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2023年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 秋季玉米秸秆防火工作计划(精选5篇)

2023年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 秋季玉米秸秆防火工作计划(精选5篇)

作者:LZ文人 2023年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 秋季玉米秸秆防火工作计划(精选5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更加有条理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提高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 秋季玉米秸秆防火工作计划篇一

关于严格落实秋季秸秆禁烧工作责任的 通知

各管区、行政村、乡直各部门:

一、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各管区、村委会、乡直各部门要以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今年秋季秸秆禁烧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广播、会议、标语等各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v^大气污染防治法》、《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阐明露天焚烧秸秆的严重危害性,让群众知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使他们自觉养成爱惜和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业管理,积极宣传秸秆还田的重要意义,明确要求农民农作物全部秸秆还田,对确实不能实施秸秆还田的农户要签订保证书;三是派出所、综合执法大队、村镇办、林业站等相关部门要严格执法,对顶风而上、屡教不改的焚烧秸秆的不法人员要严格执行有关处罚规定,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实施经济处罚的绝不手软,该拘留的一定要拘留;四是包管区领导要亲自组织,包村干部、村干部要深入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头,深入细致的做好群众工作,确保本辖区不出现一处焚烧现象;五是乡督查室要深入到工作一线,对秸秆禁烧工作认识不清、落实工作不到位、敷衍了事的单位与个人要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及时通报,确保今年秋季秸秆禁烧工作顺利推进。

三、责任落实与追究

各村党支部书记是农作物秸秆禁烧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将

这项工作作为“三秋”期间一项阶段性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凡被乡秸秆禁烧领导小组在本村辖区内发现一次秸秆禁烧不力的,由乡督查室予以通报批评,支部书记向乡党委写出书面检查,发现二次扣除包村干部500元工资,支部书记一个月工资;被乡发现本管区有三处以上(含三处)火点的扣除包管区领导、管区书记各500元工资;凡被县级以上督查部门发现一处火点,造成不良影响的,扣除村干部、包村干部各一个月工资,包管区领导、管区书记各半个月工资。

兴隆乡党委政府督查室

2011年10月10日

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 秋季玉米秸秆防火工作计划篇二

据气象预测初步分析,今年汛期气候形势复杂多变,区域性、阶段性的洪涝灾害较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增多,防汛减灾形势严峻。为切实做好我办20xx年防汛抗旱减灾安全工作,特制定本预案。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近期国、省、市级关于防汛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抗旱行动方针,做到以人为本,准备充分,调度科学,反映迅速,决策准备,保障有力。

行动方针:大风暴雨是预兆,防洪抗汛抗旱是命令,全体村(居)民及办事处各单位干部职工都必须全力以赴投入抢险战斗,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本着先人畜后物质,先重点后一般,先学校后机关,先账目现金后机器设备,紧中有序,忙而不乱,确保防洪抢险工作有序进行。

(一)成立防汛抗旱抢险指挥部

总指挥:张松

副指挥长:戚钊

组长:杨泽钊、杨金华、华雪峰、杨伟、王小军、杜敏、冯剑、孙国川

(二)指挥部下设九个工作小组一个办公室

1、监测预警组

组长:杨泽钊

副组长:蒋兆云

成员:张李莉、陈艳宁、蒋培培、各村(居)地质灾害监测员

主要职责:负责收集各类灾情讯息、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估,实时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将灾害发生的具体时间、点位、事态信息迅速传达至相关责任部门,对救灾的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及警示教育。

村(居)地灾灾害监测人员负责汛期各自辖区每日安全巡查,特别是学校、砖厂、码头、在建工地和人口集居等区域,发现情况及时上报。

2、嘉陵江抢险组

组长:冯剑

副组长:刘剑

主要职责:负责嘉陵江沿岸的防汛抢险工作。

3、白溪濠抢险组

组长:孙国川

副组长:宋青龙

主要职责:负责白溪濠沿岸的防汛抢险工作。

4、水利设施抢险抗旱组

组长:华雪峰

副组长:任洪银

主要职责:负责水利设施检查、整治、抢险及抗旱工作。

5、地质灾害抢险组

组长:杜敏

副组长:王健

成员:刘作勇、周国勇、李香、胡博文

属地村(居)干部

主要职责:负责地质灾害的监测及上报、整治、抢险。

6、通信联络及宣传组

组长:王小军

副组长:佘德刚

成员:郑舒、周薇、陈玉、邓洪金、蒲朝春、刘益江

主要职责:负责防汛抢险信息收集、整理及上传下达;防汛抢险预案及相关知识宣传。

7、安全保卫组

组长:陈懿

副组长:赵志成

成员:派出所民警城管执法中队人员

主要职责:负责防汛抢险相关安全保卫和秩序维护工作。

8、医疗卫生组

组长:杨伟

副组长:杨大明、莫泗斌

成员:谢雨洁、*

原江南、裕华、垭口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

主要职责:负责在抢险过程中受伤人员及群众医疗救治和伤员转移(120救护车辆由事发地段卫生院负责人进行调动)。

9、后勤服务及防洪督查组

组长:杨金华

副组长:邓奇雄

主要职责:负责防汛抢险物质的准备、运送、发放等后勤服务和督办防洪人员到位及工作落实情况。

防汛办公室设在应急办,由刘剑、韩远、郑淙、丁滔、苟金泉、李剑锋等同志负责日常事务和防汛预报、预警信息的联络传递。

(一)监测预警组各位成员为本年度各自辖区防汛巡查上报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坚持每天按时巡查,发现情况第一时间监测预警组组长,由组长报指挥部,由指挥部视情况安排应急响应及救援事宜。

(二)各村(居)、办事处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辖区防汛抢险的主要责任人。在汛期到来之前,要对本辖区内的学校、危房、水利工程设施、物质仓库、会计人文档案等主要部位进行一次检查、安排,把具体工作任务落实到专人。

(三)各村居要成立相应的防汛抢险组织机构,组建20人以上的应急抢险队伍。办事处由人武部长冯剑牵头,负责组建20人以上的民兵抢险队伍,做好救援演练,保障第一时间拉得出、用得上、救得了。

(四)加强防汛抢险的必要物资准备。办事处应急灯(手电)、救生衣、救生绳、雨衣等防汛物质准备由刘剑负责落实。各村要结合实际,准备必需的防汛物资,当险情发生时,要确保物资供应及时。

(五)要提前做好转移的路线、地点等事项的预案,对路线、联络信号*时加强应急演练,灾情发生时,必须首先保证人员生命安全。

(六)防汛抢险的具体要求

1、洪水警戒线:嘉陵江水位上涨至南津关码头*台时为我办抢险警戒线,超警戒水位时,所有人员必须立即进入各自抢险岗位,听从指挥,积极有序地抢救人员和物资。

2、联络信号和方法:洪水涨到警戒线时,通信联络组的同志应立即打开广播,全办党员、干部应立即投入抢险,联络方法是利用广播、电视、电话和徒步。从即日起至10月31日为防汛期,3-4月为防汛排查整改阶段,做到提前谋划,及早部署,从5月1日起各村(居)、社、办事处各单位要做到昼夜有人值班守护,办、村(居)、社全体干部职工必须确保通讯工具畅通,能随时联系上,对辖区重点部位、重要地段落实专人值守、巡查。

3、重点区域责任划分:一是以村级建制调整前原百佛场村、白溪村、三合村、神隍垭村、明垭子村为重点的白溪濠沿岸,由白溪濠抢险组负责实施抢险;二是沿嘉陵江边的龙潭社区、金银观社区、江南社区、阆南桥社区、奎星楼社区、涧溪口村、观牧寺村,由沿嘉陵江抢险组负责实施抢险;三是辖区水利设施,由水利设施抢险组负责组织抢险;四是若辖区发生地质灾害,由地质灾害抢险组负责抢险。在抢险过程中,必须首先保证人员生命安全,不能因抢险造*员伤亡。

各村(居)的防汛抢险重点:学校和现有塘、库、堰、电灌站、危房和山体滑坡地段、原垭口、裕华、江南场镇两边的住房和企业。场镇避险地点为垭口裕华学校和农贸市场以及办事处驻地前广场,转移路线经张宪街和阆南桥街。灾后防疫由杨伟牵头,江南、垭口、裕华卫生院具体负责防疫措施落实。

4、在防汛抢险中,指挥长、副指挥长、各组组长必须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干部和民兵预备役是主力军,要发挥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冲锋在前,对积极参加防汛抢险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若有贪生怕死、临阵逃脱甚至干扰破坏者,必须按党纪、国法追究责任,造成严重后果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在防洪抢险中应保持高度警惕,对个别乘人之危、拦路抢劫、趁火打劫、妄想发洪水之财的犯罪分子要立即扭送到*机关依法处治。

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 秋季玉米秸秆防火工作计划篇三

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北省农业农村厅《20xx年防汛抗旱工作方案》和邯郸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邯郸市20xx年防汛抗旱工作方案》要求,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要把防汛抗旱工作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行动,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把握防灾抗灾救灾三个关键环节,统筹部署,明确举措,确保将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

(一)压实各项防汛责任。按照“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原则,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建立完善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包联防控机制,把责任分解落实到乡村基层、具体责任人,强化担当精神,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抓好组织动员、预案制定、监测预警、积极应对、督导检查等工作。各县(市、区)要承担防范应对主体责任,组织动员各乡镇、村、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着力做好资源调配、物资调度等工作,确保组织指挥到位,资金保障到位,物资调度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市局抗灾救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所列相关职责,各司其职,密切协同,有效联动,提高效率。(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局农业抗灾救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四)强化应急值班值守。汛期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严明值班纪律和交接班制度,并落实防汛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及时掌握雨情、汛情动态,妥善处理日常防汛问题,保证值班通讯畅通,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对雨情、汛情、灾情等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带班领导汇报,做到不漏报、不误报,并认真记载处理结果。一旦发生事故和重大隐情要及时组织抢救,做到反应灵敏、果断决策、有力指挥、有序疏导、有效施救,对于迟报、瞒报事故和重大险情的,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局办公室)

(五)提高生产自救能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研究制定更加务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根据灾害情况和接收到的预警级别,及时启动1-4级应急响应,开展应急工作。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下派工作督导组和专家指导组,深入灾区,调查了解灾情,开展巡回技术服务,指导农民搞好生产自救,落实有针对性的救灾措施。发生沥涝积水时,充分发挥农机具的作用,及时开沟排水、疏通沟渠,查苗改种,喷施叶面肥,促进恢复生长;重点做好玉米田间管理,科学肥水,合理用药,针对可能发生的草地贪夜蛾和常年发生的粘虫、玉米螟等病虫害,积极发动植保服务组织、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确保秋粮丰收;加大洪涝灾害发生后的动植物疫情监测防控力度,做好灾后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灾后无大疫;加强化肥、种子(苗)、柴油、饲草、农(兽)药等救灾物资的储备和调剂,为灾区恢复生产提供物资保障。(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局科教处、种植业处、特色产业处、农机处、畜禽屠宰与兽药饲料管理处、农业技术站、植保站、植检站、种子管理站)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各县各单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靠前指挥;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亲历亲为,充分认识当前防汛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思想,认真履职,立足保障粮食安全,从严从细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和抢险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二)加大力度,强化检查督导。要按照“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加大对责任主体汛期农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指导完善安全设施、深化隐患排查、保障安全投入、落实隐患治理。对汛期安全生产工作要早部署早安排早准备,深入开展汛期农业安全生产大检查,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引发的农业生产安全事故。

(三)落实防汛责任,严格追究制度。对防汛工作不重视、不安排的,将严格按照关口前移原则,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通报批评等组织处理措施。导致发生防汛安全事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人员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 秋季玉米秸秆防火工作计划篇四

1.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全面实施完成昆明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包括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危险化学品企业、煤矿和非煤矿山等承灾体调查,历史灾害调查,综合减灾能力等调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重点灾害隐患排查和风险识别,全面收集获取各类自然灾害信息,对灾害隐患进行分类、分级,建立灾害隐患清单,制定管控措施。

2.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

在长江流域(昆明段)范围内,实施以重点河湖保护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产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尾矿库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规范和限制矿产开采、小水电清理整改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实施以长江两岸绿化、长江岸线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草原保护和修复、重点湿地保护与恢复、矿山生态治理修复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

3. 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

在地震高烈度区、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年度重点危险区、易发区,结合现有政策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提高重大建设工程、交通生命线、电力、通信、危险化学品工程以及公共建筑、公共场所的抗震防灾能力,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既有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开展农房抗震加固改造工程,推广适应各地本土农村房屋特点的抗震建房技术。积极推广应用低干预、易施工、低造价抗震加固技术,大力推广隔震减震等新技术、新材料。

4. 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普渡河、牛栏江和小江3条重点支流6个重要河段治理工程;实施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千米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河道42条;实施40条山洪沟治理,重点实施东川区大水沟片区、嵩明县一坑山洪沟、盘龙区牧羊河等9个县区重点山洪沟;对全市鉴定为三类坝的187座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对全市鉴定为三类和四类的27座中型及以上病险水闸实施除险加固。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城市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和应急抢险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按照“下泄、中疏、上截、高蓄”的治理思路,重点实施螳螂川河道治理、东风坝导流带出流提升、运粮河行洪提升、筇竹寺防洪截排污及生态补水、王筇路上山段防洪滞蓄、马街水库新建和小墨雨、龙打坝坝塘除险加固等工程。

5.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

把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土地整治等相关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工程治理与避险移民搬迁。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项目,进一步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的空间分布和危害现状。加强自然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居民搬迁避让、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积极申报实施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指导实施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合计不少于10个。

6. 滇中(昆明)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

以昆明市应急指挥中心和“智慧应急”项目为基础,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通过扩充功能对象,提升系统功能的方式,建成滇中应急救援中心。场所硬件方面,满足昆明市应急指挥和滇中应急救援的需求。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实现各县(市)区应急指挥中心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并整合接入滇中应急管理数据资源,开发滇中应急救援专题功能模块,满足滇中应急救援的需求。

7.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

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 秋季玉米秸秆防火工作计划篇五

实验材料及注意事项 实验数据及处理 结论

二、 集中实习阶段

实验材料及注意事项 实验数据及处理 结论

2. 实验二:宁西实验基地考察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及注意事项 结论 三、 思想总结

1.实验一:玉米育种程序参观及杂交品种优势观察

实验目的

1、了解玉米育种的具体过程和各环节实验设计。 2、学习如何给玉米人工授粉。 3、增强对杂交品种优势的认识。

(一) 玉米育种具体过程

玉米育种从原材料搜集到新品种育成需经过一系列的过程来完成。

1 原始材料圃

本圃种植各代自交果穗,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淘汰,一起选出性状优良和稳定的自交系。 (1)s1的选择 将上年从原始自交圃的自交果穗种成小区,各区30-50株,长出的植株为自交一代(s1)s1分离明显,穗行间、穗行内差异均大,因此,s1既要注重穗行间的选择,也要注重穗行内的选择。据综合性状和育种目标每个中选穗行选3-5株套袋自交,分离大的穗行可套袋多做。

(2)s2的选择 将上年选留的s1果穗种成穗行,按亲缘关系顺序排列,每个果穗种20-30株,长出的植株为s2.同一基本株的穗行成为姊妹行,用它自交育成的系称姊妹系。选择各有特点的穗行,每个当选行选择性状优良、符合育种目标的单株3—5株套袋自交。

(3)s3以及后代的选择 一般s3之后的性状趋于稳定,分离渐小,继续自交和定向选择,使性状加速稳定。按育种目标进行穗行选择,淘汰不良穗行,每个当选穗行选择2-3个优良、典型的果穗。整齐一致的系可用系内姊妹交与自交交替进行的方式保存自交系。

田见种植采用顺序排列,不设重复,双行或单行区。 3 测交圃

将上述优良组合交给省品种鉴定委员会统一进行区试,同时在不同地区布点进行较大面积的生产试验及适应性鉴定,连续两年通过区试和生产试验后即可申请品种鉴定。

(二)杂交品种优势观察

杂交品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交品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玉米育种主要是利用杂交品种优势,先让材料自交,使各优良基因位点纯合,同时产生自交衰退,再将携带不同优良基因的自交系杂交,便会产生杂交品种优势。

实验材料以及注意事项

1 材料

玉米育种试验田、直尺、授粉袋 2 注意事项

1、杂交种的性状是继承双亲的性状,双亲的优良性状可以在杂交种中同时表现,所以培育优良杂交种选择优良的双亲很重要。

2、杂交f1代的性状很均一,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二、集中实习阶段

2.实验一:水稻田间观察及基本数据测量与记录

实验目的

1、 观察并了解不同水稻品种的差异特点及育种过程。 2、 了解水稻的两种主要的起源说。

3、 对两种品种的水稻进行数据测量记录及分析。

实验内容

(1)不同水稻品种的差异特点及育种过程

由同学讲解水稻的起源。关于栽培稻两个亚种(粳稻和籼稻)的起源,有单次起源(一元论)和多次起源(多元论)两种说法,但是近10多年来分子生物学证据的广泛利用为探讨栽培稻起源提供了重要手段,多次(或二次)起源说得到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