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人民英雄演讲稿(模板6篇)

人民英雄演讲稿(模板6篇)

作者:BW笔侠 人民英雄演讲稿(模板6篇)

使用正确的写作思路书写演讲稿会更加事半功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利用到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那么演讲稿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模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民英雄演讲稿篇一

你们好,今天,这里气氛热烈,热烈的掌声昭示出我们砟煤人“团结求实、拼搏奉献”的强音。在这里,我首先要向战斗在千尺井下的一线将士们致以最崇高的问候,向一线将士的家属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是你们奏响了我们砟煤人的最强音,鲜花应该送给你们。没有阳光,你们同样灿烂,没有丰硕的回报,你们同样辉煌。

然而,这许许多多的“也许”隐含着什么?孕育着什么?记载着什么?说明着什么?回答是肯定的。她们隐含了我们砟煤人几十年开采挖掘的不屈精神!她们孕育了我们砟煤人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支持我们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她们记载了我们砟煤人毅然与困难抗争的斗志!她们更说明了我们砟煤人奋然前进的心声!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砟子煤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一年一个样,过去那种用人力开采的局面已不多见,矿工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冰箱、彩电、微机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党委一班当家人的感召,这是千尺井下将士们精心的力作,这更是全矿千万颗向往富强、昌盛的辉映之心。曾记否,当年的砟煤红旗漫舞亮神州,光彩普照,年产百万吨的历史铸就我们那个时代的辉煌。有多少像矿劳模郑宝昌、张吉福那样的矿工为了多出煤,出好煤,为了矿山的父老乡亲,有多少个休息日他们还战斗在千尺煤海,有多少个本应与亲人共享天伦之乐的节假日他们放弃了,他们和所有的采煤工人,是我们矿山的骄傲,是我们的楷模。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更激励我们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矿区。从两鬓斑白的老人到蹒跚学步的孩子,都感到生长在砟子是一种光荣。大家都热爱自己的矿山,看到家乡的煤炭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为四化做出贡献而感到自豪。

如今,我们砟子煤矿依然红旗飘扬,灿烂永驻。今年三季度,立井的产量突破了历史上的最高记录,这是我们立井工人的业绩,也是我们全矿的骄傲,她为我们展示了砟煤的美好前景。尽管市场经济的大潮让我们不善逐浪的砟煤人陷入经济上的贫困,但这是暂时的。因为有胆识谋略的党委当家人为我们撑舵,因为有特别有能战斗的一线将士为我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更因为有像我一样用真心去建造自己富饶、美丽家乡的千万普通劳动者。“十五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插上强矿富民的翅膀。“纵观十里矿区共欢呼,横看两大井口齐歌唱。”同志,亲爱的同志,朋友,敬爱的朋友!跨入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更洪亮、更美丽、更动听的歌声已经在十里矿区唱开了,看,一线在涌动;辅助在滚动;砟煤在震动。

奋起吧!砟煤人,奋起吧!困境中的砟煤人,奋起吧!英雄的砟煤人!让我们以乐观为旗,用坚强为盾,以信心和科学为武器,在正确的砟煤党委领导下,心心相连,向困难挑战,向市场挺进,自觉做矿山的主人,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我们自己的家园富强昌盛高唱一支不屈的生命之歌。谢谢大家!

人民英雄演讲稿篇二

大家好!

“十一”黄金周刚过不久,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辛历程,神州才终于苏醒。

在这一百多年里,中国涌现出众多英雄儿女,何永福就是其中一位。

原来,一个小战士奉命守护伤员,与敌人展开周旋。一个白天,这个孩子出来看护病人,被敌人发现了。为了避开敌人的搜寻,他一口气飞奔15公里。甩掉日寇时,已是傍晚时分。

20天后,一无所获的日寇们变本加厉,搜索更频繁了。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小战士完全可以趁夜色溜走。可他没有那么做。他为了祖国,为了伤员们,他在所不惜。

这是谁呢?他,就是年仅18岁的小战士何永福。

一个刚满18岁的'男孩子,在当代生活中离开父母都不能自理的孩子,在民族危机的时候,表现出了如此的机制和勇敢你能说这不是一个奇迹吗?!一个本来由父母精心呵护的孩子,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不光养活了自己,还治疗、保护、养活了那么多的伤员,难道,这不是一个奇迹吗?!是什么让年仅18岁的何永福谱写了一首生命的奇迹?是责任,是浓浓的爱国之情使他变得坚强,变得勇敢。

历史长河中,这样的爱国英雄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沉浸在国庆的欢乐中,也不要忘了她以前所承受的伤痛。爱国之心要从小培养,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们为榜样,热爱祖国,为自己的祖国作出最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人民英雄演讲稿篇三

陈薇不仅有着闪耀的军功章,更有着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1989年4月28日,在北京开往济南的列车上,陈薇偶然结识了未来的丈夫麻一铭。那年,陈薇23岁,正在清华大学读研,和同学相约去爬泰山;麻一铭35岁,是青岛一家葡萄酒厂的技术员,在北京出差后正返回青岛。在拥挤的火车上,麻一铭看到被挤在车门边上,正捧着本书看的陈薇。担心她的手指被车厢接缝夹住,麻一铭硬是挤了挤,在身边让出一个十几厘米的空位给陈薇。

两个人在车上聊了一路。下车前,麻一铭问陈薇,能不能留个电话号码?正巧陈薇宿舍刚刚装了一部电话,她便随口告诉了麻一铭。麻一铭说,我下个星期还要去北京,可不可以去找你?陈薇说,可以。一个星期后,麻一铭果然去了北京。

麻一铭放弃了青岛优厚的工作待遇,只身来到北京。最初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二人的恋情也屡遭反对,陈薇和麻一铭却共同抵御住了重重压力。

结婚后,麻一铭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为陈薇忙碌的医学研究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不肯让她做家务,认为是对她才华和能力的“浪费”,她做的事情才更有价值。

在入伍后的29年里,陈薇少将终日“与病毒共舞”,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为国家和人民研发“生物盾牌”,为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

人民英雄演讲稿篇四

大家好!

我是__班的___,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英雄》。

a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们怀着崇敬而凝重的心情怀念那些英烈,于是,一串串民族英雄的形象便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今天,就让我们打开记忆的大门,去寻找那些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崛起,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吧!

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从书本上读到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明天,而英勇奋斗的英雄故事: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烈火烧身一动不动,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从容不迫地走向敌人的铡刀,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战斗英雄董存瑞为了开辟祖国解放的胜利道路,舍身炸掉敌人的碉堡。还有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这些英雄的中华儿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拯救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为什么高高飘扬的国旗这样鲜艳?为什么我们的红领巾这样鲜红?因为这是!

英雄们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壮丽篇章,他们的丰功伟绩必将代代相传!

在和平盛世的今天,中华大地依然英雄辈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雷锋;危难时刻舍生忘死的汶川大地震抗震英雄;历经磨练,征服太空的航天英雄杨利伟……他们为新中国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今天,我们凝望着五星红旗,倾听着激昂的国歌,心中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那就是,踏着英雄的脚步前行,满怀信心地开创祖国的灿烂明天!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民族的脊梁将由我们这一代人挺起!让我们接过英雄精神的光辉旗帜,好好学习,刻苦锻炼,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做一个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好少年!

信念的桅杆已经树起,希望的风帆高高飘扬,让我们大家一起向着理想的霞光启航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人民英雄演讲稿篇五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位“军事交通运输战线的楷模”。

生命禁区

阿里,位于我国藏北地区,属于高原地形,山体的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高海拔意味着气温低和含氧量低,阿里的平均气温在零下9度,到冬季能下降到零下40多度。其含氧量也非常的低,只有我们平原地区的一半。所以,阿里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被公认为“生命禁区”。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枪林弹雨的汽车兵

1962年,印度军队悍然侵略我国的边疆地区,我国一忍再忍、一退再退,但是印军得寸进尺、不知好歹,所以我军被迫开始了长达5个月的对印自卫反击战。由于战争发生在高原、严寒地区,一时之间,作战部队需要的大量军事装备和后勤保障都很难维系。

那时,新疆军区出动了现役的运输部队,还从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中迅速组织人员和车辆运输物资和军备前往前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支援前线任务。但是恶劣的高寒气候和高原反应,让战士们十分煎熬。

当时,我们的解放军战士要把参战的官兵和弹药物资送到天文点、加勒万河等地方的前沿阵地,就必须要经过海拔4000米到6000米的高原山口。缺氧、高反、严寒、路况差、车况差等成为解放军战士们不得不面对的难关,除此之外,战士们一路上还要提防印军的道路封锁和敌方空军的空袭轰炸。

为了以最快的时间完成任务,战士们没日没夜地奔驰在新藏线上,有的路段和印军的据点挨得太近,所以军车大都只能在夜间关灯行驶,稍有不慎,就会滑下悬崖中。

当时,为了缓解长时间驾驶带来的疲倦,在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下,有的“汽车兵”开始抓冰雪吃;有的打开车窗把帽子摘掉,故意让冷风吹进车内。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驱散睡意,能够更快地到达前线。

因为很多战士都来自平原地区,有些是第一次来到这么高寒的地方。所以当时很多战士都有高原反应,有的汽车兵到了目的地以后,连开门的力气都没有了,有的就直接从车门里掉了下来一睡不醒,有的一下车就呕吐,有的胆汁都吐出来了。

因为官兵齐心协力,我解放军在新疆区域彻底痛击了印军。随后,印军又把战火烧到西藏的阿里地区。也就是那个时候起,到战争结束,一直持续到今天。新藏线这条“天路”,这条我国重要的国防线干线,开始了长年累月的运输物资和巡逻戍边的任务。

这个任务就像火炬一样,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走上“死亡之路”

1965年,张良善出生在陕西省安康市。这个地地道道的陕西娃,在他19岁的时候就毅然决然远走他乡,来到了西藏的阿里地区,正式成为了一名“高原汽车兵”,接过了前辈传下来的火炬。

1984年11月,刚从司训回来的张良善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上山执行任务,但是他当时的班长死活不答应,担心他一个新兵蛋子身体出问题。可是,老班长耐不住张良善的软磨硬泡,最后还是让他上山了。

可是信心满满的张良善,却着实让高原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当行军的汽车摇摇晃晃行驶到海拔4000多米的时候,张良善开始头痛、恶心,最后开始呕吐。当时班长告诉他吃点止痛药,再用绳子箍紧脑袋来缓解疼痛。他照做后仍是感到翻江倒海,十分难受。

“你不能下来,马上回到车里去!”

原来,老班长嫌他是一个新兵,肯定不懂维修技术,也怕他冻伤,就让他回车里了。但是,张良善心里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学通维修汽车的技术,还要苦练驾驶技术,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锻炼身体,自己一定要战胜高原反应。

“让我来吧!”

就这样,张良善终于慢慢得到了班长和部队的肯定,逐渐开始担任起车队“收尾”的工作。

所谓收尾,就是要在车队最后的位置行驶,要负责抛锚车的抢修工作。这是高原行车中最累、最苦、最难的一个岗位,因为在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多待上一分钟就意味着多一分艰险。要知道,在世界屋脊开车,雪崩、滑坡和塌方泥石流是家常便饭,而且经常是雪崩跟着滑坡,塌方又接着泥石流。但是张良善上山120多次,担任收尾工作就有70多次。

至亲的生离死别

可是,等他开着部队的油罐车上山,开了大概十公里左右,到了一个叫红柳滩的地方,当地的兵站告诉他,他的妻子小何的病可能有问题,叫他连夜赶回叶城。

但张良善还是坚持说自己的妻子是小毛病,没什么大事。自己的油罐车再开个三五天也能返回去了,完成了任务再回去。就这样,他继续开着车往营地走。等他开到狮泉河的时候,叶城那边又来电话了,说他的妻子已经第二次住院了,是难产,搞不好有生命危险,让他务必尽快回去。所以张良善卸完车上的油,连夜开车往叶城赶。

在下山的一个兵站,他又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焦急地问他:

挂完电话,张良善就驾驶着车在高原上一路狂奔。本来要走五天的路,张良善只花了一天一夜就赶了回来。可是,等他赶到医院的时候,他刚出生的孩子已经夭折,因难产大出血的妻子也昏迷不醒。

他想给自己的妻子做一块墓碑,就自己去买了两包水泥和砂石。可是碑石做好以后字还没刻完,部队里又有了新的任务。

等到张良善顺利完成了任务以后,他亲自在妻子的墓碑上刻下了碑文。可是张良善不知道的是,等他回部队没多久,自己的二妹也因病去世。但是,他当时并不知道。

原来,张良善的父母怕他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会分心影响工作,就要求全家的亲戚瞒着他,不许写信或打电话告诉他。所以这个消息是他第二年回家探亲的时候,发现妹妹不在才知道的。还有一次,他的父亲不小心摔断了腿,家里也没有告诉他,还是张良善的同学写信告诉他他才知道。

1994年2月,在战友们的介绍和张罗下,张良善第二次结婚。

妻子名字叫伍菊,是叶城当地医院的一个医生。不久以后,他的妻子也怀了孕。但是,命运差点又一次的捉弄了张良善。

原来,伍菊分娩的时候,也出现了问题,胎儿的脐带绕颈,母女又差点没能活下来。还好当地的医院抢救及时,最终保住了母女俩的生命。可张良善在部队太忙了,等他见到自己女儿的时候,女儿已经八个月大了。

“我是共产党员,我一定要上!”

就这样,张良善又开始了在高原上驾驶的生活。

哭着吃饼子

1994年4月,张良善从叶城送17名新兵前往阿里。一开始风平浪静,没什么意外,但是第二天中午,却突发了状况。

原来,张良善他们遭遇了雪崩,前面的路被雪彻底堵死了无法前进。张良善就叫新兵下车休息一会儿,自己叫上副驾驶员带着工具去挖路。可是,没挖几下,雪崩又一次的发生了。正在专心挖雪的张良善没注意,一下就被冰雪埋住了。

“班长!班长!”

于是,新兵们含泪吃下了饼子。

命悬一线15天

1994年9月,张良善又一次在车队中搞收尾工作。他驾驶着军车从叶城进藏,汽车行驶到一个叫多玛沟的地方时,自己的汽车突然抛锚,自己和战友多次抢修,但还是因为工具和配件的问题没有办法修好,无奈之下,张良善只好让自己车上的副驾驶员先坐其他战友的车回营地回去报告,自己一个人,在原地看护军车,战友给他留了两三天的军粮。

但是,在这样一个高原地区行车,充满了太多不确定的因素,等到战友们赶回来找张良善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15天。谁都难以想象,缺少食物的张良善是如何在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存活下来的。

前几天,他还可以吃战友留下的军粮,但是三四天后,一点粮食都没有了。他知道自己不能坐以待毙,所以强忍着严寒和缺氧,徒步出去寻找食物。

可是,海拔几千米的高原地区,上哪去找食物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良善走了5公里,终于看到了一个小湖。他惊喜地发现,湖里有很多鱼,于是他又拿上工兵锹到湖边打鱼。好在战士们随车带有高压锅,张良善把鱼打回来后就生火用高压锅煮熟用以充饥。

可是车上没有盐和其他的去腥材料,煮熟的鱼味道非常重,根本无法下咽。可是,不吃就会冻死饿死,没有办法,张良善只能捏着鼻子咬牙吞下鱼肉。剩下的十几天,张良善每天白天就往返这个小湖,捞鱼、煮鱼、吃鱼,晚上就把收集起来的树枝和牛粪点着取暖。后来几天,他看见煮熟的鱼就反胃,刚吃下鱼就想吐,可是为了活命,吐了还要继续吃,吃鱼成了他生存下来的唯一选择。

后来,他实在是太饿了,加上山上缺氧,他感觉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觉得自己就要牺牲在这里了。所以,他拿出烟盒,抽出上面的纸,给自己的哥哥写遗书,希望他照顾好父母。

第15天了,回来救援的战友终于赶到。原来战友们回去以后,路上发生了塌方,所以才耽搁了那么久。等战友看到张良善时,战友们都吓了一跳。那时的张良善,已经瘦成了皮包骨,他的双眼深深凹陷,脸上起了一层层的皮,胡子又长又脏,就像一个“野人”一样。

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等待着张良善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险情。

在雪地里睡觉

1995年8月,张良善和战友小陈执行任务,开着油罐车往边防连前进。在途中过夜的时候,两个人因为睡觉的问题“争执”了起来。

原来,按照惯例,油罐车在路上过夜的时候,只有一个人能睡在驾驶室,另外一个人必须睡在车外面看护军车。谁都知道睡驾驶室舒服一点,睡在车底下多冷啊,但两个人谁也不愿意睡驾驶室。

无奈之下,张良善只好对战友说:“这样吧,上半夜你睡车里面,下半夜我睡车里,行了吧?”可是等到小陈在驾驶室没睡多久,天空中开始飘起了大雪。张良善在车底下被冻醒了,就想上驾驶室躲雪。

互相拔胡子、捏鼻子

1997年冬天,张良善的部队接到一个任务,要送一车冬菜前往边防哨所。那个哨所是阿里地区最为偏远的地方,离张良善部队的驻地有1800多公里。这个艰巨的任务,张良善当然又积极地争取。好在他去的时候比较顺利,没出什么状况,但是回来的时候,又遇到了致命的麻烦。

原来,等他们开车经过6000多米的高山时,天空中突然下起了冰雹,风雪交加,路上的雪四五十厘米厚,车子根本没法走。

张良善和战友们只能下车,他们挖一米路,车子前进一米,就这样,一天才前进了两公里。到了晚上,忍着疲惫和饥饿,战士们一刻也不敢睡,因为天气太冷了,山上又严重缺氧,睡着了可能就醒不过来了。

他们饿了就用雪水煮军粮吃,冷了就把多余的工作服粘上汽油烧着取暖,有时吃一颗野辣椒。在粮食吃光以后,有的战士已经因为饥饿晕倒过去。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张良善看见一匹狼正在捕猎,眼看着它扑倒了一只羊,张良善就冲上驾驶室,开着军车吓跑了这匹狼。从狼嘴里,抢到了一只羊。大家饱餐一顿,继续向前掘进。可是,一到了晚上大家还是犯困。

最后,战士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互相拔胡子、捏鼻子,用疼痛来抵御困意,最后,他们终于等到了前来接应的战友。

铁人张良善

1998年,张良善提干,那个时候,他已经往返了阿里280多趟。提干以后,他依然带着汽车队翻越高原大山,毫不懈怠。

从1986年跟车开始,张良善共行车60多万公里,为部队输送了750多吨物资和军备,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六次,被官兵们称为“新藏线上的红细胞”,他的拼搏精神也让战友感动,人民亲切的称他为“铁人张良善”。

后来,张良善被调离了生活和工作了几十年的汽车营,搞起了军分区的后勤保障工作。但不管职务怎么变换,为兵服务一直是他心中不变的宗旨。

1999年10月,作为兰州军区的唯一代表,张良善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00年10月,戴着满胸的军功章,张良善再次来到妻子何桂丽的墓前。8年之中,他不知道多少次戴着军功章来到妻子墓前扫墓。他觉得自己无论多么坚强,都需要来这里汲取一种只有爱才能给予的力量。那一次,他包含着泪水,紧闭着双眼,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来采访他的记者刚好拍下了那一瞬间,于是,就有了开头那张《英雄探妻》的珍贵照片。

2001年,张良善被评为“共和国的脊梁卫士”。

如今,张良善任兰州军区阿里军分区副政委,已晋升为少将军衔。他将继续守卫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

张良善说:

向英雄致敬!

部分参考文献:

拍摄《英雄探妻》的故事.袁学军.2002驰骋万里高原的昆仑铁骑——记西藏阿里军分区“红旗车驾驶员”张良善.程志明.1998那些年,枪林弹雨中的汽车兵.吕青.2013新藏线上的铁马精兵——记西藏阿里军分区汽车营专业军士张良善.程道君.1998张良善 永不褪色的“红柳精神”.张向永; 陈晰.2011

人民英雄演讲稿篇六

昨晚的报告会上,有6名来自湖北的抗疫一线工作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生周宁,讲述了同济医院“生命特战队”的故事。作为“护心小分队”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也是一位新冠肺炎感染者。他的“治疗日记”,曾有超过1500万人次阅读。

1月下旬,周宁在诊治病人过程中被感染新冠病毒,他写下居家隔离治疗经历,没几天阅读量就超过1500万,留言14000多条。有人在后台留言说:看了你的文章,心里安定多了。

2月8日隔离期一结束,周宁立刻打电话请战。第二天,他作为第一批医务人员来到了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在icu连续工作52天。为了看清病患脖子上的血管,他几乎是脸贴着脸进行手术。最后这名患者病情好转,成功撤除了ecmo。撤机那一刻,他忍不住对患者欢呼:“你活过来了,活过来了!”其实还有许多这样的生命之火在icu里重新点燃。

24岁的甘如意,和周宁一样,也是一名医生,只不过她的战场在检验科。

今年春节,刚回到公安县的老家,甘如意就得知,为防止疫情扩散,武汉关闭了离汉通道。“事态严重,现在,武汉最需要医护人员,我必须回去,必须和同事们在一起!”甘如意说。

抵达武汉江夏区金口卫生院范湖分院后,她简短地给父母报个平安,换上防护服,立即回到工作岗位,协助排查发热病人。“他们都说,因为我姓甘,所以不怕苦。”甘如意笑着说。

武汉商业储运责任有限公司的叶九思,是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吉林社区志愿者。疫情期间,他担负着为社区众多居民买药的重任,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药神”。

叶九思坦言:“其实,我自己是一个重症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吃药。”也正因为这样,他更能体会到药品对特殊患者的重要性。在志愿者报名系统开通的第一天,他就报名当了志愿者。

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后,随之而来的是医生和病人的入驻,医院正常运行需要维修保养人员做好后勤保障。2月3日,尹典在连续工作了10天后,又立即转任中建三局二公司机电维修保养组负责人,带领其他5名管理人员和6名工人,负责该院4个病区的机电维修保养工作。

武汉市公安局蔡甸区分局民警燕占飞

1月23日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武汉建设火神山医院,这里正好是武汉市公安局蔡甸区分局民警燕占飞所在的辖区。得到这个消息后,他下定了决心,“我要留下来,守护火神山!”他第一个报名申请到现场参与执勤。

在火神山医院警务室成立的第一天,他和同事曾宣誓:“有我们在,请全国人民放心!”他记得有一名工人右手大拇指不慎被施工设备压断,却还想继续坚持工作;还有一名来自阳新的工人骆名良,干了6天挣了7000多元工资,家境不富裕的他把工资全部买了牛奶,捐赠给一线的医务人员。

“火神山没有山,但是有山一样的人们。”燕占飞用这样的话语总结“火神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