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总结>王阳明心得结合工作总结(通用8篇)

王阳明心得结合工作总结(通用8篇)

作者:文轩 王阳明心得结合工作总结(通用8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阳明心得结合工作总结篇一

墨水把天空染成了阴暗的颜色,而在层云覆盖下的天空,竟透不出一丝光亮。

我的心也被天空所感染,心中因为最近学习上出问题早就变得压抑,只好外出散心。

不久,我被路边一处别样的风景所吸引,几棵翠竹,一张石桌,两张石凳,我便坐在石凳上静静地看着竹。

伴随着一阵清风吹来,我鼻中嗅出了竹香,脑中浮现了一个人影——王阳明。

刚到龙场时,他也是十分的烦恼,那里到处弥漫着有毒气体,有凶猛的野兽,还有极难相处的土著人,可自己却只能住在一个潮湿的山洞,几个同伴也因水土不服而生病。

他却在这十分困难之时,想着如何改变,熬草药,解毒气,造石门,防野兽,传心学与土著人。

竹,外表挺拔,而内心却也具有不一般的品格,从不弯曲生长是它的信念。

一切困难在他的坚持下逐渐迎刃而解,此时他在我的心中就像一棵竹子,内心坚韧,突破所有困难,而在龙场得到了自己极高成就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误也”。在龙场作《瘗旅文》和《象祠记》。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王阳明在困境中遇到的种种不仅没有气馁,还不断修心悟道,向我们展示了面对困境他的作为。

竹子的坚韧是内心的`坚韧像良知。是外表的坚韧为他所作的一切不放弃。

之所以后人能给予王阳明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王阳明他不仅有良知,并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如龙场悟道。

我想看到王阳明便像看到了竹子,就像能嗅到竹香味,王阳明是竹,竹亦是他,他身上的品格是竹的品格,他身上的清香是竹的清香。

想到这王阳明似是出现在另外一张石凳上对我说:“你的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说是非,那也不是知行合一。

此时光破云层,那光不仅照亮了天地,更照亮了我的心,向我指引“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结合工作总结篇二

1.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5. 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6.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7.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8. 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9. 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0. 圣人必可学而至。

11.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12. 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13.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4. 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15.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6. 知善知恶是良知。

17.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8.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19. 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20.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

21.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3.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24. 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25.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26.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

27. 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28. 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29. 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30.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31.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2.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3.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5.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7.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8.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9.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40.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1.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2.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43.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4.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6.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4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9.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50.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王阳明心得结合工作总结篇三

喝断禅机心、龙场悟道都写得很详细,能对阳明先生一生有个大概了解,他娶了六个老婆这在当年明月的书中是没有看到的。有几个片断印象深刻。

其一就是康海救李梦阳那一段。书中写道,一代名士风范,救人于危难之际,却不幸跌入了奸党的泥坑中。这种事听起来可笑,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但却勾勒出了人类社会的相处之难,勾勒出了人性的微妙与变幻。如果你做一个坏人,杀十人而饶过一人,那么残存的人就会对你感恩戴德,千恩万谢。如果你做一个好人,救一个人却没有能力救十个人,那么你救得这个人就嫌你没有尽心尽力,救人救到底。康海就是陷入了这个人性险恶的泥潭之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其二就是王阳明逃脱虎口一节。作者说,人与老虎之间能够达成如此默契的合作,这表明了老虎是有人性的,同时也表明了人是有兽性的。而王守仁显然是知道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兽性未脱。正因为人性的黑恶一面,比之于兽性更不堪,所以人类社会才会有如此之多的苦难,同样的,正因为人性中的光明一面,已经接近了佛家的圣灵,所以人类才演绎出了绚丽无比的文明。

王阳明厉害之处: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

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1)学术:精通儒/道/释,创立心学,致良知,让自己名垂青史;

2)事功:赣南剿匪,平定宁王叛乱,断藤峡剿匪;用兵如神。

3)为人:身在官场,最后能全身而退;

为什么王阳明这么厉害?

1)坚定的信念:圣人可学而至也;

3)生死考验,激发潜能:反对刘瑾被追杀,假装跳江;山神庙遇虎,

机智逃脱;贵州龙场,蛮荒之地;

4)深厚积淀: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深厚,父亲更是状元郎。

王阳明心得结合工作总结篇四

3、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5、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王阳明

6、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阳明

9、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10、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阳明

1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1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阳明

13、“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

14、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王阳明

17、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阳明

23、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24、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王阳明

25、“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王阳明

27、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28、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

29、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32、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

33、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阳明

35、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

37、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41、圣人处此更有何通?——王阳明

44、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47、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48、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王阳明

王阳明心得结合工作总结篇五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的哲学著作有:《答顾东桥书》、《传习录》、《答友人问》、《大学问》、《语录》;诗歌有《立春》、《观傀儡次韵》、《舟山除夕》;散文有《瘗旅文》、《与毛宪副》;散曲《归隐》;作品集有《王文成公全书》亦称《阳明全集》等。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译文】读书写文章怎么能累人呢?是人自己被读书作文的得失观念所拖累了。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译文】你没看着这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静。当你来看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的颜色和你看的同一时刻明白起来。因此知道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译文】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息为本体。口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感应的是与非为本体。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译文】初始之心的明亮,皎洁的就像白天的太阳,没有犯了错误而自己不知道的,但是令人担心的是不能改正错误。一念之间改正了错误,当时就获得了初始之心。一个人谁能不犯错误?改正错误是可贵的。

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

【译文】古人留下的学问,是切切实实对自己有好处的,不只是用于讲学谈论。

时习之要,只是谨独。

【译文】孔子“学而时习之”中“时习”的要领,只是独处时要谨慎小心。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倍。

【译文】人在官场中修行,和隐居山林修行相比,功夫难上十倍。

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万古一日。

【译文】这颗心的良知,显著、明显地挂在那里不曾晦暗过,万古以来就像那个不变的太阳。

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译文】做学问的根本在于立志,志向一旦立定那么做学问的功夫已经成功一半了。

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

【译文】恶念,是后天形成的习气;善念,是先天的本性。

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译文】繁华过眼只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只有一根线那么长。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译文】山中不要说没有好东西供你享用,这里的明月和清风是不用花钱买的。

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

【译文】万般真理我自己本身就具足,《六经》原来只是求得真理的阶梯。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译文】问问您什么事情让您每日心神不定?原来是在烦恼场中错用了功夫。不要说圣人之门没有口诀,“良知”两个字就是修行参证的秘诀。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译文】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就按这个修行看起来很玄妙。把这个方法说给世人听却没有人相信,反而从身体之外寻觅神仙。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译文】君子做学问是用来明心见性的。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译文】立志成为圣人,就能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能成为贤人。

人言不如自悔之真。

【译文】别人说的不如自己悔悟获得的真切。

君子小人之分,只是能诚意与不能诚意。

【译文】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在于能否诚心诚意。

王阳明心得结合工作总结篇六

正在这时,王阳明派特使来问池仲容,说王大人对你很好,你至少该投桃报李吧?这都快要过年了,不去南安府拜见一下王大人吗?你光说降,光说降,这个降的过程可有点漫长。你这么久都不去拜见一下王大人,合适吗?池仲容想想也对,但是万一王阳明使诈,自已此去可就是入了虎穴龙潭了。

这个时候,池仲容匪性的一面体现出来了。想来想去,池仲容一身是胆,心里说我就去看看,王阳明他能拿我怎么样?实在不行我调头就走。池仲容精选了九十三个兄弟。这些人都是池仲容手下功夫最好的,可以飞檐走壁,以一挡百,功夫也相当于特种兵。于是,池仲容就带着这九十三个兄弟,来到了南安府。

到了南安之后,王阳明正在衙门里等着池仲容。池仲容也不去衙门,先去校场。听说王阳明已经让士兵都休息了,真的还是假的?要去校场看一看。校场里果然看不到兵。池仲容还不放心,又去了市场,看看老百姓的生活面貌,就知道是不是暗中在整军备战。结果一看,老百姓都在准备过年了,一副升平景象。但池仲容依然不放心,又偷偷花钱到狱中看看卢珂到底是不是关在狱中。一看,果然卢珂确实关在狱中。这样一来,池仲容彻底放心了,才到府衙来拜见王阳明。

到了府衙,自己还不进去,让手下先去通报。结果手下刚进去,就被骂出来了,把王大人的话也带出来了。王阳明说,池仲容你进了南安城不先来见我,结果先去校场,又去市场,再去监狱,到底是安的什么心?披头就一番质问。

这一下,就体现出王阳明的大智慧了。其实他对池仲容的动向早已了如指掌,但这时候他要不说出来,就显得他太老谋深算了。池仲容也不相信他进了南安城,自己的动向没有人报告给王阳明。但是王阳明直截了当说出来了。池仲容这种多疑的性格,越是直面他,他越惊慌。

池仲容满头大汗,赶快疾步趋进府中,一头跪下来,然后承认错误,向王阳明连声道歉。王阳明上前扶起池仲容,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回头是岸。你不愧是当世英雄,明辨是非,知道哪一个选择才是对的,我是真心招降你的。

后人评说这一段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王阳明使诈,就是要把池仲容骗来宰了他。事实上,王阳明好好招待池仲容,安排的住宿都是最好的地方。读书笔记。一切接待工作,王阳明都安排得非常细致,非常好,以致让池仲容渐渐缓下心来。王阳明还经常陪着他在南安城中看看百姓的生活百态。当时快要过年了,南安城中要办灯会,也是庆祝剿匪成功。王阳明就陪着池仲容一起去看。

在与池仲容相处的这一段日子里,王阳明发现池仲容目光游移,心思不定,很难彻底感化,这才下了狠心要灭掉池仲容。

到了快过年的前几天,池仲容说,我也来了好几天了,跟大人相处甚欢,但我那帮兄弟在家里头不知道我的消息,我正在准备整编他们一起向大人投降,还得回去做做工作。王阳明笑笑说,这个说得也有道理,但是离过年不过六七天,你现在赶回去,六七天也赶不回山寨,索性过了年再回去吧。我们好好聚一聚。池仲安也劝哥哥,你都已经来了,王大人又对你这么好,你就留下来过个年再走。池仲容犹豫一下,就留了下来。

池仲容这时对王阳明戒心大概已经放下来,但那九十三个兄弟还是与他寸步不离,到哪儿都跟着。一直到了春节,吃过年夜饭,过了子夜,到了大年初一要给赏钱啊。王阳明说,你的这帮兄弟各有赏钱,来的都是客,就得给啊。不过不能这么多人去领吧,每五个、每五个出去领赏钱。然后池仲容的手下就五个、五个一拨出去领赏钱。九十三个人,一拨一拨一拨,到最后都被干掉了,只剩一个池仲容。

池仲容等了半天,没一个兄弟回来,傻眼了。这时候王阳明脸一沉,问池仲容到底是真降还是假降?池仲容噗通一声就跪下了,我真降,我直降。但这个时侯,王阳明历数池仲容派池仲安以及手下做的各种坏事,说池仲容是数十年巨匪、巨寇,为祸一方。我为一方百姓,与你交流数日,但看你首鼠两端,游移不定,实不能留啊。这就是王阳明的果断,为一方百姓,为整个社稷考虑,最后杀掉了池仲容。

这边在南安府杀掉池仲容,另一边所有的官军早已秘密潜行夜伏,找到池仲容老巢,总攻浰头寨,一举歼灭了池仲容这股土匪。

池仲容被灭之后,四省剿匪就大获成功了。此时距王阳明就任南赣巡抚不过一年零三个月。四省之间密密麻麻数百股土匪,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全被王阳明荡平。数十年来,从来没有人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彻底剿灭匪患。王阳明各种奇招无所不用其极,手段简直神出鬼没。他招卢、灭谢、疑池,足见其对人性洞见之深,每个人的欲望、每个人的情绪、每个人的习性都把握得非常透彻。王阳明把人把握住了,也就把整个事把握住了,也就把整个局面控制住了,这就是控局之法的大智慧。

王阳明心得结合工作总结篇七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终身理想,不断的追问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驱动力。

老王这前半生虽然很想做圣贤,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兜兜转转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军事、修仙等等。对于当下推崇的程朱理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只能自己钻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王阳明心得结合工作总结篇八

王阳明所言“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指出圣人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可以为我所用。

偶像崇拜自古有之,偶像的含义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就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而言,更多的是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这种象征物,既可以是塑造成形的佛像,也可以是活生生的人物。就其本质而言,偶像具有供人仿效、提供精神力量的积极作用。然而,它也可能导致崇拜者自主意识的迷失。

我们崇拜偶像是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从而完善自我。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来自外界的考验越严苛,我们进步的空间就越大。只有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才能在千般折磨、万般痛苦之后“立地成佛”。被视为偶像之人,他们以自身的成就为世人树立了榜样,并非要压倒众人而独占鳌头,更希望的是后继之人大胆超越,有所创新。若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模仿他人,将永远活在偶像的阴影中不得解脱。这样的人只剩躯壳,而埋没了一颗自由跳动的心。尤其是那些已逝的偶像,生前的丰功伟绩载于青史,更容易令人陷入其阴影之中而无法自拔。

因此,对于心中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借鉴其思想,而不应迷信其僵硬的躯体。盲目的偶像崇拜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有所选择、取其精华的偶像崇拜,才能铺平成功的人生之路,激发出于后世有益的人生智慧。

诚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几位令自己无比佩服、无比崇拜的偶像。在树立人生志向的时候,多以偶像为目标,为人处世以偶像的作风为参照。这就容易忽略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忘记了偶像所具备的不一定都适合自己,强行模仿只会适得其反。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件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他崇拜朱熹,认真钻研朱子学说的同时,还仿照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格竹”,没有悟出万物的道理,反而落得一身病痛。这次体验,让王阳明对朱子学说产生了疑惑,为他走上自己的学术探索之路打下了基础。

王阳明讲“立志贵专一”,前提便是“于始生时删其繁枝”,“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因此,对于偶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欣赏、借鉴,以其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发前进的斗志,实现智慧的解脱。绝不能过分地崇拜偶像,使自己的思想、行动以及丰富的创造力受到束缚,最终成为偶像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