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合同范本>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优质16篇)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优质16篇)

作者:字海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优质16篇)

编写教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这里整理了一些经过验证有效的初中教案,供教师们参考和使用。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1、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

二、重点、难点。

1、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2、滴管的使用。

三、课前准备。

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课题: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师活动: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你已经知道什么?

演示实验:

课题1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课题2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

(提出问题):1、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

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

课题3量筒的使用。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伴随发生的现象。

情感目标: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理解观察与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p.s.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雾:是液体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实验1:蜡烛燃烧的实验观察。

点燃前:红色固体,

燃烧时: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熔化为液体,有部分蜡油凝固,有少量黑烟生成。

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白瓷板上有黑色的粉末状固体。

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白烟”:能被点燃。

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有水雾产生。

迅速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吹灭火焰后:产生白烟。

实验2: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

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橡皮塞蹦出。

实验3: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实验。

实验现象:有特殊气味,葡萄糖、砂糖灼烧后变黄,变黑。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的变化,如三态变化等;

化学变化:通常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如蜡烛燃烧等;

(2)化学变化的特征,或者说,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分就是有新物质产生。

举例:石墨在高温高压,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俗称钻石),该过程是化学变化。

石墨、金刚石经点燃,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3)化学反应的现象:一般会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特别注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有些与光能转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吸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不稳定性,毒性,腐蚀性等。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对物质的组成研究(宏观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不能点石成金、水变油”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分析了很多物质,发表了他排列的“元素周期表”

2.对物质的结构研究(微观方面),揭示了“有碳组成的金刚石与石墨为什么在物理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

3.在实验3中的现象,揭示了“葡萄糖、砂糖、面粉在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2.人工合成出更有价值的、更有广泛用途的新的材料、物质,如导电塑料。

3.一些事例: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2)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水的净化——。

过滤和蒸馏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复习提问: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新授:

提问:什么地方存在水?

学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

提问:有没有同学看到黄河?(电视上也行)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很浑。

提问:能不能说一下原因?

学生:因为含有大量的泥沙。

提问:那么你说黄河水是纯净物还产混合物呢?

学生:是混合物。

提问: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尝一下是什么味道?为什么?

学生:是,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

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是混合物。

总结: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这样不溶性杂质还有象食盐这样可溶性的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请同学们看书参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总结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

1.沉淀演示实验:观察混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颗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

原理:小的走,大的留。

问题:上述操作哪个净化效果最好?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

学生答: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

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

学生答:矿泉水,化学教案《水的净化——》。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

学生答:钙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叫硬水。

提问: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请同学们看书。

提问:你能鉴别硬水和软水吗?

学生:用肥皂:起沫的是软水,起渣的是硬水。

硬水的软化:有哪此操作?

学生答:煮沸水蒸馏。

提问:同上面的几个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

练习题:56页1、2、3。

下面咱们重点学习一下过滤的实验操作。

“一贴”

“二低”

“三靠”

练习:基础训练。

小结:请学生总结都学到什么?

作业:一课三练。

检测。

板书水的净化。

水:化学符号,组成;构成。(纯净物)。

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混合物)。

1.沉淀(加絮凝剂)“一贴”

2.过滤:小的走,大的留“二低”

3.吸附:物理变化“三靠”

1.硬水:含钙、镁的化合物较多。

2.鉴别:用肥皂:渣硬沫软。

3.软化:煮沸:家庭。

蒸馏:液气液。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重点、难点:

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

情景导入:

讲授新课:

一、元素(板书)。

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提问:二氧化碳是由几种元素组成?(四氧化三铁、氯酸钾呢?)。

小结:1、元素概念:见课文第71页(板书)。

讲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物质二千多万种,这千千万万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讲解:根据我国文字的形象化,讲解这一百余种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小结:金属元素:如:na、mg、al、zn、fe、……。

2、元素非金属元素:如:c、si、s、p、cl、n、……(板书)。

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ar……。

阅读:课本第71页图4-4,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

3、元素的读法、写法(板书)。

讲解:利用板书讲解元素名称(我国命名、国内通用)、元素符号(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区别,如fe。一大二小国际统一)的读法、写法。

阅读:课本第73页表4-3的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要求学生掌握26种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的读法、写法。

4、元素符号的意义:

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提问: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呢?

小结: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

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

讨论: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小结: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表。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多媒体展示]播放氨分子运动。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边演示边讲解。

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六、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2、分子在不断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a.分子可再分b.分子在不停运动c.分子很小d.分子间有间隔。

2.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了()。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b.分子很小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氧分子b.氧原子c.氧离子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a.水分子b.水原子c.氢、氧两种原子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第二部分用实验方法检验成分。

第三部分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行教学,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知道营养卫生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使学生知道营养卫生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三种营养成分。

难点: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支架,铁丝,试管,滴管,淀粉液,碘酒,淀粉,肥肉。瘦肉,熟蛋白,花生、向日葵、芝麻的种子。

2、挂图或投影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学生准备:白纸,馒头、米饭、土豆、黄瓜、白菜、萝卜、苹果等食物(以上食物仅供参考,只要包括含淀粉类食物与不含淀粉类食物即可,品种不限,均为少量)。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你最喜欢吃的食物有哪些?

2、谈话:为什么人每天要吃各种食物?

3、讲述:人所以每天要吃食物,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那么人体需要哪些营养?这些营养有什么作用?它们主要含在哪些食物中?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人体需要的营养。

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呢?

(出示课件)。

2、指导学生检验成分。

(2)学习检验蛋白质的方法。

1讲述:瘦肉、蛋白(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支架上挂一根铁丝,将瘦肉、煮熟的蛋白钩在铁丝上,用火烧(先烧瘦肉,再烧蛋白),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在烧瘦肉和蛋白时,有一股特别难闻的、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味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学习检验脂肪的方法。

1讲解:肥肉、花生米和向日葵的种子,含有很多脂肪。

把肥肉用力在白纸上抹,把芝麻、花生、向日葵的种子放在白纸上划或用铅笔压,观察白纸上有什么?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然后把白纸拿起来对着亮光照,观察纸有什么变化。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把含有脂肪较多的食物在纸上划、压,纸上会留下油迹。油迹和水迹不同,颜色发淡黄,不容易干,摸着油乎乎的,容易透光。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脂肪。

(4)学习检验淀粉的方法。

2演示实验。

3教师小结:实验说明,淀粉遇碘酒可以变成蓝色。这是淀粉特有的性质,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5)检验常见的食物中哪些含有淀粉。

1讲述: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自己带来的这些食物,哪些含有淀粉?(检验萝卜、苹果、土豆等食物时,需要把它们切开再滴碘酒。)。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对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是一门科学,只有通过实际检验,才能确定各种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含量多少,以便更好地搭配食物。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

(1)谈话:对照课本第63页的图说一说,各种营养成分多含在哪些食物中?

(2)讨论:

1有没有哪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没有)。

2人体生长发育需要多方面的营养,而没有哪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那么我们吃饭时应该注意什么?(吃多种食物,不偏食。)。

4有人认为吃的营养越多身体越健康,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补充一些讨论题。)。

(3)教师小结:为了保证身体健康,必须注意营养卫生。第一,吃的食物要多样化,合理搭配营养,不偏食,不挑食,不然就会因为缺少某种营养而得病。第二,进食要适量,吃的太少会得营养不良症,吃的太多也会得病,例如肥胖症。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的知识。

2、提问:

(1)人体需要哪些营养?

(2)怎样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

(四)板书设计。

19。

蛋白质、水、盐类――构成人体的材料。

淀粉、脂肪――人体的能源。

维生素――增强抵抗力。

检验方法:

蛋白质――用火烧脂肪――划或压淀粉――滴碘酒。

七、课后小记。

第一章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火焰。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准确记忆。

做练习一。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吗?(结合挂图、投影讨论)。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污染空气的性质:粉尘、有害气体。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污染源。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讨论、归纳、综合、记忆。

做练习二。

归纳、总结。

独立完成检测题。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巩固已学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完整。达到本节教学目的。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a)78升(b)78%(c)21升(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b)1:4(c)1:5(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的健康,影响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的重要性,注意消除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a3.b4.b5.c6.c7.人体作物8.保护环境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2)氧气()(3)氮气()(4)稀有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入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瑞典的舍勒(c)英国的道尔顿(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铁的化学性质。

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第一章

§1空气。

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酒精灯;药品:红磷、水,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旨。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第一节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火焰。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检查】课堂练习一指导学生做练习。

【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吗?(结合挂图、举例讨论)。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污染空气的性质:粉尘、有害气体。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污染源。

【检测】课堂练习二。指导学生做练习。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专题设计。

准确记忆。

做练习一。

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讨论、归纳、综合、记忆。

做练习二。

归纳、总结。

独立完成检测题。

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巩固已学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完整。达到本节教学目的。

及时反馈。

课后反思:

test: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2)氧气()(3)氮气()(4)稀有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溶液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分组实验7―6。

观察:各10ml水,分别放入2克氯化钠和0.1克熟石灰,则溶液较浓的是:

根据现象判断:已经饱和的是。

总结: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对不同溶质来说,一定温度下,浓溶液不一定饱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

思考: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比不饱和溶液浓(稀)。

第一节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仪器:铁架台、烧杯、漏壮举、直玻璃管,带导管单孔塞。

药品:木炭、活性炭、红墨水(或红糖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金刚石、钻石样品或投影幻灯片等。展示具有金属光泽、深灰色、鳞片状的石墨样品。

观察金刚石、石墨。

通过实物使学生有亲切感。

[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用铅笔写字。

用电池做导电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的色态、硬度、导电性。

边观察,边记录:

1.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色呈形透明状的晶体,硬度。

2.石墨是一种色有不透明的细磷片状体。它的硬度,有感,能够。

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及它们的用途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讲述]实验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而且都生成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并初步理解。

突出金刚石和石墨的共性。

[提问](1)燃烧产物是什么?

(2)它们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根据学过的co2检验方法得出结论。

(1)燃烧后都生成。

(2)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问]为什么同一种元素的形成几种不同单质?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模型(或示意图)(最好用计算机演示),并加以说明。

设想、思考。

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不同,形成了不同种单质,它们的性质有较大的`。

引起思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问]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它们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

讨论并回答。

归纳、总结并记录。1。金刚石的硬度居天然物质之冠,可制成玻璃刀、钻头或装饰品等。

2.石墨硬度很小,有滑腻感,可制成铅笔芯;能够导电、溶点高,可做干电池和电炉的电极、制造能熔融金属的坩埚等。

结合实验教学。

联系实验学习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一。

及时记忆。

[过渡]讲述;常见的炭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微晶石墨。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样品。

观察、比较、记录。

联系实验学习。

[演示实验]1。木炭的吸附性(课本p80~p81实验5-2、5-3)。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课本p.80~p.81实验5-2、5-3)。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提问]木炭、活性炭为什么能余去有色气体、色素或异味气体?

[讲述]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讲座讲述汲附原理。

思考并讨论。

思考、理解并记录:

因为木炭具有结构,可以。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常见的炭。

阅读识记。

联系实验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二。

理解并记忆所学知识。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及几种常见的碳,虽然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在物理性质上却有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没而引起的。根据它们的性质掌握它们的主要用途。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小结。

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附1:课堂练习一。

1.自然界里存在的碳单质有和.在天然物质里硬度最大的是,它可以做等。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作等。

2.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后,生成的产物都是,说明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而造成的。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碳单质的一组物质是金刚石和石墨(b)木炭和焦炭(c)活性炭和炭黑(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b)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几种单质(c)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性质相同(d)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黑色的。

附2:课堂练习二。

木炭可用来脱色、除臭味,这是利用它的可燃烧(b)稳定性(c)还原性(d)吸附性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这是因为木炭比木材轻(b)木炭不溶于水(c)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d)木炭不易跟其它物质发性化学反应将下面碳的单质与它的用途用短线联接起来:

碳单质用途。

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焦炭制黑火药。

金刚石治金。

炭黑制油墨。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金刚石石墨金钢石钻石、钻头等石墨铅笔芯和电极等。

2.二氧化碳碳单质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d4.b5.d6.c。

7.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焦炭制墨火药。

金刚石冶金。

炭墨制油墨。

附4:随堂验测。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这是因为它们的晶体结构中而引起的。

2.木炭、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驼们可以。

3.试举出金刚石、石墨、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每种物质的一种主要用途。

第一章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第一节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火焰。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准确记忆。

做练习一。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吗?(结合挂图、投影讨论)。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污染空气的性质:粉尘、有害气体。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污染源。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讨论、归纳、综合、记忆。

做练习二。

归纳、总结。

独立完成检测题。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巩固已学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完整。达到本节教学目的。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a)78升(b)78%(c)21升(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b)1:4(c)1:5(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的健康,影响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的重要性,注意消除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a3.b4.b5.c6.c7.人体作物8.保护环境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2)氧气()(3)氮气()(4)稀有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入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1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2.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3.疑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

4.解决方法。

(1)采取讨论的形式,从学生学过的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2)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明确目标。

1.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使用的药品、仪器名称和收集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节主要采用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h2、o2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小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利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得到氧气。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是用金属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得到氢气。

[教师活动]:投影出制取h2、o2的几套装置图,通过讨论得出这些装置图的适用范围:

(1)当用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产生气体时,可采用制取氧气的装置;

(2)当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就能生成气体时,可采用制取h2的装置(注意该气体难溶于水或酸)。

[提问]:

(1)在实验室如何收集h2和o2,根据它们什么性质?

(2)如何检验h2和o2?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2)利用物质的特性来检验物质。

[总结板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是:

1.首先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讲解]:根据以上思路,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3页。

[板书]:1.药品: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演示实验]:向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cl,另一支也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讲解]:大理石跟稀h2so4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放出气体,是由于caco3和h2so4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大理石和h2so4接触,反应就停止了,所以不能用稀h2so4代替稀hcl。

[演示试验]:取两支试管,一支装有大理石,另一支装有碳酸钠,都加入盐酸。

[学生活动]:观察两支试管中产生气体的程度,思考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容易收集。

[目的意图]:通过上面的演示试验,使学生理解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和依据的反应原理。

[提问]: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制取二氧化碳可采用什么装置?

[板书]: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装置:同制取氢气的装置相似。

[讲解]:采用与制取氢气相同的装置,指出反应的容器可以是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大试管、启普发生器等,并强调装置的正确性和原因。

[提问]:根据co2的物理性质,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co2呢?

[板书]:

2.收集方法: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实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提问]:

(1)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

[总结板书]: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1.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co2。

2.验满方法: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证明瓶内充满co2。

[实验]:再次演示实验5—8:实验室制取co2。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5页的选学材料,回答每种灭火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目的意图]: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板书]:四.三种常见的灭火器。

(四)总结、扩展。

比较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列表比较h2、o2、co2的实验室制法。

2.教材第96页习题2、3、4、5。

第一节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仪器:铁架台、烧杯、漏壮举、直玻璃管,带导管单孔塞。

药品:木炭、活性炭、红墨水(或红糖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金刚石、钻石样品或投影幻灯片等。展示具有金属光泽、深灰色、鳞片状的石墨样品。

观察金刚石、石墨。

通过实物使学生有亲切感。

[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用铅笔写字。

用电池做导电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的色态、硬度、导电性。

边观察,边记录:

1.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色呈形透明状的晶体,硬度。

2.石墨是一种色有不透明的细磷片状体。它的'硬度,有感,能够。

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及它们的用途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讲述]实验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而且都生成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并初步理解。

突出金刚石和石墨的共性。

[提问](1)燃烧产物是什么?

(2)它们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根据学过的co2检验方法得出结论。

(1)燃烧后都生成。

(2)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问]为什么同一种元素的形成几种不同单质?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模型(或示意图)(最好用计算机演示),并加以说明。

设想、思考。

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不同,形成了不同种单质,它们的性质有较大的。

引起思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问]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它们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

讨论并回答。

归纳、总结并记录。1。金刚石的硬度居天然物质之冠,可制成玻璃刀、钻头或装饰品等。

2.石墨硬度很小,有滑腻感,可制成铅笔芯;能够导电、溶点高,可做干电池和电炉的电极、制造能熔融金属的坩埚等。

结合实验教学。

联系实验学习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一。

及时记忆。

[过渡]讲述;常见的炭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微晶石墨。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样品。

观察、比较、记录。

联系实验学习。

[演示实验]1。木炭的吸附性(课本p80~p81实验5-2、5-3)。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课本p.80~p.81实验5-2、5-3)。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提问]木炭、活性炭为什么能余去有色气体、色素或异味气体?

[讲述]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讲座讲述汲附原理。

思考并讨论。

思考、理解并记录:

因为木炭具有结构,可以。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常见的炭。

阅读识记。

联系实验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二。

理解并记忆所学知识。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及几种常见的碳,虽然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在物理性质上却有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没而引起的。

根据它们的性质掌握它们的主要用途。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小结。

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附1:课堂练习一。

1.自然界里存在的碳单质有和.在天然物质里硬度最大的是,它可以做等。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作等。

2.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后,生成的产物都是,说明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而造成的。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碳单质的一组物质是。

金刚石和石墨(b)木炭和焦炭(c)活性炭和炭黑(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附2:课堂练习二。

木炭可用来脱色、除臭味,这是利用它的。

可燃烧(b)稳定性(c)还原性(d)吸附性。

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这是因为。

将下面碳的单质与它的用途用短线联接起来:

碳单质用途。

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焦炭制黑火药。

金刚石治金。

炭黑制油墨。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金刚石石墨金钢石钻石、钻头等石墨铅笔芯和电极等。

2.二氧化碳碳单质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d4.b5.d6.c。

7.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焦炭制墨火药。

金刚石冶金。

炭墨制油墨。

附4:随堂验测。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这是因为它们的晶体结构中而引起的。

2.木炭、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驼们可以。

3.试举出金刚石、石墨、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每种物质的一种主要用途。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第一章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火焰。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准确记忆。

做练习一。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吗?(结合挂图、投影讨论)。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污染空气的性质:粉尘、有害气体。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污染源。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讨论、归纳、综合、记忆。

做练习二。

归纳、总结。

独立完成检测题。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巩固已学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完整。达到本节教学目的。

及时反馈。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第一节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仪器:铁架台、烧杯、漏壮举、直玻璃管,带导管单孔塞。

药品:木炭、活性炭、红墨水(或红糖水)。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金刚石、钻石样品或投影幻灯片等。展示具有金属光泽、深灰色、鳞片状的石墨样品。

观察金刚石、石墨。

通过实物使学生有亲切感。

[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用铅笔写字。

用电池做导电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的色态、硬度、导电性。

边观察,边记录:

1.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色呈形透明状的晶体,硬度。

2.石墨是一种色有不透明的细磷片状体。它的硬度,有感,能够。

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及它们的用途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讲述]实验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而且都生成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并初步理解。

突出金刚石和石墨的共性。

[提问](1)燃烧产物是什么?

(2)它们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根据学过的co2检验方法得出结论。

(1)燃烧后都生成。

(2)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问]为什么同一种元素的形成几种不同单质?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模型(或示意图)(最好用计算机演示),并加以说明。

设想、思考。

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不同,形成了不同种单质,它们的性质有较大的。

引起思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问]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它们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

讨论并回答。

归纳、总结并记录。1。金刚石的硬度居天然物质之冠,可制成玻璃刀、钻头或装饰品等。

2.石墨硬度很小,有滑腻感,可制成铅笔芯;能够导电、溶点高,可做干电池和电炉的电极、制造能熔融金属的坩埚等。

结合实验教学。

联系实验学习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一。

及时记忆。

[过渡]讲述;常见的炭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微晶石墨。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样品。

观察、比较、记录。

联系实验学习。

[演示实验]1。木炭的吸附性(课本p80~p81实验5-2、5-3)。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课本p.80~p.81实验5-2、5-3)。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提问]木炭、活性炭为什么能余去有色气体、色素或异味气体?

[讲述]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讲座讲述汲附原理。

思考并讨论。

思考、理解并记录:

因为木炭具有结构,可以。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常见的炭。

阅读识记。

联系实验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二。

理解并记忆所学知识。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小结。

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附1:课堂练习一。

1.自然界里存在的碳单质有和.在天然物质里硬度最大的是,它可以做等。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作等。

2.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后,生成的产物都是,说明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而造成的。

碳单质用途。

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焦炭制黑火药。

金刚石治金。

炭黑制油墨。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金刚石石墨金钢石钻石、钻头等石墨铅笔芯和电极等。

2.二氧化碳碳单质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d4.b5.d6.c。

7.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