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小学课文古诗教案(专业14篇)

小学课文古诗教案(专业14篇)

作者:念青松

小学语文教案是教师为了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而设计的一种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案范文进行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

小学古诗语文教案

通过三个趣味的猜成语游戏,激发学生在成语、熟语、古诗词方面积累、运用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的兴趣。

2.积累语文知识,丰富语文素养。

3.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自主培养语文读写能力的习惯。

成语积累与运用、扩展知识面。

1、课程引入:

同学们,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笑话,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老师给外国学生上国语课。老师问学生:请说出一个表示人开心的成语。ben:嬉皮笑脸。lucy:悲喜交加。jaky:含笑九泉。老师当场倒地。

所以说呀,这个语文学不好是要闹笑话的,可是怎么才能学好呢,要是死记硬背的话,那就太没意思啦。今天呀,我们来玩个词语猜猜猜大闯关的游戏,一起来搞怪一下,好不好?胜出的孩子可以得到小礼物哦。

2、游戏环节:

第一关:超级无敌估估下。

五个人一个小组,全班分成六个组,参加比赛。每个组可以想一个好玩的组名。以下的比赛也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成语,小组中一个人见得到成语的做动作,给提示(但是不能说出成语中有的字,谐音也不可以哦),另外四个人根据提示猜成语。猜到一个成语加十分。每次猜成语的时间是一分钟。做动作的学生不会那个成语的可以说“飞”,直接进入下一个成语。(时间大概是7分钟左右)。

第二关:超级无敌开口中。

老师把猜成语的条件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来选,第一关得分最高的组可以最先选择答哪一道。在规定时间内,学生把想到的成语写在黑板上,符合条件的成语越多得分越高,写出一个得十分。每小组的时间是三分钟。这个环节预计用20分钟。

条件:

a:带数字的成语(以下为参考答案)。

一石二鸟二龙戏珠三过家门四面楚歌五彩缤纷六根清静七上。

b动物。

鼠目寸光牛鬼蛇神虎视眈眈兔死狐悲龙飞凤舞蛇蝎心肠马到成功羊肠小道猴年马月鸡毛蒜皮。

投鼠忌器老牛舐犊放虎归山狡兔三窟画龙点睛画蛇添足万马奔腾亡羊补牢沐猴而冠闻鸡起舞。

抱头鼠窜小试牛刀龙腾虎跃乌飞兔走老态龙钟怀弓蛇影车水马龙虎入羊群尖嘴猴腮鹤立鸡群。

胆小如鼠气壮如牛藏龙卧虎守株待兔望子成龙打草惊蛇千军万马顺手牵羊杀鸡吓猴呆若木鸡。

狗急跳墙猪突豨勇蜂拥而起鱼目混珠凤毛麟角狼吞虎咽。

猪狗不如封猪长馆雕虫小技如鱼得水珍禽异兽指鹿为马。

狼心狗肺凤头猪肚独占鳌头莺歌燕舞虎背熊腰。

偷鸡摸狗蠢笨如猪噤若寒蝉井底之蛙惊弓之鸟飞禽走兽。

c植物。

d“多”的成语。

e.四季。

春:红杏出墙柳亸莺娇春深似海百花齐放百花争艳斗色争妍。

姹紫嫣红万紫千红花红柳绿花娇柳媚柳暗花明柳莺花燕。

柳昏花螟绿草如阴绿肥红瘦桃红柳绿繁花似锦。

夏:赤日炎炎绿树成荫挥汗如雨蝉声阵阵烈日当空电闪雷鸣。

暑气逼人酷暑难耐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汗流浃背蝉不知雪。

簟纹如水火伞高张肉山脯林夏雨雨人夏日可畏。

秋: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春种秋收。

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丛金黄。

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

冬:冰天雪地滴水成冰冻手冻脚寒风刺骨寒气逼人天寒地坼。

天寒地冻透骨奇寒雪窖冰天雪虐风饕。

f带“不”字成语。

按兵不动按兵不举爱博而情不专傲不可长敖不可长。

不按君臣不安其室不安于室不安于位不卑不亢。

卑卑不足道百不当一逼不得已必不得已不避斧钺。

不辟斧钺百不获一鞭不及腹兵不接刃不避艰险。

必不挠北抱不平不步人脚不避水火不辨菽麦。

不辩菽麦不辨菽粟不便水土百不失一不避汤火。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兵不污刃兵不血刃兵不雪刃败不旋踵。

百不一存百不一贷兵不由将不拔一毛兵不厌权。

百不一遇兵不厌诈卑不足道不败之地悲不自胜。

不辨真伪不白之冤不拔之志并存不悖不瞅不睬。

不偢不倸不揪不睬把持不定半痴不颠不茶不饭。

匕鬯不惊边尘不惊鞭长不及鞭长不及马腹不存不济。

不痴不聋半筹不纳不辞而别不差毫发不差毫厘。

不存芥蒂不辞劳苦不差累黍不揣冒昧不成器。

不出所料不成三瓦不差上下不成体统不啻天渊。

不耻下问不齿于人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不吃烟火食不耻最后。

不测之祸不次之迁不逞之徒不次之位不臣之心。

不测之忧不测之罪半懂不懂不得不尔半低不高。

第三关:超级无敌我最劲。

这一环节是抢答环节,依旧是小组为单位。学生根据老师给的提示回答成语或古诗词,答对的得十分,答错不扣分,别的组有一次补答机会。预计用十二分钟左右。

问答条件:

成语题:

最宝贵的时间——一刻千金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最长的时间——千秋万代。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最长的棍子——一柱擎天。

最成功的战斗——一网打尽最彻底的变化——翻天覆地。

最彻底的劳动——斩草除根最惨的结局——一败涂地。

冲得最高的.气——气冲霄汉最大的效益——一本万利。

最繁忙的季节——多事之秋最公开的事情——尽人皆知。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最高明的医术——药到病除最高超的技术——鬼斧神工。

最高明的指挥——一呼百应最好的记忆——过目成诵。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背出一首写动物的诗歌。

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背出一句有植物的诗歌。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背出一句写月亮的诗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背出一句写春天的诗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背出一句有数字的诗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背出一句有颜色的诗歌。

李绅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歇后语题: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猴子捞月亮——白忙一场。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芝麻开花——节节高。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生姜——老的辣。

游戏完结,得分前三名的组员都有小礼品,其他组的有糖果。

教师总结:

各位同学,今天这节课开心不?有没有觉得原来语文也可以很好玩的?希望大家以后也可以开开心心学语文,快快乐乐用语文,语文是很有趣的。我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作业,回家之后,把今天上课的时候特别好玩的东西跟爸爸妈妈分享,好不好?谢谢各位同学,下课。

小学语文课文《古诗》教案设计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本课挂图或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引导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检查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或找朋友的游戏快速反馈识字情况。抓住重点字,如所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发现错误或不会读的字及时让学生多读几遍。)。

三、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1.指名试读。

2.教师范读,导读(引导学生感语诗句的韵律、停顿。如:句尾的抑扬,声音的长短)。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接龙读。

5.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前3个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范写。(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的字)。

3.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作业。

五、布置作业。

把诗背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背古诗《所见》。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引出新课。

2.介绍作者。

三、回顾《所见》学习方法,运用此方法自学课文。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学习情况。

四、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陈述本组学习情况。

2.全班共评。

五、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1.指名试读。

2.师范读(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尾)。

3.学生练读(可用多种形式练读)。

4.背诵古诗(可采用比赛读等多种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5.拼诗游戏(可检查学生背诵及识字情况)。

六、指导书写(后3个字)。

重点指导黄字的中间一横要长些,教师要大胆放手相机示范。

评价作业。

七、课后作业。

自己创作两句描写夏天的诗句。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具准备:画有柳树的春景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画有柳树的春景图。

教学过程:

同学们,春天来了,景色多美呀!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去寻找春天吧!

1、轻声读,遇到生字,看拼音自学。

2、指名5个同学,一人读一小节,要求把音读准。

3、各自大声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1、出示有柳树的春景图。

2、提问:小柳树睡了整整一个冬天,它什么时候睡醒了?谁能读出小柳树睡醒的样子(学生表演读。)。

3、小柳树睡醒了,它的好朋友春雷、春雨、春风、春燕和它在一起做什么?

4、创设情境:请学生扮演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读有关的三小节。它们对柳树说些什么呢?柳树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学生上台表演。

语言训练:

春雷帮助柳树柳树,柳树对春雷说:“。”

春雨帮助柳树,柳树,柳树对春雨说:“。”

春风帮助柳树,柳树,柳树对春风说:“。”

春燕和小柳树,柳絮,柳絮边飞边说:“。”

提示:春天里的景物这么可爱,让我们走进春天,美美地读一读!

教学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会认、写要求掌握的生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表演读:小组内表演,五个同学分别扮演柳树、春雷、春风、春雨、春燕。

1、春天里,还有什么和柳树一样也醒了呢?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大屏幕识字:说说你认识了课文的哪些字,不会认的字怎么办?说说你的好办法。

1.开火车读生字。

2.用熟字来记忆。

3.猜字游戏。(以学生自己把生字编成谜语互相猜为主)。

(1)身上脏了怎么办——洗“澡”。

(2)大雨落在田地上——“雷”。

(3)自行车轮胎缺少气——“软”。

4.认生字练习:全体学生把自备的生字卡片摆放好,老师指大屏幕上的字,学生从字卡里找字并举起来。

1.重点指导“说话”二字的'言字旁和“春”字的撇捺。

(1)言字旁的一点不能太低,横要写得斜,竖稍向左歪。

(2)“春”字的撇起笔在竖中线上,然后要往左斜;捺的起笔不要靠近撇,要给下面的日字留出空来。

2.学生先描再临,老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板书设计:

1柳树醒了。

春雷说话。

春雨洗澡。

春风梳头。

春燕捉迷藏。

柳树玩耍。

教学后记:

这是一首美丽的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使学生感受到在春天,柳树、春风、春雨、春燕,每一种事物都洋溢着光彩。我还指导学生用“春天跟()说话了,说着说着,()”句式来仿说句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并收到很好的效果。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教案#导语激情。

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预设: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看看黄河,去游览江南,去呼吸一下乡村田园的新鲜空气好吗?)。

【设计意图】:以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是否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4.交流读后收获。

(预设:刘禹锡和杜牧两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王安石是宋代的。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浪淘沙》和《江南春》分别是写黄河和江南的,《书湖阴先生壁》写的是乡村的美景。)。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关注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三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整合。

三、对比品读,体察诗韵。

学习《浪淘沙》和《江南春》。

1.过渡语引入。(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2.品读《浪淘沙》和《江南春》,想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

(预设:《浪淘沙》描写了黄河的来处和去处,使我们看到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江南春》描写江南的美丽风光。)。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预设: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4、体会诗中寄寓的情感。

都是美景,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诗人心情一样吗?

课件补充出示两位诗人写下这两首诗的背景:

(《浪淘沙》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两首诗词:

背诵、默写、说体会。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课件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1.直奔中心,引导抓住王安石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交流自己对乡村美景的理解。

结合注释及资料理解。

(预设: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2.自由品读,读后交流: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免宰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也是七里,路程恰好是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亦因此得名。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诗题中“湖阴先生”就是杨德逢。)。

3.赏读对偶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引读:

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景的热爱读——。

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光的无限眷恋之情读——。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

【设计意图】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你想说什么呢?自由畅谈,体会三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设:三位诗人的心情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古诗,要了解背景,要从诗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在探索理解三首古诗的情感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四、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读《书湖阴先生壁》的其他四句诗。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2.指导理解诗句: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3.推荐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鹿柴》《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供学生品读积累。

【设计意图】课止而学未止,同题诗文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之浩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诗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两首古诗词。

2.给《书湖阴先生壁》配画。

小学古诗《绝句》教案

1、学会诗中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教师:制作《绝句》贴图,配乐磁带。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查找“绝句”的定义。

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严寒的冬天过去的时候,什么季节来临了?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小学《古诗》教案设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尝试背诵。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利用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借助想象,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阅读古诗的兴趣。

怀乡思亲、孤独寂寥、

壮志难酬、

与友人依依惜别。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并描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难点:通过反复朗诵,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上课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们了解他吗?(课件作者画像出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感受一下??请看板书(读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你知道作者哪些诗或事?从题目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2、以前学习诗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读”

过渡:你看,这些都离不开读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打开课本)。

三、“三读”知诗意。

1、趣读,体会音韵美。

(1)要你来读,你怎么读?

生:读出223的节奏停顿。

(2)能不能读得更有趣一些?

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节奏呢!想听吗?你能给它配上动作打出节拍吗?比如,轻叩桌子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比如拍手读,你会吗?(自己拍、同桌互拍、轻拍桌子)。

(3)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呢!只要想办法,读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啊!下面你可以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练一练,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下面四人一小组,练习一下待会老师看看哪组读得最有趣!

a自由练习趣读,师巡视指导。

b展示汇报:

谁愿意展示一下?(预设:读得怎么样?他们都喜欢你这种方式!大家也来试一试)。

你觉得谁读得有趣,推荐一下(预设:你读得真动听!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你一起读了!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我来推荐他一起来!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这首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来,请闭上眼睛。

(1)听读想象画面:

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

(2)学生描述句子:

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一个画面?

(3)感悟方法:

(4)再听读,强化画面:

请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遍(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5)组内交流:

(6)汇报展示:

a.指名描述: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还有谁也想描述这句诗?

b.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3、背读,感悟情感美。

a.引导领悟情感。

b.背读:这么美的诗,你们愿不愿意背下来啊?大家一起背一下(配乐)。

四、【作业】。

1、课后积累作者诗句。

2、用你的画笔画一画这首诗。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咏柳。

春日。

乞巧。

嫦娥。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七律长征牧童舟过仁安清平乐村居。

小学《古诗》教案设计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学古诗词教案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课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

寂静,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识字写字。

朗读感悟。

1、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两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学习古诗《草》。

二、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草。

3、结合课后“我知道”,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教师随机点拨。

如:理解诗中的“岁”是“年”的意思;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直观形象地理解“枯、荣”的意思。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导朗读,感受古诗节奏美。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3、学生练读,启发学生想象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体会感情。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小组讨论、交流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感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反复诵读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练习背诵。

六、指导书写“枯、荣、烧”3个生字。

重点讲解: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

七、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出示画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今天,我们和诗人杨万里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板书课题。

2、读题,理解题意。

宿:住宿、过夜新市:地名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人杨万里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3、导入: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呢?他用一首诗写了出来,我们一起读读吧!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读:要求读流利。

3、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中写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根据诗文内容回答。)。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如:“稀疏的篱笆”、“小路伸向远方”(看课件);理解“未成阴”

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不能遮挡太阳(看课件);诗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体会感情。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给《宿新市徐公店》编故事。

六、阅读积累。

1、出示已学过的《村居》诵读。

2、说说《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描写春天的景色。前两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色,后两句都写了儿童的活泼和快乐。)。

六、指导书写“未、追、店、徐、菜、宿”6个字。

未:上横短、下横长,撇捺要舒展。

追:提示笔顺,后写“走之儿”

宿:宝盖不宜太宽。

菜:“采”是八画,不要把第三笔“点”和第六笔“竖”误连成一笔。

2、古诗两首。

《草》〈〈宿新市徐公店〉〉。

诗的内容情: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儿童黄蝶黄花(动)。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只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出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身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局部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身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假如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扮演。

小学古诗词教案

1.能读懂三首古诗,并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展开联想,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能正确书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多媒体课件。

3课时。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小学古诗词教案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小学古诗词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n)数(sh)重(chng)山照我还(hu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学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写景。

抒情。

教学反思。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小学古诗词教案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