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活动>分层教学课题活动记录表

分层教学课题活动记录表

作者:韩ll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分层教学课题活动记录表篇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不仅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的是 获取信息的能力。显然,历史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质疑和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探究学习是教育所应秉承的基本理念和学习方式,它不只是让学生单纯的接受科学结论,而是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因此,科学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用心做课题

用心做课题,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太容易办到了,其实不然,对于老师来说,正常的教学及各项教育工作已经令老师很费心了,还要再用心做好课题并非易事,由于需要多方面专业理论知识,前期,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阅读相关书籍资料上,以补充我们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同时课题主持人杨老师也多次对我们进行了课题方面的培训与讲解,如果不去用心做是无法深入的理解课题的主旨,更无法做到有效有质。

二、团队合作、交流讨论 如果没有一个齐心协力的团队,很难开展工作。从一开始便千头万绪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真实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在主持人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各自负责自己的分工,但又互相配合,互相沟通与交流,在交流会上,组员的观点经常会被否定甚至是被推翻,一个交流会下来,工作还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现象时常发生,所以我们经常觉得很受挫折,也很茫然,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个团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们正是靠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不断地修正观点与思路,最终得以进步。

三、科研能力提升了,同时教学能力也得到提高

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受益良多。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上,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科学探究性学习的资料,丰富了我的知识量,通过在实践阶段的理解和分析,我掌握了一些的科学方法,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科研方法。如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数量研究法等等,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一点给我在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改善了我在教学上的能力,也使得我更加乐于去深入了解学生。

今天我们的课题还在探索之中,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但我坚信只要共同努力,扎实工作,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成绩。

感言:进行课题研究是一个充满艰辛与茫然的过程,我发现这恰是一个最优化的成长过程。

分层教学课题活动记录表篇二

黄河走进环境诊所目的: 1.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黄河本不姓黄,它的由清变黄,根源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2. 用黄河变迁的历史,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国策的利与弊,加深环境保护的意识。 准备: 教师: (1)课前将初一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和商业城市》《汉代疆域》《宋、辽、金城镇的分布》《金、南宋对峙》《元朝的疆域》等合并,制成挂图。 (2)制作代表黄河、殷墟、东京(开封)和医生的头饰。 (3)准备一份关于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的参考资料。学生:查阅初一已学过的有关黄河泛滥及治理的相关内容,并做成文摘卡。步骤: 1.学生自愿报名,分别扮演黄河、殷墟、东京和医生,组成环境诊所的医患双方。2.教师挂出历史地图,提示学生对比不同时期黄河下游的走向和入海口的位置。3.将《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复印件分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阅读。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联系1998年发生的黄河污染问题,进行一项名为“黄河走进环境诊所”的活动。4. 黄河在殷墟、东京的陪同下走进环境诊所。以下为他们与医生的对话。医生:(仔细地看了病人病历中“年龄”一栏,上面写着“5 000岁以上”。尊敬而和气地问道)您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啊!您老近日有何不适?黄河:别提了。最近我的健康糟透了。在我的上游,小浪底以上,有人往我的肠胃里灌了大量的污水。在我的下游,又长时间断流。真让我心里堵得慌。医生:您老别着急,慢慢讲。我想知道,从前,您得过哪些病呢?黄河:当我还是一位少女的时候,既清纯又美丽,身体健康,很少得病。后来,我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出高度发达的先秦文明。你看,殷墟就是我引以为自豪的儿女之一。殷墟:可惜的是,我后来的命运并不太好。我被铺天盖地的黄泥掩埋,成为了废墟,几千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初,经过考古学家的努力,我才重见天日。黄河:唉!不光是你有不幸的过去,从前我也得过重病。两汉时,统治者大兴土木,我的健康状况开始急剧恶化。在我的流域里,人们为扩大农业区,不惜大肆破坏草原和森林,结果大量的泥沙流进了我的肠胃。我变成了你们所说的“黄河”,经常犯病、呕吐。医生:当时的人们对您进行过治疗吗?黄河:当然了。我印象最深的是,西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还给我做过两次大手术。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我虽然小病不断,但因为人们改变了生产方式,总算没出什么大问题。医生:从那以后,您的健康状况还行吗?黄河:不!唐代以后直到现在,我的健康状况一直都不太好。我的肠胃里泥沙越来越多了。因此经常发生肠梗阻现象。有时,我只好改道,借他人的肠胃帮我消化。碰到这种时候我就不得不舍弃我心爱的一些儿女。东京:我就是被遗弃的一个。想当初,我作为北宋都城,是人们喜爱的宠儿。后来,母亲改道他行,我也风光不再。1642年,母亲大病一场,河水冲进了城内,我的37万臣民中,逃出去的只有3万人。至今,我仍然深深地埋在地下,人们还没见到我的真面目。医生:(在召集众医生会诊后说)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她多灾多难。现在,我们有责任治好她的病。我建议:一方面,造成黄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盲目开发现象,不能再出现了;要注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警惕现代工业对母亲河的污染与破坏,让我们的母亲河再次焕发出青春!黄河、殷墟、东京:如果真能这样做,那我们就太感谢你们了!

分层教学课题活动记录表篇三

作文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高三学生的创造性写作构思仅凭感受力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思维能力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所说的,要写出不同凡响的好文章,除了立意构思上要考虑创新,对文章的形式也要多动脑筋,不必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这是因为经验型思维能力是“由一定的典型思维经验构成的思维能力,它来源于以往构思积累,它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沉淀。它通过已有的文章而储存和流传”(引自《高等写作教程》p225上海文化出版社)。许多作文满分、高分得主,考生往往在考场上心骛四极、神游八荒,善想、敢想的`灵感,在绝大数情况下是利用这些经验型思维,将早已储存在头脑中的有“独特个性品位”的好的文章形式进行移植再加工,从而形成“另”类作文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因此,较多地较准确地掌握这些经验思维模式,对创造性思维的开拓是有直接意义的。

这里,我们把近年来高考学生创新作文经验型思维模式作一些举例式的概述介绍,既给广大考生建立一个小小的“点子”仓库,同时又为创新作文思维提供一些“向导”。

一、故事新编法。作者通过记叙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把关注到的生活,利用已有的文化积淀,大胆想象,巧妙构思,重新缀合、杂糅、移位、变式,创造出新的故事形象。1999年高考作文,大多数考生采用此法,把哲理性的思索隐含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之中,发表了对“记忆移植”的观点。2001年,又有不少考生采用“故事新编”法写出了像《阿q新传》、《朱贵开店》等“金牌作文”。

[例文一]

阿q新传

(2001年江苏考生)

“砰砰砰”,土地庙的门被拍得山响,外面有人叫道:阿q,办厂去。同去,同去,阿q忙奔过去同去了。谁知没跑上几步,便被什么东西绊了个跟斗……于是阿q醒了。

阿q还算是有商业头脑的人,他看见未庄的男女老少洗头时都用一种粘稠的绿色的像鸟粪一样的东西在头上涂抹,一打听,才知道这叫洗发水。阿q于是发现了商机,赶紧注册了一家日用品公司,专门生产洗发水。

阿q将厂房建在未庄旁边的未河边。这未河原本清澈见底,鱼虾众多,谁知前几年假洋鬼子与赵太爷合伙办了一个造纸厂,废水全排到未河里。现在河里鱼虾早已绝迹,河水也已变成了深绿色。阿q将厂址选在这里,就是为了就地取材,用这一池绿水作原料。

很快厂子建了起来,阿q雇了吴妈和小尼姑做工人。吴妈提水,小尼姑往水里掺下猪糠,阿q再往里面撒一些香料,就这样一筒洗发水就制成。阿q不禁为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

阿q又到外地去收购了一些洗发水瓶,然后将厂里生产的“产品”分装到瓶中,拿到外面去销售。

起初,阿q的洗发水无人问津,产品严重积压。阿q于是动起了脑筋。

阿q到电视台做了一个广告,宣称:未庄q公司生产的全新绿色瓶装飘柔,保证让您秀发亮丽动人,乌黑飘逸。

广告的效应果然惊人。很快,阿q的产品就变得十分畅销了。阿q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谁知好景不长,没过几天,q公司来了几个大-盖-帽,将厂房封了,还罚了阿q二十万。原因是阿q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制作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违反了经商诚信原则。

二、日记书信法。采用日记、书信体这种日常实用文的形式,不仅新颖别致,笔墨经济,而且给人以真实感和亲切感。考生往往把品味生活的甘苦,内心世界的烛照,种种情绪变幻的把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读者(改卷老师)有欣会挚友之亲切,无面临生人之局怩。譬如2000年高考作文《失败•成功》就是采用日记形式的成功例子。再如《给“标准答案”的一封信》的考生,采用书信的形式来写议论文,从反面“切入”,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题旨进行了先破后立的论证。读此文有如见到一位诚实憨厚的学生面临众严师在理直气壮地慷慨陈词。

分层教学课题活动记录表篇四

201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指南

一、高职教育理论研究

1、民办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研究

2、经济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3、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4、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研究

5、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

6、学院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7、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8、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9、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研究

10、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1、我院和谐校园建设研究;

12、我院办学可持续发展研究;

13、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4、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15、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手段研究;

16、工学结合与高职院校良性发展;

17、高职教育产教结合的促进机制与策略研究;

18、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在高职教育中的实现;

19、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式的创新研究;

20、高职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

21、“两型社会”建设中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2、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23、高职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研究;

24、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二、专业建设研究

1、学院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民办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接研究

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4、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研究与实践

5、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6、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及其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与方法研究

8、校内实训企业的运作研究

9、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0、高职工科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1、我院各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人才规格研究

12、我院各类专业的办学目标定位研究

13、高职院校专业组群与专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与实践

14、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与激励机制的研究

15、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规划的研究与实践

三、课程、教材建设开发研究

1、学院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

3、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

4、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研究

5、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6、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7、高职院校素质基础课程(计算机、外语、体育等)教学改革与实践。

8、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体系建设与研究

9、学院高质量校本教材的开发

10、我院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11、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12、×基础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改革研究

13、×项目式教材改革与创新研究

14、高职院校“思政”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15、职业指导课程开发研究

16、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7、高职院校一体化学习站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四、教学改革研究

1、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2、学科教学法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评价研究

3、高职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经验的整合研究

4、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方法创新研究

5、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研究与实践

6、专业实训课程与实训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7、高职××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可行性的探究

8、高职××类课程项目教学运用的研究

9、基于erp沙盘企业模拟运营平台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10、我院校外实训基地整体建设研究

11、理工类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12、高职生应用写作能力培养探究

13、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14、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5、行动导向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16、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稳步推进我院的“双证书”制度的思考

17、大学生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研究

18、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构架等)课程建设;

19、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管理;

20、基于校园网的共享教学资源建设;

2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机制研究;

22、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新技术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23、高职院校一体化学习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24、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25、高职院校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6、高职院校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研究

五、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研究

1、学院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3、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和共享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4、高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5、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发和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6、高职实验教学技术装备研发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7、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8、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培养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9、院系两级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与方法研究

10、高职院校校企战略联盟形成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1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2、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与合作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六、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教师管理机制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3、教师评价机制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5、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6、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研究

7、教师薪酬管理研究

8、青年教师培养与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9、高职工科类专业课教师与实验实训师岗位轮换研究

10、我院兼职教师管理研究

11、我院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研究

12、我院教学名师的培养研究

13、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体系的构建

14、我院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15、高职院校教师人本化管理研究

16、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7、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的研究

18、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的研究

19、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20、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及质量监督体系;

21、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22、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

23、我院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引进与管理研究

24、我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管理

七、实习就业研究

1、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3、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研究

4、关于构建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思考

5、大学择业心理及其调适研究

6、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7、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与职业适应性的研究与实践

8、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9、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10、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能力与专业课程开设相关性的研究

11、高职学生就业政策与就业环境调查研究

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1、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实施途径、方法与评价研究

2、学院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途径研究

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与干预机制研究

4、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6、大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研究

7、我院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8、高职院校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9、高职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提升研究

10、高职院校学生网瘾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

11、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12、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研究

1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式和手段创新研究

14、高职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15、高职学生诚信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九、其他方面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

2、工科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途径、模式的研究;

3、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实践

4、图书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研究

5、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的制度化与人性化研究

6、高职院校后勤工作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7、高职院校保卫工作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8、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与实践

9、我院未来生源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

10、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

11、高职教育品牌研究;

12、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研究与探讨;

13、高职项目化管理改革与实践;

14、节约型高职管理改革;

15、人本化高职管理改革;

十、说明

高等教育研究所

二0一二年三月

分层教学课题活动记录表篇五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公立取向阶段)习俗水平(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的结构更为完善)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 影响态度与品的学习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心理测验分为认知测验(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

评估性会谈、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行为改变基本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教学目标及其意义?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指导学习结果的测定和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教学目标的分类?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划的控制;课堂规划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

教师成长的历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每天进行回顾;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布置家庭作业;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反思教学经验(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简答:

1、布鲁纳教育心理学成果四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个体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上。

4、少年期是半成熟半幼稚时期,青年初七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时期

5、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

6、人的发展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主动感对内疚感;勤奋敢对自卑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7、性格的差异:性格特征的差异和性格类型的差异。

8、学习层次的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接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9、学习结果的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学习;动作技能;态度。

10、我国心理学家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1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加工模式。

13、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15、成败归因理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16、迁移的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性化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17、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的基本条件;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18、促进迁移的教学:精选教材;合理比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9、知识的类型: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知识学习的类型: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下为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0、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21、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2、如何让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的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23、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24、技能的种类:操作技能;心智技能。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

25、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动作结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26、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7、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其分阶段形成: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28、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29.、学习策略的特征:是学习者为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的使用的;是有效学习所需的;是有关学习过程的;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30、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3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地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成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32、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问题解决的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阶段。

3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3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5、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信其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基本特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3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37、创造性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会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接触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