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公开课后教学反思(实用18篇)

公开课后教学反思(实用18篇)

作者:碧墨 公开课后教学反思(实用18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评估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教学反思范文展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反思,是教育工作者的宝贵财富。

公开课后的教学反思

县教研室来我校视导,其中一项就是听课,我有幸被抽中,一堂。我思量再三,我决定上《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文中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文中的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要有礼貌;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对话描写简洁明了。因此我根据新课程理念,以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增长能力。活动有五个环节:

1、故事激趣,以古代几个聪慧的孩子的故事引入。

2、以读代讲,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个别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感情)。

3、让小组之间展开元方是否有理的辩论,在辩论中升华主旨。

4、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由几个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课堂上展示现代文与古文互换才艺pk。

5、出示几则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事件,让学生学会化解矛盾,掌握说话的艺术。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正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系生活,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及积累过程,让学生在读中获得,在学中体验、感悟、掌握。

当然,本课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给予精辟的点评,在分角色表演时安排时间不当等。

公开课后的教学反思

县教研室来我校视导,其中一项就是听课,我有幸被抽中,一堂公开课后的教学反思。我思量再三,我决定上《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文中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文中的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要有礼貌;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对话描写简洁明了。因此我根据新课程理念,以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增长能力。活动有五个环节:

1、故事激趣,以古代几个聪慧的孩子的故事引入。2、以读代讲,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个别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感情)3、让小组之间展开元方是否有理的辩论,在辩论中升华主旨。4、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由几个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课堂上展示现代文与古文互换才艺pk。5、出示几则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事件,让学生学会化解矛盾,掌握说话的艺术,教学反思《【原创】一堂公开课后的教学反思》。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正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系生活,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及积累过程,让学生在读中获得,在学中体验、感悟、掌握。

当然,本课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给予精辟的点评,在分角色表演时安排时间不当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公开课教学设想及课后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这一课应怎样上,课前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和别人设计的教案,我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和备课:首先、整体入手:因为文章是个系统,教学中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明确,因此备课时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其次、以点带面:教学中,最忌讳的是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抓住一个词:爱戴,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加强语言训练: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有两点:

1、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比如“张冠李戴”、“囫囵吞枣”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这样训练点选择就较为适当。

2、训练应扎实,不应架空。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教学中讲的还是过多,启发学生的太少,担心回答不上来和时间不够而直接引出答案,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今后,要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找出答案,这样就能拓宽学生多样化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公开课教学设想及课后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按照“三阶六步”的教学模式设计和实施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几个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文中的事例要求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来)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每讲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其间,我还引入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的诵读。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文更显精致。

在课堂占课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最后让学生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穷苦人民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由几个大部分组成,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探究几个小故事,再回到第一部分“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爱戴?”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教学流程上,紧紧扣住“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这个问题来展开。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关心青少年、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同情和关心劳苦大众,所以得到广大青少年、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的爱戴。

一、”自学存疑“,强调学生自学、探究现代教学思想认为:

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独立思考或同桌或六人小组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探究学习,既有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群体的讨论切磋,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质疑答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破。

对于学生学习探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六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图文并茂》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小学美术公开课教案

1.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

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绘画表现自编故事的形式特点,通过创作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人物动作的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画自编故事,使学生从生活中体会真、善、美。

教学重点第一课时:了解绘画故事的表现特点,感受真、善、美。

教学难点第一课时:选材、构思设计。

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各种材质和表现形式完成的范作数幅,相应的课件。

学具准备各种可绘画的笔,作业纸、彩色纸、胶棒、剪刀、等

课件内容

1.丰子恺漫画欣赏

2.小故事片段配画,有单幅的`、多幅的。

3.欣赏漫画《父与子》。

4.自编一个小故事。

5.用不同绘画形式创作故事画。

教学评价

1.能否运用简练语言编写故事。

2.能否展开联想,尝试运用各种材料,设计创新。

3.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课时1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活动一:游戏“连一连”

教师提供数张图片和几句话(或几段文字),请学生根据文字找到相应的图画将它们连起来,并找出先后顺序将故事讲完整。

教师小结,出示课题《图文并茂》。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连一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内容——图文并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公开课教学设想及课后反思

女佣老人。

总评:

肖绍国老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上,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始终从三个维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整堂课给我们一种心灵的震撼,具有深沉的内涵。肖老师对教材有着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泪”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博大的“爱”的胸怀,走近“爱”的大使——鲁迅先生。在整体观照的前提下,在重点处精雕细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纵观整堂课,觉得课上得很精致。具体体现在:用“泪”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拓展内容,完全整合在一起,课结束时把三次“泪”融合在一起,课的版式极好。结构的精致,带给我们的是主题的升华,内涵开掘的深刻,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爱”,博大的“爱”。“爱”和“泪”相互呼应,课显得出奇精致。在课的展开过程中肖绍国老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比较娴熟,“救助车夫”浓墨重彩,在“半跪”、“清清楚楚”两个点重锤敲击,铺陈舒展,一气呵成。试看肖老师对“半跪”的咀嚼:让学生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深深的印在了你脑海中,学生集中到“半跪”,老师先让学生半跪一下,让孩子说说有什么感觉?然后教师用画外音描述,请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想象让画面动起来。再到课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就这样跪了许久?三个孩子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理由,给学生一种震撼,因为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半跪着的可是大文豪、当时的名流鲁迅呀!最后提升到: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创造性地说:跪出了心疼、跪出了怜爱、跪出了同情、跪出了亲切……)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爱”。这一细节的敲打,酣畅淋漓、跃然课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学生的心田。再说肖老师对女佣的惜墨如金,一笔带过,这样易张易驰,舒展自如。此外,肖老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以教师的激情之火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使之熊熊燃烧。使得鲁迅先生救护拉车工人的情景鲜明地留在学生心中,鲁迅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将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动力。

本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较多地引入了课外教学资源,用巴金的作品深化学生的感受和认识,佐证鲁迅的精神永留人民心中。但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引入的材料多了,势必影响对阅读课文的深入阅读。怎样处理充分感悟文本和引进课外资源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公开课后的反思

今天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认真的听取了领导们的点评。我个人认为这节课首先在设计上将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进行了整合,自制了一个课件,将整节课串连在课件里。

1、播放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这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2、在复习导入环节中,我课件出示了上节课所学音节与这节课要学音节,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从旧知中学习了新知,可谓“温故而知新”。

3、在讲解词例时,出示了词例图片、动画,为学生学习平添了兴趣,并加深了词例的记忆。

4、在讲授短句时,首先出示学生汉语习惯的短语顺序,后来又以动画的形式转换顺序,告诉学生正确的语序,课堂生动,知识简化、易懂。

5、出示课前所唱歌曲歌词,词中有这节课所教音节,生顿悟: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6、播放历史短片,通过动态的视频帮学生解读历史。

其次,在教学中“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1、在讲授新知时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节课要学习的音节和上节课学过的音节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异同,并说了出来,我接着就说:“那你能依据上节课的音节写法,写出新的章节来吗?”很快,学生写出了我要讲授的新知,并能到黑板模仿老师写出板书。

2、在讲完“饭”一词之后,学生很快想到“吃饭”怎么说,并产生了疑问。我接着讲授了“吃”一词。我看学生兴致正浓,顺势而导:“那么吃饭怎么说呢?”生纷纷举手发言,当然孩子们还是按照汉语的语序来说,我看学生们已经“上钩”了,于是说出了满语语序的“秘密”:它和汉语不同,要名词在前,动词在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印象深刻,加深记忆。

3、教授完“根”一词,我提问说:“同学们了解我们所学的满语的根源吗?由谁命人创制的?”

生:“努尔哈赤。”

学生们学习兴趣极浓,顺学而导,语言文字教学与历史文化教学衔接连贯、自然。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在时间分配上有些前松后紧。在复习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先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上节课所学音节,后又请学生到黑板写出来,浪费了一些时间,本可以让部分学生在本上书写和一部分到黑板上书写同时进行,会节省复习时间,为后来的新授课多留出一些时间。

2、读写训练不到位。由于时间的原因,读、写、练的不够充分,课前预设的对话部分也没有很好的完成训练。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公开课的反思,优点我还将继续发扬并不断提高,那么缺点和不足还要多加注意,并通过弥补得以完善。

公开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如图:)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边

顶点顶点顶点

边边边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公开课后反思

县教研室来我校视导,其中一项就是听课,我有幸被抽中。我思量再三,我决定上《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文中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文中的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要有礼貌;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对话描写简洁明了。因此我根据新课程理念,以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增长能力。活动有五个环节:

1、故事激趣,以古代几个聪慧的孩子的故事引入。

2、以读代讲,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个别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感情)

3、让小组之间展开元方是否有理的辩论,在辩论中升华主旨。

4、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由几个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课堂上展示现代文与古文互换才艺pk。

5、出示几则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事件,让学生学会化解矛盾,掌握说话的艺术。

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正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系生活,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及积累过程,让学生在读中获得,在学中体验、感悟、掌握。

当然,本课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给予精辟的点评,在分角色表演时安排时间不当等。

公开课后的反思

公开课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并没有结束。实际上,这堂课留给我的遗憾是很多的。虽然上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但我感觉更多的收获和思考是在课堂之外的。

收获之一:我学会了“空乏其身”中“空”字的读音;

这个字的辨析,在我原来的课堂设计中是没有的。是在我上公开课的前一天晚上,某一个语文老师打电话质疑这个字的读音,说是自己原来的旧书上注的是第四声,让我考证一下。(我非常感谢这位老师,虽然这里我并不方便提她的名字。)可是我听过的所有课文录音中,这个读音都是读第一声的,所以我也没有特别在意,我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但既然有老师提起这个问题,说明这个字的读音还是有争议的,我很感兴趣,就立即查了汉语大字典,可是这个词语明明白白地有第一声读音的,而且就是“空乏”这个词组。我感觉自己似乎多虑了,正想放弃,但这个时候脑子中灵光一下,我想到了借助网络的力量,是不是有老师也有过和我一样的疑惑呢?于是,马上搜索了一下,还真找到了这篇考证文章,原来其他老师早就考证个这个问题了。虽然仅仅是一个字的读音,但还是值得细细探究的。细读这篇文章,我总算是搞清楚了这个字的读音。

收获之二: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磨课的意义;

关于这一点,在我准备公开课的随笔中已经有所提及。我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反对公开课反复上课磨课的,至少并不是太看好这样的上课形式。我比较崇尚上课的原汁原味,我喜欢原生态的课堂。而被老师反复打磨的课堂,一是无法模仿,二并不是真实的课堂,让人感觉有作秀的感觉。

但这一次在反复的磨课中,我感觉到了磨课过程对老师本身来说是有提高的。公开课至少应该有两种,一种是比赛性质的,另一种是观摩示范性质的。如果是比赛性质的,为了挑选人才,从一堂课来看老师的才华,那么这样的课堂就需要原生态的效果,像一般的教坛新秀评比、或者优质课赛课评比等等,即使老师们想有所准备,也准备不了。而另外一种的课堂,本来就是给老师们观摩学习的,打造精品课堂不是说说的口号,而推出来的课和平时在上的课毕竟还是有所区别的,也就是说展示的课代表了一种方向和引领。我现在才发觉,原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把两者混为一谈了。

思考之一:文言文教学的方向?

这是本次公开课探讨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如何在文言文的“言”和“文”之间找到一个相对切入点和平衡点。我们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老师讲解多,学生学的枯燥;但现在新课程另一个极端追求“文化味”的课堂,是老师基本抛弃了文言色彩,而以文化为主。我们文言文的教学方向,就是如何在“有言无文”和“有文无言”中找到突破口。

怎么说呢?我感觉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前提是文言文的课本和教材不是能由我们选择的。某些叙事性较强的文章,上出文化味来自然比较容易,但如果文章本身有局限呢,不能进行由此及彼地联系,那又该如何进行文化味的追求呢?再说的明白一点,公开课的时候,自然可以挑选容易出彩的文言文来上,给人的感觉自然是文化和文学并重,但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有一些文章做不到这一点的,像我这次挑选的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曾经在文化味中苦苦追寻了好一阵子,最后无奈回归传统。也就是说,这个话题再次回到公开课和常态课统一的问题上来。

思考之二:公开课的对象是学生为主还是老师为主?

具体说一下,就是如果课堂很热闹很精彩,老师听得也是感觉非常好。但问题是,学生掌握方面就有了欠缺,学生的很多知识技能就留在了浮光掠影的浅层次上。我们以为学生也能掌握的知识点,有些时候只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感觉或错觉,而并不是学生真正的收获。

这个跟当前倡导了好几年的新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和尴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效果常常是差强人意的。原因自然是很多方面的。比如说,初中这批学生倡导的新课改理念和小学没有提倡新课改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他的理解接受则有一个很长期的过程,而表面上的花架子并不能掩盖实际知识掌握的欠缺和薄弱。甚至于说,各个学科之间倡导的新课改实施理念不同,老师与老师之间实施教学方法的不同,都会给学生带来困惑和冲击。这也就是当下语文界重新强调“工具性”的一个客观原因。

出路在哪里,我想每一个有自己思考的老师都会作出自己的回答。

公开课后的反思

9月5号的早上2、3节课,应南京市中心组的委托,对全市的通用技术教师开一节研讨课,讲课的题目是“技术的价值”,因为这一节课对于我来说实再实在熟悉不过的了,也可以说是我最拿手的一节课,可是这一节课居然让我上的面目全非,索然无味,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惭愧之至,现检讨如下:

1,对学生不了解。

因为这一课我已讲了几十遍,听课对象也是各种各样,从没失过手,可以说是好评如潮,正因为如此所以我过于自信,认为没有我调动不了的学生,可是这一次我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讲课一开始我就看出势头不对,学生很拘谨,我多次试图改变这种状态,可使学生却越来越紧张,最终导致了没有生机的两节课的产生。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校的教务主任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由于今年天太热,高一新生没有军训,现在才上课两天,学生相互之间、学生对学校对老师还不熟悉,又在这么多的听课老师的注视下,学生怎么能不紧张呢?如果我在上课前就能了解到这些问题,我可以在上课一开始开展一些技术类的互动游戏,使学生情绪放松,然后再已较为缓慢的教学速度引入,可能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状况。教训:备课不能只备课而不备学生。

2,试验准备得不充分。

这一次上课五个试验由三个就失败了,按道理来说,这些试验我也作了不下几十次,没有一次失过手,而这一次就失手了,失手的过程是这样的,穿针线穿不进去,夹核桃,核桃夹不烂,开瓶子,瓶子打不开,我当时就在想,天哪!天灭我也。上课时,我发现准备的丝线不见了,于是就拿棉线来演示试验,由于针太小棉线穿不进去,我努力的去穿,结果宣告失败。上课前我和几个老师交流时,我说我昨天去找硬的核桃,找到的都不太理想,这是一位老师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小核桃,说这个核桃硬,你可以拿去用,可是只有一个,我大喜,谁能想到,这个核桃比石头还硬,上课时,我和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把它打开,我又一次在心中呼喊,天哪!天灭我也。第三个试验是开瓶子,为了瓶子不易打开,我想了许多办法,始终不能满意,上课前我就把开水灌满,盖紧盖子,用两水冲凉,可是谁能想到,试验时我和学生使用工具共同努力也没能打开瓶盖,此时我已彻底绝望了。教训: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充分,不能想当然,觉得太熟悉了就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3,我又一次变得浮躁起来了,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小学生。

我的以上文字既是反思也是检讨,写出来供大家借鉴。

公开课后的反思

听评课是目前中小学最常见、最常态的一种教研活动,每个人在听评课方面都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人人的“勤劳付出”并没有实现个个“致富”的美好结果。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进步甚微,听评课活动的专业化更无从谈起。

十几年来,我也听了无数的课,在我专心听课的过程中,也曾发现过这样的现象:听课教师看报刊、研究自己的教材(非同学科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教师之间悄悄谈话,打瞌睡??凡此种种。打开听评课记录,不论记录本的形式如何,有相当一部分是记录了课堂环节和知识条目,记录了课堂活动的设置,但观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与表现的不多,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想法少,对课堂现象的诊断分析少,针对课堂现象的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的少。评课语言冠冕堂皇,针对性差,活动实效不高。下面就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谈一谈对听评课活动改进的几点思考。

【案例描述】

前段时间,我市教研室组织了全市初中素质教育质量效益双高工程专题视导活动。其中听评课活动是一项重要内容。我随机确定了一节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我爱我师》,在所有听课人员未作任何交流的情况下,该校的思想品德课教研组的全体教师便与我一起走进了课堂,对该教师的课堂进行了全程的观察与思考。下课后,我们便在教研组里进行了评课活动。评课伊始,参与听课的老师沉默不语,为打破这种局面,我首先发言,简要介绍了调研活动的目的和程序,推介了其他学校在听评课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但对该课并未作评述,以免对其他教师的发言产生定向影响,慢慢地,参与听课的老师们开始发言了。

a.这节课结构完整,教师语言流畅,教学模块推进,环节过渡自然,但学生的活动不够积极。

b.教师注重了问题情景的设置,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和认知规律。

c.教师对教材的挖掘适当,注重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

d.教师注重了双基教学,但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不自然,落实不到位,对《课程标准》需进一步加强学习、研究。

e、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课堂信息量大。 f.教师课堂中没有问题的生成,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按教师的原有预案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

g.教师教态自然,但板书逻辑性不强,字体欠美观。

??

最后就该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一个小时后,评课活动结束。

【活动分析】

本节课是在教学专题调研中随机确定的一节课,课前并没有通知教师本人,是一种处于常态下的课堂,客观展现了教师所具有的教学能力,教师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课例研究的角度来看,感觉存在以下问题:

1、在听课前,听课人员缺少必要的交流,缺乏明确的分工,观课的视角不明确,研究问题的指向性、目的性不强。

2、老师们在听课过程中,过多地关注了教师如何教,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控制课堂的问题,但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缺乏关注;听课教师对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课堂讨论设置的问题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缺乏深层次思考和有效的价值判断。

3、在评课时,不少教师善于当沉默的听众,不善于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他人经验和做法缺乏质疑的勇气;过多地关注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而对于实质性内容和对某个问题的处置缺乏真知灼见。所指出的优点和缺点缺少必要的现象支撑和理性思考,下一步的整改、建议不明确,不具体;执教教师处于被动的听众地位,没有形成互动交流的研究氛围,民主的气氛明显不足。

4、评课结束后,没有进行总结和对问题建议的梳理,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缺乏行为跟进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的整改落实情况无从掌握,活动的实效性需进一步增强。

从管理的角度看听评课活动,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发自教师内心的、自觉主动的听评课活动,可谓是取经的重要渠道,因为这是“我要做”;听评课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手段,学校对教师听评课的数量进行了规定,并将听评课情况纳入了个人业绩考核。在这种制度约束的状态下,有部分教师的心态转变为“总是不让我们闲着,有时间就要去听课,还要达到规定的听课节数,真烦人”,在这种情况下,听评课活动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是“要我做”,带着一种极不情愿的心理去工作,能出效果吗?还有,不少地方,学校为了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和督查,实行“推门听课”,让不少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听评课活动实效差,差不在活动本身,而在于教师个体专业追求方面动力不足,缺乏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没有带着思考的头脑进课堂,这也就难怪听评课活动的实效性不高了。

【反思改进】

通过以上对目前听评课现状的分析,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行为,我们认为改进听评课活动,提高听评课活动的实效性,促进听评课活动走向专业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进教师在常态的教学研究中有所追求,有所收获,需要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专业精神,不断强化教师自觉追求、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2、建立有效的学习制度。学习是教师保持教学青春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教师才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知识结构的不断重建,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的需求,在常态的教学研究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发言权,收获更多的研究效果。因此,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学习制度,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诉求和教学研究需要,开展主题学习活动,通过答辩、演讲、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促进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虽然处于实践层面的专业智慧不可移植,它镶嵌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存在于具体的课堂关系中,弥漫在具体的课堂文化中。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更应该是教学智慧的形成过程,更应该是课堂闪光点的成因。这样,通过学习他们成功的道路,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公开课后反思

本次公开课所选教学内容是本人在课改开始以来一直所遵循的体育游戏化教学方式范围内的其中一节。

本次教学演示中,我还是以体育游戏化教学为主,虽然我面对的是本校年级最高的学生,但我还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游戏化教学为主线,在最大程度上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从而来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在教学的开始部分,也就是热身、放松环节上,我摒弃了以往传统体育教学上的一些常规做法,如:“400米慢跑,教师带领做常规放松活动等”我所采用的方式是因特殊地理环境、气候而特定的放松活动,众所周知,东北地区冬季气候非常寒冷,常规教学中开始部分中的放松活动是不利于学生很好的作热身活动的,尤其是不利于小学生的生理条件与身体发展。所以,我在这样的环境、气候中采取了以游戏为主的放松方式,并且在游戏放松活动中教师本人也参与其中,一改教师往日之威严,将自身融入到学生的集体中去,在一堂课刚开的时候就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和拘束感,将课堂气氛推向轻松和欢乐。

在接下来的体育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教师话语的含义与讲述内容的表达方式,在短短的35分钟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明白并体会本次课的主要知识与相关内容。

因此,我在教学讲解与示范过程中总是要求自己语言一定要简练,不在课堂教学中讲废话,并在下达教学口令时做到完全准确。

本次公开课教教学所选游戏内容是:“1三人或多人争抢目标瓶游戏活动。2齐心合力,搬运接力”。

第一个游戏活动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来战胜冬季的寒冷,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在多人争抢目标瓶这一游戏环节上,我利用小学男、女生相互之间爱比较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开展游戏教学,游戏活动即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使课堂气氛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第二个游戏活动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往的游戏教学中学生相互之间的配合只局限在两到三人之间,而这次游戏教学要让最少五个同学在一个游戏内容中来相互配合,这样不仅增加了游戏的难度,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更好的锻炼了学生多人之间相互配合、协作的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我对学生提出的口号是:“多一些合作,少一些埋怨”)因此,游戏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便自然而然的完成了。

另外,体育活动课教学内容与课堂上的安全问题则是教师要考虑另一重要事项,既要做到教学活动内容不能过于单调或相对简单,又要在运动中特别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课堂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安全问题的存在,在教学活动中造成不必要的运动伤害。

本次公开课教学的目的与宗旨在于如何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与环境下更好的来完成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怎样以游戏化教学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身体的锻炼与课改精神的有效结合,在欢乐的气氛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增加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加强德育教育在体育活动课中的可行性,在真正意义上达到欢乐体育、快乐体育教学目的,使终身体育这一体育教学最高理念不在成为空谈。

公开课后反思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前滚翻,因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基本动作,强调练习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本课教学时,我通过不同方式方法的引导激发,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的准备活动通过创设游动物园的情景,以游戏的形式代替了传统的徒手操,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模仿动物走与跳过程中不仅很好的活动了身体各关节,还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模仿创造能力.在障碍接力比赛中,我创设了小猴子跨过小河,绕过大山,钻山洞的进行摘果子比赛的游戏,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使本课达到了高潮。

在练习前滚翻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主体验,尝试前滚翻的动作,然后再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示范,让全体学生评价,最后才由老师讲解示范动作。我让学生联想球体和正方体的滚动过程,并加以比较,使学生明白团身紧的重要性。这样做不但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敢于展示自我的精神,而且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了前滚翻的动作技术要领。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社会能力,所以,体育课上除了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外,还需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在前滚翻练习中,我要求每队的小队长担任本队的保护人员,保障滚翻同学的安全和帮助不能顺利滚翻的同学完成动作;在障碍接力比赛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摆放小山,小河,山洞。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出谋献策摆放,看怎样摆放才能最快通过摘到果子。每个小组设计摆放的都不相同,在这过程中,使学生懂得了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基本掌握前滚翻的动作方法,能合理运用正确的发力顺序,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积极探究的意识进一步激活,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及自信心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个教学过程完整流畅,运动强度和密度基本合理。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就是准备活动中脖子的活动不够,导致个别学生翻完后脖子疼,这是我失误的地方,今后的准备活动我一定会充分设计。

通过这节课,我自己也感受很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的努力,应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成功感,使所有学生都取得进步和发展。每上一节公开课都应比上一次的有进步,这次的公开课,我觉得我的教态有了很大进步,能够更自然更放松的带领学生练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的锻炼和提高自己,争取下次的公开课有更大的进步。

公开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是以《猪突猛进》为音乐元素,《猪突猛进》的旋律轻盈,欢快,节奏激烈,透露着幽默、滑稽的风味,尤其是后半段升调的处理,将整个乐曲的滑稽程度推向高潮。为了使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乐曲,活动设计时我巧妙地运用“森林侦探破案”这一故事情境贯穿全曲,并利用图谱、动作、合作游戏等让孩子们更形象的感知和表现音乐。使幼儿通过欣赏活动,感受乐曲的情绪,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体会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1、感受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结合图谱了解乐曲结构。

2、结合生活中驾驶摩托车、汽车的经验,用律动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3、提高观察、分析和创编能力,体验和同伴进行音乐律动的快乐。

1、物质准备:ppt、朱迪胸饰、徽章、图片

2、经验准备:孩子们看过《疯狂的动物城》的动画片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以兔子警官身份,设置为侦破盗车案招聘侦探的情境,导入活动。

2、明确招聘条件:会观察、会分析、能开车。

二、招聘侦探,分析音乐

(一)考核1:根据路况选警车。

师:弯弯曲曲、细细长长的路选择什么车合适?

考核2:开摩托车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扣好安全帽,戴上太阳镜,握住车把手

考核3:如何去侦察地点?

1、教师示范律动,请幼儿分析音乐和动作。

“我做了哪些动作?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2、师幼共同用图谱记录律动动作

(开车、刹车、看一看、转弯、掉进大坑,踩油门,找车位)

(四)考核4:正确行车

1、幼儿在位置上模拟开车

2、成立侦探小分队,给队员们颁发徽章成为真正的小警官

三、初次出警,完整律动

(一)明确任务:去一号停车场寻找破案线索

要求:1、清音乐与提示,准确动作。

2、保持车距,不追尾。

3、到点后,就近停车,不争抢。

(二)完整律动后,找出线索一:偷车贼就住在这五幢房子里。

(一)去二号停车场找寻第二个线索

1、提示动作变化,途中有羊群,变化练习骑摩托车动作。

2、幼儿独立完成动作。

3、找到第二个线索,并对比第一个线索,缩小嫌疑范围。(狐狸与树懒)

1、观察路况,分析去三号停车场用什么车最合适。

2、交流开轿车的生活经验,仿编律动。

提示:开轿车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开车动作与骑摩托车有什么不同?

3、部分幼儿示范开车(表演新律动)

4、集体表演新律动,开车到三号停车场。

5、发现新线索(录音笔),确定偷车贼(树懒)

6、抓捕罪犯。

六、回归警局,结束活动

1、牛局长来电,肯定森林侦探的表现,祝贺大家顺利破案,要求大家到警局接受新任务。

2、选择自己喜欢的车,去警局。(律动出活动室)

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多通道的参与,在整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手、眼、耳等多种感官,让幼儿听听、说说、看看、动动。

使幼儿始终保持参与的热情,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去。我在活动组织中也大胆的尝试了一些音乐活动中的新教法,音乐活动中老师尽量少说,而是以音乐活动中特有的体态动作的提示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而改变以往的语言式理解音乐。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改变以往幼儿单一而又盲目的听,而是配上有情节的故事,与老师的身体动作来帮助每一个小朋友形象生动的理解音乐,为孩子的创编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支架。

但是活动中,在前期分析音乐时因为太紧张的原因,时间上没有很恰当,太快了,对于后面的活动开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在设计时对于幼儿这一方面的考虑还有所欠缺,自己的随机能力也不够,所以在游戏时没能及时的引导孩子。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先充分的把活动设计好,分清活动的重难点在哪,本次活动开展时应重点放在哪个部分去进行,然后对于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也要再恰当些。

公开课后反思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同学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考虑。

2.朗读课文,培养同学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协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俺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俺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一起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身的理解用自身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同学考虑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同学考虑: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同学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考虑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身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考虑的典范。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同学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同学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扮演汇报。

4.师生一起评议,指出优点及缺乏。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考虑的经历、亲身体验?假如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假如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公开课后的反思

1、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看整点、半点。

2、引导幼儿讲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学习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3、培养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具:大的钟面一个(能拨动时针和分针),时钟课件。

2、学具:小时钟、表现幼儿一日活动的图片每人一套,每人一套作画工具、废旧材料、胶水、剪刀、等。

【教学过程】

师:要遵守时间做事,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钟表,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小钟表。

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钟表上有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朋友交流一下。(引发幼儿有目的的观察并产生了幼儿间的互动)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钟表上有什么?

幼:(幼儿齐声回答)有数字、针。

师:有哪些数字?

幼:(幼儿齐声回答)1、2、3、4、5、6、7、8、9、10、11、12、

师:有几根针?它们的长短一样吗?粗细一样吗?(幼儿自由发言)

(幼儿操作,并学说)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发现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

师: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现在它们都站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了。请你们猜猜谁会赢?好,比赛就要开始了,预备—开始!(教师操作课件 )

提问:谁跑的快?(分针)

议论: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反复操作。

(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格。)分针时针谁会赢,(分针)

小结:长针长,短针短;长针走得快,短针走得慢;长针走一圈,短针走一步。

(评析:大屏幕上的课件把知识准确的传达到孩子们的眼睛里,通过老师的反复演示课件时针、分针赛跑,让幼儿明确了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2、认识整点、半点。

师:那小朋友分针走一圈指到12上,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几点整。分针指向6,时针指到两个数字之间,就是半点。如: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3和4两个数字之间,就是3点半。

(教师操作钟表---请幼儿说出是几点。引导幼儿说出分针指向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师:今天小钟表还给我们带来了几位小伙伴一天的生活图片我们来看一看吧!

(1)、来小朋友看看两位小伙伴是几点起床穿衣服,洗脸刷牙的呢?(7:00)你能不能把你的小钟表拨到7:00呢?来试一下吧!(小朋友真棒!及时鼓励)

(2)、看小朋友是几点上学呢?小朋友拨一拨吧!

(3)、小伙伴是几点上课的(幼儿操作)

(4)、小伙伴是几点做操的(幼儿操作)

(5)、小伙伴是几点吃午饭的(幼儿操作)

(6)、小伙伴是几点课外活动的呢?(幼儿操作)

(7)、小伙伴是几点放学看电视的呢?(幼儿操作)

(8)、小伙伴是几点睡觉的呢? (幼儿操作)

师:这是小伙伴一天的生活也是他一天的作息时间!那你能说一说你在幼儿园的一天。几点钟做什么事情吗?小朋友和你的小伙伴讲一讲拨一拨你是几点起床?上学然后正确地拨钟表,看谁拨得又对又快,并启发幼儿要遵守作息时间。

请幼儿用文字、图画及符号等形式进行表征活动,用画钟表表示具体时间。

师:小朋友都知道你的一天几点钟所做的事,我们来做一份作息时间表吧?来小朋友看老师制作的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布置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作息时间表(幼儿制作)

幼儿陆续画完,相互介绍“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师:小朋友制作的作息时间表真漂亮,小朋友之间相互介绍“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小朋友作息时间表做好了你们可要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吆。小朋友我们可以把制作好的作息时间表贴在家里或者我们教室的作品区。我们要按作息时间去做事。

公开课后的反思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这次公开课,我担任了高二政治部分授课的任务。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公开课的整体构思、利弊得失等心得体会,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接到这次任务后,在政治科组长龙老师的指导下,高二备课组长王老师就专门召集了备课组会议,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出建议,收集资料,使我的后期制作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高一级组的几位政治教师也热情地给予及时的帮助,在此对政治科组的全体老师以及其他帮助我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公开课,是在结束新课讲授,进入总体复习的情况下进行的。选题只能是复习课。而做复习课往往比较困难,难以出新。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后,便开始着手课件制作,一边制作一边修改,一边调整思路。直到讲课前的最后一分钟,才算最后定型。这一节课四十分钟,我的课件设计了七大板块:导入新课---目标核心---知识梳理---课外拓展---热点链接---解题指导---实际运用(即课后作业),并配以相应的课堂练习。从课后听课老师的反馈中,我感到我的设计是成功的,有的老师评价说是“环环相扣,滴水不漏”,还有几位外地老师要求把课件复制给他们或email邮寄给他们,以便那些没来的老师也可以看一下我的课件。不管曾经付出多少辛苦,我觉得只要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是一种快乐!

我上课一惯是本着“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替”的原则,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节课的知识梳理部分完全是由学生根据自己以前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相互提示,互相补充,由学生完成,我只是设计了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将哲学第一章的重要知识点和基本框架构建起来。这一点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充分肯定,有些老师听说这是一个综合班的时候,非常惊讶,认为非政治班的学生能达到这样的反应程度,实在是不简单。

复习课的特点就是要有足够的容量,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在这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政治课的特点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才能显示其生命力所在。这里的实际有两方面: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实际。这节课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这两方面实际:首先联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26日颁布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这一社会热点,从哲学角度使中学生加强对这一意见的理解;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性试题解题能力较差的实际,结合热点材料设置了材料分析性主观题目,进行解题指导训练,渗透学法指导,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消化,学以致用。

1. 课件制作的精美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整体思路的构思,尤其是设计的创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化。

3. 问题的设计引导,也应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以利于调动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