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财会的论文(热门14篇)

财会的论文(热门14篇)

作者:QJ墨客

范文范本是学习和模仿的对象,通过分析和借鉴范文的优点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优秀范文的汇总,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对写作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财会专科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会计时代。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新的会计准则由于诸多的会计政策、计量模式、收益确认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改变,其实施自然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等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税收。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引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而且必须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账务处理。企业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到以后各期。如果企业存在较多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影响金额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导致暂时性差异发生当期利润和权益的增加,以及差异转回时利润和权益减少。如果企业存在较多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采用资产负债表税务法会导致差异发生当期利润和权益的减少而差异转回时利润和权益的增加。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企业合并之外的交易或事项,如果该项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所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计税基础不同而形成暂时性差异的,会计上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该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如果确认该类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需要调整资产的入账价值,有违历史成本原则,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目前这方面的交易或事项并不多见,但随着会计计量属性的多元化以及公允价值适用范围的拓展,而在税法又没有跟进或调整的情况下,这种差异的存在就会明显增多。例如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入账价值并不是投资成本(计税基础),而是按持股比例计算所拥有的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以及被完全控股合并的公司,其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可以根据评估后的公允价值加以调整入账等。以上都有可能造成相关暂时性差异,因此在实务中应加以注意和区分。

对于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投资持有期间,长期股权投资随着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或净损失而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为各期损益。而税法中并没有权益法的概念,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通常并不发生改变。单纯就长期股权投资这项资产而言,的确存在一种暂时性差异,权且把它当作一种“疑似”,需留待进一步观察。首先,对于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内可以转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企业准备长期持有,则该投资成本的调整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计的未来期间不大可能转回,因而也不会产生未来期间的所得税影响。因此,在长期持有的情况下,对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一般不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其次,新税法规定,对于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免税。对于符合免税条件的投资企业而言,在实际分取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权益法下要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而不再确认投资收益,同时也不用缴纳所得税。因此从整体上看,根据权益法予以调整的这部分投资差额在持续持有的较长期间内不会产生纳税影响,因此在会计上可以不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特别强调,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换言之,如果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内不大可能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意味着企业今后未必能够享受到该暂时性差异所带来的未来抵减税的“好处”,如果仍据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则因其所代表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丧失了资产应有之义,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也不过是形同虚设,因此本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上不应确认这部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即便递延所得税资产在一开始被确认,随后在各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也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像原预计的那样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就应当减记原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本文将从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变化导入,阐述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对会计要素的计量、资产减值准备、存货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对企业税务处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为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计价方法、债务重组、借款费用资本化、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非货币性交换、收入的确人、建造合同收入和成本的确认的影响。

引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20xx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随后在不长时间内也将在所有大中型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随着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会计时代。新会计准则历史性的变革,标志着我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新会计准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改革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她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准则的变化不仅仅影响的是企业会计和它的财务报告方面,而她对税收以及企业纳税带来的影响也将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下某些会计政策等方面变化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对企业纳税的影响。以期对企业科学运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纳税筹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一、受新会计准则影响的主要税种。

我国现行的税制体系由20多个税种组成,从计征方式看,这些税种可以分为从价计征、从量计征和从租计征、从税计征等多种形式。有的税种实行单一计征方式,有的则实行复合计征方式。受新会计准则影响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实行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征收方式的税种上,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等。新会计准则对主要税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计税依据。由于新会计准则采用了多种计量属性,加上一些会计要素的定义不同于税法,使各主要税种计税依据的确定变得较为复杂。二是影响纳税调整。由于新会计准则在确认、计量方式和标志等方面与税法规定有相当大的差别,企业在纳税申报时需要作大量的纳税调整,尤其是对一些跨期项目,需要做连续性的多期调整。三是影响税收负担。实行新会计准则后,因会计上的确认、计量有了新的要求,相应会阐述一些计入当期损益的新会计事项。现行税法对这些事项是否征税尚无明确的规定。

二、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优点。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会计是税收的基础,在会计实践中,某会计事项是否应该确认为收入或费用,何时被确认为收入或费用.要依据会计准则来规范,进行会计的帐务处理。而企业的纳税实践是以会计帐务处理为基础依据税法规定来展开。不同的帐务处理会直接影响当期的损益乃至税收意义上的所得。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必然对税收带来诸多的影响,研究这种影响无疑对企业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是很有意义的。

1.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对某项业务提出了多种可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处理会计事项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而对纳税产生影响。例如.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化。新准则取消了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取消的原因是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的情况。但从理论上分析,若企业将原采用的后进先出法转向其他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时,对于存货较多,存货周转率较低的企业会引起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而且如果是处在一个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会使当期利润偏高,对税收带来影响。另外新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也作了重大改革.要求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等指标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当其预期使用寿命和净残值与原估计有差异时,允许调整其折旧年限与净残值。

2.计量基础运用的多样化。

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实现计量基础的多元化。多元化计量模式势必会影响各期的损益结果。其中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一大亮点,而且新准则中新增加的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都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3.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改变。

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废除了原来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全面采用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种所得税处理方法与原方法相比要引入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原来方法考虑永久性和时间性差异),而且要求在每一会计期未应核定各资产、负债项目的暂时性差异{比时间性差异范围更广泛)并以适应税率计量来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费用,再加上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便构成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可见,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这种方法所贯彻的是通过计算暂时性差异来全面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将每一会计期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余额变化确认为收益,无疑会对税收意义上的所得产生影响,而且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以及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核算业务的增加,由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会越来越多。

4.收益计量方法的变化。

在新的债务重组准则中,改变了过去将债务重组产生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的作法,而允许将债务重组过程中由于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负债而产生的收益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即作为利润进入利润表。根据目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现状.债权人一般都会根据债务人的实际偿债能力给予一定的豁免。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这一计量方法的变更若按上年债务重组的情况看,上市公司至少可增加收益60多亿元,因此收益计量方法的变化对企业利润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5.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

新会计准则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不再限于购建固定资产的专用借款,规定指出: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时,应当予以资本化。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而不再直接计入损益(财务费用)这将对企业收益产生很大影响。

6.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范围以及方法的变化。

新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提取.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规定完全切断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方法来操纵利润的途径。另外新准则还扩大了减值准备的核算范围,这无疑也会对企业的利润带来影响。

7.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不仅调整了投资的分类方式,而且规定将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改为成本法进行核算,这是和以前的最大不同。这将对投资企业的当期收益带来影响,也无疑会对企业纳税,企业内部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的优点。

1.新会计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

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变化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强调按资产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在资产不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要求企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同时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财务报告的目标也侧重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也就是在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中,增强了相关性,历史成本不再是惟一的主要计量属性,比较全面地在准则体系中导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2.适应经济生活的发展要求,内容上有所创新。

新会计准则体系从过去偏重工商企业准则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的38项准则,覆盖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在涉及的领域上,增加了原准则中没有或有但规定不详细或不明确的内容。如: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列报、保险合同的规定等等。

3.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次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经过财政部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双方的共同努力,新会计准则在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中国经济的客观环境和发展特点,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双方准则中的非实质性差异,除了由于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关联方披露准则规定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企业合并准则规定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计提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等,二者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我国积极主动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实质性趋同变革。这既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加入wto后中国履行承诺的要求。

三、新会计准则对纳税的影响。

如前所述,新会计准则由于诸多的会计政策、计量模式、收益确认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新业务的开发,影响到企业损益的计算和税收水平,这无疑会影响着企业纳税筹划的运作空间。通常情况下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越多,纳税筹划的空间也就会越大。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下利用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空间研究纳税筹划是实现节税或递延纳税的有效途径。

(一)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对纳税的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是现代企业在实现多元化经营时,为规避行业风险所采取的一项有效理财方式之一。其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已成为企业利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构成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新会计准则除了调整了投资的分类方式外.还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大家知道,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时投资企业应根据所持股份比例以及对被投资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控制和产生影响的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核算方法。当被投资企业处于低所得税税率地区时,由于两种核算方法对收益确认的时间不同,因而对当期收益以及对所得税缴纳产生影响.也为纳税筹划提供了空间。新会计准则扩大了成本法的核算范围,将原来应是权益法核算的”属于具有控制”的范围纳入成本法核算范围.应该说这一变革对企业节税是有利的。因为采用成本法核算,它的核算规则是: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时,投资企业并不作任何帐务处理.只有在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才会按其应享有的份额确认当期投资收益,按现金制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这种核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收益的确认时间上税法与会计核算基本是一致的,按其实际获得的收益依法纳税,从客观上很公平容易接受,而且不需做复杂的纳税调整。二是若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只有在宣告分派,投资企业才能确认收益将其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投资企业所得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按差额补税》,如果被投资企业帐面上保留一部分投资企业暂时未分回的利润,投资企业可以把这一部分已实现收益但未分回的部分作为将来追加投资或挪作它用继续保留在被投资企业的帐面上,以此规避或延缓这部分投资收益应缴纳的所得税。然而,权益法核算的规则是:只要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不管投资收益是否分回都要按应享有的净损益份额确认投资收益,实现税收意义上的所得,按规定缴纳所得税。即使投资企业将其一部分作为追加投资或挪作它用,也无法规避这部分收益应缴纳所得税。因此选择成本法核算无论是规避还是延缓纳税对企业还是较为有利。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对纳税的影响。

新准则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和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一步趋同,使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允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和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投资性房地产,所占有的借款资金的相应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不再限定于由专门借款产生的借款费用。笔者认为,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将使生产周期长的某些制造业更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成本,但可能会增加企业所得税的负担。若保守估计。全国上市公司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资本化比例假如占3-5%,可能会增加企业利润将几十亿元,对税收的直接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另外.纳税人对外投资发生的借款费用按会计准则需资本化。计入有关投资成本,但纳税人应充分了解和利用符合((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势(国税发【20xx】84号)第三十六条规定,便可直接扣除.不需要资本化,而达到合理规避纳税的目的。

(三)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会计政策调整对纳税的影响。

折旧核算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分摊问题,它明显的抵税效果通常将其作为企业纳税筹划的重点。会计核算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三个因素。新准则要求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这三个因素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并允许当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有差异时应当调整.固定资产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可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这一调整虽然对固定资产经济使用期间的累计折旧额和应税额不会产生增减影响,但会因每期分摊额(折旧额)不同而直接影响各期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以及纳税额。实证研究表明:如果折旧年限调整,在税率稳定的情况下或有下降趋势时,缩短折旧年限可使后期折旧费用前移,前期利润后移,会推迟纳税时间获得货币时间价值,相当于享受了一笔无息贷,对企业有利。如果折旧方法调整,可适当选择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如果各年度的所得税率不变或有下降趋势的应选择加速折旧法为优,可把前期利润递延至后期延缓纳税如果各年度所得税率有上升趋势应采用直线法为优。因在上述情况下使用的加速折旧法延缓纳税的利润与税率高低成正比关系,假如在未来税率趋高的情况下,以后纳税年度税负一般会大于延缓纳税的利益。所以此时采用直线法较有利。大家知道,固定资产一般金额较大.若要调整任何一项指标都将对每期折旧费用以及利润带来影响,而影响税收意义的所得。

(四)公允价值模式的引入对纳税的影响。

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虽然资产和负债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但会导致企业盈利的波动,给税收带来影响。如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代替帐面价值计价,并将其差异计入当期损益的作法可能会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水平而影响税收。另外,新准则规定若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也会相应地提高企业利润,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对企业不利.所以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在选择计量属性时应谨慎考虑是否还继续采用成本模式,权衡利弊。

(五)存货计价方法的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从理论上分析存货计价是纳税人调整应税收益的有效手段。一般认为:在物价呈上涨趋势时应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使当期销售成本最高.期末存货价值最低,可将利润延至下期延缓纳税:如果物价呈下降趋势时应采用先进先出法,可使本期销售成本提高,从而达到本期降低所得税的目的。如果物价涨落幅度不大,宜采用加权平均法,如果物价涨落幅度较大,宜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有法,使企业各期应纳税所得额较为均衡避免高估利润.多缴所得税。虽然从理论上分析存货计价方法影响纳税.但目前它的筹划空间还很不。一是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重要抵税手段不能起效。另外税法也不允许存货计价方法如此受市场价格影响而随意改变。

(六)资产减值准备范围和方法的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新准则在原基础上扩大了减值准备的范围,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商誉等都允许提取减值准备,并要求减值准备提取后除非处置相关资产否则不得转回。这将有利于遏制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利润的行为。据有关资料显示.去年上市公司突击转回减值准备的数额可能达到几十个亿,那么.今年实施新准则后,这一规定可能会使原来一些惯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公司做文章的空间受限,可能会出现账面亏损,对企业纳税带来不小的影响。

(七)债务重组准则对纳税的影响。

到1999年底,财政部已颁布了九个具体会计准则。其中债务重组准则、收入准则、建造合同准则等准则的颁布实施,对税收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债务重组准则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在该准则中,对企业纳税产生较大影响的有三个方面:债务重组收益、债务重组损失、或有支出。债务重组收益是指企业以现金清偿某项债务时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与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或者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时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之间的差额。对债务人来说,是债务重组收益;对债权人来说,是债务重组损失。由于债务重组收益包括了债权人让步的贷款和增值税(指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两部分内容,债务人一方面把无须支付的贷款及增值税转为营业外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把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全额抵减了销项税额,从而使债务人通过债务重组虽然会少缴增值税,但仍增加了纳税支出(因为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是高于增值税的税率)。或有支出是指依未来某种事项出现而发生的支出。或有事项的出现具有不确定性。根据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修改后的债务条款中如涉及或有支出的,债务人应将或有支出包括在将来应付金额中,并由此确定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由于将未来实际上未发生的或有支出包括在将来应付金额中,在重组日就没有足额地确认债务重组收益。从而使企业所得税的税基受到影响,对此税务部门必须引起高度注意。

(八)收入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收入准则从1999年1月1日起执行。该准则中的收入只适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而取得货币资产方式的收入,以及正常情况下的以商品抵债务的交易,不包括非货币交易(比如资产置换、股权置换、非现金资产投资、非现金资产配股等)、期货、债务重组中涉及的资产、商品销售收入的实现。对企业以材料、商品或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投资再进行投资、捐赠、自用,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等,收入准则不视同销售,也不确认有关商品、资产转让、销售收入的实现。由此可见,收入准则与税法在收入确认的适应范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此,企业必须按照税法规定申报各项收入确认各项收入的实现。

同时,收入准则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及稳健原则对收入的确认原则也作了明确:一、销售商品,如同时符合以下4个条件,即确认为收入;(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给购货方:(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三)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四)相关的收入与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二、提供劳务的收入确认原则:(一)劳务总收入和总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二)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三)劳务的完成程度能够可靠地确定。从这里可以看出,收入准则确定的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与税法上确认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有着明显的不同(税法确定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是: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额或者取得索取销售额凭据的当天)。收入准则对收入确认原则的这些重大变化对企业损益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使企业的损益更加真实可靠,而对税务部门来说,收入确认原则的改变,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为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税法也应相应地对其收入确认原则——即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作出修改,使税收也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但是,在税法做出新的规定以前,企业必须按税法规定确认各项收入的实现,税务部门也必须注意到企业做帐依据的合理性、可靠性和真实性,考虑到会计制度的改革对纳税调整产生的新影响,以防止国家税款的流失。

(九)建造合同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建造合同准则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本准则规定,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企业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责表日确认合同收入与费用,确认建造合同收入采用两种方法:1、完成合同法。是指建造合同工程全部或实质已完工时才确认收入和费用。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当年完工的建造合同,于合同完成时一次确认收入实现。2、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根据合同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要求建造合同的结果根据不同的建造合同类型在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地计量,则应区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1)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加以确定,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2)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间立即确认为费用,不确认收入。与此同时,建造合同准则还要求在合同预计发生了亏损时,计提合同损失准备,即出于会计上稳健性原则考虑,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时,应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而税法规定合同收入的确认则由三种方式:1、按工程形象进度划分不同阶段,分阶段结算工程价款办法的工程合同,按合同规定的形象分次确认已定阶段的工程收益。2、实行合同完成后一次结算工程款办法的工程合同,于合同完成时结算工程价款,确认收入实现。3、采用定期预支,月终结算,竣工清算办法的工程合同,按分期确认合同开支来确认收入的实现。对建造合同亏损,税法只允许于实际发生时的亏损才能进入当期损益即从应纳税所得中扣减,而不允许预提合同损失准备。由此可见,两者确认收入、费用或损失的主要区别在于收入、费用或损失确认的时间和合同金额的不同,税法只承认完工百分比法,不承认完成合同法,确实难于估计完工百分比,由主管税务机关按其他方法确认,没有应税收入,除非是期间费用,税法不承认没有收入的成本。为此,税务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改革后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的变化及对所得税等纳税调整的影响,以便在税收征管中更具针对性,以防止税款的流失。

需要说明的是,除债务重组准则、收入准则、建造合同准则已对税收产生了影响外,投资准则中的投资收益、投资转让收益的确认及提取的投资跌价或减值准备与税法规定的分类和确认实现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中修理费用、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诉讼赔偿等或有损失的调整事项与税法所确认的收益实现时间也有差异,等等,这些都要求企业在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必须依法进行纳税调整,在此就不再多赘述。

(十)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新准则规定,如果某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就应以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根据税法的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入其他非货币性资产,实质是一种有偿转让财产的行为,应将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一种非货币性资产和购置另一种非货币性资产两项业务进行税务处理。如果某资产交换满足新准则规定的条件,则会计与税收的处理应该是一致的,即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对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产生影响,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应当是相同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将产生资产交换收益,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将会增加;(2)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将产生资产交换损失,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将会减少。

(二)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新准则还规定,如果某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就应以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任何损益。在会计按账面价值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税收却仍然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将产生差异。具体来说也包括两种情况:(1)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由于税法确认了该资产交换收益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而会计未确认该收益,将导致当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大于所得税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该差异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由于税法确认了该资产交换损失并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扣除,而会计未确认该损失,将导致当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小于所得税费用,该差异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举例说明。

(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1.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甲公司以其不再使用的设备与乙公司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汽车交换,甲公司设备原值120万元,已提折旧20万元,公允价值为110万元,甲公司为此交换支付清理费用1万元;乙公司汽车原值140万元,已提折旧30万元,公允价值为110万元;假定双方换出资产均未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换入资产也都按固定资产管理。

甲公司:

(1)将换出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

累计折旧20。

贷:固定资产——设备120。

(2)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1。

贷:银行存款1。

(3)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110+1=111万元。

借:固定资产——汽车111。

贷:固定资产清理111。

(4)结转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固定资产清理10。

贷:营业外收入10。

将上述分录合并即为(为简便起见,下列分录均为合并后的分录):

借:固定资产——汽车111。

累计折旧20。

贷:固定资产——设备120。

营业外收入10。

银行存款1。

乙公司会计处理合并如下:

借:固定资产——设备110。

累计折旧30。

贷:固定资产——设备140。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甲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110万元大于其账面价值100万元,产生资产交换收益10万元,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均应增加10万元,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均增加10×33%=3.3万元;而乙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等,未产生资产交换收益或损失,对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未产生影响。

结束语。

中职财会教学论文课题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职会计专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但中职会计的教学也显现出它的陈旧和不足,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也较弱。因此论文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了会计教学实行分阶段与模块式相结合的构想。

论文关键词:会计中职学校分段模块式教学。

目前中职学校在财会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和途径都远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是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主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时间安排错位,只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训的重要性。

二是教材信息严重滞后,教材中不少内容还是传统的旧知识,远不能反映经济的发展。

三是教学方法与方式上重教轻学,教学中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教学程式,仍以传统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学生。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同时,重庆作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应运而生,财会技能型人才会出现空前的短缺。在这大好形势下,中职财会专业类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目前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必须正视存在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活模块、多渠道、重技能的教学,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实用型初级财会人员。

财会专业实践性很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为此把中职财会专业分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理论与分项实训阶段、综合实训与考证阶段、顶岗实习拓展阶段。

第一阶段: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般是安排前两学期集中学习理论,然后再进行实训。不过这样的安排,会造成财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训的.间隔期过长,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没有实践培训而使理论显得过于空泛,二是在后来的实践实训中又要重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复习以前学过的理论,这不但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也挤兑了实训时间。因此,可以考虑在每一单项理论讲述完毕后就进行分项实训。分项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容易组织实施,并且可以保证在学生每学习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之后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操作,这样一来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安排就比较紧凑,便于他们接受和掌握会计理论和技能。第二阶段: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实训后,学生只是分项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因此第二阶段就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综合模拟实训,也就是以一个模拟工业企业的某一个月份完整的经济业务资料为会计主体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所采用的会计资料是完整的,包括企业的总体概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说明、账户的期初余额、经济业务等。经过充分模拟各环节的操作流程,使学生接近相关企业的经济活动,亲身体验和熟悉会计核算的方法;再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带领下模拟操作实训的各个步骤,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循环的全过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这个阶段之后,学生往往已经具备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能力,所以老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为下一阶段作好准备。

第三阶段:学生可以采取自主联系和学校推荐的方式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这是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墙养到岗位就业的过渡,顺利实现学生走向社会转变的重要途经。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年宝贵的实习时间,将实践教学扩展到顶岗实习的实践工作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以《基础会计》学科为例,这门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基础人门学科。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块时,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贯彻“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理念,不再以理论教学为核心,而是把模拟演练、实训等实践环节作为教学核心,以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来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加强他们对岗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考虑将《基础会计》课程和《会计模拟实训》分项实训整合为一门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并分成五大模块。

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是以会计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的五大模块有机整合而成的。第一模块:基础书写实训,让学生掌握阿拉伯数字、汉字大写数字和大小写金额的标准写法,做到字迹清晰、书写规范;第二模块: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使学生熟悉经济业务,学会常见原始单据的填制技能,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掌握收、付、转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第三模块:会计账簿建立、启用、登记和错账更正,使学生学会启用账簿和编排账页目录,掌握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建立和登记的方法;第四模块: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会计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第五模块:报表编制和申报纳税,使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编制要求,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报。

总的来讲,分阶段模块式教学将专业课知识有机整合起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会计职业核心能力。

财会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民营企业迅猛发展,但同时我国的民营企业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民营企业财务会计的现代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民营企业财务现状。

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它的财务就成为了敏感的区域。由于企业内外的环境,企业家都不愿将自身的财务管理进行透明,也将财务部门纳入自己最核心的位置之一,不论在其观念中、机构设置还是在人员的任命中,都很不规范,这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1.民营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不规范。民营企业基本都是家族性企业,这往往导致企业的内部管理很不规范,企业靠亲缘关系维持着企业的运行,造成了家庭“大锅钣”。公司的各个股东之间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制衡机制,难以形成有效制约,产权结构不合理,资本、风险与决策权高度集中,管理缺乏规范。甚至在有些企业中,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企业的财产就像银行的“活期存款”一样,可以自由存取,这种严重的不规范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财会队伍素质偏低,法律法制管控缺失。理念陈旧、法治意识淡薄和成本因素三者互为影响,致使会计核算在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中地位的边缘化。民营企业的财会队伍概括起来一般为老板、内设财务人员或代理记账及兼职财会人员等。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大都为家族成员,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会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一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凭感情、义气办事,在进行企业重大经营战略决策时,很容易用亲缘和血缘代替依法办事、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也存在有一定水准的聘用财务总监等人员不得不对老板、税务、银行各做一套账表的做法。

3.财会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层次低档。在民营企业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违规操作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不设账,以票代账,或者虽然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一部分民营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不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张冠李戴,无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收入与费用不配比;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方式记账等等。理财观念滞后,理财方法落后;财务人员习惯地一切听从老板,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会计档案归档不及时不规范等。

4.内部控制监督不力,现代财务理念缺乏。一是企业的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财务清查、财务审核、风险管理等基本的财务管理都没有开展,重钱不重物的现象突出;二是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已是部分民营企业的通病;三是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现代化财务会计核算方法改革。

1.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的改进。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这就客观上要求会计制度改革,并建立资本金制度,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确保各产权主体权益的实现,从而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报表的可靠性,不仅数据要真实准确,所反映的内容也要确凿及时,更要做到决策者仅凭借报表就能了解和认识当下行业的现状、企业定位和发展走向。会计信息改革不仅在于对已有生产经营活动的“观念总结”,而且要能反映经济活动运行状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2.传统财务报告的改进。传统财务报告不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如确认计量偏重于有形资产,而忽视对无形资产,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价值的确认和计量。特别是财务报表,传统的财务报表模式对财务信息视其能否认定为基础。现代企业财务核算中我们应当重视报告的'信息来源,改进财务报表在企业报告中的作用,强调对无形资产,预计负债,预收账款等事项的关注与建议,而对固定模式下的正常业务,更多的应该转型为有效控制。

三、现代化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

1.会计制度形式与内容的革新。为了有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和规范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的利益分配,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一方面要明确在现代企业产权关系上建立起的、打破所有制成分和行业界限的、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现代会计受托责任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指导和规范会计工作的技术标准,即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必须明晰产权关系及委托者、受托者之间的权利关系,以及各投资主体在制度上的平等性,必须维护各委托者的利益以及监督受托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

2.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思考。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业绩考核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1999年财政部等部委联合推出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2002年对此予以修订。对企业进行效绩评价,首先需要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核实验证,坚决纠正和调整不实的和虚假的会计信息数据,才能使效绩评价结果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将企业效绩评价结果与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挂钩,以效绩评价结果等级高低来确定风险报酬的大小,促使企业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效绩,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兼顾。

财会信息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数字图书馆具备着传统图书馆没有的诸多优势,在高校和社会上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很丰富且广泛,需要借助相应的软件对其进行管理,使得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更加便捷。本文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管理进行研究,设计并开发了一个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软件。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

1引言。

图书馆是每个国家和各个院校都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并发展迅速[1],它克服了传统图书馆依赖纸质存储,收集、分类、检索等工作繁琐,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缺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仅包含了传统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的数字信息,还有丰富广泛的电子文献、网络资源和音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2,3]。如何对这些不同种类的信息进行合理高效的管理,以便于管理者的管理和用户的使用,对于真正使数字图书馆发挥其高效、便捷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并开发一个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软件,以实现对数字图书馆中多种信息高效、便捷的管理。

财会专科论文范文

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西安新城分校。

专业:会计学。

年级:20xx年秋。

学号:1261001252624。

指导老师:张华。

20xx年11月。

目录。

内容摘要。

基础会计学是管理类各专业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的的专业基础课程,复式记账原理及借贷复式记帐法的具体运用作为该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如果说复式记帐是整个会计核算的方法基础会计恒等式由是整个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属于会计实务类型的学科,它主要是在会计学原理的基础上,以准则为中心,讲解对日常生活中或非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如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的知识.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现阶段,一些单位会计基础管理不当,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不同程度的削弱、滑坡甚至混乱、影响了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会计基础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其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根据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条例,重点分析目前中国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建议。

会计学专业课程知识综述及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一)《基础会计》核心知识学习收获。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程序及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是指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所做的最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基本的、主要的组成部分。会计等式,是指运用数学方程的原理来描述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达式。它分为静态会计等式、动态会计等式和扩展会计等式。

账户分类。账户分类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是按账户和经济内容分类和用途结构分类。了解如何按账户的经济内容和用途、结构进行分类,一般都分为哪些类别,以及各类中一般都有哪些账户。

会计凭证。要深刻理解会计凭证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会计凭着必须真实可靠的重要性;掌握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方法。

财产清查。主要了解财产清查的含义和分类、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财产清查的结果的账务处理。要求准确理解财产清查的意义,并在了解财产清查的组织和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存活的两种盘存制度及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会计报表。理解财务会计报告的含义和构成,会计报表的含义、组成和分类;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及编辑要求;还应懂得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报表时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要力求真实和可靠;对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报表的组成和编制要求应有比较全面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编制方法。

会计循环。会计循环是会计记录、分类和总结会计记录的过程经常被称作会计循环。会计信息起始于商业交易的初始记录,包括正式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合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个循环意味着这些程序必须持续重复,在合理的会计期间准备新的、更新的财务报表会计循环是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开始,到登记账簿,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完成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企业将一定时期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依据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加以记录、分类、汇总直至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处理全过程。

会计核算形式。了解会计实务中使用较为普遍的各种会计核算形式,以及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使用的会计凭证和账簿,及其帐务处理的程序和过程,重点掌握科目汇总表和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

会计工作的组织。了解如何安排、协调和管理好企业的会计工作。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而会计法规是保证会计工作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的约束机制。了解会计工作组织的内容认真掌握会计工作组织的原则。

我在学习这门课程中,觉得有一定难度。心中充满着无数个问号,但是所有的问题又不能马上解决。我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思考来加深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我主要是被动的学习,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因为我知道知识积累得多了,理解就会更深入。当运用借贷复式记账法编写会计分录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是遇到一笔经济业务时不知道应涉及哪些账户,而另一方面,虽然知道一笔会计分录需要涉及哪些账户,但是却不能确定它们正确的记账方向。对于前一个问题,只要能够掌握每个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即可解决,而后者则需要熟悉每个账户的结构。若通过死记硬背掌握每个账户的结构,势必增加学习的负担,而通过会计恒等式就可以提供一个记忆账户结构的便捷方式。但是时间有限,我还需要学习自己本专业的课程,所以对会计的学习没法上升到理论层次。通过书本学习,我形成自己对会计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更形成对会计的总体印象。我感觉会计是如此的奇妙。我们都知道企业每天发生的经济交易事项是很多的,而且是交错复杂的,但是会计通过对这些原始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有价值、简洁明了的会计信息。这不得不是我佩服会计的艺术。

(二)、《中级财务会计》核心知识及学习收获。

财务会计工作是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企业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向各方提供会计信息。

要掌握财务会计的目标与特征、财务会计的核算原则以及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货币资金。了解货币资金的范围及内部控制制度、库存现金的管理及银行存款的管理;掌握库存现金收支的核算、备用金的核算及库存现金清查与银行存款的核对;掌握银行转帐结算方式和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及核算。

应收及预付款项。了解应收帐款的性质已范围、票据的种类和抵借和出售及其明细核算、长期应收款的核算、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的核算;掌握应收帐款发生与回收的核算、坏账的核算、应收票据及应收票据贴现的核算、其他应收款的内容与核算。

存货。理解存货的概念与范围:了解存货的性质与分类和周转材料与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方法。掌握存货的初始计量仪发出存货的各种计价方法。原材料、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和期末存货的盘点及期末计价方法。

证劵投资。在了解证劵投资按品种和按管理意图分类的基础上,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方法。

长期股权投资。了解长期股权投资的分类以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掌握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条件、操作要点以及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转换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了解固定资产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的基础上,熟悉固定资产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掌握在不同情况下固定资产的增加和减少以及减值准备的核算。

投资性房地产与无形资产。了解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无形资产的内容与分类,掌握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及处置的内容和会计核算方法。无形资产取得、摊销、出租、出售以及期末计价的核算方法。熟悉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的原则。

流动负债。掌握流动负债的性质与分类、各项流动负债的核算方法以及或有负债的披露原则。

长期负债。了解长期负债的特点以及其计价、掌握长期借款与应付债券的核算方法、掌握借款费用的内容、资产化或费用化金额的确定及相关规定。

所有者权益。熟悉其性质、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的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内容、熟悉存股的会计处理。掌握实收资本、资本公职、留存收益的概念及其会计处理。了解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概念、特征及核算方法。

收人、费用及利润。应了解销售商品收人的确认方法。掌握各种特殊销售业的核算、资产负债表负债法下所得税的核算程序与方法和净利润的分配内容及会计处理。理解所得税核算的纳税所得与暂时性差异。

会计调整。了解会计调整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饿区分和各类会计调整的会计处理。

财务报表。要求掌握企业财务报表的种类;掌握各类报表的作用、结构原理、项目排列及编制方法;掌握财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基本内容。

《中级财务会计》属于会计实务类型的学科。它主要是在会计学原理的基础上,以准则为中心,讲解对日常生活中或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如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的知识。当时,我也会考虑为什么会这样做账,准则为什么要这样规定。我个人觉得企业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与各种学科知识相关联,比如金融资产与金融学科相关、长期股权投资与证券投资相关等等,在对这些经济交易与事项如何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方面知识,更有利于我们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同时也会理解准则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对于有些章节,没有这方面知识的铺垫,学习起来有点吃力,特别是长期股权投资中追加投资导致成本法转权益法的账务处理。当时,我研究了很长时间,列举了各种情况,才慢慢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我对《中级财务会计》学习,也只是停留在书本层面,如果遇到问题,也最多在图书馆查各种不同版本的书籍来解决困惑,没能形成理论研究。让我欣慰的是,在不断的学习,思考,锻炼中,我学会了用最基本的理论来解决所有问题,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效果(比如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把握住这一点——只要影响所有者权益的事项都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

二、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外乎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初期)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因此,使用电脑的“帐”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记账,是传统财务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时刻相伴、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无不留下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电脑的记账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帐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帐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库,不允许在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帐、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间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这种通过低效率的多重放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事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帐表之间的核对了。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帐帐一定是相符的;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帐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

会计学是对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一种记录,管理者通过它可以了解企业的经济状况。税务局根据会计学账目来进行税收,会计学还涉及到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等方面。可以说它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做事业的基础,是一种技术职业,比较适合有耐心,对数字敏感,做事谨慎的人学习。会计学是一门最传统的行业,我作为一名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也会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会计和别的行业不同的是,不允许有一点差错,就会影响到后期核对账目的好多环节,所以在做帐目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保证每个环节都正确。

业服务,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面对市场经济国际化、信息化趋势,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会计行业的发展与日益变化的新形势之间还有不少差距。在新的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将带动会计工作全方位与国际接轨,会计管理工作也将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工作的目标、内容、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也迫在眉睫,而且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原始凭证要素不全,原始凭证不合规,现金管理不规范,项目经费核算不规范,未按照部门预算及会计制度要求对项目项经费分项目核算,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政策素质待提高等等。因此,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势在必行,但同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作,必需细致扎实,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高校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努力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促进单位内部制约不断完善,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管,全面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质量,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中级财务会计》杨有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基础会计》金中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财会专科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

写作是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实践性环节。本文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xx财会专科的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论文题目浅谈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浅谈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中文摘要】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中最基层的制度规范,是具有垄断性的综合性规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借助会计工作进行日常核算和监督。在国家统一会计法规制度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逐渐成为现实之必须。本文从认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地位,了解企业会计内部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分析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而提出有效建设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企业的会计业务是企业的命脉,既为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决策信息,也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企业如何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保证有组织、有秩序地做好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及管理的功能,是急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1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和地位。

1.1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

1.1.1内部会计制度是一种较综合性的规范。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综合性是由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决定的。因为它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制度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内部各部门在处理各种业务(尤其是会计业务)时,都必须按会计制度的要求执行。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主体,会计制度必须全面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流程必须满足内部控制的要求。同时,会计工作又具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各种会计规范都是以会计技术为基础建立的,这源于会计技术的可选择性。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作为直接约束会计系统运行的规范,具有系统的技术思想,比如要对会计分工中的牵制技术以及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技术做出明确说明。可见,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综合了会计管理、会计技术、内部控制等内容,是一个综合性规范。

1.1.2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的一种经济政策。

根据企业发展理论,企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即使在同一发展时期中,面对不同的市场也会选择不同的经济政策。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决策支持作用,为经济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它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像企业经济政策那样有较频繁的变动,但会计制度中会计政策的选择也可以配合不同的经济政策进行。会计系统为企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支持,内部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它们都属于企业经济政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1.1.3内部会计制度是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

从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看,目前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制定权,经营者享有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以《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为依据制定的,其内容不得超越国家统一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这实际上决定了内部会计制度的内容是在限定条件下的选择,其属于经营者享有的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

1.1.4内部会计制度是一种“私有物品”

“私有物品”与“公共物品”是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每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造成他人消费的减少,而“私有物品”则是由特定个体垄断和拥有的。内部会计制度是特定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在国家统一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量身订做”的,只适用于本企业,别的企业不能照搬照抄,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企业。另外,制度的实施会产生特定的经济后果,不同的企业只能使用适应本企业特点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内部会计制度具有“私有物品”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1.2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地位。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地位是指其在会计规范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会计规范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几乎包括一切对会计运行有影响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直接约束会计行为,也可以约束会计人员、会计内部的监控机制等。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计规范,如:按其形成和来源方式,可分为实践中自发形成的规范和人们通过一定形式制定的规范;按其制约方式,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内化性规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规范等。会计规范作为会计行为的标准,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也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它对企业会计工作应达到的标准及应采用的方法、技术和程序等都要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给出明确的规定,企业会计工作应该遵守这些规定,而且这些规定最直接地约束或指导企业的会计实务。所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会计规范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自身制定的,因此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否列入法规体系就有两种认识。一种是,从法规制定的权限看,立法权的最低机关是省人大和省政府以及经国家批准的较大的市人大及市政府,其他机关均没有立法权,因此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具备法规的身份,不能列入会计法规规范。别一种是,会计法律规范形式包括法律形式和准法律形式。属于会计法律形式的有《宪法》、会计法律(如《会计法》等)、地方性会计法规和规章,这是会计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准法律形式包括国际条约与公约、国际惯例、司法解释、经济协议和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认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属于会计法律规范的组成部分,其理由是:虽然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具备会计法规的权威属性,但其具备会计法规的内核,它是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制定的,体现会计法律法规的精神。企业制定内部会计制度也有法律的依据,是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力。且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会计法律规范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件,是最基层的会计规范。

2企业会计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2.1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

对会计工作的内部牵制,往往采用职务分管的控制方法,以达到互相牵制、互相稽核、验证的目的,这种方法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长期从事某一职务,往往会产生“麻木不仁”、“相互串通”、“死气沉沉”等缺点。为克服这些缺点,一般采用职务轮换的方法。

2.2降低小企业税收风险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加大了依法治税力度,加重了对税务违法案件的处罚。由于国家颁发的行业会计制度和公共综合会计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会计职业性判断和选择,税务机关在纳税检查时,不仅要依据国家颁发的行业会计制度和公共综合会计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依据企业经过判断和选择后确定的企业内部制度。

2.3适应会计改革、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需要。

会计规范即会计工作应遵守的规矩。它是处理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的准绳。从我国会计改革的方向看,在会计理论、会计规范、会计教育等方面,根据自身的国情结合国际惯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化制度要求的会计法规体系。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使会计规范成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通用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宏观指导性与微观操作性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

2.4适应现时代会计电算化的需要。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企业走向市场、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各项会计改革措施的逐步展开,对会计快捷、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推进势在必行。而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则完全有赖于一套完整、便于操作的程序,有赖于会计人员严格按规则操作。

3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3.1部分企业未制定内部会计制度。

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都直接以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上级下发的各种文件作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使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过于随意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在国家统一会计规范和有关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符合本企业会计核算要求的内部会计制度。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中,应明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以指导企业会计实践,保证会计工作规范运行。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应具有适用范围专一、内容条理清晰、程序方法明确和实际操作方便等特点,有便于加强和规范企业日常会计工作。

3.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范围上建立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业务的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但还是有一小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较为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业务决策人员与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业务授权、业务执行、业务记录、业绩检查兼容的现象;重要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制度,家底不清楚;该设的内部机构不设,该配的内审人员不配等,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序进行,保护财产的安全,可防止、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因此,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贯穿、融汇于会计制度与企业其他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企业只要存在经济业务事项,就需要有相应的控制予以制约。

3.3内部会计制度内容建立不全面,财务处理程序欠规范。

从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实际情况看,都较为注重财务收支审批、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支管理等制度的制定,而忽视了会计核算和监督方面制度的制定。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甚至为数不少的单位根本就没有建立这方面的制度,因而造成核算行为的随意性。比如,同一性质的经济业务不同的会计期间,甚至在同一会计期间,其账务处理截然不同;同时,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也随意选择,诸如此类等等。

4如何进行有效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4.1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

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负责任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杜绝账户设置不合理、记录不真实等情况,充分体现会计控制制度的职能作用,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定期进行培训、工作考评,奖优罚劣,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才能更有效的发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4.2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4.3企业制度与财务制度建设结合进行。

中小企业因企业规模小,一般不可能建立独立的会计机构和财务机构,通常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制定时,也应该考虑到将二者相结合建设,既要对会计核算的方法、程序进行规范,也要对企业账务活动的组织、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规范,以便更合理的满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

4.4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

会计电算化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及对会计资料进行电子化分析和综合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简称。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记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实现某些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因此,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进程:首先要解决中小企业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加强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综上所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对现时代的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制度;起用称职人员担当财务重任;增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对企业在经济日新月异变化的当下的发展尤为重要。只有明确这些才能为企业找寻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5]郝毅《当前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会计工作》,20xx/10。

[6]马丽英《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市场研究》,20xx/11。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会计时代。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新的会计准则由于诸多的会计政策、计量模式、收益确认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改变,其实施自然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等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税收。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引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而且必须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账务处理。企业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到以后各期。如果企业存在较多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影响金额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导致暂时性差异发生当期利润和权益的增加,以及差异转回时利润和权益减少。如果企业存在较多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采用资产负债表税务法会导致差异发生当期利润和权益的减少而差异转回时利润和权益的增加。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企业合并之外的交易或事项,如果该项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所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计税基础不同而形成暂时性差异的,会计上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该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如果确认该类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需要调整资产的入账价值,有违历史成本原则,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目前这方面的交易或事项并不多见,但随着会计计量属性的多元化以及公允价值适用范围的拓展,而在税法又没有跟进或调整的情况下,这种差异的存在就会明显增多。例如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入账价值并不是投资成本(计税基础),而是按持股比例计算所拥有的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以及被完全控股合并的公司,其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可以根据评估后的公允价值加以调整入账等。以上都有可能造成相关暂时性差异,因此在实务中应加以注意和区分。

对于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投资持有期间,长期股权投资随着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或净损失而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为各期损益。而税法中并没有权益法的概念,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通常并不发生改变。单纯就长期股权投资这项资产而言,的确存在一种暂时性差异,权且把它当作一种“疑似”,需留待进一步观察。首先,对于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内可以转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企业准备长期持有,则该投资成本的调整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计的未来期间不大可能转回,因而也不会产生未来期间的所得税影响。因此,在长期持有的情况下,对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一般不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其次,新税法规定,对于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免税。对于符合免税条件的投资企业而言,在实际分取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权益法下要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而不再确认投资收益,同时也不用缴纳所得税。因此从整体上看,根据权益法予以调整的这部分投资差额在持续持有的较长期间内不会产生纳税影响,因此在会计上可以不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特别强调,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换言之,如果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内不大可能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意味着企业今后未必能够享受到该暂时性差异所带来的未来抵减税的“好处”,如果仍据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则因其所代表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丧失了资产应有之义,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也不过是形同虚设,因此本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上不应确认这部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即便递延所得税资产在一开始被确认,随后在各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也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像原预计的那样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就应当减记原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本文将从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变化导入,阐述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对会计要素的计量、资产减值准备、存货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对企业税务处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为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计价方法、债务重组、借款费用资本化、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非货币性交换、收入的确人、建造。

合同。

收入和成本的确认的影响。

引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20xx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随后在不长时间内也将在所有大中型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随着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会计时代。新会计准则历史性的变革,标志着我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新会计准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改革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她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准则的变化不仅仅影响的是企业会计和它的财务报告方面,而她对税收以及企业纳税带来的影响也将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下某些会计政策等方面变化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对企业纳税的影响。以期对企业科学运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纳税筹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一、受新会计准则影响的主要税种。

我国现行的税制体系由20多个税种组成,从计征方式看,这些税种可以分为从价计征、从量计征和从租计征、从税计征等多种形式。有的税种实行单一计征方式,有的则实行复合计征方式。受新会计准则影响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实行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征收方式的税种上,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等。新会计准则对主要税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计税依据。由于新会计准则采用了多种计量属性,加上一些会计要素的定义不同于税法,使各主要税种计税依据的确定变得较为复杂。二是影响纳税调整。由于新会计准则在确认、计量方式和标志等方面与税法规定有相当大的差别,企业在纳税申报时需要作大量的纳税调整,尤其是对一些跨期项目,需要做连续性的多期调整。三是影响税收负担。实行新会计准则后,因会计上的确认、计量有了新的要求,相应会阐述一些计入当期损益的新会计事项。现行税法对这些事项是否征税尚无明确的规定。

二、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优点。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会计是税收的基础,在会计实践中,某会计事项是否应该确认为收入或费用,何时被确认为收入或费用.要依据会计准则来规范,进行会计的帐务处理。而企业的纳税实践是以会计帐务处理为基础依据税法规定来展开。不同的帐务处理会直接影响当期的损益乃至税收意义上的所得。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必然对税收带来诸多的影响,研究这种影响无疑对企业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是很有意义的。

1.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对某项业务提出了多种可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处理会计事项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而对纳税产生影响。例如.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化。新准则取消了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取消的原因是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的情况。但从理论上分析,若企业将原采用的后进先出法转向其他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时,对于存货较多,存货周转率较低的企业会引起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而且如果是处在一个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会使当期利润偏高,对税收带来影响。另外新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也作了重大改革.要求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等指标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当其预期使用寿命和净残值与原估计有差异时,允许调整其折旧年限与净残值。

2.计量基础运用的多样化。

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实现计量基础的多元化。多元化计量模式势必会影响各期的损益结果。其中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一大亮点,而且新准则中新增加的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都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3.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改变。

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废除了原来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全面采用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种所得税处理方法与原方法相比要引入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原来方法考虑永久性和时间性差异),而且要求在每一会计期未应核定各资产、负债项目的暂时性差异{比时间性差异范围更广泛)并以适应税率计量来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费用,再加上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便构成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可见,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这种方法所贯彻的是通过计算暂时性差异来全面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将每一会计期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余额变化确认为收益,无疑会对税收意义上的所得产生影响,而且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以及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核算业务的增加,由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会越来越多。

4.收益计量方法的变化。

在新的债务重组准则中,改变了过去将债务重组产生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的作法,而允许将债务重组过程中由于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负债而产生的收益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即作为利润进入利润表。根据目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现状.债权人一般都会根据债务人的实际偿债能力给予一定的豁免。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这一计量方法的变更若按上年债务重组的情况看,上市公司至少可增加收益60多亿元,因此收益计量方法的变化对企业利润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5.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

新会计准则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不再限于购建固定资产的专用借款,规定指出: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时,应当予以资本化。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而不再直接计入损益(财务费用)这将对企业收益产生很大影响。

6.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范围以及方法的变化。

新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提取.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规定完全切断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方法来操纵利润的途径。另外新准则还扩大了减值准备的核算范围,这无疑也会对企业的利润带来影响。

7.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不仅调整了投资的分类方式,而且规定将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改为成本法进行核算,这是和以前的最大不同。这将对投资企业的当期收益带来影响,也无疑会对企业纳税,企业内部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的优点。

1.新会计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

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变化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强调按资产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在资产不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要求企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同时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财务报告的目标也侧重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也就是在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中,增强了相关性,历史成本不再是惟一的主要计量属性,比较全面地在准则体系中导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2.适应经济生活的发展要求,内容上有所创新。

新会计准则体系从过去偏重工商企业准则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的38项准则,覆盖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在涉及的领域上,增加了原准则中没有或有但规定不详细或不明确的内容。如: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列报、保险合同的规定等等。

3.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次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经过财政部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双方的共同努力,新会计准则在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中国经济的客观环境和发展特点,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双方准则中的非实质性差异,除了由于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关联方披露准则规定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企业合并准则规定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计提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等,二者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我国积极主动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实质性趋同变革。这既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加入wto后中国履行承诺的要求。

三、新会计准则对纳税的影响。

如前所述,新会计准则由于诸多的会计政策、计量模式、收益确认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新业务的开发,影响到企业损益的计算和税收水平,这无疑会影响着企业纳税筹划的运作空间。通常情况下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越多,纳税筹划的空间也就会越大。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下利用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空间研究纳税筹划是实现节税或递延纳税的有效途径。

(一)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对纳税的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是现代企业在实现多元化经营时,为规避行业风险所采取的一项有效理财方式之一。其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已成为企业利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构成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新会计准则除了调整了投资的分类方式外.还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大家知道,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时投资企业应根据所持股份比例以及对被投资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控制和产生影响的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核算方法。当被投资企业处于低所得税税率地区时,由于两种核算方法对收益确认的时间不同,因而对当期收益以及对所得税缴纳产生影响.也为纳税筹划提供了空间。新会计准则扩大了成本法的核算范围,将原来应是权益法核算的”属于具有控制”的范围纳入成本法核算范围.应该说这一变革对企业节税是有利的。因为采用成本法核算,它的核算规则是: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时,投资企业并不作任何帐务处理.只有在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才会按其应享有的份额确认当期投资收益,按现金制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这种核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收益的确认时间上税法与会计核算基本是一致的,按其实际获得的收益依法纳税,从客观上很公平容易接受,而且不需做复杂的纳税调整。二是若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只有在宣告分派,投资企业才能确认收益将其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投资企业所得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按差额补税》,如果被投资企业帐面上保留一部分投资企业暂时未分回的利润,投资企业可以把这一部分已实现收益但未分回的部分作为将来追加投资或挪作它用继续保留在被投资企业的帐面上,以此规避或延缓这部分投资收益应缴纳的所得税。然而,权益法核算的规则是:只要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不管投资收益是否分回都要按应享有的净损益份额确认投资收益,实现税收意义上的所得,按规定缴纳所得税。即使投资企业将其一部分作为追加投资或挪作它用,也无法规避这部分收益应缴纳所得税。因此选择成本法核算无论是规避还是延缓纳税对企业还是较为有利。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对纳税的影响。

新准则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和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一步趋同,使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允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和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投资性房地产,所占有的借款资金的相应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不再限定于由专门借款产生的借款费用。笔者认为,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将使生产周期长的某些制造业更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成本,但可能会增加企业所得税的负担。若保守估计。全国上市公司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资本化比例假如占3-5%,可能会增加企业利润将几十亿元,对税收的直接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另外.纳税人对外投资发生的借款费用按会计准则需资本化。计入有关投资成本,但纳税人应充分了解和利用符合((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势(国税发【20xx】84号)第三十六条规定,便可直接扣除.不需要资本化,而达到合理规避纳税的目的。

(三)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会计政策调整对纳税的影响。

折旧核算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分摊问题,它明显的抵税效果通常将其作为企业纳税筹划的重点。会计核算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三个因素。新准则要求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这三个因素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并允许当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有差异时应当调整.固定资产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可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这一调整虽然对固定资产经济使用期间的累计折旧额和应税额不会产生增减影响,但会因每期分摊额(折旧额)不同而直接影响各期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以及纳税额。实证研究表明:如果折旧年限调整,在税率稳定的情况下或有下降趋势时,缩短折旧年限可使后期折旧费用前移,前期利润后移,会推迟纳税时间获得货币时间价值,相当于享受了一笔无息贷,对企业有利。如果折旧方法调整,可适当选择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如果各年度的所得税率不变或有下降趋势的应选择加速折旧法为优,可把前期利润递延至后期延缓纳税如果各年度所得税率有上升趋势应采用直线法为优。因在上述情况下使用的加速折旧法延缓纳税的利润与税率高低成正比关系,假如在未来税率趋高的情况下,以后纳税年度税负一般会大于延缓纳税的利益。所以此时采用直线法较有利。大家知道,固定资产一般金额较大.若要调整任何一项指标都将对每期折旧费用以及利润带来影响,而影响税收意义的所得。

(四)公允价值模式的引入对纳税的影响。

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虽然资产和负债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但会导致企业盈利的波动,给税收带来影响。如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代替帐面价值计价,并将其差异计入当期损益的作法可能会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水平而影响税收。另外,新准则规定若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也会相应地提高企业利润,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对企业不利.所以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在选择计量属性时应谨慎考虑是否还继续采用成本模式,权衡利弊。

(五)存货计价方法的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从理论上分析存货计价是纳税人调整应税收益的有效手段。一般认为:在物价呈上涨趋势时应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使当期销售成本最高.期末存货价值最低,可将利润延至下期延缓纳税:如果物价呈下降趋势时应采用先进先出法,可使本期销售成本提高,从而达到本期降低所得税的目的。如果物价涨落幅度不大,宜采用加权平均法,如果物价涨落幅度较大,宜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有法,使企业各期应纳税所得额较为均衡避免高估利润.多缴所得税。虽然从理论上分析存货计价方法影响纳税.但目前它的筹划空间还很不。一是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重要抵税手段不能起效。另外税法也不允许存货计价方法如此受市场价格影响而随意改变。

(六)资产减值准备范围和方法的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新准则在原基础上扩大了减值准备的范围,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商誉等都允许提取减值准备,并要求减值准备提取后除非处置相关资产否则不得转回。这将有利于遏制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利润的行为。据有关资料显示.去年上市公司突击转回减值准备的数额可能达到几十个亿,那么.今年实施新准则后,这一规定可能会使原来一些惯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公司做文章的空间受限,可能会出现账面亏损,对企业纳税带来不小的影响。

(七)债务重组准则对纳税的影响。

到1999年底,财政部已颁布了九个具体会计准则。其中债务重组准则、收入准则、建造合同准则等准则的颁布实施,对税收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债务重组准则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在该准则中,对企业纳税产生较大影响的有三个方面:债务重组收益、债务重组损失、或有支出。债务重组收益是指企业以现金清偿某项债务时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与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或者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时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之间的差额。对债务人来说,是债务重组收益;对债权人来说,是债务重组损失。由于债务重组收益包括了债权人让步的贷款和增值税(指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两部分内容,债务人一方面把无须支付的贷款及增值税转为营业外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把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全额抵减了销项税额,从而使债务人通过债务重组虽然会少缴增值税,但仍增加了纳税支出(因为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是高于增值税的税率)。或有支出是指依未来某种事项出现而发生的支出。或有事项的出现具有不确定性。根据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修改后的债务条款中如涉及或有支出的,债务人应将或有支出包括在将来应付金额中,并由此确定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由于将未来实际上未发生的或有支出包括在将来应付金额中,在重组日就没有足额地确认债务重组收益。从而使企业所得税的税基受到影响,对此税务部门必须引起高度注意。

(八)收入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收入准则从1999年1月1日起执行。该准则中的收入只适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而取得货币资产方式的收入,以及正常情况下的以商品抵债务的交易,不包括非货币交易(比如资产置换、股权置换、非现金资产投资、非现金资产配股等)、期货、债务重组中涉及的资产、商品销售收入的实现。对企业以材料、商品或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投资再进行投资、捐赠、自用,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等,收入准则不视同销售,也不确认有关商品、资产转让、销售收入的实现。由此可见,收入准则与税法在收入确认的适应范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此,企业必须按照税法规定申报各项收入确认各项收入的实现。

同时,收入准则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及稳健原则对收入的确认原则也作了明确:一、销售商品,如同时符合以下4个条件,即确认为收入;(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给购货方:(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三)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四)相关的收入与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二、提供劳务的收入确认原则:(一)劳务总收入和总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二)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三)劳务的完成程度能够可靠地确定。从这里可以看出,收入准则确定的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与税法上确认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有着明显的不同(税法确定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是: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额或者取得索取销售额凭据的当天)。收入准则对收入确认原则的这些重大变化对企业损益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使企业的损益更加真实可靠,而对税务部门来说,收入确认原则的改变,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为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税法也应相应地对其收入确认原则——即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作出修改,使税收也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但是,在税法做出新的规定以前,企业必须按税法规定确认各项收入的实现,税务部门也必须注意到企业做帐依据的合理性、可靠性和真实性,考虑到会计制度的改革对纳税调整产生的新影响,以防止国家税款的流失。

(九)建造合同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建造合同准则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本准则规定,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企业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责表日确认合同收入与费用,确认建造合同收入采用两种方法:1、完成合同法。是指建造合同工程全部或实质已完工时才确认收入和费用。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当年完工的建造合同,于合同完成时一次确认收入实现。2、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根据合同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要求建造合同的结果根据不同的建造合同类型在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地计量,则应区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1)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加以确定,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2)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间立即确认为费用,不确认收入。与此同时,建造合同准则还要求在合同预计发生了亏损时,计提合同损失准备,即出于会计上稳健性原则考虑,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时,应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而税法规定合同收入的确认则由三种方式:1、按工程形象进度划分不同阶段,分阶段结算工程价款办法的工程合同,按合同规定的形象分次确认已定阶段的工程收益。2、实行合同完成后一次结算工程款办法的工程合同,于合同完成时结算工程价款,确认收入实现。3、采用定期预支,月终结算,竣工清算办法的工程合同,按分期确认合同开支来确认收入的实现。对建造合同亏损,税法只允许于实际发生时的亏损才能进入当期损益即从应纳税所得中扣减,而不允许预提合同损失准备。由此可见,两者确认收入、费用或损失的主要区别在于收入、费用或损失确认的时间和合同金额的不同,税法只承认完工百分比法,不承认完成合同法,确实难于估计完工百分比,由主管税务机关按其他方法确认,没有应税收入,除非是期间费用,税法不承认没有收入的成本。为此,税务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改革后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的变化及对所得税等纳税调整的影响,以便在税收征管中更具针对性,以防止税款的流失。

需要说明的是,除债务重组准则、收入准则、建造合同准则已对税收产生了影响外,投资准则中的投资收益、投资转让收益的确认及提取的投资跌价或减值准备与税法规定的分类和确认实现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中修理费用、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诉讼赔偿等或有损失的调整事项与税法所确认的收益实现时间也有差异,等等,这些都要求企业在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必须依法进行纳税调整,在此就不再多赘述。

(十)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新准则规定,如果某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就应以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根据税法的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入其他非货币性资产,实质是一种有偿转让财产的行为,应将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一种非货币性资产和购置另一种非货币性资产两项业务进行税务处理。如果某资产交换满足新准则规定的条件,则会计与税收的处理应该是一致的,即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对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产生影响,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应当是相同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将产生资产交换收益,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将会增加;(2)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将产生资产交换损失,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将会减少。

(二)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新准则还规定,如果某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就应以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任何损益。在会计按账面价值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税收却仍然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将产生差异。具体来说也包括两种情况:(1)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由于税法确认了该资产交换收益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而会计未确认该收益,将导致当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大于所得税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该差异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由于税法确认了该资产交换损失并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扣除,而会计未确认该损失,将导致当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小于所得税费用,该差异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举例说明。

(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1.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甲公司以其不再使用的设备与乙公司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汽车交换,甲公司设备原值120万元,已提折旧20万元,公允价值为110万元,甲公司为此交换支付清理费用1万元;乙公司汽车原值140万元,已提折旧30万元,公允价值为110万元;假定双方换出资产均未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换入资产也都按固定资产管理。

甲公司:

(1)将换出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

累计折旧20。

贷:固定资产——设备120。

(2)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1。

贷:银行存款1。

(3)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110+1=111万元。

借:固定资产——汽车111。

贷:固定资产清理111。

(4)结转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固定资产清理10。

贷:营业外收入10。

将上述分录合并即为(为简便起见,下列分录均为合并后的分录):

借:固定资产——汽车111。

累计折旧20。

贷:固定资产——设备120。

营业外收入10。

银行存款1。

乙公司会计处理合并如下:

借:固定资产——设备110。

累计折旧30。

贷:固定资产——设备140。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甲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110万元大于其账面价值100万元,产生资产交换收益10万元,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均应增加10万元,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均增加10×33%=3.3万元;而乙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等,未产生资产交换收益或损失,对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未产生影响。

结束语。

会计专业课程知识综述及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作者:袁菊梅。

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西安新城分校。

专业:会计学。

年级:20xx年秋。

学号:1261001252624。

指导老师:张华。

20xx年11月。

会计专业课程知识综述及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目录。

内容摘要。

基础会计学是管理类各专业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的的专业基础课程,复式记账原理及借贷复式记帐法的具体运用作为该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如果说复式记帐是整个会计核算的方法基础会计恒等式由是整个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属于会计实务类型的学科,它主要是在会计学原理的基础上,以准则为中心,讲解对日常生活中或非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如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的知识.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现阶段,一些单位会计基础管理不当,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不同程度的削弱、滑坡甚至混乱、影响了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会计基础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其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根据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条例,重点分析目前中国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建议。

会计学专业课程知识综述及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一)《基础会计》核心知识学习收获。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程序及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是指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所做的最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基本的、主要的组成部分。会计等式,是指运用数学方程的原理来描述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达式。它分为静态会计等式、动态会计等式和扩展会计等式。

账户分类。账户分类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是按账户和经济内容分类和用途结构分类。了解如何按账户的经济内容和用途、结构进行分类,一般都分为哪些类别,以及各类中一般都有哪些账户。

会计凭证。要深刻理解会计凭证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会计凭着必须真实可靠的重要性;掌握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方法。

财产清查。主要了解财产清查的含义和分类、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财产清查的结果的账务处理。要求准确理解财产清查的意义,并在了解财产清查的组织和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存活的两种盘存制度及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会计报表。理解财务会计报告的含义和构成,会计报表的含义、组成和分类;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及编辑要求;还应懂得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报表时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要力求真实和可靠;对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报表的组成和编制要求应有比较全面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编制方法。

会计循环。会计循环是会计记录、分类和总结会计记录的过程经常被称作会计循环。会计信息起始于商业交易的初始记录,包括正式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合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个循环意味着这些程序必须持续重复,在合理的会计期间准备新的、更新的财务报表会计循环是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开始,到登记账簿,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完成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企业将一定时期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依据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加以记录、分类、汇总直至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处理全过程。

会计核算形式。了解会计实务中使用较为普遍的各种会计核算形式,以及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使用的会计凭证和账簿,及其帐务处理的程序和过程,重点掌握科目汇总表和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

会计工作的组织。了解如何安排、协调和管理好企业的会计工作。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而会计法规是保证会计工作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的约束机制。了解会计工作组织的内容认真掌握会计工作组织的原则。

我在学习这门课程中,觉得有一定难度。心中充满着无数个问号,但是所有的问题又不能马上解决。我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思考来加深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我主要是被动的学习,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因为我知道知识积累得多了,理解就会更深入。当运用借贷复式记账法编写会计分录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是遇到一笔经济业务时不知道应涉及哪些账户,而另一方面,虽然知道一笔会计分录需要涉及哪些账户,但是却不能确定它们正确的记账方向。对于前一个问题,只要能够掌握每个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即可解决,而后者则需要熟悉每个账户的结构。若通过死记硬背掌握每个账户的结构,势必增加学习的负担,而通过会计恒等式就可以提供一个记忆账户结构的便捷方式。但是时间有限,我还需要学习自己本专业的课程,所以对会计的学习没法上升到理论层次。通过书本学习,我形成自己对会计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更形成对会计的总体印象。我感觉会计是如此的奇妙。我们都知道企业每天发生的经济交易事项是很多的,而且是交错复杂的,但是会计通过对这些原始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有价值、简洁明了的会计信息。这不得不是我佩服会计的艺术。

(二)、《中级财务会计》核心知识及学习收获。

财务会计工作是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企业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向各方提供会计信息。

要掌握财务会计的目标与特征、财务会计的核算原则以及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货币资金。了解货币资金的范围及内部控制制度、库存现金的管理及银行存款的管理;掌握库存现金收支的核算、备用金的核算及库存现金清查与银行存款的核对;掌握银行转帐结算方式和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及核算。

应收及预付款项。了解应收帐款的性质已范围、票据的种类和抵借和出售及其明细核算、长期应收款的核算、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的核算;掌握应收帐款发生与回收的核算、坏账的核算、应收票据及应收票据贴现的核算、其他应收款的内容与核算。

存货。理解存货的概念与范围:了解存货的性质与分类和周转材料与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方法。掌握存货的初始计量仪发出存货的各种计价方法。原材料、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和期末存货的盘点及期末计价方法。

证劵投资。在了解证劵投资按品种和按管理意图分类的基础上,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方法。

长期股权投资。了解长期股权投资的分类以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掌握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条件、操作要点以及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转换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了解固定资产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的基础上,熟悉固定资产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掌握在不同情况下固定资产的增加和减少以及减值准备的核算。

投资性房地产与无形资产。了解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无形资产的内容与分类,掌握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及处置的内容和会计核算方法。无形资产取得、摊销、出租、出售以及期末计价的核算方法。熟悉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的原则。

流动负债。掌握流动负债的性质与分类、各项流动负债的核算方法以及或有负债的披露原则。

长期负债。了解长期负债的特点以及其计价、掌握长期借款与应付债券的核算方法、掌握借款费用的内容、资产化或费用化金额的确定及相关规定。

所有者权益。熟悉其性质、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的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内容、熟悉存股的会计处理。掌握实收资本、资本公职、留存收益的概念及其会计处理。了解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概念、特征及核算方法。

收人、费用及利润。应了解销售商品收人的确认方法。掌握各种特殊销售业的核算、资产负债表负债法下所得税的核算程序与方法和净利润的分配内容及会计处理。理解所得税核算的纳税所得与暂时性差异。

会计调整。了解会计调整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饿区分和各类会计调整的会计处理。

财务报表。要求掌握企业财务报表的种类;掌握各类报表的作用、结构原理、项目排列及编制方法;掌握财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

说明书。

的基本内容。

《中级财务会计》属于会计实务类型的学科。它主要是在会计学原理的基础上,以准则为中心,讲解对日常生活中或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如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的知识。当时,我也会考虑为什么会这样做账,准则为什么要这样规定。我个人觉得企业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与各种学科知识相关联,比如金融资产与金融学科相关、长期股权投资与证券投资相关等等,在对这些经济交易与事项如何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方面知识,更有利于我们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同时也会理解准则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对于有些章节,没有这方面知识的铺垫,学习起来有点吃力,特别是长期股权投资中追加投资导致成本法转权益法的账务处理。当时,我研究了很长时间,列举了各种情况,才慢慢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我对《中级财务会计》学习,也只是停留在书本层面,如果遇到问题,也最多在图书馆查各种不同版本的书籍来解决困惑,没能形成理论研究。让我欣慰的是,在不断的学习,思考,锻炼中,我学会了用最基本的理论来解决所有问题,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效果(比如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把握住这一点——只要影响所有者权益的事项都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

二、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中职财会教学论文课题

随着教育制度的变革与深化,素质教学方面更加的受到关注,目前我国许多学校都将素质教育班上教学课堂,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不同专业,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要求各有侧重点。近年来,随着在财会专业的课堂教学。为此,本文就中职财会教学对素质教学相关工作做了一下的研究与分析。

一、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养。

在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和社会化现代建设的背景下,对于广大的职教人员来说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更加要求职教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国家的财务制度、法规能否贯彻执行与财会人员道德职业素养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直接关系到国家资金、财物能否正确的使用。为此,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课堂中,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行提高,指导学生要遵守有关的国家法律。教师可以利用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些违纪案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找出错误,进行探讨、研究,并将其改正;也可以在正面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要倡导学生坚持原则,引用勇于和违法乱纪的行为斗争的例子。如:将有关销售时可引用某些单位将“现销收入”记入到“应收账款”中。告诫学生不能将账户的错误记录挪用公款。

二、素质教育对财会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财会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是保证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道德素质的高低更是至关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培养显的特别重要。目前我国正处于整体环境发展较快的期间,在国民经济中新旧产业以及相关产业技术的不断更新替换,这样对于就业者在个人能力与个人素质、素养方面有了更大的要求,当加入wto之后,市场方面的开放对于就业者要求也随之加大。成了当务之急。更因其在会计规范体系统一、理论上的才重新塑造。有关结构的更新完善。与此同时,对于中职财会教学以及更高的财会教学有了新的挑战,如何在财会教学中落实与实施素质方面的教学,培养出有更高的素养和个人能力多样的财会人员成为现在的主要任务。

贯穿整个财会专业的特点,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开展和进行,在大的环境下各行各业对职工的.要求发生变。就职人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同时还要兼具这职业的道德精神。一个国家的财务制度、相关的法律、能否贯彻执行与职业道德的素质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直接国家在财产方面是否可以正确的运用和管理。因此,这与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要求教师结合专业的特点,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其自身的道德素养。采用多种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的兴旺与否,决定着在现在以至未来积累的竞争环境中是否有主动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案,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的品质和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提升良好的创新能力,经过模拟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的工作中,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灵活的运用和转化,通过实习,让学生得到规范、准确的技能动作、培养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借助专业的模拟学习,指导学生在现实工作中要如何去填写有关的业务如:支票、办理银行业务等。这样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技能和知识,具有完备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马上进行实务操作。结合所学,培养学生的主观动手能力和知识的运用。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高分低能”的现象存在很普遍。其是针对学生的主观能动力查,并且知识运用的能力低下。这便要求教师要和教学的内容紧密的连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调查,经过调查时间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掌握好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温故知新,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利用财务知识,培养理财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经济环境下,近年来众多的企业经营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有的甚至亏损和面临破产的可能。主要的因素之一是理财不当所致。作为一名财会人员,在做好本职的情况下记录好账本,更加重要的是善于理财,更要成为领导的左膀右臂。因此,教师有义务对学生的理财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于当前的整体财会环境对投资方面的风险收益均衡观念进行细致的讲解,告诫公司企业在投资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风险与收益等等。例如:某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购买股票和债券,需提供其购买的相关证据,让学生独自理解、设计和解析出相关的风险和收益,从中选取出最适合的参考方案,这样学生能够深刻的意识到在理财的重要性和理财在众多的企业中的关键作用等,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在未来的财会领域中成为优秀的理财大师。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在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结束语。

简而言之,在财会专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关系到从业人员的素养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竞争力,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努力的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能力强的财会人员,是中职财会教学的当务之急,毕业后才能就业单位得到认可,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财会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本人xx年大学毕业(一个很普通的、没名气的大学),到现在接近的财务工作经历。目前在一家大型的外资企业做财务总监,管理着差不多18个人的财务团队,看到最近这里有不少人希望从事财务工作,所以希望我的一些工作中的体会对这些人多少有点帮助。

首先,你在从事这个工作以前,问自己,是否愿意跟数字打交道?我想好多人回答是:不是很喜欢,但是财务工作好像比较稳定,工作也相对来说不是很难找,所以选择财务这一行。我想这个理由,还是reasonable的,但是需要搞清楚,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很难有所建树的。也许,有些人想,暂时干一段财务,有机会干个自己喜欢的一些事情。但是,问题是,财务人的特点决定,干这一行的时间长了,那么人就会变得谨小慎微、多少有点保守主义的倾向。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但是大部分的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变成这样子的。所谓男怕入错行,还是好好考虑之后再决定为好。

如果的确喜欢财务工作,那么财务工作本身你也需要选择向哪里发展。通常财务部门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分为5个领域,即:会计部门、税务部门、资金部门、财务分析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不同的部门都有各自得特点,难说孰优孰劣,根据自己的个性去选择。当然,不是每个企业都这么详细地分工,但是这些功能是一个完善的财务体系必备的,不要以为财务工作就是简单的会计工作。

其次,财务的入门门槛其实不高,很多人都可以从事。如,学理工的、学经济类的任何专业的人,经过半年左右的培训,处理简单的业务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比那些学财务的人做得还要好。所以我常常开玩笑地跟我的同事们讲:“你们要有危机感呀,现在能干财务的比扫马路的还要多!”但是,这个行业的达到高水准的人才,却很难,非常难!首先,如上所说,你如果没有很好的数字感觉,那么你永远也达不到财务高手的境界的。我曾经的老板是香港人,我们3个人花费了5天的时间,给他做了差不多50多页的报告。但是他看了不到20分钟,就敏锐地指出来,很多数据之间的钩稽关系和前后自相矛盾的部分。其间,他几乎没有用过计算器,就是凭脑子和感觉判断出来的。虽然老板的为人非常严厉,但是我们是由衷地佩服他,连他的死对头——中方的董事长也是对他极其地欣赏(由于中外合资双方的关系不好,所以每次董事会总是不欢而散,而我的老板就是外方的董事)。中方董事长在他们集团会议上,面对着众多的中方高层曾经说过:“你们这帮人里,如果有一个人有外方董事一半的本事,那么我他妈就给磕头了!”我想,一个人做到连对手都佩服的时候,那么这个人是非常成功的。显然,我的这个老板显然是血液里流淌着数字的人。其次,财务工作是相对来说成就感比较少的工作,因为它的input和output不是很配比的。你可以感觉到你的input,但是感觉不到output——很多财务人天天加班,但是如果有人问你都做什么了,你会感觉很难回答上什么。因为你说了,别人不一定理解和听得懂!销售人员可以说,我这个月卖了多少东西;生产人员说,我超额完成了多少;qa人员可以说,降低了多少不良率;可是我们呢?说:报表完成得很顺利?这个月税务没出问题?分析出这个月的亏损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做这个工作需要定力,更需要耐得住寂寞!

再次,财务工作的压力是很大的。这个压力,来自于deadline、来自于分析的深度、来自于游离在政策的边缘上。有句话说到,迟到的公平是不公平的,同样,迟到的财务报表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表哥表妹”们天天加班的原因,如果你过了1个月才把上个月的报表搞出来,又或者把分析报告递交了,尽管是非常翔实和准确的,但是对经营没有任何帮助!大家会从各大公司的招聘广告中可以看得到“workingunderhighpress”,可见财务人员承受的压力是非产普遍的!财务分析也是一样的,因为财务分析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非常technical的硬性标准,所以对你所做的分析,很多人可以challenge的,也就是说一帮人跟你指手画脚的!这些会让你感到很郁闷。同时,财务也是政策性非常强的,会计准则你得遵守,税法你也得遵守。尽管你有很高的水准,但是法律抑或乱糟糟的各种文件、条例都是由执法人员来解释的,所以,你做得再小心,肯定会有犯错误或者是走在犯错误的边缘上的。不管你平时表现多么的好,如果让执法当局罚了款了,那么你老板的脸色肯定是非常难看的。如果,你不希望你的老板给你难堪,那么你就得跟那些税务、工商、外管局、海关的一帮混蛋打得热乎点,这个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再其次,财务需要终身学习的。当然,现在好像没有哪行是不需要学习的,但是中国现在处于各种经济法规完善过程中,所以经济类的各种政策变化是非常频繁的,如果不及时更新,那么你会跟不上时代的。如,现在新发布了最新的会计准则,从‘开始实行。光是这个,就够你学习一段时间的!又如,你要是在美国企业工作或者是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上班,那么你得了解安然、世通事件之后,sec要求的sarbanece-oxley法案。在加上中国的各种税收和外汇法律很多是以“通知”、“答复”、“xx函”的方式规定的,本身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差,且执法人员的回复因人而异。所以,你得首先自己了解透了,才有可能莫名其妙地被人扣大帽的时候,进行辩解。中国的执法部门最恶心得地方是,他们从来不会以书面形式给你做任何政策咨询的,所以你要是含糊,那么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很多的损失的。

近年来,财务软件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大企业更是如此。但是,你的思路和脑子没有及时跟上,那么在这些软件面前你会感觉很无助的!因为软件不是单纯的代替你的手工工作,而是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内控机制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企业采用了erp,却以失败告终的原因。如果,公司的管理层的理念没有及时更新,变革的决心不那么强烈,那么好的erp软件几乎是一种负担!尤其是像sap这样复杂的erp软件,一般的企业是用不了的。我们公司刚开始使用sap的时候也是非常痛苦的,差不多过了1年多了,大家才觉得这个东西真好,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它了。举个简单例子。我们公司为了提高公司的信誉和竞争力,规定每月10日一次性通过网上银行支付上一个月份采购的所有货款。这个事情,好多人员都反对,认为有些东西是必须预付款的、又有些人认为客户部来要账主动付款是愚蠢的等等。但是,管理层是决心非常强,统一付款条件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杜绝了采购或财务部门以权谋私的余地;其次,便于实现掌握资金的需求;再次,可以提高价格谈判的筹码,最后,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等等。这个制度推广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现在觉得效果非常的好!以前总是说会计是越老越值钱,但是,现在是越老越不值钱!

最后想谈点财务工作的悟性问题。记得在大学的时候,老师讲“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时候,感觉太抽象了。但是,实际接触工作之后,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奥妙。那么多复杂的业务用简单的“借”和“贷”来涵盖,这个同大自然的“阴”和“阳”、计算机语言的“1”和“0”、围棋世界的“黑”和“白”有着惊人的相似。我面试的时候常常喜欢向那些有1~2年工作经验的应聘者问:“为什么资产负债表上的科目和损益表上的科目没有一个是重叠的,但是两个表里的累计利润会一样呢?”“为什么现金流量表是非常重要表?”“为什么现在很多大企业用eva来考核成果而不是利润?”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很容易看得出一个人有没有财务的悟性和灵性的。

但愿我的这点心得,对有志于财务工作的人有一点点的帮助!

财会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第一,关于选题的方法。选题是开展研究工作的第一步。这一步迈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后续研究是否能取得预期成效。就硕士研究生而言,在选题中主要存在着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不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对哪些问题值得研究、是否适合自己研究等把握不准,从而产生了依赖导师为自己点题、命题的心理;二是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选题,往往把选题视为一项单纯的阶段性任务,为了选题而选题,却没有真正把选题当作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与日常学习同步的过程。上述两方面认识上的偏差无疑会对选题的态度和选题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加以纠正。如何纠正呢?这首先就需要树立起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专长去选题的意识,而不能过分依赖导师的安排,并且要将选题寓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而不能将它作为一项独立于学习之外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注重以下三点对选题来讲也显得至关重要。

一是要注重当前几乎没有人提到但现实环境又特别需要涉及的问题。如新经济的出现就为我们提出了新经济与会计,新经济与财务等一系列的课题,在每一个课题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内容分支,这些都是一些新兴的领域,亟待去加以深入研究,自然也具有较高的选题价值。

二是要注重已有学术研究的相互争论及内在矛盾。一方面在不同学者就某一问题发生争论时,要善于寻找出争论的原因、背景、焦点,并就此加以思考和研究。另一方面对某些著名学者(或研究机构)在阐述学术问题时前后相互矛盾的地方,要善于捕捉、发觉,并对其加以完善修正。

三是要注重对理论的发展及其变化发展后所带来的现实影响。研究的过程不仅仅是理论运用的过程,而且更是理论发展的过程。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来发掘既有理论的不足,并提出充实和完善的设想是在研究当中应该培养的一项专业素质。这项素质的养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我们选题的深度。同时,对发展变化后的理论如何用来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实践的'开展也是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对此应该多加思索,以便拓展研究的空间。

对某些问题便会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也就逐渐明朗要选择的题目也能基本确定甚至行文的框架都可以大致形成而并不需要再为了某项研究、某篇文章去专门做大量的资料寻找工作(当然一些大型的研究课题不包括在内)。

这样,边进行学习、边收集资料、边着手选题,三者同步进行,效率自然会明显提高。在收集资料具体方法的选择上,我的建议是做卡片,把欣赏的文章,闪光的结论、精彩的论证记下来,并注明出处,像编制图书馆的查阅目录那样分门别类地归集好。这样再多的资料也能收集得井井有条。

除此之外,对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料也要加以留意:一是各类《年鉴》上的数据资料。这类资料的全面性、综合性、权威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引用价值。二是网上资料。网上的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获取便捷,是现代社会一条很重要的资料来源渠道。同时,在网上还可以与一些名家、学者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从中也能获取大量用其他方法难以求得的资料或信息。三是他人的文章或书籍后面摘录的参考资料。这类资料一般都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精选出来的,对于相关问题的再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第三,关于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

类,一类是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另一类是规范和实证的方法。

就演绎与归纳两种方法而言,前者是指由一般到具体,从基本的原理开始慢慢将其推演至具体适用的各个方面,后者是指由具体到一般,从具体的实例开始渐渐概括出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在具体研究当中,有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的,也有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的。综合起来运用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如果单独采用,则在演绎的过程中要强调说理透彻,在归纳的过程中要注重论据充分。尤其是在运用归纳的方法时,一定要防止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现象。

财会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摘要: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工作沿用传统的手工记账、算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和经营的需要,所以会计电算化已经从传统的会计之中脱颖而出,会计电算化提供的准确数据信息不仅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大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传统会计影响表现。

一、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一)影响会计组织结构和会计人员配备。

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需要会计专业人员,还需要熟悉计算机知识的工作人员,而会计机构要依托不同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深入发展,会计工作由收集数据、信息编码、数据处理、信息分析以及系统维护几部分组成,只需要极个别会计研究人员,但是要相应配备增加电脑系统开发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以及会计软件操作人员,这就需要企业进行新的岗位设置并且配备新的人员分工,尤其是需要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熟知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加快实现会计工作的“无纸化”办公。

(二)影响数据处理的流程和方法。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以读写寄存方式存在的数据库将会取代传统的手工账簿。账簿信息可以根据使用需要即时生成并且可以反复使用,操作人员通过对数据库进行一定的操作,可以直接生成电子财务报表并且清晰可见便于查看,而像平行登记过账、结账、对账这样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也就不需要了。

(三)影响部分会计处理方式。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对账形式和对账方法也都不一样了。就拿核对账目这一工作来说,首先要将之前的手工账本统计出来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全部准确地输入计算机,与录入计算机内的账目数据进行核对得出盘盈或盘亏的数据结果,另外由于期末的结账工作量都很大,所以如果将余额转到下一个会计账期就还要把本期内的每个账户都要计算一遍。期末结账前要把本账期内计入的收入和费用记账来进行会计核算,才能算出本期是盈利还是亏损。

二、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影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一)对会计数据存储的方式不同。

传统会计往往是通过会计各个岗位分工,实现登记现金银行、往来、费用以及存货等各种明细账和总账,此外,还要定期核对总账和明细账;实现电算化,会计工作对纸张和空间的需要大大降低,推进了“无纸化”办公进程,记账凭证、账簿还有会计报表可以存在磁盘、磁带或者光盘中,再导入数据库,存储在计算机中统一自动处理,这样既方便保管,数据也更加准确。

(二)对会计数据的收集方式不同。

传统会计需要会计人员手工收集各种原始凭证,再根据收集到的原始凭证手工填制记账凭证,并对填制的记账凭证进行人工审核,这些会计工作需要通过手工操作的方式来完成。会计电算化,首先取得并录入到计算机中的原始凭证以及通过审核后的记账凭证,可以通过多种操作方法将记账凭证的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键盘输入和语音输入是最常用的操作方法,还可以用扫描仪或者远程调制解调器网络输入的方式将数据导入数据库。另外像固定资产折旧率的统计或者年终转账这样的工作一般都比较固定,可以通过电脑自动生成固定格式和固定内容,方便日后快捷使用。

(三)对会计数据的审核方式不同。

传统会计人员若要审核数据只能通过人工操作来进完成,这样有很多弊端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潜能甚至个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难免影响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会计工作效率。实现会计电算化,类似的工作可以实时通过计算机设置固定运算格式来快速自动完成,也可以选择成批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避免个人不确定因素的不良影响,大大地提高了审核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

三、结束语。

综上,我们国家已经进入电子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时期,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要求大幅提升会计核算和管理的水平,因此,大力发展会计电算化,加快实现会计信息化是企业新的时代背景下自身发展和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必要手段,增强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功能不仅能有效降低资金风险还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了解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及具体表现也有助于提高会计核算和管理水平,企业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会计软件等方面要适应不断发展及快速更新的需要,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实现集中统一。

参考文献:

财会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浅谈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中文摘要】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中最基层的制度规范,是具有垄断性的综合性规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借助会计工作进行日常核算和监督。在国家统一会计法规制度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逐渐成为现实之必须。本文从认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地位,了解企业会计内部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分析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而提出有效建设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企业的会计业务是企业的命脉,既为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决策信息,也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企业如何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保证有组织、有秩序地做好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及管理的功能,是急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1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和地位。

1.1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

1.1.1内部会计制度是一种较综合性的规范。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综合性是由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决定的。因为它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制度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内部各部门在处理各种业务(尤其是会计业务)时,都必须按会计制度的要求执行。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主体,会计制度必须全面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流程必须满足内部控制的要求。同时,会计工作又具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各种会计规范都是以会计技术为基础建立的,这源于会计技术的可选择性。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作为直接约束会计系统运行的规范,具有系统的技术思想,比如要对会计分工中的牵制技术以及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技术做出明确说明。可见,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综合了会计管理、会计技术、内部控制等内容,是一个综合性规范。

1.1.2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的一种经济政策。

根据企业发展理论,企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即使在同一发展时期中,面对不同的市场也会选择不同的经济政策。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决策支持作用,为经济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它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像企业经济政策那样有较频繁的变动,但会计制度中会计政策的选择也可以配合不同的经济政策进行。会计系统为企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支持,内部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它们都属于企业经济政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1.1.3内部会计制度是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

从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看,目前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制定权,经营者享有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以《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为依据制定的,其内容不得超越国家统一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这实际上决定了内部会计制度的内容是在限定条件下的选择,其属于经营者享有的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

1.1.4内部会计制度是一种“私有物品”

“私有物品”与“公共物品”是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每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造成他人消费的减少,而“私有物品”则是由特定个体垄断和拥有的。内部会计制度是特定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在国家统一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量身订做”的,只适用于本企业,别的企业不能照搬照抄,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企业。另外,制度的实施会产生特定的经济后果,不同的企业只能使用适应本企业特点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内部会计制度具有“私有物品”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1.2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地位。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地位是指其在会计规范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会计规范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几乎包括一切对会计运行有影响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直接约束会计行为,也可以约束会计人员、会计内部的监控机制等。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计规范,如:按其形成和来源方式,可分为实践中自发形成的规范和人们通过一定形式制定的规范;按其制约方式,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内化性规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规范等。会计规范作为会计行为的标准,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也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它对企业会计工作应达到的标准及应采用的方法、技术和程序等都要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给出明确的规定,企业会计工作应该遵守这些规定,而且这些规定最直接地约束或指导企业的会计实务。所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会计规范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自身制定的,因此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否列入法规体系就有两种认识。一种是,从法规制定的权限看,立法权的最低机关是省人大和省政府以及经国家批准的较大的市人大及市政府,其他机关均没有立法权,因此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具备法规的身份,不能列入会计法规规范。别一种是,会计法律规范形式包括法律形式和准法律形式。属于会计法律形式的有《宪法》、会计法律(如《会计法》等)、地方性会计法规和规章,这是会计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准法律形式包括国际条约与公约、国际惯例、司法解释、经济协议和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认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属于会计法律规范的组成部分,其理由是:虽然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具备会计法规的权威属性,但其具备会计法规的内核,它是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制定的,体现会计法律法规的精神。企业制定内部会计制度也有法律的依据,是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力。且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会计法律规范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件,是最基层的会计规范。

2企业会计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2.1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

对会计工作的内部牵制,往往采用职务分管的控制方法,以达到互相牵制、互相稽核、验证的目的,这种方法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长期从事某一职务,往往会产生“麻木不仁”、“相互串通”、“死气沉沉”等缺点。为克服这些缺点,一般采用职务轮换的方法。

2.2降低小企业税收风险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加大了依法治税力度,加重了对税务违法案件的处罚。由于国家颁发的行业会计制度和公共综合会计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会计职业性判断和选择,税务机关在纳税检查时,不仅要依据国家颁发的行业会计制度和公共综合会计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依据企业经过判断和选择后确定的企业内部制度。

2.3适应会计改革、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需要。

会计规范即会计工作应遵守的规矩。它是处理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的准绳。从我国会计改革的方向看,在会计理论、会计规范、会计教育等方面,根据自身的国情结合国际惯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化制度要求的会计法规体系。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使会计规范成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通用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宏观指导性与微观操作性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

2.4适应现时代会计电算化的需要。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企业走向市场、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各项会计改革措施的逐步展开,对会计快捷、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推进势在必行。而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则完全有赖于一套完整、便于操作的程序,有赖于会计人员严格按规则操作。

3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3.1部分企业未制定内部会计制度。

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都直接以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上级下发的各种文件作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使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过于随意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在国家统一会计规范和有关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符合本企业会计核算要求的内部会计制度。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中,应明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以指导企业会计实践,保证会计工作规范运行。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应具有适用范围专一、内容条理清晰、程序方法明确和实际操作方便等特点,有便于加强和规范企业日常会计工作。

3.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范围上建立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业务的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但还是有一小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较为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业务决策人员与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业务授权、业务执行、业务记录、业绩检查兼容的现象;重要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制度,家底不清楚;该设的内部机构不设,该配的内审人员不配等,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序进行,保护财产的安全,可防止、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因此,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贯穿、融汇于会计制度与企业其他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企业只要存在经济业务事项,就需要有相应的控制予以制约。

3.3内部会计制度内容建立不全面,财务处理程序欠规范。

从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实际情况看,都较为注重财务收支审批、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支管理等制度的制定,而忽视了会计核算和监督方面制度的制定。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甚至为数不少的单位根本就没有建立这方面的制度,因而造成核算行为的随意性。比如,同一性质的经济业务不同的会计期间,甚至在同一会计期间,其账务处理截然不同;同时,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也随意选择,诸如此类等等。

4如何进行有效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4.1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

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负责任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杜绝账户设置不合理、记录不真实等情况,充分体现会计控制制度的职能作用,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定期进行培训、工作考评,奖优罚劣,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才能更有效的发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4.2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4.3企业制度与财务制度建设结合进行。

中小企业因企业规模小,一般不可能建立独立的会计机构和财务机构,通常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制定时,也应该考虑到将二者相结合建设,既要对会计核算的方法、程序进行规范,也要对企业账务活动的组织、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规范,以便更合理的满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

4.4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

会计电算化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及对会计资料进行电子化分析和综合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简称。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记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实现某些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因此,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进程:首先要解决中小企业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加强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综上所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对现时代的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制度;起用称职人员担当财务重任;增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对企业在经济日新月异变化的当下的发展尤为重要。只有明确这些才能为企业找寻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王蕾《试论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兼容并蓄》,《财经问题研究》/7,p70。

[2]刘玉适《新修订的〈会计法〉所实现的若干重要突破》,《会计研究》/1。

[4]张君颖《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会计工作》,2006/12,p132。

[5]郝毅《当前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会计工作》,/10。

[6]马丽英《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市场研究》,/11。

财会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了明显改善。企业要想提高经济增长速率,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并在体系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市场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工作要不断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吸收各国的.先进思想。但是,仍然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所以,我国企业必须增强竞争意识,加大财务管理工作的力度,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财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加大对财务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内容,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与财务管理工作有着密切联系。财务管理是从企业全局出发,结合企业全局制定出相应的计划,一旦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将导致财务计划与收支不协调,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企业抵制风险的能力,必须做好财务管理与统筹工作,从而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为了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取得更高的收益,必须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二、市场经济下财会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观念淡薄。

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工作成为企业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然而实际上,有一部分企业忽视财务管理工作,观念意识淡薄,认为财务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作用性不大,财务管理工作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企业其他员工无关,在这样的错误思想影响下,导致企业抵制风险能力降低,并且市场竞争力减弱,影响企业发展。

(二)财务管理工作有待提高。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良好发展的关键,企业的人力与技术资源是进步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数量每年呈递增的状态。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企业数量与相比,增长12%,而且增加的新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不难发现,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管理体系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分工不明确,任用的财务人员有些是企业领导家属,而且并未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甚至是无证上岗,对无形资产、折旧等概念都未能完全掌握。此外,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并未采用专业的erp财务管理系统,而是传统手工记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为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必须要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企业将市场经济作为主体,通过经营项目,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近年来,随着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并且企业数量与规模不断增大,对财务管理工作有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企业整体财务预算等,使得企业风险加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得不降低商品价格,提高商品质量,随之企业成本加大,导致企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增强财会管理与市场经济适应性的策略。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为了促进财务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的适应,必须要融合当代市场经济管理理念,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的核心内容,为了确保企业发展与市场同步,必须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江苏扬州欧普电器厂是一家生产电器的企业,于注册。公司在发展之初,财务部门人员仅有3人,包含财务经理1名。由于起初并不是十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的波动下,企业生产的插座和闸刀等电器成本增加,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领导加大对财务部管理人员的培养,聘用具有丰富财务管理经验和高学历的财务人才,财务人员达到10余人,并且从业人员都应该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确保能够进行企业财务决策。在工作过程中,财务领导运用无纸化管理系统去管理财务工作,并对固定资产和收益进行正确分析,做好财务决策、预算等管理工作;出纳能够正确核对账目,及时收取款项。同时,公司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学习财务和计算机知识,从而利用现代化手段管理财务工作,并降低信息披露风险性。公司通过努力,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提高财会管理工作水平。

为了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必须要提高财会管理工作水平。在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前提,首先,要对财务管理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财务管理环节流程如图1所示;其次,结合财务管理环节流程图提出提高管理工作的方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同时,将计算机技术与财务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财务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对财务收支做好记录,而是能够做出正确的计划与预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有一定成本,并且企业也有相应的资产,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经济利润,必须要结合财务与实际经营状况,利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erp系统,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对出现的不良财务状况予以控制。此外,企业还应该对财务管理工作加以考核,纠正错误的财务管理方法,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财务管理计划,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综合水平。

(三)健全财务管理体系。

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使得企业抵制财务风险的能力加强,进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包含相关的财务制度和监督制度,从而确保财务人员依照完善的制度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质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首先,完善的财务制度中应该包含对财务人员行为的规范,票据和账目、凭证要严格按照规范书写和记录,金额需要大写,以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财务管理工作者在制定财务目标和进行决策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相关会计法律和法规以及新变更的政策,例如《企业会计准则》对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的调整,都将作为财务管理工作依据,从而为健全财务管理体系提供保障;其次,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财务内部牵制制度应该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要安排至少2名财务人员做好款项的登记与核算工作,确保互相监督。同时,其他部门有权利对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以免由于违法乱纪和不规范操作为企业造成影响。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结合当今市场经济,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将企业实际状况作为出发点,不断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做好财务决策与监督,并运用信息技术管理财务工作,促进企业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财会管理论文管理会计的论文

摘要:

在我国,随着经济制度的改变,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成为社会重要的一个职能单位,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主体,在进行经营活动时,要以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确保市场、经济得到发展,并且健康而稳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管理被多种因素影响着,这样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财务的管理方面,具有突出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而行政事业单位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财务管理。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制约了单位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并且对国家的财产安全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至关重要。

一、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预算不准确。

在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核算的过程中,一旦要检查初期财务收支的情况,需要对大量的会计报表进行査阅方可了解,在对任一年的财务进行汇总时,仅仅计算出当年的财物的收支情况,财务统计很不完善,对于大部分资金的利用,从其记载数据分析均很不清楚。另外,在进行财政的管理中,有些地方执行的很不到位,尤其是在单位、二级单位的会计会算中,不能十分准确的进行核算。

(二)在对于所进行预算的执行力度。

上,约束力和严肃性较弱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于一些预算单位,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在支出的控制上比较松散,具有严重超支、浪费等现象,有的利用高价购买一些汽车,利用公款进行吃喝、旅游,花着国家钱,办着自己的事情,政府部门在群众的眼中已经开始变味了。第二个方面是,有一些预算单位,在项目的支出上,特别是对于资金的管理方面,没有对于支出的项目进行详细地界定,导致出现了很多糊涂账目,一旦出现经费的不足等现象后,就使用其他项目的资金来填补,以此当做事业单位的日常的公共支出资费,实现不了专款专用的要求。

(三)财务管理内部人员对集体利益。

和个人利益的思想意志存在偏差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人的思想、意志具有一定的偏差,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利益不一致。目前,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那些财务管理的内部人员,尤其领导,把自己的意志作为核心,而对财政的收支与管理,总是一种不在乎的态度。在与下属处事时,把高层领导作为中心,这样一来,由领导来签字决定支出还是不支出,只要领导签字了,支出的问题便可以解决,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当中,没有把审核这个步骤做好,也就是说不存在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审核,人们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一次财务的签署和审批,从而导致了单位中的某些人借着其它名义将国家的公物拿来挪用。

二、新形势下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改变对财政“重使用、轻管理”的财务管理观念,切实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单位的重要性,树立财务管理的意识,并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其次,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相应的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还应该包括思想道德、法律等的有关知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髙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做好资金收支管理工作。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财政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完善有效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所有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提高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管理水平以及经费管理的水平,保证财务管理的质量。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根据财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保障财务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保证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其次,为了做好对资金收支的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保证单位的每一笔支出的去向都清晰明了,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减少对资金的浪费,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关于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做好对开支的预算工作,并严格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保证所有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从而减少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低下的人为因素。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国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审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主动置于社会的监督当中,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刻不容缓。这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能否正常运行以及履行自己的义务,并且对国家的财产安全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夏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10(06).

[2]张宝娣.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当代经济,2010(16)。

财会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职业学校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目标,开展各项教学、管理及科研活动,职业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及事业性收费两个主要方面,职业学校的财务会计管理是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战略发展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因此,职业学校应重视财务会计管理,并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来确保财务安全,从而提升职业学校的竞争能力。

1职业学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现状。

1.1职业学校预算管理力度低下。

职业学校财务预算工作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财务预算辅助学校从经济层面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财务预算也是学校所有经济活动的指导性原则[1]。财务预算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极大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职业学校对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实际工作中,认为预算管理等同于预算编制,只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来编制年度预算报表就算完成财务预算管理任务,这一误区导致职业学校的预算管理流于表面,并不能为学校的经济活动提供指导意见。其二,职业学校预算管理范围不全面,预算编制目的是为了真实客观的反映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及学校发展方向,但一些学校的预算外收入和支出情况并未在预算编制中真实体现,从而造成预算管理不够全面,对职业学校预算管理造成不良影响。其三,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不足,当前大部分学校进行预算编制时,都会将上一年基数加上本年增长数来预测今年的支出情况,这种方式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同时缺失相应的分析和评价机制[2],这种情况下,造成学校预算执行力度低下,财务支出活动得不到严格控制,无法保障职业学校的开支范围,从而导致学校财务预算管理不完善。

1.2职业学校会计内部控制缺失。

内部控制是企事业单位为了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障,在职业学校中,内部控制力度较低,主要是由于学校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认识,虽然已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并没有按照制度来执行,使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工作相脱离,从而造成内控执行力偏低的局面。学校的投资、采购、建设都需要资金的流通,由于内部控制的缺失,使个别学校在进行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投资不合理等情况,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对预算外资金并没有将其纳入到学校内部控制体系之中[3],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对政策性资金的管理,因此对预算外资金的控制能力较低,无法发挥内部控制的实际功能,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1.3职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不足。

办公用品、科研仪器、教学用具等设备共同构成职业学校的固定资产,一些学校在财务管理中,往往只注重资金的管理,从而忽略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使职业学校固定资产的采购、储藏、管理力度薄弱[4],造成重复采购、资产遗失或损坏、资产闲置等情况客观存在,使职业学校的固定资产利用率较低,同时还有浪费的现象。除此之外,无形资产的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学校的品牌形象、师资力量、人力资源、科研成果等等,这些资源是学校发展的首要前提,由于学校的无形资产并不能够从财务报表之中明确体现出来,使学校容易忽略无形资产的管理。

2职业学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会计管理制度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保障,因此职业学校必须要重视会计管理制度,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出现的实际情况,修改现有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从而使制度更加行之有效。另一方面,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新问题和新形式,应从学校自身情况出发,废除掉不利于学校发展的陈旧制度,加入新的`管理制度,令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例如,职业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中,应明确学校科研项目成本、科研成果转让、知识产权转让、收入分配等内容[5],进而令学校科研活动能够在全面管理之下有条不紊的进行。

2.2加强职业学校预算管理。

学校的预算管理主要原则为“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根据这一预算管理原则,职业学校应将工作重点放在优化预算收支结构方面,并要求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要进行部门预算,从而发挥出财务预算管理的中心作用。在预算编制方面,应改变以往认为预算是以申请财政资金投入为目的的观念,将预算编制与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从而科学、严谨、全面的进行测算和研究,并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要求来进行预算编制,树立“确保基本、兼顾发展”的预算编制原则,从而提升预算编制的水平。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执行应严格执行预算方案中的各项指标和内容,并在实际工作中杜绝预算超支、随意调整预算等现象,从而保证预算方案的严格落实。

2.3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以学校资金安全为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提升职业学校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了解到内部控制能够保护资金安全,同时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对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其次,应建立健全职业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切实保证制度的执行力,以此来约束和管理学校的财务活动,使学校能够抵御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风险,从而实现发展目标。再次,确保学校内部控制部门之中权责相互分离,使各个岗位之间形成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内部控制部门的责任牵制管理水平。最后,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收支两条线是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首选方式,学校向财政部门领取收据,并将所有的收费项目具体情况向学校财务部门报备,通过审核与备案之后才能予以执行,收据在使用完毕时,应及时缴销,从而保障预算外资金管理质量。

2.4加大固定资产管理力度。

职业学校应加大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采用统一规划、统一调拨的方式来进行管理。针对需要采购的设备,首先应进行校内调配,当无法进行调配时再予以采购,同时在采购前应做好详尽的预算申请,根据所采购设备的实际情况和市场情况进行调研,从而保障采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职业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取得、使用和处置三个阶段予以严格管理,秉承“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将管理责任和权利落实到部门和岗位层面,实现职业学校固定资产账实相符的目标。另外,还应重视学校固定资产的配置工作,确保职业学校正常教学和科研活动顺利开展,同时将闲置的固定资产利用起来,从而提升学校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学校需重视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深入落实,根据职业学校现状来创新和改善相应的制度和规范,通过完善职业学校会计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固定资产管理力度等措施来提升财务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从而推动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韦晓萍.职业学校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j].知识经济,(14):140.

[3]杜艳.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分析[j].财经界,2015(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