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合同范本>大学艺术欣赏结课论文(通用19篇)

大学艺术欣赏结课论文(通用19篇)

作者:翰墨

通过阅读优秀的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有一些优秀的范本和一些常见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

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就以下发文件的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了重视,并在文件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又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被延续下来,并不断获得党和政府的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从国外传入我国之后,逐渐取得了一些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所面临着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由此,一些心理问题不断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逐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了重视,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专题活动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许多高校已经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正陆续开展。

很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对此,一些高校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利用当前工作方法的前提下,做出了探索性的举动,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之后逐渐被高校教师及领导认可,但是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仍然存在。一些教师和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管理人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人员的责任,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而另一些教师和领导则对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估计过高。在这些错误的认识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实际工作没有得到落实。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学科,然而,目前的情况是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担任教师的人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教职往往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而这种师资力量上的不足则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没有保障。

家庭成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将直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影响,而社会的动态变化则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由此可见家庭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当前的情况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高校对家庭及社会的关注比较少,并且也不注意将二者联系起来利用二者的影响力,导致家庭与社会力量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

3.1转变观念。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问题,高校应当转变观念,破除思想误区。一方面,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强调,让师生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方面的作用,并纠正只有精神出现异常的人才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观念。另一方面,在心理教育工作中,要树立教育为主、心理治疗为辅的教育理念,重视绝大多数学生的而非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问题,高校应当做出以下几点改进:其一,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选聘和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从而使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能够获得资格证书,并拥有扎实的心理辅导技能;其二,选拔并培养与大学生辈分相同的心理辅导员,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心理辅导员的安慰、鼓励、劝导与支持。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家庭与社会的配合的问题,高校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学生家庭环境的影响力。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压抑或者过于轻松,心理辅导员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并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从而帮助家长改变一些不合适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在心理教育工作中,要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无论是教育部门、文化部门还是新闻媒体部门、广播影视部门,都要关注与支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及丰富的精神食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要对此加以重视,并做出实质性的努力,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

文章集中讨论了人格与品德、心理咨询与德育、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者得角色冲突与统一等问题。心理咨询与德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咨询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咨询与德育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存在差异。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者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而使两者不能有机地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心理咨询与德育之间的朕系,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

(1)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

(2)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

(3)随著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出对物质利益的追来,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

(4)对人的素质要来上只重视思里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

1、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现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切、需要、幻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

(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同,但反映的包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研究人格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多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杜会倾向因素。如《卡待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的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事谨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

(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等等。我们讲品德(道德品质)的标准时,一般指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包括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思想素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待点。所以有人从两者的统一性出发,把它们归结为人的心理素质的10个要素:强烈的爱国心、进取心、献身精神;正直、诚实、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行为准则。法制观念;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确评价自己,善于理解别人;适应社会环境。懂得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积极心态对待变革和变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不断吸收新知的自觉要求,善于自学并灵活运用知识。树立攻克难题的心理优势;自信心、意志力、勤奋刻苦槽神,敢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挫折,锻炼受挫的恢复力;具有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投入生活;脚踏实地,乐于从基础实践做起,从“基层”起步;树立效率观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会以最少投入获最大效益等等。从上述要项可以看出。它们是个体的人格与品德因素的高度综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

(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井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2、心理咨询与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

(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

(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

(3)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

(4)两者采用价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世、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

(5)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

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

一是补偿功能。

(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

(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杜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二是指导功能。

(1)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针对性。

(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是调节功能。

(1)克服意义障碍。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

(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

(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

摘要:为更好地深入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后,生活的环境改变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对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开设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注重专业师资培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

(四)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班会、走访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

(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知识。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走出阴霾,摆脱困境,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情绪去面对各种挑战。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2]陈素红,胡小红,张西。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论文中心,20xx(11)。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

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应试教育过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试成绩主要反映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对非智力因素却较少涉及,这使得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成了能力素质“一枝独秀”的状况。诚实、善良、助人、守约、践诺等对学生成人影响很大的良好素质,因不能被数量化、标准化而没能纳入考试评价系统,处于社会、家庭、学校关注焦点的边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关心,学生好的表现,被视为应该的正常行为,教师较少给予及时的褒奖。没有正面积极的强化,学生既缺少快乐的成就体验,也没有总结和巩固正确行为范式的积极性。

学生的尝试错误因为教师的急于求成而被放大,犯错招来的尖锐批评等消极刺激象一块重石压得学生失去自信甚至自尊,这些消极情绪憋在学生心里不能及时有效的排解,使得大多数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习惯养成主要是在高考强大压力下形成的。进入大学后原有的外在压力消失了,在强大压力下“养成”的习惯发生蜕变,自由散漫的现象大量出现,诸如迟到、逃课、上网游戏、吸烟喝酒。大学中,利益驱动的诱导方式仍然明显,考证、考级、考研和考公务员等应试性培训,多有急功近利性质;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往往不在教学规划之列。有关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目标有初步计划的占83.2%,但认为自己不能够坚持的则占50.3%,课余时间选择上网的学生占60.8%。这说明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1.2、教学过程“心育”不足使大学生习惯养成缺乏快乐。

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有效的交往达成的。师生的有效交往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基础上,通过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实现知识、技能的传承。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习惯于纠正学生的错误、以学习成绩评价人。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视而不见”,以成绩评价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做使得学生心灵得到的“挫折”多,而自豪、骄傲少。有助于学生主动、自觉发展的积极体验被频繁的消极体验“淹没”,这种痛苦多快乐少的情感体验消解了学生发展自己的梦想和激情,教师灌输的正确理念成为无根之木,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理世界内化为自律的指南。

1.3、片面约束使大学生习惯养成动力不足。

教育的管理功能被认为是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约束。

一是“惩罚式”教育。为了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教师习惯以惩罚代替教育。

二是“看管式”教育。为了“不出事”,给学生规定了诸多“不许做的行为”,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往往缺乏应有的关照。这样的限制并不能促进学生积极行为的产生。

1.4、不良氛围使大学生习惯养成缺乏支持。

积极心理学重视社会组织系统对个人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作用,社会法律法规、道德风尚、家庭、学校、社区等局部环境都是社会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会组织系统育人功能的弱化主要表现在:

二是高校没有形成习惯养成教育的环境氛围。相关部门一般没有针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系统规划,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调查显示,75.6%的高校只是要求教师教好书,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并不规定或者不强调老师的育人任务。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仍然局限于灌输知识、讲解理论,虽然学术味道十足,却忽略了本学科自身的性质、特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知识传授的效果也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了培养出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的,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必须对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与发展。

学校管理心理学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本学科具有边缘性和应用性的学科性质,通过本学科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学校管理中的心理要素与心理制约机制,为学生将来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提供心理科学的依据。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仍然局限于灌输知识、讲解理论,虽然学术味道十足,却忽略了本学科自身的性质、特点。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知识传授的效果也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的,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因此,本文拟就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与发展,提出自己的粗浅的见解。

1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弊端。

1、1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影响了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把学生视作被动接受的对象,放在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师把向学生灌输知识视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把考试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教学,通过讲解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是通过听、记、抄、背的形式被动的完成学习过程的。用学生们夸张的语言来描绘这样的教学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扔笔记。”他们就象是复印机、打字机,把教师所讲的统统记下来,就算完成任务了。

学习是为了考试,对于讲的什么内容、有什么意义、能不能领会理解并不重视,因为有了笔记就能通过死记硬背去应付考试。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在短时间里能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知识体系,掌握大量的书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学生的应试需要。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力性,无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未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其长期处于被动之中,必然导致学生自觉意识淡漠,顺从依附心态明显,他们习惯于接受书本已有的结论或定论的东西,缺乏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这样的教学形式单调、呆板、死气沉沉,毫无科学性与艺术性可言,只会造成学生单向、刻板、片面的知识结构,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1、2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不能“学以致用”学校管理心理学以往的教学大致有两种讲授方式:一是每个章节进行逐字、逐句、逐段的分析解释,撒胡椒面式的详细讲授,一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把一个章节分成几大块,抽出几个问题“抓大弃小”式的教学。一般在时间充分、问题较难理解时用第一种教学方式,而在时间较紧张、内容又不太难懂的情况下用第二种方式。

但不论哪一种方式,教学内容都是局限于理论的阐述和概念的解释,不能用理论来分析学校管理的具体问题,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实用的倾向,严重脱离学校管理的具体实际。而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才会常青。

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作为理解学科的知识背景,学与用又不能结合起来,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必使教学陷入枯燥乏味之中缺乏生机和活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也必然导致培养的学生虽然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缺少动手实践的能力。有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大学生中95%以上人的创新力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他们在毕业后的较长一段时期难以进行各种创造发明活动。而这种只会死读书本、不能学以致用的学生,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的。因此,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行创新教育已是势在必行。

1、3教学手段落后,缺乏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运用由于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也由于缺乏适应教学需要的各种资料、课件,再加上有部分教师还不能很好的掌握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的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的技术,如: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所以,教学中仍然是采用黑板+粉笔的古老的教学方式,手段比较落后。这样的教育手段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现代教育的管理人才的。

2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为了使学校管理心理学走出困境,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2.1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把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变过去的“一言堂”为现在的“群言堂”,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吸取知识、探索知识。彻底改变以考分和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学习成果的标准的观念。

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首先,我们根据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多基础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本学科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心理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本学科同样适用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提问式教学。每次上课前都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然后在课堂上用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的方式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既可以采用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方式来引起学生注意;也可以通过老师问,请同学来回答,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还可以鼓励学生提问,由老师或同学回答。这样的教学既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也可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不断试图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次,对一些有争议、重要的、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运用讲授法讲清基本的理论观点之后,往往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参与,达到互相教育,共同提高的效果。这就改变了过去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师说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的任务就是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阐述问题;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新。所以教师只给学生提供思路,提供指导思想,具体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都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做主,所以学生自始至终必须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

而学生一旦从心理上被动学习的定位上解放出来,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精神就大大增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就激发起来,许多学生也就逐渐养成了平时多积累、多观察、多思考,带着问题听课的习惯,他们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大大提高,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第三,在讲授中注重启发,变过去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培养能力的倾向,为注重教会学生学习,全面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正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时代里,企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接受无限的知识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俗话说“授人一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享用不尽”。

过去那种仅限于传授已有知识的“再现型”教育,已经难以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知识和增长的局面,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知识教给学生,重要的是把最基本的最先进的知识教给他们,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一反三,善于探索新知识。所以,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把学重点放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上,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掌握获得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方法,即让学生学会学习。

我们不仅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上或老师所讲的结论能提出独到新颖的观点和方法;还注重启发学生富于想象,进行创新学习,使其在分析问题时,能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探索,另辟蹊径,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注意教给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方法。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有关资料、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的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理论的创新,写出小论文。再经过交流、讨论、辩论,就可以使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教师针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进一步提高认识,使其把知识真正融会贯通,进入“自奋其力、自至其知”的境界,这就完全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渡。学生从只会顺着老师和书本的思路学习,发展为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甚至能发现老师讲课、书本和文献中的不妥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也培养了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正如《学会生存》中所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在真理的人。”我们的教学正向此目标努力,力求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归根到底是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将来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和有利地位。

2、2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操作性。学校管理心理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如何将理论观点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是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为此,我们注重了对学生早期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我们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来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其一,在教学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把握理论,掌握方法;其二,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学校管理中去调查访问进行社会考察,了解学校管理的实际问题,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检验理论;其三,请专家、学者及学校管理者围绕学校管理中的热点问题报告讲学,展理论指导实践的成功经验,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应用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了学生的素质结构。

另外,为了改变落后的教学手段,我们在教学中尝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教学设备,利用计算机等各种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手段改革。

总之,我们经过了几年的教学探索,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活动后,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从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看出,新的教学模式对他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十分有效,并可操作。这说明了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1999(7)。

[2][美]吉尔福特jp著,唐小杰等译。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0,(4)。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6:188.

[4]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xx,(1)。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偏差不断增多,从事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接受校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院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中出现了心理弱势群体,如何帮助“天之骄子”们远离“郁闷”,保持健康心态,应该受到学校各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4]。另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展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的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有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就大学生而言,其主要诱因有以下几点: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但长期处于高度学习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约15%是贫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调查表明,45%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造成较大的心理困扰,而且不懂得如何缓解。

情感困惑和危机。情感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个案表明,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极端。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长期以来对他们教育不当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甚至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懂如何与人沟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随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不当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

教育部调查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种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但与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识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急速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大学新生最易受“心理断乳期”困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心理学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广州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查测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着重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焦虑、恐惧等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来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内地生差。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3.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认识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调查还发现45%的新生特别关注周围人给予的评价,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3.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有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总是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3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35%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孤独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譬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害怕与人沟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些学生经常处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4.1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和教育。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为新生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帮助。新生入学后,可以通过报告、座谈会等活动,向学生讲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心理预测力。带领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出现波动的同学,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予集体的温暖。

4.2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学生掌握咨询的途径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咨询的作用,他们可以主动去心理咨询,在辅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理压力。建立新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开设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出版心理健康读物等。

4.3拓宽思路、发挥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过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由于学分制的推广和公寓制的实行以及不及格率的产生,大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淡化,责任心不强,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加强新生的心理,必须拓宽思路,开辟新的渠道,充分发挥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让新生了解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4.4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心病还得心药医”。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病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自已的心理保健医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保持自信、乐观、坦诚、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高校学费的增加与就业体制的改革等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逐年加大,尤其对大学新生,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日益增大,昂贵的学费、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学习兴趣等很多问题困扰着这些脆弱的心灵。如果不及时调节,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严重地阻碍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全院师生员工都应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增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全面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运用,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正在被互联网影响并改变着。网络心理咨询作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手段,是对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挑战。探讨这一新的手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进行,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及发展方向,以期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网络心理咨询;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网络心理咨询是对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挑战和机遇,它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1.什么叫网络心理咨询。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就是指从事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人员借助网络资源,运用心理咨询知识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在校大学生给予心理层面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通过线上即时或非即时的互动达到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的一种咨询方式。

2.网络心理咨询在帮助来询者中的作用。大学生群体在高校的生活学习状态是相对封闭的开放状态。很多高校为了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一般对大学生的管理实行外严内松政策,即在校园内是宽松自由的,但出入校园还是有规章制度的约束,例如门径登记制度、宿舍晚归制度等,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约束感。刚入学校的新生,因为远离家乡和父母,适应性问题的烦恼是必然会有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高校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但是,现在的高校里专职从事心理辅导的教师很少,条件和设备限制了小范围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心理辅导的可能,网络心理咨询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局,在网络上发布相关的自我缓解知识和方法,可以达到有效的心理疏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受困学生缓解负面情绪;

(2)帮助受困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接纳现实环境;

(3)帮助受困学生恢复对生活的希望;

(4)帮助受困学生用建设性方式走出困境。

3.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对象的特点。网络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正常化:网络咨询所服务的对象是没有器质性变化的正常人,但在生活学习中有各种烦恼,情绪低落有明显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的学生。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大部分新生都有类似的状态阶段,他们虽没有明显的神经方面的器质性病变,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苦恼,已经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甚至人际关系等。据调查,90%左右的大学生都有过心理困扰的经历。

(2)多样性:咨询的对象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做心理咨询,有的也许只是为了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或信息,他们并没有出现心理困扰和不适应,这与传统的面对面咨询———来访者有心理困扰并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冲突———的服务对象不同。

(3)隐匿化:网络心理咨询的对象是虚拟世界的,他们提出的咨询问题存在真实和非真实性,需要咨询人员辨别,并针对个别差异进行分析,针对咨询对象个人心理现实给予帮助。

有研究者认为,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是:

(1)匿名性;

(2)开放便捷,信息丰富;

(3)灵活自由和高效率;

(4)有利于自我反省和认真思考;

(5)有助于咨询案例整理、存储和资料查询。网络心理咨询打破了传统媒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匿名性、虚拟性、即时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

网络心理咨询服务主体的队伍构成应由网络技术团体、“朋辈辅导”学生团体、专业心理咨询师团体三部分组成,而且这三个团体的功能层层递进。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很难保证三个团体同时配备,往往带来咨询效果不理想、咨询队伍不稳定的现状。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网络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自身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和丰富的实践运用,它的可行性、有效性、伦理性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论证。

2.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知存在偏差。目前,我国高校中心理咨询还是处于弱势,对于网络心理咨询方式更是支持使用者不多。一方面,大学生们缺乏意识,不相信心理问题靠谈谈话就能解决,更何况网络是虚拟的,网络心理咨询更无法给予自己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它期望过高,希望通过几次交谈就能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目的。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将马上否认其效果;再则是过分依赖互联网,长期将网络心理咨询作为唯一的宣泄与求得心理帮助的途径,甚至还会演变为网络依赖症。

3.高校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网络心理咨询是为了解决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各种心理适应问题,并且辅助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新途径。在广度上是指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群体数量,而在深度上是指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性。

在现实的运用中,网络心理咨询常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如网络技术、咨询师不够、电脑数量等,从而使其服务远不能满足广大受困学生的需要。同样,因为咨询师资源的缺乏,一个咨询师可能要同时服务于多个受困学生,咨询师的服务质量和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网络心理咨询是互联网时代新型的一种咨询方法,其发展尚在探索期,技术和方法均不成熟,但它是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信息交流习惯的,且能够有效消除时空限制。所以说,网络心理咨询发展空间较大,是未来心理咨询发展的趋势。网络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元化,心理咨询需要这一新咨询方法的介入,与传统面对面的咨询方法并驾齐驱,为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1]邱芬,王翔。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科技广场,2009,(10).

[2]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

摘要:为更好地深入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后,生活的环境改变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开设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注重专业师资培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

(四)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班会、走访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

(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知识。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走出阴霾,摆脱困境,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情绪去面对各种挑战。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2]陈素红,胡小红,张西.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论文中心,2009(11)。

大学计算机基础结课论文精选

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已经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数量的多少,质量如何,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前途和国家的安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是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计算机教育普及和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计算机教育是我国计算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国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作为新世纪的必备工具,在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各个领域起重大作用。计算机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计算机技术也成为了当今社会上竞争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做课因材施教,改革教育方法等大量工作,使得大学计算机教育有了很的提升。

教学内容混杂。随着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个大学加大了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然而,在诸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改课题的研究中,很少有专门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这一群体本身的研究内容,也很少有针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的相关性问题以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本身知识结构、专业背景和在高校的工作状况的研究。现在的计算机教育不分难以程度,所教授的课程知识混杂。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冗余度太大;计算机高级语言多杂,没有一个国标来作为参考标准。同时也没有中国各地均有计算机培训,很多的所教知识不系统,没有一个总体的模式。在很多的大学教育教学内容太浅或太深,活着乎浅乎深,没有递变的过程。学生教育也是混杂不堪,所有学生都是同一进度,同一评判标准,扼杀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专业基础。

其次,教育模式单一。高等教育就是放幻灯片,看看视屏,简单的上级操作。师生讨论的时间基本没有,这个重要的环节被忽略。采取单一的老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模式。种种原因,课后实践不能更好的完成,课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大的突破,学生的很多学习受到了限制。教育模式急需改变。

最后是教学评价传统。教学评价只是期末考试,简单的课程考核。学生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学生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严重不足。课外学习意识低,所考核的教学规定的范围在教学的狭小范围内,在这方面已经扼杀了学生课外学习意识。

总而言之,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层次不分,教学模式单一,评价方法传统等问题。

二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种探究方法:

1.因材施教,教学分高低层次,分高中低教学班,适用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针对不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文科生注重学习microsoft的办公软件,以便今后的运用;理科的学习复杂,应该根据专业的需要学习重要的软件应用,像学习机械制图的专业可以学习cad、cam、solidwork、prog等二维,三维制图的应用。让学习分层次,分阶段的有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教学结合实际情况,尽量避免理论学习和实际脱节。理论教学必不可少,操作过程也是必须的阶段。理论的教学模式应该趋向多元化,而不是单纯的幻灯片,视频语音多元话教学。操作过程是重要的实习过程,练习内容应该给予发展的空间,开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鼓励创新意识,把创新意思作为一个学习评价的标准。把“要学”变成“学会”,转变思维方式,从根本生改变学生的学习动力。重视师生交流讨论,在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及时的帮助学生及时的解决疑难。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是单纯课本知识,保证学习与实际不脱节。

3.改革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很重要的,平时的评价总拿考试分数来取代一切,导致产生了很多的作弊方法和单纯课本复习。计算机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最重要的是应用能力。考核学生的应用情况才是完成对有一个学生学的好坏的真正考核。比如:在计算机基础中计算机的组装,主频和外频的选择,以及组装计算机可以作为实际的考核点;而网络基础上可以考察学生设置路由器,连接网线(正接、反接),网络ip的设定,怎样设置网络映射,联机共享等实际操作。所以在考核过程之中平时成绩必须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也是可以考核内容的参考文献之一,同时也给学生一个自主评价的空间。最终的成绩要结合平时分数,考试成绩,操作成绩来综合打分。

结束语。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改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内容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是当前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热门课题,产生的研究成果对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高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计算机在大学教育中是一门必修课程,在当今这个这个时代,计算机飞速发展,我们应该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能力标准,采用有效的数字话学习手段,因材施教,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是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确保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时俱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下,社会各界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逐年提高,这无形中给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现在各大高校多采用《形势与政策课》的形式,向高校大学生讲授我国现阶段的所处的经济水平以及国家近期所实行的方针、政策,只在乎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形式,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脱离实践,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更脱离了大学生心境的培养,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提高。

现代高校大学生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核心位置,备受家庭长辈与父母的疼爱,这也衍生了许多专属于他们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如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情绪化等,抗挫折能力较弱,心理素质较差,且现代高校大学生身心尚未全面发展,分辨能力较弱,当面对外界无益诱惑时,多数大学生往往会选择错误或者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此时,就凸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只有少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在大学生日常教育中展开,其余多数高校仅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助教育,以社团以及大学生主动参与的形式展开,且专职教师较少。由此可见,现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有待提高,两者必须有机契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出优秀的现代大学生。

首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补充思想政治教育之不足。众所周知,现在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流于形式化,教育形式较为枯燥,这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越发的走向书呆子的道路,政治立场坚定,道德也很良好,但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交流上却存在许多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或者变故,抗打击能力较低,情绪失控等,诸如此类的心理的“疾病”就会缠绕过来且短时间内不能自行消失。因此,为了扭转如今高校大学生的这种现状,我们必须明白,在对大学生进行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契合,使他们能够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思想政治,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其次,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之实效性。现代社会中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采用《形势与政策》的授课形式展开,多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较为呆板,而随着社会潮流的不断变迁,如此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眼前飞速发展的社会了,所以,现在开始有必要改变这种教育模式,充分了解现代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摆脱“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心态,以平常心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解放思想包袱,敞开心扉,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一)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必须重视全面发展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必须完全了解与认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良好的政治素养、思想品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同时,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极为重要的心理前提。将两者有机契合,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二)建立双重角色教师队伍。

在现代高校教育的基础上,将两者的有机契合,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逐渐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引大学生如何解决其所面对的思想问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改善心理状态。而如今高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育中,双重角色教师队伍缺乏,因此,建议在高等院校的教师培训过程中,有必要开设一门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的课程,将两者有机契合,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双重角色的高校教师队伍,进而培养出身心和谐、健康向上、具有优良思想道德品质与政治素养的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学结课论文【】

1、课上我们讲到了适应与发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爱情花开、情绪与压力管理和自我探索培养自信等方面的内容,哪一部分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请描述其中的知识点,并讲述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课上我们讲到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和团体咨询与治疗,请描述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两者的不同,并描述团体咨询中凝聚力建立的过程。

大学生心理学结课论文

摘要:大学时期也许是每个人遇到心理困扰做多的时期。例如,学业、情绪、人际关系、情感、性心理、大学生活适应、就业等问题。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心理困惑。也许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不一样,但是肯定会影响到自己。就个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大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也许通过自己能够调整过来,有些也许自己一个人也解决不了。我们会通过父母、好朋友、同学或者是网络来解决。小时候遇到事了,哭一哭也许就好了。前一分钟还在哭,现在已经笑着和小朋友去玩了。慢慢的长大,也许在也不会哭了。也羞于用哭去发泄,每个人会找到自己排解困扰的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自己。当你进入大学以后,可能一切又都变了。从小到大没有一个人离家这么远,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一切都是陌生的。每件事都要自己去考虑,去处理,没有人可以依赖。很多学生也许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困扰。朋友家人都离自己很远。没有人可以去倾诉,没有人可以去依靠。如果一时没有交到朋友。就会导致很多大学生去上网聊天,玩游戏,或者找男女朋友等,来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大学时期也许是每个人遇到心理困扰做多的时期。例如,学业、情绪、人际关系、情感、性心理、大学生活适应、就业等问题。

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因该怎么办呢?我们不能手足无措,感觉自己走进死胡同了,没办法了。我们不能有这种消极的想法。我们要积极的面对我们遇到的问题。要想办法去解决它,使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我们才能更健康的成长。使自己变的更加成熟。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八个方面去解决这些问题。

1、保持乐观的心态。

如果我们遇到心理问题了,不能消极抵触。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自己乐观的情绪。只有这样才可能尽快的解决自己的困扰。例如,学业问题。在高中是你可能你一个学习成绩很不错学生。感觉自己很有自信,没有人能与自己竞争,感觉自己是最好的。但是,上了大学好像完全变了,是个学生都比自己强。高中建立起来的强烈自信被打击没了。整天郁郁寡欢,完全没有学习的心思了。而且也不敢面对学习。慢慢的就在自己身上出现了逃课、不交作业等一系列在高中都不可能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情况只会更差。最后沦落为啥也不会,啥也没学到。每个进入大学的学生都不是差学生,每个人的水平也都差不多。所以我们不必要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很多。我们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变得积极向上,努力去学,而不是放弃。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落后,才能和别人能够竞争。

2、学会倾诉。

在大学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也会碰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也会有很多不愉快的事。

当然也可能受很多委屈。也许自己的情绪会变得很低落,甚至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时,我们要找一个倾诉对象把自己的事说出来。倾诉的对象可以是亲人、朋友、心理咨询师等。他们都会给你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让你走出情绪的低谷期,重新变得阳光乐观。千万不能把不舒服的事一直憋在心里,越积越多,时间久了会对你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3、保持内心平衡。

保持内心的平衡主要有三种方式,情绪自我控制、焦虑的减轻、自我转化。情绪自我控制只要有发泄、数数、深呼吸、联想释放等方法。发泄有很多中方式。例如,可以去疯狂的玩,去山顶上大叫等。深呼吸可以缓解自己紧张的心理,减轻心理压力。如果哪个人惹你生气了,你也许可以把某一件东西当作他痛扁他。从而达到发泄的目的。在国外有很多专门的心里发泄室,里面的东西随你破坏,以减轻自己的压力。能够保持平衡的心态。

还有就是自我转化。让自己的压力变成学习或工作的动力。努力的去学习,努力的去工作,忘掉所有的烦心事。

3、改变形象。

通过改变形象增加自己的自信,消除自己的烦恼。例如,学会微笑,走路时昂头挺胸、或者化妆。当你微笑着去面对生活是,生活是充满阳光的。如果你每天愁容满面,生活对你也会很吝啬。

当你感觉很自卑,没有自信时,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形象来增加自己的自信。你可以把自己打扮的帅一点或漂亮点,使自己心情变得好点,慢慢的增加自己的自信。

4、转移注意。

当朋友不理解你,而你又一时没有办法解释清楚时,不能一直纠缠在这件事上。而是要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去打打球,看看书,或者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当你运动完或者是看完书后,也许你的内心将会平静很多,也能够更清楚的认清事物的本质。才能找到合理的方式去处理它。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当你干一件事的时候,对另一件事的注意力会有所下降。这样使自己不过分执着于于一件事,而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5、理性认识。

俗语说:思想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所以我们所做的每一见事都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我们遇到问题是一定要冷静,理性的去分析。不能感情用事,而做出错误的决定。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一恶小而为之。这种做事习惯也会影响我们,增加我们的修养,提高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至于以后遇到问题时,能够表现的更成熟点。

6、自我实现。

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说:“在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害做决定。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实行。设定积极而有可行性的生活目标,然後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对是非之争辩,只要自己认清真理正义之所在,纵使违反众议,也应挺身而出,站在正义的一边,坚持到底。莫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与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心,将有助於自己潜力的发挥。与人坦率相处,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与痛苦。”

7、学会求助。

当我们遇到心理问题时我们要学会求助,例如我们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社会或者进行心理辅导。我觉得最好的求助对象是朋友。首先,朋友是同龄人好交流,也许他们会遇到同样的问题。看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或许对自己有帮助。如果是父母也许会有代沟,有些问题父母的观念不适应年轻的我们。心理辅导也是一个好的选择。老师比较专业,接触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对我们的心理问题也许会提出一些比较可行的方法。结束语: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了解了当你遇到心理问题时该如何解决。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课论文字集合

摘要:近年来,随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及一些社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更多的关注。文章从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途径与方法入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点,并试着提出一些对策,从而对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图分类号:g441。

1.以人为本。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的前提就是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思想觉悟、道德素质及“三观”等方面。随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从以客观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成“人的教育”。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平等的交流环境和人际环境,让大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我认知。

2.循序渐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形成合力。学校要发掘和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通过社团、协会等组织,为大学生搭建人际交往、文化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为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营造良好氛围;还要积极与学生家庭沟通,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共同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养成。

大学教师要提升相应的素质能力,灵活教学机制,改变和完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完善的支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体系。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积极与新时代、新思想相适应,精心进行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教案,采取多样化教学,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积极关注学生平日生活情况以及课堂状态,不断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化进程。

2.要做到“因材授德”

心理健康教育要“因材授德”。大学生个体都是有差别的,不同于其他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觀和价值观。新时代教师要树立一种“功夫应在教材之外”的教学精神,开放式教育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了解班级内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专长,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得以生根。

1.创新“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体统,依托丰富的互联网知识,通过线上教育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沟通与咨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分析,适时并全面掌握大学生近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要规范大学生的网络在线时间,合理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互联网观,避免学生沉迷网络。

2.创新“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创新“师德传递+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教师要努力挖掘自身的课堂教学优势,重塑自身形象,提升人格魅力,继而感染学生。用自身魅力影响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端正学习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代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思路与教学要求,启发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寻求好的工作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政治素养,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新一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牛临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

[2]韩春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

大学生心理学结课论文

摘要: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素质的竞争。面对严峻挑战,人们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强健的体魄,更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近年来国内的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他们的智能素质、人格成长和身体健康。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有效地分析和研究,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从而使他们能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因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处在青春期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心理承受力脆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第一,大学生都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极强的进取心,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看不惯,想不通,从而产生困惑和烦恼,加重了精神负担,出现失落、无聊、发泄心理。第二,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姣姣者,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父母心中的“小太阳”,而且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经受过逆境与困难的磨炼,只要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陷入苦恼、失望、愤怒,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出现心理障碍。第三,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激烈的竞争,繁重、紧张的学习,离开父母后的不同生活环境以及不习惯的生活方式使他们难以适应,从在家凡事靠父母必须转向靠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又从各个侧面冲击着他们的心灵和思想,给他们造成压力。越是敏感、进取心强的学生,压力感、紧迫感就越明显,越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这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人格。第四,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近几年大学生来自于学业和前途、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心理压力越来越突出,大学生自杀、犯罪等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增强其承受、适应环境的能力势在必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大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积极的认识,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提高心理素质。

3、重视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4、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协作。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专业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二,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确立远大的目标、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充实和完善自己;学会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在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抽调心理学专业人员以及经过培训的专门人才从学习、生活、品德修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帮助;也可以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供学生选修;还可以定期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和活动,吸引大学生们主动参与进来,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力,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分析学习成败的原因,减轻学习的压力;在生活上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正确处理恋爱、婚姻以及同学关系,合理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在品德修养方面,帮助学生正确、理智地对待挫折,提高其承受力,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学会关心集体和他人,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习惯。

第四,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对全体教师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广大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便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第五,重视广大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这是因为,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为人师表,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态度。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第六,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开展多姿多彩的学术和文化活动。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美化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其情操,启迪其心灵,激发其上进心,培养其愉快情绪,而且有助于大学生缓解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保持其身心健康。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目前就全国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已有一定规模,但许多高校从思想认识、师资水平到必要的条件都还难以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因此,各高校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此项工作,不能一哄而上。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虽有密切联系,但却不能简单地用德育教育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同时还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理论和知识的简单传授。

3、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引导其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大力加强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一项急待解决且要常抓不懈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唐惠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优化教育心理环境。大众心理学,2000,(3)。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10.

大学生心理学结课论文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冲突的不断加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普遍重视,中央已经陆续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一线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高度重视。

(一)生活环境的改变。

大学新生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大学时代开始了寝室生活,同学之间的距离近了,各种隐私也暴露无余。同学之间的矛盾也自然而起。很多新生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不免在心里造成失落与孤独感。笔者曾经有位学生,饭卡坏了自己不会补办,且不敢和老师沟通,让父母在千里之外的江苏打电话给辅导员老师。可见很多学生出生在温室的环境中,到异地求学还不能完全独立。

还有,有的同学天生身体有残疾,可能从小就会有些自卑感,到了大学,父母不在身边,孤独加上自卑感,会使得他心理承受更大的压力。这种因为环境改变所产生的压力与失落,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久而久之,必然会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大学生恋爱。

大学生已进入成年阶段,父母多不在身边,渴望与异性恋爱。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多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包容、忍让。且多数同学尚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往往是出于寂寞,好奇,随大流而去谈恋爱,这样的初衷往往会导致恋爱的不如意或是失败,最终导致心理压抑苦闷,甚至出现轻生、心理变态导致性取向出现问题等。

(三)学习考试等自身原因。

大学的课程,老师讲课的速度很快,篇幅较长。很多同学开始并不适应,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致使心理上产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怀疑,所以很多新生刚到大学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落后了,堕落了,没有以前努力或是即使努力也很难有好的成绩等等。破罐子破摔,逃课睡觉,迷恋网络游戏聊天等,深陷虚拟的环境中不能自拔,产生恶性循环。

(一)大学生入学后存在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问题。

辅导员可通过开班会和个别谈话辅导等形式,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我国中学阶段性教育的不到位,不少大学生在两性关系上存在不少困扰。辅导员可通过讲座、演讲和讨论等形式,及时澄清同学们对两性关系的困扰。大学生由于某种挫折,无法解脱的时候,会自卑,甚至有可能通过自杀等过激行为来消极面对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正面鼓励,引导班级同学对其关心,帮助其注意力转移等方法对其进行辅导。这种辅导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具备新需要的知识和技巧,掌握全面的信息,理清事情的原委。

(二)辅导员参与学校心理咨询和问题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工作。进行早期发现与预防。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是开展一切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辅导员要对每一位新生通过填写“心理健康问卷”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中筛选出有问题,有症状的同学进行备案。与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取得联系,可约请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到心理咨询中心,做到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在必要情况下,辅导员手中的学生心理调查资料,也可以成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咨询时的补充材料。因为,辅导员与学生长期生活在一起,可以通过直接或者班级干部、寝室同学等间接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因此,辅导员可以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提供更多鲜活的一手材料,协助其做好咨询工作。

(三)注意关注特殊大学生。

特殊大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不好临近毕业可能不能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遭受突发性重大变故、身体有慢性疾病或重大病史、遭遇重大感情危机且情绪反应较激烈、情绪极端不稳定有严重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的大学生等。他们是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这些大学生身心不够健全,极易出现问题,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此类大学生的管理已经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对重点大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不代表只做这一部分人的工作,还要加强日常调研,全面把握大学生信息。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和艰巨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各项措施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吴洋,孟小茜。浅议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j]。知识经济,2011(19)。

[2]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大学生结课论文范文参考

xxx温州医学院委员会党校仁济学院分党校第四期培训班,为期一个月时间的党校学习,终于要结束了。虽然中间断断续续,但是经过这次的党校学习培训,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提升。它使我懂的进入该组织的光荣性与使命性,在之前我对党性的认识是模糊的,对党的工作可谓是一无所知,然而就在党校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对于我来说可谓是发生了质的飞跃,也使我懂的了许多做人与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如何做一个合格的xxx员的需求。使我对党的知识和组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使我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xxx!

这次培训着重的介绍了20xx年“两会”精神的学习和精神的学习。“两会”一个我听着很熟的名词,实者一点也不了解的东西。它原来是全国xxx和中国人民xxx的简称。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某届某次会议。今年刚刚结束的两会是十一届xxx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

^v^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xxx,“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而两会上核心议题可以理解成是两会的精神,两会精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我们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去定义它,但我觉的得两会的核心议题应该算是两会精神的最好体现。而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和人大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两会精神。

20xx年,在经历了雪灾、骚乱、地震、食品安全等危机,又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以及神七发射成功的喜悦,进行了改革开放30年的总结回顾之后,面对着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困惑,进入20xx年的中国还将面临着许多实际困惑。面对着民生、经济发展、和谐文明建设等难题,两会对上一年度的建设成就和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总结,集中讨论了20xx年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热点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社会民生,科学决策并审议通过了一系列深化改革,保持经济增长,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保障民生的决议法案,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党的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党的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xxx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xxx思想、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要深刻领会党的的主题,深刻领会党的xx大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深刻领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任务。

党的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同时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xxx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

通过党校培训,我认识了党史、党章、马克思列宁主义、xxx思想、xxx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懂得了入党程序及注意问题及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xxx员。要求我时刻马克思列宁主义、xxx思想、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以一个xxx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完善自己。

同时我也认识到要进入共产主义思想的大门,成为一个合格的xxx员,并不那么简单.这不但要从理论上弄懂什么是共产主义,而且要坚信和实行,接受血与火的洗礼,经得住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等种种严峻的考验.对于这一点,革命老前辈、教育家徐特立曾经讲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参加xxx意味着无条件无保留地献身革命,而^v^不是为达到什么个人的目的,不是为个人地位、报酬和享乐.如果是胜利则来,困难则去,有利则来,不利则去,只能同享乐,不能共患难,这还叫什么革命者,更谈不到加入xxx.这种人离共产主义思想的大门远得很,说得确切些,他们连共产主义思想的大门都还没有看到哩.^v^徐老在这里,提出了进入共产主义思想大门的标准,就是看能否^v^无条件无保留地献身革命^v^.这一点,也正是党的十二大通过的xxx章所要求的:^v^中国xxx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v^这一要求在xx大修改后的党章中仍然强调着.

同时我个人认为要达到这个要求,就不仅仅是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入党,也就是要加强思想意识的修养,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对共产主义有坚定的信仰,信之弥坚,才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不计较个人的地位和报酬,做到^v^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v^,始终保持共产主义的坚定性和纯洁性.

大学生心理学结课论文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广大学子,旨在分析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其调试策略。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使得当代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虽然传统的包分配制度的取消为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由于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岗位,且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苛刻,以及大学生本身所经历的挫折与磨难比较少,对压力的承担能力不够。许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正常择业,严重者还会影响日常生活与学习。因此,关于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误区的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正确有效的面对社会压力。

1.1怯懦心理。

单纯的校园生活,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害怕面度社会上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害怕自己做事不妥当受到别人轻视或者处罚,有些甚至因为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而产生各种消极想法。因为这些种种的害怕与怯懦,使得他们前怕狼后怕虎,做事时总是想着别做错了,而显得畏首畏尾,不仅不能表现自己的真实风采,长期以往还会造成心理上的压抑。而这样的表现在求职的过程中更会加剧用人单位对自己的不满。

1.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表现为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较低。常表现为不能勇敢的表现自己,缺乏自信,喜欢听从别人,不敢发表自己的言论。一些来自农村或小城镇的大学生由于家庭地理条件的限制感觉不如他人见多识广,且择业时可能会受到大城市对内保护策略的限制,常常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相貌平平,学业平平,没有任何优势,因而对自己不自信;还有一些学生受到挫折后就贬低自己,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产生自卑心理,变得萎靡不振。对于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健全的大学生来说,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遇到挫折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因为这些原因产生的强烈的自卑心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择业和正常生活。

1.3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表现为对自己评价和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名牌大学就读的以及学习热门专业的大学生身上,认为自己拥有社会所急切需要的一技之长恃才傲物在择业时摆架子,挑职位,对薪水,工作条件一挑再挑,对稍有不满的单位就加以拒绝,却不曾想十全十美的职位少之又少,就这样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就业单位迟迟不能落实。

1.4焦虑心理。

面临毕业时很多大学生都会出现不等程度的焦虑心理,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焦虑,有的同学为市场经济的变化莫测与竞争的风险而担忧;有的为就业城市的选择而焦虑;还有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他的同时面临着感情上的危机,不仅为自己的就业焦虑还担心俩人工作能否在一起。适当的焦虑不会对他们的生活和择业带来阻碍,还能够促进大学生择业的积极性,然而,许多大学生在家受到父母的呵护,在学校有老师协助,心理承受能力相当有限,毕业时受到一些挫折的冲击就可能出现过度焦虑的情况,如不能及时缓解,则可能出现失眠,身心疲惫等症状。

1.5求稳心理。

就业制度的改革给广大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同时也加剧了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当今的大学生非常清楚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下竞争的残酷性,很多毕业生就是害怕面对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在找工作时只求稳定安逸铁饭碗,贪图眼前利益,不愿意为未来奋斗,不去想以后的发展道路,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意志的消沉,不利于自己终身的发展。

1.6依赖心理。

当今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独身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的保护,在学校里老师又成了理所当然的被求助者和依赖者。从小就形成的依赖心理同样会带到求职择业的过程中,缺乏主动积极的竞争意识,犹犹豫豫,缺乏信心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依赖父母,依赖各种社会关系去寻求工作。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已经被人们形象的形容成是父母实力的比拼,而不再是大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拼搏,这种就业途径现在已经为很多大学生和家长们所默认,这样下去大学生何时才能独立于社会,依赖心理往往也会成为择业路上的绊脚石。

1.7功利心理。

功利心理,指人们对名利追求的心理。就业制度改革新制度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过分注重经济效益,重视实惠的物质条件,向往中心和沿海发达城市,忽视个人长远发展。他们在择业时也有为国家社会奉献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家长的阻挠,他们选择的往往是个人利益,把有助于个人才能发展,经济收入好等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偏远贫困地区这些极度缺乏渴求人才的地方,广大毕业生却常常避而远之。

1.8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择业时也常常遇到,这种心理在择业时表现为不知道何去何从,盲目跟随别的同学,向大城市涌进,甚至在选择职位是也是先看哪个职位报考的人数多,这些现象在那些没有正确意识到自己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同学身上表现得尤其显著,因为这种心理毕业生择业的选择减少,道路越加狭窄,是择业时的又一阻碍。

2当代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又称心理冲突,是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两种以上相互排斥的动机所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是心里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其实大学生毕业之时怀有矛盾心理并不奇怪,但过分而长久的矛盾心理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2.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大学生涉世不深,阅历浅薄,对理想的追求远大且充满激情,而现实中择业道路却是布满荆棘,没有理想的那么好的就业机会。由于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择业时理性与现实的差距没有充分考虑,所以在择业时这种矛盾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往往产生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大学生心理学结课论文

本文以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调查工具,对长春大学大一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症状较女生表现明显,恐怖症状低于女生;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理工专业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其中敌对症状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一个特殊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认识还不够深刻,情绪丰富且不稳定,意志力较为薄弱,他们从父母包办代替的生活走向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因素发生变化,导致他们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不适应的情况。同时,大学阶段也是个体建立自我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如果当个体遇到内心困惑时,没有及时得到老师、家人或者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难免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群体的心理问题特点,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将对预防和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大学3,681名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施测3,681人,有效测试3,644人,有效率为98.99%;其中男生1,791人,女生1,853人;汉族3,342人,其他民族302人;理工专业学生1,318人,文科专业学生465人,艺术专业学生339人,综合专业学生1,522人。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该量表共90个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饮食等方面)十个因子,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即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严重=5),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三、调查程序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由各学院心理辅导员担任主试,通过心理测试软件对学生进行调查。最后,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调查结果。

(一)不同性别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六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恐怖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

(三)不同专业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在不同专业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敌对因子在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以下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发现,理工专业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四个因子得分中高于文科专业学生,其中敌对因子分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因子得分高于文科专业学生。

五、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性别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症状较女生表现明显,恐怖症状低于女生,总体来看,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而已有相关研究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较多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但还有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极其微弱,或者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男生。这个结果可能与样本选择和被试测试的认真程度有关,需进一步研究。但本研究结果表现出了男性的社会角色特点,长久以来男性的社会角色特点就是坚强、勇敢、有责任感,使得男生在面对困难时,较多采用忍受和自我封闭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这与我国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不同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趋于一致,所以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无显著差异。另外,被调查的大学生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与文化熏陶,所以样本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如果对至今仍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被试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不同专业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由表3可知,理工专业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其中敌对症状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已有研究多认为文科专业学生的心理症状较多,且严重程度明显高于理科学生,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而本研究结果显示理科生的心理症状较文科生多且明显,可能因为理科生与文科生相比,较不善于表达,性格多偏于内向,当遇到心理困惑时,一般不愿意向他人倾诉,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所以较易形成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等心理症状。另外,本研究中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生明显,可能是因为多数艺术专业学生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通过学习艺术考上大学,此类学生中不乏有很多高中时的叛逆青年,所以导致艺术生整体测试结果的敌对症状较高。

【参考文献】。

[1]崔爱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

[4]张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

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形式与政策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竞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含经济贸易、教育科技、国防军事、宗教等等,但更深层次的竞争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竞争,则国家安全很大程度体现在制度安全上。

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简单来说,国家政治制度和政策方针便是国家治理体系,能否做到政策的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则是治理能力的强弱主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问题,视制度建设为最大的政治。我们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那么我们进一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人民更加富裕,生活更加幸福?这就有赖于中国政治制度和政策的进一步的细微调整使得其指导原则和方针政策符合当今现代化的整体大环境,事实求是的推进和加强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现在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保证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问题。因为由于中国的人治背景,导致很多非常好的正确的政策不能贯彻实施,领导者本身因为缺乏法律和人民的监督贪污腐败等,这些因素都导致我们的治理能力落后于国际治理体系,远远没有达到现代化的标准。所以要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必须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呢?我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管理国家事务的层面上,人民群众不能进行直接管理,国家治理毕竟是少数。

人管理多数人的体制。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人民群众对党和。

政府进行监督。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虽然弱小,但是一定要注意到自己所。

起的作用。要关心国家大事,参政议政。主要途径有,第一向地方或者中央人。

要即使向上级反映,争取把错误扼杀在摇篮之中。第三,有能力的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身份,进入政治圈,代表国家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

第二,中国社会由于文化和制度原因,虽然根据西方的模式创造了法律,但是整体来。

说,中国还是人治社会,但是人治社会有一定的弊端,人难免会因私情做出不。

公正的判决和判断。所以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就要真正的从人治社会转变为法。

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相关的法律武装自己,以备不时之需。

第三,对于依法处理自身事务,就需要我们在提高法律意识的基础上,知法,守法。

一个人只有在管理好自身事务的时候,才能够有时间去管理除自身以外的事务。

古语讲,修身,治国,齐天下。修身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只有基础打好了,才。

能够继续下一步的宏图伟业。但是在这里的修身,适应当代现代化的大背景就。

需要我们依照法律来处理管好自己的事务。明知犯法的事情坚决不做,严格依。

照法律程序办理自己的事务,绝不能循私情。要心中有法,以法为准则。

社会主义建设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光明,走向共产主义的美好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就是这一印证典型之体现。相信以后也会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国情进行微调,一步一步的引领我们走向共产主义。但是在实现这一宏伟蓝图除了党正确的带领之外,还需要民众积极的拥护,紧跟党的步调大步向前迈。相信共产主义的美好时代一定在不久的将来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