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5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作者:薇儿

教学计划的评估应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在以下分享的教学计划中,你能够看到不同学科和年级的特点和要求。

古诗二首:春晓村居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古诗二首:春晓村居

这是一篇古诗词的文章,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一来文章简小精悍,处来记忆黄金阶段的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上的枯燥乏味。而上古诗对于我自身来讲又是最没有经验可言的,所以我试着用情景导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例如: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之后我又说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这是一个过渡语,能让学生既联系了实际又能对古人笔下的春天产生兴趣,既而有学习的欲望。

古诗教学的另一个难点便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一年级学生若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是很难进入这个情境的,所以在讲述的时候,我尽量去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比如在说“春眠不觉晓”时,我就会让学生去想一想现在的实际,某些同学有了一定的同感,朦胧中便会产生诗人那时的心境,“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与“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写,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他们总是在听我讲,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读古诗,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三、

教法:创设情境法四、学法:小组探究法五、教学准备:课件六、课型:新授七、课时: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旧引新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你们正处童年,一切都是新鲜的、美好的,对千年以前的儿童来说亦是如此。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有几首古诗,谁来读一读?(指生读)。

这边的儿童急走追蝴蝶,那边的儿童却在湖边忙垂钓。春天到了,孩子们放学后都在忙什么呢?追蝶的、垂钓的、放纸鸢的,孩子们多欢乐呀,而袁枚笔下的儿童又在做什么呢?一首首古诗在不知不觉间读完了。这四首古诗讲的都是什么?(板书:童年趣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童年趣事的古诗。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1.古诗二首2.学习方法古诗我们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其实学习古诗是有方法可循的,谁来给大家读读?(1)。

解诗题(2)。

抓关键词理解古诗(3)。

感悟诗情3.朗读方法师:是啊,学习古诗首先要解释题意,然后抓住关键词理解古诗意思,最后感悟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遵循这些方法的一切又都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读古诗,要做到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二)《牧童》。

1.指生读《牧童》。

师:好,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第一首诗。

(1)。

读准确。

师:请你来读,你读的字音准确(多找学生)。谁能读出诗的节奏?(2)。

读节奏。停顿得当,读出了诗的节奏。(多找生)。

(3)。

师:谁能读的既准确又有节奏?好,我们一起齐读!2.解疑答惑,理解诗意(1)师: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明白了哪些字词的意思呢?或者结合注释,你明白了哪些字词的意思?(2)那你还有不懂的吗?谁来帮帮他?(3)齐读古诗。突破了这些小障碍既然没有问题了,就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意吧。

(4)。

现在你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指生说,两位)说的真好,理解的很到位了。

(5)。

(课件出示)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板书:闲适惬意)谁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指生读古诗)。

深吸一口气,嗅到的满是泥土与青草混杂的气息。广袤的天空中悬着一轮明月,周围几颗星星,隐约可见。那投射下的银光,随着这波浪一动一漾。听!笛声和着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原来是牧童放牧回来了,他匆匆忙忙吃饱饭跑了出去。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个影子连蹦带跳的。他跑到那原野上,连身上的蓑衣也顾不得脱,就躺在这月夜的草地上休息。假如你是牧童,你是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

(三)《舟过安仁》。

《牧童》描绘的是一个小孩放牧归来到月夜下的草地上休憩的场景,那《舟过安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1.小组学古诗。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舟过安仁》。一会儿老师找同学起来汇报展示。

(2)小组汇报展示。

师:哪个小组想来展示一下?(两到三组)。

师:听刚才史雪莹同学读的真是充满童趣,谁还想试一试朗读?听完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两个小孩在嬉笑间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一个怎样的困难?你看到了两个怎样的小孩子?(板书:机智灵敏)。

2.拓展想象。那这两个小孩是如何想到这么省力的方法?展开你合理的想象,说一说。(你的想象也充满了童趣,真是可爱)。

3.再读体会。就这样,他们撑着伞,乘着风,缓缓地驶向远方,还时不时传来两人爽朗的笑声。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两个小伙伴在一起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师:(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

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

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

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的三首与童年有关的诗,首先第一首稚子弄冰,谁来读?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这样一首充满童趣的诗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谁来解释一下?师:带着这种可爱与童趣我们再读。这样有趣的描写,半分钟迅速积累下来,好,我们一起来读。

师:现在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独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又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师:好,这一排从你开始,读出诗中的诗情画意与天真童趣。

师:这样可爱的描写,半分钟时间迅速积累下来,开始。

师:这时候,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师:

谁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诗意呢?多么天真可爱啊!女生读;

男生读;

齐读。半分钟时间积累下来,谁来试一试?齐读。

是啊,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在这儿布置一个作业。课下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童年是美好而独特的体验,无论你是一个人独处时,还是跟同伴玩耍时,还是跟家人相处时,简简单单,彼此安好就是快乐,希望你们也像诗里的儿童一样简单快乐。

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四)《清平乐•村居》。

童年的美好是一人独处时的轻松自在,也是和小伙伴玩耍时的畅快,更是与父母相伴时的闲适温暖。《清平乐•村居》讲的就是这样的童趣。

1.自由读。对照课件,把字音标注在学习单上,自由朗读。

2.展示读。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3.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体会?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

4.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九、作业布置必做:有感情朗读古诗。

选做:小练笔。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送网友来稿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的环境)。(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

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四、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后记:

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古诗二首:春江晓景江南春网友来稿

一、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习古诗,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诗歌的意思,了解春天的美好。

3.发挥想象,口述诗意。

4.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背诵,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感受春天的美好。

2、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小黑板、挂图等。

四、课时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一、揭题导入。

读题目,了解作者并解题。要求学生出示资料解题。

学生出示资料解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这一,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又名苏东坡。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题的诗。

二、看图,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看看图画,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读诗歌的情况。

1、先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部分学生交流自己在读古诗过程中读懂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

2、再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正要上来的河豚想到了什么呢?知道了什么?想干什么?联系全诗思考。

3、谁能看着图画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可以派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台下同学当评委。)。

学生上台串讲诗意。(竹外开着两三支鲜艳的桃花,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了。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长出短短的一截,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讨论回答后,感情朗读全诗。

四、学生讲诗,画画。

1、这么美的春天在哪呢?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交接触这首古诗,可以读诗,可以画画。(请一名同学上台来画。

五、总结。

苏轼先生用优美的诗句写活了惠崇和尚的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完成完成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

竹林、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芽、河豚。

喜爱春天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江南春》。

一、揭题导入。

1、出示题目:江南春。(解题:长江以南叫江南。)。

2、板书作者:杜牧。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2、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千里莺啼、山郭、烟雨中”)。

3、谁能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可以派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台下同学当评委。)。

学生上台串讲诗意。(千里江南,支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4、江南春描绘了哪些景物?请会画的同学上台来画画。其它同学在下面自己画画。(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江南、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5、请大家带着热爱的语气齐读这首古诗。计出江南的生机勃勃。读出江南的如诗如画。

四、延伸拓展。

1、杜牧写的江南春美不美,你们还学过哪些写江南春天的诗呢?

2、出示几首课内外学过的诗。

1)、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河暖睡鸳鸯。

3、以读诵为主。

五、小结。

《江南春》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赞美了春的美好,江南的美好,这就是。

诗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完成完成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莺、树、花。

眼前酒旗风。

江南春烟雨中美。

过去多少诗。

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网友来稿

设计理念:

通过多层次地诵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领悟祖国古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古诗,运用学生已有的画画认识基础和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身同感受地心领神会进入诗中的意境中去。

教学目标:

1、认识“蚕、昼、耘”3个生字,读准“蚕、桑、了、昼、供、傍、耘”7个字的字音,会写“蚕、昼、桑、耘”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画好乡村田园风景画,学生收集诗人介绍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诗,轻叩诗门。

师导语:那乡间的小路,那瓜果的飘香,那青蛙的歌唱,那牛羊的成群,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你们都画好了自己眼中的乡村风光画吗?展示出来和我们一起交流分享一下你的大作吧!

生汇报自己的画,师作适当评价。(预设:多么优美,多么自然啊,真想到你的画中去生活)。

老师也带来了两幅乡村生活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一(《乡村四月》插图画和《四时田园杂兴》插图画)。

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师指名几位说一说。

师:是啊,多么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画,宋代有两位诗人分别看到这样的画,诗兴大发,各自写下一首诗来赞美乡村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古诗。

板书两首诗题目,齐读课题。

师: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的诗,“乡村”与“田园”的`意思差不多。

生:我发现“四月”和“四时”有区别,“四月”是农历四月,“四时”是四季。

师:你真聪明,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资料中找到的。

师:从课外资料中学习是个好办法。我们要向你学习。

二、初读古诗,走进诗屋。

1、自由读这两首诗一遍,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读,指明“了(liao)、蚕(can)、桑(sang)、昼(zhou)、耘(yun)、供(gong)、傍(bang)”的正确读音。“昼”字写法:太阳升出一尺,白昼开始了。

3、男女生相互读二诗,相互评价。

4、齐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撞击诗心。

a、叩响古诗《乡村四月》。

1、乡村四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人们在做什么呢?请全班女生来读一读。

2、读得多好啊!同桌之间借助注释,插图合作弄清诗意。

3、交流汇报。

师:读着诗句,看着插图,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原野的水面映着天空的光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到注释再看插图就明白了。

师相机多媒体展示课件二(“白满川“的乡村画)。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一副画,天空的光辉是。

生:白白的、亮亮的。

师:原野水面的颜色是。

生:白亮亮的。

师:用诗中的词回答,真是。

生:“白满川”。

生:我仿佛看到了绿的山陵、绿的原野。

师:是啊,还绿了什么呢?(相机出示课件三“绿遍山原”乡村画)。

生:绿了树木。

生:绿了小草。

生:绿了竹叶。

师:绿了这么多,真是。

生:绿遍山原。

师:我们来齐读这一句诗吧!再指名读。

师:我发现你“绿、遍、白、满”四字读得特别有味,为什么啊?

生:我觉得这四个字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师:你真聪明,我们跟她样读出韵味来。

(生读诗句)。

师:好,还听到了什么,继续交流汇报。

生:我仿佛听到了杜鹃鸟在叫。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注释上写了子规就是杜鹃鸟,“子规声里”就是杜鹃鸟在叫。

师:你真会读诗!

生:我看到了雨下得像烟一样。

师:那是什么样的雨?

生:蒙蒙细雨。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再来看一看图画吧!(相机出示课件四:乡村四月风光图)学生看图。

师:谁能用诗中两句诗来赞美这幅画?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带着赞美的感情读这两句。(练读)。

师:这么美的画面里乡村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们来读读三四句。

(生诵读)。

师:你读完后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们感受到他们好忙。

师:对,你从哪些词读出来的?

生:才……又,“闲人少”。

师:好,来展示读一读。

(生读诗句)。

(生自由回答)。

师:好,可以作诗了,我说上一句,你来接下一句。

师:校园课间同学乐,

生:才了爬杆又跳绳。

生:才了跑步又打球。

师:我们都诗兴大发了,我们课间是忙着出去玩,而诗中的人们忙着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了得到丰收。

生:为了吃、穿、用。

生:为了幸福生活。

师:是的,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是快乐的。

师:是的,尽管累但是快乐的,勤劳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得到了自己的收获,得到了自己的快乐,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诵读全诗吧!

(生诵读)。

师:多么好的一首诗啊,诗人是谁啊?谁来为我们介绍。

(生介绍)。

师:把快乐送进诗里,告诉诗人翁卷,我们配乐再诵读一遍。

(生配乐诵读一遍)。

师:太美了!我都陶醉了,让我再美美地陶醉一回吧!

(生再配乐诵读一遍)。

4、过渡:《乡村四月》村民在优美的乡村画卷中,忙着劳动,得到自己的快乐。《四时田园杂兴》诗中又有哪几种人物,他们又在忙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下一首古诗。

2、谁来帮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

(生介绍诗人范成大)。

3、学生合作探究诗中写了哪几种人物,他们在干什么?

4、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五《四时杂兴》插图画)。

生:我读懂了写了村庄儿女和童孙。

生:我读懂了村庄儿女白天耕田,晚上织麻。

生:我读懂了童孙学种瓜。

师: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我们再来读一遍诗,读出意思来。

师:谁能告诉老师三、四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生补充)。

5、拓展。

师:村庄儿女还做了哪些农活?

生:养猪。

生:种菜。

师:真是应了题目中的哪个字?

生:杂。

师:再读题及全诗,要读出情趣来。

6、悟诗情。

师:诗中写的是夏日农忙时节农户一家繁忙的景象,也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忙景象,你从哪些词可以读出来。

生:我知道了,难怪叫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管小孩叫童孙。

(生自由读)。

(诵读一、二句)。

师:和种瓜的孩子说什么呢?(师扮老人,学生扮童孙)。

情景再现。

师:孩子,你还不懂怎样耕织啊!

生:老爷爷,我可以在桑树旁学习种瓜啊!

师:多懂事的孩子,多聪明的孩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师:我们来以老爷爷的口吻来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表情诵读)。

师:多么纯朴的劳动人民,多么朴素的田园生活,忙忙碌碌却开开心心,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热爱之情来。

(生练习感情诵读)(配乐)。

四、巩固延伸,触摸诗情。

1、比较两首诗,发现共同点。

2、生自由汇报。

3、齐诵两首诗。

4、延伸。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迷人世界,用心灵触摸田园风光,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象的清新朴实。课后把这两首古诗默写在自己的田园风景画上,积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白居易的《池上》。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古诗文灿若星辰,用我们的心灵叩开古诗文大门,你会感悟到许多许多。最后,我送一句诗给大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设计意图: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的诗”,我设计让学生从自己的画中入手,再到诗中画,切入诗句学习,让学生学习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诵读中自然进入诗境中,用幼小的心灵感受诗句的清新朴实。在学习任务设计上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要知道学生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如:说出景物特点,用“才……又”来作诗,读懂了什么?发现称图中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等。通过多层次地诵读让学生的心与诗心撞击情与诗情融合。

20古诗二首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初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能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读懂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古代劳动人的悲惨生活,认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默写课文《古诗》。

1.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布置学生预习后,从介绍时代背景入手,为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打下基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意思。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想象诗句之间含着的意思。利用插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叙述两首诗的意思,深化理解。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布置预习。

1.按拼音读准生字音后,朗读课文。

2.把每句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整首诗初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

3.不理解的字词,联系诗句查字典取义。

二、简介时代背景,解题导入  新课。

我们开始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古风》,这是唐代诗人李绅作的。古风,即古体诗,这里的风和“风雨”的风不是一回事,不要把风当作风雨的风。另一首诗是《蚕妇》,作者是宋代诗人张俞。蚕妇是指养蚕的妇女。

两首诗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一首是唐代,一首是宋代,但是都是处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剥削者拼命地压榨和剥削广大人民,致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那时有不少诗人写出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两首。学这两首诗,要认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先学习《古风》。(板书:课题、作者)。

三、检查预习,教给学习方法。

1.齐读《古风》,教师注意正音。

2.介绍学习方法。

(1)学习古诗要初步做到三点:

先把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诗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再把词的意思连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把诗句连起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请一个同学说说学习古诗要做到哪三点。3.检查预习,认识诗中的字或词语。

(1)让学生说出自己怎么划分诗句的词或词语的。

(2)统一划分,诗上用横线划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讲读诗句,理解意思。

1.读前两句诗,理解关键词“粟”、“子”的意思。(粟、小米。这里指粮种。子,子实。这里指粮食。)。

2.明确“一粒”、“万颗”是虚指。

3.用自己的话说前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播种下种子,秋天收获许多粮食。)。

4.设问:从春种到秋收,说说农民的辛勤耕种。

5.读后两句诗,理解“闲田”、“犹”的意思。(闲田,空闲的田地。“犹”,还、仍旧。)。

6.讲解“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被海洋包围,“四海”就指中国整个疆域。)。

7.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四海之内没有空闲的田地,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被饿死。)。

8.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0.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农民辛勤耕种,收获很多粮食,到头来还会饥饿而死?(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剥削者的剥削压迫造成的。)。

五、看插图,读诗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看图(右上:农民收获的情景。右下:农民乞讨。想象:农民饥饿而死的情景。)。

2.读全诗,回答问题:“农民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附:板书设计 。

一、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请学生说说上节课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大家学习古诗的。(略)。

二、让学生试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蚕妇》。

1.朗读《蚕妇》,划分词或词语。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老师介绍养蚕结茧缫丝织绸缎,为理解诗句打下基础。3.让学生说出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满(泪水多、浸透)。

罗绮者(穿丝织绸缎的人)。

教师指出诗中“城市”和现代汉语“城市”的区别。(入城市,到城里去赶集。)。

4.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一个养蚕的妇女到城里去赶集,回来时泪水不断,把手巾都浸透了。原来她在城里看到全身穿着罗绮的人并不是养蚕的,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三、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诗的意思。

1.养蚕的妇女到城里赶集去干什么?(卖蚕茧、缫丝,维持生活。)。

2.为什么她伤心的泪水会浸透了手巾?(自己养蚕,缫丝,却穿不上丝绸衣服,而不养蚕的人却浑身上下都穿着绸缎,觉得太不合理,感到伤心极了。)。

3.看图,从神态和穿着上对“蚕妇”和“罗绮者”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蚕妇:伤心落泪,身着粗布。劳者不获。

罗绮者:喜笑颜开,遍身罗绮。获者不劳。作者揭露不合理的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四、总结教学。

1.齐读两首诗。

2.通过读古诗二首,你对封建社会有些什么了解。(封建制度不合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生活困苦。)。

3.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五、巩固教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示读法,范读。(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四行诗,每行五字,可以按二、三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停顿时间比逗号稍短一些)3.在朗读基础上,背诵《古风》。

4.作业 。

(1)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填在书上。(选用“2”、“3”、“3”)。

(2)书写生字(分析字形)。

(3)默写《古风》。

附:板书设计 。

蚕妇。

养蚕人罗绮者。

伤心落泪喜笑颜开。

身着粗布遍身罗绮。

劳者不获获者不劳。

(任蓓)。

《古诗》教学设计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悟诗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菊残

交流:秋风中,虽然菊花凋谢了,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还是一个xx的季节!

4、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写生字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学生认读。

4、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识记,怎样写正确,写美观。

5、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6、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古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根据冀教版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文字处理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应用技能。第一册安排的第二个模块就是以word文字处理软件为例,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感受文字编排、图文混排的作用,学会根据主题选择适当的信息表达方式。《古诗配画》是本模块的第二个学习内容,主要是使学生学会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安排图片的位置,使文档图文并茂。本课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艺术学科的整合,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1、知识目标。

(1)练习文字输入,在word文档中输入古诗。(2)让学生学会插入图片和调整图片大小。(3)让学生学会设置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

2、能力目标。

通过古诗配画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美感,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文字效果的修饰。难点:设置文本框格式。教学准备:

微机室、教学powerpoint课件。

秉着“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创造”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探究,自主尝试——集中答疑,演示转播——交流评价,全课小结”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学过的古诗中把你最喜欢一首背诵给大家听好不好?

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首古诗,老师对你们真要刮目相看了。老师也有几首喜欢的古诗,你们想知道吗?幻灯片《古诗欣赏》。

同学们刚才看得非常投入,听得也非常认真。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那么同学们,你们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做出这样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word制作古诗配画。

(二)引导探究,自主尝试。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学习小助手,她会帮助你来完成这节课的任务。师打开学习小助手简单介绍。

老师会颁给他一个优秀设计奖。请星级最多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谁还想对他的作品说说你的感受呢?说说你喜欢哪些地方,觉得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师:其实同学们的作品都很不错,希望你们今后继续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将来成为真正的设计师。板书设计:

十七古诗配画。

输入古诗挑选图片插入图片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

古诗二首

《乐游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人所处时代是国运日衰的晚唐,虽说他少年即中进士,但朝廷党派争斗激烈,他空有抱负而无法施展,终身不得志,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表述心绪。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汉宣帝建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原可望长安,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在某天傍晚,诗人不知何故,心情郁郁难以排遣,于是驱车游原,见夕阳美好,万物披辉,然感夜暮将近,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起笔阴郁,以“向晚”“不适”二词点明了登赏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为诗人之后的心情发展设下了埋伏。第三句宕开一笔,极赞夕阳照临下古原晚景之美。此时夕辉正盛,诗人虽未写出景物,但可以想象得到那瑰丽的天空、雄伟的长安城关和秀美的山川田野,尽在眼底。第四句笔锋顿转,写黄昏临近,诗人无力挽留良辰美景,唯有深深地慨叹。“无限好”与“只是”,二词一放一收,将诗人无限惆怅与惋惜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后两句意味深长,更是格言式的名句,但在理解上也不尽相同,有指对唐朝国是日非之虑,有指对良辰美景短暂之感伤,有指对身世沉沦年逝之忧。还有人认为“只是”意即“正是”,一扫惋惜之感,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坚持理想的一种“深情苦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他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当时他离开家乡已两年,只身在京都长安求学,谋取功名,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朴质而又深情,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数字中,九是极阳之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在我国古代,重阳节很重要,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长安繁华热闹,但于诗人而言,毕竟是“异乡”,在心里始终有距离感,诗歌第一句以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写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身在异乡的感受。而今又到重阳,正值家家团聚、人人欢庆,第二句用一“倍”字写出诗人此时思乡比平时更甚,平时思乡不一定显露,而一遇佳节,诗人积聚已久的思家怀乡之情再也无法遏止,“每逢”二字说明诗人不止今日,更有多少个良辰佳节都在思念里度过。前两句情感来得直接、激烈,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因此它成为最能表现思乡情感的名句。后两句不说自己,想象兄弟们在重阳日登高、佩戴茱萸之时,发现少了一个兄弟后的情景。“茱萸”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插在头上或衣襟上,据说可以去邪避毒。诗以“遍插茱萸”的圆满对比“少一人”的缺憾,借兄弟们的遗憾与思念来迂回曲折地表达“我”的遗憾与思念,看似平静的语言下面实则是深沉的感情,和杜甫的《月夜》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诗句,读通读顺,在读中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2.在教学时扣好“线头”,才能顺利理清文意,如第二首诗题中的“忆”,第一首诗句中的“不适”。要借助工具书及学生已有经验,自主或者合作理解诗句的意思,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3.通过朗读、联想等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乐游原》写游原赏景,抒发了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的惆怅与惋惜之情。“乐游原”只是地名,在教学时可以注意一下学生的理解。前两句说明了登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不愉快时的感受。诗人在乐游原见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教师此时抛出对乐游原的介绍,恰当地为学生的想象说话作准备。然而诗人仍然游原不“乐”,美景当前,他产生了什么感慨?教师再相机介绍诗人有关背景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角色体验,知诗人之“不适”“不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节日所感,抒发思乡之情。教学前两句要让学生理解,为何愈是佳节,诗人便愈是感伤?体会到诗人独在他乡的孤单无依。再让学生化身为两地相处的“兄弟”和诗人,进行角色体验,去体味作者遗憾的心情,然后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切身感受。

4.本课生字的识记宜放在语言环境中与教学同步进行。

5.拓展与实践。第一首诗学完后可以依照唐诗素描的形式让学生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并找些李商隐的其他诗作来读一读,如《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第二首诗学完后可让学生收集王维的诗作与其他思家怀乡的作品读一读,丰富积累,如《月夜》《杂诗》等。

[参考资料]。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准备]。

课件(或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诗人李商隐什么作品?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板书: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登原遣怀。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触景生情。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

2.入题。而今又到重阳,诗人王维十五岁就往京都长安求学,两年没有回家了,他也想家,那难以遏止的思念流淌成一首朴素无华的小诗,打动了许多游子的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小诗。

3.读题,解题。忆——思念、想念;山东——此处指诗人家,在华山之东。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读写“茱”“萸”二字。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我独自在外乡,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时,佩戴茱萸,会发现身边少了一位兄弟吧。

三、品读感悟。

交流:心情——孤独、思亲怀乡;

表现——倍思亲、遥想。

2.品味孤独与思念:

(1)齐读一二句,哪些词写出了诗人王维的孤独和寂寞?品味“独”“异”二字。

创设情境想象:王维还会在什么日子或佳节,思念亲人呢?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和感受吗?联系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3)指导朗读,读出孤独感和对异乡的深深的思念。

3.品味缺憾与期盼。

(1)齐读三四句,思考:

重阳节兄弟们一起登高时,是怎样的欢乐情景?在欢笑的同时有没有觉得缺了点什么,那是缺什么呢?品味“遍”的圆满与“少一人”的缺憾。

(2)角色体验:

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情此景,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3)指导朗读,读出你的遗憾与期盼。

4.学生练习朗读全诗。

四、延伸拓展。

1.背诵默写本诗。

2.你还了解王维什么?师补充诗人简介及推荐其作品。

3.搜集其他思家怀乡的作品读一读,丰富积累,如《月夜》《杂诗》等。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异乡异客。

每逢倍思亲孤独与思念。

遥知。

遍插少一人遗憾与期盼。

20古诗二首

文本细读:

《游园不值》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形象而又富有情趣。前两句交代了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后两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绚丽的春光,总算不虚此行了。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煦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因为和煦的东风催得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值”、“应”、“屐齿”、“小扣”、“柴扉”、“胜日”、“泗水滨”、“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借助诗句激励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景像,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我们读了春的诗歌,春的散文,今天我们来看看春的古诗,在以前你读过的诗中,还记得哪一首诗描写春天的景色?给大家背一背。

(学生背诵)。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春日》。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游园不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到朋友的花园去游玩,但没有遇上他。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2、展示满园春色。诗人善于发现春天、欣赏春天,能从一枝红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想像到春色满园,谈谈你想象的满园春色。

3、读好后两句。这枝红杏还带给了吃闭门羹的叶绍翁什么?找到表现他惊喜心情的诗句,读出他的这份惊喜。

指名学生对比读,从语调、语速、表情角度进行指导。

4、读全诗。读出从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5、学习《春日》:

1)、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今天咱们再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我们上学期曾经学过朱熹的哪首古诗?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

6、朗读品位两首古诗。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齿”字,下半部应该是不封口的。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古诗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

一、谈话导入。

一年之中有哪几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吗?(学生交流)是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还记得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古诗《夏日》吗?那就是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让我们一起背一下吧!(学生齐背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

同学们背的真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请同学们把书捧起来,听老师读古诗,注意听清本课生字的字音,听清古诗的重音和节拍。

二、介绍作者释题。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他的忧国恤民的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相当于平常我们读到的诗歌中的:无题。只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即兴记下。)。

2.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未解:不懂。

供:参加。耕织:耕田织布。傍:靠近。桑阴:桑树下。

20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2、 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4、 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音乐诵古诗烘托气氛(小组同学共同分享)二、           新授 (一)师过度语:引出古诗1、介绍(绝句)2、介绍诗人杜甫(课件)(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2、把古诗读给同桌同学听。3、认读诗中的生字(课件)4、指导断句(1)第一句师指导标画断句(2)生独立在书上标出断句(3)根据你所标注的断句再把诗读两遍(三)理解诗意1、读第一句话,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两个黄鹂鸣翠柳根据注释教学生怎样理解诗意生:边读边思考   把你看到的景象与大家共同分享。(理解诗意)2、同样方法学习其他几句。生:边读边思考   小组互相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色。   每小组由一名代表描绘你所看到的美景(说出古诗大概意思)师过度:(诗文、景、配乐)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3、展示学生作品、小结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

三、练习朗读古诗。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自由练习朗读小组选出一名朗读较好朗读与大家共同分享。

师:是啊!船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而来,动乱之后,这条江的交通畅通无阻了,诗人可以乘舟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这又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再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背诵、识字、默写。

1、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

(指名背、齐背)。

五、识字。

古诗教学设计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课时。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1、出示字卡认读:

“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6、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1、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