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专业15篇)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专业15篇)

作者:紫衣梦

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南,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果你正在苦恼于教学计划的编写,不妨看一看以下的教学计划范文,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示。

《西湖》教学设计

丹师附小  史建英。

本文作者像一位画家,细腻地描绘了西湖的山山水水,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诗意般的境界,让读者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所以,本文的教学自然应以美读作为教学重点,在细细的朗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美好的风光,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

走进如此美文,我们该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感悟呢?一段段地领着学生读下去,显然违背了现在的教学要求。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自主体验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一个月的学生来说,该怎么放手呢?此时,情境的创设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尤为重要了。

正如此文,在复习过词语之后,我们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泛舟湖上,走近西湖去领略清丽的美景吧!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课文第二小节,自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哪里的景色最吸引你,拿出其中的语句细细朗读品味,引领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再回归文本,读好句段。

二、板书精炼,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的板书可以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拓展延伸,重点则在于揭示文本的中心内容,如远眺西湖,山水如画;近赏湖中,仿若仙境;月下游湖,天人合一等。

这样的板书,才更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更为细致精准而又直接地掌握文本思路和中心内涵,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

《西湖》教学设计

2.学生分析:学生都没有到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毫无感知,再加上学生只有九岁,常规教学中,单凭语言文字的描述他们是不能够完全领会西湖如诗如画的美景的。因此,根据学生特点,我在本节课主要应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重、难点。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了西湖美景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西湖迷人的风光,随着播放,学生进入西湖美丽神奇的湖光山色之中,激发他们对西湖深深的向往之情,然后,乘势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领略西湖风光。

首先我让学生认真倾听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朗读,让他们从文字中感受杭州和西湖的美丽,再结合图片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镶嵌”和“明珠”的意思;接着我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让他们从优美的文字中感受西湖的美丽风光。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只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是无法真切的感受到西湖的清奇秀丽的。这时我就想到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自到西湖体验一回。因此我为学生展示了由声音、文字和图片组成的画面…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真切感受到了西湖的美景,也学会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也就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最后我为学生展示了夕阳斜射和华灯倒映下西湖的美景,将月光下西湖的景色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我让学生配乐朗读,提高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这也是对教学重点的巩固。

(三).全课小结:。

我以苏轼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结束了今天在西湖的游览,也为本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几个西湖的相关网址,让学生课后自由发挥,,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西湖的兴趣,也增大了本节课的信息量,使语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我的说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西湖》教学设计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

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

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

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

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西湖》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开篇总起全文,点名西湖是杭州“天堂”的一颗明珠,紧接着,第2、3自然段介绍了远山和湖面的风景,生动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最后还描写了月光下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

弄清作者观察的时间和地点。欣赏比喻句,

掌握比喻的基本特点。进行欣赏性阅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放映西湖的录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站在西湖边看到了什么?

3、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圈出。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3)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仿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图片,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作业。

把你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西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西湖的美景。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学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重点:

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背诵描写西湖的诗文。

2、林升《题林安邸》。

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导入。

这几首古诗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6、西湖》(板书课题)。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来到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饱览西湖美景。

生齐读课题。

(三)、引导学生质疑或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1、如果你们来到了西湖,那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2、班里有谁去过西湖?请来大家介绍介绍!(学生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四)、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以优美的笔调和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去读读课文,去感受西湖独特的美。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联系上下文仔细想想。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同时把学生圈出来的不易读准的字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如:镶嵌硕大小瀛洲阮公墩。

3、指名学生逐段初读课文。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重点指导第二节中的长句: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5、重点指导第三节中的句子:

(1)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2)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6、学生读完全文后,表扬学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7、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奖励西湖图片。)。

(学生自由选择读课文)。

9、齐声朗读全文。

(五)、指导书写。

1、复习词语。(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素令(上下结构)。

学生说说书写要点,教师范写。

本文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能体会作者以动静结合的勾勒渲染,使西湖美景跃然纸上,让读者感觉到:在盈盈湖水中,远山隐隐约约,孤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仿佛仙境一般。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这种自由、开放、多种形式的表达,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成长。没有整个课堂的开放,就不会出现这种活力四射,个性充分张扬的教学效果。

《西湖》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比喻句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听过这句诗吗?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知道说的是哪儿吗?对,就是杭州西湖。师板书课题:6 西湖。齐读课题。今天,咱们就来认真学习这篇描写西湖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

指名读。指导读好:一幅画和“副”比较。吹拂 苏堤。(图)。

师简单介绍苏堤、白堤。

3、刚才的词语难不倒大家,现在来点高难度的。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四字词语。

你找到了吗?

出示:  柳丝轻拂  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  (出示图)。

秀美典雅  心旷神怡 。

夜幕初垂  明月东升  轻风徐来。

指名读。读得准。预设:你为什么“秀美典雅”读得这么轻柔啊?对,你不但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画面感,真了不起。自由读,指名读。

4、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词语送到到课文中去。第一排三个词,出现在课文的第二小节,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这是作者在哪儿看西湖?你从哪个词知道的。(放眼远眺)。板书:远眺。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我们就能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6、 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就好好读一读,待会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

根据孩子的回答相机学习段落。

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部分?学生谈感受。

“作者先看的是哪儿?他是怎么看的?引导学生读课文,认识到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依次看到山,水,白鸥,你理解“放眼远眺”这个词了吗?并且让生考虑:如果让你写,你会按照什么顺序写呢?从而使生明白写一处景物,有多种写作顺序。

2、师引导:你觉得这山怎样?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引导理解:层层叠叠,读一读、连绵起伏、)这连绵起伏的山颜色也很有层次,(看图引说,这山绿,--有浓--有淡:让我们看了感觉就像一幅优美-----)。

(那你能把这优美的景色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齐读。) 通过你的朗读,真的使我看见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评价:静静的湖面有了这白鸥,显得更有生趣了。你能把这两句读好吗?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指名读,齐读。通过你的朗读,真的使我看见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8、难怪都说.齐读。出示: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配乐朗读。

学习第三小节。

1、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点呢?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圈画一下。

2、文中写了哪些景点呢?你喜欢西湖中的什么景点呢?

a:十里名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颜色很美,看多么秀丽雅致的孤山啊!)小结:西湖周围全都是葱葱郁郁的树木。孤山在碧水之间,显得格外秀美,它并不险峻,十分典雅。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它的美吗?(指名读)。

b: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这里的白堤和苏堤就是为了纪念白居易和苏轼两位诗人。(板书:湖堤)似青绸绿带的长堤在漂浮波动的水面上,有着一种动态的美(朗读体会)。

c;湖心——仙境一般。(朗读体会)小岛在树木的遮掩下,若隐若现,十分迷人。(板书:小岛)。

出示: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d:这连绵起伏的群山,水平如镜的湖面,秀美典雅的孤山,似青绸绿带的湖堤,树木掩映下的小岛,仿佛仙境一般。看了后我们感到十分舒畅,真是——“心旷神怡”啊!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读最后一句。

你能当小导游介绍介绍吗?

出示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学习第四小节。

1、有人喜欢白天的西湖,月夜下的西湖也别有一番景象。

(1)游客们,月下的西湖美吗?你们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电脑出示画面)。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同学们,置身西湖,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真像到了人间天堂。所以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写到:

齐读第一段。

背诵。

孩子们,喜欢西湖吗?将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好吗?

四、总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

6西湖。

远眺。

近赏   孤山  苏堤 白堤  小岛。

夜游。

《西湖》教学设计

1、学会用“犹如”、“真象”、“仿佛”等比喻词造句。

2、品味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背诵古诗,再次体会,古今文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西湖的美。

2、结合图画初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结合图画初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播放歌曲。让学生说说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

1、指名读课文,引导思考:本段有几句话,哪句重点写西湖的?

2、讨论:第一句交代了什么?作者为何要写第一句话?

用。

4、读书体会西湖不同寻常的秀丽景色。

过渡:作者到底是怎样具体写西湖的呢?让我们学习第二节。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本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1)师问:你读懂了什么?

(2)生;我知道这句话是写山的。(师板书:山)。

(3)生:我知道这里的山是连绵起伏、层层叠叠。(板书;连绵起伏、层层叠叠)。

(4)师追问:层层叠叠,连绵起伏是什么意思?请看大屏幕用无字词典解释这两个词语。

你看到这里的山还有什么特点?生答,师引读。(师板书:真像)指名读。

(5)师问:你读懂了什么?师板书(真像)用真像造句。

出示第二句指名读。

(1)师问:你读懂了什么?

(2)在小组中讨论。(师板书:)。

(3)看图体会西湖湖面的平静,并有感情读书。

(4)板书:水平如镜犹如并指导学生用“犹如”练习说话。

出示第三句指名读。师问:你读懂了什么?(师板书:一闪一闪)看图欣赏白鸥掠水面的情景,品味动静结合的精彩写法。

3、再次亲近本节文本语言,品味西湖远景之美。

过渡: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把西湖比作西施,他称赞西湖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刚才作者带我们欣赏了西湖美丽的远景,下面就让我们继续跟着作者走近西湖近距离地欣赏西湖娇美的身姿吧!

(1)指名读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

2、屏幕出示景点图的动画,选择喜欢的一处,当小导游介绍景点,学生间互相评价。

3、教师结合学生介绍情况进行小结,板书:景点。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美美地朗读本节语句。

1、读悟第2、3、4句。指名朗读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

像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两个比喻句,体会西湖的美丽。

3、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

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把你的感受放入句子中读一读。)。

5、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1、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之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2、出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播放轻音乐,师生在音乐声中齐诵古诗。

我相信,西湖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的心坎上,西湖在你的心中是什么?让你心中的西湖顺着你的笔尖倾泻,让你对西湖的情感尽情地流淌,让大家共享这份情怀。

《西湖》教学设计

一、复习(说句练习)。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

过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西湖的山、湖(板书:山湖)。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电脑出示西湖青山绿水的画面伴随朗读。

思考:你站在西湖边看到的山是什么样?湖是什么的?

2、交流刚才的问题:

3、同时板书:层层叠叠绿青浓淡。

静如银镜一闪一闪。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请个别学生读。

集体配音朗读。

5、(课前教学生一些句子。或读让一两个来赞美西湖。学生不会也可以由老师来说)。

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美名--西子湖。西湖之美,美在外有山,湖中有湖,园中有园,四季景色都能使人赏心悦目。尤其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十景”更是闻名遐迩。下面就请同学们随我而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指着画面讲述第三自然段。(电脑出示画面)。

2、学生可自由说说自己通过查找资料介绍有送景点的介绍。

学生需准备:孤山 白堤 苏堤(可以是图片)小瀛洲 湖心亭 阮公墩。

3、我们一起把这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好吗?待会儿,我要你们来做小导游介绍西湖。

4、谁愿意当个小导游来介绍西湖的几个景点。

学生自由准备。

请个别学生来介绍。

过渡:刚才听了小导游的介绍,觉得西湖特别美,真让我看到了人间天堂。西湖的美景使古往今来的中外宾客目不暇接,游兴难尽。置身其间,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下一节课我就带同学们去观赏西湖秋色。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配音朗读。(电脑出示画面)。

2、看着这样一个画面,听着优雅的声音,你是否也想来做一次配音演员呢?

3、学生自由朗读。

五、总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背诵你喜欢的一段、

青山 层层叠叠绿青浓淡。

西湖湖水 静如银镜一闪一闪。

景点 孤山 小瀛洲 湖心亭 阮公墩。

月光 明月东升华灯倒映。

《西湖》教学设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胜,在于西湖。西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上,三面青山一面城,远山含黛,湖光旖旎。它是大自然和我们人类共同创造的杰作。许多声名显赫的文人贤士曾用诗一般的心境整治、疏浚西湖,方才造就了今天西湖“长堤数痕、岛浮几点”的基本格局。“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都呈现出各自特有的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具有平和之美、淡雅之美、恬静之美。

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如同一幅水色交融、淋漓流畅的水彩画,二者在审美意趣上非常相似。本课整体上的框架就是以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观为内容,以水彩画的技巧技法为形式,两者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了水彩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热爱西湖、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课内容编排上,先让学生在古人赞誉西湖的诗词佳句和西湖图片的欣赏中感受西湖的美,有了美感后再寻找表现形式,既而转到对水彩画的欣赏。

水彩画有系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本课尽量避开这一点,从比较容易掌握的水彩风景画切入。色彩调和等知识、技能、技巧,安排学生在尝试探索中自主获得。在呈现顺序上较之传统的水彩画教学有了较大转变,如先出示各种各样的小技法,再由学生说说这些技法最适合表现什么。降低了难度,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彩以及水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

2.初步掌握水彩风景画的技法,学习用湿画法、干画法表现自然景物。

3.感受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西湖的美,初步掌握水彩画的技法,体会水彩画的美感。

难点:掌握水彩画技法中的湿画法、干画法以及对树木、景物的造型与表现。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西湖的传说、诗词等。

(教师)音乐、有关西湖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从西湖的神话传说导入课题,揭示课题,板书《美丽的西湖》。

(1)我们班有没有同学游过西湖?老师想请他们为没游过西湖的同学做个小导游,谈谈西湖的美景,及对西湖美景的切身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导向:三潭印月(出示图片:月西湖之美)、断桥残雪(出示图片:雪西湖之美)。。。。。。

(2)还有哪些诗词也是赞誉西湖之美的?

学生讨论、教师导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示图片:雨西湖之美)。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示图片:晴西湖之美)。

(3)由学生讲述、讨论他最喜欢什么时候的西湖,它具有怎样的美。

教师小结:西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秀丽的美、淡雅的美、恬静的美。

3、欣赏作品。

你觉得下面这些水彩画是否把西湖的那种秀美感觉描绘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水彩画《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满湖曲折》。

(1)欣赏课本中的《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感受水彩画是通过怎样的效果表现出西湖春意盎然。     (画面表现出的是淡雅、轻快、朦胧的效果,水色交融,雨雾朦胧。简介并板书湿画法)。

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 。

(画面表现出的是淡泊、简单、萧疏的美。线条画在底色上不渗化且很干枯,简介并板书干画法)。

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

夕阳余辉下,西湖的残荷别具一番风味,让人感受到了“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但是同一景点和事物,往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

4、尝试与探索。

第一组:将整张纸弄湿,也可以弄湿一小块地方,向纸中分别滴入或涂上不同颜色观察其效果。

第二组:将含水量较多的颜色抹在纸上,趁湿往上滴清水或另一种颜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第三组:将含水量较多的颜色抹在纸上,趁湿紧挨边上画上另一种颜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第四组:将含水量较少的颜色抹在纸上,干后紧挨边上画上另一种颜色,或这两种颜色相互的叠加,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1)注意观察画面的变化,并请每组选出代表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2)说说哪组是湿画法?哪组是干画法?

(3)这些效果分别在以上欣赏的画面中或哪些地方可以看到?

5、深入了解。

(1)结合潘天寿先生的《荷花图》,请学生说说水彩画与我国传统水墨画有什么相同之处。

(2)根据水彩画的艺术特点,由学生谈谈它还适宜表现什么样的景物。

6、课堂总结。

附:课件。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感受学校的绿,说一说。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如风光图片,文字说明。

1.导入  新课:

西湖,是祖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往今来,多少人赞叹她,歌咏她,为她梳妆,为她打扮。当年,白居易修筑了白堤,留下了《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苏东坡修筑了苏堤,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2.朗读体会:

齐读第1、5自然段,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2、3、4自然段。思考:游览了哪些地方?而后讨论明确。

3.赏析第2~4自然段:

a)第2、3、4自然段,各着重描写了西湖的哪一处的“绿”?

b)灵隐山的“绿”:逼人的气势。

道旁苍翠欲滴。

飞来峰上发黑发蓝。

扑眼而来:峰下小径布满绿到……。

冷泉亭遍体生凉。

亭旁碧澄澄飞珠滚玉。

细细体味,而后遐想片刻,齐声朗读。

第3句,总写灵隐之绿逼人的气势;第4~8句,具体写灵隐深浓逼人的绿;第1、2句呢、是单写灵隐之绿吗?不,是总写游湖,“领略了一个'绿'字”,是第二部分的总领。

c)灵隐之绿,深浓,气势逼人,苏堤之绿呢?

第1句,总写西湖之绿各有不同的意趣。第2句,概括黄龙洞、屏风山、九溪十八涧绿的意趣。“幽”,幽深,千回百折,曲径通幽,颇具水帘洞、瑶琳仙境之神韵;“野”,浪漫奔放,无拘无束,是奔驰草原的野马,是疯疯巅巅的村姑,随心所欲,令人神思飞扬!“闲”,悠闲,是林中泉水,叮叮咚咚,是漫步湖边绿草地的淑女,信步所至,如行云流水。

哪苏堤之绿呢?

漫步烟、微雨。

走着走着莽莽苍苍。

绿茸茸、绿荫荫(色彩)。

耕牛、牧人、树木、云霞(形状)。

走近看时青苔青绿山水画(布局)。

坚忍不拔(印象)。

烟雨迷蒙,绿意悠悠,“如在画中”,是披着轻纱的少女,还是香烟缭绕的仙姑?令人心动,令人回味,真是意趣盎然!这段,写出了西湖之绿的意趣美。

指名朗诵,点评。

d)灵隐之绿,深浓逼人;苏堤之绿,意趣盎然;哪花港之绿呢?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这“绿”,是什么绿?(满池的新荷之绿)。

2.欣赏开头:

指名女同学朗读。

第1、2句,交代游湖的原因和时间。“第四次”,九年四度游西湖,说明了什么?(西湖,是祖国锦绣河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美景百赏不厌,每次欣赏,都会有新的发现。)。

这次一游西湖,幸运吗?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

满湖烟雨,栀子香弥漫:六月西湖烟雨迷蒙、栀子飘香的特有风光。

面对这一派特有的风光,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东坡以为雨中西湖怎样?(“奇”)“奇”在哪里呢?须“仔细观赏领略”才是,这样就开启了下文。

3.欣赏结尾:

简要说说,从哪个角度道出雨中西湖之奇的?

i.游时,烟雨迷蒙;游罢,已是晴光熹微。见到了怎样的美景?能借用苏东坡的诗句来描绘吗?(山色空蒙雨方好,水光潋滟晴亦奇)。

iii.上岸回眺,“真是个神奇的湖!”

难怪,九年四度来到西湖,,以后也许会有五度。六度……。

4.总结:

“山外青山楼外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不愧为祖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西湖之绿,足以显现河山之秀美、河山之多姿!本文就是通过描写西湖之绿,赞美……。

说一说:引导从苗苗常青园、眼镜湖、植物园,让学生分别来说一说学校的绿。

5.布置作业 :

游览学校某一景点,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游记。

《西湖》的教学设计

1、在借助书中注音和字典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西湖美景,陶冶审美情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文章言之有序、合理想象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语句背诵。

3、初步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能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与形象,并借助情境尝试运用。

学生自主预习卡、学生游览过的景点图片或照片。

一、课堂预热,博闻广记,形成期待。

1、组织学生进行对诗游戏,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选取学生熟悉的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

2、接下来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西湖,请同学们听诗意,诵诗句。

(1)师描述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大意,同步出示诗句,学生诵读整首诗。

(2)师描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大意,同步出示诗句,学生诵读整首诗。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揭示课题。

二、交流预习,主动识写,正确朗读。

1、看课文,听教师范读,留意预习时认为难读的字、词、句是否读正确了。

2、组织学生结合自主预习卡交流(预习卡及相关要求如下)。

(1)出示生词(生字加点),组织学生交流容易误读的字音。随机重点指导学生认读本课最易误读的“幅”“堤”。

(2)组织学生交流生字中以前认识的熟字,并用一用。

(3)组织学生交流原先不理解,预习后理解其意的词语,教师随机重点指导以下词语:

镶嵌——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几幅图片(宝石戒指、西湖全景、无框画),让学生选择何为“镶嵌”及理由。结合西湖全景图,朗读文中“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并结合图片理解文中第3自然段提及的“镶边”一词。

宛如——学生汇报“犹如”“仿佛”“宛如”其中之一,即引导学生说说其近义词(可以是文中的,也可以是文外的)。

(4)组织学生交流生字书写注意点,当堂完成生字描红。

3、组织学生交流“朗读加油站”一栏中所选取的难读长句,随机重点指导以下长句:

(1)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重点指导学生注意标点的停顿,并迁移练习,让学生读好文:“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

(2)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重点指导学生注意长句中的适当停顿。)。

4、四人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正确。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对“西湖”这一举世闻名的风景点有了哪些了解。(预设以下几种可能性,教师结合学生汇报随机安排教学顺序。)。

预设一: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没有具体介绍西湖如何美丽,像这样总体介绍的文字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一起读一读吧。

预设二:学生汇报第2、3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补充,随机板书2、3自然段中提到的景物及其方位。

(2)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起来说一说文中提到的西湖景色。

(3)多媒体出示西湖地图及相关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连起来说说文中提到的西湖景色。

预设三:学生汇报第4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板书“月光下”。

(2)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介绍西湖的顺序。

(3)让学生说说除了时间,你还发现什么顺序,随机追问从何处看出。(由远及近、由边缘到中间等。)。

(4)正因为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西湖,所以即便没有到过西湖,我们也能对西湖的景色有所了解。

2、在学生整体感知西湖景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对西湖的印象,并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带给自己如此感受的语句,读一读。

3、组织学生汇报体现西湖之“美”的语句,顺学而导,随机出示文中四个比喻句(如下),图文对照,指导朗读。

句一: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句二: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句三: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观鱼绿得()。

()()()。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西湖》教学设计

2.、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西湖的美景。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学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背诵描写西湖的诗文。

2、林升《题林安邸》。

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导入。

这几首古诗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6、西湖》(板书课题)。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来到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饱览西湖美景。

生齐读课题。

(三)、引导学生质疑或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1、如果你们来到了西湖,那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2、班里有谁去过西湖?请来大家介绍介绍!(学生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四)、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以优美的笔调和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去读读课文,去感受西湖独特的美。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联系上下文仔细想想。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同时把学生圈出来的不易读准的字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如:镶嵌硕大小瀛洲阮公墩。

3、指名学生逐段初读课文。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重点指导第二节中的长句: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5、重点指导第三节中的句子:

(1)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2)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6、学生读完全文后,表扬学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7、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奖励西湖图片。)。

(学生自由选择读课文)。

9、齐声朗读全文。

(五)、指导书写。

1、复习词语。(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素令(上下结构)。

学生说说书写要点,教师范写。

本文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能体会作者以动静结合的勾勒渲染,使西湖美景跃然纸上,让读者感觉到:在盈盈湖水中,远山隐隐约约,孤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仿佛仙境一般。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这种自由、开放、多种形式的表达,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成长。没有整个课堂的开放,就不会出现这种活力四射,个性充分张扬的教学效果。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第八册教学设计二例)。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教学流程。

一、 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 绿 ”。)。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 )苏堤绿得( )花港观鱼绿得( )。

( ) ( ) ( )。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福建省安溪县林姗姗林润生) 。

《西湖》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书写“堤、淡、掠、苏、范”积累词语10个。

2、理解“镶嵌”、“轻拂”、“连绵起伏”、“掠过”、“笼罩”等词的意思,积累描写白堤、苏堤景色的句子。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节。

4、读课文,展开想象说说“假如我来到了西湖之畔……”做到想象合情合理,表述清楚。

5、了解白堤和苏堤的来历,感受西湖不仅有秀丽的山水,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区,而且有美丽的传说,一物一景都富有情趣。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杭州。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从中可见苏州、杭州景色之优美。

出示: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齐读。

2、你去过杭州吗?能介绍一下那里有哪些景色?

随机出示:西湖……。

3、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指名读,齐读。学习“镶嵌”。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湖上的一个亮丽的景点12西湖名堤。

5、黑板上的这两句话就是课文的第一节,连起来读好它。

二、介绍景点,学习课文。

1、去过杭州的学生都知道,杭州最负盛名的是西湖,谁还记得西湖的景色怎样,谁能做一下小导游,介绍一番。

2、西湖的景色可真美,让我们随着小导游的介绍一起去西湖游览一下。

3、指名读第二小节。

1)学习其中的词语。

出示:轻拂放眼远眺山峦浓淡硕大掠过。

2)小组学习词语,齐读。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或共同解决的方法弄懂词义。

4)放进课文中读好它。

4、看谁的介绍最吸引人?自读课文1、2节。

5、竞赛,评选出最佳导游来。

(1)指名读。

(2)齐读1、2节。

(3)出示图片看着景色试背1、2节。

(4)指名背。

6、其实在西湖还有其他景观,都有其优美的传说。学习课文3——5小节。

(1)自学课文的3——5小节。学习其中的生字:堤犯锦。

(2)自发组成旅行社,到文中看一看那些景观,找一找他们的美丽传说,然后介绍给大家听一听。

(3)分节介绍苏堤、白堤。

(4)指导朗读。

(5)齐读。

7、小结。

三、巩固复习。

1.复习词语。

2.读好句子。

3.背诵课文1、2小节。

一、介绍你收集到的有关西湖其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