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优秀17篇)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优秀17篇)

作者:琉璃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制定更好的计划。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高质量的总结示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指导思想:

积极落实课标要求,以课标为纲,加强课标对教学实践的引领和指导;聚焦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以问题研究和解决为依托,促进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继续深化教学范式的研究与实践,深化教与学行为高效性研究与实践,优化常态课堂,落实省市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要求,促进教师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积极设计并开展多种有效的学习评价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工作重点:

教学范式的研究运用;教与学行为高效性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拓展研究能力。

具体工作安排。

一、以课标为纲,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结合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开展,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加强课标专题学习,以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线,精研课标,以课标为指导,以问题解决为目的,引导教师在课标的统领和指导下设计课堂,进一步明晰课标内涵和外延,强化课标意识,增强课标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充分落实课标的要求。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

加强教师基本功建设,认真思考并分解品生品社学科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针对基本素养及要求强化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三、聚焦问题,增强课程研究实效。

1、以问题为切入点,提高课程研究的实效性。

确立主题,以点带面,开展实效课程教学研究。结合优课活动认真分析本单位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教研主题或阶段性研究课题,围绕问题的解决制定教研计划,精心谋划特色教研活动,积极设计开展专题学习、集体备课、案例研讨、研究论坛等有效的教研活动,提高课程研究的实效性,促进学科健康发展。要求各单位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实效教科研活动,并将活动实录图文并茂发至qq群。

2、以共同体为线,实现互动共进。

本学期继续与章丘就“如何提高地理、历史题材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效性?”这一研究主题开展研讨活动。

四、加强区域间协作交流,促进课程实施水平的提升。

1、加强集体备课和电子备课。

加强集体备课。结合优课及研究主题,选取典型单元和典型内容开展集体备课,按照区集体备课规程中的要求,对课标、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与学方法设计、教学准备、活动设计、拓展作业、情境测评等进行充分分析,更好地把握课程实施要求,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加强电子备课。充分利用电子备课平台,按时并高质量地上传电子备课,教研组长积极调度、督导电子备课上传情况及质量。电子备课上传要求按照《历城区小学品生品社学科集体备课基本规程》中的要求,呈现全册教学计划、单元备课、学习主题备课及活动主题备课,严格按照《规程》中的项目进行备课,注重二次备课及反思,并在备课中以不同字体或颜色标识;提倡原创研究及备课,杜绝下载及抄袭现象。每周三上传一个学习主题的所有活动主题的全课时电子备课及相关课件,上传时每个活动主题单独建立文档,并同时上传各活动主题的ppt课件。上传电子备课时必须在标题处注明年级、单元、学习主题、学校、姓名,活动主题则加注活动主题的名称。

2、加强常态课研究,建设常态高效课堂。

3、加强微课题研究。

将研究主题上升为研究课题,抓关键问题,积极开展微课题研究。

围绕各级课题的研究,积极设计多样的研究活动,以活动承载研究,以活动来促进研究的深入。要将相关研究活动过程材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视导时接受督查。

4、深化七个一工程,促进交流与均衡发展。每月上传一篇教学研究心得、一份教学素材、一套情境测评题、每月一篇学生学习作品(如拓展研究报告、生活体验论文、学生的专题习作、学习课件等形式),每月参与一次网络论坛,每月一个教学问题,每月上传一次特色教研活动实录,以广泛开展研究交流,实现均衡发展。要求每月的20日前上传相关材料至qq群。

五、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和操作规程,促进师生发展。

1、积极落实品生品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办法要求。

认真研究《区品生品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办法》,按照要求,制定并完善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辅导、评价、教科研等方面的制度及要求,规范本单位品生品社课程实施的各项常规工作。本学期检查上述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借助视导,重点检查督促课程管理、师资配备、备课、教学、作业设计与批改、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特长生(情境测评展示)和学困生辅导、教科研(教研计划、教研主题、教研活动、课题研究、骨干教师作用发挥、听评课质量等)。

2、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积极落实以下理念:让学生成为研究者、让学生成为学习成果的播报者和展示者、让学生成为生活现象的辨析者,并在五分钟展示、学习过程、情境测评中积极体现;深化情境测评研究,积极研究各种有效的情境测评形式,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及课标要求,研究科学合理的情境测评方案及测评方式,视导中各单位提供测评展示。

加强对学生拓展作业设计的研究,增强作业的开放性、操作性、实践性、体验性、拓展性、探究性,既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性,更要关注情感提升。

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根据各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制定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并结合区评价手册模板完善本单位评价手册设计;本学期将组织学生素质评价成果展示活动。

参加第二届学生学习成果评选,本次评选将重点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资源进行评选,举行学生自制课件和手抄报制作评选。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鲁浩教授对品德课程说了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品德课堂要回归生活”。这就是我们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但反观时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往往都是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想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而儿童品德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所以,我在品德课堂教学实际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品德课堂教学真正回归生活。

1在游戏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品德。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生活中一种快乐、自发、活泼、丰富多彩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与此同时还是孩子学习的一条直接途径。也就是说,孩子游戏不仅是为了乐趣,而且还是发展认知和情感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游戏是培养孩子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最善于模仿,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游戏,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友爱残疾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残疾人的艰辛,学会尊重、帮助残疾人。我设计这样的活动:把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同学蒙上眼睛,让他们自由的在教室里走动,许多同学都被桌子、椅子碰着了,觉得很不好走。而其他学生看到他们这样子都哈哈大笑。我邀请全班小朋友参加游戏,其中一组扮演盲人,一组同学扮演跛脚的人,他们合作走完那段路。活动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谈活动的感受,同学们都说出了残疾人走路不便、生活艰难,再联系自己扮演残疾人的实际,他们认识到了不应该嘲笑残疾人,残疾人的心灵更应该去呵护,生活更需要照顾,自己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同时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在无声的教育中,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在情趣的共鸣中,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2生活事例中接受教育。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是通过感受生活的事例这一认知规律,产生心理上的变化过程。我想只有通过鲜活的事例,才能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德育实效才会持久。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名教师,应从大的教育观出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学生心灵的感悟,让学生发自内心做真人,做好人。例如我在讲《爸爸、妈妈抚育我》这一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上课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拨动他们的心弦。很多学生都说出:父母很辛苦。怎样辛苦呢?这时帮助孩子寻找生活中的事例,“生病了,是父母日夜陪伴在自己左右;下雨、下雪了,是父母用宽厚的胸膛为我遮挡风寒;有好吃的,父母总说自己吃饱了,把最好的留给自己……此时学生都能深深的领悟到家长是多么辛苦啊!道理的悟出,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不是老师讲明再提炼的,不是教材直接告诉他们的,而是课堂中,教师依据教材启发学生感悟出来的。就这样,教师通过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受到了教育。

3情境中悟出真理。

学生都是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利用活动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悟出真理。例如教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时,我这样设计情境:课前准备了桃子、葡萄、大米和两杯水。上课了,我把这些材料平均分成两份,然后面带微笑地对我们说:“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你们想怎样安排呢?。”

同学们一看,纷纷议论起来,是做奖品,还是比做水果拼盘呢?老师发话了,说:“我们来比一比,在10分钟内,把材料放入杯子中,谁装得多谁就赢,但是水不能溢出。”班里顿时像炸开了锅,互相讨论着先放什么再放什么,但是只能选出两个人参赛。这时,男、女生都热烈讨论着方法,然后各派出了代表。比赛开始了,男组代表把葡萄一颗颗放进去,然后放入大米来填补空隙,最后把桃子往杯子中一放,突然,“咣当”一声,水全溢出来了。就在水溢出来的这一瞬间,老师宣布,女生获胜。这时男生个个垂头丧气,我接着分析说:“假如这个杯子代表一天的时间,这些材料代表一天中你干的事情,桃子代表学习,葡萄代表运动,大米就代表一些生活锁事,要想合理利用时间,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运动放在第二位,琐事放在最后,这样不就装得多了吗?”听老师讲完,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男组把重要的事放在最后了。在生活中,光解决小事,而忘了大事,是无法合理安排时间的。小小的游戏却蕴含着那么大的道理,所以通过这次游戏,同学们懂得了“好好安排时间,合理安排时间,把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

4艺术中学道德。

一节成功的好课,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教材的特点,掌握、发挥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学艺术,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一般会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过程的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样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道德品质。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采取各种途径,不断发掘富有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寓教于生活中。让课堂不再成为呆板、苍白的知识传授地,而成为学生生活的实践场,探究知识的实验室,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中,掌握认知生活世界的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道品德质,使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一、填空。(30%)。

1、8月在我国(城市)举行奥运会,吉祥物是。

2、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月日。

3、我熟悉的小动物有、、、。

4、要想玩的'愉快,必须。

5、做事不拖拉,应该做到。

二、判断对错。(25%)。

1、外面有人敲门,说是爸爸的同事,我赶紧开门。………………()。

2、每次写作业,我都能专心致志。…………………………………()。

3、在电影院,看到精彩的镜头,我激动地欢呼起来。…………()。

4、我最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看书。………………………………()。

5、我们应该合理安排一天的生活。……………………………()。

三、连线题:(20%)。

医生说时间就是知识。

农民说时间就是生命。

工人说时间就是丰收。

消防队员说时间就是产品。

小朋友说时间就是胜利。

四、问答题。(25%)。

1、看电视时,我们应该怎么做?(12%)。

2、在电影院,我们应该怎样做文明小观众?(13%)。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摘要: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探望钱学森,钱学森向总理谏言,批评现在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钱老去矣。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悼念这位曾改变中国科技命运的大家。愿我们在怀念他的离去时,同感于他的激动,同化于他的境界。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发展大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将“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作为教师主要的任务。但由于历史、课程等原因,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认为思想品德教学,思想品德学习都有特殊的一面,有意或无意地忽视这一个重要的论题,认为这种理念与思想品德教学没有关联。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传统概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多数采用了强迫记忆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抽象、乏味、难以接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

学习本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从学习中可以获得新知。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可以感受到自我生命的成长。但是,现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很难让人把“学习”与“快乐”联系起来。没完没了的考试,堆积如山的作业,机械僵化的背诵,教师的叮咛,父母的唠叨,让中学生的生命无法承受如此之“重”.

特别是对于毕业班的学生而言,压力会更大。一些“责任心”太强的教师争着抢自习课,似乎多上一节课,就多尽了一份责任,多让学生背诵一节课,就会让学生多考几分似的。这种现象绝不是个别,因为教师把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定为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识记程度。而且这个念头根深蒂固。而事实上,过多的课程压力,过大的作业量,机械的背诵,恰恰挤走了学生自我反省和知识消化的时间,根本就无助于实际成绩的提高,无助于个性的发展,反而会增加学生个性的贫乏,()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我粗浅地认为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热情始终需要与尊重教学规律保持协调。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也是不同的,学生有着喜欢的科目与不喜欢的科目也是正常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到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觉察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施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素质教育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从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出发,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不同个性的多样化人才。在新世纪里,必须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学有所长、业有所专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来找到最能发挥智慧和才能的职业,而且又能使社会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充分体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

有人说“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些教师也会教育学生注意“劳逸结合”.但是,稍微尽兴一下,便会收到让人扫兴的讯号。其实,玩耍不仅是一项能够放松身心的活动,也是一项能够超越书本知识,拓宽视野的活动,更可能是一项能够激发生命活力、生命创造力的活动。在中学阶段,这一被称之为“为未来作好铺垫”的阶段,玩耍常常遭到了无情的忽视。大量的补课,大量的作业,让学生根本就没有玩的时间,更不用说如何玩,玩得好了。几乎每个学校的校园都会挂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鞭策之语,看到就会给人带来沉重感。教师和父母经常夸奖那些很自觉的学生,而贪玩的学生则往往成为批评的对象。“玩物丧志”竟深深地蛰伏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本来,学生可以和玩具打交道,体会到技术的奥妙;可以和伙伴很好地玩耍,体会到交往的快乐;可以和大自然打交道,体会到自然的生趣。但是,一旦跨入了中学阶段(甚至进入小学阶段),书本就成了生命的牢笼。学生在理论上获得了知识,但却走向了对生活的无知、对生命的无感觉的状态。

个性在教育过程中被不断地瓦解,所谓人生价值、人生观的教育与其实践逐渐地出现了断裂。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就是“目中无人”的教育,而“目中无人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目中无人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目中无人的教育在撕裂具有生命整体性的人,在摧残具有智慧生命的人,在压抑具有求知创新的人,在诋毁具有求善意向的人,在扼杀具有生命活力的人。”

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也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成了思想品德教师备课、上课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紧贴时事,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以初三思想品德教学为例,思想品德理论与生活、时事息息相关。每一个思想品德论题都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时事来佐证。

道德修养的学习,教师可以以各种形式介绍社会中的正能量代表:歼-员缘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随“辽宁舰”返回大连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圆园员圆年员员月圆缘日员圆时源愿分在工作岗位上殉职的“最美中国人”罗阳;圆园员圆年缘月愿日,佳木斯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张丽莉,面对源车连撞后冲来的大客车,迎上去推开了学生,自己被车轮碾压而过,失去了宝贵的双腿。当医护人员赶来时,她却叮嘱着“先救孩子”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铁警”李博亚;“最美司机”吴斌;“暴雨救人”农民工群体;还有绑着妈妈去上班的孝子陈斌强……一件件,一桩桩,学生借着这些熟悉的事例,轻松地理解关于道德的相关论题,即清晰又深刻。爱国主义的学习中,在掌握相关的理论下,引导学生讨论中日钓鱼岛之争和日本修改教科书事件。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日本这个民族的军国主义思想的根源及危害,有可能对它周边国家造成的灾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意识。明白自己肩上承担的重任。从而清楚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师的语言不多,但能使学生刻骨铭心,思想品德理论再也不是枯燥的内容。

“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这是代表斯宾塞愉快教育思想的一句教育名言。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合作的氛围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这应该是教学的最终方向。有人说,中国抵抗经济危机的最重要的、最长远的措施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如果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当然就没有中国创造,只有中国制造。

因此,在面向21世纪的挑战,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今天,思想品德教师心存长远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了。

参考文献:

[1]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审视教育中的罪与罚[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郑国海。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j].中国教育研究,2003(17)。

(作者单位四川省射洪县东岳乡初级中学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一、指导思想:

以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市局“内涵提升年”活动要求为目标,围绕教研室工作的总体部署,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提高”的工作策略,加强课程改革理念与行为的统一,促进我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的优质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教材研究有突破。品德与生活方面,主要完成一年级品生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研究工作,积累相关资料。品德与社会方面,完成高年级史地内容的研究整理工作。

2、教师素质有发展。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科教师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发现并培养一批年轻骨干教师。

3、教学质量有提高。通过工作,促使薄弱学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使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师研究水平逐步提升。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继续做好教材研究工作,奠定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

正确、准确使用教材是扎实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本年度重点进行一年级品生教材的解读工作,把教材按内容重点进行分类,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提出各主题单元目标,每专题至少由三名教师进行课堂呈现,并将优秀教学方案整理成册,品德与社会主要完成五六年级历史地理内容的整理工作,逐步完善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

2、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有效课堂的构建。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做好中心组建设工作。

市级中心组成员要坚持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中心组每月一次的集体活动。各单位也要高度重视乡镇(学校)中心组的建设情况,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提高学科教学水平。

(2)做好年青教师的培养工作。

各单位以各种活动为契机,结合日常听课调研活动,发掘优秀青年教师,并提供舞台给予锻炼的机会,使其尽快成长,不断壮大中心组的队伍。

(3)做好农村教师的指导培训工作。

各单位要借助网络研讨、送课下乡、调研和具体的指导,使广大农村教师得到熏陶,品德课堂教学再上新的台阶,实现优质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3、探索教研工作新模式,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性。

(1)扎实开展片区教研工作。

根据教研室整体规划,各单位以片区为单位成立片区教研组,选拔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制定片区教研活动计划,根据片区一线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比较集中的困惑或问题,确定相应的研究专题,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争取做到教学研究有序、有效开展,使每一次教研活动有价值、有意义。

(2)加强常态课课堂教学研究。

以示范和典型案例分析为基本方式,从解决问题走向经验提升,从经验走向研究,从封闭走向开放,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研究成果展示。

(3)做好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本年度计划启动“小学品生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课题研究工作,通过课题的引领与带动,促进我市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4)充分发挥网络教研优势。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教研平台,不断丰富其资源,完善其内容,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加大网络教研的宣传力度,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研工作的水平和效益。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第二中心小学)。

摘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他们探索数学规律,并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数学,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幼小的心灵从小更加热爱生活,酷爱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生活情趣。

新课程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积极主动探索数学规律,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提高灵活运用能力,同时能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理解有关概念。

根据所学习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的表述形式,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巨大价值。如在小学数学中有关“利息”的问题,学生一般理解比较困难,但通过教师情景化的表述:“小红家里有0元钱现金,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呢?”在学生想出很多办法时,教师因势利导:“选择储蓄比较安全。你们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吗?请你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在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后,很自然地理解了“利息”的概念,()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创设生活化课堂探究情境。

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景,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在学校举行的春游活动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引入活动中,设计这样的问题:在这次春游中,许多同学都想划船,这时公园里只有8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3个人在岸上等候,你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划船吗?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计算运用于生活,显示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编写生活中应用到的数学问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不仅自己列式解题,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再如,教学有关“植树问题”时,学生对有“间隔”的数学计算不是太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并提醒学生计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之,数学即生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李林。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回归生活。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05)。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一、思想品德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二、学科的系统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课,先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总之,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笔者认为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呢,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正是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展开。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应从儿童视角出发,关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提升、情感体验、自我评价、价值取向,努力使每一个儿童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发展潜力,健康成长。

一、关注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需要以儿童生活、知识经验为支撑。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当学习内容触及原有生活经验或知识结构时,学生才能在活动中积极应对、主动参与,从而建构新知,提升道德认知。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心,别伤着》一课,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曾经遭遇伤害的情形,模拟表演受伤的经历,体验遭遇意外伤害时,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了解一些常见的医药常识,模拟小伤口的处理方法。这种活动教学,教者基于儿童视角,通过看、说、演、议、评、比、做等系列活动,组织一年级小朋友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积累了学生生活经验,以往任性玩耍的错误认识得以纠正,懂得受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要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提炼生活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为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提供知识保证和能力。

二、关注儿童情感体验的深化。

愉快、积极是一种情感和态度,“它只能在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由教师引领学生,学生自主认识、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选择、自主践行。通过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实践这三个环节,教师才能使儿童真正寻找到自己愉快、积极的精神家园。活动开展不仅需要创设情境,以趣激情,以情引情,更要让学生带着丰富情感去实践,去体验”。如在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班里故事多》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感受集体对个人进步的帮助,老师让孩子把成长中的故事放进“故事口袋”,连续随机抽取学生讲故事。孩子在讲述节日活动的场景故事过程中,从活动中享受到的愉悦,积极情感被激发出来,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种下“感恩树”赠送“爱心卡”(教师把绘制的大树贴在黑板上)。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体验中丰富情感,提升情感,促进其良好道德情感生成,使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

三、关注儿童评价能力的培养。

儿童是发展的个体,也是评价的主体。由于家庭的溺爱和照顾过多,当今孩子想法幼稚,性格胆怯、任性,对人对己缺乏责任心,依赖性强。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促进其学习成就感的获得、学习热情的保持,提升儿童对自己前期活动的总结。这有助于学生思考下一次活动的目标和计划,培养和形成对学习及活动的评价能力。如二年级下册《我们长大了》一课,老师组织同学们穿戴儿时衣帽,感受身体变化;展示已经掌握的各项本领,感悟自我能力的增强;在积极参与体验活动中,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这样,孩子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过程,同时也看到和同学之间的差异,使他们学会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通过受教育者主体内部矛盾,将外界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动机或内部动力”,教师帮助儿童形成行为习惯,进而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四、关注学生价值取向的正导。

社会是多元的,儿童的生活也是多元的。社会上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正面与负面等各种现象混杂在一起,懵懂无知的儿童难免会产生错觉和误区,在孩子的学校模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会折射出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要让学生过上健康、安全、有道德的`生活,教师无疑要伺机进行价值引导。如在进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这也是爱》主题活动教学时,老师设计“生活情景再现,辨析‘爱’”的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呢?在辨析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这同样是爱,家人对我们的严格要求,目的是让我们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这更是家人对我们的爱呀!”这样,教者围绕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看法、共同分析探讨问题时,伺机引导,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模拟情境中内化道德理念,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的儿童。教学中基于儿童视角,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积极关注学生主体的生活经验、情感变化及行为习惯和自我评价等,还要关注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参与有效度如何,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等。只有这样,品德与生活课堂才能彰显生命的活力,才能让孩子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形象直观,教学内容都是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要做好《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教师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使课堂教学活动尽量多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课前准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选择活动的依据,找准教学活动开展的切入点。我们的教学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时,我把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改变,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小马虎”的动画资料。我通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一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一些不细心、不认真的不良现象,尤其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很粗心。于是,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传递悄悄话”“争做小教师”等游戏,将学生的生活与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真正结合起来。这样,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活动都是非常真实的、自然的、所有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也是学生学会生活所必需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真正实现了教学的高效实效性。

二、了解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家庭条件、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经历都存在着很大不同,由此导致他们形成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气质性格和不同的特长。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特点,依据学生的这些规律和特点来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全体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反复强调提倡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也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活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主动探究新知的意识。当然,在刚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由于没有制定小组合作讨论的规则,常常会出现教师提出讨论主题之后,有些学生为了抢答,胡乱喊叫;有些学生为了提出独特的见解,只顾着想自己的答案,而忽略了倾听别人的看法;还有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高声打断别人的发言,没有基本的礼貌可言,我曾经一度对小组讨论的可行性产生怀疑。可是,后来我还是会思考,既然新课程改革提倡这样的教学模式,它就一定有其独特的优势。我教的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但是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出现场面混乱的情况也属正常。同时,小学生又特别信任自己的教师,并且乐于模仿教师。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角色互换”的活动。一上课,我就坐到了学生中间,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但是这一次我要当学生,所以我想请同学们来当教师,大家先来看看我们小组是怎样讨论学习的,然后大家再来说说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随后,结合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我和就近的小组一起开始进行话题的讨论,其他学生都非常好奇,觉得非常新鲜,于是,他们开始认真地观察我们的举止和倾听发言。当我们讨论完成之后,很多“教师”都纷纷举起了手,他们发现的事情可多了:你们小组讨论之前,先规定好了大家发言的先后顺序;一个同学发言的`时候,其他学生都必须认真听;一个学生讲完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其他学生才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有的同学说得好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在夸奖他;有的学生接受了其他学生的帮助之后会主动有礼貌地说谢谢,别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可是他们观察得非常认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把小组讨论的要点都挖掘了出来。这个时候,我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的这些发现:“同学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希望同学在以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你们也可以像这个组的同学一样,甚至比我们更优秀,好不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总是会抓住适当的机会进行强化,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发展每一个学生,让教学活动走出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学效果又可以真实地体现在生活当中。要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真正地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懂礼貌,是否能够通过学习真正地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起积极主动的探索意识。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只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还可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通过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加强跟家长的沟通,由学校活动延伸到家庭、社区和学生其他生活空间,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程为学生的成长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本学期开始,我承担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努力做到:

一、加强理论学习,为课前备课与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抓好教学,理论学习是关键,我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我深知备课不但要备学生,更要备教材、备教法,并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经验出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课,认真预设教学,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更懂得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十分注重对教材情境创设的创造性改编,对课堂教学练习的重组和创新,使得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生命意义,力争课堂40分钟的教学质量。

二、读透教材,严抓教学,力争课堂的有序、有趣、有效。

第三册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现象、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作为教师,我首先是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态度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远离权威性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导、带的重要作用,努力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最终实现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有成效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注重思考、总结,这对于今后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穿衣服的学问》是广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纵观我们现在的生活现状,大多数幼童生活的自理能力较差,存在着依赖思想,特别是衣服的选择、搭配,基本上都由家长包办。同此可见,我们很有必要与孩子们一起探讨穿衣服的学问。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入手。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能否激活课堂活力显得极为重要;其次,本课题材来源于生活,我便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又把所学内容放回到生活中去。与孩子们一同学完《穿衣服的学问》一课后,我真是收获不少!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一开篇,就利用悠扬的背景音乐、色彩明丽的图片明确地告诉学生——冬天要到了。孩子们通过回忆在生活中的一些认识,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同时,通过小品表演再现生活内容,学生看后,进行热烈地讨论,无形中也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和生活是融会贯通的,在生活中可以学习,课堂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

此外,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我恰当地运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生活为载体,把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在教学中,我非常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资源。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设计颜色搭配合理的服装以及让旧衣换新貌,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怎样穿衣服才最美的生活常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让学生学会了节约,一物多用。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举办的“谁的衣着最美丽”评比会非常地成功。活动中,学生各自发挥想象力,利用自身的特长,大胆地展示自己选配的美丽的服装,一个个学生俨然一位位魅力十足的小模特,他们的精彩表演把课堂学习推向了高潮。通过欣赏模特的展示活动,学生从中也感悟到怎样着衣才是最美的,进而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件

又一个愉快的暑假来到了。这段宝贵的时间,我不能白白浪费。我不但要玩好,还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为了使自己这个暑假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特制定以下生活及学习计划:

1、每天半天玩耍,半天学习。玩耍时要十分注意安全。要把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认真完成。

2、要把妈妈给我在外面报的作文班、小记者班、奥数班、书法班(行书)的课上完,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的暑假生活计划2015我的`暑假生活计划。

3、至少看一本有意义的书籍,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读后感。

4、按照学校的要求,练好口琴。

6、和爸爸、妈妈去趟延安,看看黄帝陵、宝塔山、枣园、杨家岭和延安革命纪念馆,接受延安精神教育。顺路再看一看黄河壶口瀑布、瓦子街烈士陵园。回来后写一篇《我心中的延安》的作文;办一期题为《延安精神永留传》的小报。

7、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两场电影;去大雁塔广场欣赏一下我们西安最大的音乐喷泉。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件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课题:生活处处有规则。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一些安全标志和设施,知道他们的用处。

2、以交通安全为主线向学生渗透安全教育,让学生知道注意安全是热爱生命的表现。

3、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懂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的意义。

【教学难点】怎样注意安全,防止受伤害。

【教学准备】电脑、。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

规则和每个人相连,它就在我们身边。大家都自觉遵守规则,会使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秩序,并带来健康、安全和快乐。

今天,老师和同学一块来学习第4课《生活处处有规则》。(点击,出示课题)。

二、学文明理。

1、认识一些交通安全标志和安全设施的名称,说说他们的用处。

(1)学生出示标志牌。

(2)老师补充(老师这里还有一些交通标志设施图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吧!)。

(3)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交通安全标志及设施,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考考你们看谁能够记住这些交通安全标志。(我在路上)。

(4)司机在开车的同时还要时刻注意一些安全标志看来也不轻松呀!下面我们就坐下来听首《拍手歌》吧。

2、看视频想问题。

承上启下:有了这些交通标志和设施可以保证人们的.通行便利和安全,是不是有了它们就平安无事呢?请同学们看屏幕,想想故事中谁发生了什么事?(点击,出示故事画面)。

3、分组讨论,出示讨论思考题:

(1)小明错在哪儿?

(2)不注意交通安全产生什么后果?

4、小结: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那么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仅影响学习生活,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许多麻烦。为了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我们就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时刻注意交通安全。

三、导行辨析。

1、辩一辩:他们这样做安全吗?为什么?请你告诉他该怎样做。(点击)。

2、演一演:看画面内容,表演场景。

看到翻越护栏的叔叔,你想对他说什么?(点击)。

3、小结:生活中我们除了要注意交通安全以外还有很多安全标志及设施是需要我们大家注意的。

4、出示,说说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总结评价。

全文总结:在课的最后老师想送同学们两句话希望我们同学牢记生活中的规则,认真的去遵守它。

六、课后活动。

1、设计交通安全卡。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

帮助学生认识早上起床后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立行为和卫生习惯,引导他们养成初步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1.星期天不能睡得太晚。

2.起床后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3.生活自理小训练。

1.星期天,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1.说一说,周末早上自己几点起床?

2.听故事《我的第一次晨练》。

3.议一议:按时起床有什么好处?

4.唱一唱有关早晨的歌。

5.。

1.听录音《房间的诉说》

2.说一说,你喜欢这样的房间吗?谁帮你收拾房间?

3.动手,对挂图上的图片进行重新粘贴、摆放。

4.画一画自己的房间。

5.说一说怎样保持自己房间的整洁。

1.同桌交流,每天自己起床后都要做哪些事?

2.健康小顾问介绍保护牙齿的知识。

3.看龋齿形成过程图片。

4.写一写:起床后的安排。

5.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穿衣、叠衣、书包比赛。

9太阳公公对我笑

按时起床

房间

生活自理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活动后,绝大部分同学对星期天的生活有初步的合理的安排,能认识到凌乱房间不美观、不卫生,了解早上起床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学会了简单的生活自理。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家长的配合,特别对于独生子女不能纵容,要督促孩子按时起床,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房间,收拾书包,自己能干的事情自己干。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件

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人一生的成长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学校教学中担当了小学一二年级品德教学的职责。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小学品德课件,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教学目标:

1、熟悉老师和同学。

2、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

3、表现对老师与同学的喜爱,锻炼口头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与人交际的基本技能以及自我介绍时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学生在家中由父母指导自己制作“小名片”,将姓名、住址、电话、爱好等写在上面,可以用笔画,也可以用电脑制作,但是前提是必须自己亲手制作。

2、在家中准备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上课时进行展示。

3、自己制作的作品。

4、准备上课自我介绍的内容。

教学器材:

录音机、实物投影机,《找朋友》、《我们都是好朋友》等歌曲。教学课件:学校老师照片投影片,任课教师小时的照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用小兔贝贝为主题人物放投影,背景音乐为《你的名字叫什么》,学生根据音乐演唱歌曲并按歌曲内容说出自己的名字,进行边表演边唱。

二、熟悉本校的老师。播放投影片,让学生说出每一张投影片中的老师的姓氏以及所任学科,学生不知道的老师介绍。(不用将学校所有老师的照片都让学生进行辨认,可以先让他们辨认任课老师或与他们接触的老师。)。

三、做《找朋友》的游戏。(这是贯穿本节课始终的一条线)。

1、任课老师做自我介绍。(用自己的照片)并进行才艺展示。(这是为学生自我介绍和自我展示起到示范作用,介绍时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主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爱好。)。

2、由老师第一个进行“找朋友”,找到的“朋友”再进行自我介绍和自我展示。依次往下顺延。(学生在自我介绍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胆怯、害羞的表现,教师要多加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自我展示,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颁发“小兔贝贝奖章”引导其他同学也应给展示的同学一些鼓励,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3、由于学生单独做自我介绍,如果每个学生都做介绍,一节课的时间肯定不够用,可以用其他时间再进行介绍。

四、最后用《我们都是好朋友》作为本节课的结束,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交换自己制作的“小名片”,而后,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总结,大家同唱歌曲结束本节课的内容。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

1、通过各种途径,理解“集体”的概念。

2、设计好采访学校有关部门及教师时的问题。

3、准备采访所需的工具,如照相机、录音机等。

4、搜集、整理采访时获得的各种图文资料,供活动交流时使用。

5、回忆自己以前为班级做的事及今后准备为班级做的事,并形成书面文字。

1、了解学生所要采访的教师与学校部门。

2、为学生理解“集体”的概念提供观察场所。

3、邀请班主任参与教学活动,介绍班集体及其成员的进步。

4、与摄像教师取得联系。

5、准备若干个小信封。

〖本课题教学目标〗。

1、理解“集体”“班集体”“班集体的一员”这三个概念的含义,明白只有具有共同目标的团体才能称之为集体。

2、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要建立一个和谐民主、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需要每个成员尽心尽责,班级建设人人有责。

3、进一步了解班集体和集体中的成员,树立更好地为班集体建设服务的意识。

4、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课前准备,调查搜集。

2、交流展示,增进了解。

3、出谋划策,改善面貌。

4、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5、拓展活动,热爱集体。

〖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调查搜集。

1、开展“我是一名调查员”的活动。

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开展调查与统计活动,将看到并认为是符合“集体”这一概念的行为记录下来,填入表内。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居委会、部队等地点进行调查;摄像教师选取几个学生调查记录的情景拍摄下来,用于课堂教学。

2、开展“我是一名小记者”的活动。

第一小组:采访学校大队辅导员,调查所在班集体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的情况。围绕“我们班这几年来参加了学校的哪些活动、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您有什么看法、给我们今后的活动提点建议”等问题展开访问并做记录。学生搜集了有关资料或录音,准备在课堂上做展示。

第二小组:采访学校教导处的老师或校长,调查所在班集体的学习状况,围绕“我班历年来的学习状况怎样、有哪些进步、请给我们今后的学习提一些要求”等问题展开访问并做记录,也可以拍摄、录音等。

第三小组:分散采访,学生自由采访任课教师(班主任除外),重点询问班级某些成员上这门课的情况,如学习、纪律、能力等。

3、开展“我是一名小作家”的活动。

每人回忆以前为班级做过的事情,选择其中令自己难忘的、典型的、有纪念意义的事例,写成书面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今后准备为班集体做哪些事。教师要提醒学生尽量想得周到一些,想到的事情应该是力所能及的,不要好高骛远。

(二)交流展示,增进了解。

1、讨论交流。

讨论主题:什么是集体。

(1)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在这个集体中已经相处两年多了,可是你们知道什么是集体吗?课前老师带领大家来到了繁华的闹市口和部队等地方,让你们自己通过调查,认识“集体”这个词的含义,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你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小组对“集体”这个词的理解。

(在充分肯定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

(2)播放拍摄的录像。

(学生对比单个行人的行走和集体的锻炼,强化对“集体”概念的认识。)。

师:你们总结得真好!有着相同的锻炼身体目标的一群人就组成了一个集体。但是一个人在街上走,我们就不能说他是集体。

(3)帮助学生理解“班集体”“班集体中的一员”。

师:请你们根据老师刚才的总结,说一说什么是“班集体”和“班集体中的一员”。

(在理解“班集体”这个概念时,要充分引导学生说完整,要说出班集体是由学生组成的,是有着共同的学习和成长目标的集体。)。

(4)教师小结。

师:是的,正是由于我们大家有着好好学习、茁壮成长的共同目标,所以我们才组成了这个温馨和睦、团结向上的集体三年级(6)班。集体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团结温暖的集体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反之,则不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每个同学都是班集体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使我们的班集体越来越好。

师:在我们的班集体中,同学们已经共同生活了两年多了,大家对我们班集体的每个同学已经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你们是否留意过这几年班集体的点滴变化呢?是否感觉到了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课前,同学们已经较全面地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现在,就让我们敞开心扉,一起来说一说吧!

2、开展“我是一名小记者”的汇报交流活动。

师:汇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由各组的组员来汇报,也可以由各组的组长做总结汇报,还可以把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做展示。

(1)第一小组汇报。

组员相继上台把自己的采访内容进行了汇报,还出示了班级获得的奖状、证书、书法作品、各项比赛的名次等。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荣誉有的是通过几个同学的努力为班级争取的,有的是许多同学共同努力得来的,也有的是一个人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才得来的,他们都是我们班集体中的一员。我们三(2)班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活动中认识班集体的进步与变化,树立集体荣誉感。)。

(2)第二小组汇报。

播放录音,出示相关的照片,进行汇报。

生:通过对教导处老师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咱们班在取得若干学习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希望我们每个人都重视每次的考试与作业,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另外,老师希望我们牢记“集体荣,我荣;集体衰,我耻”这句话。

(学生同时了解班级的优点和缺点,便于他们认清现状,自我反思,并进行改正。)。

(3)第三小组汇报。

出示不同质量的作业本、图画,及老师的评语,播放录音,进行汇报。第三小组的学生采访了众多的任课教师,教师对许多学生既肯定了优点,又提出了希望,希望学生能继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树立为班级争光的信心和决心,使班集体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3、与班主任老师交流。

师:咱们班的点滴变化和同学们的进步,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最清楚。今天,我特意把他请来,你们可以围绕着班集体及其成员的问题来问问他。

(班主任老师很热情地解答了学生的问题。)。

(我在课前了解到班主任老师手里有这样的资料,于是把她请进课堂。班主任老师所讲的事例真实、可信,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学生和教师一起回顾过去,激动、兴奋和骄傲等情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对班级和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学生和教师共同融入了回顾成长历程的氛围中。)。

师:刚才我们从许多老师那儿了解到我们班集体的情况,现在我们来夸一夸我们的班集体,夸一夸我们班的同学。

(三)出谋划策,改善面貌。

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集体是最棒、最出色的,但这需要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为集体出谋划策,我们的班集体才会变得更好。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为我们的班集体献计献策,并把它记在我们班的工作簿上。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几条符合班级情况的意见,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帮助他们明确了今后班集体努力的方向。)。

(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师:同学们为我们的班集体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相信大家只要照着去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个班集体将会更加出色。

我们生活在一起已经两年多了,大家回忆一下,你为这个集体贡献过哪些力量,做过哪些事呢?当你的个人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是如何做的?请选择一些令你特别难忘的事情告诉同学们。

(教师要提醒学生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全班汇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肯定做得好的行为。)。

师:听了你们的讲述,我很感动。在这里,我要代表全班同学对曾经为班集体做出过贡献的同学说一声“谢谢”,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地为这个集体服务。同学们,今后你们还打算为集体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请你们把自己打算做的事,悄悄地写在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信纸上,在信纸上写清姓名,然后装在信封里交给我。当你们的诺言成为你们一贯的行为时,我们再把它公布出来。为了我们的班集体取得更多的进步和成绩,请同学们一齐努力、加油吧!

(该环节不公开学生的诺言,而是设置了一个小悬念,这种新颖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五)教师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活动,同学们认识了自己与班集体的关系,也进一步了解了班集体及其成员。你们比以前更清楚地懂得了应该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了自己应该为集体做些什么,如何使集体进步得更快。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应该以“集体荣,我荣;集体衰,我耻”的态度时时提醒自己,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拓展活动,热爱集体。

1、寻找适当的机会,对已经把诺言转化为行动的学生进行表扬,并量化打分,给予鼓励;对那些敢于同破坏集体利益的行为作斗争的学生也要给予表扬。

2、建议班主任老师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在全班开展一个“夸夸我们的班集体”的主题班会,把每位学生写的感想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向全班做展示。用历年来集体所取得的各项成绩、照片、图片、奖状、奖杯布置会场,布置一个“荣誉角”,在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中开展一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