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最新感动中国人物陈陆演讲稿(实用5篇)

最新感动中国人物陈陆演讲稿(实用5篇)

作者:MJ笔神 最新感动中国人物陈陆演讲稿(实用5篇)

演讲中的抑扬顿挫,相当于音乐中的节奏,音乐需要节拍,演讲也需要节拍,你应该让你的演讲充满节奏感,节奏就是你口头表达进度的度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演讲稿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演讲稿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感动中国人物陈陆演讲稿篇一

这世界因为他们而不同。

看了《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洗礼,这些奋斗者对于梦想的追求、对于工作岗位的坚守,让人为之震撼,他们虽不是什么改变历史的大人物,但他们满腔的热情、毅力与坚守深深地打动了我。

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上的敦煌,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莫高窟也在此生根发芽。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都饱含着智慧的结晶。经过历史的变迁和沙尘风蚀,窟内许多珍贵的壁画已残破和变色。为了让敦煌莫高窟重焕光彩,“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自1963年从北大毕业来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可让敦煌文化得以永久保存。

关于莫高窟,我曾经在小学的一篇课文中读到过,那时对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特别神往。后来在上海中心与敦煌莫高窟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参观了等比例复制的洞窟,那别具特色的穹顶,婀娜多姿的飞天,还有一些充满想象力的童趣壁画,都让人叹为观止。我那时才知道,随着大批游客的实地到访参观,每一次游客进洞时,空气的流动都会对壁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对比一千年前的壁画,如今的莫高窟壁画色彩消退、日渐模糊。而现在,在樊锦诗奶奶带领的“敦煌守护人”潜心研究和保护下构建了“数字敦煌”,也让我们不必去敦煌,就能穿越千古,近距离接触这座历史的宝库。

樊锦诗奶奶为了这份信念,半世纪的沙吹,心归处还是敦煌。敦煌是个谜,是个梦,但它更是樊锦诗的命。她的坚守、她的毅力都是我们学习的标杆,作为一名当代学子,我们也应责任在肩:一桌一椅读天下书,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更好地传承。

向所有《感动中国》的奋斗者、奉献者们致敬!

感动中国人物陈陆演讲稿篇二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__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__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感动中国人物陈陆演讲稿篇三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__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__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感动中国人物陈陆演讲稿篇四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才会永恒———”这歌词多么让人感动。是啊!一缕阳光让你灿烂,一丝关怀令你温暖,一片爱心使你感动万千。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在有人献爱心,温暖他人的心,也在感动着——中国。

实现社会主义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有这样一个事例:

梁万俊是一名试飞员。一次,一架新型战斗机诞生了,梁万俊接受了这个任务。

半路上,战斗机突然发生状况,飞机失控了!飞机帽出了黑烟这时的梁万俊完全可以打开降落伞跳机,但这样的话,人是保住了可飞机却会坠毁。梁万俊心里也很清楚,一旦他跳下去了,这个科学家们辛辛苦苦制作出来的新型飞机就会坠毁,将会成为一堆废铁。为了保全飞机,为了保全国家财产,梁万军毅然决定迫降。但这样很容易机毁人亡——虽然梁万俊心里知道这一点,但他依然没有动摇这个决心。总部以为迫降做好了准备,梁万俊小心翼翼的驾驶着飞机着陆了,飞机在停机场上划了好久才停下来。算算看的话,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就用了八分钟!这紧紧握着一条火热的生命的八分钟啊!你又孕育了一颗生命种子。

公共财物是国家的财产,这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创造出来的。梁万俊把战斗机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他的不顾一切,感动了总部,感动了全中国人民,同时,也感动了——中国。

像梁万俊这样的人还有许多,像孝敬父母的田世国;像热爱生命的贵希恩;像精忠报国的任长霞;像不畏艰苦的徐本禹——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竟争的社会,祖国是中华儿女成长的沃土,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祖国。五千年的历史、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辉煌的成就、崇高忠贞的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对!也需要充满爱心。人人献出一丝爱心,世界将变得更美好,灿烂的阳光洒满大地,芳香的鲜花开满人间。

感动中国人物陈陆演讲稿篇五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16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16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