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报告(实用16篇)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报告(实用16篇)

作者:曼珠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报告(实用16篇)

调查报告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情况和提出建议,可以提供有关特定主题的全面和客观的信息。这篇调查报告聚焦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旨在提升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意图:

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包办代替过多,很多幼儿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乏自理能力。在小班年龄阶段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通过“靠自己”、“我能行”等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增强自信心。

二、活动时间:

20xx年3月28日星期四上午。

三、活动地点:

四、活动目标:

2、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和自我服务的意识,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3、感受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

比赛过程:爬垫子——钻山洞——穿外套——跳呼啦圈——叠衣服、裤子——举手示意评委结束。

活动准备:垫子8块,山洞四个,外套4件,呼啦圈12个,衣服裤子四套。

参加人数:每班5名幼儿。

活动规则:

1、指令发出后方可开始。

2、外套穿上并拉好拉链。

3、双脚并拢跳过3个呼啦圈。

4、用时最短者获胜。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比赛活动方案

1、父母包办: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能力差,自我服务是孩子以后的事,这些事等到孩子长大了也就了自然会了,现在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事情,现在最要紧的是发展孩子的智力和对孩子进行各种特长的教育、训练;在家庭中,溺爱孩子的家长包办代替了一切。成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幼儿动手的机会,限制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养成了幼儿过分依赖的性格,使孩子们成人后,缺乏相应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小班更由于年龄小,平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能所及的事(如穿衣、洗脸等)都被家长们好心地包办了,使一些本应该得到锻炼的劳动技能,都在无形中被剥夺了,从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这样往往造成自理能力差、不爱劳动、懒惰等不良后果,养成了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能力弱等弊病,这对他们的将来及其不利,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2、幼儿园老师怕麻烦:现在的幼儿园在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老师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有的老师在很多时候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如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到处都是,老师嫌脏,认为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有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老师还要帮他洗;孩子穿衣,把衣穿反了,要重穿,耽误了时间……,老师普通认为与其这样麻烦,倒不如自己做了算。孩子年龄小,对周围事物感到新鲜有趣,他们喜欢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且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而骄傲,从而养成独立性,建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和意志力,获得成功感。可见,自我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同时,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作为父母与老师,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我服务的尝试。

由于孩子缺乏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阻碍了孩子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也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心。长此以往,这些孩子长大以后连自己照顾自己都将成为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去照顾别人,更谈不上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要因势利导,开始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和基本习惯,让家长了解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增强独立自主的信心。

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时期就是小班阶段,同时也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及习惯越易成功。同时,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已发展得比较自如,他们已能够掌握各种运用大肌肉的动作和某些运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这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们自身也产生了独立地进餐、盥洗、睡觉、穿脱衣服的愿望。这时,成人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包办一切,而要针对他们的发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能力的愿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为此我们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生活自我服务意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例如:我们班的高越小朋友不会穿脱、整理衣服,刚开始,老师帮助他完成,但是要求越越:“要仔细的看,争取学会,会了方法,下次要让越越自己来做,好吗?老师知道越越最棒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越越的自信心,以提高她的动手能力。

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幼儿获得他们可能掌握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对幼儿要有一个恰当的期望值。我们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幼儿经过努力便能达到的。另外,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让幼儿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动,鼓励幼儿,让幼儿主动去做,喜欢去做,让幼儿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给幼儿生活自我服务的技巧,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我服务,必须让其明确自我服务的方法。幼儿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我服务的意识,如果缺少自我服务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自我服务的方法。

(1)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我服务的方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幼儿如何刷牙以防长蛀牙虫时,我们就教给了幼儿一首蛀牙虫的歌,时时提醒幼儿每天早晚刷牙,而且让袁杰小朋友亲自示范正确的刷牙方式,小朋友都认真仔细的看,表现的很棒。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指导。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没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例如: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差异比较大,所以对年龄较大的袁杰与年龄较小的王嘉希来说,自理能力当然不同。杰杰在自我服务能力方面表现特别棒,会自己穿脱整理衣服。而希希就相对差一些,还需加强练习,所以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出不同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3)秩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获得初步的自我服务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在吃饭的时候,思思总是会撒饭粒,经过老师的培养和练习,思思已经掌握了吃饭的技巧,进步了很多。

(4)品尝成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我服务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幼儿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四者认识一致、态度一致、言行一致、行动一致,才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下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有味的竞赛活动,让小孩感受自己长大了,引导幼儿明白得自己的情况自己做。2、通过竞赛满足幼儿的表现欲望,让幼儿感受到集体活动带来的欢乐。

二、具体时刻内容安排:

20xx年11月17日9:30开始(大班每班预备床6张、中班每班预备1张桌子、托小班每班预备1把椅子、6张爬爬垫)放到指定位置。(9:10预备到位,9:30准时开始)三、活动地点:伊洛幼儿园操场。四、参加人数:全体幼儿456名。五、竞赛项目:

1、大班:整理床铺。

竞赛规则:6人一组,同时开始整理床铺,要求叠好被子、放好枕头,(枕头放在床的南边)完成后举手示意看那班又快又好。

2、中班:折叠衣服。

竞赛规则:6人一组,幼儿站在桌子前,竞赛口令开始将衣服脱下,翻好衣服,然后在桌子上折叠衣服,完成后举手示意,看那班又快又好。

3、小班:穿鞋。

以班为单位,各一等奖一名(自理“小能手”奖状一张,学习本一个);二等奖一名(自理“小能手”奖状一张)。

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在如此的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受到了真正的重视,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我们伊洛幼儿园在课程设计中逐步将教育回归生活,把游戏还给小孩,让小孩置身于欢乐的生活和游戏之中!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报告

20xx年4月。

成都市快乐宝贝早教中心。

幼儿、老师、家长。

访谈。

针对幼儿自理能力较差的情况,我分别从小、中、大及学前班各抽出十多位家长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来调查。如幼儿在家是自己吃饭还是由父母来喂,早上是自己穿衣穿鞋还是由父母帮穿,自己洗脸还是父母帮洗,回家写作业是自己主动写还是要靠父母督促才写。

小朋友去幼儿园第一要做的就是自己会吃饭、喝水,如果小朋友还是一直习惯用奶瓶喝水,就必须马上训练会用杯子喝水。第二要学会和别人交流,特别是向成人提出自己的需求,比如他想上厕所,他要会说;渴了、饿了也要懂得说;还有冷了热了都要会表达。如果小朋友不会说,老师可能会照顾不到,毕竟一个班的小朋友至少也得有二十来个,这样小朋友就越发会感到失落,如果这些方面能表达得很好,受到的老师的关注也会多一些。另外,现在的小朋友都需要在幼儿园午睡,这就必须要学会穿脱鞋子和外衣,开始几天老师可能会帮忙,但肯定要过渡到自己会穿脱的。这个时间也是我们家长在家里也是要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儿童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即儿童从依赖成人的帮助,学习认知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历程,简单的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致关重要。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比赛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加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意识,于12月19日上午,我园组织幼儿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幼儿自理能力大比拼”活动。

活动以段为单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分别开展了小、中、大各段幼儿不同项目的自理能力比赛。小班段幼儿为穿衣服比赛,中班段幼儿为穿纽扣衣服、贴贴鞋比赛,大班段幼儿为穿拉链衣服、系鞋带鞋子比赛。活动中,有的小朋友身手不凡,动作灵活迅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有的小朋友遇到了困难,急得团团转,引得旁边小朋友连喊“加油”。孩子们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场上不时爆发出孩子们加油、呐喊声和欢笑声。

比赛结束后,孩子们还沉浸在比赛的愉快和紧张气氛中,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了竞赛过程的快乐,脸上都绽放出了自豪的笑容,比赛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检验和展现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也激发了他们自我服务的意识。我园将以本次比赛为契机,继续深入开展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相关活动,并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紧密配合,放手让孩子们去锻炼,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比赛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激发自我服务意识,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同时让幼儿感受到集体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时间:4月16日下午大班组。

4月17日下午中班组。

4月18日下午小班组。

活动地点:幼儿园操场(若下雨就改在大礼堂)。

活动准备:小班组(煮熟的鸡蛋、盘子、垃圾桶)、中班组(外套、裤子)、大班组(书包、书、文具)。

人员安排:

活动组织:詹翠芳。

评委:吴锦华、刘晓玲、全局、各班班主任。

照相:吴吉群。

计时员:何立义。

活动内容:

小班组:剥鸡蛋(每组20人参加比赛)。

剥出的鸡蛋保持完整,蛋壳必须放到指定的碗里,剥完后按要求将蛋壳倒入垃圾桶,完成后举手示意,最先收拾完的前10位幼儿获胜。

中班组:穿脱衣服(每组20人参加比赛)。

(1)穿好外套,拉上拉链并将衣服整理好。在听到老师的指令后再脱掉外套,并将外套叠好。完成后举手示意,最先放整齐的前10位幼儿获胜。

大班组:整理书包(每组20人参加比赛)。

(1)整理文具、图书和跳绳,并且将他们有顺序地放入书包,在听到老师的指令后再拿出文具、图书和跳绳,并且按要求将它们摆放整齐(书本摆放要求封面朝上,边沿一致,从小至大的顺序摆放整理;铅笔盒放在书本边沿一侧;最后将跳绳卷起放在铅笔盒右侧)。完成后举手示意,用时少的10位幼儿获胜。

附:

英才班大组10人中组15人小组14人。

草莓班:小组6人中组30人。

小天使班:小组2人中组32人。

小精灵班:小组2人中组34人。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比赛活动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习惯是人生之基,好的习惯可以逐渐形成好的人格,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人生表现。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极易接受外界刺激,而且形成的一切是非常牢固的,并将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俗话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这句话虽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了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实能让孩子终生受益。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的体力、智力、良好的个性形成和为今后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前提,对他们的社会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片面的教育观念导致许多家长一味地望子成龙,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热衷于各种特长教育,忽视对孩子健康成长更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使孩子不具备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老师从小班开始就注重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许多孩子在幼儿园能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可回到家后,由于家长们思想上任其自然,教养态度不合理,使孩子已初步建立的生活自理习惯不能巩固,造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行为。由此看来,家长的教养态度与孩子的自理能力发展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为此,我开展了幼儿自理能力发展与家长教养态度之关系得调查研究,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在家庭中影响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为我们正确指导家庭教育,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提供依据。

二、调查的方法。

调查问卷法。

三、调查的对象。

大二班全体幼儿(共42人)。

四、调查的目的。

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幼儿爱劳动的情感,幼儿园设计了此次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问卷,通过了解幼儿自理能力的基本现状,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有目的进行教育,有针对性地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的培养,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自我服务的意识。

五、情况分析。

有些家长工作忙,时间紧,不愿让孩子在自己练习的过程中浪费时间。孩子能完成的事,家长宁愿自己在匆忙中代劳。这种不明智的做法剥夺了幼儿早日获得自理能力的机会。其实孩子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大人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并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而自豪。这是孩子建立自信心,具有成功感、独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有些家长怕孩子吃苦受累,什么都想到了,做好了。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懂得关心父母和周围的人,不懂得珍惜和付出,性格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分享,不懂得谦让和宽容,不爱劳动。这些对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是非常不利的,必须切实加以纠正。

六、结果与分析。

通过此次调查问卷,我们发现班上大部分的孩子在园的能力都很强,但是在家里都还是不大会主动的做事情,在全班的调查问卷中,班上能力强的孩子,家长在问卷中也选择了不会做,其中整理自己的小床或玩具等有71%,餐后能主动擦嘴巴、漱口、洗手有71%,餐后会整理桌面的只有38%,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孩子这方面,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还从以下几方面重点进行教育:

1、让家长放手,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们通过开展正面与反面教育等形式,让家长明白,幼儿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办。我们鼓励家长采取正面教育方式,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开展“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谈话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并为自己所干的事情而感到自豪,享受成功的喜悦。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另外一方面,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等等,让幼儿在对比、比较中提高增强对生活自理行为的认识。

2、注重方法,家园共育。

家长怕孩子吃苦受累,什么都想到了,做好了。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懂得关心父母和周围的人,不懂得珍惜和付出,性格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分享,不懂得谦让和宽容,不爱劳动。这些对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是非常不利的,必须切实加以纠正。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要求家长教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1)分类指导法。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以较高水平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如在指导穿鞋的过程中,小班幼儿中要求在区分左右脚的基础上把鞋穿好;大班幼儿不仅要正确区分左右脚,还要求正确系好鞋带。对于那些动手能力是弱项的幼儿,给予更加耐心细致地指导,确保掌握要领。

(2)循序渐进法。在幼儿都获得了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求家长关注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比如,吃饭方面,针对小班幼儿吃饭,开始可能会撒饭粒的情况,加强培养和练习,多一些拟人化游戏的口吻,让幼儿从兴趣着手,逐渐正确掌握吃饭的技巧,少撒饭粒或不撒饭粒。

(3)适时鼓励法。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要求家长用“你真棒”、“你真能干”等肯定性话语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促进幼儿更好地模仿学习,提高自理能力。

3、是创设竞争环境。孩子活泼好动,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以激起他的好胜心,跃跃欲试。我们紧紧抓住幼儿这一特点,和家长一起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幼儿之间的良性竞争促发展,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如举行“穿衣、叠被比赛”等。积极创设相关生活主题词环境:用你问我答的形式来提高家长管理孩子自理生活的水平。

4、搭建为他人服务平台。每天安排值日生,为他人摆餐具、发餐巾等。不仅让幼儿学会生活自理,还能为集体服务、为家人服务,在提高自理能力的同时也塑造了幼儿优良的品质。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加入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内容,通过示范讲解、学儿歌、做游戏、讲故事等方法,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逐步掌握穿衣穿鞋等技巧,学会初步自我服务技能。教育幼儿只有自己动手,才是最能干的,让幼儿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以竞赛形式巩固训练,定期检查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能力差的幼儿加强帮教,并让幼儿间互相帮助。

谈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

2、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等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张延红。

我研究的是市级备案课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但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积习难改,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同时,现在的父母大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他们宁愿花钱给孩子们上各种兴趣班,却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抱着或爷爷奶奶背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四个老人、两个大人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吃鱼吃虾时更是挑净刺,剥去壳,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为孩子创设了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全自动化”的环境。因此,从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入手,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有一些具体的感受: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小班孩子,在一日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每天高高兴兴来幼儿园,利用环境布置、成语故事、歌曲、游戏等方法,引导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认识自己的教师、教室、同伴,初步了解他们与自己的关系,不怕生,不哭闹,愿意与他人交往。如:孔融让梨,拾金不昧,雪中送炭,助人为乐等等。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幼儿情感,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对他们进行教育。

我选择了一些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德育小故事,区域活动中,通过欣赏故事来帮助孩子提醒孩子们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遵从道德行为规范。晨间活动: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主动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课间活动: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帮助他们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进餐: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指导幼儿独立进餐,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生手”的不良习惯。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安安静静等父母来接。

每周参加升旗仪式,观看中大班小朋友的升国旗仪式,培养幼儿的爱国热尊敬五星红旗,初步萌发爱祖国的情感。知道幼儿园的玩具、图书是大家的,不抢玩具、不独占玩具,不撕图书,不把幼儿园的东西带回家。学习谦让,和同伴友好相处。通过观察,参与成人的劳动,使幼儿初步了解周围成人劳动的辛苦,激发幼儿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兴趣,坚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长、教师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与同伴正确交往,友好合作。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所以,以游戏为切入口,把德育目标渗透在具体的游戏情节中。例如特色课程水墨画、刺绣、剪纸等活动,引导幼儿两两合作或更多的人一起合作、交往,从中帮助其学习和获得正确的交往技能,引发他们主动与人合作,并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幼儿增添了花片积木,在游戏中,一开始孩子们喜欢一个人占很多雪花片玩。但最终不是作品无主题,就是遇到困难大家各顾各,不愿主动帮助解决。于是,我们建议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人一组成立小小建筑队,大家共商家园布局,各自分工,这样他们遇到困难不再各顾各,而是热情地、及时地帮助他人;同时,互相因争抢材料而产生的同伴矛盾明显减少,有的即使发生了,大家也能自行解决。在园本特色活动中朋友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进一步发展。

论文:浅谈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环境的日趋向好,很多家庭很注重日常摄入食品的营养,并且很多家长过度关心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新生幼儿群体的身体素质较以往有所提升,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能力教育缺失问题。因此,采用适合幼儿自身成长特点的教学策略就可以对幼儿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以音乐游戏来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这一做法极为有效。

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不断提高,孩子就是家长最爱的“小苹果”,他们不仅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还对孩子的生活进行了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这就导致现在的大部分孩子的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这种状况的发生不利于其日后更好地适应陌生环境,往往会造成孩子的内心脆弱等后续问题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未来成长十分关键。因此,从幼儿教育阶段就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音乐游戏,来推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必要的。

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在日常中能够具备基本的照料自己生活的能力,以及自我服务性质的劳动能力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可见在他们的成长阶段,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而音乐游戏内容都很生活化,歌词浅显易懂,说唱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因此,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激发幼儿的情感,使他们领悟教育的内容,从而起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教育效果。对其今后的系统学习以及步入社会以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在音乐游戏中,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的主观性。

音乐游戏与幼儿教育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因为在很多幼儿对其它生活元素不感兴趣的时候,却对音乐元素有感觉,对声音与节奏的感知能力要稍胜一筹,这是幼儿阶段孩子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幼儿音乐游戏的开展是提升幼儿综合能力素质的最有效手段,只有让幼儿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对生活化的事物有更为系统的认知。

音乐游戏的组织形式有很多种,对于幼儿教育而言,音乐游戏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教学工具的认知、对歌曲的学习和演唱等方面。并通过教师与幼儿共同操作的模式,来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对其它生活知识的求知欲,使其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完成音乐游戏,对幼儿自身的自理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益处,并且,还能够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更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环境。

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要顺应幼儿阶段孩童的特点。在我国,在大部分新成立的家庭当中,都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童十分溺爱,往往忽视了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发展,而自理能力恰恰是一个人首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积累游戏经验,为幼儿音乐游戏提供丰富的源泉。

1.创编故事,理解音乐情节,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教育形式将音乐情节呈现出来,从而在美妙的背景音乐声中激起孩子们探究故事结果的好奇心,从而让幼儿从音乐游戏中汲取成长的养分。例如,教幼儿学唱《小马的变奏曲》,一开始,幼儿可能对歌词内容不了解,教师要耐心降解,并让幼儿模仿小马跑的动作,然后让幼儿清楚了解小马为什么有时候跑得快、有时候跑得慢,慢跑是因为小马没有吃东西,肚子饿。从这一点内容来看,就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教育幼儿要学会独立进餐。另外,自理能力当中还包括有幼儿自己穿脱衣物、整理自己的物品,如玩具、学习工具、衣物等。不可小看这些基本的能力素养,从以往的教育研究资料中可以看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增强幼儿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有益于令其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模式,对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可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2.角色扮演,融入音乐情境,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准备一些小型教具,例如,日常家务劳动时所用到的盆或桶等,让孩子们对生活物品有所认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组织一些具备教育意义的音乐游戏来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就像教幼儿学唱《我有一双小小手》这只歌曲,一方面,可以用音乐游戏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幼教老师在解释歌词内容给幼儿时,要渗透让孩子亲自动手来进行自我服务的思想内容,从而让幼儿依照歌词当中所提及的内容进行模仿。这样一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所组织的音乐游戏就起到了培养幼儿劳动观念,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灵活运用游戏形式,结合音乐游戏,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二)采用游戏形式,为幼儿提供音乐游戏自主发展的舞台。

从长期幼教过程中发现,具备基本自理能力的幼儿要比稍弱一点的幼儿在理解同一个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不尽相同。可见,要想培养幼儿其它技能,则要从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实际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可以遵循,如以音乐与游戏相结合的活动来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极为有效。例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采用融合式的游戏形式,或者可以在集体舞的教学活动,采用串连式的游戏形式。另外,在教育过程中要组织有教育内容的音乐游戏。对于幼儿的自理能力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活跃起来,当其沉浸在某个情境之中时,他们的学习以及领悟能力的最佳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过程中,以组织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提升幼儿自理能力这一教育目标,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劳动等,这是因为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更符合幼儿阶段孩童的心理特点,令其在十分愉悦、轻松、美妙的音乐声中感知这个世界,从而增强了幼儿动手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便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参考文献:

幼儿自理能力调查报告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美国的教育专家罗伯特博士的现代幼儿教育十大目标中的第一条便是“独立性”,使孩子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是整个时代对儿童素质提出的要求。独立性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而生活自理能力则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孩子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之一。生活自理,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个体能够独立生活最基本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对孩子进食、起居、穿衣,个人卫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从家庭着手,家长对此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家长对“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原因分析(一)家长过于爱护,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家长习惯亲历亲为。孩子是家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家里许多人围着他转,哄他们开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许多小朋友都是家长喂饭,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孩子吃完一餐饭,要跟着走许多路,或边喂饭边看电视。他们解小便时,帮忙解裤子,起床时帮忙穿衣服,家长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情。但事事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意会渐渐消失,形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自理能力差。(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也不晚。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来洗、我来拿……”,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而然就会自己穿衣服、吃饭,现在他们年龄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难教,孩子长大自然学得会。这样教养长大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代替包办,其较重的依赖心理使其在各方面的发展都与其他小朋友有明显差距。(三)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小朋友的肌肉发育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不够协调,如果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对此家长嫌脏,就会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却弄湿衣服,对此家长后悔没帮他洗。孩子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上班时间,对此家长认为还不如自己替孩子穿好。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还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麻烦。其实,不让孩子动手做,家长包办代替,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其自信心、好奇心和独立性的发展。现代父母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但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事事包办代替,成为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些孩子进入幼儿园,不会独立进餐,不会自己洗手、擦脸,不会自己解小便,不会自己穿脱简单衣服。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两三岁是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幼儿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将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两三岁的.幼儿是培养能力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使其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一个新的天地,扩大生活圈。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生活。但不会洗手、吃饭、穿衣等生活自理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了幼儿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的发展。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基本,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两三岁时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大小肌肉群和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了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提高了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的协调性。所以孩子每学一项动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动作协调性也将相应地获得发展。(三)培养两三岁幼儿的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信、坚强的性格。两三岁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刚开始时孩子可能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出、纽扣扣不好,家长可以帮助。进入幼儿园后该自己学着穿了,纽扣洞对不齐,就对一遍、两遍……直到对齐,裤子拉链拉不开,用力拉直到拉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要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形成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的良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的特点是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好品质。三、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教导其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放回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那么即使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要让幼儿掌握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一)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理的方法。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来说,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游戏,游戏是幸福的源泉。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或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教幼儿如何系鞋带时,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让幼儿在愉悦的歌曲中,轻松地学会系鞋带。(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指导。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幼儿的要求就要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应以较高水平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应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必须因材施教。如在指导穿鞋的过程中,对小班幼儿先要学会区分左右脚,然后学习正确系鞋带。再如有的幼儿自理能力发展不平衡,系鞋带是弱项,我们需要在系鞋带的技巧方面给予更加耐心细致的个别指导。(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习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的速度、质量等。如小班幼儿吃饭时有撒饭粒的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练习,幼儿会逐渐掌握正确吃饭的技巧,少撒饭粒或不撒饭粒。(四)品尝成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的简单言语“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难以实现预期目标时,要耐心细致地进行引导,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还要协助幼儿取得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幼儿的生活自理习惯的培养,“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罪”。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将为一生奠定基础。

培养托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托班幼儿的教育体现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在家自己动手的机会比较少,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在入厕、盥洗、进餐、喝水等环节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比较娇生惯养,不少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宠爱,对孩子过分关心、照顾,连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也都包办代替了,不知不觉中压抑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需要和能力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对本班24位幼儿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进餐:大多数幼儿不能做到独立进餐。掉饭粒,剩饭,挑食的现象很普遍。在全班24位小朋友中,只有4位小朋友在家偶尔练习过使用筷子,洗手,洗脸等;一部分幼儿经过家长配合教育掌握了该项要求,多数幼儿则不然,洗手,洗脸的过程就是玩水的过程,或者就是只会简单地把手放在水龙头下面冲一下。入厕:在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很少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入厕训练,大部分幼儿不能独立入厕。穿衣服等:大多数幼儿在三岁左右穿不系鞋带的鞋子,但很难分清左右。个别幼儿不能自己穿鞋和袜子,根本没有穿的意识。吃水果会自己去皮:85%的幼儿会。整理物品:半数以上的幼儿根本不懂什么叫整理东西,为什么要整理自己的东西以及如何整理自己的东西。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仅有2位幼儿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大人的提醒。玩过的玩具能收好。通过以上的调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2~3岁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是比较差的。

那么原因何在呢?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主要原因归结于家庭。在对待幼儿劳动这个问题上,家长往往持三种态度:第一,过度的爱护。许多应孩子去做的事,家长习惯于包办代替,亲历亲为。第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也不晚。第三,怕麻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握住幼儿三岁前这个黄金时段,对其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首先,应把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建立一种亲密,平等,和谐的关系。其次,放开手脚,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机会是学习的前提,有了机会,幼儿才有可能去动手实践。

一、营造一个与家庭氛围相似的宽松、安全、温馨的环境。

2~3岁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家庭式的环境,给孩子母亲般的关爱,让孩子有安全感。这样,他们才会消除紧张情感,用语言主动向教师表示入厕的需求。另外,我们的盥洗室虽然在室内,但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要,特地准备了几个痰盂,让孩子自由选择。

二、在一日生活中开展教育。

以生活活动为切入口,帮助幼儿解决盥洗、入厕、进餐、午睡等生活难题。因为只有解决好这些难题,才能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根据2--3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在游戏中让孩子边听音乐边按节奏洗手边念儿歌:“湿湿手,擦擦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再用水来洗一洗,一、二、三,甩三下。”幼儿较快地掌握了正确洗手的方法。

还比如喝水这一环节来说吧!随着天气日渐转凉,室内外气温比较干燥,为了减少冬季一些疾病的发生,所以我们加大了幼儿的饮水量。但在观察中发现小小一杯白开水,对于孩子简直象一杯“苦水”很难下咽,有几名幼儿如:张明勋、董小龙小朋友都需要老师每次来喂,但老师喂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比如:勋_小朋友连杯子都懒的拿,水送到嘴边喝上一口就含在嘴里不动了;董小龙小朋友在家喝惯了“甜水”对白开水不适应,所以在喝水时她总是不配合,有时候一上午都“滴水不进”,有时弄得我们也没办法只好妥协,给她冲上一杯“甜水”。

于是,我们几位老师一起开动脑筋想办法,用什么样的`办法能让孩子主动喝水呢?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游戏,我们尝试了这样一些方法:在自然角准备了一些植物(大蒜、豆苗)、水杯等,请孩子每天给植物浇水,过了一段时间,一些孩子就发现不浇水的植物就会死掉。在组织幼儿喝水的时候我们通过游戏的口吻说:该给小汽车加点儿油了。孩子们听了都高高兴兴的来喝水,说:汽车加足了油就能跑的快了。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孩子们的喝水习惯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共育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开学前做好家长工作,教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喜好、个性,身体状况等并了解其小名。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同时,对特殊幼儿做好个案记录及时向家长反馈,并征求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措施。利用“家园联系窗”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如2~3岁托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孩子在自我服务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每周工作重点及家长所应配合的事项,加强家园沟通。同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成人眼里简单的问题,对三岁前的幼儿却常常意味着极大的困难。所以,面对幼儿不可避免的失败,千万不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以免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建立奖励机制,及时对幼儿的进步进行奖励,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婴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点,是生理、心理迅速、连续发展的时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可塑性。生活即教育是托班保教工作的重点之一,正确的培养就可以为其将来的发展在其身体、心理、智力和品德等素质奠定很好的基础。(鲍颖)。

培养托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让宝宝们成为游戏的主人,宝宝在游戏时,注意力在欢快的心境下高度集中,这是宝宝身心发展最理想的模式和状态,能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会玩游戏的孩子就不是苯孩子.游戏活动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特别对宝宝的自理能力培养,更需要用游戏的手段来教育.托班宝宝有于年龄小,又由于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大多数家长过份的溺爱自己的宝宝,不让宝宝学着自己吃饭,自己解小便……所以小宝宝们入园时的自理能力几乎为零,这不仅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难度,更不利于宝宝们的健康发展.如何培养托儿的自理能力成了我工作的重点.

a.用放大镜来培养宝宝们的洗手积极性.

爱玩是宝宝的天性,宝宝们常常摸来摸去,对什么都很感兴趣,我也常常带宝宝们玩沙.玩攀爬架.有时还放心大胆地让他们在地毯上爬来爬去,个别淘气的宝宝还在地上打滚,常常把小手搞得脏脏的,让他们去洗手个别宝宝总是不自觉,一次户外活动后,我发给每位宝宝一面放大镜,让他们照照自己的小手,宝宝们发现自己的手指变粗变长了,手上的一条条纹路也变得粗粗的,手指甲也变大了,手上黑乎乎的很吓人,我告诉宝宝,指甲缝就象一条黑色的小沟,那里隐藏着许多小虫子,宝宝们用脏手拿东西,小虫虫就钻到宝宝的肚子里去了,宝宝会肚子疼得,通过放大镜的游戏,激发了宝宝们洗手的积极性.

b.让宝宝通过玩水.玩肥皂泡泡来培养他们的洗手能力。

宝宝们虽然喜欢洗手,可不懂如何把手洗干净,常把衣服弄的湿湿地,于是我告诉宝宝洗手前先把袖子拉上一点点,水龙头开的小一点,先搓手心,再搓手背,我还自编了洗手诗歌“小小手儿伸出来,水宝宝和我做朋友,先搓手心一二三,再搓手背一二三,我的小手洗干净.”通过形象的洗手游戏,宝宝们掌握了基本的洗手方法,宝宝们不会用肥皂,我让宝宝开始了一个新的游戏,水和肥皂就成了他们的新玩具,我让宝宝看到手上那儿脏乎乎,就把肥皂来来回回的擦在那儿,肥皂和水用手搓产生了许多泡泡,宝宝们可兴奋了,在玩中他们发现肥皂泡越搓越多,泡泡渐渐由白变黑,被水冲走了.宝宝们在玩肥皂泡泡的游戏中渐渐学会使用了肥皂.

二.用游戏的方法来培养宝宝们的穿脱裤子.鞋子的能力。

三.用游戏的方法来教宝宝吃饭。

每次吃饭,许多宝宝总是等着我们去喂,喂到最后几个饭菜都凉了,让宝宝们吃冰冷的饭菜于心何忍啊?可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我们商量后决定让宝宝先学会自己吃饭.我制作了许多小动物,如小猴子.小兔子.小熊,为小动物制作了一张夸张的大嘴巴,并准备了许多调羹.豆子.米之类的东西,晨间活动时或区域活动时组织宝宝们进行喂食小动物的游戏,教宝宝们掌握拿调羹的基本方法及喂小动物的基本方法,我让宝宝们边喂边说:“一二三捏住小勺子,四五六送进小嘴巴”,宝宝们居然挺有爱心,都争着抢着给小动物们喂东西吃,生怕把这些小动物们饿扁了,边喂他们还边说:“小兔子请吃萝卜”“小猴子请吃桃子”……渐渐地宝宝们能熟练地喂食小动物了,在游戏中同时也发展了宝宝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于是我让宝宝们又开始了另一个游戏,自己喂自己的游戏,吃饭时教育宝宝不让老师喂,用调羹学着自己喂自己,宝宝们兴趣很高,都跃跃欲试,他们用笨拙的小手把饭菜一勺一勺地喂到自己的小嘴巴里,看到宝宝们灿烂的笑容,我也替他们自豪,效果出其的好,宝宝们居然很快学会了吃饭.

通过一学期的锻炼,现在我班的小宝宝们都挺能干的,这些小不点都会自己吃饭.自己洗手,而且学会了用肥皂洗手,午睡起床后,我们帮他们穿好衣服.毛线裤后他们能自己穿外面的裤子.鞋子.穿衣服的时间比以前大大缩短,这样宝宝们就减少了感冒的机会,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用游戏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浅谈

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当今的幼儿基本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却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生活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幼儿园的整个阶段,而抓好小班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承担或料理生活,使日常生活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原则”,并且有大量的信息和研究揭示,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会影响孩子现在的生活,而且也会给将来的学习、生活、处事带来极大的影响。

“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纲要》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有自信心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很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为了使今天的幼儿将来能成为未来祖国的栋梁,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相当迫切和必要的。

曾听说某一大学生在大学因为不能自理,而让妈妈陪读的生活悲剧,值得我们深思。儿童心理学认为,3岁儿童的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比较协调,也有了自理的愿望。父母却忽视了孩子的这种愿望一切包办代替,他们过多的关爱不经意间挫伤了孩子自理的积极性,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2-4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及习惯就越成功。对小班孩子来说。从家庭到幼儿园是生活一大转折。本来由父母甚至更多的人照顾生活,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样被大人哄着,现在却要开始学习自己照顾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盥洗、入厕、进餐、穿脱衣服、午睡是小班孩子入园首先要碰到的难题。

随着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物质条件也可以说是空前的优越,随之而来的“溺爱”、“娇生惯养”也比比皆事,“包办代替”现象越来越严重,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现象也屡屡皆事。很多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认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啦,不用刻意去培养,不必急于让他们动手。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自己洗,我自己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家长习惯为孩子做事,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的宠爱,孩子也习惯接受大人们的帮助,遇到一点难的就不愿意做。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大人会帮着干;要喝水了,大人会端水来:要起床了,大人会给衣服穿„„。常言道:“三岁之愧,百岁之才”,这说明3岁左右的儿童身心两个方面是都在进一步地成熟与充实,此时不但是培养有个性人生的起点,同时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一个时期。

小班孩子年龄小,肌肉发展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让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米饭,家长嫌脏,吃好了还要搞卫生,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而且干净: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被穿反了,还要重穿„„。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避免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孩子自理能力弱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对孩子有很多的不舍和顾虑。

在幼儿园中也存在着老师的包办,一些要求提出来而无法长期坚持落实下去的现象。比如往往有些孩子因吃饭玩而影响下面的活动时,我们就会赶快将孩子的饭喂掉。又比如看到孩子们小便后因衣服穿得过多而艰难地拉裤子时,我们心里往往有很多的不忍而去帮孩子将裤子穿好,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就依赖老师们的帮忙了。

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已发展得比较自如,他们已能够掌握各种运用大肌肉的动作和某些运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依据小班生活自理能力标准的要求,可以采取以下教育手段和工作。

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教师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学习途径。例如:每天安排小值日生,餐前协助老师一起分盘子,分勺子,餐后帮助老师收拾桌子,孩子们都会非常感兴趣。在每日的吃饭活动前告诉幼儿今日午餐吃什么、这些饭菜有什么营养?小朋友吃饭要怎样做?这样一来,幼儿在吃饭时就比较专心,挑食、偏食现象比较少,时间长了,自然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幼儿小便后提不上裤子,我们就教他用两手向上提前边和后边,渐渐地幼儿就掌握了这一技巧。还有洗手的正确方法,如何洗,怎样打香皂。在每日生活中都能很好的锻炼每一名幼儿。

另一方面,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在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别担心孩子干不好,或添麻烦,帮倒忙。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一定要确保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我们还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我们可用表扬的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动力。孩子虽小,但是我们不能低估它们做事的能力,应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根据培养活动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有关的歌曲、故事、游戏等采用集体教育的活动形式,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方面意识的熏陶,使孩子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思想:“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我们利用孩子的这个特点,经常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如“我是姐姐来喂饭”,“我帮姐姐穿新衣”,“送玩具回家”,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会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的自理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既受孩子们的喜欢,又可以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自己。

3岁孩子思维的特点还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的模仿性很强,很喜欢鹦鹉学舌,儿歌内容具体,直观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懂。另一方面儿歌内容直接有指导学习的作用。刚学穿脱衣服对小班幼儿来说确实难度太大。如果平铺直叙地向幼儿讲解,他们根本听不进去,而且会有厌烦、枯燥的情绪。为了让幼儿尽快掌握穿脱衣服的要领,我们可以运用许多简短有趣的儿歌,例如《穿衣服》;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脱衣服》;缩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通过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幼儿会有兴趣地边说边做,逐步学会穿脱衣服。洗手前挽袖子;爬,爬大山,一爬爬到山顶上,别让袖子滚下来。小班幼儿经常有穿倒鞋的现象,于是我们和幼儿一起来检查时可以这样做;顺着两边裤缝往下摸,能摸到鞋釬,就穿对了,摸不到,就要把鞋子都脱下来,两只鞋子换换家,再穿上。充分的让孩子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第三、做好家长工作,形成家园合作。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仅在幼儿园培养是不够的,需要家园一致。家长是架起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家庭是人生教育的起点,也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在家庭环境中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教育。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小班,当他们第一次离开家,进入集体生活时,家长和幼儿都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因此更需要我们做好家园沟通工作。为此,我们开通了“宝宝直通车”就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能力、行为表现等与家长定期、经常地进行沟通,使家长能感受体会孩子在自理过程中的进步,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能在家园一致的环境中养成,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家长的反馈,更好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也可以张贴一些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理论知识或实践资料的推荐或是家长和老师在幼儿自理能力培养中的经验,供家长和老师共同分享,相互学习。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班级qq群“生活自理能力”话题的争鸣,通过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老师的探讨交流,在家长中发起“孩子自理能力”培养中的无奈和好的建议的对话,从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

小班幼儿学做事的主要阻力来自于家庭,家长总是有许多顾虑和担心,而导致不放心。我们就利用开学时的家长会,向家长积极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以及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和方法。也可以利用演示法,向家长演示一些生活技能,使家长在教孩子时与幼儿园采用一样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掌握。

在幼儿入、离园时,老师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反馈,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情况,老师也可以询问一些孩子在家的情况。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家长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孩子,经过磨练他们一定会像一只只雄鹰展翅翱翔,搏击长空。

四、小结。

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时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虽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铺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浅谈

3岁的乐乐刚上幼儿园时,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可是每当吃饭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在低着头吃饭,而她却坐在那儿“看饭”,一直等着老师过去喂她,自己一口饭也不吃。刚开始时我以为她不舒服,可一连几天都这样。后来,我从与乐乐妈妈的交谈中,了解到原来乐乐一岁半的时候,就能自己拿勺子吃饭了,不过吃得到处都是饭粒,还经常撒饭,奶奶嫌她把衣服弄脏了,从此就不让她自己吃饭了,一直喂她吃饭,结果造成了孩子到现在还不会独立吃饭。在我班,不会独立吃饭的幼儿还有;不会独立大小便的幼儿也有……生活自理能力差,成了当代独生子女的一大弊病。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儿童心理学也认为,3岁儿童的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比较协调,也有了自理的愿望,家长应该多提供锻炼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包办代替,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作为老师,面对这种现状,我清醒地认识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在一日活动中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故事、儿歌对孩子具有无穷的魅力。故事中形象真切的人物与动物深深感染着孩子。因此我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念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例如:我给幼儿讲了《下巴上的洞洞》的故事以后,幼儿都纷纷表示:不要做有洞洞的孩子。在进餐时,都能把自己的饭菜很快地吃完,饭粒都不撒出来,活动室里干干净净的。我们就是这样,通过类似的文学作品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幼儿,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用自己的小手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从而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

二、教会幼儿进行自理的方法。

为了能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应当教给幼儿的是做事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包办、代替。例如:刚开学时,有的幼儿洗手的时候喜欢玩水,会把自己或旁边小朋友的衣服弄湿了。为了教幼儿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不弄湿衣袖。教师一边教一边做示范。洗手前挽袖子,我会这样说:爬呀爬,一爬爬到山顶上,别让袖子滚下来。洗手时我编了个顺口溜:“拧开龙头弄湿手,擦上香皂搓一搓,手心手背变泡泡,再用清水冲干净,水池里面甩一甩,拿个毛巾擦干手。”就这样在老师的有意引导下,幼儿都学会了正确地洗手方法。现在,孩子们都养成了按顺序洗手,洗手时不玩水,会擦肥皂,会用自己的毛巾擦手的好习惯。所以,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幼儿终身受益。

三、提供幼儿练习自理的机会。

孩子都是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成长的。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尝试的机会,相信他们的能力。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给幼儿更多的锻炼机会。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活动中我发现我们小班幼儿会自己扣纽扣没有几个人。为了让幼儿学会扣纽扣,我们就设计一个《救救小鱼》的区角。利用彩色的花布做成各种造型的鱼,在鱼的身上钉上纽扣。然后设计情节,让幼儿来练习扣纽扣。例如:一条迷路的小鱼,被大岩石刮伤了,很痛很痛的,小朋友快快来救救小鱼,把它身上的鳞片找回来。幼儿就把半圆形的花布扣在小鱼的身上,当作鱼鳞。还设计了《喂宝宝》的区角,在一次性杯子上贴一个个张大嘴巴的小动物,如小猫、小狗、青蛙、小牛、小兔等。然后设计有趣的情节:小动物到班级里来做客,我们来招待小动物,请他们吃饭。让每个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着喂他们吃饭。通过一次次的锻炼,午餐时,再没有孩子把饭粒撒出来了。

(二)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分配一些小任务。

(三)组织自理能力的比赛,激发锻炼的积极性。

为了能更好的激发幼儿掌握好自理能力,并且检验幼儿掌握自理能力的情况,我们组织了多次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赛。例如:“吃饭比赛”,比一比哪个幼儿吃得又快又干净。吃得又快又干净的幼儿可以得一颗红五星,吃饭有进步的幼儿也可得一颗红五星。每次午餐孩子们都积极地把自己的饭菜吃完,然后高兴地把空碗拿给老师看,从而会得到老师的“红星”奖励。我们还组织了“穿衣服比赛”、“穿鞋比赛”、“扣纽扣比赛”……正是这些比赛,既激发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又展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水平。

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需要我们要有耐心、有恒心,持之以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不能今天让幼儿学习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明天嫌幼儿做得不好或添麻烦,就包办,代替,这样反而会阻碍了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有步骤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多给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幼儿的自理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总之,只要放开我们关爱的双手,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相信孩子,经过磨练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