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方案范文(17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方案范文(17篇)

作者:GZ才子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方案范文(17篇)

幼儿园大班在教育中积极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下是一篇幼儿园大班总结的范文,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孩子们在这一阶段的成长和进步。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

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

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白纸,擦手布,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一、回忆经验,引出问题和猜想。

1.看录像,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去了?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边看录像边讨论)。

2.介绍问题并猜想。

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还提出了许多问题,作出了一些猜想,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师幼共同猜想。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没看到它有手有脚。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要不然它怎么走路……)。

(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同时通过共同猜想,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自由观察,初步感知。

1.提出观察要求。

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我把蚯蚓请过来了,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然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验证猜想,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幼儿自主发挥。)。

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

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一圈一圈,一节一节的)它的嘴巴在哪里?

(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分享发现。

1.提醒幼儿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师:请你们轻轻地将蚯蚓放回泥土,把放大镜和记号笔放回篮子,带好你的记录到老师这儿来。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请幼儿将记录纸放到投影仪下介绍展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验证了一些猜想,发现了蚯蚓的身体是细细的、长长的、软软的;身上是一节一节的,它是一种环节动物;它没有骨头也没有脚,但是它能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它靠刚毛和身体的一伸一缩来蠕动。

(幼儿有了充分的观察感知之后急于想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满足孩子的愿望,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发现和先前的猜想作比较,从中领悟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想,更离不开实际的操作验证。教师简明扼要的小结,意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四、肢体模仿,体验快乐。

师:你们喜欢蚯蚓吗,为什么?我们来学学蚯蚓松土和蠕动的样子。(幼儿模仿蚯蚓钻土、蠕动、打滚、蜷缩……)。

(幼儿用肢体模仿蚯蚓,能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同时,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五、观看动画,整理经验。

师:我还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小蚯蚓丁丁)。

看动画后提问:小蚯蚓丁丁告诉我们什么了?进一步巩固对蚯蚓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的认识,重点讨论奇怪的再生现象。

六、鼓励提问,引发新的猜想和探究。

师:蚯蚓的秘密可真多,关于蚯蚓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1.相互提问并讨论,同时记录问题放到展板上。

2.提问留白,引发新的探究。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蚯蚓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有人知道吗?不懂的问题怎么办呢?

结语:今天,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发现了蚯蚓许多的秘密,又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了新的猜想。那么,蚯蚓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这样?我们可以问问有学问的人,可以去查资料,还可以自己观察、做实验,继续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此环节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能大胆思考和提问,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

七、将蚯蚓送回大自然。

在活动室一角为蚯蚓营造一个“家”,进行进一步的猜想、观察和实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一、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敢于尝试和探索,学习分类和统计,并能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引导幼儿用绘画和简单的图表记录探索的过程和发现。

二、活动准备:

1、4个小货架、商品若干(如文具类:水彩笔、铅笔、写字板、胶泥;餐具:杯子、盘子、碗、勺子;食品类:糖果、面包、乐百氏奶、牛奶;水果类:苹果、梨、香蕉、柚子;数量在10以内,分装于篮子里)。

2、幼儿人手一份:游戏棒、三角片、圆片一篮(数量分别在10以内)、水彩笔、白纸1张、统计表1、统计表2人手一张张、夹板一张、统计员标志牌一块。

三、活动过程:

(一)、尝试,探索统计的方法。

设置悬念,以神秘客人让老师考考小朋友引题。请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在白纸上记下自己篮子里的游戏棒、三角片和圆片的数量,尝试统计的方法。

师:(用神秘的口吻)小朋友,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有一位你们非常非常喜欢的客人要来和你们玩,想不想知道是谁呀?我先不告诉你们,不过,他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看看你们能不能将篮子里的各种物品的数量点数清楚并用又整齐有清楚的`好办法记录在白纸上。然后他就会来和我们玩的,想不想见到他呀?那我们就赶快行动吧。

(二)、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

(1)、交流与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下来的?并一一展示有代表性的幼儿作品(有图画记录、图画加数字记录等),教师适当评价幼儿记录方式的优缺点。最后展示表格记录,说明表格记录的优点(整齐、明确、容易比较多少)。

(三)、游戏:小小统计员。

(1)、请幼儿分组为新年老人的小小超市整理货物并在画有物品简图的统计表上(见统计表1)记录货架上各种货物的数量。

新年老人:小朋友们很能干,真会想办法。我正准备开一个小小超市呢,小朋友,我刚进购了这么多的货,你们能帮帮我吗?帮我整理并统计一下这些货物吧。

师:小朋友们愿不愿呀?那我们分组行动吧。我们一定要帮新年老人的货物摆得整整齐齐的,记录的清清除楚的。

(2)、幼儿分组检查记录的结果。

(3)、每组派一名幼儿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的结果。

(4)、教师小结。新年老人给幼儿颁发“小小统计员”的标志。

(四)、情景游戏:统计新年小舞台的物品。

(1)、请幼儿数一数,记一记舞台上各种物品的数量,鼓励幼儿自己大胆设计物品标记并用表格统计出来。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结果。

师:新年老人邀请请小朋友参观新年小舞台,走,我们看看去,有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们要记录可以怎么画?我们干脆把它统计下来。

(2)、幼儿在空白统计表(见统计表2)内自由统计舞台布景的种类与数量。

(五)、新年老人分发礼物。活动结束。

活动自评:在引导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我力图打破以往的幼儿数学学习以看和听为主,而操作大多是为了验证老师传授的知识;打破孩子们意识中“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是真理的化身”,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面对真实,与真实接触,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接触到数学知识。在幼儿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力图让幼儿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高,在十分生活化的情境中反复体验了统计的乐趣和意义。

附统计表1(水果组)如下: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

丈量也是测量的一种,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铅笔等)作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即仅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有趣的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目标:

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21世纪是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时代对幼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学会”到“会学”,即通过学习,不仅仅只局限于学到某些知识,记住某些东西,而是更应该通过自身努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根据《规程》提出的“幼儿的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要求,结合本班幼儿对测量的认识特点,尚不能准确而又清楚的将第一次测量的终点,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因此,我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教材重点难点。

幼儿主动参与自然测量的过程是重点,讨论发现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是难点,因为只有强调幼儿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获益,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去听、去思考,参与讨论,动手操作,最终获取知识经验,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由于测量技能本身的要求大班的幼儿对测量的方法技巧,还较难掌握,幼儿独立、正确地完成测量任务还有困难,因此幼儿讨论发现正确的测量方法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我做了以下活动的准备工作:

1、在活动区里准备:木棍、毛线、矿泉水瓶、笔等。为幼儿创设探索操作的条件,为突破活动的重点难点服务。

2、教师操作的教具一套:为帮助幼儿突破难点准备的。

作为教师,我们教幼儿,既然我们教幼儿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幼儿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注重手、眼并用,动静结合,调动幼儿视、听、触觉运动等多种感觉分析器,学习丈量,从而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所以在本次活动中主要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游戏法等。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

1、猜测讨论法。

因为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的调节。在大班,讨论是激发幼儿思考和动手操作愿望的重要方法。在活动操作前,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猜测答案和结论,为下一步幼儿操作检验做了很好的铺垫。用猜测讨论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儿积极有目的进行探索,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2、探索操作法。

因为幼儿爱动、爱问、好学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仅是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应该成为幼儿探索知识、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因为探索未知,仅用理解与记忆是不行的,必须进行主动地分析,综合比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我采用了这种方法,为突破重点难点服务。

3、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幼儿通过直接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知识的方法。因为大班的孩子好动、好奇心强、好问的`特点,而且又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发现法,让他们在操作中,去寻找发现,满足好奇心,从中寻找发现丈量的正确方法,为突破难点做为铺垫。

4、游戏法。

采用游戏法是根据幼儿喜欢游戏,且活泼好动的天性,让他们通过自选适用一种自己喜欢的工具去测量多种物体以比赛的游戏进行,一个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为再次突破重难点服务。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了多种感官参加活动,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在操作中获得探索经验,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是在积极主动中进行学习。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本次教学活动设四个环节完成目标。第一个环节是引发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探索发现;第三个环节是游戏“量一量”;第四个环节是延伸活动。其中第二、三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五个环节呢?

第一个环节:引发兴趣。

幼儿对活动感兴趣,便于在活动中学习和思考,在开始部分,我根据幼儿好动、好奇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去寻找可以用来测量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准备。

第二个环节:探索发现。

首先,我让幼儿操作前的猜测讨论,使用这些工具可以测量什么东西,怎样测?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测量工具进行探索性地测量,并根据自己测量的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作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共同寻找测量的正确方法,然后教师采用幼儿正确的作法,共同研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示范,通过示范让幼儿对自然测量的方法有了正确的了解,这样得到的方法,幼儿的印象较为深刻,突出本次活动的重点,初步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三环节:游戏“量一量”

幼儿经过了第一、二环节的学习,此时幼儿已开始感到疲倦了,学习兴趣也从高涨的状态,逐渐转向低谷状态。因此,这环节我设计了游戏“量一量”,让幼儿在初步了解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既起到巩固的作用,又起到了引新的作用(让幼儿探索用同样的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这个环节中,在安排游戏之前,让幼儿先讨论设想操作结果—接着进行操作游戏—最后进行讨论。让幼儿更明确操作的目的性,最后的讨论一方面是讲述自己实验过程和发现;另一方面是检验自己获得的结果与活动前的设想是否一样,再次突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同时也是进一步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四环节:延伸活动。

在活动区里面为幼儿提供多种测量工具,让幼儿寻找选择不同的工具,去测量其他物体,探索发现,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这四个程序的安排,我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的科学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整个活动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安排、讨论设想到操作到再讨论的形式,掀起一个个高潮,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动手探索发现为主,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培养幼儿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发现、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能力。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方案

1.通过比较,进一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2.初步感知图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1.玩具车四辆。

2.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积木若干。

3.学习资源课件。

活动重点。

比较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不同。

活动难点。

感知图形与生活相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玩具车,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神秘的百宝箱,请小朋友到上面来摸摸。

师:小朋友在家都是怎么玩的呢?为什么它们都会向前跑呢?(都有轮子)。

(二)基本部分。

1.结合生活经验,知道其他物体也有轮子。

师:除了小汽车有轮子,你们见过身边还有什么东西有轮子呢?

2.出示图片,结合幼儿回答,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其他带有轮子的物体。

火车、自行车、轮椅、旱冰鞋,等等。

3.轮子的形状和作用。

师:小朋友,你们仔细看这些轮子都是什么形状呢?

圆形。

4.通过比较,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师:如果我把轮子换成三角形和正方形,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呢?

我有一位动物朋友,它就想把圆形的轮子改成三角形、正方形,让我们来帮帮它吧。

5.通过积木进行操作,感知圆形适合做轮子。

师:后面有很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小朋友现在自己动手操作下,看哪个图形适合做轮子。

(三)结束部分。

1.老师进行总结。

请拿各种轮子的小朋友到前面,结合课件,验证哪个图形适合做轮子。

师:为什么是圆形适合做轮子呢?

结论:因为圆形没有边和角,没有东西阻碍它向前运行,而正方形和三角形有边和角,会阻碍运行,所以圆形适合做轮子。

2.带领幼儿到操场观察其他带有轮子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1、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乐意与同伴交流经验,并用肢体动作表现,萌发探究动物奥秘的兴趣。

3、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1、幼儿和动物午睡ppt。

2、地面游戏棋。

一、导入。

昨天中午小朋友午睡了吗?你知道自己午睡的姿势吗?观看ppt,幼儿讲述。

讲诉孩子们几种睡觉的姿势:趴着,咬被角,蒙着头,蜷着……。

二、人需要睡觉,动物需要睡觉吗?你们知道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幼儿边看边猜,并模仿)。

1、观看ppt,观察动物特殊的睡觉方式并讲诉。

蝙蝠:倒挂着睡,蝙蝠是倒吊着睡觉的。睡觉时,后肢钩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一旦遇到敌害,便可松开脚爪展翅飞去。

仙鹤:单脚站立睡觉。

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小刺猬:变成球睡,刺猬睡觉时,除了把嘴和鼻露在外面外,还把身体蜷成球形,棘刺直立,鼻子稍稍露出外面。这样全副武装的睡觉,可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小金鱼:睁着眼睡,因为它没有眼睑。鱼儿睡觉时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每隔十几分钟就有节奏地变换一次。

马:站着睡,马是站着睡,如果马躺倒睡觉,说明这匹马已经有病了。

乌龟:缩到壳里睡,更好的保护自己。

小狗:狗常常用前肢捧着鼻子睡觉,这是因为它的鼻子特别珍贵,所以要好好保护。

小猫:猫是侧着头,一只耳朵紧贴着前肢睡觉。它的.耳朵特别灵,周围稍有动静,就会引起警觉。

2、集体讨论:动物为什么这样睡觉?

逐个讲述小结:动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

3、动物睡觉方式一样吗?

哪些是站着睡觉的?马、仙鹤谁倒挂着睡?蝙蝠谁是趴着睡的:小狗、小猫。

三、游戏棋活动《动物睡觉的秘密》。

(2)认识游戏棋谱,了解游戏棋规则认识起点终点,行径路线游戏棋规则:走到有小动物图片的格子里时,必须模仿小动物的睡眠姿势,模仿对的小朋友可以往前进一个,模仿的不对的请后退或停止。

四、结束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午睡?

教师:你们年龄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很多,只靠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中午还要再睡一会,这样,大脑才能休息好,小朋友就会少生病,身体更健康。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些小动物睡觉的样子,你觉得有趣吗?自然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睡觉的方式,也很特别,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继续去观察,小动物睡觉的方式。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方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无形、可流动的液体。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杯各一个,字卡一套;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幼儿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杯子每人两个;糖每人两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活动:(指导语:今天有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谁,请先猜个小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把它请。)。

二、认识水的特性。

1、看。

教师出示装有牛奶和水的透明杯子。

师:你们面前是一杯水和一杯牛奶,请小朋友只用眼睛看,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水是无色的,并出示字卡“无色”。

2、尝。

3、观察。

幼:水中的糖很清楚,而牛奶中的看不清楚。水是透明的,而牛奶不透明。

小结:水是透明的,并出示“透明的”字卡。

4、动一动。

幼儿自己选择实验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水的无形、可流动性。

总结:水装在任何容器中就是容器的形状,水本身是没有形状的,并出示“无形”的字卡。

(2)提供塑料小篮、杯子等,请小朋友选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么样?总结:水是流到盆里的,并出示“可流动的液体”。

三、总结水的特征。

与幼儿一同看看字卡,一起总结水的特征。

四、结束活动:水的用处。

活动反思:

在教学形式上,我只居于主导和启发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学手段上,使学生听觉和视觉交替冲击,适合儿童情趣,对“水”的概念,领会得尤为清晰而深刻。有些地方,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也许过于深奥,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语言得当,就一定能受到预期的效果。有些遗憾的是:我本想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放手给孩子。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引导,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

1、乐于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2、对身体的影子及其变化感兴趣,体验游戏的快乐。

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投影仪、音乐《雨中旋律》、幼儿具备"影子"相关经验(事先准备好的寻找影子视频)、人站在太阳下影子图片一张、教师幼儿具备做各种手影的经验、画有每位幼儿影子造型的长轴纸卷一个、蜡笔。

开始部分:(音乐律动)小朋友们,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认真听,比比是谁第一个猜出谜底。我的谜面是: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是一种现象,有阳光的时候就会出现)(影子)。

第一个游戏:手影游戏(老师先做出几个造型示范,幼儿猜并模仿,再请7——8名幼儿分别在投影仪前做不同造型的手影,边做造型边学小动物叫声,其他小朋友来猜并模仿)。

第二个游戏:给影子涂色(教师将每位幼儿做的影子造型提前画在长轴纸上,请每位幼儿找到自己影子造型给影子穿上漂亮的衣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图案)结束部分: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欣赏影子作品并和自己影子拍照留念。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_科学教育活动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透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齐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齐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齐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旋转的小花》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1、在团、搓、压等泥工活动的技能基础上,借用辅助工具(剪刀、黑豆、毛线等)塑造小花猫形象,并给花猫装饰不同的花纹。

2、能看图谱有目的地进行塑造活动,有初步的独立塑造的能力。

3、乐于在泥工活动中探索使用辅助工具和材料,体验捏泥的快乐。

1、教具:小花猫的制作示意图;粮仓一个,老鼠2只。

2、学具:橡皮泥、剪刀、红绿豆、牙签、毛线若干。

1、教师出示桌面教具,引出活动的主题。

——在一个农场里有一个粮仓,最近老鼠闹得可厉害了,吃掉了许多的粮食。所以今天的泥工活动就要请小朋友来捏小花猫,治治这些老鼠。

——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只要你顺着一个一个的圆圈和圆圈里的箭头,边看边思考,就能找到捏小花猫的绝招。

2、教师出示示意图,小朋友观察图片,提己的疑义,教师请小朋友来解决同伴的疑义,帮助幼儿理解制作步骤中重点的几步。

教师:请小朋友用几分钟的时间来看这张示意图,如果有什么看不懂的,不明白的,等会儿可以提出来。

教师:——现在,你有什么不懂的,哪一步不明白,请提出来。

——这个疑问有谁能够帮助他,告诉他什么意思?

——还有的图示你们都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应该做什么?(教师将图片的重难点部分提出来,了解孩子的观察结果,给予适当的指导。)。

——完整地简单讲解图示的含义,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图谱中符号的意义。

3、分析小花猫的身体特征,幼儿谈谈自己看见的小花猫花纹是什么样的,帮助幼儿了解花猫的多种多样的花纹。

教师出示图片:

——你们瞧,这些小花猫的花纹有什么不同?

——你见过什么花纹的小花猫呢?(幼儿讲述自己见过的花猫的花纹颜色。)。

4、交代捏泥的要求,幼儿进行看图操作。

(1)教师:

——还有一些材料,我们看看是什么?这些材料有什么,怎么用,图示上也有;

——最后一个要求,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在搓、压、剪以后,橡皮泥的表面应该是很光滑的。装饰的花纹要是很细致的。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看图进行。)。

(3)请小朋友把做好的花猫放到粮仓的周围,鼓励先做好的小朋友给粮仓四周的边上捏一些小花进行装饰。

5、欣赏大家的作品,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制作不同姿态的小花猫。

教师:有了这么多神气、威猛的小花猫,粮仓里的粮食就有保障了。小花猫除了会跳起来抓老鼠,还会慢慢地散步、睡觉、伸懒腰、玩球、翻跟斗,这些不同姿态的小花猫你能做出来吗?老师把这些任务留给你们到区域里去完成吧。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2.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中间怎么样?(空的)对了,这些东西都是像圈一样,圆圆的,中间是空的。

(评析:通过迁移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充分了解圈类物品,知道圈类物品的共同特征:四周围绕,中间是空的。本环节旨在让幼儿理解圈的基本概念。)。

二、比较圈的大小。

1.(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圈)这儿有两个圈,它们有什么不同?(一个大,一小)。

2.(出示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这两个圈呢?谁大谁小?你怎么知道的?(比一比、看一看)。

3.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准确地知道它们谁大谁小呢?(测量)。

(评析:通过一大一小和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激发幼儿比较圈的大小的兴趣。一大一小的两个圈一看就知道,但是两个大小不明显的圈很难看出.除了用重叠比一比的方法.还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这样就引出活动的主题:圈的测量。)。

三、探索圈的测量方法。

1.你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尺、绳子、小棒、吸管等等)。

2.上次我们用绳子测量了书、椅子等东西,今天我们也用绳子来测量这两个圈,比一比谁大谁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操作)。

(评析:大班幼儿已经有自然测量的经验,但是对圆弧形的圈类物品还没有测量过。本次活动运用绳子作为测量工具,因为绳子柔软,可塑性大,利于幼儿对圆弧形进行多种方法测量。同时,通过记录测量结果,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四、交流学习圈的测量方法。

1.谁来说说你测量的结果是什么?(红圈大,黄圈小;黄圈大,红圈小)。

2.现在有两种答案,那你们说说是怎么测量的?

(1)绳子沿着圈围一圈(幼儿演示)这样就可以测量出圈一周的长度了。

(2)量圈中间的长度。

中间的长度怎么量就准确了呢?(看课件)。

(先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然后在它的对应的地方再画一个点,用绳子的一头对准一个固定点,另一头对准另一个固定点,然后在绳子上做上标记,就测量出了两个对应点间的长度。)。

(3)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谁有不同的办法?

还有一种方法也能测量圈呢,一起看下。(看课件)。

这是什么方法?(滚动的方法)。

怎么测量的?

(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固定点对准绳子的顶端,然后沿绳子慢慢向前滚动,滚到固定点的时候停止,在绳子上做个标记,这样就测量出了圈滚动一周的长度。)。

(4)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用滚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圈到底谁大谁小。(幼儿再次操作)。

(5)现在你知道哪个圈大,哪个圈小?(红圈大,黄圈小)。

小结:测量圈有用绳子围一圈的方法、有从中间两个对应点测量的方法,还有滚动测量的方法。

(评析:在幼儿的交流中,出现了两种答案,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答案,而是先让幼儿交流探索出的测量方法。幼儿发现了两种测量方法:围一圈测量和两个固定点之间的测量,还有一种滚动测量的方法是老师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幼儿了解到的,在随后的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求幼儿运用滚动测量方法来验证到底哪个圈大.哪个圈小,找到正确答案。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滚动测量的方法又是活动的难点,重点难点在交流讨论和实践操作中顺利化解。对于幼儿操作结果的判定.教师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了验证.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

五、生活实践活动。

好,一起来做一做吧。

2.评价。

看,这两个纸筒包的怎样?(一个彩纸多出来了,一个没有全包住)。

怎样就正好了?(要量准确了)。

对了,我们要把彩纸在纸筒上量准确了,再剪下来粘贴,就可以正好包住了。

3.现在一起把漂亮的纸筒送给弟弟妹妹吧。

(评析:学以致用。幼儿学会了圈的测量方法.怎样运用在生活中?于是设计了为纸筒装饰的环节。纸筒其实就是一个立体的圈.要测量出彩纸的长度,这就用到了圈的测量的方法:围一圈或滚动的测量方法。本环节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思想。)。

六、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尺、吸管、小棒等测量工具,让幼儿用不同测量工具进行圈的测量。

(评析:不同的测量工具有不同的测量方法。绳子是一种柔软的测量工具,可弯可直,而尺、吸管、小棒等不能弯曲,用这样的测量工具怎样对圈进行测量,值得幼儿深入探索。同时,幼儿可以用尺进行精确测量,进一步提升了测量的能力,更引发了幼儿对测量的兴趣。

《独特的指纹》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大班上学期。

(一)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

1、"儿童的科学"是一种有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使幼儿通过观察获得的有关事物和现象的具体、个别的经验。它是直接的、具体的、具有描述性的,而不是间接地、抽象的、解释性的。所以,我设计了这个观察类的科学活动设计。

2、"儿童的科学"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幼儿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不断改变,当这些直接的、间接地经验与幼儿已有的经验不一致时,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同化、整合就导致了幼儿认识的改变。

3、"儿童的科学"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儿童的科学带有主观性的色彩,儿童不能可观的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性质,而往往从主观的意愿出发。正如皮亚杰说过的,游戏是"儿童所选择的使自己相信的现实"。儿童常常在这个假象的情景中观察着现实、探索着科学。

(二)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科学学习目标和内容。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在探究中与他人合作。我设计的此活动就是想要儿童在观察中发现、分析指纹的独特,并能与伙伴进行合作交流,体验到在探索中有所发现的喜悦。

2、《纲要》在科学领域的内容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指纹这个事物是每个小朋友都熟悉的,也很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比较好开展活动。

3、《纲要》还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独特的指纹这个活动会为幼儿提供指纹图片,指纹画,指纹的家的指示牌等等材料,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分享交流。

4、《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要包括: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指纹的这个活动正是想实现这几个目标。

(三)个人了解的情况。

在暑假时参加的补习班中,有许多幼儿园的小朋友,我发现在一次用染料涂色的活动中,一个小朋友的大拇指上沾上了颜料,印到了画纸上。同组的小朋友发现了,都来印自己指纹,他们发现,怎么有的指纹形状是一样的,有的是不一样的,于是跑过来问我。《纲要》中提出:"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在这个活动中,认识指纹、了解指纹。这个活动正是在幼儿充满兴趣的探索中得来的。

1、认知目标:观察指纹,了解其外形特点及三种类型,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

2、能力目标:观察比较指纹,并能分辨不同类型。

3、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仔细观察,体验发现的快乐。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1、物质环境及材料准备:指纹画一张、指纹类型ppt、警察破案短片、观察记录卡片、指纹的家指示牌、指纹身份证卡片、印泥、抹布。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一)活动导入:教师带领幼儿欣赏指纹画,引导幼儿发现指纹。

直接出示指纹画,让幼儿观察,提问:这些画和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用手指印的)。

那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在哪里?看一看,是每一个手指上都有的吗?像什么?

(二)活动过程。

1、了解指纹的类型,观察自己的指纹。(实现活动目标1)。

(1)看一看和旁边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看来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指纹)。

总结: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

(3)现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张卡片,小朋友要仔细看看自己的指纹,把每一种类型的个数写在卡片上。(考虑他们可能不识字,卡片上有三种指纹形状的图案,这个环节老师可参与到小朋友中与他们共同观察。)。

2、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指纹类型的认识(实现活动目标二和目标三)。

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了不同的指纹长什么样子,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指纹的家"。

本次活动的设计及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用心的,但是经过上课之后,让我又有了几点新的想法:

1.活动的导入。

导入部分我原来的引导语较为平淡“今天老师带来了另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拍摄的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欠。如果我设计为: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师伸出手指问幼儿,幼儿即兴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疑,可以使幼儿发散思维的大胆去想、去说,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师到底想说“手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能够与“导入视频”中的环节吻合,既能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与视频巧妙的结合!

2.幼儿操作“印指纹”部分。

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则,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索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索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印“指纹印”的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不仅时间很长、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很多幼儿的指纹印的不是很清晰,也导致了后面的点数环节出现脱节,可见,让幼儿自己印指纹印是不太合适的。不如就让幼儿用放大镜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将观察到的记录到记录表上,这样或许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能够让人觉得本节课是由科学的、操作的、探索的、整合的一系列活动而呈现出闪光一面。

3.忽略了大班幼儿已会识字的能力。

在认识指纹的环节中,我本想有一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指纹的样子,为三种不同的指纹起名字,从而起到发散幼儿想象力的目的。结果,在出示指纹图片时,下方写上了指纹的名字,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发散思维,就被指纹的“正确”名字把思想牢固了,不仅没有展现出“发散幼儿想象力”的闪光之处,还适得其反,显得老师不够灵敏!

总之,本次活动经过了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能够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并尝试试教!

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1、课件:图片—蓝天山的风筝。

2、物品:吹风机、扇子、风车、棉花等。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蓝天上的风筝。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天上飞的是什么?(风筝)。

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让风筝飞上天呢?

(引导幼儿说出有风的情况下,风筝才能飞上天。)。

教师: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有风呢?你怎么知道有风?

(教师用扇子在幼儿的面前扇一扇,感受风。)。

二、展开。

1、感受发现风力。

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1)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

(2)通过图片感受中级风、大风。

教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2、探索判断风向。

(1)教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

(北风就是从北边来,是风向。)。

用什么方法判断?引发孩子的讨论。

(2)到户外进行观察活动。

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

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3)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

展开讨论:怎样记录风向。

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3、尝试制造风的方法。

教师:(出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怎样才能让风车转起来呢?

三、结束。

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

1、体验听诊器可以使声音放大的现象,产生操作兴趣。

2、产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听诊器1—3个。塑料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线,回形针。

一、听听说说。

1、引导幼儿把手放在胸膛上,感觉心脏的跳动。

2、指导幼儿趴在同伴的胸前听一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让幼儿戴上听诊器听一听同伴,老师心脏的跳动声。

教师:用听诊器听到心脏的跳动声和趴在前用耳朵听到的心脏跳动声有什么不同?

二、小实验。

1、观察桌上的材料。

塑料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线,回形针。

2、教师提问:

我们能运用桌上的材料来做一个传递声音的'实验吗?”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在俩个酸奶杯低各挖一个小洞,用线穿过,再用回形针卡住。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游戏—打电话。

1、用自制电话通话。

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握住线。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教师小结:声音是通过线来传播的,如果把线握住,声音就传不过去了。

四、幼儿讨论:动听的声音和烦人的噪音。

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教案

火车是很多家长带幼儿出游时经常选择的一种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多数大班幼儿都有过乘坐火车的经历,所以对火车的特征以及火车票上的信息既熟悉又好奇。《指南》也指出,要让幼儿“感知和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为此本活动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人手,结合课件,创设“小丁丁坐火车”的生活场景和“我来坐火车”的游戏情境,鼓励幼儿细心观察、交流对火车及车票的认识,了解乘坐火车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火车给出行的人们带来的便捷。

1、了解乘坐火车要经过购票、检票等程序,知道火车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2、能细心观察火车票上的信息并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3、感受火车为人们的出行带来的方便,树立安全乘车的意识。

1、提前请家长丰富幼儿关于火车及火车票的经验。

3、教师自制车票,创设火车车厢的游戏情境。

1、结合幼儿已有经验进行谈话,使幼儿初步了解火车的外形特征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演示课件,听火车鸣笛的声音,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提问:这是什么声音?什么开来了?它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火车是由车头和一节节车厢组成的,每节车厢上有編号。

(2)出示铁路分布图,弓丨导幼儿了解乘坐火车的便利。

提问:你坐过火车吗?坐火车去了哪里?

小结:中国的铁路线四通八达,坐着火车可以到全国各地。

2、结合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火车票,了解车票上的相关信息。

提问:这是什么?上面都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火车票上有很多信息,包括火车的车次、出发地和目的地、乘车时间、车厢号和座位号、票价等等。

3、结合课件,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列车员的工作及火车上的设施。

(1)请幼儿帮助检查小丁丁是否找对了车厢及座号。

小结:在火车上遇到问题或是困难的时候可以请列车员帮忙。

(3)引导幼儿简单了解火车上的餐厅、卧铺及洗手间等设施及其作用。

(4)引导幼儿讨论:乘坐火车应该怎样做一个文明的小乘客。

4、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类型的火车,进一步感知火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的方便。

提问: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火车?动车、高铁与普通快车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火车越来越先进,速度越来越快,给我们的出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5、组织幼儿玩游戏“坐火车”。

(1)介绍游戏规则:根据车票的信息找到自己的车厢和座号。

(2)组织幼儿玩游戏,幼儿坐好后,进行个别交流。

例如:你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吗?你的车厢和座号是多少?(教师以乘务员的身份对幼儿的座号进行检查,看是否找对。)

请幼儿自主阅读《身边的科学》第21页,进一步了解、讲述乘坐火车出行中的快乐发现。

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

物体的上抛、下落现象是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经常遇见的,如何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问题,我选择和设计了“物体的上抛、下落”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主动获得物体上抛、下落的经验。在制作玩具的同时,为了让不同水平幼儿都在各自基础上获得发展,我为幼儿提供了难易不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自制玩具,获得成功的喜悦。

1.感知不同质量的物体上抛、下落的不同现象,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2.激发幼儿自制玩具的兴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

1.塑料袋、沙包、纸张、夹子若干。

2.难度不同的半成品材料,降落伞范样。

一、操作、探索。

1.探索塑料袋与沙包上抛的不同现象。

2.让孩子运用已有的经验说出易抛与不易抛的物体。

3.探索纸与夹子上抛不同现象。

4.探索纸与夹子从同样高度下落的'不同现象。

5.探索怎样使纸能快一点落下的方法。

6.留下余兴:让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能使夹子下落的速度慢一些。

二、幼儿自制玩具。

1.讨论:怎样能使夹子下落的速度减漫。

2.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探索自己制作玩具。

3.幼儿制作玩具,教师个别指导。

三、玩玩具,体验成功的喜悦。

1、第一个环节没有让幼儿充分体验物体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时候关于如何抛和最终结果这两个指令不明确。这个环节只作为初步感知,不应该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

2、第二个环节比较时,应让幼儿在五中材料中随意选择两者进行比较,如果五种比较则很难有明确结果,也浪费时间。在幼儿操作之前我引导幼儿应该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但是幼儿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都这么做,有的根本没有两两比较就凭感觉写结果,幼儿较乱,应该让幼儿上来分享他是怎么比较的,也可以让幼儿将下落的过程画下来。

3、材料选择:用纸来做实验每次都受空气阻力会导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状不固定。应选用重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来比较,这样更加能控制变量,要先从幼儿最易认同的经验来探究。材料投放的时候应随着环节的递进一步步投放,不应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学活动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学会怎样探究,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环节应该让幼儿操作之后再得出结论,挑战幼儿原有经验。

《旋转的小花》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1.练习用四根纸条相互编织的方法,编出花朵。

2.尝试在编织的基础上进行粘贴。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编织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

练习用四根纸条相互编织的方法,编出花朵。

活动难点:

尝试在编织的基础上进行粘贴。

彩色纸若干、范画。

一、出示彩色的纸条,引起幼儿兴趣。

1.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二、教师示范编织花朵。

1.彩色的纸条除了会变成围巾、裙子,还会变成什么?

2.创设故事情景(出示哭泣的小花范画)咦!谁在哭呀?

3.花宝宝为什么会哭呢?我们来问一问花宝宝为什么要哭?

4.教师示范用四根纸条编织花朵,边朗诵儿歌边编织。

5.教师把编织好的花朵粘贴到花茎上。

三、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

四、总结评价,展示作品。

2.教师小结: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练习用四根纸条相互编织的方法,编出花朵。这个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习内容之前,我有让幼儿在我原有的两张纸条上先学习插。但在完整的粘和插结合的时候,幼儿不是很粘的好,有些把整张纸都粘牢了。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还得思考:如何让幼儿更简便的学习粘。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_科学教育活动

目标:

1.让幼儿知道蝴蝶、蜻蜓、蜜蜂的基本特征和习性,知道它们都是昆虫。

2.使幼儿了解这些昆虫和人们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益虫,消灭害虫.准备:

1.各种昆虫的挂图一张。

2.操作卡片“各种昆虫”。

过程:

1.组织幼儿去野外观察并捕捉树上、花上、地上的昆虫。

你捉到了什么?怎样捉到的?

2.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主要特征及习性。

(1)(出示挂图)图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蜜蜂、蜻蜒、七星瓢虫等,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场所:花上、地上、树上,吃花蜜、蔬菜等)。

(2)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共同名称叫什么?(有头、胸、腹二部分,二对翅膀、三对足等。都叫昆虫。)。

(3)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为什么是昆虫?(螳螂、蚊子、蟑螂、蟋蟀、知了等)。

3.帮助幼儿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昆虫里哪些是害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蝴蝶,蝴蝶在幼虫时嫩菜叶等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4)幼儿操作:每人一张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红笔一支,请儿用“o”划出益虫,“x”划出害虫来。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昆虫?(保护益虫,不随便捕捉、弄死。看到蚊子、苍蝇把它们打死,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