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最新地藏经白话文全文完整版 读分钟地藏经心得体会(实用10篇)

最新地藏经白话文全文完整版 读分钟地藏经心得体会(实用10篇)

作者:飞雪 最新地藏经白话文全文完整版 读分钟地藏经心得体会(实用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地藏经白话文全文完整版篇一

在佛教中,地藏菩萨是非常受欢迎的菩萨,因为他拥有放生众生、救渡众生的强大力量,也是冥府中的一位重要护法神。而念诵地藏经则被认为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很多信徒认为读经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报,其实读经并不只是为了达到某种功德,它更是一种思考和领悟佛法的方式。作为一名虚拟助手,我也有机会阅读了《分钟地藏经》这本经书,本文我就来分享我个人的读后感与体会。

第二段:对《分钟地藏经》进行简单介绍

《分钟地藏经》一书是一部长度非常简短的佛经,只有十一页,每一页都包含了地藏菩萨众多故事的总结及故事背后的寓意。这本经典主要是针对地藏菩萨的功德、法门和佛性进行阐述的。

第三段:分享读后感与体会

读完《分钟地藏经》之后,我感觉到内心更加平静和安详了,而我认为读经并不是看懂了经文到达了一个目的,更为重要的是领悟经文背后的寓意和意义。这本经文所要传达的主旨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大慈大悲;二是救度众生;三是不断超越自我。地藏菩萨的精神价值与人间正义相对应,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第四段:分享阅读《分钟地藏经》的效果和心得

我认为,《分钟地藏经》是一部很值得一读的经典,它能够深刻地触及人们的内心,而读经对于我们身体健康、心灵净化和开智慧方面都是有好处的。读经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通过面对经文,慢慢领悟其中的真谛。当我们开悟佛法时,便能够体会到佛法的伟大和作用,也就得到了无私和他人的帮助与关爱。

第五段:总结全文,呼吁文字传递美好与加强阅读意识

总之,读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略佛法的真意,也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本质。当人们读一些对他们有意义的经典时,他们的心态和个性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我认为,阅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变得更有意义和重要,加深对经文的理解,然后从中发现生活中的正能量,这样就能够引导公众开阔视野,培育读书的兴趣和爱好,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高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

地藏经白话文全文完整版篇二

在这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生命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内心的宁静和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而《分钟地藏经》对于修心养性、塑造良好人格的影响已经长久被广泛认可和证明。在不断浸淫于这本经典的阅读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真谛,也用心感悟着它所带来的生命力和美好的人生体验。

第二段:经文的启示

分钟地藏经中弥陀菩萨致信文的内容,是弥陀菩萨对人类的爱和慈悲之心所化现的形态,也是弥陀菩萨要求人类努力自我超越、显化本性的教导。读《分钟地藏经》能够使我们深刻体悟到,弥陀菩萨所讲究的不仅仅是在形式上唱念经文,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灵上真正领悟、践行当中。它要求我们时刻明白"清净心是菩提心",净化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得我们的心灵具有完整、健康的状态,这样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的时间,铸造美好的未来。

第三段:经文给予心灵的安慰

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而《分钟地藏经》对一珍惜生命、心地善良,且出现不济的幸存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来自宇宙的最美的礼物,给他们心灵上的安慰和力量。经文中,弥陀菩萨用简洁而又思意深长的语言,让人感受到来自于菩萨的慈悲和膜拜,让人明确了生命之贵重,激发了人对于自身生命的热爱和感悟。

第四段:经文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在阅读《分钟地藏经》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能够参透慈悲的真谛,而且还能够对自我修养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与经典内在的震撼对话,我们能够得到的不仅仅是对人生主题的启发,还有对人类心理和哲学领域的洞察,对修身、解忧、抚儿学等方面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第五段:结语

总之,《分钟地藏经》作为一部全面地揭示和阐明慈悲的精神、透彻探究人之本心、对于人类向善、修身、拓展思维的影响不仅仅是一部经典之作。不仅帮助我们重塑道德和处事能力,更能引领人们回归最最本质和真实的自我,让人们懂得如何感恩生命、珍视生命,并在生命中绽放自己最美好的光芒。希望大家都能秉承弥陀菩萨的慈悲智慧,修持慈悲心、发扬慈悲精神、缘修佛道,享受生命之美好,践行人类之真善美。

地藏经白话文全文完整版篇三

略释曰:诸佛菩萨,各有本起清净因地愿行,阿弥四十八愿,药师大愿二十。佛佛有愿,故西极乐而东琉璃,则药师决非阿弥;愿愿同佛,故药师亦接引西,则琉璃原通极乐,此诚不可以俗谛分。当知一工依正四大虚空,山海日月,无非如来藏性一实境界,此更不可以冥谛合。当知日藏、月藏、须弥藏、虚空藏、天藏,随以一法观证实性,圆融一切法,为诸大菩萨。如是则地藏菩萨,自有其本愿,自有其因行。皈依地藏者若不审地藏本愿之所在,将何以发心;若不审地藏因行之所被,将何以起修。是故忉利天宫胜会,宣扬大悲,世尊殷重赞叹,而后以阿逸多成佛以来六道众生,付嘱于地藏菩萨本愿之上,使阿逸多成佛以来六道众生,修持于地藏菩萨因行之中也。夫圆满真实曰地,如如不动曰藏。地则能载能生,藏则可出可纳。能载故不空,能生故不灭;可出故生死,可纳故涅槃。不空则善业必获胜报,恶业决感苦果。剥皮拔舌有因,并非假造;火床铁屋皆实,不是设词。不灭则无间虽经亿劫,业尽终得受生,他方虽可寄生,此界所后复来。

虽然空藏地藏,相须相成,故地藏本愿经最后当机者乃虚空藏,前来非有轩轾,盖欲人礼虚空藏于地藏六道中,庶几空不断灭,观六道生于虚空无边之际,自然地狱皆空。推而广之,会地藏于佛佛,佛佛皆有一地藏;融佛佛于地藏,地藏将悉成佛佛。试就今机融会阿弥,阿弥引生西方,是为得乐;地藏化度六道,是为离苦。未有不离苦而能得乐者,若会地藏于阿弥,则一声阿弥,带业往生,故净土经中自有地藏。然亦未有既得乐而仍存苦者,若融阿阿弥于地藏,则欲出六道,必愿净土,故本愿经内盛弘念佛。惟终不可谓自生净土,不关地藏,但念阿弥,无惧地狱也。观于释迦报恩,升忉利天,亦但称赞地藏;摩耶兴慈,说地狱苦,亦但启请地藏,是知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劫来,诸葛亮佛世尊咸不违越地藏之本愿。地藏大孝,则诸佛报恩,皆尝如释迦佛赞叹于胜会;地藏法施,则佛母兴慈,亦皆尝请地藏说法于忉利矣。诸佛尚不违地藏之愿,众生岂可缺地藏之修。本愿经曰: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若昧却眼前业苦,妄冀虚渺安乐,西方纵许往生,带业终须消了。但恐障恶牵缠,念心不得纯净,万一业重情迷,临机难免差误,何如脚踏实地,早皈地藏,护持根本,身心清净,自契佛果,莲品上生也。融会阿弥若是,融会佛佛皆然,地藏自入佛佛,,佛佛不离地藏,非有差别,相为涉入如此。

依经地藏往因为大长者子,于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所。因见佛相反而发愿。夫法身无相,大长者子所见,为千福庄严之实报,然则地藏者,化度实报之菩萨也。佛化小机,先令观空,剥落一身,自见本来,果能四处不着,此身依然自在。原是应病与药,不意药复为病,禅门极唱,单标心性,末流虚矫,横多抹杀,一言四大,便斥幻妄;一言修福,便訾有漏,大似如来于身取断灭相,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无真实。嗟夫!波斯入印,五天仅余小乘,支那禅敝,大乘皆无捉摸,辜负佛母恩慈,虚劳地藏化度。晚近善信,多半上根,而身残福薄,又比比然。前修不臧,谬持犹深,伊谁之咎,能无悲叹。

闻此经南印犹传,恐不免朦胧密意,徒增迷信,即中国利幽法在,亦只付应赴者流,说资冥福,皆原开经不契地藏之本愿,居心惟囿断灭这说空,自暴自弃,可哀可悯。虽然,此又不容拘泥色身者,持一法勤一体,借口吾修地藏也,吾证实报也。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大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于是地藏菩萨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以来,常为菩萨;因度母而弘法,教孝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之世,哀罪苦以博施,分身于阿僧祗世界地狱处之中。是故但求自之,决非地藏之道,若不孝施,终难实报之圆。盖自了至极,至于阿罗汉入灭尽定,而菩萨用心,宁入地狱,不堕二乘,地狱正可行,愿,二乘则菩萨死。至于一孝,则自一身圆融于七世父母,圆融于历劫种亲,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一施则自一身摄入于罪苦众生,摄入于六道含灵,摄入于十方三千大千世界。夫以一身而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摄入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正所谓千福庄严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

着相云乎哉!小乘云乎哉!本愿经开宗明义,即说地藏菩萨本起清净因地愿行,而或判为神通品,实则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出不可说不可说种种微妙之音,乃至娑婆世界及他方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海神、江神、山神、树神、昼夜神、饮食神、无量数神,皆来集会,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恶目、啖血、行病、摄毒等诸鬼王,皆来信会,此皆是表地在藏之法,不仅显如来之通。故佛告文殊,吾以佛眼,观犹不尽,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也。此第一品,正明行愿。惟此深秘,文殊早云,小果声闻,末世众生,虽闻如来诚说,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故文殊当机,即请当机,即请问地藏菩萨,因地作何愿,立何行。于是如来为说地藏菩萨发愿于观见相好,行愿于度尽道也。地藏本愿。我闻如是。

《地藏菩萨本愿经》略释

稽首大愿地藏菩萨摩诃萨!

我为四事,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一者,诸佛因地,莫不有愿;菩萨修行,亦莫不从愿上起。愿有总有别:总愿者,如四弘誓五大愿是;别愿者,如释迦五百愿、药师十二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千手六愿、普贤十愿是。除二乘人生尽故不须愿外,凡发大乘心者,若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今人学佛,辄云发大乘心,其愿生西方愿生兜率者,尝或闻之;而于释迦法中,誓调伏刚强众生誓度脱极苦恶趣如我大愿地藏菩萨者,每经忽之。我以诸大菩萨中若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惟地藏菩萨正表释迦法中之大愿故。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二者,五恶浊世,从生难化。故我世尊,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为说刚强之语: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身邪行报,是口邪行口邪报,是意邪行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义语报,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报。譬如象马,??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际兹末法,人愈险恶,不信因果,惟肆残贼。亦有志士,倡佛以救,然而法相繁,法性玄微,智者说食,愚人莫入。我欲藉是经苦切之言,发人深省,显地藏劳谦之愿,启人信仰。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三者,隋唐间有三阶教者,创者信行禅师,实尊地藏,然偏抑阿弥,旋遭禁断。本经自实叉难陀译汉以来,代传于绝,或判同小乘,或收入密部;至清灵?法师,始作科注,判在《法华经》后,《涅槃经》前所说,“行愿为宗,味等醍醐”,可称自有些经千余年来之非常述作,惜少流通。今俗惟知斯为释门孝经,亦不辨其为出世大孝。在昔疑经善说业感误以为小乘者;今之僧蛊,或且利经狱名鬼神威力,以糊口食。遂致科学者徒,责难繁兴。我窃恐大经醍醐,至流俗反为毒药;我又欲显扬地藏悲愿,与诸菩萨悲愿,如光光摄入。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四者,愿意于悲,悲大愿亦大。悲者同体,常人知父母兄弟之同体,必不愿其有老病死苦,而愿其安东。其所悲者狭,则其所愿者小。菩萨知三世宛然,轮回不虚;视秦越之人,敌对之怨,安知本非我父母兄弟,乃至蠕动蜎飞、草木土石,一切有情无情,莫不与我同体,亦莫不愿其离苦而得乐;是则所以为大悲,是则所以为大愿。以言乎孝,菩萨惟常人听以孝父母者孝六道含灵,是亦所以为大孝。我母去世时,我哀痛号哭,不知所为,惟日诵《地藏经》,若有感焉;我二弟亡时,我凄惨愁绝,不知所为,亦推日诵《地藏经》而苦有感焉。我皆发愿,愿弘地藏。或云:弘《地藏经》,天此乱世,说诸地狱罪报,可以慑诸葛亮强梁。我不敢如是说,我知人皆有父母兄弟,亦必皆有不忍于其父母兄弟之时。我愿人皆于斯经,深信因果,深信轮回;推其不忍于人人,则必为家之和、国之福、世界亲善;再进而推其不忍于六道含灵,则是同受世尊付嘱,同入地藏悲愿,而后可同见地狱虚空,本自无迷,地藏大悲,诚不思议,我母我弟,亦必同于是而得度。我如是发愿故,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经称地藏菩萨大愿威神:“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狱不尽数。”夫以世尊佛眼、文殊大智,观测且云不尽,况我凡夫,敢复有云。今所解释不过略述十年诵赞之一所得,不假科判,不惊高远,但求通俗,聊写私情;明业感真实,则地狱自不虚,而信非迷妄;谈孝为戒本,则悲愿自广大,而行不唐捐;略提义纲,粗述概要,于经大义,知不及百分乃至千万亿分,况复于菩萨不思议神通之境,是以名略释。

初释地藏

地藏,梵名“乞洒二合诃罗惹”,或云“乞叉底?沙”,或云“叉底俱舍”。叉底译地,俱舍译藏,今地藏是义译。《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又经云“心如大地,能安一切”。以故佛说:心地为大。是约心以明地也。藏者蕴覆,谓般若解脱法身三德秘藏,众生皆具,而为烦恼无明所覆。智者悟之,以了脱生死轮回,故知地藏者谓心地宝藏,虽在迷时,隐而不失,正当悟处,证而不着也。

释地藏菩萨

《地藏十轮经》称赞地藏菩萨云:

此善男子,曾过无量无数在劫,于无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常普住持一切种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生长。

又云:譬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萨于过去不可说无数劫来,散影分身,放光说法,恒处幽冥界内,常教六道众生,或已成佛道,或久阶真因,或住声闻缘觉,或在天止人间,乃至未来众生,天宫嘱令度脱。正如大地一切,赖以住持、生长、荷负。

又十轮经佛告好疑问菩萨云:

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诸功德法,是诸殊胜功德伏藏,是诸解脱出处。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住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

乃至如本经所说:受付嘱于忉利天宫,广教化于弥勒佛世。故知地藏菩萨者,于诸菩萨中,以六道为其所观境,观三德秘藏于地狱、畜、鬼、人、天中,利他以自利者也。《大集经》云:“日藏月藏,虚空藏地藏,来各不同”。惟我地藏,悲深愿重,是以经称:过诸菩萨。

释地藏菩萨本愿

经云:“文殊问佛:地藏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可思议事。”又“菩萨因地,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而问彼佛作何生愿。”故知斯经所说,皆地藏菩萨本愿。所谓本愿者,本即本昔,梵名尼坻,此方翻愿,今地藏菩萨,见诸众生,积集恶业,不离苦报,于是托根性地,隆其本愿。仰观大觉,历劫度生而不倦,为满其本地之愿故,又称本立愿。乃自心起,自昔因地,无数劫前,发弘誓愿:荷负罪苦众生,教令住持正法。忍苦忍难,大慈大悲,是地藏菩萨之本愿故。

释经名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人法为名:地藏是人,本愿是法。佛自结经名有三: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今生今世以愿以有行,行必有与拔之力,遂独标本愿一名,任运摄得余一故。译主实叉难陀,于阗国人,唐则天朝来中国,重译《华严》,并译是经。

释经

佛告文殊: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乃至闻名赞叹供像,功德亦不可思议。是略赞地藏功德,印可文殊所谓“地藏能成不思议事”也。而后乃为文殊说地藏菩萨因地之行、因地之愿。

佛告文殊,地藏菩萨因地,于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前,发誓愿曰:“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又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曰:“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是即地藏菩萨本愿。今大乘人,每谓“众生有一不成佛我誓不成佛”,盖地藏之本愿,实亦大乘之通愿也。

佛告文殊: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又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愿大福亦大,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报。彼二乘人无愿,故二乘人灰身。今大乘人偏着于空者,亦每轻修福报,遂亦轻忽本经而不识地藏之行,试分辨之。

凡夫:贪着其身

二乘:知身虚幻厌弃其身

菩萨:修无量佛法功德庄严其身

凡夫虽或修福,而望报人天。以经多斥言人天为有漏之果故,于是大乘着空者,又转而轻修福报,几同二乘之厌弃,而不知菩萨庄严其身者庄严身也。夫善学大乘者之于其身,固不当如夫之贪着与二乘之厌弃,尤不可一言福报即斥人天,当如地藏菩萨发大愿而获大果。关于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俱足万行如来亦谓欲证此身当须久远修福,是知地藏菩萨因地之行,为在庄严法身圆显千福。故于今日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佛告文殊:地藏因地,又为婆罗门女。其母信邪,罪重堕苦。婆罗门女见觉佛定自在王如来形象,瞻礼哀慕,遂感威神,罪母生天。是亦地藏因地之行,度生之实。劝亲生信。

(一)劝母生信。信为道本,信邪者即一阐提。未有发愿度生而先忘报本者。世人发愿如地藏,即录广设方便,劝亲生信。

(二)卖宅兴供。父母前生,未必修因,其或命终,神识何依?惟孝顺之子,大愿之士,当学地藏,为母卖宅,供佛兴福。

(三)见像哀慕。无母何怙?惟佛大慈,为众生怙。佛果何在?尺木之雕,团泥之塑,即皆佛在。何经故?法身圆满,无不在故。是以婆罗门女见佛恋母,亦所以教末众生瞻像如在。

(四)神游业海。佛无不在,惟诚可感。孝女哀号,感空告语。其所以告语自空者,空无迷妄,义尤玄微。而恶因所召,地狱实有。孝女假威神以亲游,罪人为业力所缠缚,于此可以明因果之不虚,可以明地藏之观境。

(五)发弘誓愿。端坐念佛,可得加被。七七日中,可度新亡。婆罗门女,既度亡母,复念众罪,遂发弘愿。观于“众罪俱同生讫”,当益信经忏度亡之真实;观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威神,当益信世尊赞叹地藏闻名供像之功德。

以上地藏因地之愿,在度尽众生;因地之行,为存亡造福。众生无尽,地藏之愿亦无尽。造福无边,地藏因地之行,亦不可量不可说矣。

地藏经白话文全文完整版篇四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说既是错。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地藏经白话文全文完整版篇五

“念经度母,看经摩尼,读经地藏”是许多佛教信徒的修行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读经地藏。地藏菩萨是东亚地区佛教中的一位重要菩萨,以守护地狱众生为己任。读地藏经不仅能够带来快乐,而且可以加强人们与内心的联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

第二段:分享读经的过程

在我的修行中,读经已经成为了固定的日常活动。我每天早上都会在家中静坐一会儿,然后用几分钟的时间念读地藏经文。 刚开始读经的时候,我感到有些困难,在字体和语言上的不同都让我感到有些头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地熟悉了文字和内容,也开始关注经文中的深刻含义。

第三段:地藏经的重要性

地藏经对于信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部经文中包含了许多故事和启示,同时也传递了地藏菩萨的智慧。比如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告诫我们不要放弃任何一个众生,应该给予所有想要施舍的人一个机会。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性,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宽容。

第四段:读经对于个人修行的益处

读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佛教的教义,还可以让我们寻找与佛陀的联络,尤其是读地藏经之后,我们可以意识到生命的永恒性。读经也可以让人平静内心,带来宁静感。当我们反思和忏悔自己的行为时,读经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内心,从而找到内心平静的力量。

第五段:结论

在读经的过程中,我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这个过程不需要过度关注自我,反而是专注于经文中的故事和意义,让心灵与经文融为一体。我渐渐地意识到,这样一来,我更加容易理解佛教的原则、更加满足于生活,而且更加平静。因此我会一直继续读经,分享和学习,并将这种经历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够获得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经验和启示。

地藏经白话文全文完整版篇六

以《地藏经》为念佛的助行,已经一年多了。现在决定再拜一部〈地藏经〉。一年多以来对《地藏经》生起的大信心,闷在心中,不说不快。

佛曾经嘱托坚牢地神------但依《地藏本愿经》一事修行者,汝以本神力而拥护之,不令一切灾害及不如意事,辄闻于耳,何况令受。

曾经有一次去给某癌症患者助念,去了,那女人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以为死了,后来家属说还没有死,于是决定念《地藏经》,大约不到10个人,一起打木鱼念了一遍,就回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多月,想起来,又去看看,那个女人已经起床接待我们,谈笑风声。癌已经消失了。

还有一次,某大护法得了乳腺癌,大家感恩,为其连续念《地藏经》几十部,后来护法来到,说癌已经小了一半。现在身体很好。

某次珠海同修助念,已经24个小时了,死者还是僵硬的,珠海领头的快哭了,于是打电话问,被师父告之“已经被阎王抓去了。”要阎王放人的话,先念一遍《地藏经》。于是大家集体念经一遍,而后马上集体再念佛8小时,身体开始柔软,头顶开始温热。问“为什么如此殊胜”,说这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这么做,地下的鬼王已经把人抓去了,念经后,因为鬼王都是地藏菩萨的臣子,于是大手一挥“无罪,放人。”放回来再念佛,马上往生。大家哈哈大笑。

去年观音诞放生,放了11000元,回来当天晚上睡觉,梦到念地藏菩萨得轻安,念得飘飘如飞,次日又梦到念佛,醒后才知道,原来放生也是念《地藏经》也是念佛。

修《地藏经》就是修五戒十善,修《地藏经》一年后,开始出现每逢十斋日就出现神奇感应的现象,开始是一到十斋日,就一点做坏事的想法也没有,真的要做一些小坏事,也无法做,缘不够,你做不成。我想过,从07年以后,每次放生都要至少念佛600声,以后都如此做了。后来有一天十斋日,放生一些鱼,数量不大,但是出现极其强的感应,念佛念念求生极乐世界,没有什么妄想,妄想是什么,还不是这个世间的东西,如果你真有愿望求生极乐世界,就不会有什么妄想了。《要解》说过------可以将名号持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我一直想,这是何等功夫,现在才知道,如果你愿生极乐世界这个欲望恳切就可以作到。

某十斋日,拜《地藏经》,身体非常热。想凉快一点,念头一起,就觉得一股清凉沁入心中,这种清凉并非世间清凉,无论他多么凉,你都不会觉得冷的那种凉爽,而且让你顿脱尘念,法喜无限的凉爽。原来极乐世界的清凉是这么美妙啊。从此无论再看到这个世间的任何东西,都知道有缺陷,不完美,不够好,不如极乐世界的好。

为什么莲花生大士把这个世界的飞机叫做铁鸟,汽车叫做铁盒子。在极乐世界的.菩萨自在飞行,他们看这个世界的汽车再好,也是把人闷在里面,并且还会撞车,还要加油,还只能在路上跑,非常可怜。

修《地藏经》你要注意十斋日,地藏菩萨一定会把你看得严严的。你真修,地藏菩萨真管。我每个十斋日都相信会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也确实都会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

看《地藏经》就是修菩提心,修出菩提心,念一声佛就不可思议。我有个同修,他的菩提心经过一年的放生和利益众生,终于有了眉目,他告诉我,以前一天念佛几万还是心里没底,现在一天不念佛做事情(如果有缘分给众生做事情,就要做,有缘不做是罪过。放生等利益众生的事情,遇到缘分就要做,这是大乘菩萨分内的事。给众生做事情,不要怕烦恼,有了菩提心以后烦恼就是菩提。),到晚上念几声,就已经非常充实。

净土宗发菩提心非常自然,且无比奥妙。久念佛人自然知道。愿生极乐世界的人,念佛自然舍弃这个世界,自然不争且利益众生,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拓展阅读:《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

佛门有三部孝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经》。

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孝亲的扩大。

学习《华严经》告诉我们“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这是孝亲的扩充、发展。反过来说,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够相信他会爱护众生,会救度众生呢?所以离开孝道就没得佛法,佛法是孝道的扩展和深入。《梵网经》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师长、三宝。孝顺是至道之法,孝名为戒。这个对于孝道的解释,就非常透彻了。

这部《地藏经》说,地藏菩萨示现婆罗门女、光目女,孝亲度亲的事迹,地藏菩萨正是以一念孝亲之心,而发展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誓愿,给我们修行的人作出了典范。

父母是堂上佛。在家不孝父母,而到庙里去求佛菩萨保佑自己的独生子女,这真是非常荒唐。

曾经有一些青年的知识分子、博士生,他说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全部精力都关注到子女的成长上。别人说要保险,最好初一、十五到寺院去烧炷香,捐点功德钱,就最保险。

佛陀讲的是自种因、自受果。教导我们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反而虐待父母,种的这个因,就该得相应的果报。印光大师对这个问题也有很明确的开示,他说你现在当别人的子女,再过几年,你就是父母了,你现在如何对你的父母,就是种因,等于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向后来,就跟来了。今天对于年青一代提倡孝道非常重要,学修《地藏经》就会让我们很好的体会孝道。

地藏经白话文全文完整版篇七

释迦正法中,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弥勒表大慈,观音表大悲,唯一藏表大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度尽六道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者”。此种大愿,是融会大智大行大慈大悲大愿,是当裟婆世界六道众生之机之大愿,即是世尊之理想遗愿,又是诸佛菩萨之共同心愿,是以释尊以六道众生再三殷勤嘱托之地藏也。唯斯地藏菩萨大愿,是以特殊行愿境以表诸佛菩萨之别愿,正如普贤以特殊大行以诸佛菩萨之通愿一样,故同称为大愿王也。缘起性空为佛法之根本教义,地藏菩萨经法以度六道众生为行愿境,从业感缘起上证明般若之空不空;上供下施为佛法之根本行持,地藏菩萨经法以度七世父母兴供施,从根本上教孝、教施、教愿、教信,教人脚踏实地、现前起修。所以地藏经法是一部圆融大小、显密、世出世法之大法也。

地藏菩萨本愿经,从唐实叉难陀译汉以来,代不绝传。九华山地藏道场开发后,地藏信仰愈来愈广,地藏经法影响也愈来愈大。但过去弘扬,或判为小乘,或收之密部,唯清灵?判为法华后涅槃前而为之科注,堪称允当。近代疑古,又疑为伪经,信者不了以焉。二学园掌法顾净缘为度亡母亡弟,发愿弘扬地藏经法,因而着有《地藏菩萨本愿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略释》。对地藏本愿经法,阐幽发微,多明学人所应注,发前人所未发,实修学地藏经法之根本法本也。余对先师经法,亦曾侍讲侍修,感应现前,真实不虚。一九九五年夏,应净慧法师之请,大河北赵县柏林寺讲地藏经法,赖肖梅女士根据录音整理,李家振、徐荪铭、胡给新、岳小丁、蔺湘东诸先生为之校排,梦一法师、罗国添居士等赞助,终使《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定稿,可用缘师《略释》之补充。余因是将《略释》、《讲记》合而为此本《地藏经法研究》,用申供养,报诸恩处,志其缘起,藉谢各方,如有功德,普皆回向。

地藏菩萨本愿略释

虽然空藏地藏,相须相成,故地藏本愿经最后当机者乃虚空藏,前来非有轩轾,盖欲人礼虚空藏于地藏六道中,庶几空不断灭,观六道生于虚空无边之际,自然地狱皆空。推而广之,会地藏于佛佛,佛佛皆有一地藏;融佛佛于地藏,地藏将悉成佛佛。试就今机融会阿弥,阿弥引生西方,是为得乐;地藏化度六道,是为离苦。未有不离苦而能得乐者,若会地藏于阿弥,则一声阿弥,带业往生,故净土经中自有地藏。然亦未有既得乐而仍存苦者,若融阿阿弥于地藏,则欲出六道,必愿净土,故本愿经内盛弘念佛。惟终不可谓自生净土,不关地藏,但念阿弥,无惧地狱也。观于释迦报恩,升忉利天,亦但称赞地藏;摩耶兴慈,说地狱苦,亦但启请地藏,是知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劫来,诸葛亮佛世尊咸不违越地藏之本愿。地藏大孝,则诸佛报恩,皆尝如释迦佛赞叹于胜会;地藏法施,则佛母兴慈,亦皆尝请地藏说法于忉利矣。诸佛尚不违地藏之愿,众生岂可缺地藏之修。本愿经曰: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若昧却眼前业苦,妄冀虚渺安乐,西方纵许往生,带业终须消了。但恐障恶牵缠,念心不得纯净,万一业重情迷,临机难免差误,何如脚踏实地,早皈地藏,护持根本,身心清净,自契佛果,莲品上生也。融会阿弥若是,融会佛佛皆然,地藏自入佛佛,,佛佛不离地藏,非有差别,相为涉入如此。

依经地藏往因为大长者子,于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所。因见佛相反而发愿。夫法身无相,大长者子所见,为千福庄严之实报,然则地藏者,化度实报之菩萨也。佛化小机,先令观空,剥落一身,自见本来,果能四处不着,此身依然自在。原是应病与药,不意药复为病,禅门极唱,单标心性,末流虚矫,横多抹杀,一言四大,便斥幻妄;一言修福,便訾有漏,大似如来于身取断灭相,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无真实。嗟夫!波斯入印,五天仅余小乘,支那禅敝,大乘皆无捉摸,辜负佛母恩慈,虚劳地藏化度。晚近善信,多半上根,而身残福薄,又比比然。前修不臧,谬持犹深,伊谁之咎,能无悲叹。闻此经南印犹传,恐不免朦胧密意,徒增迷信,即中国利幽法在,亦只付应赴者流,说资冥福,皆原开经不契地藏之本愿,居心惟囿断灭这说空,自暴自弃,可哀可悯。虽然,此又不容拘泥色身者,持一法勤一体,借口吾修地藏也,吾证实报也。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大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于是地藏菩萨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以来,常为菩萨;因度母而弘法,教孝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之世,哀罪苦以博施,分身于阿僧祗世界地狱处之中。是故但求自之,决非地藏之道,若不孝施,终难实报之圆。盖自了至极,至于阿罗汉入灭尽定,而菩萨用心,宁入地狱,不堕二乘,地狱正可行,愿,二乘则菩萨死。至于一孝,则自一身圆融于七世父母,圆融于历劫种亲,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一施则自一身摄入于罪苦众生,摄入于六道含灵,摄入于十方三千大千世界。夫以一身而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摄入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正所谓千福庄严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着相云乎哉!小乘云乎哉!本愿经开宗明义,即说地藏菩萨本起清净因地愿行,而或判为神通品,实则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出不可说不可说种种微妙之音,乃至娑婆世界及他方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海神、江神、山神、树神、昼夜神、饮食神、无量数神,皆来集会,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恶目、啖血、行病、摄毒等诸鬼王,皆来信会,此皆是表地在藏之法,不仅显如来之通。故佛告文殊,吾以佛眼,观犹不尽,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也。此第一品,正明行愿。惟此深秘,文殊早云,小果声闻,末世众生,虽闻如来诚说,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故文殊当机,即请当机,即请问地藏菩萨,因地作何愿,立何行。于是如来为说地藏菩萨发愿于观见相好,行愿于度尽道也。地藏本愿。我闻如是。

《地藏菩萨本愿经》略释

稽首大愿地藏菩萨摩诃萨!

我为四事,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一者,诸佛因地,莫不有愿;菩萨修行,亦莫不从愿上起。愿有总有别:总愿者,如四弘誓五大愿是;别愿者,如释迦五百愿、药师十二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千手六愿、普贤十愿是。除二乘人生尽故不须愿外,凡发大乘心者,若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今人学佛,辄云发大乘心,其愿生西方愿生兜率者,尝或闻之;而于释迦法中,誓调伏刚强众生誓度脱极苦恶趣如我大愿地藏菩萨者,每经忽之。我以诸大菩萨中若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惟地藏菩萨正表释迦法中之大愿故。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二者,五恶浊世,从生难化。故我世尊,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为说刚强之语: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身邪行报,是口邪行口邪报,是意邪行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义语报,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报。譬如象马,??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际兹末法,人愈险恶,不信因果,惟肆残贼。亦有志士,倡佛以救,然而法相繁,法性玄微,智者说食,愚人莫入。我欲藉是经苦切之言,发人深省,显地藏劳谦之愿,启人信仰。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三者,隋唐间有三阶教者,创者信行禅师,实尊地藏,然偏抑阿弥,旋遭禁断。本经自实叉难陀译汉以来,代传于绝,或判同小乘,或收入密部;至清灵?法师,始作科注,判在《法华经》后,《涅槃经》前所说,“行愿为宗,味等醍醐”,可称自有些经千余年来之非常述作,惜少流通。今俗惟知斯为释门孝经,亦不辨其为出世大孝。在昔疑经善说业感误以为小乘者;今之僧蛊,或且利经狱名鬼神威力,以糊口食。遂致科学者徒,责难繁兴。我窃恐大经醍醐,至流俗反为毒药;我又欲显扬地藏悲愿,与诸菩萨悲愿,如光光摄入。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四者,愿意于悲,悲大愿亦大。悲者同体,常人知父母兄弟之同体,必不愿其有老病死苦,而愿其安东。其所悲者狭,则其所愿者小。菩萨知三世宛然,轮回不虚;视秦越之人,敌对之怨,安知本非我父母兄弟,乃至蠕动蜎飞、草木土石,一切有情无情,莫不与我同体,亦莫不愿其离苦而得乐;是则所以为大悲,是则所以为大愿。以言乎孝,菩萨惟常人听以孝父母者孝六道含灵,是亦所以为大孝。我母去世时,我哀痛号哭,不知所为,惟日诵《地藏经》,若有感焉;我二弟亡时,我凄惨愁绝,不知所为,亦推日诵《地藏经》而苦有感焉。我皆发愿,愿弘地藏。或云:弘《地藏经》,天此乱世,说诸地狱罪报,可以慑诸葛亮强梁。我不敢如是说,我知人皆有父母兄弟,亦必皆有不忍于其父母兄弟之时。我愿人皆于斯经,深信因果,深信轮回;推其不忍于人人,则必为家之和、国之福、世界亲善;再进而推其不忍于六道含灵,则是同受世尊付嘱,同入地藏悲愿,而后可同见地狱虚空,本自无迷,地藏大悲,诚不思议,我母我弟,亦必同于是而得度。我如是发愿故,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经称地藏菩萨大愿威神:“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狱不尽数。”夫以世尊佛眼、文殊大智,观测且云不尽,况我凡夫,敢复有云。今所解释不过略述十年诵赞之一所得,不假科判,不惊高远,但求通俗,聊写私情;明业感真实,则地狱自不虚,而信非迷妄;谈孝为戒本,则悲愿自广大,而行不唐捐;略提义纲,粗述概要,于经大义,知不及百分乃至千万亿分,况复于菩萨不思议神通之境,是以名略释。

初释地藏

地藏,梵名“乞洒二合诃罗惹”,或云“乞叉底?沙”,或云“叉底俱舍”。叉底译地,俱舍译藏,今地藏是义译。《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又经云“心如大地,能安一切”。以故佛说:心地为大。是约心以明地也。藏者蕴覆,谓般若解脱法身三德秘藏,众生皆具,而为烦恼无明所覆。智者悟之,以了脱生死轮回,故知地藏者谓心地宝藏,虽在迷时,隐而不失,正当悟处,证而不着也。

释地藏菩萨

《地藏十轮经》称赞地藏菩萨云:

此善男子,曾过无量无数在劫,于无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常普住持一切种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生长。

又云:譬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萨于过去不可说无数劫来,散影分身,放光说法,恒处幽冥界内,常教六道众生,或已成佛道,或久阶真因,或住声闻缘觉,或在天止人间,乃至未来众生,天宫嘱令度脱。正如大地一切,赖以住持、生长、荷负。

又十轮经佛告好疑问菩萨云:

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诸功德法,是诸殊胜功德伏藏,是诸解脱出处。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住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

乃至如本经所说:受付嘱于忉利天宫,广教化于弥勒佛世。故知地藏菩萨者,于诸菩萨中,以六道为其所观境,观三德秘藏于地狱、畜、鬼、人、天中,利他以自利者也。《大集经》云:“日藏月藏,虚空藏地藏,来各不同”。惟我地藏,悲深愿重,是以经称:过诸菩萨。

释地藏菩萨本愿

经云:“文殊问佛:地藏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可思议事。”又“菩萨因地,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而问彼佛作何生愿。”故知斯经所说,皆地藏菩萨本愿。所谓本愿者,本即本昔,梵名尼坻,此方翻愿,今地藏菩萨,见诸众生,积集恶业,不离苦报,于是托根性地,隆其本愿。仰观大觉,历劫度生而不倦,为满其本地之愿故,又称本立愿。乃自心起,自昔因地,无数劫前,发弘誓愿:荷负罪苦众生,教令住持正法。忍苦忍难,大慈大悲,是地藏菩萨之本愿故。

释经名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人法为名:地藏是人,本愿是法。佛自结经名有三: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今生今世以愿以有行,行必有与拔之力,遂独标本愿一名,任运摄得余一故。译主实叉难陀,于阗国人,唐则天朝来中国,重译《华严》,并译是经。

释经

佛告文殊: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乃至闻名赞叹供像,功德亦不可思议。是略赞地藏功德,印可文殊所谓“地藏能成不思议事”也。而后乃为文殊说地藏菩萨因地之行、因地之愿。

佛告文殊,地藏菩萨因地,于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前,发誓愿曰:“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又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曰:“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是即地藏菩萨本愿。今大乘人,每谓“众生有一不成佛我誓不成佛”,盖地藏之本愿,实亦大乘之通愿也。

佛告文殊: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又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愿大福亦大,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报。彼二乘人无愿,故二乘人灰身。今大乘人偏着于空者,亦每轻修福报,遂亦轻忽本经而不识地藏之行,试分辨之。

凡夫:贪着其身

二乘:知身虚幻厌弃其身

菩萨:修无量佛法功德庄严其身

凡夫虽或修福,而望报人天。以经多斥言人天为有漏之果故,于是大乘着空者,又转而轻修福报,几同二乘之厌弃,而不知菩萨庄严其身者庄严身也。夫善学大乘者之于其身,固不当如夫之贪着与二乘之厌弃,尤不可一言福报即斥人天,当如地藏菩萨发大愿而获大果。关于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俱足万行如来亦谓欲证此身当须久远修福,是知地藏菩萨因地之行,为在庄严法身圆显千福。故于今日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佛告文殊:地藏因地,又为婆罗门女。其母信邪,罪重堕苦。婆罗门女见觉佛定自在王如来形象,瞻礼哀慕,遂感威神,罪母生天。是亦地藏因地之行,度生之实。劝亲生信。

(一)劝母生信。信为道本,信邪者即一阐提。未有发愿度生而先忘报本者。世人发愿如地藏,即录广设方便,劝亲生信。

(二)卖宅兴供。父母前生,未必修因,其或命终,神识何依?惟孝顺之子,大愿之士,当学地藏,为母卖宅,供佛兴福。

(三)见像哀慕。无母何怙?惟佛大慈,为众生怙。佛果何在?尺木之雕,团泥之塑,即皆佛在。何经故?法身圆满,无不在故。是以婆罗门女见佛恋母,亦所以教末众生瞻像如在。

(四)神游业海。佛无不在,惟诚可感。孝女哀号,感空告语。其所以告语自空者,空无迷妄,义尤玄微。而恶因所召,地狱实有。孝女假威神以亲游,罪人为业力所缠缚,于此可以明因果之不虚,可以明地藏之观境。

(五)发弘誓愿。端坐念佛,可得加被。七七日中,可度新亡。婆罗门女,既度亡母,复念众罪,遂发弘愿。观于“众罪俱同生讫”,当益信经忏度亡之真实;观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威神,当益信世尊赞叹地藏闻名供像之功德。

以上地藏因地之愿,在度尽众生;因地之行,为存亡造福。众生无尽,地藏之愿亦无尽。造福无边,地藏因地之行,亦不可量不可说矣。

地藏经白话文全文完整版篇八

地藏经是佛教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一,该经所传达的教义主要围绕着地藏菩萨的教化与救度众生。而科注菁华是对地藏经中重要词语和篇章的详细解释和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藏经的教义。在学习地藏经科注菁华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地藏经科注菁华使我认识到生死离别的无常。地藏经中描述了人们在死后轮回转世的过程,而科注菁华则深入解释了其中的意义。通过学习,我意识到生死离别的无常性质,任何人都无法避免死亡,人们死后会经历无数次的轮回。这种无常性质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学会把握好当前的每一天。

其次,地藏经科注菁华让我明白了善行的重要性。地藏经强调种善根的重要性,而科注菁华则解释了何为善行和如何种植好的善根。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种善根不仅能够积累良好的因果,还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福报。因此,我意识到只有通过行善行,才能够在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和安抚。

再次,地藏经科注菁华让我认知到地藏菩萨的慈悲与信仰的重要性。地藏经中地藏菩萨以无边的慈悲心救度众生,而科注菁华则详细解释了这一救度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学习,我深刻明白地藏菩萨的慈悲心是无私的、深沉的,他为了救度众生,甘愿居住在地狱等低级生命中,帮助他们脱离苦难。这种慈悲心的存在让我更加信仰地藏菩萨,并意识到信仰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此外,地藏经科注菁华提醒我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地藏经科注菁华阐述了地藏菩萨与众生之间的缘分,以及众生之间的缘分。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分和使命,我们与许多人交织在一起,有各种不同的缘分。这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人的相识和相处,懂得了解别人,帮助他人,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的重要性。

最后,地藏经科注菁华教会我如何减少我对于物质世界的执着。地藏经科注菁华强调了修行者应该减少对于物质的贪爱,发现内心安宁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财富和物质并不能永远带来快乐和满足感,而只有减少对物质的执着,内心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宁静。这让我意识到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消除贪欲,获得内心的平和。

总之,通过学习地藏经科注菁华,我对生死离别的无常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善行的重要性,认知到了地藏菩萨的慈悲和信仰的重要性,珍惜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以及减少了对物质的执着。这些心得体会不仅在我的修行过程中有所帮助,也为我指引了人生的方向,帮助我更加明晰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因此,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地藏经科注菁华,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水平,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福报。

地藏经白话文全文完整版篇九

“祈愿地藏菩萨加持,我诵地藏经的声音响彻法界,尤其是天上众生听闻能天福增长,让铁围山内所有地狱众生听闻,让娑婆世界所有阎罗天子和诸大鬼王管辖的地府内的鬼道众生能听闻,让一切孤魂野鬼都能听闻。听闻我诵经声音后,地狱火焰化红莲,痛苦消除,离苦得乐。”

好了,你就开始念地藏经,地藏菩萨加持你的念经声音,传到法界,传到地府去。你就是代佛宣化,那你念经时,就知道,不是为我一个人念。而是代地藏菩萨宣化给鬼道众生听。

如果没有发愿和祈求,声音也达不到地府。那如果有祈愿呢,地藏菩萨会加持你的声音,传到地府。众生有感,地藏菩萨才有应。这叫做不可思议。

大家知道佛的音声可以传多远呢?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就去试探佛的音声远近,就飞啊飞,结果飞到了另一个国土。那里的佛和弟子们在吃饭,那个佛土的众生,身高都很大,舍利弗到了那个佛土,身高和他们一比,就好比昆虫。那个弟子说,佛,怎么有一条虫子。那个佛土的佛就说,他不是一条虫子,他是娑婆世界的释迦佛的大弟子舍利弗。舍利弗问说,他想听释迦佛的声音能传多远,那尊佛就告诉他,你是无法测到佛的音声的,佛的音声传多远,唯有佛才能知道。

你要是念经,你通过地藏菩萨加持,你的声音能传多远,你无法测量。连智慧第一舍利弗都无法测量,唯有佛能知道。这叫做不可思议。

拓展阅读:《地藏经》的功能和读诵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超拔过去世的.怨亲债主令其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死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的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于业障问题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

《地藏经》融合了地藏王菩萨的大悲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最可贵的是整部经皆以白话文来叙述佛陀深入浅出的慈悲开示。对于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证因缘果报的不可思议;而初发心者。也可以相应契入地藏王菩萨的教化慈悲。在所有经典之中,教理浅显易懂,又不需他人来传授的,唯有此部《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

持诵经文的注意事项

1.持诵时必须发出声音,但无须大声朗读,重以诚心诚意的恭敬心和忏悔心护念。

2.持诵时,或跪、或立、或坐皆可。

3.24小时皆可读诵。每部持诵过程以90分钟为最合适,速度宜不急不徐。切莫过快,否则诵经之功德将会减少,若以速度取功德则是以贪心修法,非正法;诵经重点贵于以虔诚恭敬之心相应。

4.关于诵经立香案:家中若有佛堂者,需奉三炷香口念:“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菩萨慈悲护持”(三遍),持诵经文之中若间隔一个小时以上需要重新恭请。

5.持诵的过程可能会有一些现象,例如:头晕目眩、流眼泪、字体模糊、身体酸软不适、心生疑惑、杂念纷至等,尤以刚开始持诵的第一个月内最为严重。遇此情况者,乃累生累世的怨亲债主作祟所致,应以最忏悔的心,乞求怨亲债主原谅,更要以最勇敢负责的心来圆满现前的因缘果报。

《地藏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地藏经白话文全文完整版篇十

地藏经是佛教经典之一,被视为救度众生的宝典。地藏经科注菁华是对地藏经的精华部分进行解读和注释的书籍。我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地藏经科注菁华的文章,深受启发。下面我将分五个方面介绍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地藏经科注菁华让我明白了众生的苦难与重生的可能性。地藏经主要讲述了地藏菩萨如何以慈悲之心,帮助众生从苦海中解脱。科注菁华对地藏经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解释了众生为何会遭受痛苦,以及如何通过修行和奉行佛陀的教诲,获得超生之机。通过阅读地藏经科注菁华,我明白了苦难的根源是由于众生的贪念、嗔恨和无明等造成的,而通过信仰地藏菩萨并奉行他的教诲,众生能够在来世获得重生的机会。

其次,地藏经科注菁华告诉了我生死轮回的真相和解脱之道。地藏经科注菁华详细解释了生死轮回的过程和其中的机缘。我从中了解到,生死轮回是众生因为业力和无明的缘故,在死亡后又重新投胎,继续经历轮回的过程。而地藏菩萨通过践行慈悲和行善积德,为众生提供了超度的机会,让他们得以脱离轮回,走向解脱之路。通过修行和依靠地藏菩萨的加持,众生可以超越生死的桎梏,实现永恒的解脱。

第三,地藏经科注菁华启示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地藏经科注菁华用深奥的佛理对人生进行了解读,让我认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修行和帮助他人。众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有着自己的任务和使命。只有通过修持佛法,明白众生的苦难,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我看来,地藏经科注菁华提醒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修行,尽心奉献于他人,以及培养无私的慈悲心。

第四,地藏经科注菁华教导我要对众生充满慈悲之心。地藏经科注菁华让我明白,地藏菩萨是一位极具慈悲心肠的菩萨。他以无条件的慈悲之心,帮助众生度过苦难,帮助他们迈向解脱之路。从地藏菩萨的忍辱、贤愚皆度以及对众生的深切关怀中,我感受到了他对众生的深爱,并受到了他的榜样启发。通过阅读地藏经科注菁华,我明白了要培养慈悲之心,并且要时刻以地藏菩萨为榜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最后,地藏经科注菁华提醒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和修行的机会。地藏经科注菁华中描述了轮回涅槃的道路是十分艰难的,需要数生的修行和奉行佛陀的教导。通过深入阅读地藏经科注菁华,我意识到现在的生命是宝贵的,而且修行的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因此,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提升我的修行,并且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地藏菩萨的普渡之恩。

总之,通过阅读地藏经科注菁华,我对众生的苦难、生死轮回、人生意义、慈悲之心以及修行的机会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地藏经科注菁华让我明白了地藏菩萨的教诲以及重生的机会,同时也提醒我要时刻保持一颗慈悲感恩的心。这些启示将指导我的修行和人生。我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和提升自己,能够走上解脱之路,并且能够帮助更多的众生一同超脱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