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黄鹤楼教学设计及板书(通用16篇)

黄鹤楼教学设计及板书(通用16篇)

作者:文轩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可以明确学习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及学生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成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问的依依惜别之情。

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由词入手、初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长江边哪些美景?

1、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鸱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2、用心地读读每个词,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3、齐读

(设计意图:由词入手,渐人文本;美美读词,初人情感。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另外,引导学生读词,说出理解,无疑引导学生读中恩,读中想,有助于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二)由点带面、感悟情感

1、就在这伤感而又美丽的烟花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呢?

2、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同学们读2-4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甚至是标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边默读边勾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文字投影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

a、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c、谁能读出这样的情感?

(2)文字投影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从这里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b、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c、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

d、引导学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人手的理念。另外引导学生抓句子,谈理解,谈感受,使得学生由内而外的表达,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促进了学生的表达,再通过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引发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读中说,说中品,渐渐地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

(三)角色表演、融入情感

2、学生表演并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的“演”不是装饰,是为了再现话别情境。拉近古近距离。以“演”促读,以评促读,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感受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这种“演、评、读”有机结合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由图想象融化情感

1、(出示插图)“相见对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你们看,江边这醉人的桃花似乎也收敛了笑容,他们在为这对友人的分手而伤感。

2、(音乐起)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怎么样了?

(设计意图:文本中的插图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引导学生细观画面,引导学生围绕美景想象,给景以人的灵性,人的情感,起到了强烈的渲染,学生深受感染,融化在离别的忧伤里,欲罢不能。)

(五)配乐读诗升华情感

1、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出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课文学到这儿,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诗句的意思。

3、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自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他们之间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出示诗让学生配乐朗诵)

4、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盂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

(设计意图:由乐曲导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同时凄婉惆怅的乐曲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带入佳境,学生感伤的情怀随之升腾,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伤感的音乐中学生动情地诵,感伤地读,那伤感的情怀彼此传递,那思念的话语静静地流淌,那感动的真情打动人心直至心灵深处。)

《黄鹤楼》教学设计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师: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师: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读读这两句诗,看到“日暮”,你想起了谁的什么诗句吗?

课件出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师: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哦起来:(生读整首诗)。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黄鹤楼》教学设计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习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习惯。

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1、描述诗中意境。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一)情景导入。

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

1、限时背诵。

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2、当堂默写。

两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力求让背诵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满分100分,题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处错一字则为零分。)。

(五)资料补充。

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

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

学生就自己本节课最主要的一点收获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归纳明确。

(七)课堂练习。

完成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词名句上下句填空。

崔颢。

叙事昔人乘鹤而去(诚信、感恩)。

抒情思乡之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

《黄鹤楼》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文言文,根据本单元要求,既要让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又要学到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

师生互动,讨论、辨析、质疑。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欣赏古代建筑艺术。

3、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

一课时。

学生查阅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及传说。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片、题目、作者。)。

二、介绍作者。

(学生看注释,师点出作者是唐代人)。

三、感知课文。

1、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这类文章关键是诵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不能读破句子。下面我们看屏幕,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看屏幕,读课文,对生字注音)。

读准下列字的音:

返憩巍峨四闼霞敞井邑濑乡九柱俯窥。

2、学生齐读课文,师再指名读课文。

3、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完课文,你认为作者笔下的黄鹤楼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高大雄伟。

四、理解文意。

师:根据课下注释,并查阅手头资料,同桌讨论,试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讨论之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划下来,我们再集体解决。老师也给你们提供有关的资料,可以参考屏幕上的提示。(出示课件中有关资料)。

提示:隅:角落。

尝:曾经。

遂以名楼:于是用黄鹤命名这座楼。名;命名。

耸构,高标:矗立的楼宇。

霞敞:高敞。

形胜:山川胜迹。

灵仙:神仙。

时物:应时的景物。

重檐:层层屋檐。翼:像鸟的翅膀那样张开。

(学生互相质疑,解疑,教师点拨,订正,完成文章的理解。最后一句是反问句式,应从句式上引导学生理解。)。

五、再读感知。

师:现在,我们对课文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下面,我们从文体特点学习这篇文章。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课件)。

1、作者开头写黄鹤楼得名,运用传说,有什么作用?

2、作者怎样说明黄鹤楼高大雄伟这一特点的?

3、结尾提到的老子祠与八咏楼,对写黄鹤楼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解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插入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讨论明确上述问题,归纳出示课件:

说明对象特征:高大雄伟。

运用传说:突出黄鹤楼的不同寻常,吸引读者。

老子祠与八咏楼:衬托黄鹤楼的地位与价值。

六、赏析。

师:这篇文章在语言、结构等多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你读过之后,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给同学们二分钟的时间,把这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交流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从文章的结构与语言两方面对文章做简单的赏析,谈出某一点就应予以肯定。)。

1、神奇的传说。

2、优美的语言。

3、严谨的机构。

4、多样的表达。

师总结:这篇文章全文仅105字,却有传说,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确实是一篇情词并茂的好文章。黄鹤楼因此出名,并有许多文人在此写下了很多传诵千古的名篇。

七、拓展。

师:根据你查阅的资料,你能说出有关黄鹤楼的诗词篇章吗?

八、学生总结收获。

(就文章的理解、文意、字词等皆可,只要有收获,教师就应给以鼓励、表扬。)。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激情导课。

2、明确目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如何,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并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惜别深情。

3、效果预期: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诗文,明诗意。

策略:速读课文,结合文中语句,理解诗意,同桌交流。

生读任务,策略,然后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1、指名交流:诗文对照。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幻灯出示对应句)。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幻灯出示对应句)。

2、男女生分别朗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从大家的朗读声里,从文字里,从诗里,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感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依依惜别)生齐读。

任务二再读课文,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策略:1.默读课文2——5自然段,划出体现他们深情的词句。

2.小组交流你对这些句子、词语的理解、感受、体会。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及词语的理解、感受、体会。

展示交流:

预设一:第二自然段抓“藏”“一会儿……一会儿…….”来体会依依不舍的心情.

引导读出这份情谊,但不忍别,终须别。

预设二:第三自然段:

1、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6个“您“;夫子,请,兄长和老师)。

2、读出对李白的“敬仰”。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诗篇。(补充资料,了解俩人之间的情谊)师:就是这样一位风流潇洒,不羡权贵,有着高洁人品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敬仰呢?现在你就是李白,面对即将离你而去的兄长、老师、知己,真诚地表白你的敬仰之情吧。(读李白的话)。

3、读出了不忍孟浩然离去:何日才能再见面?满饮此杯:这杯中盛的仅仅是酒吗?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引用这句诗的用意是:安慰李白。你还能用哪些送别诗句来安慰李白呢?除了宽慰你还读出了什么?地久天长,能读出这份深情厚谊吗?还从哪个词看出来?“永世不绝”

5、小组活动分角色朗读对话,展示朗读。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感受到了这份情(板书:语言含情)。

预设三:伫立:长时间站立,从中体会到什么?站得时间久,在江边干什么?目送友人。一直到什么时候?船消失在天边。

师:真不愧是诗仙李白,美景让人赏心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情,古诗以景见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过渡:千言万语,尽在之中,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都放在诗中,请大家齐读(配乐读)。

三、检测导结:

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好友间深厚的友谊,让我们体会到了友人间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们也送孟浩然一程,再次为他吟出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背。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黄鹤楼》教学设计

1、由点到面,感悟情感。

2、引导想象,触发情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问的依依惜别之情。

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由词入手、初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长江边哪些美景?

1、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鸱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2、用心地读读每个词,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3、齐读。

(设计意图:由词入手,渐人文本;美美读词,初人情感。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另外,引导学生读词,说出理解,无疑引导学生读中恩,读中想,有助于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二)由点带面、感悟情感。

1、就在这伤感而又美丽的烟花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呢?

2、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同学们读2-4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甚至是标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边默读边勾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文字投影。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

a、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c、谁能读出这样的情感?

(2)文字投影。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从这里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b、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c、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

d、引导学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人手的理念。另外引导学生抓句子,谈理解,谈感受,使得学生由内而外的表达,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促进了学生的表达,再通过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引发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读中说,说中品,渐渐地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

(三)角色表演、融入情感。

2、学生表演并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的“演”不是装饰,是为了再现话别情境。拉近古近距离。以“演”促读,以评促读,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感受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这种“演、评、读”有机结合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由图想象融化情感。

1、(出示插图)“相见对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你们看,江边这醉人的桃花似乎也收敛了笑容,他们在为这对友人的分手而伤感。

2、(音乐起)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怎么样了?

(设计意图:文本中的插图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引导学生细观画面,引导学生围绕美景想象,给景以人的灵性,人的情感,起到了强烈的渲染,学生深受感染,融化在离别的忧伤里,欲罢不能。)。

(五)配乐读诗升华情感。

1、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出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课文学到这儿,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诗句的意思。

3、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自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他们之间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出示诗让学生配乐朗诵)。

4、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盂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

(设计意图:由乐曲导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同时凄婉惆怅的乐曲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带入佳境,学生感伤的情怀随之升腾,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伤感的音乐中学生动情地诵,感伤地读,那伤感的情怀彼此传递,那思念的话语静静地流淌,那感动的真情打动人心直至心灵深处。)。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的传说》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把精美的建筑和美妙的传说有机结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屡毁屡修的经历、现今建筑格局规模以及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在第2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学习略读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读书,自我感悟,自我构建,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较快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2、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量,创设愉悦轻松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名字由来的传说,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认识课后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3、通过了解祖国名胜古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及历代文人对黄鹤楼的赞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黄鹤楼的风景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的风景图片、文字资料。同时也布置学生课前查找、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阅读中,我们随着课文,领略了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走进了敦煌莫高窟灿烂的艺术殿堂,足不出户,遍访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这是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今天我们再做一次“不走路的旅行”,到湖北省武昌的蛇山之巅去看雄伟辉煌的黄鹤楼,去听黄鹤楼美丽神奇的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六”《黄鹤楼的传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注音把课文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了黄鹤楼,哪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

课文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1。

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和经历,现今建筑规模。

第2部分(第3~6自然段),介绍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以及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三、

精略交互,自读自悟。

1、自由读第1部分。

读书提示:

(1)画出数字说明的句子,体会数字说明的作用;

(2)画出描写黄鹤楼建筑结构精美、气势雄伟的词语和句子,仔细品读;

(3)同桌交流读后收获:通过读第1部分内容,你知道了黄鹤楼哪些方面的情况?

2、小组内学习第2部分。

读书提示:

(1)快速自读3~6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

(3)诵读古诗《黄鹤楼》。

四、汇报交流,内化积累。

1、指名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气势雄伟倍显辉煌)。

板书:雄伟辉煌的名楼。

3、教师引读:黄鹤楼历史悠久、景色美妙、风光无限,不愧千古名胜、江南名楼!同学们齐声朗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4、指名讲讲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

5、道士墙上画鹤及骑鹤飞去的传说多么神奇。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知恩思报的良好风尚。

板书:知恩思报的美德。

6、积累词汇,写在摘抄本上。如:流丹滴翠、叠角高挑、翩翩起舞、脍炙人口等。

7、背诵古诗《黄鹤楼》。

五、检查落实识字。

六、拓展延伸,补充积累。

1、通过阅读,我们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雄伟辉煌,知道了它名字由来的神奇传说以及大诗人为它的题诗,这次黄鹤楼之行收获可真大!关于黄鹤楼还有许多对联呢,我们一起来看。

大屏幕出示:吹笛闻梅落。

登楼待鹤归。

白云黄鹤传千古。

汉水长江会一楼。

美尽东南怀江抱水三分地。

名传今古恋鹤迷云一座楼。

这3副对联太精彩了,课后摘抄下来,背下来。

2、简单交流查找的岳阳楼和滕王阁的资料。

黄鹤楼教学设计

1、交流反馈收集和整理到的黄鹤楼资料,掌握收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2、加深对文字处理软件的认识,能用word将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制作成电子小报。

3、能修饰、美化制作的电子小报。

(建议每课时为一课时)。

一课时。

(1)重点:用word软件将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制作成电子小报。

(2)难点:电子小报的修饰和美化。

教材分析:话说黄鹤楼(上)是武汉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5册第16课内容,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本课为综合实践活动,和前一课时密切联系,是对信息收集和整理的一种应用,让学生明确信息收集、信息的分析整理、信息应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并能将方法应用到解决生活的常见问题中去。重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建议: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解决本课重难点的关键。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为主,再根据学生特点,辅以“学习研究”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合理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

一、回顾展示。

师:上节课大家分组搜集了很多关于黄鹤楼的资料,老师也记录了你们收集信息的过程,现在请你们各组选派一个代表展示一下你们收集的资料,以及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老师也会播放你们收集信息的视频。

教师根据学生分组情况,要求每组学生派代表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的信息及说明他们收集这些信息所采用的方法及收集信息过程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教师也可利用dv,拍摄学生学生收集信息的片段,结合各组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多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和鼓励。

二、合作研究。

学生讨论方法。(word软件)。

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电子小报,给学生欣赏。

学生评价,那些地方值得借鉴。(模板)。

教师引导学生网上搜索模板,并尝试完成自己的小报。

学生分组,合作尝试完成小报。教师总结学生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总结小技巧。

1、分析、设计模板。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小报模板。

挑选合适自己的小报模板,参考这些模板在word中设计自己的小报版面。

2、制作美化模板。

教师辅导学生在word中设计模板。

合理利用word软件提供的强大功能,制作并美化模板。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小技巧。

1)利用自选图形,设计小报每个版块。

合理使用自选图形中提供的各种图形来设计小报版块的边框,使我们的小报看起来更活泼。

2)利用渐变色梅花自选图形。

选中当版块的边框的自选图形,右键菜单选择“设置自选图形格式”,在“颜色与线条”选项中选择“填充效果”,在选择合适的“双色”搭配,就制作好了。

3)图形中插入文字。

在自选图形上点右键菜单,选择“添加文字”就可以在当前图形输入文字了。还可以点击“文字方向”,是文字的排列更加灵活。

4)利用组合图形。

用shift键,依次选中所有图形,点右键菜单的组合命令,把图形在一起,可以让我们的版面更加灵活。

4、设计图形边框。

设计好版面我们将收集的整理好的资料插入就可以了,但我们还可以加上边框,让我们小报更漂亮。

引导学生网上搜索合适的图形边框,加到小报上。

三、评比展示、反馈评价。

各组展示自己的小报,并介绍自己小报所反映的黄鹤楼的文化特点。

根据展示,各组给予评价。

完成评价反馈表。

四、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说说本课学生的心得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能把今天学到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五教后记。

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发挥学生的想象,以读促写。对于描写优美的文章要给与肯定。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习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习惯。

黄鹤楼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通过课文与古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揭示课文中重点语段的课件。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行吗?

3、是啊,朋友即将远去,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请大家再读课题。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随李白一起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送一送友人吧!

2、齐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3、当时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呀!你能来描绘一下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小结:对,柳絮飞扬,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就是烟花三月的美景。

5、或许两人都不愿意去破坏对方的心情,或许两人心中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或许……太多的或许,真是耐人寻味!让我们再读第一、二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深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接读)“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生接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出示这一段话。)。

4、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5、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6、指名表演。

1、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2、生自读,边读边体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之情?

3、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生一起吟诗。

诗句的语言是如此简练,却同样表达了李白对杜甫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语句是诗句的具体写照,找出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5、朗读成诵,深情萦绕。

让我们一起伫立江边,目送白帆远去,深情吟诵这首诗吧,会背的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情景来轻声吟诵。

指名背诵。

6、此情此景将如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一样,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作还有很多,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一些这方面的古诗,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送别诗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出示并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或诗句。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诵以下反映送别情的诗句(点击出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依依不舍。

李白孟浩然。

深情厚谊。

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谁牵着谁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生交流)老师介绍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当时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想不想看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鹤”字要写紧凑,写字态度要认真)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效果预期。

孩子们有信心学好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得很棒!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一)。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展示交流。

1、课件出示易读错的词:

饯行   伫立   暂时   友谊。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学生练读。(2)指名读,师生评价。

(3)理解“饯行”、“伫立”

(4)齐读。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远眺     仰望     凝视。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还知道那些表示看的词语。(学生交流)。

3、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1)学生试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

(3)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好,还要读出我们的理解,生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的词读得意犹未尽,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吧!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二)。

(二)自主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给足时间,老师巡视学情。

(三)展示交流。

1、谁愿意读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暮春”,将“暮”与它的几个好朋友做比较,区分记忆。(生交流)。

(3)师引读:暮春三月,长江边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生交流找到的词语,配图理解。)。

2、谁愿意读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大家去过黄鹤楼吗?(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教师介绍相关资料。)。

(3)说说黄鹤楼给大家留下的印象。(生交流)。

(4)文中是怎样描写黄鹤楼的呢?学生从文中找找词语后交流。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词语,再读句子。

(5)齐读全段。

3、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师生评价,再指名朗读。

4、此时,友人登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谁愿意读读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生评价,师指导读,再指名读,齐读。

5、师引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生读诗句。

学生给“按捺不住”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来理解这个词。

6、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

7、师创设情境:是啊,文章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别的事,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1)生齐读古诗。

(2)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诗句相对应,画一画。(课件出示)。

(3)师生合作齐读句子。

8、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两位大诗人之间怎样的感情呢?(生交流,师板书:依依惜别)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体会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检测导结。

课件出示:

1、想一想,连一连。

(1)抬头向上看                 凝视。

(2)从高处向低处看             仰视。

(3)注意力集中地看             俯视。

(4)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环视。

(5)向四周看                   远视。

2、我会填。

课文记叙了(      )在(          )为(        )送别的事,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             )之情。

板书设计: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五、教后记。

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发挥学生的想象,以读促写。对于描写优美的文章要给与肯定。

黄鹤楼送别

设计构想:

1、不论如何设计,但要实用、高效。

2、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3、紧紧扣住文本进行教学,教学围绕学生展开。

文本理解:

1、景色的美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即使分别时的情感也很唯美。如:暮春三月,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岸边杨柳依依等等都是在写景色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之景我想必是在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分别之时情真意切之美。

2、有关李白对孟夫子的敬仰之情:(1)、夫子之称呼,有诗为证《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云松。人品好,学问高才能成为夫子,李白后面的话也能验证孟浩然称为“夫子”理所应当。(2)、李白的送别中包含了6个您字,这是一种深深的敬意。(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举起的就被请孟夫子满饮杯中酒,那杯中承载的仅仅是酒吗,分明是对孟浩然的敬重、感谢、留念、不舍、祝福……而孟浩然接受了这一切,他的内心和李白一样,但作为兄长和老师,他强忍住内心的那份不舍之情,反而安慰李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足见二人情感之深。

3、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是黄金水道,历来都很繁忙,为什么此时。

李白的眼中直看到了“孤帆”,而江面的片片白帆哪里去了,难道消失了?这孤帆还是因为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深意重,“情”人眼里怎能容得半点沙子,更何况是那么大的帆船呢?真所谓“过尽千帆皆不是”,只为孟夫子一人也。远影碧空尽:长时间的站立在那江头凝望着孟夫子的船渐渐消失在天与水的尽头,正是文中所说的那个词语“伫立”,这一词语包含着李白的千愁万绪。

5、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此时此刻李白的心中的离愁别绪萦绕在心头,他为什么会激动不已,诗兴大发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法学法研究:

1、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之深,还是要从文本入手,从咬文嚼字入手,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逐步深入体会文本所要揭示的主题思想。

2、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在读中感悟,以感悟促进朗读。

3、块状结构,层次推进,循环反复,突出重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伫立”、“凝望”、“按捺”等词语,并结合语境理解在课文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情和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并能体会李白的这首“送别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离愁别绪。

3、诗文对照,学会学习“文包诗”,并能掌握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古代诗歌的自我学习中去。

教学重难点:如上1、2。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1、出示古诗。

2、读一读古诗。

3、议一议古诗。

二、诗文对照学习。

1、自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诗句。

2、交流学习成果。

分块交流:

理解:从他们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块二: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告别。

理解1:李白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理解2:孟浩然的话又能感受到什么?

从二人的对话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板块三:李白伫立在江边凝望远去的“孤帆”,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李白眼前的那一江春水滚滚东流,此时你认为那流淌的仅仅是谁吗?

三、回到古诗。

理解:什么叫做按捺不知内心的激动?引出“情不自禁”一词,追问:是什么情让李白激动起来了?激发学生不同的理解,带着种种不同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

2、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包含着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对友人的祝福,对未来的憧憬,应该说基调不是悲伤,人说“自古多情伤别离”,李白多情,和友人离别他也很悲伤,但其中包含着更多的豪迈之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千古名作。

3、出示一两首其它的送别诗,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名作。

黄鹤楼送别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悟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诗文对照,理解诗文意思。

一、揭示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是谁在黄鹤楼送别谁。

3是呀,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朋友孟浩然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出示古诗(引读)。

4这首诗你已经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么?(打上小问号)。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下面就让我们插上现象的翅膀,来到一千多年前那个美丽的春天。

2课文中用了那两个词来形容?(烟雾迷蒙,繁花似景)是呀,长江上水气笼罩迷迷蒙蒙的,各种花都开了,真美呀。

4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一下春天的美丽。(齐读)。

5瞧,这就是黄鹤楼,关于黄鹤楼你们了解到那些资料/?

6是呀他们的友谊非常深厚,读读第二然段,看从哪儿嫩感受到他门的依依惜别之情?

谁来读读这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千里送君,终需一别,离别的时间越来越近,搁在心底的话语再也藏不住了,终于李白(引读)。

2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交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说意思)。

其实孟浩然的内心也很舍不得李白,但他把那份不舍之情埋在了心底,反过来安慰李白,他的这份豁达真令人感动。(齐读)。

*同学们,我们当中也有不少家长外出打工,当你想他们的时候你可以怎么做?

更深的体会它们的依依不舍之情。

*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孟浩然终于乘船东下了(引读)。

2“岸边杨柳依依”依依什么意思?

3古人有折柳枝送友人的习惯,所以此时的杨柳沙鸥在李白的眼里也染上了离别的伤感。

4这句话中那儿最感动你?

5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出示引读“李白依然。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引读。

6再读第四段,更深感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

2学到这儿,能解决这些小问号了么?

3重点解释“西辞”

4谁再来读读这首古诗,注意体会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5再读。

六总结。

七作业《一课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