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热门24篇)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热门24篇)

作者:紫衣梦

范文范本是一种全面展示写作技巧的工具,通过分析范文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的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论文

摘要:为解决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兴趣不浓、对学习内容理解不透和授课效果不好等问题,从课程的特点及其在专业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出发,提出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成绩考核方式的具体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与选型;建筑结构;教学改革;建筑学。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是为建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原理和结构形式的概念及选择。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结构知识,具备一定的解决结构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所涉及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与实际工作关系密切,因此,教学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意义重大。结构专业水平体现在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对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上。在教学方法上,单纯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效果很差。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在讲授的同时增加了课堂提问、学生实例讲评、大作业等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特点。

(一)题目大,涉及的内容宽泛。

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形式和规模上与学生以前接触的问题不同。在数学、物理或力学等课程中,每一部分知识点都有对应的练习题,学生可以通过练习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中,题目往往很大,即使将题目限定在一定范围,学生在完成小范围知识点的练习时,仍难以理解与其关联的整个过程。例如,混凝土的构件设计,小范围内容的练习题是给定构件的内力、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等条件,求解钢筋面积。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并不理解内力、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如何得来。而内力的求解过程包括荷载汇集、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是一个大的过程,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选择等问题也涉及规范、构造及经验等诸多因素。在小范围的练习中难以对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的掌握。题目大,内容宽泛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讲授显得枯燥乏味,如果一部分内容没学好,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二)内容难度较大,在有限学时内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

构件设计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懂,讲得太浅学生有可能理解不透,听不下去;讲得太深学时不允许,对于建筑学的学生也没有必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只能选择概要式地讲解,这样会造成学生似懂非懂,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深度很重要。

(三)内容范围广,在短学时内难以掌握到一定的宽度。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涵盖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的构件设计、结构选型、大跨度设计、结构抗震等内容,是多门课程的组合应用,内容范围非常广,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全面掌握。

(四)内容涉及相关课程和相关专业,在有限学时内达到技能培养的难度较大。

结构设计从方案到结构选型、结构布置、荷载汇集、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截面设计及施工图绘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步骤繁杂、涉及面广。解决这一题目涉及建筑使用要求、力学知识、结构构件设计、结构设计理论及众多设计规范。对学生来说,难以全部理解,弄清各步骤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结构设计能力的培养难度很大。

二、改革措施。

针对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的上述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加实例介绍、强化实用训练,改进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措施,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运用结构知识的能力。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建筑结构与选型涵盖的内容多,在有限的学时内,必须区分轻重和深浅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并不会直接参与结构设计,但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会有密切配合,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之间有很大的影响,掌握结构知识对于建筑学学生有很大帮助。基于此再次调整和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定位。

1.有主有次。

在有限的学时内主要的内容多讲,次要的内容少讲。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结构设计原理次之。对于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掌握,对基本设计方法应有一定了解,但不需要达到结构设计的深度。在教学过程中对与建筑学联系不多的结构内容作简单介绍或不讲,对建筑设计能够产生影响的结构知识重点介绍。对概述、构造知识、结构布置力求掌握,对结构设计过程做到了解,而对于截面设计理论则省略不讲。例如,构件截面尺寸的确定问题,在设计过程中虽然由结构专业来完成,但是该问题对建筑设计甚至方案设计有影响,因此选择重点介绍,从“构件设计的构造要求”到“截面尺寸初步确定的方法”,全面讲解截面尺寸的确定过程和影响因素。再如,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内容多,难度大,而建筑学的学生只需作简单了解。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只需介绍查表法如何利用《混凝土结构设计手册》做截面设计,内容简练,方法简单实用。

2.把握内容的整体性。

把握内容的整体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材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入手,因此例题和练习题都是在一个小的范围内,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入门,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小范围的例题和练习题不能让学生对整个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内容的繁杂与学时的限制使得教学的系统性不强,为此,采取以下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讲好概述部分。概述是对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知识体系的全面概括,从全局入手介绍了课程的作用、地位和基本概念,讲好概述能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在概述中,从建筑设计过程、阶段、专业配合的介绍中阐明建筑与结构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向。

(2)强调对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构件设计原理、公式推导则作简单了解。强调实用性,重点介绍构件设计的程序、基本方法、实用设计方法并辅以贴近实际的练习。注重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配合能力的培养,将荷载汇集、内力计算及截面设计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设计过程的理解。

(3)从构造的特点入手讲解结构形式,用力学的方法理解结构形式。重点介绍结构形式的概念、特点、选型条件及结构布置原理,并在实例及练习中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的结构意识,加大内容的横向联系,拓展综合运用的思路。

(4)注重将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交叉与融合,拓展内容的广度。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广泛运用力学原理、概念来指导设计,但是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与选型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将刚刚结课的建筑力学运用到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中难度较大。这当中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的差别,学生还不熟悉如何将力学的概念及方法运用到建筑结构中去。例如,在建筑力学中讲到的约束形式有铰和固定端两种,而实际的建筑有的只是接近这两种的约束形式,因此,需要将实际情况加以简化。再如,学生在建筑力学中掌握了在给定的计算简图中计算结构内力的方法,也就是说计算简图作为已知条件,但是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中需要学生将已有的设计条件加以简化,得到计算简图。针对此,在教学中设置了接近实际的练习,将不同的课程内容有效地交叉与融合,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在实例中理解设计过程。例如,混凝土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内力、材料强度等作为已知条件,而在实际设计中这些条件并非已知,需要设计者自己确定。为了让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程序、内容、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将例题和练习题的范围放在实际结构设计的环节,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实际工作状态确定练习内容。例如,给定建筑平面图,确定梁的荷载及内力并设计梁,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了解荷载汇集的方法和计算简图的确定方法,然后运用力学知识计算结构内力,掌握构件设计内容及与前面各步骤之间的联系。

(二)课堂提问。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为讲授。单纯的讲授使课程变得枯燥,改变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教师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最直接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提问中,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问题中得到新的问题。因此,将学生课堂提问的效果计入成绩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真实评价。与闭卷考试不同,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得到正确答案。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堂提问成绩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记录,收效良好。课堂提问主要安排在每次课开始,提问内容以上次课讲授内容为主。这样学生对每一次课都很重视,改变了平时不听讲,期末突击考试的现象。提问的范围也比通常的考试范围更广,可以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主动回答与被动回答相结合的方式,每次提问开始时不指定学生回答,以主动回答为主,并对主动回答的学生在计分时给予鼓励。

(三)变考试为大作业。

采用何种考核形式将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特点不适于闭卷考试,以往采用开卷考试。然而两个小时的开卷考试不可能真实全面地考核学生的能力,实际是将考试内容限定在教材的范围内抄写答题。这样造成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时按照教材答题过关的现象。这也反映出学校的能力考核方式与实际工作存在的差别。实际工作就是开卷考试,它既可以看书、查阅资料,还可以与他人探讨、请教,实际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比较大,制约因素多,可以有多种方案,答案不唯一。为此,采用接近实际工作的“大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每学期根据学生完成“大作业”的情况确定成绩。根据结构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将“大作业”划分为荷载及内力计算、构件设计、结构布置、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和大跨度结构选型。同一类型的“大作业”可以有不同的题目,例如:“楼板荷载及单向板内力计算”“悬挑雨棚荷载及内力计算”“高层框架结构选型及结构布置”“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选型及结构布置”,等等,尽量避免题目雷同。在“大作业”中,要求学生自己完成资料的查阅,荷载汇集、内力计算、构件设计、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等内容。阶段性的“大作业”可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紧迫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由于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内容具有“多、难、散”的特点,学生难以适应,进度跟不上,影响学习兴趣,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入参与其中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大作业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教学周期,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的现象。在自主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在当今时代,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格外重要。熟练操作计算机已成为如今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备技能。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此门课程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95%以上。它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既能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一些来自偏远地区或信息技术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接触计算机比较少,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有限。因此,学生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除了与教师的教学有关外,还与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有关,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当前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陈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还包括一些计算机的核心内容,比如计算机的数制与编码、数制之间的转换、ip地址、域名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繁琐,知识更新快,课本的内容更新没有跟上发展。

二、课程学习情况。

大多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仍然对计算机基础操作不熟练,比如:硬件软件安装能力差,打字速度慢,文字排版不熟练,excel操作缺乏技巧等。这都说明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训练还不够。学生都明白,计算机已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学习和办公设备,熟练计算机基础操作是毕业生必备技能之一。但在学习计算机课程当中,很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拿学分或应付等级考试拿证书,并未花更多心思练习计算机基础操作。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用讲授法,只是把老式的授课方式“黑板+粉笔”变成了现代多媒体技术“ppt+投影仪”教学。高校教师因科研项目多,教学任务重,课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同学生交流。部分教师也忽视了“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忽视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而信息化教学设计恰恰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困难。比如:学生个人差异明显,起点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个人差异又要力求学生全体发展,教学任务较为艰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更新快,教材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习体系无法及时补充完善;教学资源主要为教材文字描述,配合图片和相应教材教辅上的内容,表现形式单一,优质的教学资源较少;计算机课程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多、任务量大,没有太多时间去练习操作。改革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将课程分2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以学习计算机基础操作、计算机网络安全等基础知识为主,同时鼓励学生加强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训练,为第二个学期学习办公软件打下基础。第二学期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工具。

2.考核方式。从“理论+上机”考核,变成各个章节的综合操作。每一章节设计好题库,学生只有把每一章节要求的相关题目成功完成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才算顺利通过。考核内容应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比如员工工资表、企业产品登记表、销售表、企业ppt简介、word的字体编排等。

3.采用目标教学法。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的目标进行案例设计,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和探索,最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

四、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和信息化素养为核心的分层次教学改革思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同时,思考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操作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促使了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下大力度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分析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在,确实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已基本得到普及,但由于各地经济环境不同,中学软、硬件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导致新生入学后计算机基础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课程知识点多、实践性强与学时压缩相冲突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使用的的教学软件的版本都已经更新,内容也有一些变化,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四个部分,其中大部分知识需要学生自己通过计算机操作来进行学习。对学生而言,要在64课时(其中理论16课时,上机48课时)内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并熟于操作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

1.2课程内容没有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在公共基础课范畴内,针对全院新生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没有结合各个学院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以我院的医学美容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两个院来说,所开设的专业就有医学美容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会计、电子商务等等,各个学科之间的跨度较大,且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对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也不同,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就会导致学生上课不积极。

要培养出既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网络知识、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又能自主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在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建议从以下3个面进行教学改革。

2.1加强分级教学改革。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照原有的教学顺序进行授课,会造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差别比较大。鉴于此,在开学之初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和摸底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级,分为普通班和提升班。对于普通班学生,教学目标是快速掌握基本操作再提升加速,适当减少计算机原理知识,加大windows7文件管理和office基本操作的教学时间,提升网络应用和计算机安全方面内容的深度;对于提升班学生,教学内容应重点可放在office综合应用上,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改进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实践告诉我在进行office2010办公软件教学时,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就很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就浅入深的先设计一些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完成的小任务,最后再交由学生根据给定主题自己完成一个模块的综合任务。在word2010讲解表格时,我就设计了一个主题是“个人简历”电子表格的任务。针对本任务来说,就把表格的插入、表格编辑、文本输入、表格布局、表格美化和页面布局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学生完成个人简历的过程中,就把这些知识点和操作熟悉了一遍;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排版和美化表格,就为学生后期综合设计打好基础。在调整授课内容时若还能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日后工作所需计算机知识、以及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素材等,相信一定会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无精打采、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必定会得到改善。举例说明,针对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教授重点可放在计算机基础操作上,选取授课素材多围绕现代美容技术、美学原理、美容产品;而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教授重点则要放在office的综合运用上,选取授课素材则可以多围绕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些公司。

2.3完善考评体系。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丰富繁杂且具有较强的操作实践性,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已不太适合。在分级教学模式以及任务驱动的上机实践框架下,就需学院持续增加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上机环境;然后,必须建立和完善过程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具体来说,可以结合学生分级的情况,普通班和提升班采用符合各自教学难度的考核内容;重点是要以上机考核为主,减少理论知识考核;增加平时作业考核、专题模块考核的在期末综合成绩中的比重;增加学生平时上课出勤、学习态度、完成实验情况的分值;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公正地总体评价体系。

3、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内容更新很快的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而改革课程结构、内容的目的是使高校学生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去处理工作和学习中的日常事务,同时通过开设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但是如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不断地在教学中探索。

参考文献。

作者:梁莹单位: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论文

结合“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及我校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教学改革建议:

(1)阐明学科特点,让学生正确认识该门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强调“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讲授的自动控制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强调该门课程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前景,强调学好该门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让学生带有目的地学习该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老师在讲授该门课程时要尽量结合与我们的生活切实相关的控制系统实例进行讲解,例如: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及自动停车库控制系统等,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该门课程就有可能成为这些控制系统的设计者之一,而这些控制系统会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另外,老师还要不断介绍自动控制在工业和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让学生认识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该课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4]。

(2)多开展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同时,老师还要多与学生交流,积极融入到学生当中,多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适当的时候还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以上措施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开展互动式教学,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讨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为了增强互动教学的效果,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并让他们先自主学习再相互讨论下次课要讲授的内容。上课时每组随机抽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来讲解学习的相关内容,该组同学可进行补充讲解,其余同学和老师可向该名同学提问,然后老师根据这几名同学在讲解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纠正,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3)建议学院适当增加该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同时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

前面提到了我院该门课程的课时为40个课时左右,以至于很多重要知识点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如果建议学院将该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增加到60个课时左右,就可以多讲授一些知识点,并且可以将知识点讲解得更详细。

教学课时有限,而要讲授的内容又那么多那么难,这对于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此,学院要想办法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丰富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学院可以将老师送到外校进行培训,也可以将专家请到学院给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进行培训,培训重点包括老师的讲课技巧、板书技巧及课件的制作技巧等,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将内容丰富且难度大的知识点有效地教授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最好由教授该门课程理论课的老师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因为该老师更清楚理论知识的讲授情况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才可以充分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结合起来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验之间的联系。同时要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和老师积极进行实验教学研究,不断改进实验项目和内容,不断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逐步用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实习项目取代现今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简单验证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3结束语。

本文根据我院“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及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可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由以前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而创新的学习。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论文

单片机技术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应用范围涉及工业测控、智能仪器仪表、日用家电、个人信息终端及通信产品等领域,已成为现代电子系统中重要的智能化的核心部件之一,在全国的电子设计竞赛中被广泛应用。因此,近些年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得到各高校的重视与加强,许多文献也曾报道单片机技术教学与改革的新思想、新内容和新方法,旨在推动教学改革中坚持不懈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优秀电子专业毕业生。我院自创建以来,就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过作者和院系老师对教学实践改革的努力尝试与探索,总结出了一些简单可行的教学实践改革体系,本文将主要针对我院单片机教学与实践改革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新建议。

一、教学与实践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在单片机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常常以单片机理论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实验常安排一些像清零程序、拆字程序、排序程序等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基础实验,从而难以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再加上一些教师强调笔试的重要性,势必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将更多精力用于考试过关,而难以使理论知识得到实践和应用。例如,循环左移和右移指令的讲解,只做理论上的推导,很难加深学生的印象,若能引入适当的eda技术将这个循环左移和右移过程形象地展不出来,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2.传统教学的内容问题。由于单片机教材与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差距,教材中提到的理论与实物已经是儿年前的市场产品或者是面临淘汰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学生接触到一些过时的知识,却没有看到新的改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实验课程体系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性、启发性实验太少,没有大型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基本没有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达到提高和训练。

3.学生对实践和动手缺乏积极性。不少学生对单片机的实践性缺少认识,不主动参与实践和设计,他们宁愿将时间放在英语考试或计算机等级考试上,却对单片机技术的实践和操作缺少兴趣,因此,培养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4.学校条件和经费的限制。在我们三本学校,教学实践改革除了以上三个问题之外,还会受到其他重要客观因素的阻碍,例如,电子技术迅速发展,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费购买先进的教学器材和设备,同时也需要一些可以供教学展不的实物,再加上联系校外企业供学生实习也需要一定的活动资金,这些势必给教学实践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些客观条件在短时期内仍然很难改观。

二、教学实践改革简单可行的几点新建议。

单片机教学实践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不断作出改进,不断推陈出新,这样才可以保证教学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许多新的方法值得探索和大胆尝试,我们经过初步探索,总结出以下一些可行的新建议:。

1.培养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例如:在单片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第一堂课给学生展不单片机制作的实物,如流水灯、电子琴等,使学生对单片机的应用看得见、摸得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具体抽象内容之前,采用proteus等仿真软件将教材中的实例或实际工程案例中用到此知识点的电路进行仿真验证,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优化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选用新版的、内容丰富的优秀教材,力求做到纵观全书,抓住关键,勤于总结,将具体内容与工程实践案例相结合,对实际应用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精讲,提出一些与工程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活跃课堂氛围。在实践教学中除验证性和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外,加入课程设计环节,在具体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向学生介绍单片机应用的优秀网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当前有关单片机的新书讯、新技术和新发展,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延伸和补充课堂之外的教学内容,丰富和拓展单片机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独立进行软硬件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3.鼓励学生展不自己的成果。其实在各班的学生中,都不缺乏对单片机设计有着浓厚兴趣的同学,那么就可以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单片机的设计工作,例如以各宿舍为单位,这些同学平时接触和共同探讨的机会比较多,可以让那些敢于动手,积极表现的同学起到带头作用,然后争取到少量活动资金,建立兴趣小姐,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参与单片机技术的设计实践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上讲台展不各小组的设计成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做到教学相长。

4.请高校研究生作有趣易懂的产品设计报告。以往常有教师向院上提出应该多请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尽管学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然而许多国内专家总是忙于手头工作,或者因为路程问题,最后不能完成这一愿望,即便有的专家过来作完报告,却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学生往往反映太过深奥,或者难于理解,或者与所学知识关联不大。对此,我们可以请来高校一些发表过优秀论文的研究生,利用周末过来讲解和展不他们的设计成果,这些研究生往往非常乐意奉献自己的'论文成果,因此讲解得较为详细具体,并且可以做到浅显易懂,而本科生在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情况下都能听懂。例如,上次一个高校的研究生给学生讲解led点阵显t屏的原理和设计,学生们听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实践和动手的激情,并且把这份激情投入到以后的单片机设计和工作中去。

5.考核方式改革。通常来说,考核就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学生水平的测试,同时也是督促和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原因和动力。在单片机的教学与实践改革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注重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课堂考勤占10%,平时成绩占10%,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的评定进行量化。这种考核方式突出的特点是平时成绩比例为我院最高,同时对其考核将一半的分值设定为实验成绩,并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表现从实验态度、完成实验的情况、实践动手能力和课程设计等几方面进行量化。

单片机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对学生加强实践应用能力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并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积极性,只要努力探索和寻求新方法新思路,总可以使得单片机的教学与实践改革很好地得以进行,使学生的单片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单片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信息量大、抽象难懂的特点,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结合教学的实践与经验,探讨了“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改善现有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单片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工程课程,是我院计算机、数控、矿山机电、机电一体化等多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但是经过笔者近几个学期的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单片机课程抽象难懂、概念多、指令不易记等等。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难度很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单片机这门课程比较抽象,而且学生刚刚接触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汇编语言指令及编程等知识,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如果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讲授,学生难免会失去兴趣,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死气沉沉,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学习之初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我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主要做了以下两点:首先,给学生展示单片机广阔的应用前景,列举生活中大量单片机的.应用实例,如马路上的交通灯控制,电梯的升降控制,家用的洗衣机、冰箱、热水器和空调等的智能化控制,汽车的车身控制系统和安全保障系统等。这些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得见的实物都是由一片小小的单片机芯片控制的。抽象的教学内容与这些现实应用实例相结合,可以给学生一个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的学习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另外,一开始就应把实物和实验展示给学生。可以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拿一块单片机学习板,把简单的器件大体介绍给学生,然后做一个简单的单片机控制的实验,如流水灯、数码管静态显示等。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会在一开始就被激发出来,后面的学习也就不会觉得那么枯燥了。

2、引入“项目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单片机教学一般是将单片机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即根据课本中各章节的顺序,以单片机结构为主线,先讲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再讲指令及软件编程,最后讲单片机系统的扩展及外围器件等。这样的讲授方式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教学效果并不好。基于上述状况,我们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分组协作的形式,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完整性,即便只学了一部分知识,也可以去完成与本部分知识有关的项目。比如,在讲完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部分指令之后,可以让学生去做一个闪烁灯和跑马灯的项目;讲完定时器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秒表或者时钟的项目。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习目标明确,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及相互协作的能力,既巩固了学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应用中,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大大的改善。

3、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单片机课程信息量很大,内容抽象难懂。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将传统课堂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理论多样化、生动化,而且还可以将重难点知识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多次重复或加重强调等演示,便于学生记忆。实践表明,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丰富了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以前在做单片机实验项目时,教师通常是在上前一节理论课时,把下节实验课的内容和步骤介绍给学生(比如一段汇编程序的编制过程),但是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往往已经把上节课的内容遗忘了,因此在实验课上教师不得不对大多数学生重新指导一遍,这样既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大降低。现在我们在给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引入了教师授课系统软件,教师可以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穿插进行试验项目的讲解。教师在计算机上的每一步操作都能通过此软件显示在学生机上,老师可以边操作边给学生讲解,相当于同时给每一个学生进行辅导,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教师授课系统还能监督学生的操作过程,防止学生上机时间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单片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的教学改革也不断地面临新的改革和创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紧跟发展潮流,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国亮mcs—5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张永枫单片机应用实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詹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赵玲唐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成都:高等教育研究,2008。

基于UGNX软件的机械CAD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UGNX软件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是指设计人员借助计算机进行设计的方法。cad技术能极大地提高设计质量,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缩短设计周期,降低产品成本,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样,cad应用技术是数字化、信息化制造技术的基础,是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支撑技术。因此,通过课程改革和创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cad技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行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目前机械工程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1“机械cad应用”课程授课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的“机械cad应用”课程教学还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企业需要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检测等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备应用相关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很多学校的“机械cad应用”课程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缺少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践能力较差。同时,学校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有较大的脱节,“机械cad应用”课程一直以来首选autocad软件讲解机械制图相关的知识,学习二维操作为主,应用方向有局限。因此,如何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机械cad应用”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和与企业接轨的项目锻炼、提高动手能力是目前“机械cad应用”课程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无锡太湖学院在2010年以前,“机械cad应用”课程主要以autocad为主进行讲解,以讲解软件命令的形式,上机练习抄不同难度的图,这种教学方式勉强能够提高学生的二维制图能力,但是制图规范、机械专业知识很难结合到教学中去,这导致学生会用软件但不会机械设计。2012年以后,该校为增加学生对绘图软件cad应用的技能(二维和三维),满足大四学生毕业设计对软件使用的需要,“机械cad应用”课程除了讲autocad平面部分以外,另外安排了一半时间用ugnx软件讲解三维部分。这样虽然学生学习了两种软件,但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深入学习,导致平面和三维都会一点,但都不精。

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校从2014年开始用ugnx软件来实施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三维建模能力,还注重其应用能力的拓展。ug软件有非常完整的数字化设计模块可以兼顾二维制图要求,所以不存在不会设计二维图纸的问题。近年来企业行业设计模式也发生变化,虽然中小企业还是以二维为主,但有不少大型公司已经很少用或不用autocad,如:中航工业集团副总工程师杨伟主持创立了全新的基于完全产品数字化定义的全数字化飞机研发体系,实现了飞机完全无纸化设计、完全无纸化制造、多属性面向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数据管理、跨地域的数字化协同设计环境等,彻底变革了飞机的研发模式、流程与体系,在国内首次实现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将某新机的试制周期较歼10和美国f-22缩短了2/3。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课程教学目的,围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采用目前国际主流的高端软件作为教学和实践平台,如:caxa,ugnx,catia,pro/e,solidworks,mastcam,ansys等,使相关理论能够以直观的形式、简单的操作及完整丰富的内容展现给学生。

传统的“机械cad应用”的教学通常以灌输式的讲授为主,内容主要是用autocad完成工程制图、讲解制图规范和简单的机械零件设计举例,学生不可避免地感到枯燥。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特点,为提高本科学生各种cad应用能力,需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具体方法如下。

(1)讲课时尽量避免填鸭式的命令讲解,防止出现学生精通软件操作,但专业知识缺乏的现象。故要做到理论知识够用,突出动手操作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所有案例演示实时进行,即老师演示时,学生同步看到老师的操作步骤,这样可以实时沟通、讲解疑难问题。

(2)使用项目教学方式教学,针对不同cad应用目的,设置有特色的项目。由于在整个课程前期的教学主要目标是精通软件的各个模块,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应用模块设置对应的项目。课程中后期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所以根据产品的难易程度,设置由简到繁的主题,让学生参与项目制作过程,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对软件操作的学习比灌输式的讲授更加扎实,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学生更有成就,而且涌现了一批非常好的作品。

(3)项目实施时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首先,由于该校一个教学班一般由两个班一起上课,人数在55~65人左右,布置项目练习很难做到一人一题。其次,一般项目练习一个人独自实施很难在课堂上完成,通过分组细分任务可以保证在课堂中看到完成后的效果,这样老师可以实时给出评价并提出问题和建议。所以考虑分组进行,使用这个方法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而且还带动了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

(4)增加课外互动环节。除了课堂以外,还要重视课外时间的交流和协调。如:建立qq群、微信群,在群里布置作业,沟通问题,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等。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效率和学生团队合作的默契度。而且学生毕业后,老师还可以在群里了解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哪些cad应用相关的工作,对以后的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提供一些参考。

从《中国制造2025》的路线图中可以看到中国现在还处于工业2.x,还没达到工业3.0,与德国工业4.0的差距相当大,所以中国要在2025年之前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目标”这样的路线。从中可以发现“机械cad应用”这门课程,最需要做的就是从传统的二维到未来的全三维数字化设计,这是当前和今后重点需要发展的方向。所以作为应用型本科也要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抓住主流方向,把数字化设计这个重点在“机械cad应用”课程中体现出来。nx软件的数字化设计功能非常强大,它提供了在设计和制造的不同阶段之间无缝移动的工具,并且将整个周期整合起来。设计师可以借助无缝交换功能来选择线框、曲面、实体参数或直接建模技术。借助nx中的同步建模技术,在创建和编辑几何体时能够享受无与伦比的速度和易用性,甚至可以使用在其他cad系统上创建的模型。nx包含强大的装配体设计工具,其卓越的性能和能力使用户能够在完整的装配体环境中进行交互式操作,即使是最复杂的模型也能胜任。集成式工业设计借助高级自由曲面建模、形状分析、渲染和可视化工具,nx能够交付专用工业设计系统的全部功能,还可提供与nx设计、仿真和制造功能的完整集成等功能。所以ugnx与传统autocad相比有相当多的优势:将设计时间缩短30%以上;推出更多新产品;通过重用提高团队生产效率;无缝处理来自其他cad系统的数据。

下面探讨的教学内容也是基于nx软件平台进行的。在ugnx平台,结合数字化设计思路及现代企业产品设计流程来设置内容,尽量做到让学生能学到实用的技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1)扎实基础。选取典型零件将其草图设计、三维建模及工程图设计三者结合到一起,以提高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培养全三维软件实施工程图为目标设置教学项目。具体步骤为:软件介绍、三维建模思维、流程介绍、项目演示和学生练习,通过5~6周的`实战,实现从有参考图纸时,精确绘图,到无参考图纸,概念设计和简单产品设计。

(2)加强与企业接轨,设置适合企业设计流程的项目。选取典型机器或部件,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和装配设计结合起来,通过2~3周的实战,提高学生对一个完整机器的功能分析、装配关系分析,了解零件设计与装配之间的协作关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机械专业知识的能力,将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及获得成就感。

(3)加强零件或装配的后处理能力。选取典型机构将装配与运动仿真、有限元分析等结合起来设置教学项目,通过1~2周的实战,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设置主题形式的产品创意设计任务,制定产品设计要求与考核指标点,学生开放式设计,自己找资料、构思并完成作品,通过2~3周的实战,加强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老师可在所有作品中挑选比较优秀的作品,由院团委以比赛的形式专门组织现场比赛,并由专家、老师和学生对作品进行评选,此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后以这些作品作为评定学生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为了鼓励学生参加比赛,从一开始就宣传和指导,以准确挑选出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3d大赛等相关比赛,以赛促学。综合上述可以看出,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中所需的cad应用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在以上四点中体现出来。通过这两年的教学实践,效果明显,当然还要继续努力,在不断改进和更新项目中,积累经验,形成与企业行业接轨的案例库。

4结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从该校的实际教学效果看,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机械cad应用能力,比以前用autocad学习更有兴趣、理论与动手兼顾的更好。这对培养学生的机械cad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教学改革涉及面很广,社会的发展需要改革,科技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需要改革,老师的知识也要更新和改革,而且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学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逐步深化的长期过程。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实用的教学内容。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训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30%,实验成绩考试占70%。另一种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证书的成绩来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拿到等级证书后增加了就业的筹码,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的;另一方面它也推动着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更新,是值得去探究的。

综上,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作为这门前沿学校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专业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中职学生的教材;再者就应该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提高,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2]王柯等,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实训与测试[m],北京:湖南教育出版社,

[5]方向_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i],计算机教育,(5)。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计算思维是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是每个人都可以具有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的科学家才能具有的能力。计算机的发展正促进计算思维的传播,计算思维正在影响着许多学科的发展。把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来,可以使学生能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学任务或者自身学习方法的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的培养应该是与培养学生读书、写字、计算一样的基本素质培养。下面从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2.1计算思维在课程体系中的应用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的应用。首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使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力图使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更加贴合。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为主,适当调整讲授内容与作业内容的比例,使学生在课堂上与课堂下都有事可做。

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而采用更适合计算思维培养的项目教学法、暗示教学法、非指导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知识的引导者身份出现,通过游戏等方式来学习,通过项目分析来训练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非指导教学法中,以学生做为教学主体不重视技术而重视态度。

1.3计算思维在考核方式中的应用。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这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是不公平的。计算思维更重视的是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学生各个阶段的表现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个分阶段学习的过程,通过各个阶段学生的完成情况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在小组中的角色,当教师的任务提出后,小组合作提出最终解决方案。项目结束后,小组内学生自评、互评;分小组进行自己的最终结果展示并进行小组之间互评。小组展示阶段可以使这一项目的知识得到梳理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小组互评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问题不断被挖掘、被发散,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通过小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出现碰撞,互相启发,也通过各阶段评价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努力争先。

2结论。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适应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培养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当然,现在也有许多专家学者都在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的引入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计算思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有能力、有思路、有方法、有勇气去解决问题。当问题明确时可以逐步化解,当问题非常复杂的时候可以使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去探索,去寻求解决方案。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宰,能够服务社会,能够从容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论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控制工程基础。

引言。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很多有理工科专业的高校都有开设,并且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1]。该课程在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以及测控专业和过程控制与装备工程专业的整个知识结构框架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紧密联系和应用先行课程的知识,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2]。该门课程是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教好和学好该门课程就成了我们师生面临的首要任务。但事实上该门课程包含的内容丰富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点多且难度较大,先修课程较多且难度也较大,再加上“我院”该门课程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所以老师会觉得该门课程难教,学生也会觉得难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教好和学好该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就成了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总结分析了“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其在“我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1“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1)课程本身知识点多,先修课程多,难度大,学生畏难情绪大。

“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的概念抽象,涉及数学知识多,尤其是复变函数课程中的拉氏变换部分。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需要运用到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等课程的一些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对这些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要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而事实上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掌握这些知识,更别说灵活运用了,所以学生在学习“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时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困难重重。课程本身的难度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学生不来上课,即便来上课也不认真听讲,还有一部分同学基础知识薄弱,就算认真听讲也听不懂老师讲解的知识,再加上课程内容的前后连贯性强,前面章节的知识没听懂,后面章节的内容就更难听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认识不够客观,存在误区,因而学习积极性不够高。

“控制工程基础”阐述的是原理性知识,很多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觉得只是学习一些空洞的理论[4]。我院机制和机电专业的部分学生对“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和不客观的地方,认为该门课程和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或者对于自己以后的.学习深造关系不大,所以在学习该课程时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

(3)教学课时少,难以详细讲解各个章节。

我校有两个专业开设“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但由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教学大纲可知,该课程的课时为40课时左右,但是该门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目前我校该课程选用的教材为王积伟等主编的《控制工程基础》,该教材包含了8章内容,而由于课时原因,我校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通常只讲解了前面4章内容,且其中关于matlab分析部分都没有足够的课时来讲解。

(4)未将“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

雖然“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很多理工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还开设了相关的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课程一般就6个课时左右,相对于理论课时非常少,这么少的实验课时很难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别说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了。另外,学生对于实验环节的认识和重视度都不够,上实验课时态度不够端正,不够积极认真,对于分组实验,有的学生会依赖其他组员,自己根本不动手做实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强,没法单独完成实验,因此教师觉得“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

基于UGNX软件的机械CAD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UGNX软件

摘要:传统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单一,已不能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以期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发展;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

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机遇。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突出了“应用型”办学定位[1]。然而,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不同专业未加以区分,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仍采用同一标准。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物理课的教学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缺乏专业针对性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合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因此,如何将大学物理与各理工科专业有机结合,进行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目前大学物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物理课程与理工科各专业其它课程结合度差。

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理工科专业使用统一的大学物理教材,与各个具体的专业结合不够紧密,专业针对性差。虽然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但各专业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和要求,因此对大学物理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2]。大学物理课程缺乏专业针对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物理无用论的错觉,认为学习物理对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没有帮助,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

1.2教学内容陈旧,较少体现现代性和专业针对性。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物理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其它学科的进步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物质基础,推动了诸如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农业科学等学科的进步。然而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使用的物理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侧重于经典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振动和波动光学以及电磁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教学,较少涉及高新技术、科技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同时缺乏专业针对性,对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科学等学科关系紧密的激光信息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同步辐射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新型显微技术、混沌理论和耗散结构等鲜有介绍。

1.3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大形势下大学物理地位被削弱,大学物理教学面临着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突出的矛盾。目前,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理工科专业主要是通过删减教学内容来克服学时少的矛盾,侧重于经典物理知识的教学而对于近现代物理技术及其应用仅作简单介绍或干脆完全删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则主要还是采用单一的必修课。物理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物理学新进展、新技术及其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加以介绍。显然,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物理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发展的趋势,不能满足各理工科专业对物理新知识的需求。

2.改革的具体措施。

2.1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专业关联性。

物理学包括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与当代物理学三个部分。经典物理学主要涉及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数理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向应用技术型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虽然大学物理的地位被弱化、教学课时被缩减,但笔者认为大学物理中经典物理知识的完整性不应被削弱和破坏,但要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优化整合[3]。在学时有限的前提下,那些与专业课程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内容只需围绕物理学基本知识、概念、定律和思想方法进行定性介绍,只要能够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即可,避免繁杂的数学论证和理论推导;而那些对专业课程具有较大影响的内容则要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对于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电磁学部分要进行重点教学。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而言,《电磁场理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电磁场和电磁波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在通信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在雷达、遥感、导航等技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类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性质、传播规律和传输、辐射、散射的基本理论。作为《电磁波理论》的先导课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时应该突出电磁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和变化的电磁场等内容,使学生对感应定律、自感和互感、电磁振荡、电磁波和电磁波谱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有充分的认识,为《电磁波理论》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土木工程类专业大学物理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侧重于力学部分;而对于石油化工等专业则需要侧重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基础定律等知识。近现代物理学与当代物理学前沿知识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有限的课时内,需结合理工科各专业的特点从众多物理学新知识和新技术中选择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对于材料类专业,应选择与材料检测、分析息息相关的电子扫描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超声检测等先进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重点教学;对于通信类专业,应选择激光信息技术、量子通信技术、量子计算机和光复用与光放大等技术进行重点介绍。

2.2完善课程结构,将必修、选修和网络课程有机结合。

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大学物理课的教学需求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大学物理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改变单一化的课程模式,丰富大学物理课程体系[4]。根据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与各专业的紧密程度,可以分成必修、选修和自主学习三个模块。必修模块主要包括经典物理理论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其中重点在于与各专业联系紧密的物理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数理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选修模块则侧重于物理知识的延展与应用,主要包括与各专业联系最紧密的物理学前沿知识、技术及其在各专业中的应用,本模块可为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后续的实践、操作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除了通过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将经典物理学内容和与各专业联系密切的近现代物理学前沿知识、技术传授给学生,还应优选与专业关系紧密的物理学最新进展,如“高亮度发光二极管”、“超导体与超流体”、“混沌理论”和“熵信息论”等内容制成网络教学视频,供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主学习,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目的。

2.3丰富教学方式、手段,开展多元化教学。

如上所述,为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需要根据理工科各专业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要求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

2.3.1传统教学方式与研讨式、启发式有机结合。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课时被大幅压缩。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是以保姆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主,需要耗费较多的课时,而且教师一言堂讲授式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普遍不佳[5]。因此,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专业特色,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比如讲解“位移电流”时,教师可以利用奥斯特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奥斯特实验学生已经知道了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因此,教师可以类比地提出问题“变化的磁场是否产生电场”,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位移电流”的假设,并与“传导电流”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于“位移电流”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除了传统的讲授式和启发式教学外,对于那些与各专业的工程技术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生又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物理概念和知识,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研讨,使学生对原本模糊的概念、知识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极性分子的极化、取向变化以及电磁感应和涡流加热原理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何金属容器不能放进微波炉而电磁炉只能使用钢、铁等金属容器?在学生文献查阅、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物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概括,最终使学生电磁感应和涡流加热原理。

2.3.2优化多媒体、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动画演示、仿真视频等技术手段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现象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加深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避免概念、定理等文字性内容的板书,显著增加课堂的容量。但是,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应当注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不能偏离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的定位,不能忽略教学内容的主导作用,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对于抽象的概念和侧重演示与观摩的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和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侧重理论推导和定量计算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授课方式效果更好。比如推导“麦克斯韦方程”时,传统的推导式教学可以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用多媒体演示的效果要差得多。

2.4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现有的大学物理课程基本上是采用结合平时作业、考勤和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的考核方式,其中又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例题,从而忽略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步地作出调整,宜采用多元化和累加式的考核方式,增加平时考核的项目和比重[5]。平时测试可以包括随堂测试、单元考核和攥写探究性论文等形式。比如在讲授电场强度时,教师在分析了均匀带电圆环在其轴线上的电场分布后可以随堂测试学生是否能够推导出均匀带电圆盘在其轴线上的电场分布情况。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针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出知识应用型题目,采用开卷答题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除了平时测试,针对基本知识和教学重点,每学期末再进行一次开卷答题考试。最终按照作业10%,考勤10%,平时测试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的比例核定总成绩。

3.结语。

围绕服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对《大学物理》课程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探索,给出了改革的具体建议,希望能够对转型发展形势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工作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3]李慧,周燕南,陈贺.民办高校转型发展下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26:15.

[5]卢永.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17.

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古代文学论文

对于考核,主要集中在是否该有考核以及具体形式等问题。针对是否喜欢闭卷考试这个问题,36人选择了不喜欢,占比64%,而20人选择了喜欢,占比36%。这表明很多学生不喜欢闭卷考试这种形式,这种选择也许因为闭卷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另一角度也表明《古代文学》的考核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可以作更多形式的尝试。对于考试内容,50人选择了基础知识和能力分析相结合,占比89%。这说明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愿意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述问卷分析,我们发现,《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意识的边缘化。

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就业压力和功利思想影响下,许多学生都对古代文学课程持学习无用论。上述调查分析中,有61%的学生认为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其重要程度仅仅是一般甚至是不重要的。这说明,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古代文学已经不再是强势课程,它的重要性最多只停留在中文专业的教学大纲或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育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古代文学》的课程意识大大地边缘化。

(二)教学目标过于功利。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大多数同学认为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环境、文学特点以及发展概况。这种认识较为狭隘,或者过于功利。抱着这个目的去学习古代文学,学习积极性必然不高。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古代文学的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略了向学生阐述教学目标,或者在阐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教学目标高度化,而仅仅停留在向学生简单传输知识的基础上。这对学生学习古代文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三)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古代文学教学一直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使现在引进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仍以灌输式的培养模式为主。教学过分强调单方面的传授和知识的完整性,学生一直是被动地接收呆板、固化的知识。教学也很少注重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以及古代文学知识的现代转化等问题。在对学生的调查中,71%的同学不喜欢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上课形式,更喜欢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授课。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不足和缺陷。而且由于教学思维模式的固定化,大多数教师未意识到这一点,教学理念趋于保守,大多不能与时俱进。

(四)考核评价机制单一。

古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一门核心课,一般都在期末以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评定学生成绩,现在虽然引入了平时作业等其它式样的考核方式,但多流于形式。考核评价机制过于单一,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真正起到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目的。过分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只会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对所学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更麻烦的是,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在考试的内容选取上主要是以基础知识的识记为主,缺乏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学生自主创造性的提高。

三、建议与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

《古代文学》课程历史长、基础厚、学术氛围相对凝固。新时期的《古代文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把教学立足于当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并树立起新的师生观。除知识传授外,《古代文学》教学还应交给学生什么,这应成为教师上课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树立文学作品的典范意识,明白文学经典的意义,并强调博古通今、古为今用的意识,这样就破解了“古代文学无用论”的观点。其次从古代优秀作品和人物所体现出的高尚品德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让学生明白古代文学正是中国文化血脉所在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还应建立起实践观念,让已远去的文学形式重新散发出鲜活的时代魅力,学生的模拟和创作可以去掉学生与古代文学之间的隔膜,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改变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古代文学》博大精深,讲授时间跨度长达三至四个学期,涉及知识面广,领域宽。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讲授清楚《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之所以很多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与《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关系。传统《古代文学》最好的教学方式是“线”“点”“面”结合的视野和思路。这种教学方式最大可能地实现了几千年庞杂知识的梳理和传授,但是却存在一个最大弊病,即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时代的需求,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错误的想法,认为《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仅就是了解、接受几千年来的文学知识,而这种接受是非常机械、固化的。因此,为了明确《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对《古代文学》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学过程中转变以往以史讲授为主的方式,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具体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认知和把握上。因为作品才是构成文学史最真实、最本始的东西,以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也是对文学史本来面目的还原。而对作品的直接拥抱,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学史的直观和感性认识,转向素质教育。即在不同朝代、不同题材选择合适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解析中,折射概括出朝代文学特点及文体特征,以感性的理解代替空泛的史的知识。或者以文体流变为主线,贯穿时代讲解知识,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形成文学史的认识。这些教学方式也更有利于古代文学知识的现代性转化。

(三)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古代文学新的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调查结果表明,68%的同学希望一节课应该由教师的教授与学生讨论组合而成。因此,应该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前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针对教学具体内容,在课前布置相关思考题目,或将教学内容解析成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在观点争鸣中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和看法。或者让学生一起解析作品,自己梳理文学史知识。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化学习内容,而且可以拓展学生思路,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但这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引导和监督。

2.作品学习与人文修养相结合。

作品的学习不仅是掌握古代文学的教学知识点,更应该将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经验和基本的人文精神挖掘和传达出来。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真正体味到经大浪淘沙后留存下来的古代文学精典之美。如研究诗歌的教师,在学习诗歌时,教学重点更在于与学生一起体会蕴含于诗中的情之美、文之美等。传授的教学知识是生硬的,但教师教学是灵活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学与艺术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如古诗的演唱、吟诵,作品的书法演绎,人物及作品的戏剧、小品演出,作品的改编,乐器的演奏等等。文学艺术本来相通,这些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与几千年前的作者和作品形成理解并产生共鸣,让生硬的知识变成生动的再现。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提出了极大的考验,或参与表演,不能参于表演的老师也要有着艺术的感知和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3.知识传授与学术培养相结合。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50%的同学希望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结合教师的研究成果,将教师的研究成果与知识学习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加强了解和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当代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动向,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意识,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深化所学知识。

(四)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实现考核多元化考核机制单一化一直是古代文学课程的一大弊端,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原因。因此,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实现考核多元化是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1.调整闭卷考试内容。

传统的古代文学考试主要以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为主,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这种考试内容比较单一。因此应该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分析的考核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如增加材料分析题、作品解析题、观点辨析题等考试内容。

2.丰富考试模式。

可以将创新表演记入期末成绩的考核要点之一,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和学习兴趣。甚至可以将学生模拟古代文学形式创作的古典诗文词曲等作品作为学生通过文学史考试的标准。建议成立一个由专业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学生提交的自创作品进行评估。当然考试形式的改革不是一个任课老师所能做到的,它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传统核心课程,在当今社会,任课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课程赋予自身传承中国文化传统的使命,怀着改革的勇气,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进行课程改革,这样这门传统课程才能不脱离于朝代而日久弥新。

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工程力学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们对于课程的不重视、学生们觉得学习起来特别难、力学课堂容易沉闷、在较少课时内需要完成三大力学的教学内容……这些问题使得工程力学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往往不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篇文章就针对教学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本课程涉及到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平衡规律和各类构件承载力(强度、刚度、稳定性方面)的分析方法、计算理论;研究杆系结构的组成与受力特点,及求解杆系结构内力与变形的方法,其教学内容里包含了很多力学理论推导和计算过程,这些知识在传授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他们通常觉得接受起来比较有难度,所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1工程管理专业对《工程力学》课程的特殊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与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分为三大课程分别讲授,将每种力学理论的推导原理和计算过程都讲解的非常详细,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比较高,因为工民建的学生未来很多要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力学知识对于结构安全性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性质有很大不同,他们未来的工作可能从事项目的管理工作,或者监理的工作,也可能从事工程造价的工作,而力学知识在这些工作中的应用不会像在专业设计工作中那么多。所以,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工程力学知识的要求也必然和工民建的学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势必会影响针对工程管理学生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仅设置一门《工程力学》(授课学时为64―80),并在这一门课程中贯穿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这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外,在从事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对于本课程的接受程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常常会觉得力学课程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用不多,没必要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愿意动脑筋去领会复杂的力学理论原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步骤进行简单的死记硬背,这就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选择更有用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改革建议。

2。2。1围绕主线精选教学内容以研究结构体系的力平衡和变形协调以及二者之间的物理关系为主线,贯穿全书,建立对工程力学的整体认识。在理论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平面力系给出力学平衡的知识,并进一步引申到空间力系,让学生对于力学平衡有整体系统的认识;在材料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结构构件的内力和应力给出内力和变形的知识,并且进一步灌输内力和变形在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中的应用;在结构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力法和位移法的内容深入理解力平衡和变形协调的物理关系在结构体系中的应用。按此教学线路去均衡的安排教学时数,适当删减不必要的理论内容,侧重内容的应用性[1]。

2。2。2教学内容结合工程结构分析从工程的角度讲,力学知识如果完全脱离了工程结构和施工去讲解,则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工程管理的学生日后经常要和房屋的搭建以及相关的施工器械打交道,教学的内容多结合结构骨架和施工机械会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比如谈到铰接和刚接的问题时,可以联系到工厂的承重体系,并且涉及到承重体系基础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厂房承重体系基础形式的不同,让大家了解铰接和刚接的区别,进一步了解排架和刚架承重体系的区别。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学习力学是没有的,就会感觉到力学和大家从事的行业有着紧密的关系[2]。

2。2。3教学内容结合施工分析在教学内容中结合学生在工地上的上所见所闻,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进行渗透,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比如受力分析中的弯矩问题可以联系到塔架结构或者吊车的平衡分析,当学生初到工地看到塔吊的时候,肯定也会疑问为什么高处的吊车臂除了吊需要的结构材料以外,还有一些吊块悬于空中,那么可以通过力学知识给大家提供解释,告诉大家吊车可以通过该变平衡重的重量来控制吊车的载重,以免吊车翻转。如果把这样的问题放到讲解弯矩内容的过程中,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3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工程管理学生《工程力学》的教学不能单一的侧重理论讲解过程,而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1精讲多练由于工程力学要在比较少的学时里给大家交代三大力学的内容,所以要非常精的选择教学内容、案例和作业,并且课上多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我在多年的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的再多学生不练习也仍旧不会,尤其是力学这门课程,学生们普遍认为是非常难学的课程,这样就更需要加大练习的力度。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要更多的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到黑板上做题,老师会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教学效果会更好。

2。3。2启发思考力学课程很重要的一方面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经常通过提问让大家思考,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实验或实际工程等例子,逐步引导大家思考,引出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通过比较不同的例子,让大家思考理论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总结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到问题的本质。比如,在讲授如何绘制梁的内力图时,可以拿出一个作用有分布荷载和弯矩作用的简支梁,让大家分别用列方程法、简易规律法和叠加法绘制弯矩图,这样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求解支座反力的知识,而且将绘制弯矩图的几种方法对比的应用到一个案例,让大家不仅对这部分知识记忆深刻,而且理解认识也会更深一层。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教学,培养大家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归纳能力,甚至发散思维等等[3]。

2。3。3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往往是英语等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力学课程当中很少有应用,可是通常的力学课特别容易让人感觉沉闷,所以可以考虑把这种灵活的教学手法应用到力学的教学中。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什么样的力学理论去解答,或者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几种力学方法解答,这些讨论案例的设置不仅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们对于所学的内容印象非常深刻。

工程力学课程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将来的结构课程和施工课程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知识基础,教学中进行了上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改革研究和实践操作,必定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对于工程结构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初步了解,激发他们对工程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并能把力学知识用到实处,培养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秀华。“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考试周刊,20xx,(50)。

[2]龙驭球,包世华。结构力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胡晓光。论结构力学教学改革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龙江高教研究,20xx,(9)。

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古代文学论文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技能型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表明由过去单一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

在这样的形势下,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能力。

古代文学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模块,在教学上既要注意夯实学生的专业文学知识,也要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手段,深化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学科广,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和名家们无数优秀作品。

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鉴赏和评析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然而,在实际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却感到困难重重。

一方面,教学内容庞杂,教学课时却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呆板,强调文学史解读,忽略文学作品的欣赏,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也使得学生失去品析作品、感受美感的机会。

如何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走出纯理论课的教学困境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笔者大胆尝试,对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选取知识点中最具有个性的知识点,将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另外,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合一”的古代文学新课堂。

一、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包括了上古到近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跨度相当大,除了文学发展史外,还有大量的作家作品、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及文学流派。

文学体裁包括诗、词、曲,赋、骈文、散文、戏曲和小说,涉及的学科有语言学、哲学、史学、美学甚至包括文艺学、文献学。

但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只占64个学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优化内容,整合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最大限度地吸收文学常识和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

首先,选取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领会在文学史上,不同的时期都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

如先秦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术、魏晋的建安风骨、唐代的古文运动,这些文学思潮不但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体现时代特征,展示中华民族的思想特征,而且也代表了文学的时代性。

其次,提取具有经典价值的文学作品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

先秦有《诗经》《离骚》,唐诗有李、杜,明清小说有四大名著,这些作品不但具有代表性,通过学习它们,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习情境,对整个古代文学的过程进行整合,优化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以诗歌起源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国古典的精神源头进行情境描述,让学生了解现实主义诗歌以浪漫主义诗歌为开端,然后引出代表作《诗经》和《楚辞》,让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诵读体会作品的魅力,并对作品通过讨论、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突破了以往过分着重文学史的描述的平面教学,做到了点面结合,纵横交错,文学知识与文学体验并重。

这种融知识传授、文化提升、精神陶冶与审美养为一体的课程框架,有利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谱系。

二、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当前古代文学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表现在压缩教学时间,不少高职院校安排古代文学只有一个学年,这就产生教学容量大与教学课时数过少的矛盾。

教学模式上,大部分教师都沿袭了分段文学史教学与文学作品讲授的模式,这使得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割裂开来,从而造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建构轻视知识积累,强调观点灌输而忽略基础知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十分不利。

因此,要使古代文学教学在质上有提高,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该规划指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师分析作品、学生记笔记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技能型教师人才的目标,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古代文学的内容十分庞杂,但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

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要旁征博引地补充相关的材料。

如对一些古代的典籍的介绍、一些作品的解读,由于文字晦涩,如果单纯靠教师在讲堂上讲解,不但效率低,而且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结合课程特点,将教学模式改变为“情景―项目―学习档案”的循环模式,把学生引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学生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知识系统的档案。

在这个模式中,情境创设是关键,教师首先创建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学生环境,把学习者带入到学习环境当中,与此同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媒体素质,资源索引和学习网站。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根据任务驱动,进入到问题任务环节。

第二阶段是基于问题与任务的过程学习。

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或任务进入学习当中,他们的角色就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同时还能和共同体有积极合作的机会。

学生可以利用即时通信工具与教师甚至专家进行互动,并且有丰富的资源作后盾,学习者就可以真正实现创新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最后是学习的评价阶段。

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的评价可以更加完善且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建立的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如在先秦文学的诗歌教学,教师创设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这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开端”这个关键词去收集和学习相关的诗歌,了解诗经开创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楚辞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

并把诗歌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作者等相关知识分门别类,学生写读书笔记、作品分析,然后把这些建立成一个个学习档案。

这个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隐形的因素融入课程当中,它虽然没有显性表现,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模式里,信息技术是一个有机结合的部门,它支撑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培养了学习者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探究的研究方法,支持学生从多渠道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多的学习自由,从而在教学中摆脱对教师的依附,使自身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面对古代文学广而深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在课堂上可综合运用研讨式教学、诵读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1.研讨式教学。

对于教学而言,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

研讨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变成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师让学生在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获得,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比如在《关雎》一诗的讲授中,提出古人的认为这首诗是吟咏“后妃之德”,让学生去讨论是否认同这样的说法。

并且通过分析,理解《诗经》里的主要题材、现实主义的反映,以及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并且从这些爱情诗引申到后世对《诗经》的吸收。

运用研讨式教学,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扩宽学生知识面,更引导学生乐于探讨,敢于质疑,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作品、赏析作品。

2.诵读式教学。

文学的美在于赏析,在于发现。

古代诗文的美除其文学性外,还有音乐性。

诵读式教学是通过诵读作品,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学素养结合起来。

诵读教学法包括示范诵读和学生诵读两种。

示范诵读可以通过教师示范,也可以通过音像示范。

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文学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内容,与作品产生共鸣,才能读出作品的感情,从而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而学生的诵读分为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两种,学生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感情地诵读作品。

这样不仅能体会古代文学的文字之美,也可以体会其音乐之美。

如对汉赋的解读。

让学生诵读抒情小赋《归田赋》。

先让学生集体诵读,然后再由个人诵读。

在不断反复的诵读中,体会里面的清新平浅的语言,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情愿归返田园的心情。

而在学习《焦仲卿妻》时,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要求学生从焦母、兰芝和仲卿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体会三个不同身份、不同意愿的人的想法。

通过诵读的教学,可以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机械地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作品,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中。

3.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小组对某个问题进行研讨,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相互启发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史记・项羽本纪》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如何看项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让学生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从《史记》里的《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里找资料,从多个侧面的材料中去把握项羽这个人物,通过文章中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了解《史记》的创作特色,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后世文人对项羽的评价中寻找材料,进行讨论。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发学生讨论,并在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后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评价。

三、延伸课外活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小学语文教师。

在这个前提下,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能力,还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

因此,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延伸到课堂外,注意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课外活动,“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的诵读能力、书写能力以及教学能力融入到古代文学的教学中。

如在班上举行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唐诗宋词的教学,举行书法比赛,让学生通过临摹字帖进行诗文书写;在一些绝言律诗的教学上,结合教师技能,让学生扮演教师,撰写讲解的简单教案,并进行讲解。

举办这些教学活动,学生是主体,老师起到指导作用。

这些有竞争的活动,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弥补课堂教学知识局限性的不足,从而使得学生能认识自身的不足,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总之,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高职高专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备学生、备课本、备内容”,改变教学思想,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古代文学论文

摘要:在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较为传统,缺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资源,将互联网与教学方式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探索,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方式;改革。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作为创新要素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业态。“+”代表互联网对其它各行各业的催化、融合,当“互联网+”遇上教育,意味着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教育更加均衡化,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李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1-3]。国际市场营销作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活动,教学中涉及到金融、it等多行业知识[4-6],如何把这种新思维引入到教学中,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全新课题。本研究以“互联网+”为背景,将互联网与教育相加,对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进行改革,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国际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的特点。

1.1开放性。

国际市场营销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习俗,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等多方面内容。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只有充分了解各国市场影响因素,才能使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因此,教学内容具有极大开放性[7-8]。

1.2复杂性。

构成国际营销系统的参与者既有来自本国的,又有来自东道国,还有来自第三国的,它们比国内营销更为复杂。企业面对这些复杂的营销环境。必须准确的找准自己的定位目标,与竞争伙伴之间一定要合作发展,才能达到双赢局面,这也反应出国际市场营销教学内容及其复杂。

1.3灵活性。

当代的国际市场营销,均采用市场化运作,其过程存在一定变数,营销中要随时调整营销策略,满足市场需要。因此,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

EDA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审查了各科实验教材,目前已有20个学科的(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将在今年9月首次在实验区试用。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在实验区逐步应用。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实验工作拟用三年时间。20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20,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今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20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至此,在我国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适应未来发展确定新时期培养目标。

当人们回顾本世纪一百年教育的发展,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的时候,发现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很重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很少的教师(不到10%)意识到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更重要。这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我们今天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社会的价值追求造成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了新时期的培养目标:即。

[1][2][3][4]。

高职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应立足现实,以秘书职业工作流程为导向。文章为树立以培养秘书职业能力为重点、基于秘书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课程理念,提出了在教学方面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建议,突出了实践性教学,注重实用性,强化了秘书职业能力训练。

文档为doc格式。

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古代文学论文

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其他相关的新闻专业、广告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都开设,而不同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和要求又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教师应根据专业特征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方式。此外,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长处。同时,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二、“教学相长”

(一)教师如何“教”

首先,作为一名古代文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作为教师还应该“育人”,在思想方面教化学生,让学生康的心理发展和良好的价值取向。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双向交流的讨论式教学,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者,以培养能力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第四,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二)学生如何“学”

首先,做好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要学好本门课程,表现多读多记,积累一定的知识量。其次,要注重发散思维。在掌握本门课程内容的同时,把所学内容和其他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学习,这样可以使知识体系的构架更加清晰。再者,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问题学习,即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翻转式课堂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往往比较被动地学习,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翻转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方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行翻转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设计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教师课前要精心安排的,这就需要教师准备有讨论意义的话题。把学生的自身状况和文学史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这样即能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同时也积极地思考。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首先应该加强课堂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加强学生的知识素养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课堂作为学生实训的场地,通过课堂互动和专题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科论文撰写和文学写作通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其次,结合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所以利用这种文化资源,开展文学采风活动,进行现场教学,是加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有效的途径。

五、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重视过程性评价考核。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往往是卷面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的衡量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接受情况,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在临考前通宵达旦不睡觉,考完之后,所学内容又忘得一干二净,最终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强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比重,一方面教师可以动态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掉以轻心,有利于全面地掌握知识。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一方面教师要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明确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钱钟书.管锥编[m].上海:三联书店,.

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古代文学论文

摘要:针对当今社会对中药及药学人才的培养和重视,结合地方院校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当代中药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对地方本科院校中药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从教学方法,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摸索。为进一步深化中药化学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地方院校;中药化学;教学改革。

中药化学是大多数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相关经验,运用化学原理、方法和现代化仪器来提取、分离、鉴定和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1]。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是必不可少的,中药化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和实用的理论课程,主要讲述了苷类、黄酮类、蒽醌类等中药成分的一般提取和分离方法,以及相关物质结构鉴定和测定的一般程序。随着我国民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新药研究的创新性越发转变,国家对相关医药产业的越来越重视,使得医药行业近年来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现今社会对于制药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完成学生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相关知识和专业能力,所以要求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药化学》这一门课程。笔者根据在地方院校执教经验以及了解企业人才的相关需求,针对在教学中遇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归纳。目前,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普遍使用国家规划通用教材,内容过于普遍化,框架和内容基本与先前教材没有很大区别,不一定适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实验教学依然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炒冷饭,不够贴合实际,学生并不能得到实际有效的实践锻炼,并且对于工业化提取分离技术不够重视,过分强调纯度和单体的分离度,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生产成本、环保安全等实际情况。并且由于课程内容与多门学科息息相关,涉及知识面广,相关分离和检测方法原理晦涩难懂,分离得到产物结构及理化性质复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上课难听懂,内容忘得快,方法易混淆,从而测试成绩差,降低了对课程的兴趣[2]。针对这些问题,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改革和探索。

1建立符合地方院校和企业需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中药化学课程的学习应建立在符合地方院校和企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编写,要以符合地方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基础、以培养目标人才为依据,合理有效地构建课程内容和体系。除了必须的基础知识,要根据地方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生对企业要求的知识的巩固和加深[4]。首先,必须明确本课程在相关教学计划中的作用,要符合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如着重掌握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分类、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等等,让学生有重点的学,有重点的记。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药物的研究前景,现在医药企业的热点话题等,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先进性。其次,对各类专业课程要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并重,克服课程学科化的倾向。让学生能够熟悉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及构效关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通过课程实验和到企业上课,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锻炼学生思考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最后,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中药化学在不同领域研究开发的重要性。以此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地方院校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编写符合地方院校实验条件和学生素质的中药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是中药化学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地方院校的实验条件有限,实验教材的版本又有很多以及学生素质的差异,加上实验内容和方法与现代科技发展不符,所以中药化学实验在很多地方高校较难开展。因此,编写符合地方院校实验条件和学生素质的中药化学实验讲义迫在眉睫。编写符合地方院校特色的实验讲义既要对传统的实验加以改造,保留传统实验教学当中经典的实验,如薄层板的制备和层析的方法、大黄中蒽醌类的提取和鉴定等,又要多开设一些和当地企业产品相关的设计性试验,让学生自己查找文献,提出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思考问题。避免在老师的带领下,完全顺从老师的要求,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从不考虑为什么[3]。通过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加强对知识的巩固,还会对学生以后从事相关中药企业奠定基础。为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提前了解企业一线的相关经验和情况。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中药化学中的应用,能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不仅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还能提升学生在学习方面应具备的能力。中药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深入了解反应机理,并识记各类药物的作用,如果单纯的靠老师讲,这些机理晦涩难懂,学生理解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如果结合信息技术,如制作ppt课件、观看机理反应动图及实验操作视频等方法,能够很好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现代教学,大多数以老师讲,学生记的方式进行。如果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采用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团队协作,自己准备教案,自己组织语言,独立的完成一节课的教授,再由老师点评,这样经过一节课的锻炼,学生不仅能对课程有更好的理解,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授课能力。

4创立科研小组和创新实验增加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在事物的表象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中药化学的学习本身就需要人们在不断的学习中探索与研究,创立科研小组,可以鼓励他们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经过老师允许后实施方案,并积极讨论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6],必要时候将企业遇到的实际情况提出来作为科研小组的发散思考问题。通过这种方法,能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能在互帮互助的情况下共同学习与进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也是中药化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课程的学习中,适当的删除一些陈旧的实验,增加一些新型的、创新的、贴合现实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将理论学习应用于指导实践,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同时可以协助老师完成科研课题,感受科研创新的乐趣,大大的加强了学生的科研和学习兴趣。

5双语教学,强化专业英语的使用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迎合企业的需要,我们要求对中药化学课程进行双语教学从而培养符合现在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双语教学需要学生记忆和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在授课的同时还要求学生也用英语作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质,同时也很好的贴合了当前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

6结语。

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中药化学课程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表现。但依然存在不足的地方,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还需要各位同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邹忠杰.《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14(3):104-105.

[2]陈宏降,夏苗芬,等.高职院校《中药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3(6):132-133.

[3]吴德玲,王刚.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医药,,16(5):714-715.

[4]易运红.中药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化工,2008,38(2):93-95.

[5]杨春,严丽,吕霞.高职中药化学微课资源开发[j].广州化工,2018,2(3):202-203.

[6]贾琦,刘祥兰.中药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9(2):113-114.

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针对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课程中面临的理论与实际脱节、书本知识陈旧和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本文从教材选择、讲授内容和手段、讲授形式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讨,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探索,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开放的实验环节找到理论应用到实际之中的关键所在,同时带领学生放眼于本领域的热点技术,激发了大家的研究兴趣。本课题已获得“211工程”三期的资助。

1绪论。

学生刚从本科阶段走入研究生阶段,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要投身于科学研究中,他们需要通过更多更专业的课程来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以便使他们能够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才华,所以研究生阶段的文化课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反观研究生课程现状,选用的教材往往是五年甚至十年之前出版的,其内容已非常陈旧,与信息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学生反映学到的知识不知如何在实际科研中应用,不了解本领域最新发展方向,学习过程单调枯燥,没有达到研究生课程应有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原因,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并在国家“211工程”资助下,开展了研究生“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课程的教学改革课题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课程面对的授课对象包括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光电、机械、车辆等各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将面临图像处理及识别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迅速地在研究工作中发挥作用,必须学习本课程,并能灵活应用到各自的研究工作中。本课程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整体知识框架出发,对图像进行一系列处理技术的讨论,经过参数分析与模式识别,使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融为一体,为各个应用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2.1为学生量身打造教材。

目前图像处理领域发展非常迅速:3d图像处理技术、3g可视化图像通信技术、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技术等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可研究生教材中涉及的教学内容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为此,作者所在的课题组三位老师撰写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字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第二版)》,教材更新了一些经典算法,同时根据我们课题组近年在图像处理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将新算法新技术融合到教材当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另外作为教材的最后一章,作者将一个实际科研项目作为典型实例编入教材中,向学生展示了如何把教材中涉及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实际工程之中。通过学习本教材,既可掌握经典的图像处理算法,又接触到目前比较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同时又可根据教材提供的很多应用实例和算法源代码,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方法,尽快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该教材也于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称号。

另外教材附带了一套自主开发的实验软件系统,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包含六个实验:图像的二维傅里叶变换及性质、图像的编码、图像的参数分析、图像的平滑与锐化、图像的运动模糊及去模糊、图像的匹配识别。该软件界面友好,通用性强,结构开放,可二次开发,可以激发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积极动脑去完善现有实验,开发新的实验。

2.2改进授课内容。

根据研究生的特点,课堂上除了讲授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外,主要针对当前比较热门和先进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以专题研讨的形式进行研究和讨论。例如针对预防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方面,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的方法在可视频监控的区域进行自动人脸特征提取,并用犯罪分子图库进行比对。大家对这个技术很感兴趣,对技术细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通过这种专题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灵感。

同时教学中注重设计了一些新颖的课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调研,课上教师与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和交流,避免被动式灌输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合实际科研成果,将一些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实例引入教学。例如将嵌入式多通道数字图像采集处理系统作为例子,讲解系统实现的原理、图像处理算法的应用及编程实现过程等等,这样既避免了抽象知识的讲授,又满足了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方法的掌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3讲授手段综合应用。

除了常规的教学手段以外,更多地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授课,包括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恰巧多媒体教学技术本身就是多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一个综合应用,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讲课就是本门课程涉及的各种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实例。目前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电子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辅助,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育,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步得到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几位教师的学生评价结果皆为优秀。

通过搭建一些算法平台,给学生提供可选择、有侧重、可设计的实验环境,弥补本课程没有专门实验的缺点,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研究和实践欲望。实践环节提供自主开发的图像采集与跟踪系统软硬件实验,学生可自己对实验进行设计并实时验证,另外提供一些比较新颖的实验题目供学生选做,在学习同时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将相关课件、资料等放置到网络,供学生访问下载,并提供email信箱与学生答疑和沟通。

2.4讲授人员因需而变。

除了授课教师外,根据当前研究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邀请具有专门科研经验和知识的博士生,以研讨的形式进行某个知识点的讨论,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宽泛的`知识教育,同时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方向。

20邀请了张健博士做了“h.264转换编码研究与改进”的专题讲座;邀请了姜薇博士做了“人脸识别算法研究”专题讲座。通过博士生的讲座,大家了解了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极大带动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讨论热烈,很多同学与两位博士课下进行了多次交流,为他们在学术上起到启迪作用。同时,大胆地邀请了一名同年级的硕士生站到讲台上,就“基于四元数fft的水印嵌入算法”进行了专题讨论,面对这个全新的领域,很多同学被深深震撼了,同时感到了压力和差距,触动学生从主观意识上对本门课产生兴趣,掀起理论课程联系实际项目的学习热潮。

2.5教学思想的讨论与转变。

研究生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只掌握书本的知识,也不是必须进行卷面考核。特别是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所以本课程通过提供几个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命题,结合我们提供的一些平台,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设计、命题的实现,更鼓励同学自己提出命题来进行研究实现,以期使学生真正融会贯通本门课程的思想精髓,更好地解决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衔接,也真正实现本门课程的以素质为基础、知识为手段、实践为中介、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

由于本课题组教师在“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这门课中一直贯穿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全校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良好,听课人数达到了169人,并有不同专业的多名博士生进行了旁听。

经过了几位教师的努力,本门课的教学改革已见成效,使“教”与“学”达到了有机的平衡和统一,教师知道学生想学什么,学生知道理论知识如何应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并会在实际科研工作中总结问题,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也达到了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沈庭芝,王卫江,闫雪梅.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古代文学论文

摘要:传统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单一,已不能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以期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发展;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

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机遇。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突出了“应用型”办学定位[1]。然而,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不同专业未加以区分,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仍采用同一标准。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物理课的教学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缺乏专业针对性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合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因此,如何将大学物理与各理工科专业有机结合,进行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目前大学物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物理课程与理工科各专业其它课程结合度差。

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理工科专业使用统一的大学物理教材,与各个具体的专业结合不够紧密,专业针对性差。虽然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但各专业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和要求,因此对大学物理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2]。大学物理课程缺乏专业针对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物理无用论的错觉,认为学习物理对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没有帮助,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

1.2教学内容陈旧,较少体现现代性和专业针对性。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物理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其它学科的进步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物质基础,推动了诸如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农业科学等学科的进步。然而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使用的物理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侧重于经典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振动和波动光学以及电磁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教学,较少涉及高新技术、科技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同时缺乏专业针对性,对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科学等学科关系紧密的激光信息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同步辐射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新型显微技术、混沌理论和耗散结构等鲜有介绍。

1.3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大形势下大学物理地位被削弱,大学物理教学面临着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突出的矛盾。目前,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理工科专业主要是通过删减教学内容来克服学时少的矛盾,侧重于经典物理知识的教学而对于近现代物理技术及其应用仅作简单介绍或干脆完全删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则主要还是采用单一的必修课。物理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物理学新进展、新技术及其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加以介绍。显然,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物理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发展的趋势,不能满足各理工科专业对物理新知识的需求。

2.改革的具体措施。

2.1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专业关联性。

物理学包括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与当代物理学三个部分。经典物理学主要涉及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数理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向应用技术型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虽然大学物理的地位被弱化、教学课时被缩减,但笔者认为大学物理中经典物理知识的完整性不应被削弱和破坏,但要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优化整合[3]。在学时有限的前提下,那些与专业课程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内容只需围绕物理学基本知识、概念、定律和思想方法进行定性介绍,只要能够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即可,避免繁杂的数学论证和理论推导;而那些对专业课程具有较大影响的内容则要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对于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电磁学部分要进行重点教学。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而言,《电磁场理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电磁场和电磁波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在通信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在雷达、遥感、导航等技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类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性质、传播规律和传输、辐射、散射的基本理论。作为《电磁波理论》的先导课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时应该突出电磁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和变化的电磁场等内容,使学生对感应定律、自感和互感、电磁振荡、电磁波和电磁波谱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有充分的认识,为《电磁波理论》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土木工程类专业大学物理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侧重于力学部分;而对于石油化工等专业则需要侧重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基础定律等知识。近现代物理学与当代物理学前沿知识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有限的课时内,需结合理工科各专业的特点从众多物理学新知识和新技术中选择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对于材料类专业,应选择与材料检测、分析息息相关的电子扫描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超声检测等先进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重点教学;对于通信类专业,应选择激光信息技术、量子通信技术、量子计算机和光复用与光放大等技术进行重点介绍。

2.2完善课程结构,将必修、选修和网络课程有机结合。

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大学物理课的教学需求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大学物理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改变单一化的课程模式,丰富大学物理课程体系[4]。根据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与各专业的紧密程度,可以分成必修、选修和自主学习三个模块。必修模块主要包括经典物理理论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其中重点在于与各专业联系紧密的物理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数理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选修模块则侧重于物理知识的延展与应用,主要包括与各专业联系最紧密的物理学前沿知识、技术及其在各专业中的应用,本模块可为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后续的实践、操作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除了通过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将经典物理学内容和与各专业联系密切的近现代物理学前沿知识、技术传授给学生,还应优选与专业关系紧密的物理学最新进展,如“高亮度发光二极管”、“超导体与超流体”、“混沌理论”和“熵信息论”等内容制成网络教学视频,供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主学习,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目的。

2.3丰富教学方式、手段,开展多元化教学。

如上所述,为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需要根据理工科各专业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要求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

2.3.1传统教学方式与研讨式、启发式有机结合。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课时被大幅压缩。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是以保姆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主,需要耗费较多的课时,而且教师一言堂讲授式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普遍不佳[5]。因此,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专业特色,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比如讲解“位移电流”时,教师可以利用奥斯特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奥斯特实验学生已经知道了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因此,教师可以类比地提出问题“变化的磁场是否产生电场”,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位移电流”的假设,并与“传导电流”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于“位移电流”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除了传统的讲授式和启发式教学外,对于那些与各专业的工程技术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生又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物理概念和知识,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研讨,使学生对原本模糊的概念、知识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极性分子的极化、取向变化以及电磁感应和涡流加热原理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何金属容器不能放进微波炉而电磁炉只能使用钢、铁等金属容器?在学生文献查阅、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物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概括,最终使学生电磁感应和涡流加热原理。

2.3.2优化多媒体、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动画演示、仿真视频等技术手段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现象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加深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避免概念、定理等文字性内容的板书,显著增加课堂的容量。但是,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应当注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不能偏离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的定位,不能忽略教学内容的主导作用,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对于抽象的概念和侧重演示与观摩的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和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侧重理论推导和定量计算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授课方式效果更好。比如推导“麦克斯韦方程”时,传统的推导式教学可以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用多媒体演示的效果要差得多。

2.4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现有的大学物理课程基本上是采用结合平时作业、考勤和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的考核方式,其中又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例题,从而忽略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步地作出调整,宜采用多元化和累加式的考核方式,增加平时考核的项目和比重[5]。平时测试可以包括随堂测试、单元考核和攥写探究性论文等形式。比如在讲授电场强度时,教师在分析了均匀带电圆环在其轴线上的电场分布后可以随堂测试学生是否能够推导出均匀带电圆盘在其轴线上的电场分布情况。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针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出知识应用型题目,采用开卷答题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除了平时测试,针对基本知识和教学重点,每学期末再进行一次开卷答题考试。最终按照作业10%,考勤10%,平时测试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的比例核定总成绩。

3.结语。

围绕服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对《大学物理》课程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探索,给出了改革的具体建议,希望能够对转型发展形势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工作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3]李慧,周燕南,陈贺.民办高校转型发展下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6:15.

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古代文学论文

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发展,教学手段开始呈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并致力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基于这种形式下的教学改革,针对我国中专学校在进行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解决,并对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对于中专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专财务会计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就中专院校的财务会计的学生与其他财经院校的学生相比,中专学生相对财经院校的学生来说,具备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强的实际特点,这也是中专学生在社会上得以立足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财务会计理论教学往往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内容。财务会计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相对较强的教学科目,但是在实际的会计教学中通常存在理解片面以及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的特点,造成会计实践教学中常常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二)中专财务会计教学环境较差,轻视实践。

财务会计教学制度应随着其不断变化进行相应的修正以及改善,但是中专院校财务会计教师往往存在教学实践经验较为落后,与时代不相适应的现象。一部分教师由于常年进行会计理论教学研究,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实践经验落后与时代发展步伐。与此同时,财务会计的操作性以及实践性相对较强,现阶段,大多数的中专院校都相应的配备了模拟实验室,即使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服务,但是教学经费较少、实验室的软件以及硬件不能及时更新,难以达到教学要求,教学实践也不能达到相应的标准。一些中专院校仍然采用手工教学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差距较大。一部分教师,刚刚毕业就开始从事财务专业的教学,不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的从业经验,在进行财务会计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导致教学的手法较为枯燥无聊,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

(三)中专财务会计教学能力落后。

现阶段就中专学校配备相应的会计专业教师团队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都缺少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中专学校的教学管理计划过程中,没有将教师的财务会计社会实践教学融入相应的考核范围内,难免造成教师与实践教学相背离的现象,从而造成中专院校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

二、优化中专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优化中专财务会计教学观念。

其一,中专院校应进一步强化对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有效改革,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将其有效的融入到财务会计教学中,注重于实践教学的研究,适当的增加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大对财务会计实验经费以及实验设备的投资。中专院校应进一步提供给学生较多的实践机会,建设财务会计校园内外的实验基地教学;其二,中专院校适当的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机会,致力于培养出应用型财务会计人员,合理的设置财务会计专业课程。

(二)完善财务会计教学环境,建立财务会计实验室。

首先,建立财务会计资料库。其一,教师应在组织的财务会计活动中不断的收集财务教学资料;其二,财务教师将实际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料进行有效结合,设计更加完善的教学资料;其三,从财务相关的企业获取教学资料。其次,完善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室建立。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立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学生在模式实验室中采用模拟会计实务的教学工作,进一步掌握课堂学习的财务知识,并且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将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智能以及实践能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一步增强教学的整体效率。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价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渐运用到相应的教学中,并且营造出较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提升中专财务会计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打造专业的财务会计教师队伍。

为了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会计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中专院校应进一步对财务会计教师提高要求,应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中专院校应积极的鼓励教师获取职业自合鉴定考证,并且进一步实现“双师型”教师的有效转化,中专院校应进一步鼓励教师参加财会进修或者专业培训等,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的理论教学水平以及财务会计实践教学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中专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较为关键的教学体制改革,将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整体的教学兴趣,鼓励学生充分的利用时间进一步对会计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培养出高素质以及高能力的专业会计人员,从而更好的服务与社会。

参考文献:

[1]付晓。浅谈中专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31):87—87。

[2]杜秋红。浅议中专财会教学中行动学习法实践[j]。青年科学:教师版,,35(4):80—80。

[3]张智弟。试论西部县域职业中专财会专业社会适应性教学改革[j]。职业,(9):82—82。

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施研究

其次,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日益盛行。网络及多媒体课程的推行,改变了过去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利于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这也是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效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三,教学方法形式多样。白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网络英语教学、多媒体英语教学、任务教学法、交际法、功能法等教学方法已被广大英语教师所接受并应用于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还会在课堂教学中采纳小组活动、学生展示、角色扮演、辩论、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也是新一轮教学改革成效的表现之一。

第四,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宣讲会等明显增多。例如,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每年暑假都会举办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修班,探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网络技术子啊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等课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南京大学也多次组织了学习者策略研修班;教育部也曾组织9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专家巡讲团,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先进教育理念、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共享教学改革经验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交流加快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高效实施的一大体现。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首先,从教材的种类来说,可供大学英语教师选择的、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高质量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数量比较多,且各种教材配套建设比较全,除纸质教材外,还有网络课堂、光盘(视频)材料、mp3材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不仅保证了教学内容的输入量,而且增加了教学材料的趣味性与便携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从教材的内容来说,课程编排不再以文本知识讲解为主,而是课前阅读、文本讲解、结构分析、词汇训练、写作技能提升等各技能并重,着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表达能力、文本欣赏能力等。

再次,就教学理念来说,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不再认为课堂教毫38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改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同伴互动互评、辩论、演讲、演示等多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不再乏味。教学过程在团结合作、竞争进取、互帮互助的氛围中进行,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就教材建设而言,目前针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大学英语教材已比较丰富,但以往的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和形式设计上往往为了照顾大面积学习者,针对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甚至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材尚比较少见。这些学院或院校的学生普遍反映,目前通用的大学外语教材对他们来说偏难,其结果是教师上课以讲解单词和句子为主、学生课下也忙于记单词,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

其次,就教学方法而言,虽然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但对活动布置的类型与时机尚不能完全掌握。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已对教材比较熟悉,对各种课堂活动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将二者有机结合的能力亟待提高,课文讲解与课堂活动衔接不紧密、比较生硬。

再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监管。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都没有网络课堂,也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网络练习或作业。但由于技术及人力的限制,广大教师对于学生以何种形式(如是独立完成还是数人合作完成)、用何种方法(如有没有参考教学材料)、以什么频率(如有的学生会期末前一天将一学期的网络作业做完)完成网络作业也么根本无法控制,要么难以监控,其结果是网络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起不到应有的作业。

第四,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低年级阶段,对于从三年级开始的后续课程的改革力度不够。如何将后续课程的建设与学生自己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硕士阶段的学制已缩短至两年至两年半,这样在本科阶段的课程如何适应这种变换也值得研究。

总之,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实施效率、课程教学等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相信,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在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努力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