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最新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汇总5篇)

最新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汇总5篇)

作者:灵魂曲 最新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安徒生和他的童话”为主题,编排了5篇主体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既读作品又读作家”,教材收入了孙云晓在《一根火柴》里的一句话:你是那样善良,你是那样悲哀,你用一根小小的火柴,烧痛全人类的心,燃起了我不熄的爱。这应该是对整组教材精确而高度的概括,如果说这个单元的内容有一个主题的话,那就是爱,这种爱是纯真的、美丽的、善良的、仁厚的、无私的。

其中《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是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地位尤其重要。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我认为这篇作品最光彩或者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细细的火柴点燃美丽的幻觉世界的那一刻,因为小女孩用她那细细的火柴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是社会生活中被压榨、被欺侮、被*视的弱者。安徒生笔下的形象是一个弱者顽强不屈的抗争与追求,这是安徒生自身的写照。这个气息可闻、身形可见的小女孩,她的可怜、她的孤苦激起了读者切入心底的同情,与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童话世界里,安徒生对小女孩怜悯的爱最终变成了一种抚慰的爱——小女孩在痛苦的极点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给予小女孩的是永恒的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重点:感受卖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考虑了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第一课时让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了五次幻象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将本节课分以下几步进行:

1欣赏美文,感受魅力。

2、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3、品读课文,感受悲惨。

4、课外延伸,清满人间。

下面,我具体说说我是怎样教学这一课的:

孩子们大多都读过《安徒生童话》,但那都是简单的情节记忆,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前对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在上课以前出示了一段话,让孩子们在准备上课之余提前感受到安徒生童话的魅力。

(课件出示)安徒生的童话

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世纪交响乐,优美的词句、奇妙的想像,让人陶醉在音乐的海洋;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走访世界的游记,每读一则童话,就有一束阳光射进我们的心灵;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跨越年龄的经典,每一篇的来历,都是那么不同寻常。他的童话中有对假、恶、丑的揭露、鞭挞,但更多的是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向往,从而给人以朝阳般的温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他以自己美好的幻想向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与同情、善良和真诚、平等和正义的未来世界。

上课伊始,我和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回忆过除夕的情景,调动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图片,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让孩子们除夕的快乐和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凄惨形成显明的对比,激起孩子们迫切想了解这个小女孩的强烈欲望,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静静地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动画,伴着哀伤的音乐,体会着画面中小女孩痛苦的神情,我相信整个班里都会回荡着悲伤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为下面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然后,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初读课文,畅谈感受。孩子们可能会说:她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贫穷的孩子、美丽的孩子,一个听话的孩子,一个孤独的孩子……叶澜教授曾指出:“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在孩子们谈感受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用眼神和表情来和学生产生情感的沟通,老师要充分尊重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不要给予是非评价,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不断地印证自已的感受。

我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有爱就有发现:

爱可以给人以温暖,爱可以给人以力量,请你敞开爱的心扉,用心去细细品读文章,在你眼前的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你一招:你可以通过品词酌句的方法谈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谈理解。

出示阅读提示后,老师要给孩子静心悟读的`时间,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的脸色变得凝重了,有的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有的孩子用自己的情感朗读感染了周围的同学,有的孩子拿起笔在书上勾勾画画,孩子们在静心悟读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便有了不吐不快、急于交流的迫切愿望。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就比较容易找到知音、引发强烈的共鸣。

在描写小女孩“卖火柴”的一部分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比如:

(1)、小男孩在嘲笑她时,可能会说些什么?

(2)、小女孩在街头叫卖时,那些拒绝她的人会说些什么?

(3)、小女孩的爸爸为什么一定会打她,他爸爸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培养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这就给这个本来就可怜的孩子又抹上了一笔浓重的悲剧色彩。

的高潮,在看见奶奶的一刹那,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赶紧想把奶奶留住,于是擦燃了一大把火柴,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了,她死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幻象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在文章最高潮的部分,可以通过齐读的方式让学生的情绪也达到最高潮!通过情境朗读来感受小女孩生不如死的悲惨,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孩子们感受得越深,对文章中的难理解的句子理解得越到位。

课文中有两句对于三年级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

(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所以,我把这两句的理解放到文章最后去处理,由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体会,学生可以理解到: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死了才能得到解脱,她最终的“幸福”就意味着死亡。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生活中,也不乏有像小女孩一样遇到困难的人,但他们有着和小女孩敢擦燃火柴一样的勇气去战胜困难。比如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受伤和遇难的孩子们,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同时又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我们所有人的关爱和祝福,我们大家用爱心筑起了一道爱的长城,抚平了他们心中的伤痛,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最后,我们就在欣赏《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

整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学理念,基本达到了教学效果。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篇二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毕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非常流畅,抓住了重点段进行理解,学生体会到位。

首先,毕老师在导入新课过程中自然流畅,结合同学们刚刚过去的新年导入新课,“新年刚过去不久,你喜欢过新年吗?”学生畅所欲言,以新年的幸福导入,为下文的文中的环境描写的`学习做好铺垫。“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丹麦,安徒生写了一个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齐读课题。

重视环境描写的学习体会,毕老师先让学生指名读第一段,又读第一句,引导学生体会这叫环境描写,在读时,毕老师引导学生“大家再细读后面的话,看哪句话感受深,咱们读书的时候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实际上,文字背后给我们传递很多信息。”这样,学生不仅读出了文字本身的意思也就是自然环境描写,更重要的是,毕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了社会环境描写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对文本的体会就越来越深刻。是呀,家里冷,外面冷,她点燃了没卖完的火柴。

在5——10段的处理中,毕老师采用的是老师引领学生串读的方式来体会小女孩的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景象,我建议可以用填表格的方式来完成,可以放给学生来读文思考;另外,对于最后小女孩的死的引导,我建议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是无奈而死,并不是只有死才能摆脱痛苦,应该着重体会的是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篇三

今天,我有幸听了李艳君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观课,让我看到了新课程的理念已在我们的课堂里生根、发芽了。听了这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李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通过问学生,同学们都喜欢过年吗?过年都干些什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比,引入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过年时又是怎样的命运来反衬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从而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做好了铺垫。

二、点拨引导,层层递进

老师课前布置了让学生进行预习,扫除了字词的障碍,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小组汇报后,又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每一次都看到了什么?产生幻想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李老师又充分利用课件进行点拨引导,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段落,在读中体会情感,层层递进。从她渴望得到温暖、幸福和疼爱中,最后总结出小女孩冻死街头的原因是因为她渴望得到真正的幸福。

三、续写训练,拓展思维

通过李老师的引导、点拨,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老师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同时,板书设计清楚明了。

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篇四

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今天,我有幸听了胡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节课例。通过观课,让我看到了新课程的理念已在我们的课堂里生根、发芽了。听了这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胡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通过问学生,同学们都喜欢过年吗?过年都干些什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比,引入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过年时又是怎样的命运来反衬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从而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做好了铺垫。

老师课前布置了让学生进行预习,扫除了字词的障碍,通过课件出示表格,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小组汇报后,又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每一次都看到了什么?产生幻想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胡老师又充分利用课件进行点拨引导,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段落,在读中体会情感,层层递进。从她渴望得到温暖、幸福和疼爱中,最后总结出小女孩冻死街头的原因是因为她渴望得到真正的幸福。

通过胡老师的引导、点拨,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老师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同时,板书设计清楚明了。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另一个时传承文化,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在胡老师的这节课中,新课程的理念虽已充分体现,但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这篇课文时一篇很好的情感熏陶的课例。在这节课中,老师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朗读。胡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然后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去体会和把握情感,这样,文本的难点就不攻自破,那么这堂课就更加润泽了。

先读进去,再想开去贯穿于教学中,从而使课堂显得拘谨,老师不敢超越文本,对学生不敢大胆的放手,那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就无从谈起了。

如果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幸福,再与小女孩所向往的那种幸福对比,从而反衬出她命运的悲惨,那么就可以省去那些繁琐的讲解。

总之,在这节课中,新课程的理念虽已渗入教学中,但我认为胡老师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没有达成的,学生没有真正在朗读中去准确把握情感。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太少。这仅是我自己的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篇五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姜老师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如,学习第一自然段。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姜老师慢慢地带着学生在课堂上做第一次的文本细读——学着借助关键词从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为了突出“冷、雪、黑”,让学生读,质疑,“这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冷”下着雪就更冷了,天又快黑了就又进一步地表明冷,让学生充分体会冷,并引导学生在“冷”的前面加上一个“寒”字,学生读,姜老师引导学生用两种形式进行朗读。学生再反复地读。这样,一次次地引导学生融入文本,走进文本,感知语言的魅力,丰富情感体验。

又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抓住了重点句子“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通过变换句式,让学生了解小女孩当时的困窘,更让学生体会到没有人同情她,可怜她。让学生探究两个“谁”一样吗?,使学生通过联想、思考安徒生为什么要这样写?充分感知小女孩的努力、辛苦换来的是一无所有,是冷漠。又反复地练习;“这一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之后总结出:抓重点句子和词语反复地推敲,读出体会和感受,也就是抓住一个词,字或句子来慢读,细品。

语文学习需要教给学生方法。究竟怎样才算是教给学生方法呢?如果只是单纯的提出方法,让学生按照所谓的方法去做,学生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往往会机械运用,在需要自己想办法的时候会无计可施。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方法,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积累为自己的学习经验。

姜老师始终注意了教方法而不是给方法。平常我们在写批注这个环节往往容易流于形式,为了批注而批注,而之后的教学中很少有为批注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姜老师今天写批注的方法是真正落到了实处。学生对于这种新鲜的学习方法,能够根据老师举的“例子”进行批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们已经对批注有了更深切的认识。这里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执教者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深意。姜老师几次出示了自己对课文的批注。但是每一次的批注目的都是不同的。开头的批注,是让学生对批注有一个认识,知道什么是批注,怎样进行批注是比较好的。第二次屏幕出示教师的批注,教师提示:刚才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重点的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第三次姜老师是用提示的方式:阅读的时候,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把你阅读的信息或者感受写在文字的旁边,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吗?批注就这么简单——下面就请你也试着从三、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哪个词,哪句话触动你,就把你读到的信息、感受批注在旁边。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写自己的批注。第四次姜老师抓住“可怜的小女孩”,作者好像站出来说话了,这就相当于批注。教师一次次展示,一次次强调,让学生对批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信这些学生在阅读其他文章的时候,不一定都会把自己想到的随时写上,但是在某一处会停下来细细思考,慢慢品味,或者从内心发出感叹。如果教师长久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真的就会形成批注的习惯,养成批注的能力。就像脂砚斋批注《红楼梦》,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泽东批注《二十四史》那样去阅读,那种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小女孩不仅停留在安徒生宗教信仰中的天堂,也走入了学生情感的天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是活跃的、深刻的,语文学习是扎实的、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姜老师教给学生用细读的方式体会文章,用课文去教语文,也把学生带入语文学习的幸福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