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过年(专业16篇)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过年(专业16篇)

作者:书香墨

作文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它既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摘抄,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辉煌、香飘四溢,伴随着奶奶一句:“开饭了”,我看见餐桌上摆着琳琅满目的美食,有鸡有鸭有鱼有肉……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几杯美酒下肚,微醺的爷爷打开了话匣子,谈起了自己童年时的年夜饭。

“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物资匮乏,我们的童年似乎都在饿肚子中度过,特别是遇上三年的自然灾害,吃饱饭都是奢望。我家兄弟姐妹多,年夜饭里能吃上几块肉,吃一小碗米饭都可以高兴几天。”

“大过年的,别说那些过往的陈年旧事.”奶奶有些不满地瞥了他一眼。

但这并没有阻挡爷爷话茬,爷爷又对我说道:“到了你爸爸那一辈,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来了。我们已经分产到户了,而且取消了计划经济,大家温饱问题都基本解决了,那时候的年夜饭也开始丰富起来了。”

爸爸兴致也来了,站起来接起来说:“水饺、鸡鸭鱼是年夜饭的必备品了,但那时候的我们还没有很多的零食,也就是过年时买点瓜子橘子之类的',一年一套的新衣服也要你奶奶从家用中节俭出来的,吃完年夜饭,放鞭炮可好玩了,我们男孩子最爱捡鞭炮……”

真是稀奇,听了爷爷的介绍,我觉得我是最幸福的了,生在新时代,长在新时代。满柜的新衣服,吃不完的零食,满桌的珍馐佳肴,还有智能电视看春晚,十几万响的鞭炮、焰火遍地开花……啧啧,真是泡在蜜罐里,还撒一层白糖啊!

年夜饭菜肴的变化记录着我们老百姓生活的美好。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关于年夜饭的记忆将越来越丰富,我祝愿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强,人民的年夜饭越来越丰盛。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去年刚刚踏进腊月门,父亲就开始准备年货。虽然我一再给他说超市随时开门不用买那么多东西,够用就好,可是他偏偏不听,认为过年就得多准备年货。以前日子苦,供我们姐弟俩读书年年日子都紧紧巴巴,过年我们是不敢奢望有多少新衣服,有多少好吃的。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不发生火上浇油,雪上加霜的事就很欣慰了。这些年我和弟弟都如愿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家里的日子也渐渐殷实起来,美食新衣已不再是只有春节才盼望的奢侈品。但是“年”在父母一辈的眼里还是至关重要——像小鸟一样飞翔的儿孙们会团聚在他们身边,平时宁静的小院如鸟巢一样叽叽喳喳,热闹非凡。

冰箱里渐渐满了,牛肉、羊肉、海鲜、排骨……上上下下满满当当;零食柜也满了,瓜子、花生、糖果、开心果等各种美食充盈其间,都快关不上门了。对联也买了,父亲有文化,那些大红春联都是他精挑细选的,富有浓浓的书香味;“默默无闻育出桃李满天下,拳拳有志造就栋梁兴中华。”,“传道授业含辛茹苦,树人培才鞠躬尽瘁。”……父亲边欣赏边嘟囔:“等臭小子回来让他贴……”言语中充满骄傲和欣喜!

母亲扎着围裙忙得像个陀螺,把每个房间里里外外打扫得一尘不染;蒸各式各样的花糕,那些洋溢着枣香的年糕蕴含着来年的吉祥如意;蔬菜水果更不用说了,大篮小篮往家运,好像买多少都不够过年用似的……嘴里念叨着:“过个年真累,把腰都累折了,腿都跑断了……”但是她老人家依然快乐地忙碌着,眼角眉梢的皱纹里都藏着笑。

腊月二十六本来是弟弟一家到家的日子,电视新闻上播报因突发新冠病毒全国告急的消息瞬间铺天盖地般袭来。为了人民的安危,有效防止病毒传播,党中央急令封城,封村,禁止走村串户,禁止聚集拜年……举国上下响应党中央号召,居家隔离,控制疫情。大部分在外工作的游子不能回家过年,弟弟一家也不例外。弟弟的一通电话让忙碌的父母静下来,看着一堆年货发呆,好像瞬间丢了魂。直到我那懂事的儿子留在老家陪姥爷姥娘过春节,他们脸上才泛起久违的喜悦。

那是不平凡的一个春节啊!是所有人心中抹不去的印记。疫情挡不住时间老人前进的步伐,今年的春节又翩翩而来。新冠病毒仿佛一个怪兽,再一次在北国掀起波澜。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人民的健康,今年应该也是一个安静的年。弟弟的回家梦,父母的团圆梦又要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父母很乐观:“不就是过年吗?只要你们平平安安,在哪里过都一样,咱听国家的话……”听到这些话我心里释然。

周末给父母买了一部新手机,超大内存,高清视频,极速上网。透过屏幕父母年里年外都能随时看看他们的孩子,天天和孩子们团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婆婆越老越爱俏,我每次给钱,她都接着,买衣服买鞋烫头,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时髦老太太。今年过年,婆婆提前一个月便约老姐妹逛街购物,见到漂亮衣服就挪不动脚,试穿一下若合身又舒服,便开心买下。婆婆年轻那会儿,一年能混得一身新衣服就不错了,结婚有了孩子,每年春节给孩子们置办上新衣新鞋后,余钱就已经不多了,婆婆舍不得买新衣服,旧衣服洗洗就算过年了。婆婆想起这些就心酸,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自己想穿就穿,想吃就吃,得把过去对自己的“亏欠”补回来。

婆婆入冬刚买了一件羽绒服,最近又看中了一件长款外套,买来挂在衣柜里,留着春节穿。我每年年底都会给她一个大红包,让她购年货、买衣服。今年我送红包时,顺便拉着婆婆逛了趟商场,婆婆又相中了一件中长款外套,我立马就给她买了。

过了几天,婆婆见一位老姐妹穿了一件短款外套款式新颖,减龄又显气质,当天下午她就让我和她去商场买了一件。婆婆今年过年外套就买了三件,裤子鞋子,里里外外也配套购置齐全。

现在大家平时就穿得和过年一样,很多人过年穿新衣服的热情减淡,但婆婆却坚持今年过年里外一身新。前不久邻居王大妈突发疾病去世后,婆婆更想开了,她们这代人,苦日子熬过来的,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万事都为子女考虑,有钱也舍不得花。王大妈条件多好呀,自己有退休金,儿子开公司,但她生活还是依照老传统,一件棉袄穿了十年。婆婆可不想过王大妈的日子,到了老年,更应该心疼自己,过日子更要注重仪式感!

婆婆打算好了,今年过年虽然大家不互相串门儿,但大年初一她也穿戴一新,“线上”拜年也要漂漂亮亮,她早上穿一身新衣服,中午再换一身,到了下午再换第三身,换一次精神一次,换一次年味浓一次。自己开心,外人看着她也喜庆。

女儿说,奶奶年龄大了,爱显摆了。婆婆解释道,你爸今年响应号召,工作地过年,不回家了,春节肯定和我视频拜年,他看到我打扮得精精神神,便能安心在外。

原来这才是婆婆新衣买三件,老太过“潮”年的主要原因呀。其实还有一层,婆婆未说,婆婆“闪亮”出镜,出一次镜换一身衣服,也是在她儿子面前变相宣传了我的孝顺。

好吧,我也捯饬起来,过个线上漂亮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雪落枝头,银装素裹。蜡梅傲盛,佳节临近。

高铁站站台上的人们相互寒暄,各种方言夹杂在一起,透出一股儿浓浓的年味。谈笑间,高铁已驶来,稳稳当当地停在标志线处。人们陆续上车,将行李安置妥当,寻一处坐下,一会儿就到家了。

以往回家,人们搭乘的是拥挤不堪的大巴或慢速火车,朝发夕至,身心俱疲。如今,你瞧啊,高铁上行色匆匆的人正满怀期待,风尘仆仆者正满心欢喜。高铁是中国飞速发展的代表之一,它穿过长长的隧道,向着辽阔的大地驶去,驶向心中温暖的港湾。

离家三日,刮目相看。

刚到村口,就有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觉,近些年美丽乡村的建设很是“给力”。村头的老年活动中心好不热闹,公园里的健身器材焕然一新。暮色降临,随着音乐摆动的广场舞大妈们,为乡村增色不少。

新年新气象,美丽乡村,好山好水好人家,好风好景好地方,幸福挂在了村民的脸上。

其乐融融,家味浓浓。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红极一时,将全国各地的美食展示了个遍。年年除夕,家长里短,炊烟袅袅,最重要的是年夜饭。

柔嫩多汁的鸡,红烧狮子头,鲜嫩肥美的鱼,……一盘盘令人唇齿生香舌根生津的美味佳肴,迅速被“洗劫一空”,甚至于仍意犹未尽。厨房里热气腾腾,餐桌上人声鼎沸,那丝丝袅袅的人间烟火映着一张张如花的笑脸,直直吹到我心坎里,回味无穷。

中国年,感受着浓浓的中国味。过着中国年,享受着中华盛世!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红火的灯笼、喜庆的春联、各色各样的年货,20xx年牛年春节如约而至。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厨房里热火朝天,炖锅里有鸡汤、排骨汤,灶台上有切好等待下锅的肉丝、葱花、豆腐……但我却对年糕“情有独钟”,它香甜软糯,是每年春节必备品。在我们当地,年糕又名糖粿(当地方言的谐音),它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还因好口彩、好寓意给人带来新的希望,颇受大家喜欢。而我对年糕“念念不忘”,更多的是记忆中的年味总与年糕紧紧相连。

记忆中,有年糕,有忙碌。每年年底,父亲就开始筹备年货,基本的食材都是自己“加工生产”的',厨房总会充满烟火,热热闹闹的,给湿冷的冬天增加了几分暖意。父亲大概在廿五开始蒸年糕,将糯米粉、米粉、红糖倒入大陶瓷盆,不断揉,不断加粉,和成面团,接着倒入年糕叶中,并在表面撒上花生、红枣端到灶上。我就会守着灶头,听从指令加柴火,蒸时火力要旺且平稳,防止忽大忽小,避免蒸得过度或不熟。长大后,我们虽然忙于工作,无法像小时候一样“加工生产”,但总会在年底认真挑选年货,给孩子置办新衣。所以,年味就是在仪式感的忙碌中愈加浓烈。

记忆中,有年糕,有分享。父亲是蒸年糕的好手,每年都要用灶头锅一般大的蒸笼蒸上四五笼。小时候,因为“馋”,我会当好父亲的小帮手,将一屉一屉年糕蒸熟,帮忙送到大姑、小姑、伯伯、叔叔以及邻里依伯和依姆手中,他们也会往我口袋塞满小零食,或者从灶头装些鱼丸、肉燕让我带回家。而我会因为他们的夸张,或者是手中拿不下的东西,得意洋洋一整天。学会分享的我们,虽许久未见,但总会互相分享一下生活、工作的变化,尽管不懂从哪聊起这“家长里短”,但又总是“滔滔不绝”。所以,年味就是在相聚中分享喜悦而让人怀念。

记忆中,有年糕,有甜腻。年糕的吃法有很多种,我相对喜欢炸和煮。因为自小喜欢吃甜食,对于年糕更是百吃不厌。小时候,我根本不懂“上火”这一词,可以吃掉小半盘炸年糕。我记得,父亲将年糕切成长条,用蛋液裹着炸得金灿灿的,不仅应景,还香酥扑鼻,让我一口又一口吃得停不下来。而点心则是年糕煮成的小甜汤,将年糕切成片状,有时可以再加个荷包蛋,一碗下去,甜味从舌尖直达心头,甜得亲切,甜得安稳。如今,每次回娘家,我总问还有年糕吗?而每次我总能吃到熟悉的甜腻味。所以,年味就是无私关爱中给予亲情的温暖。

很多人会说年味越来越淡,没有意思。但笔者认为,只是我们慢慢长大,日子越来越好,钱包越来越鼓,对于春节中追求的物质不再强烈,但盼望过年的心依旧。我们会在年底开始数着春节来临的日子,我们依然如幼年时对过年有着道不尽的期盼和幸福。而我对浓浓年味则藏在一口又口的年糕中,希望日子甜甜的、红红的。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今天是除夕,儿子快起床!”妈妈的叫声惊醒了我。我立刻起床,穿好衣服。闻见香喷喷的饺子味扑面而来,馋的我一走进厨房没忍住就用手捏了一个放到嘴里,那叫一个香啊,“去,臭小子快洗手去”。不知道是因为今天是除夕的原因,还是妈妈的手艺见长了,平时怎么没觉得妈妈包的饺子如此之香啊,吃着妈妈精心准备的早餐,我的心早就飞到外面去了,扔下碗筷就打开门找我的好伙伴去了。我们拿着钱直奔超市去买了炮,其中有摔炮、擦炮还有花炮。找了一块空旷的地方开始我们的放炮游戏,我们的放炮方法很多,比如:摆花阵、一字十二响、烟花六连炸……等。摆花阵:大家把花炮摆成一行,从这头一点其他都会点燃,一排排散开的烟花就像满天繁星还眨着眼睛。炮声在大家的尖叫声中结束了,大家玩的不亦悦乎,再看看一双双手都变成了黑爪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笑着跑过去直接涂了家辉一个大花脸,家辉追着我,我们到了小区的喷泉位置,用石头打湖面的冰,昨天的冰还结的厚实,今天好像变得脆弱了,大概冰块也被过年的氛围感染了,慢慢的`变薄了,我们嬉闹到五点,依依不舍的跑回各自的家。

回到家,妈妈准备了一大桌子的菜,那叫一个丰盛,满桌子的美酒佳肴,加上我和我的小表弟调皮的给大伙拜个年,当然少不了我们的压岁钱咯。电视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满屋子的嬉笑声、家家户户的炮竹声,迎接了新的一年。除夕虽然是鼠年的最后一天,但是它也是我最开心的一天!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大街小巷的年味越发浓郁起来。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过年的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我小的时候,对过年总是充满向往和期盼。那时家里生活拮据,很多平时想吃的美味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每年冬天,父母便操持着腌腊肉、灌香肠,然后风干。临近春节时,他们又忙着蒸包子、炸圆子、剁饺子馅、炸年糕……虽然日子不宽裕,但父母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做出各种美食。记忆中,炸圆子是我的最爱,做这道菜是很花工夫的:母亲先把糯米淘洗干净,蒸熟,拌入剁好的猪肉馅,加葱末、姜末、生粉、鸡蛋、盐、鸡精,使劲搅拌,然后搓成乒乓球大小的圆子;父亲把圆子一个个轻轻地放入油锅中,此时炉火不宜大,要小火慢炸,否则会把圆子炸煳;待圆子炸至金黄色时,就可以用漏勺捞出来了。此时屋里弥漫着圆子的香味,我和姐姐看得口水直流,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叫一个香!等除夕来临时,华灯初上,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笑语不断,温馨幸福。近些年,生活条件好了,我和姐姐不愿年迈的父母再为年夜饭辛苦操劳,总是提早在酒店定下年夜饭,不仅可以品尝不同的风味,而且省时又省力。

贴春联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记忆里,正放寒假的我总是在年关将近的某天跟着母亲去街上买春联。母亲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路边的摊贩把春联从大到小依次排开,供人挑选。那时的春联多是手写的,大红纸上黑色或金色的毛笔字苍劲有力,洋溢着吉祥。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联大多是印刷的,纸张质量比原来好了许多,购卖的时候选择面也更多了,只是与透着墨香的手写春联相比,似乎少了一点年的韵味。6年前,表弟报了书法辅导班,几年下来,技艺不断提高,于是,我家的春联几乎都被他“承包了”。看着大门上家人书写的春联,我感觉特别亲切,仿佛有一股暖流在心里涌动。

过年少不了置办年货。过去买年货,往往要来来回回跑很多趟。记得小时候,我家附近没有什么大商店,母亲常常带着我去较远的地方买年货。那时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挤公交车的滋味实在不好受,而且有些外地特产在本地根本买不到。如今,电商、微商等各种新兴商业平台火爆升温,网上买年货成了“新气象”,快递物流服务方便快捷,我只要在家里轻轻点击鼠标,各种年货很快就会被送上门来。

儿时的年是少不了鞭炮的。每逢过年,家里总会买上好些花炮类产品,有“摔炮”“神仙棒”“冲天炮”“地老鼠”等。虽然我对鞭炮有些害怕,但小伙伴中有胆子大的,主动要求放鞭炮,我只要听着、看着就很高兴了。除夕的夜晚,当家家户户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绚丽的烟花在空中次第绽放,新年就这样热热闹闹地来了。虽然放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但它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近些年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鞭炮,或改用电子鞭炮,这样做不但净化了环境,也消除了安全隐患。

拜年是过年最具仪式感的事。大年初一早上,父母会带着我和姐姐到亲戚或朋友家拜年,而现在则变成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子贺卡拜年、微信语音拜年,传递祝福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利。

小时候过年,长辈们给的压岁钱都是现金,如今,小字辈们收到电子红包已不足为奇;过去交通不发达,我们都在家里过年,如今,交通业发展迅猛,我们偶尔也会选择去外地旅游过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春节繁忙的脚步走得更快了,随着一连串红通通的灯笼,它即将到达。

春节是快乐的,是热闹的,也是静谧,和谐的。一大早,城市还没从沉睡中醒来,我走出家门,独自漫步在大街上,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眼前。

春阳普照,万物都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色,催促着花草树木赶紧生长。在绿化带那里,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哦!原来是可亲可敬的保安叔叔。他正在挂笼呢!"身旁还有两个淘气的小孩,拿着几串小灯笼挥动着,阳光照在他们红通通的脸蛋上,显得万分可爱。我望了望树上,树上已挂满了几个红红的灯笼。我不禁暗暗赞叹:"多美啊!"小灯笼高高挂在树上,一阵阵暖人的春风袭来,把人们冬天冻僵的心融化了。小灯笼随着春风舞动,晃来晃去,有多俏皮就有多俏皮,小灯笼那鲜红的颜色,使我的心里仿佛点了一盏红灯,温暖的感觉如涓涓细流,直钻心间。

过了许久,保安叔叔已经挂了一大半了,调皮的春风把灯笼宝宝抱在地上,吓得灯笼宝宝又是翻滚又是蹦跳,叔叔见状,无奈地跑去抱起灯笼宝宝放在树上,灯笼宝宝才安心下来。两个淘气的小孩还没有累,清脆的笑声回荡在静谧的小区中。保安挂完了最后一个灯笼,放心地回家了。那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似乎玩累了,汗流浃背地回到家了。只剩下挂满红灯笼的树,天空还是那样蓝,树叶仍是那抹绿,花儿依是那样红……一切都没有变化,只是多了那喜庆的灯笼,春风来的时候,它又跳起了舞。

这幅如诗如画一般画面,成为一幅宁静的画,深深地成为我记忆中一颗很亮的星星。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承载着中国人最热烈情绪和最美好情感的文化载体。虽然全国各地有各自不同的过年习俗,但回家团圆,是中国人共同的仪式。

我的父母不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但我从小出生在深圳,生长在深圳。“来了就是深圳人。”不知从何时起,这句话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深圳,作为一座包容性极强的现代化都市,每年都会迎来工作的人们。而一到过年,他们都会选择回家乡过年,所以,一到过年,整个城市突然就变得空空荡荡的,好似这年,给这座城短暂地放了个假。

虽然,留在深圳过年的人并不多,但过年的氛围却丝毫未减,依旧很浓郁。作为深圳的地标之一的深南大道此时会换上“新衣服”,迎接来往的每一辆车和每一位顾客,路灯也挂上了中国结。站在人行天桥上,望着这一片红红火火的装饰,只觉心潮澎湃。我想,或许正是因为这些鲜艳红火的装饰,让人们意识到年关将至。

一到过年,我总喜欢陪着父母做几件有年味的事儿。

第一件事就是去逛迎春花市。从花市的街头走到街尾,每个摊位的花卉种类各有不同,带给人的惊喜也不一样。最受欢迎的还是蝴蝶兰,专卖蝴蝶兰的店主总会挂个小腰包,站在店门口热情地招呼着客人进店选购。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同时,为了喜庆吉祥的意头,人们也会买些桃花、玫瑰花和杜鹃花一并带回去。看着繁忙热闹的一幕,你就能感受到迎春花市对于深圳人过年的重要意义了。我想,如果过年没去逛迎春花市,年味怕是会少一些。

第二件事是去购买红灯笼、对联等物品。张灯结彩是祖辈传下来的习俗,所以,购买红灯笼、对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活动。把大红灯笼挂在门口,对联贴在门上,等到第二年过年的时候才会换上新的,这寓意着辞旧迎新、团团圆圆。

第三件事就是大扫除。大扫除是迎接新年的重要环节,我们全家一起动手,用心打扫房屋、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同时我们还会把旧的东西,譬如衣服、鞋子等扔掉,代表着除旧迎新。

一切都准备妥当后,过年的重头戏就该上演了——准备年夜饭。

对我来说,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正菜就是炸酥肉,这可是我母亲的绝活。先把里脊肉切成条,用五香粉、生抽、鸡蛋、孜然粉腌制,待它腌制好了就裹上一层厚厚的面糊,下油锅炸。看到肉片浮起就可以翻面,再看到酥肉的颜色变成暗黄色就可以捞出控油,这盘菜就算做好了。当然,也少不了我爱吃的蒸螃蟹、蒜蓉粉丝扇贝和清蒸多宝鱼。

吃完年夜饭,我家开始包饺子。爸爸负责擀饺子皮,妈妈负责包,我则坐在沙发上看春晚。一般春节的饺子有两种馅,一荤一素。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的时候,吃素馅饺子,待到大年初一早上才能吃肉馅饺子。

过完了年三十,就是正月初一了。这一天,深圳就没有那么多的习俗了,我们可以约上朋友出门踏青,在公园里和朋友们一起野餐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在传统节日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过年,那真是一个令人开心快乐的节日。

进入了十二月,在锦江这个地方就成了购年货的狂风模式,大街上人山人海,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一派过年的喜庆气像,我和妈妈也加入这个行列,来到超市,买纸皮核桃、桃子、北京烤鸭……我大包小包地拎回家。

那天,我和周灿灿正在玩吃鸡的游戏,妈妈说:"快来。"我说:"干什么?"妈妈说:"你快扫地。"我说:"好的。"哦拿起扫把,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等我扫好了地,我累得满头大汗,游戏也结束了,周灿灿开始发邀请函,我接受了,我们开始了,我说跳皮筋,结果,我被瞬间秒杀了。

妈妈开始贴福字了。我看见妈妈把福字贴倒了,我说:"为什么把福字贴倒呢?。"妈妈说:"你自己想。"我想了想,我和哥哥异口同声地说:“是不是,福到了?"我的妈妈说:"你们真聪明。"。

最让人激动地时刻来到了。妈妈做了一桌的好吃的,看着就流口水,我们开始吃年饭啦,大家有说有笑,可开心了。之后,我洗了澡,穿上了新衣服,不一会儿,开始给压岁钱了,妈妈把一个厚厚的红包给了我,说是压岁钱,我急忙拿住,连声说:“谢谢妈妈,祝妈妈健康长寿。”妈妈笑着说:“过了一个年,孩子长大了,懂事多了。”

这就是锦江的年,令人难忘的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在我的家里,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姐姐长年在北京工作,回家甚少,于去年寻一佳人。弟弟也长期在部队工作,春节回来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记忆里有好几年的春节都是我和我的父母共同度过,五口之家变得少许冷清,再也没有小时候吵吵闹闹的气氛了。因此,20xx年的春节,我最期待的就是一家人的相聚,吃上一桌年夜饭,团团圆圆地过完春节。

记得小时候,春节是一年之中最期待的节日,因为在这一天,你可以穿着刚买的新衣,到处炫耀,好不自在;在这一天,你可以抛开学业的烦恼,恣意玩耍,好不快乐;在这一天,你可以吃上你所有最喜爱吃的东西,有红烧肉、肉丸子、羊肉、牛肉、鱼等等,好不放纵;在这一天,你可以和两三好友,拿着父母买的烟花,看着夜空中绽放的五颜六色,好不兴奋;在这一天,你也可以和父母包饺子、做包子,坐在烧得刺眼的草锅旁,等待刚出炉时候那一口的鲜美。在这一天,你也可以和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一个个精彩的节目,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这些都是记忆中春节的模样,甚是怀念。

如今的春节,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节的年味仿佛比以前少了许多,春节的仪式感也淡化了不少,再也没有小时候那种期待和兴奋,新衣和大鱼大肉如今也不是稀奇,春节种.种的期待仿佛被这快速发展的社会冲淡了,试问有几个春节把春晚从头到尾都看完了的呢?估计也寥寥无几吧,感觉大家都在忙各自的事情,春节就这样一嗖烟的过去了。对我而言,如今春节最期待的,就是一家人都在,热热闹闹地吃上一桌年夜饭了。

今年的春节,感觉比往常不一样了,似乎伴随着弟弟刚结婚的喜气,家里的年味比以往更重了点,姐姐和姐夫也把时间调换了下,年前先请假回姐夫那边,大年三十坐飞机回到家里,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还是非常高兴;弟弟也说道,今年和其他人换了班,大年三十和弟妹一起回来。今年,好像一家人能一起过个春节了,还增加了姐夫和弟妹,真是热热闹闹。

“喜鹊登枝春意芳,亲人相聚室增光”。每一年的春节似乎把岁月分成一段一段,它既是终点也是起点,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20xx年的春节更值得期待,从五口之家到七口之家到以后的更多,家人的相聚才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事情,也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在春节相聚相守,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烟花爆竹火药味。

迎接新年,这是多么重大的事呀!通常,人们会“噼里啪啦”地放上一通爆竹,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激动与喜悦。烟花的种类很多,各种花样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甩炮、十里红、星星火、都是大家喜欢的。不过,这些还算不上好看。好看的是“火树银花”。点燃引线,三,二,一,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一串串火花四处飞溅。天空起初是绽出一两朵七彩的花,随之出现一条巨大的紫金色瀑布,一泻千里。紧接着,几束亮光围成一圈,自外围一点一点扩散,忽然“轰”地炸开,把夜晚照得亮如白昼。最后,像变魔术似的,一朵朵降落伞喷着彩色的烟雾,夹带着闪光纸带飘落下来,引来阵阵兴奋得尖叫。

年画对联水墨味。

年夜,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着大红的对联,以及倒贴的“福”,祈求新的一年能够平安幸福,喜气盈门。有的人还买了年画,挂在墙上作为点缀。生活中年画的`内容各式各样,有舞狮,有放烟花,有吃团圆饭,还有采购年货,相互拜年,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神采飞扬,每一幅都是令人叫绝的艺术珍品。

年夜飘香菜肴味。

在长辈们眼里,新年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这顿年夜饭了。先摆上十二道菜,祭祖先,祈求他们的保佑。接着,大家入座,一边品着饭菜,一边谈笑风生,大多是些憧憬来年的话。正吃着,随着厨师的一声声吆喝,一样样美味珍馐,一碗碗琼浆玉液不停地往挤满菜品的大圆桌上擂着。红烧猪肘,芋艿煲,箘菇拼盘小鸡炖蘑菇……好似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大家尽情地享用美味,而我的目光则扫着这一桌菜,不知道第一筷该下在哪里好。嗯……糖醋排骨,就是你了!我的手一伸,在一缩,一块糖汁欲滴,丝丝饱满的排骨就到了嘴边,我吞口水了。用饿虎扑食之势消灭它后,我心情大好,胃口大开,竟一连吃了三碗饭。据妈妈说,我吃相不雅观,活像饿了三天的狮子,在肉店“扫荡”。

新年,究竟是什么味道?现在,我可以告诉你,新年的味道,就是幸福,平安、和谐、安定的味道!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就过年。过年又好耍,瓢羹(勺子)舀汤汤,筷子拈戛戛(肉)……”前几日,我与住在乡下的母亲通电话,临结束的时候,侄女在电话那头给我朗诵过年儿歌。甜甜的童声带着浓重的乡音很动听,恰到好处地将我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情发酵,我忍不住泪水涟涟,不禁回忆起前几年过年的时候。那时候,学校一放假,我就购了车票,急切地往老家赶。

我的老家在渡槽村魏家湾,它位于四川省遂宁市的桂花镇。那里有我的童年和少年。

忆儿时年味趣事多。

20世纪70年代末,家乡还很穷很落后,每一个人都在为温饱而努力。

记忆里,吃一次腊肉,添一件新衣,成了我们一年里最美好的期盼。过年的时候,腊肉成了最显眼的美食。经过柏树枝的熏制,一片片腊肉晶莹剔透,夹一片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香香的`、脆脆的,十分过瘾。

那时候,庙会很热闹,扭秧歌、踩高跷……四面八方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将戏台围得水泄不通。我个矮看不到台上表演,就爬上树,骑在树桠间与大家一起呐喊。

而正月初一,是我们一年中最高兴的日子。早上,大家都要吃汤圆,还有一枚鸡蛋,小孩子可以得到几分到几毛不等的压岁钱。在傍晚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晚饭都没吃,就邀约小伙伴一起,翻山越岭到离家二十里外的村子看电影。电影散场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我们又冷又饿,翻山越岭往家赶。途中,总有一些小伙伴不小心掉进冬水田里,但大家谁也顾不了谁,拼命地往前赶路。落水的孩子只好自己爬起来,边哭边追赶。

回故乡一家团圆话发展。

故乡很美,蓝蓝的天空盛开着朵朵白云。村口的黄桷树仍然枝繁叶茂,在轻风中舞动着。一条明如玻璃带子的小河倒映着山脚下一座座农家小院,比画里的景色还漂亮。

走在故乡任何一条小路,我都有一种亲切感。如瀑的阳光,婀娜的山湾,潺潺流淌的小溪,它们时时调动我的情绪,我整颗心都愉悦了起来。

母亲知道我们要回家,早早地站在院前那棵山楂树下守望着。她已近九十高龄,很庆幸她身体还健康。

母亲知道我喜欢吃水饺,一刻也不肯停歇,理菜、剁馅、调料,她亲力亲为,连大嫂帮忙也不肯。看着忙碌的母亲,我的鼻子有些酸酸的,终究没有忍住,泪水涌了出来。

团圆饭很热闹,亲戚好友坐满了屋子。虽在乡村,食材却很丰盛,家里养的鸡鸭,自家地里种的蔬菜,还有塘里养的鱼,经过家人精心烹饪,味道极佳。

餐桌上,大家的话题聊到了发展,谈到了老百姓的好日子。最激动的要数二哥了,他一脸自豪地说:“我们乡里头的人原来走的是烂泥路,吃水靠肩挑,煮饭烧柴火。不过现在好了,你们看看嘛,咱们农村的面貌变好了,一拧水牛头就流出干净的自来水,一扭灶上开关就燃起蓝色的天然气火焰,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公交车还开进了村里。”大哥接着说:“是呀,是呀,国家政策好哦!还有医疗保险,让我们的健康也有了保障。前些年我得了矽肺病,开始的时候很气馁,觉得生活无望,后来我们家被确定为扶贫对象,我不但治好了病,还脱了贫。现在,我们家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一年有好几十万的收入,生活好着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满心都是喜悦,满脸都是幸福。“对啊,现在的中国确实让我们骄傲!高铁让我们回家的路不再遥远,嫦娥四号让中国人的嫦娥奔月故事更加美丽……”我补充道:“所以呀,只有国家富强了,社会和谐了,才有咱们老百姓今天的好生活。来来来,端起酒杯,我们一起祝福国家越来越好,一起祝福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干杯!”

正月初三,魏家湾举办了庆新春坝坝宴。这一天,魏家湾的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

湾里一派喜气洋洋,树上挂着大红灯笼,老年秧歌队在池塘边的广场上表演节目,年轻的姑娘跳起了时尚的拉丁舞,吸引了许多人围观。

十二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大家纷纷入席。席间,大家彼此都很热情,握手再握手,问候再问候。他们中有的是我的长辈,有的是我儿时一起游戏的伙伴。在祝福声中,我喝下了家乡的亲情,体味到了家乡的甜蜜。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每年春节我都会回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过新年。大年三十天这天,家家户户都在贴春联,挂灯笼,燃放烟花爆竹,处处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好不热闹。这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今年当然也不例外,可我却多了几分忧愁。

除夕这天下午,爆竹声、欢笑声、喜气祥和的音乐声,洋溢在我们永定区湖雷街上,我和爸爸正满怀幸福地在贴春联。忽然,我闻道了一阵阵刺鼻难闻的气味,这种味道呛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抬头一看天灰蒙蒙的,像是雾霾。蓝盈盈的天空不见了,新鲜的空气消失了。我想:这一定是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这可是会严重危害我们身体健康的。

晚上,吃过团圆饭。我那些淘气的表弟们,就急匆匆地跑出去放烟花。等我庭院里时,发现他们竟然在几部车旁边,堆起了个小火堆,用来点烟花,五彩斑然的烟花正火星四溅!我连忙飞奔过去,制止道:“不要玩了!停,停,停!”他们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万分诧异。我一边帮他们拨开那个小火堆,熄灭火种,一边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你们呀,真是被玩疯了!万一有哪部车漏油,烟花的火星正好溅到上面,那可是会引起爆炸的!”表弟们面面相觑地看着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看到他们知错了,我的姐姐派头又上来了,接着说:“各地都有报道过,关于燃放烟花爆竹而引起的'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例,你们难道没看过!还好我及时制止你们,不然你们的小命呀……”

这次的烟花风波,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引发了我不少的思考——我们该如何文明过春节?我想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发动起,宣传告诫人们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廿八糍、廿九粿,初一早免起火。”日历进入腊月,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人们赶完年集、清理完屋里屋外的蛛丝烟尘,家家户户便开始赶制过年吃的美食。

我的家乡地处闽中,山区盛产稻米,乡亲们每日三餐以米制品丰富胃肠,却也有滋有味。

我们家每逢廿八就要打糍粑,廿九要做米粿祭祖。吃过年夜饭,一家人还要围炉炸豆腐、炸糍丸。灶膛里的火种会留着慢慢烧到“第二年”,于是就有了“廿八糍、廿九粿,初一早免起火”这个童谣。

米粿是用粳米打成的。把粳米蒸熟,再倒入石臼中捣烂,粳米色白如脂玉,嚼起来韧性十足。然后双手并用搓粿丸,动作像打太极拳,小时候我们跟着大人们学得不亦乐乎。

如果在打米粿时,加入葱花以及被香油爆炒过的鼠曲草,那便成了咸香的绿粿。掺红糖一起捶打,叫甜粿。把粿团塞入锡模,拓出来的形状如铃铛,再叠成宝塔样子,名曰“蛮头粿”。

山里起雾了,接着又下了霜,当太阳从阴霾里跳出,把天空的底色烤成青花瓷色时,年近了。这时,母亲会跟伯母一起,把磨好的米浆压成团,然后在筛子里搓揉,那一颗颗珍珠粉粒,便落下了筛眼,晒满了院场。

村里过年有互赠米粉的习俗,《清嘉录》谓之“送年盘”。苏轼在《馈岁》里写过:用春出的米磨出面,做一些米面之食送给邻里乡亲贺新年,这个米面就是米粉。米粉制作比米粿和珍珠粉复杂,米浆挤压成粉团,而后蒸熟了在石臼里捶打,再把粿团压出粿条来,需要入锅反反复复煮。

民间“庆贺多尚彩联,宾宴不离红蛋”,那酒糟染红的鸡蛋,是年节饮食的标配。年夜饭五花八门,米粉上桌如玉缕金丝,在盘中交织缠绵。长长的细条,搭上葱叶和佐料,色彩明快,给喜庆的家宴增添了无限温暖。

母亲在年夜饭后生火热油,我们兄弟姐妹围在灶台前,跟着炸糍丸。炸糍丸要用糯米粉拌上白糖捏成柱状,一段段掰下来放到油锅里,铜钱般大小的丸子炸熟后呈古铜色,寓意大富大贵。糍丸皮脆里酥,香甜可口,起锅后瓮藏,防止霉变。

村人待客如同小说里的梁山好汉,崇尚大块吃肉与大碗喝酒。家家户户自酿红酒数缸,然后在过年时每人三碗,敬遍所有宾客,直至一屋子的人都面红耳赤。那红酒绵柔香醇,并且甘甜爽口,许多人饮后拍手叫绝。倘若有朋自远方来,性情豪爽的乡亲,就会忙不迭地开坛倒酒,那持久的凝香随即冲天而起。那白瓷碗中春光潋滟,火红的琼浆如江波映日,涤荡胸腔。酒未入肠,人便陶醉。

生活的习惯形成了节日文化,一道道美食筑就一个个节日的内涵。时光在流逝,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但传统的年味在老百姓们欢乐的笑声中继续拔节成长!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记得小时候,每年一进腊月,大人们便三五成群结伴骑自行车或乘坐拖拉机早早进县城置办年货。每到大人们进城那天,小孩子们就早早守候在村东口,盼望大人们买回好年货。夜幕降临,大人们的说话声、车铃声由远及近,小孩子们蜂拥而上,围着自行车上的大兜小袋捏摸个不停,一直要跟随大人们回到家才算作罢。

腊月过半时,为了调剂过年时的生活,女人们早早地张罗着擀豆面、烙黄儿(一种米粉做的饼子)、炸馓子(一种油炸食品)、压粉条,不住不歇地忙碌着,晚上还要忙里偷闲做针线、剪窗花。村里有好几座豆腐作坊,一进腊月就全部开动,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锅年豆腐。附近十里八乡没有豆腐作坊的人们,也要起早贪黑前来我们村排队做豆腐,每座豆腐作坊门前都是车水马龙,一直要持续到腊月廿八、九。那年月,人们在大雪、小雪节令宰杀的猪肉,一直也舍不得吃,一直等到过年时才拿出来。

忙忙碌碌中,除夕就来了。这一日,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年味十足。吃过午饭,女人们开始忙着煮猪头、羊头和蹄、肚之类的,男人们忙着选炭垒旺火。傍晚时分,沿袭千百年来的“请祖宗回家过年”乡俗开始了,家里的男性都要走出村外朝着祖坟所在方向跪拜磕头、烧纸钱,在地上插上几炷香,嘴里还不住地念叨着爷爷、奶奶、祖宗三代回家过年······然后点亮手中的小灯笼,虔诚地将已逝的“长辈”请回家。

时过境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我似乎对过年不再怎么热盼,总觉得那是孩子们的“专利”。但童年过年时那欢乐的情景,那纯朴的乡风民俗,令我回忆,每每想到此,仿佛便又回到那天真灿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