25分,用25-5=20,所以是20分。……教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说出喜欢的理由。

尝试练习:“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教学例4。

教师:小红所在的学校在周末举行了春季运动会。(课件演示运动会的场景)看,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拔河比赛从8:30开始,9:40结束(板书:8:30~9:40)想一想,拔河比赛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谁愿意介绍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30+40=70分。

方法二: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方法三:可以用减法,9时减去8时是1时,40分减去3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教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哪一种?说一说,单项赛用了多长时间?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小结: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生生互动,互相说一说自己参加的一项活动经过的时间。

(2)小强的星期天。

先计算经过的时间,再填在书上。

(3)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情境图,说一说有哪些活动,先估一估自己做每件事用的时间,课后再实际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对于时间,你想说些什么?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测量的教学反思

(1)15×3=(2)42÷7=(3)9×5=(4)28÷4=(5)12×3=。

二、计算12。

(1)9×8+12(2)20+24×2(3)72÷8+30。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4÷8=25×2。

=3=50。

四、脱式计算18。

(4)6×8-24(5)36÷6×4(6)49÷7+63。

五、在〇填上、或=(12)。

(1)5×4+5〇5×4-5(2)6+7×2〇7+7×2(3)5×2×3〇5×(2×3)。

六、列式计算8。

(1)7与8的积是多少?(2)42除以6得多少?

(3)45与32的`和是多少?(4)78比36大多少?

七、应用题5*5=25。

(3)百货商店有40台洗衣机,卖了18台,又运来20台,还有多少台?

(5)学校有8个篮球,又买来20个,现在有篮球多少个?

(6)学校有12个篮球,借出去8个,又买来20个,还有多少个?

新青岛版二年级下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整十数的口算加减法。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通过用数来描述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整十数的口算加减法。

教学难点: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教具准备;情景图、小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个星期天,我们的手拉手学校的同学来到了青岛,你们看看,他们都参观了咱们城市的哪些地方?(学生回答)。

请学生找出信息,并读出信息.

(学生可能有些数读不出来)。

师适时小结:看来这里有很多新的数,我们还不能很准确地读出来,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和学习“千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究、建立数感。

1、初步感知。

(1)出示一小堆方块(10块)。

谈话:你能估计一下这里有多少个方块吗?请你数一数。

(学生进行初步地数数体验)。

提问:我们是怎样数的?(学生可能回答:一个一个地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一]。

继续提问:我们还可以怎么数?(学生可能回答: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

教师对学生多种数的方法都要给予肯定。

(2)出示一堆方块(100)。

谈话:你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块吗?

(学生进行估计,可能回答50块或80块)。

课件演示:一排10个方块,共10排。

提问:现在你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能一下子说出是100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以10作单位清楚、方便,并板书[十]。

请学生随着课件一十一十的数一数:10、20、30……90、100。

(3)出示更大一堆方块(1000块)。

谈话:你现在还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个吗?

(学生再次进行估计)。

课件演示:一板100个方块,共10板。

提问:现在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也能一下子说出是1000个方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以100作单位,能更方便地数数。板书[百]。

请学生随着课件一百一百的数一数:100、200、300……900、1000。

(4)进一步感知1000这个数。

(学生根据数的过程回答: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引导学生开火车数数:

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到1000。

一百一百地数,再从1000数回100。

2、认识计数器上的“千”。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二十五吗?

(学生自己尝试拨数)。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一百二十五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让学生在回忆前面所学计数器上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继续提问:你知道从右边起的第四位是什么位吗?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认识千位)。

3、活动体验。一千到底有多少呢?

(1)[出示一本笔记本]。

谈话:请同学们看,这本笔记本有100张纸,1000张纸有这样的几本?

请学生想象一下做做手势,比划一下1000张纸的厚度。

(2)[出示一袋牙签]。

提问:这袋牙签有200根,多少袋牙签是1000根呢?

学生能够估计出大约5袋牙签是1000根。

教师呈现1000根的牙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1000这个数。

(3)[出示一本书]。

学生从估计简单的文字数量到估计稍多一点的文字数量,逐步感知千以内的数。

(4)生活中感知:

提问:

我们的阶梯教室能坐500人,几个这样多的人是1000人?

我们班同学40个,多少个班的同学大约有1000人?

一千到底有多少,你能不能也举出你身边的例子呢?

4、数数练习(一个一个地数):

(1)从195数到204。

(2)从407数到414。

(4)从989数到1000。

5、学习写数: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读数,你能试着写出这个数吗?写125。

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写的方法,并向学生介绍习惯的写法是从高位写起。

练习写数。

谈话:同学们仔细思考,想想三百和八百零八怎样写呢?(学生自己试写)。

三、解决问题,实际运用。

谈话: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数。我们来看看我们身边的数!

1、谈话:刚才我们在情境图上看到了很多的数,现在你能准确地读出这些数吗?

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出示:温州大桥全长6977米,桥塔有50层楼那么高。184根钢索,把宽27米、跨江400多米的巨大桥身托了起来。桥面上有6条行车道。399根双叉灯柱整整齐齐排列在两旁。

请学生自己先读,并且在小组中交流。

3、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数,你们也搜集了不少吧,请你们相互交流,汇报在生活中搜集到的数。

4、猜数游戏。(以“幸运52中猜价格”为形式)。

(1)吸尘器150元。

(提示语以“少了”或“多了”为标准,如:生说100,师说少了,生说200,师说多了等,直到猜中为止。)。

(2)羽绒服789元。

(方法如上。)。

(3)消毒柜999元。

(改题提示为:它的价格是一个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字都相同。是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1000非常接近,请学生以此为例进行猜测。)。

5、拓展游戏活动:。

谈话:有两个小朋友在做一个转盘游戏,我们来看看:转盘转到了3、6、9,这三个数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们把它们写出来。

学生交流结果(369、396、639、693、936、963。)。

四、全课总结,不断升华。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测量的教学反思

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

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之间的换算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1米=100厘米或1m=100cm。

1米=10分米或1m=10dm。

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一张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1扎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而这就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做一些归纳与总结,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归纳和整理,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非常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中,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完全可以抄写在数学错题集上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查漏补缺,数学学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去括号顺口溜小学数学。

1去括号法则内容。

去括号法则,是数学科的一条法则。括号前面是加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括号前面是减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法则的依据实际是乘法分配律。括号前面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要注意,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2去、添括号顺口溜。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

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去括号顺口溜小学数学。

1去括号法则内容。

去括号法则,是数学科的一条法则。括号前面是加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括号前面是减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法则的依据实际是乘法分配律。括号前面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要注意,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2去、添括号顺口溜。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

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

>五、小结:

1.同学们,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教师先请学生们回忆还可以小声地与同桌进行交流。教师把图形的图片出示在黑板上,再出示一些好看的组合图形。

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美。

1.教师请学生观察教材第32页这些图案,说一说,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怎样才能得到这些图案?那就请你来动手试一试、看一看。3.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图案都是我们现在所学生的平面图形经过数字中的平移、旋转对称等知识得到的,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桌布围巾花布等等,所以只要你学会观察生活就能够用知识去发明和创造使他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汇报并讲解。

(1)指名讲解设计说明。

(2)再指名讲解设计说明。

(3)小组内修改。

5.自由发挥设计。

注意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平移和旋转等。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讲解。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在设计图形中感觉图形的美。

这些图形经过人们的双手创造出许多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些妙趣横生的图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一个图案,每位同学都来尝试着画一画说一说,探索一下其中的奥妙。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

(2)指名汇报。

(3)小结并寻找规律。

学生独立设计教师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图案欣赏。 。

新青岛版二年级下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一)、小兵有38枚邮票。小琴的邮票比小兵多19枚。小东的邮票比小琴少16枚。

1、小琴有多少枚邮票?2、小东有多少枚邮票?3、小琴的邮票比小东多多少枚?

三)、看图。

1、小芳用18元买了3辆玩具汽车,每辆玩具汽车多少元?

2、小军买一只玩具狗和一辆玩具汽车,一共要用多少元?

三)、小兔跳了多少格?

四)、有32朵花,分一些给8个同学后还剩4朵,分掉了多少朵?

五)、小兰8分钟唱了2首歌,每首歌唱了几分钟?

六)、李老师带领8个同学去公园,每张门票4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九)、12个苹果,平均分给文文和他的3个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

内容。

34—35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感觉图形的美。

2.使学生利用面前所学过的基本的图形的平移知识,设计自己的喜欢的图案。

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重点。

使学生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感觉图形的美。

难点。

学生利用面前所学过的基本图形的平移知识,设计自己习惯的图案。

关键。

让学生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知识技能。

教学准备。

教师。

图形。

学生。

图形。

环节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案。

2

17。

15。

5

1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测量的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我还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本单元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1、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2、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一、导学质疑。

1、说出下列每题计算的第一步。(出示幻灯片)。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互学释疑。

1、探索混合运算的顺序。

(1)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出示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小组交流:是先算7+3还是先算3×4?

7+3×4。

=7+12。

=19。

比较:4×3+7的运算顺序和7+3×4,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综合算式里有乘加时,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完成“做一做”

请说说是什么样的混合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应该先圈哪一步?

三、测学提升。

1、根据刚才的混合运算顺序,想一想,它们都是遵循什么运算法则呢?

齐读幻灯片两级运算的运算法则。

2、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两级运算。

7+3×4。

=7+12。

=19。

人教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

二年级第五单元教案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集体的力量大,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领悟友谊的真谛,分享集体生活的快乐。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

2、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道理------学会欣赏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追求真挚的友谊。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及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4个生字。

2、初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

一、设疑导入。

1、出示课题,指名认读“谊”字。

2、全班读题,设疑而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友谊桥是一座什么样儿的桥?谁架起了友谊桥?)。

二、自主识字,在游戏中识字。

1、学生自由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翻翻课后生字表,把字音读准。

2、学生找藏在文中的生字宝宝,田字格中的“会写字”用圆圈圈画,横线上的“会认字”用横线画,边画边读。

3、出示会认会写的字,指名认生字。

4、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5、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并正音。

三、学习生字词。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新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思。

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

二、解决问题。

1、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

3、汇报情况。加法乘法。

5+5+5+5+5+5+5=35(人)5×7=35(人)。

7+7+7+7+7=35(人)7×5=35(人)。

4、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五、作业: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

附录;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试卷分析

考试情况及分析:

一、考试成绩:

参考30人,及格30人,优秀24人,高分11人。80分以下的就有6人,考的很不理想。

二、试卷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本张试卷共有十一个大题,考查的内容很全面,不是很难,但学生理解的不好,不细心的现象很严重,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有很多知识都是模棱两可。

第一题为看拼音写汉字。以往这样的题只有个别的同学会丢分,可这次丢分的同学很多,追其原因是原来每天晨读都会给他们听写,现在晨读安排了古诗诵读,所以,没有太多的空余时间来督促他们,很多同学没有约束自己的能力,所以对会认的生字掌握的不扎实,以后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题为选择正确的读音。这道题会做对的只有一人,大部分都错在“多”和“吐”的读音上,“多”大部分同学与口语里的发音有了混淆,“吐”字的两个音用法上的区分还不明确。

第三题为找朋友用线连起来。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会认生字的掌握情况,答的不错,没有失分现象。

第四题为比一比组词。学生在形近字的区分上掌握的还可以,但有的同学在组词时写了错别字。

第五题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道题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题,主要原因是本单元的课文都不要求背诵,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严格,导致有的同学对所出的课文内容不会背,也就答不上了。

第六题为组词再用所组的词说句话。学生在说话的句子里还有错别字现象。

第七题为按要求填空。考查的是学生对部首查字法的掌握情况,通过答题来看,学生对部首查字法的步骤已经掌握,但是在数笔画上还有粗心的现象,对特殊的部首记忆不扎实。

第八题为选择正确的字填在括号里。因为所给的三组字在区分上都比较简单,所以,此题丢分的学生很少。

第九题为看图写话。有些学生写的太简短,还有的里面错别字太多。第十题为把下面的词语连成一句通顺的话。两道小题都不难,但学生答的不好,可以看出他们的做题态度还是不好。

第十一题为阅读题。其中第3小题失分太多,主要原因是学生读的遍数少,理解的不透彻。

三、提高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特别是生字的书写和课文的背诵,要及时检查,及时督促,锻炼学生主动复习巩固的能力。

2、平时注意学生书写中的错别字,及时纠正,帮助他们区分形近字在用法上的不同,对易错的字要重点提示。

3、还要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纠正。

4、加强学生阅读训练,掌握做阅读题的基本方法,做到多读,多想,理解好了再做题。

5、训练学生写话的能力,做到表达通顺,句子完整,杜绝错别字。

二年级第五单元教案

1、学习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集体的力量大,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领悟友谊的真谛,分享集体生活的快乐。

一、复习旧知。

复习生字组成的.新词:娃娃、皮肤、争吵、忠厚、麦田、一支歌、架起。

二、联系生活实际,读文感悟。

1、学生围绕“争吵”这个话题,讲述生活中的小故事。

2、学生自由朗读1、2、3、4、5自然段,了解蜡笔娃娃们为啥争吵?

3、分角色朗读2、3、4、5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蓝娃娃”说的话,读中理解“傲慢”一词,要求学生读出“蓝娃娃”傲慢的态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读中理解“忠厚”一词,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三、图文结合,深化体验。

1、出示插图,欣赏蜡笔娃娃们一起画的“蓝天”、“红日”、“青山”、“小溪”、“麦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8自然段,体验蜡笔娃娃的感受:“啊——真是美极了!”理解“惊叹”一词、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要读出惊叹的语气。

2、在“蓝天”、“红日”、“青山”、“小溪”、“麦田”的画面上添加“一道彩虹”,让学生联系前文,展开讨论:“一个蜡笔娃娃能画出美丽的彩虹桥吗?”自由练读最后几个自然段,体验蜡笔娃娃们的自豪、快乐的心情。

四、自主选择,读文背诵。

1、学生朗读全文,说说自己喜欢哪个蜡笔娃娃?为什么?

2、自主选择合作角色,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学习生字词。

2、教师重点指导“麦”字。

3、生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数学二年级各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试卷分析

本张试卷考查了对除法的初步认识,从考试情况看本次考试有难度。

综合分析本单元试卷,同学们计算的失分率较低,说明日常的口算练习到位、有效,需要继续坚持;解决问题中基本的数量关系掌握的也不错,但在审题方面有待提高:有做错题的的现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解决问题中,本学期的新要求——每道题都完整的答题。具体格式:“答:„„。”多数同学没有写答案,这些都是不规范的。表扬在这次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努力,保持好的成绩。出现错误的同学,一定要好好复习,把自己出现的错误,认真思考一下,要确实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把知识搞懂,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主动找老师问,老师会及时帮助你,希望你们能扎实地掌握好知识,争取在下次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出错率较高的题:

(三)比较。

错因:1没审题,没计算。

(五)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错因:1没审题,没计算。应先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再想()里填上什么数。

(六)、圈一圈,填一填。错因:1没审题,没圈一圈;2不理解除法意义,不会列算式。

(八).()里最大能填几。

错因:个别学生不理解题意,不加计算,不比较,盲目填写。

(十一)。解决问题。错因:学生没有写答案。

三、试卷讲评小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学起来有难度,特别是对除法的意义,需要精选题目让学生从练习中逐渐去理解,然后由易到难,重点在于强化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做太多题。

四、针对性练习:

二年级第五单元教案

教材p68、p69。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拐弯数。

汇报收集到的有关1000以内数的资料。

1、数的认识。

1000有多大?(估计说不清)。

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们看看电脑演示。

动态演示p68例题1。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边演示边数。怎么数的?

(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边演示边数。怎么数的?

(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边演示边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板书)。

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学习。

任务:

[1]数数(100——1000以内)。

[2]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3]汇报。小结。

4、数数练习。

[1]集体数,p68做一做。

[2]数数接龙游戏。

5、猜数游戏。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计算的方法;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课件依次演示:)。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并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比较:60÷8=6(枝)……12(角)60÷8=7(枝)……4(角)。

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第一种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不能剩余12角,(因为12角里面还有1个8角,还能买一枝铅笔。)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串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些算式按运算顺序进行分类。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18-6÷3(18-6)÷318÷6×318-6×3。

(2)学生计算。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先看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顺序,因此在复习前出示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分类,既突出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给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巩固对除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能力。

(二)实践应用。

1.40个图形如下排列:……第34个图形是(),40个图形中有()个。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