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总结>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专业14篇)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专业14篇)

作者:念青松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反思和思考的过程,让我们审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为下一个月的工作做好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月工作总结的样本,供大家在写作时参考和借鉴。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总结

重点坚决打好我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坚持保护优先、源头减量,问题导向、系统施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落实责任、形成合力的基本原则,强化污染治理、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突出重点,强化举措,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到2020年,实现“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一保”,即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农村饮水安全更有保障;“两治”,即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三减”,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用水总量;“四提升”,即提升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超标水体水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环境监管能力和农村居民参与度。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按照“减量优先、鼓励分类、城乡统筹、综合治理”的原则,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规范处置农村工业固体废物。2020年底前,要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全区农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实现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优化农村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实现农村河湖及水库河长湖长全覆盖,发挥河长湖长对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的协调作用。大力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提升农村水环境。2020年完成4个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区所有乡镇政府驻地、美丽乡村中心村,及重点流域周边、水源地重点地区及环境敏感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对新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维护资金没有保障的,不得安排资金和项目。(区农业农村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是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推进养殖生产清洁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优化调整畜禽养殖布局,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升级,带动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引导生猪生产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江北地区(非禁养区)转移。推广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和干清粪、微生物发酵等实用技术,实现源头减量。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严厉打击生产企业违法违规使用兽用抗菌药物的行为。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加快实施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化等水产养殖设施标准化改造。

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积极申报和组织实施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鼓励和引导第三方处理企业将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进行专业化集中处理。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因地制宜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等技术模式。到2020年,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严格畜禽规模养殖环境监管。推动畜禽养殖场配备视频监控设施,记录粪污处理、运输和资源化利用等情况,防止粪污偷运偷排。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着力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到2020年,大型规模养殖场实现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全配套;到2020年,所有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三是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和水生生态保护。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积极发展湖泊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连片池塘尾水集中处理模式等健康养殖方式,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进养殖节水减排。发展不投饵滤食性、草食性鱼类增养殖,实现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严控河流、湖泊投饵网箱养殖。大力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修复水生生态环境,加强水域环境监测。

四是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全程绿色防控,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意识和技能。集成推广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等绿色高效技术,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严格执行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推广高效缓控释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型产品和先进施肥施药机械。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配统施、统防统治等服务。引导发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带动绿色高效技术更大范围应用。到2020年,全区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力争实现负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药使用量与基期(2020-2020年平均)相比减少1%。

五是加强秸秆、农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切实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强化乡镇办秸秆禁烧主体责任。重点区域建立网格化监管制度,在夏收和秋收阶段加大监管力度。严防因秸秆露天焚烧造成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加快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利用模式,建立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体系、产业技术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到2020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0%以上。

农业面源污染

1.1养殖业和农药、化肥的污染与工业固体废弃物相比,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类粪便量是其的2.7倍。

并且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建设了大批养殖场,但是这些养殖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没有相应的环境管理机制,很多养殖场随意排放畜禽粪便废弃物,从而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污染。例如,产养殖场中为了使水生植物获得生长,会散播一些肥料,同时加上鱼类粪便、饵料沉淀物等的随意排放,对湖泊和水库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并且如果不及时处理畜禽粪便,在堆积发酵之后,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产生硫化氢、氨及甲基硫醇等有害气体。其次,粪便能够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其具有比较强的淋溶性,经过大量堆积成土质过肥,能够使农田的土壤降低或失去生产能力。

而近年来,为了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农户使用了大量的`农业,农药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到了40%.并且很多地方仍然使用一些被禁止的农药,这些农药毒性大,具有化学和生物稳定性,其中80%~90%通过地表径流流失,农药的残留会流入沟渠荷塘,污染当地的水体。另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提升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我国开始广泛、大量地使用化肥,从而对农业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大量的废氮、废磷的流失严重污染了地下水,湖泊、池塘等水域中的水藻生长过旺,水体缺氧,导致水生生物难以生存。

21世纪,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已经被超强度利用,为了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带来了严重的面源污染。

1.2焚烧秸秆和农膜的污染农膜技术的使用产生了大量不溶解、不腐烂的废旧残留物。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农膜产品达到了100万t以上,残膜率达到了42%以上,有50%以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渗透功能,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减产,并且对农产品也带来了污染,且农膜中的微量环境荷尔蒙物质还会危害健康。

另外,农村的秸秆利用率太低,农民处理秸秆大多数通过焚烧,这样不但浪费了秸秆中的有机营养物质,还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1.3生活用水和固体废弃物20xx年,农村年废水量达到了200亿t以上,由于没有配套的排水管道,自来水的普及使居民的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严重污染了地表水,排向室外或街道的污水通过入渗严重影响了地下水。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每年增加生活垃圾达到了300万t以上,随意堆放的垃圾不但滋生了病毒细菌,还占去了大片可耕地,严重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例如,20xx年我国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达到了3亿t以上。大部分垃圾都露天堆放,其产生的渗透液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

2.1科学确定控制目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严格控制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活动,禁止排放养殖污水,严格对使用的农药进行控制,防止造成大面积的水质恶化现象。同时,为了逐步降低农业面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优化农业生产和投入结构,实现有效调整,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控制好农业面源污染。其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强度要降低,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比重要增加,秸秆综合利用率及农膜回收率要逐步提高,还要提高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的利用率。

2.2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立足当地农业资源特点与产业,结合国家级生态区创建,通过一系列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如在农业园区推广养殖+沼气+中职模式的生物链生态工程,建立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方式和生物防治工程,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推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等,建一大批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改变,扎实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进程,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合理施用农药,减轻农业自身污染首先,为了控制或减少氮肥使用量,农田要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协调氮磷钾施用比例,培肥土壤地力,增加硅肥、锌肥等的使用量,推广高浓度复合肥及作物专用配方肥,逐步淘汰容易挥发流失的化肥品种,提高化肥利用率。同时,要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使用农药时要采取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大力推广诱虫灯、防虫网等无害化防治技术,减轻环境污染,使用化学防治和非化学防治相协调技术。其次,要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等模式,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力度,提高其利用率。

另外,要集中收集和卫生填埋农膜,从源头上防治白色污染,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农牧,并且推广“养殖-沼气池-种植”等配套循环发展模式。

农业面源污染

我们镇确定了生态兴镇战略,积极发展生态观念,按照农业发展生态工作理念,实现生态全面发展。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出台鼓励生态发展的优惠办法,进一步优化服务机制,加强协调沟通,努力实现生态经常化。

二是发展生态建设。围绕建设生态环境基地目标,加快规模专业镇场项目规划,积极抓好生态广场、生态城镇等一批在环境建设的续建工作,新上了蔬菜配送中心、进一步盘活资源,提高效益。使我镇变成环境发展镇。

三是加快生态发展。积极培育生态服务镇,启动了生态建设,规划建设专业生态配送中心,发展壮大生态农业,积极开展生态服务,优化生态环境,以生态带动物流。

四是搭建开放生态发展平台,形成全方位合作新格局。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充分发展生态资源优势,推进园区生态建设。真正做到远抓林果近抓牧,当年抓好经济作物,全力发展生态农业。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城镇向经济强镇跨越的必由之路,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是财政增收的重要保证。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有一批经济项目作支撑,没有项目就没有投入。我们镇坚持以城镇化、生态化和农村现代化为载体,实施“生态兴镇”战略,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生态互动”成效明显,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抓住产业加快转移等有利时机,实施“生态互动”发展战略,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工业企业,扶持生态企业发展,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生态兴镇竞争力。

教育引导创业者围绕产业上项目、创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迈进,逐步把小产品融入大产业。同时选准保护地、经济林、牛羊禽的发展,结合实际上项目,结合市场做文章。

近年来,我镇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利部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相结合,长、中、短期效益相结合,工程措施、林草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共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条,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其中条小流域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整修水平梯田万亩,垒谷坊坝万道,挖鱼鳞坑万个,造林万亩,其中经济林万亩,水保林万亩,用材林万亩,风景林万亩,种草万亩。

一是经济效益。在小流域治理中,通过兴修梯田、条田、改造滩地、发展经济林,实行果粮间作,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和商品率,全镇治理程度达70%、年人均粮食产量公斤、年人均纯收入元以上的优质高效小流域已达多条,其土地利用率和商品率都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大规模植树种草和封育治理促进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随着治理区综合治理开发初级产品基地的建立,促进了地方果品加工厂、饮料加工厂、肉食加工厂等企业的兴起,形成了“市场连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连产品”的水保产业链,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二是生态效益。经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比例由治理前的30%提高到90%,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0%提高到40%。水保工程的兴建、林草面积的增加、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提高了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拦沙减洪效益显著。

三是社会效益。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解决了农村“三料”俱缺的问题。环境的改善,物质的丰富,收入的增加,农村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质也得以普遍提高。水保产业的形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及再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购买力的增强,消费档次的.提高,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小流域治理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现在出现了山绿水清、经济繁荣、安定团结的新景象。为解决镇村人民的贫困问题。近些年来,在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利用本村大面积荒山资源,开展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人均粮食由治理前的公斤增加到公斤,人均纯收入由元提高到元。

一是领导重视,真抓实干。领导重视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县委、县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水土保持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各级政府每年两次向同级人大专题汇报报水土保持工作的制度。有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的乡镇明确规定,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乡(镇)、村三级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考核内容,层层签定责任状使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落到实处,年终由县委、县政府组织考核,依据考核结果论功行赏,决定领导干部的降免升迁。

在生物措施上,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群众利益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灌则灌,宜农则农,宜草则草,形成成网、成片、成带的生物防治体系。创造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如干旱阳坡水土保持造林技术、山区“三用路”设计与施工技术、山地微灌技术、地埂生物配置技术以及薄膜覆盖、穴施肥水、毛根蹬瓶、固体水、营养袋等先进实用技术,使果树成活率均在90%以上。同时,积极推广、引进和繁育赞皇金丝大枣、薄皮核桃、日本甜柿等名、优、特林草品种,为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针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社会性和群众性特点,我镇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精品示范工程建设。针对山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区域化分布的特点,在不同的类型区选出示范小流域,提出优化的治理模式,目前,全镇已建成条各具特色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样板,多个治理示范片,形成以小流域为代表的丘陵区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代表的自然风景区治理模式共种治理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一批高科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精品工程。

一是服务新农村建设,发展特色农业。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取得突破,破解了交通制约瓶颈。继续加快“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组织指导好农户和企业拓展农产品镇,搞活农产品营销。坚持重点推进、全面铺开,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生态互动项目,培育农业镇主体,促进了全镇生态化。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区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工作要求,突出节水、减肥、减药、畜禽粪污、秸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深入落实《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xx)经济带的实施方案》(x发〔20xx〕x号)等文件精神,多举措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着力推广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近年来,我区着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施药。一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信息公示栏宣传、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等形式,加大推广力度,使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采取科学、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实施防虫网、诱虫器、杀虫灯诱杀等治虫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比例;编印《病虫情报》,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减轻农药污染。

二是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我区按照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区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瓜果、蔬菜、优质稻米和特种水产等主要特色产业,以建设无公害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争创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牌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到20xx年,全区培育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永兴岛甲鱼、西红柿、小麦);绿色农产品认证4个(普济圩稻米、白鱀豚食用油、添秀葡萄、佘家贡姜),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媒鸭)。成功创建了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森林体验基地”。

三是积极推行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通过科学采用粉碎还田、深耕翻耕轮作等方式,推进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对秸秆还田机具进行补助。以秸秆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饲料化“五化”利用为抓手,着力提升秸秆产业化利用水平,全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普济圩农场建成一处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年底正式投产使用。20xx年全区农作物秸秆总量约x万吨,秸秆综合利用总量x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x%。

四是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20xx年7月,区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郊区畜禽养殖区划定方案的通知》(x政办〔20xx〕x号),对我区畜禽禁养区进行了划定。20xx年区政府制定了《郊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x政办〔20xx〕x号)和《郊区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郊政办〔20xx〕x号)。深入推进全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各乡镇办通过认真分析辖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形势,采取对养殖污染重的规模以下畜禽场户及时下达拆除、搬迁通知书,对非禁养区的养殖场下达限期整改达标通知书等分类措施推进污染治理。20xx年年底完成了长江沿线5公里范围内共计261家畜禽养殖场户整改工作任务。主要根据养殖规模、养殖模式和产生的粪污量分类实施了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建设化粪池、干粪堆积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池、种养结合全量还田、粪污资源化利用、关闭退养等措施,畜禽面源污染整治成效明显。

五是积极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区农牧和环保部门加强配合,大力指导各乡镇办引导畜禽养殖场户因地制宜推广污水达标排放、污水肥料化利用、固体粪便堆肥利用、粪便垫料回用、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等各类粪污排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鼓励发展绿色农业,有效化解畜禽业污染问题。20xx年全面完成15家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经验收合格后投入利用,做到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污通过设施贮存堆沤腐熟,不会污染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养殖场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蝇蛆等寄生虫明显减少,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20xx年全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x%,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x%。

六是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我区按照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区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瓜果、蔬菜、优质稻米和特种水产等主要特色产业,以建设无公害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争创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牌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到20xx年,全区培育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永兴岛甲鱼、西红柿、小麦);绿色农产品认证4个(普济圩稻米、白鱀豚食用油、添秀葡萄、佘家贡姜),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媒鸭)。成功创建了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森林体验基地”。

重点坚决打好我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坚持保护优先、源头减量,问题导向、系统施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落实责任、形成合力的基本原则,强化污染治理、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突出重点,强化举措,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到20xx年,实现“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一保”,即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农村饮水安全更有保障;“两治”,即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三减”,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用水总量;“四提升”,即提升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超标水体水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环境监管能力和农村居民参与度。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按照“减量优先、鼓励分类、城乡统筹、综合治理”的原则,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规范处置农村工业固体废物。20xx年底前,要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到20xx年,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全区农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实现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优化农村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实现农村河湖及水库河长湖长全覆盖,发挥河长湖长对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的协调作用。大力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提升农村水环境。20xx年完成4个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xx年,实现全区所有乡镇政府驻地、美丽乡村中心村,及重点流域周边、水源地重点地区及环境敏感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对新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维护资金没有保障的,不得安排资金和项目。(区农业农村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是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推进养殖生产清洁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优化调整畜禽养殖布局,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升级,带动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引导生猪生产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江北地区(非禁养区)转移。推广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和干清粪、微生物发酵等实用技术,实现源头减量。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严厉打击生产企业违法违规使用兽用抗菌药物的行为。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加快实施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化等水产养殖设施标准化改造。

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积极申报和组织实施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鼓励和引导第三方处理企业将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进行专业化集中处理。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因地制宜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等技术模式。到20xx年,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严格畜禽规模养殖环境监管。推动畜禽养殖场配备视频监控设施,记录粪污处理、运输和资源化利用等情况,防止粪污偷运偷排。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着力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到20xx年,大型规模养殖场实现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全配套;到20xx年,所有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三是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和水生生态保护。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积极发展湖泊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连片池塘尾水集中处理模式等健康养殖方式,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进养殖节水减排。发展不投饵滤食性、草食性鱼类增养殖,实现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严控河流、湖泊投饵网箱养殖。大力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修复水生生态环境,加强水域环境监测。

四是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全程绿色防控,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意识和技能。集成推广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等绿色高效技术,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严格执行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推广高效缓控释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型产品和先进施肥施药机械。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配统施、统防统治等服务。引导发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带动绿色高效技术更大范围应用。到20xx年,全区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力争实现负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药使用量与基期(20xx-20xx年平均)相比减少1%。

五是加强秸秆、农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切实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强化乡镇办秸秆禁烧主体责任。重点区域建立网格化监管制度,在夏收和秋收阶段加大监管力度。严防因秸秆露天焚烧造成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加快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利用模式,建立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体系、产业技术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到20xx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0%以上。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白银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工作作为推进全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不断深化思想认识,细化工作任务,强化问题整改,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采取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完善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履行主体责任,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等方式,落实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养殖户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和粪污资源化利用上,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专项整治活动,大力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技术培训、项目示范和技术引导,对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开展全面督查,针对存在的粪污处理设施设备不配套、无粪污处理台账、雨污分流设施不规范等问题,通过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督促规模养殖场配套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共检查规模养殖场673家,下发整改通知书60多份。2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9.26%,畜禽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6%。

二是大力推进农膜回收及尾菜处理利用。按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农民积极参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思路,从做好农膜源头防控、完善回收网络体系、加强示范县区建设、建立监测评价体系、强化科技支撑等方面统筹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20-年全市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的各类企业12家,建设“四有”乡、村回收网点67个,培育流动回收经济人136家(其中培育专业化回收组织50家),扶持建设14个废旧地膜机械化回收服务组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完善。20-年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4.98%。

三是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结合“创城”、“全域无垃圾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等行动,把秸秆禁烧工作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空气质量的主要工作来抓,每年派出督察组开展秸秆禁烧督查工作,对工作不力的乡镇进行了通报。我局通过加大秸秆利用技术示范培训和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化利用等模式,依托精准扶贫开发和牛、羊大县建设、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粮改饲等项目的实施,整合发展资金,扶持重点养殖村、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推进秸秆饲料转化利用加快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利用进程,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解决秸秆随意堆放腐烂、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20-年全市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6.57%,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

四是大力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制定印发《白银市20-年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方案》《白银市20-年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方案》,指导县区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化肥减量增效方面,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改进施肥方式,加大新肥料新技术应用,通过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0-年化肥使用量预计16.2万吨,化肥利用率达到40%。农药减量控害方面,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下达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加快新型植保机械推广应用步伐,进一步提高农药施用效率和利用率。大力扶持发展植保专业服务组织,提高防控组织化程度,强化示范引领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和技术到位率。全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20-年全市农药使用量减少到871.65吨,农药利用率达到41%。

五是大力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认真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开展排查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对会宁县、靖远县、平川区、景泰县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排查,就化肥、农药使用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对存在的水源地内种植户进行了指导,督促县区和农户签订化肥、农药使用协议,确保化肥、农药使用逐年减少或使用农家肥和停止使用农药,从源头控制对水源地的污染。

六是大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市农业农村局与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制定印发《白银市耕地土壤质量类别划分实施方案》(市农发〔20-〕302号)和《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市环发〔20-〕8号)《白银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实施方案》(市农发〔20-〕263号),召开了由靖远县、景泰县、白银区、平川区耕地质量类别划分县区技术人员参加的市耕地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安排部署会议,邀请了省地矿局三勘院技术人员对耕地土壤类别划分工作进行了讲解和培训,各县积极申请经费、制定土壤类别划分方案。目前已完成白银市、会宁县、景泰县、靖远县、白银区、平川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完成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任务,安全利用完成面积11657.85亩,完成任务面积8500亩的137.15%;严格管控完成面积8992.64亩,完成任务面积8900亩的101.04%,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以上。

七是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风貌革命,制定实施《白银市农村“风貌革命”行动方案》,着重做好村庄“三清一改”,以网格管理作为抓手,聚焦主攻方向,化小单元作战,激发全民积极性,从面到村到人解决问题,对城乡环境进行了一次大整治、大清理、大绿化,共整治厕所12014处,规整农户庭院70884处,拆除旧房危房11203处,拆除残垣断壁13045处,填埋沟壕7692处,拆除广告牌匾43653处,治理农村生活污水2022处,整治农村道路6487.46公里,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厕所革命,借鉴“四抓四促”成功经验,对乡镇卫生厕所改造实施“三色”管理,实行半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每月按进度排名,严格按照卫生厕所标准要求,新建改建卫生厕所27789座,完成目标任务的101.5%。村庄清洁行动,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全市69个乡镇共组织发动领导干部、村民群众60万余人次,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6.8万吨,清理村内水塘1392口,清理村内沟渠1.06万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3.1万吨,清理乱搭乱建、烂墙烂圈等3.4万处,清理积存垃圾29.5万吨,整齐堆放秸秆、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12.7万处。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保洁有人员、堆放有场地、运输有车辆、处置有去处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持续完善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着力解决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运转不规范问题,全市共有各类保洁员6029人,垃圾转运车1252辆,建有垃圾池5236座,整改省全域办无人机航拍垃圾点3166个。

一是资金保障不足。省、市支持农业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总量不足、覆盖面小,对废旧农膜回收企业、从事种养殖等方面农户、合作社进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激励作用没有凸显。

二是专业技术匮乏。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技术投入不足,新技术、新化肥、新农药和新机具引进、研发能力较弱,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尤其是绿色化肥、绿色农药、可降解地膜等由于产量低、价格高,影响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还田利用技术标准、规范还不够完善,资源化利用技术力量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服务质量。

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方面宣传培训还不完全到位,农民对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认识不够,公众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消费意识不强,且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大部分农户存在种植绿色农产品积极性不高,在农药化肥使用量上仍然不科学、不规范。

一是农药减量控害方面进一步健全农药行业监管机构,提高统防统治工作专业化水平。二是化肥减量增效方面进一步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加快有机肥替减化肥使用进度,督促秸秆直接还田培肥地力。三是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进一步重视对养殖场户指导改造,寻求多样化粪污处理途径,提高处理层次。四是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方面进一步加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废旧农膜回收机械化程度。五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运体系、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收贮加工利用技术进一步健全和推广。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总结

一是着力推广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近年来,我区着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施药。一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信息公示栏宣传、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等形式,加大推广力度,使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采取科学、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实施防虫网、诱虫器、杀虫灯诱杀等治虫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比例;编印《病虫情报》,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减轻农药污染。

二是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我区按照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区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瓜果、蔬菜、优质稻米和特种水产等主要特色产业,以建设无公害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争创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牌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到2020年,全区培育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永兴岛甲鱼、西红柿、小麦);绿色农产品认证4个(普济圩稻米、白鱀豚食用油、添秀葡萄、佘家贡姜),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媒鸭)。成功创建了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森林体验基地”。

三是积极推行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通过科学采用粉碎还田、深耕翻耕轮作等方式,推进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对秸秆还田机具进行补助。以秸秆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饲料化“五化”利用为抓手,着力提升秸秆产业化利用水平,全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普济圩农场建成一处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年底正式投产使用。2020年全区农作物秸秆总量约6.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总量5.74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8.2%。

四是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2020年7月,区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郊区畜禽养殖区划定方案的通知》(郊政办〔2020〕60号),对我区畜禽禁养区进行了划定。2020年区政府制定了《郊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郊政办〔2020〕30号)和《郊区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郊政办〔2020〕45号)。深入推进全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各乡镇办通过认真分析辖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形势,采取对养殖污染重的规模以下畜禽场户及时下达拆除、搬迁通知书,对非禁养区的养殖场下达限期整改达标通知书等分类措施推进污染治理。2020年年底完成了长江沿线5公里范围内共计261家畜禽养殖场户整改工作任务。主要根据养殖规模、养殖模式和产生的粪污量分类实施了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建设化粪池、干粪堆积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池、种养结合全量还田、粪污资源化利用、关闭退养等措施,畜禽面源污染整治成效明显。

五是积极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区农牧和环保部门加强配合,大力指导各乡镇办引导畜禽养殖场户因地制宜推广污水达标排放、污水肥料化利用、固体粪便堆肥利用、粪便垫料回用、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等各类粪污排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鼓励发展绿色农业,有效化解畜禽业污染问题。2020年全面完成15家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经验收合格后投入利用,做到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污通过设施贮存堆沤腐熟,不会污染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养殖场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蝇蛆等寄生虫明显减少,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2020年全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85、7%,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3%。

六是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我区按照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区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瓜果、蔬菜、优质稻米和特种水产等主要特色产业,以建设无公害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争创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牌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到2020年,全区培育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永兴岛甲鱼、西红柿、小麦);绿色农产品认证4个(普济圩稻米、白鱀豚食用油、添秀葡萄、佘家贡姜),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媒鸭)。成功创建了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森林体验基地”。

以IPM项目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探讨

通过对莒县化肥、农药、农膜投入量及作物秸秆、盲禽粪便产生量的.调查分析,提出了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措施、法制措施和组织措施,以期为解决当地面源污染问题提供指导.

作者:陈兰鹏卢绪敏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农业局,山东莒县,276500刊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yekeji年,卷(期):2008“”(5)分类号:x322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措施山东莒县

洱海湖滨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对策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尤其近几年呈愈演愈烈之势,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由此看来,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和地点。

本次关于面源污染问题调查方法我采用的是上网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法。

我调查的地点选在家乡当地的河南省新乡县部分农村,利用暑假时间到当地的蔬菜大棚,田间实地观察。

三、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秸秆燃烧污染等。

1.化肥。

我县农村主要使用复合肥和尿素,由于化肥在作物增产中的重要作用,才使化肥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实际上,化肥的利用率并不高,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少之又少,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这些过量施用的化肥流入水中,使水中藻类迅速生长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丧失应有功能进入土地中,会改变原有土壤的结构和特性,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另外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积存在环境中,若被农作物吸收,会损害人体健康。

2.农药。

在我县七里营镇农业试验田里试验实施太阳能灭杀地下害虫,弥补了农药防治地下害虫的缺陷,而且节省资源,节省能源,减除农药残留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然而农村农民普遍使用的还是菊酯类、有机磷种类的农药,农民普遍重视农药的`效用,对于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认识了解较少,导致推广使用困难。

资料显示,喷洒粉剂或液体农药,95%以上的或附着在植物表面,或降落到地面,或飘游于空中。由于农药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大部分被浪费,这部分农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

3.禽畜场。

布区域也随之变化。从养殖场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随每天冲洗的污水流入河道、湖泊,造成水体污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自从国家实施农村沼气补贴以来,我县户用沼气越来越多,目前大致已有30%左右农户使用沼气作为能源使用。这些沼气池的建设,消化和处理了大量的人畜粪便和其他污染物,对保护环境有不小的贡献。

4.秸秆燃烧。

我县目前秸秆禁烧工作进展不错,一小部分作饲料或燃料运回家,剩余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直接秸秆还田,大大减少了秸秆燃烧产生浓烟对大气的污染。

四、调查体会。

大家知道,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对粮食的增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部分地区,由于不合理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大量畜禽和水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会影响人类健康,造成大气、水体、土壤、微生物污染,对人居环境产生危害。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愈演愈也烈之势,为保护有限的农业发展资源,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专家认为,目前亟需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我自己本身就是生在农村,因此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对环境的危害有则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当前调查中所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加强对农民面源污染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意识到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危害。这次调查活动是一次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让我们更快的融入到我们的专业知识中,能够更好的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这次调查活动了解到了一些以前没接触过的农业知识,发现一些社会问题,从而更深入的了解社会。同时,还增强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丰富多彩的大学时光,在恩师教诲和学友的相互勉励下,发奋苦读,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洞庭湖区农业面源污染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介绍了连云港市近年的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情况和秸秆的'生产利用情况,分析了这4种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对市郊面源污染进行治理和控制的对策,以期促进当地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作者:邱友凤王曼芮李翠兰作者单位:邱友凤,王曼芮(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农林水利局,江苏连云港,22)。

李翠兰(连云港市新浦区云台乡农业服务中心)。

刊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yekeji年,卷(期):“”(5)分类号:x592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江苏连云港

洞庭湖区农业面源污染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现代化农业的迅速普及,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废物的`排放,导致许多河流、湖泊、近海以及土壤受到污染,农业环境安全倍受挑战.针对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趋势,本文概述了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提出了以清洁生产理念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的新观点;并从清洁的投入、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出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具体的清洁生产措施.为控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新的对策思路.

作者:路庆斌唐秀美白艳英彭晓成作者单位:路庆斌,白艳英,彭晓成(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北京,100012)。

唐秀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刊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英文刊名:environmen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年,卷(期):200934(6)分类号:x383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清洁生产对策

杭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介绍了连云港市近年的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情况和秸秆的'生产利用情况,分析了这4种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对市郊面源污染进行治理和控制的对策,以期促进当地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作者:邱友凤王曼芮李翠兰作者单位:邱友凤,王曼芮(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农林水利局,江苏连云港,22)。

李翠兰(连云港市新浦区云台乡农业服务中心)。

刊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yekeji年,卷(期):2008“”(5)分类号:x592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江苏连云港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研究进展

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基础,水污染影响的是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面源污染主要是指溶解或非固体的污染源从非特定的地点进入,并在雨水或冰雪的冲刷下扩散,通过河流或地表等进入地下水系统而引起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所施用的氮磷钾和农药等通过长时间的渗入扩散到地表,从农田向水体迁移的过程。目前来看,全球面源污染已成为水污染的首要污染源,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危害农业生产,也影响区域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1.1成因。

农业生产的压力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最根本原因。由于受粮食生产的压力,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农药和化肥,这导致了农药和化肥渗入地表,并慢慢污染到周围的'水资源。我国的农用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10,但是氮肥使用量却是世界氮肥总量的1/4还多。大量没有利用和吸收的肥料营养元素会随着雨水或农田退水等间接渗入地表。另外,我国农业生产中农药使用量大,方法也不尽合理,导致农药利用率低,大部分农药会慢慢渗入土壤、空气、产品和水体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近些年来,我国集约式养殖迅速发展,一些区域的养殖量已经超过警戒值,养殖禽类和畜牧类的粪便处理效果不佳,也是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1.2特点。

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比较隐蔽、分散性强,难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的扩散主要是通过农田排水和雨水径流,而雨水径流的随机性比较大,产生的面源污染也比较随机。再加上区域内的地理状况、水文情况不同,所以面源污染也不均匀。农业面源污染源比较广,包括农业用肥、农药、农户的生活污水排放、农村生活垃圾、养殖污染等。

杭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大冶市农业环保站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得出了大冶市农业面源污染总体形势也比较严峻的结论.通过对大冶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的分析,揭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保护土壤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方面的建议.

作者:刘晓继李军霞作者单位:湖北省大冶市农业环保站,湖北,大冶,435100刊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yekeji年,卷(期):2009“”(15)分类号:x592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防治对策湖北大冶

洞庭湖区农业面源污染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通过对莒县化肥、农药、农膜投入量及作物秸秆、盲禽粪便产生量的.调查分析,提出了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措施、法制措施和组织措施,以期为解决当地面源污染问题提供指导.

作者:陈兰鹏卢绪敏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农业局,山东莒县,276500刊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yekeji年,卷(期):“”(5)分类号:x322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措施山东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