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最新目标感的读后感(大全9篇)

最新目标感的读后感(大全9篇)

作者:笔舞 最新目标感的读后感(大全9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目标感的读后感篇一

故事的背景是在八十年代,当时日本企业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日本企业不断获得市场份额,而美国企业则节节败退,很多制造企业关门倒闭。这篇故事则偿试探究是否有办法挽救这些曾经辉煌的美国制造企业,故事给人们揭示了一条在现有基础上,稍做转变就可以取得巨大改善的道路。

如果工厂或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的根本目标是“赚钱”,那么个人呢?个人的目标是什么呢?为了生存,大多数人必须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个人的目标就是工作、赚钱吗?如果你回答是,那么加班、赚更多的钱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常识告诉我们:没有人真的喜欢自己加班。人们其实喜欢工作尽可能少,而挣尽可能多的钱。换句话说,人们其实希望高效的工作,然后去做让自己愉悦的事情,比如旅行,比如看电影,比如陪家人……于是,财富自由成为一些人的目标。就是停下手里的工作,也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暂时加班、996,也许就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加班不能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否则没达到财富自由、或刚达到财富自由就挂了,这也是与目标背道而驰的。总之,明确了个人目标,再衡量与取舍个人的行为时,就会清晰,更容易了。

目标感的读后感篇二

今天,拿起《每天一个成长的故事》,翻到16页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故事的题目是《分解目标有感》,他讲述了山田本一成功的奥秘。山田本一是日本一位著名的运动员,他曾两次获得过国际马拉松邀请赛的冠军。当记者采访这位矮个子选手取胜的原因时,他同样说:“用智慧战胜对手。”

我揣测着继续往下看,谜终解开了。每次比赛前,山田本一都要把沿途醒目的标志画下,一直到达终点。比赛时,他以百米速度奋力冲向第一个目标,又以同样的速度冲向第二个目标,第三个目标……最终,他快速又轻松地跑到终点。

山田本一无疑是个智者,他不单战胜了对手,也战胜了自己。山田本一的智慧在于分解了目标,实现了一个小目标后,就有更多的信心和动力走向第二个目标。山田本一就是在取得成功后走向另一个的成功。

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事情难度较大,觉得离成功较远,于是被一路的障碍所吓倒,选择放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稍微具有山田本一的'智慧,我们的一生会有更多的满足和收获。比如爬山,遥看山顶,顿觉爬山的艰辛,于是放弃了攀登,你便领略不到登临山顶,鸟瞰大地的豪情。如果我们把爬山的第一个目标定在第一个亭子,第二个目标定在某处。一路上尽赏路途的风光,到达目的地后歇息一下再前进。当你攀上山顶,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是多么的漫长,多么曲折!

山田本一取胜的法宝也给我学习上的宝贵的经验:比如背书,我们可以一句一句地背,也可以一段一段地背;又比如想提高成绩,我们可以几分几分地小幅度提高,最后,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有了长足的长进了。

要想实现更远更高的理想,分解目标能是制胜的关键。

目标感的读后感篇三

这是艾利高德拉特博士用小说的口吻、构架来叙述说明“如何以近乎常识的逻辑推演,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的一本企业管理的书籍。主要介绍制约理论,即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高德拉特博士抛弃晦涩难懂的语言,用通俗的文字,向我们阐明了简单有效的企业管理知识。

“晴天霹雳”,故事的开篇是由一个麻烦开始的。

罗哥是一个濒临倒闭工厂的厂长,非常不喜欢事业部副总裁皮区这个同事的做派,更加不欢迎他到厂子里来的,而事实上皮区的到访也确实给工厂管理带来了“麻烦”。也就是从这个麻烦开始,工厂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在我们面前:他们是一家本该运营良好的工厂,有技术、有最好的数控机床、有机器人、还有完善的电脑系统;他们有一批好员工,积极向上,上下级关系也不错;生产材料没有问题,市场也确实需要他们的产品。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工厂,却因为混乱的管理状态,无序的生产秩序,较高的生产成本,较长的交货周期,大量积压未完成的订单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工厂处于一种很危险的状态。直到今天,这个他不喜欢的事业部副总裁皮区的到来,给了他一个三个月的期限:“如果不能扭亏为盈,就要关掉工厂”。才迫使他停下来,仔细思考到底如何解决问题。(也许我们的生活也只是少了一个“三个月的期限”,所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要会停下来思考。感应一下危机,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目标,想想该怎么办,我们会过得更好)。

罗哥在老师钟纳的帮助下,找到所有企业的基本目标,即赚钱,所谓采购的成本效益,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顾客满意度等都不是目标,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而已(课上餐饮店的事例,其实我们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即把该赚的钱赚回来,企业最终的目的是赚钱)。

罗哥下决心扭亏为盈,保住工厂。钟纳告诉罗哥用一套新的方法衡量工厂是否具有生产力,这套方法包括:

1、有效产出;

2、存货;

3、营运费用;三个指标。

罗哥和同事们将工厂的所有活动都归结到对这三个指标的影响。钟纳还告诉罗哥,生产过程中并存着“依存关系”和“统计波动”两个现象,对工厂有重大影响。在和儿子大卫远足的过程中,罗哥得到一些启示,明白了限制企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以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依存关系和统计波动的影响。于是罗哥在和工厂员工的通力合作下,找出瓶颈,挖尽瓶颈的潜能,平衡流量而非产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接下来,由于过度专注瓶颈资源,导致非瓶颈资源的脱节,罗哥和同事们有进一步进行了多项改革,最终打造工厂成为事业部,而罗哥也成为事业部的主管。在上任之前,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主管,管理好整个事业部,他和同事总结扭亏为盈的经验,并将之概括成流程步骤:

步骤一,找出系统的瓶颈。

步骤二,决定如何激发瓶颈的潜能。

步骤三,其他的一切配合上述决定。

步骤四,瓶颈松绑。

步骤五:假如步骤四打破了原有的瓶颈,那么就回到步骤一。

他还明白到一个主管需要的管理能力,即是能回答三个问题:

1、应该改变哪些事情?

2、要朝什么方向改变?

3、要如何改变?

整部小说脉络分明,有危机,有冲突,有矛盾,也有峰回路转的起伏。读完这本小说,我感触较深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首先,一些我们观念中根深蒂固的东西,不见得是唯一正确的。在书中,钟纳用了三个不同于会计体系的指标:有效产出,存货,营运费用,来支撑企业管理的目标。这三个指标涵盖了企业现有资产及运营活动中的所有项目。书中的事业部管理者一直强调低成本,我们也很乐于相信低成本意味着高利润,而成本升高则会损失利润,但是小说却用实际的例子告诉我们,就算减少生产的批量,某些工序需要增加准备时间,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下貌似增加了成本,但事实上却为企业赢得更大的收益。另外,我们一直认为存货是企业的资产,因为它为企业所有,并会给企业带来收益,但是书中却将之化为债务,细想之下这种观点很有道理。所以,本书颠覆了一些我们本以为是真理的观点。

其次,很多复杂的`事情,可以用简单的常识来解决,或者说,常识其实并不平常。在企业中,我们为部门,为团队,甚至为个人定下了很多目标:采购物美价廉的原材料、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高员工工资福利、争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等等。其实,企业的目标很简单,而且只有一个,就是盈利,就是赚钱!而这个,是普通大众都明白的道理。其他如降低成本、增加顾客满意度等不过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罢了。另外,在小说的最后几节中,罗哥苦苦寻找管理者需要的能力,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归根结底,企业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事情,企业管理者需要具备的各种各样的能力,都不过回归了常识。

再次,老师钟纳教导罗哥的方式,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让罗哥自己思考并得出答案。这是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著名的指导方法:只问问题,不提供答案,要学生自己思考、摸索、假设,以行动印证,最后找出答案。我想钟纳是个睿智的老师,他通过这种方式,授之以渔,让罗哥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真正地有自己的思考,真正地明白问题的实质,使之在以后的问题前能灵活运用,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答案。

最后,我欣赏小说中人与人交往和沟通的方式。在工厂里,罗哥也和他的下属相处愉快。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厂长,而要求他的下属完全听命于他,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才能让工厂扭亏为盈。

总言之,《目标》是一本很有价值,很值得一读的书。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管理、思考以及向目标进发。这对我的生活,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都会大有裨益。

目标感的读后感篇四

花了三天时间,饶有趣味的读完了高德拉特博士的着作《目标》,此书以小说的形式,说明如何运用近乎常识的逻辑推理,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整部着作通俗易懂又意味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简单的。

《目标》中的钟纳教授采用提问的方式,给厂子罗哥启示,让他自己寻找事物的本来机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力挽狂澜、工厂扭亏为盈,罗哥及同事不但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职位上有了晋升。

《目标》一书中对传统的制造业一些概念和一些绩效的衡量标准有了颠覆性的定义。这些定义紧紧与公司的目标相关。

本书首先给出了公司的最根本的目标:赚钱。这个很好理解,但是在公司运营的时候,却经常被一些其他的目标所干扰,以至于人们常常忘记成立公司的初衷。比如,制造业最经常说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这些目标最公司来说,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若以此来作为衡量公司的标准,则往往造成公司报表很好看,但公司实际上却不赚钱的现象。

有了衡量指标和统一的认识,罗哥团队开始反思工厂的管理,找出了一些错误的观念。比如:工厂一直注重效率,而局部的效率提高,对工厂的有效产出并没有贡献,比如机器人的使用,使局部工作效率提高,零件单位成本降低,但公司业绩不升反降;再比如: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工作的`工厂,是非常没有效率的。等等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制造业的“金科玉律”,并不是恒定不变的真理。钟纳博士给出了其中的原因,因为每个工厂都并存两种现象。一个现象就是“依存关系”,另一个现象就是“统计波动”。

所谓“依存关系”就是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各个工序之间存在先后次序,一个工序或一串工序完成后,另一个工序才能开始,后面的工序依赖前面的工序。

“统计波动”:某一类信息我们无法精确的预估,只能进行估算,估算方法不同结果也就有出入,也就属于统计上的波动。在有了这些概念后,罗哥开始将相关理论与工厂的实际相结合,以寻求工厂走出困境的方法。

在陪儿子进行远足的过程中,罗哥负责带队,通过观察队伍的行进速度,罗哥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队伍的行进速度,取决与队伍中速度最慢的人。若此人在队伍中间,则队伍的长度会被无限拉长。因此,罗哥想出一个好的主意,把行动最慢的孩子贺比放到了队伍最前端,并让其他同学分担他的负重,最后队伍顺利到达露营地点。

由此,罗哥想到限制工厂有效产出的是工厂里的瓶颈工序。于是问题就变成:如何寻找工厂的瓶颈。经过一番讨论和尝试,最终工厂确定了两个主要的瓶颈工序。

其中一个发现让人深思:如果瓶颈工序,停工一个小时,其影响效果等同于工厂停工一个小时。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可是居然很多人都会忽略。

本书的奇妙之处在于用一个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说明了一个没有深奥原理的常识。此书不但让人对企业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让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世界万物都有其内在的秩序和机理,而内在的秩序和机理往往很简单,我们抓住了事物的内在,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正如在文章的最后,升为事业部主管的罗哥对未来工作担心忐忑,不知如何培养自己能力的时候,想到其实他所要具备的能力就是能回答以下用那个该三个问题——“应该改变哪些事情”、“要朝什么方向改变”、“要如何改变”。

所以,抓住事物的内在秩序和机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事物的很多本质是想通的,正如钟纳教授虽然是物理专家,虽然没有在工厂呆过,可是通过对其内在的了解,对工作的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大道至简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不要迷信所谓的“真理”。真理总是被不断发现,不断被推倒的,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企业管理有不少“金科玉律”,可是这些金科玉律真的都是合理的吗?真的都适应你们公司的情况吗?一切行动的准则都应该从目标出发,而不是死守所谓的“真理”。

再次,事物是永恒变化的,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时刻审视已有的规章制度是否适应与企业的目标和发展,若不适应要尽快调整。

最后,时时刻刻牢记企业的目标,目标是一切行动的准则,不要在激烈的竞争或纷乱的市场中,背离企业的目标。人生也是如此,要时刻记得自己的初衷,不要在浮躁的环境中,迷失了自己。

目标感的读后感篇五

故事的主人公叫罗哥,他经营着一家效益很差的工厂。他的领导威胁他说,如果他不能在3个月内扭亏为盈的话,他就要把这家工厂关闭掉。同时,他的家庭也出现了危机,因为他每天忙于工作,基本上没花心思在家庭里,他的妻子很不高兴,威胁着要和他离婚。事业和家庭都很困顿。

罗哥有个咨询顾问叫钟纳,他向钟纳请教怎么办?钟纳建议他陪他儿子去远足换个思路。在这次远足的过程中,几十个小朋友排成了长队,设定1天的时间要到达目的地。但实际上,走了一个上午,他们只走完了1/4的路程。罗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队伍中走得最慢的人,决定了整个队伍的进度。于是他建议把走得最慢的'费蒙放在最前面走,做完这个调整后,大家都受不了费蒙的慢。紧接着发现他慢是因为背包里面背满了大家的食物,于是大家做了分担。费蒙的包袱轻了,紧接着整支队伍按时到达了目的地。

罗哥将在这件事情中想到的,运用于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在生产完产品的整个流程中,只有最后一个流程完成了,才算是有效产出,否则只能算是库存,属于营业费用。而罗哥需要找到在生产过程中,瓶颈的环节是什么?因为它决定着整个流程的完成。对于工厂的管理来说,最佳状态是有效产出的流量=市场需求。

过去,往往是谁叫的声音最大,就先做谁的订单;而现在罗哥将逾期很久的订单的瓶颈环节,都贴上红色标签,优先生产,提高了订单的出货量。其次针对瓶颈环节,想办法如何提高产能,比如说错峰安排工人的休息时间,买二手便宜的机器提高产能等等。再次,将非瓶颈处理的批量缩小一半,缩短生产周期(转换、处理、排队、等候等时间)。

经过这一系列的管理举措,整个工厂扭亏为盈,罗哥也获得了晋升。他还主动提出降低订单的单价,以获得市场上更多的订单。

管理的常识

而钟纳是罗哥获得转变的“关键教练”。罗哥说:事实上,钟纳的功劳比我大,钟纳给我了所有的答案,我只不过是个执行的机器而已。其实罗哥有点谦虚,钟纳给他的是问题,他引导罗哥去思考,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整篇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当自己的钟纳”。

给我的启示

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让我理解了供应链的逻辑。建议负责工厂管理的人员,可以阅读思考。

罗哥在最开始的时候,也非常努力地运营着工厂,但是还是摆脱不了威胁被关闭的境地。思路很重要。

钟纳在教练罗哥的过程中,不是告诉他一二三四怎么做,而是用问题启发他思考。于我而言,现在的我已经放弃了有个师傅,能够一步步地教我怎么做的阶段,更多地是遇到问题,怎么样想办法去解决吧。不要期望有救世主,自己就做个执行的工具,这是不可能的。

温水煮青蛙,青蛙有一天就死了。当罗哥被威胁失业的时候,他才主动地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转换思路。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才是人生成长的动力。人就是要皮实点,转危为安。玻璃心要不得,一批评就碎成渣,没有一点自信。

人生就是一次一次地磨炼和成长吧!

目标感的读后感篇六

去年我读过的一本书《目标》,书里所记述的理论和精髓思想至今仍使我印象深刻,对我现阶段有着很大的帮助,阅读之后结合自己读后的感悟,得到了以下三点体会:

小目标是否围绕大方向,决策是否围绕战略,是我们不能不关注的。对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也是如此。否则,企业似乎总在变革、我们似乎总在创新,但效果却甚微。只有聚焦目标,才能围绕目标进行有效改善。那么如何聚焦目标呢?只有认清目标,才能聚焦目标;而只有理清现状,才能认清目标。

这本书中提出了聚焦思维的聚焦五步骤,这也是toc思考程序的精髓。我的理解是,聚焦思维就是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但是,思维的出发点是站在系统的角度,即在思维具有高度和广度的前提下,俯瞰现状,发现核心问题,再围绕核心问题,深入思考解决方案。

在生产系统内部,限制可能来自于一个工序;在企业的整个系统中,限制可能来自于一个部门或一个中心;在整个价值链中,限制可能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市场。因此聚焦思维的第一步骤,聚焦于限制资源(或称为瓶颈、问题),是理清现状的关键。而能否做到这一步的关键是跳出问题看问题,从整体的、系统的链条中权衡问题的轻重、缓急、对系统限制的程度。” 正如高德拉特所说的“我们只需要看清现实,然后很有逻辑而且精确地评估一下见到的现状就好了。”

任何企业系统内的事物一定存在因果关系。顺着因果关系就能找到导致所有问题的核心问题。解决了核心问题,其他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因此改善是聚焦于核心问题的。在聚焦五步骤里的第二步至第四步(挖尽瓶颈、迁就瓶颈、打破瓶颈)强调了改善的目标是围绕已经识别的核心问题。

在这里,比较难做到的是聚焦思维的第五步,强调了改善的另一层境界是持续改善。我的理解是,对组织来说,问题永远只解决了一半,除非持续改善。解决了一个问题容易,难的是有始终可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即持续改善的心态。

当企业萌生改变的愿望或渴望时,正如书中所说,“主要都是在三个条件都满足的时候才会放手去实施。首先,有真正的压力必须改善。第二个条件是他们很明确地看到,在现有思维模式中是找不到解的决方案,也就是说,所有其他办法他们已经都试过了。第三个条件是有一股力量推动他们踏出第一步。这种东西可能是一本工具书,也可能是一个课程,或者是一个顾问。

但是,当燃眉之急的问题解决之后,当初救火的痛或被火烧的痛会渐渐忘掉,这也是人性的弱点——惰性,而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人,自然组织中也会存在惰性。等到新的问题又迫在眉睫,又再意识到改善的迫切性。如此,改善总是陷于被动的、救火式的恶性循环。

《目标》一书的精髓远不止于此,相信不同经历的'读者阅读后,还会有更多不同的感悟。

正如高德拉特所一直倡导的常识管理,也许书中所介绍的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只是被梳理一下,深化一下,再塞回我们脑子里,期望我们引起注意,引以为用,让它们在生活、工作和管理中产生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效果,也正是我们一直秉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好的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目标感的读后感篇七

花了三天时间,饶有趣味的读完了高德拉特博士的著作《目标》,此书以小说的形式,说明如何运用近乎常识的逻辑推理,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整部着作通俗易懂又意味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简单的。

《目标》中的钟纳教授采用提问的方式,给厂子罗哥启示,让他自己寻找事物的本来机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力挽狂澜、工厂扭亏为盈,罗哥及同事不但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职位上有了晋升。

《目标》一书中对传统的制造业一些概念和一些绩效的衡量标准有了颠覆性的定义。这些定义紧紧与公司的目标相关。

本书首先给出了公司的最根本的目标:赚钱。这个很好理解,但是在公司运营的时候,却经常被一些其他的目标所干扰,以至于人们常常忘记成立公司的初衷。比如,制造业最经常说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这些目标最公司来说,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若以此来作为衡量公司的标准,则往往造成公司报表很好看,但公司实际上却不赚钱的现象。

有了衡量指标和统一的认识,罗哥团队开始反思工厂的管理,找出了一些错误的观念。比如:工厂一直注重效率,而局部的效率提高,对工厂的有效产出并没有贡献,比如机器人的使用,使局部工作效率提高,零件单位成本降低,但公司业绩不升反降;再比如: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工作的工厂,是非常没有效率的。等等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制造业的“金科玉律”,并不是恒定不变的真理。钟纳博士给出了其中的原因,因为每个工厂都并存两种现象。一个现象就是“依存关系”,另一个现象就是“统计波动”。

所谓“依存关系”就是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各个工序之间存在先后次序,一个工序或一串工序完成后,另一个工序才能开始,后面的工序依赖前面的工序。

“统计波动”:某一类信息我们无法精确的预估,只能进行估算,估算方法不同结果也就有出入,也就属于统计上的波动。在有了这些概念后,罗哥开始将相关理论与工厂的实际相结合,以寻求工厂走出困境的方法。

在陪儿子进行远足的过程中,罗哥负责带队,通过观察队伍的行进速度,罗哥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队伍的行进速度,取决与队伍中速度最慢的人。若此人在队伍中间,则队伍的长度会被无限拉长。因此,罗哥想出一个好的主意,把行动最慢的孩子贺比放到了队伍最前端,并让其他同学分担他的负重,最后队伍顺利到达露营地点。

由此,罗哥想到限制工厂有效产出的是工厂里的瓶颈工序。于是问题就变成:如何寻找工厂的瓶颈。经过一番讨论和尝试,最终工厂确定了两个主要的瓶颈工序。

其中一个发现让人深思:如果瓶颈工序,停工一个小时,其影响效果等同于工厂停工一个小时。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可是居然很多人都会忽略。

本书的奇妙之处在于用一个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说明了一个没有深奥原理的常识。此书不但让人对企业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让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世界万物都有其内在的秩序和机理,而内在的秩序和机理往往很简单,我们抓住了事物的内在,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正如在文章的最后,升为事业部主管的罗哥对未来工作担心忐忑,不知如何培养自己能力的时候,想到其实他所要具备的能力就是能回答以下用那个该三个问题——“应该改变哪些事情”、“要朝什么方向改变”、“要如何改变”。

所以,抓住事物的内在秩序和机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事物的很多本质是想通的,正如钟纳教授虽然是物理专家,虽然没有在工厂呆过,可是通过对其内在的了解,对工作的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大道至简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不要迷信所谓的“真理”。真理总是被不断发现,不断被推倒的,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企业管理有不少“金科玉律”,可是这些金科玉律真的都是合理的吗?真的都适应你们公司的情况吗?一切行动的准则都应该从目标出发,而不是死守所谓的“真理”。

再次,事物是永恒变化的,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时刻审视已有的规章制度是否适应与企业的目标和发展,若不适应要尽快调整。

最后,时时刻刻牢记企业的目标,目标是一切行动的准则,不要在激烈的竞争或纷乱的市场中,背离企业的目标。人生也是如此,要时刻记得自己的初衷,不要在浮躁的环境中,迷失了自己。

目标感的读后感篇八

近两个月没写新的读后感了,其实这段时间我的阅读并未停,除了《目标感》,还先后读完了《张居正》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英文版),目前正在读《最好的告别》和《穆斯林的葬礼》。

《目标感》这本书我本来是借给女儿看的,但看完后才发现,这本书更应该让父母来看。本书的作者威廉.戴蒙(williamdamon)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手册》总主编,著有《儿童道德》、《更高的期望》等名作。

当今社会,年轻人的生活前景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永久性职业”这一概念被人们所质疑。作者在书中指出,相当多的年轻人在接纳成年生活角色时,比如“父母”、“职员”、“配偶”,会迟疑不决,“延迟承诺”现象普遍存在,迟迟无法完成青春期向成年的过渡。他指出,这是“漂泊的青春”,是由于年轻人没有明确的方向感。据统计,现在只有五分之一的年轻人有明确目标,有四分之一的年轻人对未来不抱任何想法。如今只有少数年轻人在为成人生活做着准备,这种准备包括自我的评价,以及可以带来“召唤”感的目标性意图。这种现象没有受到能够对他们施加影响的人们足够广泛的重视。

远大目标对于精彩的人生是如此的重要,因为目标是使我们在精神上保持方向正确的舵。他认为,“当年轻人面临生存挑战、追逐成就以及服务他人时,他们会做得最棒”。而没有建立目标感,人到中年就很难有满足感和幸福感。

书中将年轻人分为四类:

(1)缺乏目标的疏离者。他们只是把关注“生存”和“享乐主义”作为指引;

(2)空想者。他们的理想主义冲动,看上去很真诚,但不够聚焦或缺乏实践;

(4)目标明确者。他们有清晰的使命感,并已为之在做出努力。

一个人重要的人生取向是在青春期孕育出来的。作者提出了年轻人建立目标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培养孩子的目标感,需要父母的高度参与,核心准则是:我们对年轻人做的每件事都是重要的。

(1)要从认真倾听中寻找火花,然后借此点燃孩子的激情。要成为好的倾听者,首先要成为好的“访谈者”,激励孩子去做深入思考和详细表达个人观点。

(2)以开放心态看待孩子的兴趣火花并给予支持。除非是破坏性或反社会的目标,否则父母支持孩子自己的选择是明智的。

(3)告诉孩子你从工作中获得的目标感和意义,包括你的工作对世界的贡献。

(4)传授生活中的'实践智慧。父母必须告诉孩子他们所了解的在现实世界达成目标的方法,尤其是工作领域的。

(5)介绍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导师。有目标的年轻人经常会向家庭之外的人寻求建议和启发。

(6)鼓励创业精神,多参加商业活动。创业精神包括设定清晰的目标,并据此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的能力;乐观和积极进取的心态;能够承受,甚至渴望风险;遭遇失败时的恢复能力;取得明确结果的决心等。

(7)培养积极的人生观。首先父母要坚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传递给孩子。

(8)让孩子从责任中获得一种力量感。培养力量感,从承担家庭责任开始。

年轻人的目标感形成,也有赖于社会为年轻人打造有目标感的文化。因为他们对目标的探索也需要借助其他人的指导,他们所发现的目标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所处文化环境中价值观的影响。目标即是绝对的个人现象,同时又是社会现象,它是向内审视,同时向外探索的产物。有害或堕落的文化环境会消弱父母的影响,而健康和充满活力的文化气候会鼓励父母对孩子的指导。

作者指出,目标感文化的构建,需要从多维的细节层面入手,需要个人和机构承担起责任,从他们话语、行为、树立的榜样中传递出这些价值观。目标感文化是无法被强制培养的。目标感文化并没有物质上的先决条件,无论经济富足还是经济萧条的时代,都可以去建立目标感文化。

作者还指出,最贴近目标感文化的先决条件,是社区的观念。我们应在建设社区的过程中,为年轻人提供积极的活动和生活指导。学校也可以在建立目标感文化做出贡献,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组织标准化考试,更必须跟学生沟通“为什么”的问题,即学生在学校从事学习活动是为什么。我们的媒体也应该更多地宣传正面榜样,传递正能量的文化。

这本书不仅指出了当代年轻人无目标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指出这种现象的危害,更给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指明了帮助年轻人建立目标感,父母应该做什么、社会应该做什么,非常有现实意义。阅读完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这本书首先每一个父母应该认真阅读,成长中的年轻人也应该认真阅读,社会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政客、媒体工作者也应该阅读。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年轻人目标明确、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的社会,让我们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目标感的读后感篇九

这本书刚开始我以为是一本理论书,因为这本书我是无意中看到借回来的,我当初也不大清楚我为什么要借,后来我想了一下,可能我当初需要寻找我自己的目标吧,我好像一直都没有固定的一个目标,我总是随心而欲,每次都是当发生什时候才想到做什么,我甚至不知道我的前路是什么,谁也没法给我答案,所以我只能通过书给我答案。

《目标》这本书用洗练的小说笔法,阐述作者独创的“toc制约法”。通过对工厂实施toc之后,从危机四伏,到逐步化险为夷,进而否极泰来这一过程引人入胜的叙述,带出许多企业管理的基本法则。

身为物理学家与企业管理大师的高德拉特博士,将物理学法则及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独创出可解决企业诸多问题的“制约法”,并以此写下了一系列企管小说,现已风靡全球。

这本书以一家工厂为背景,以苏格拉底式的问题为引线,伴随着书中的主人公罗哥——这位受过专业技术及管理训练的厂长,一起经历坠入困境、从谷底爬起、化解压力、挑战和推翻被奉为圭臬却十分有害的管理概念的心路历程,找出行动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得一种适用各种企业的、明了快捷的、简单到接近常识的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