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感谢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通用8篇)

感谢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通用8篇)

作者:书香墨 感谢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通用8篇)

征文是一种在特定话题下撰写文章的活动,它能够提升我们的思辨和写作能力。在写征文时,可以参考优秀的范文,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和经验。以下是一些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征文作品,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感谢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篇一

马来西亚著名的萨提亚治疗大师林文采博士把人的先天气质分为了五大类: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冷静型、奉献型。

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忧郁型的人。忧郁型的人天生的完美主义者,比较悲观。批判。对自己和别人都是比较难以赞美和认同,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求尽善尽美,忧郁型的人把这种特点带到生活里去的时候是比较糟糕的,会对自己和他人高要求,把自己弄得很多的情绪。

虽然我知道自己忧郁型的这个特点,而林文采老师也一再强调:忧郁型的人要时刻记得在心里养两匹马:“放自己一马,放他人一马”。可我总是做不到。

正如网上一句经典的话所说:此生知道很多的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情绪来了的时候,我总是会陷入到情绪里去,不能自拔。

有一天,当我看到武志红的一本书《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时,我觉得棒极了。

这本书颠覆了我对自己的看法。

原来我不能接受的自己的种种,都是如此的具有意义。

于是我对自己不完美的感受有了释怀,在书中,武老师说道:世界有可能是相反的,真实胜过完美。如何接受自己的真实,如何真实的和自己在一起,就可以深刻的感知到真实是比完美更好的东西。感觉自己是完美的,这样的人是把自己的痛苦分裂出去了,消灭了,他自己的脑袋里意识不到痛苦。

在书中武老师从还一个心理学家的角度例举了大量的例子让我们认识到负能量比正能量更具有价值。

武老师在书中说“当我们积极地追求所谓的正能量的时候,其实是割裂了与所谓的负能量的连接,这种割裂是巨大的损失,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嫉妒和羞耻,我们要打开这些感受的管道,当我们打开这些管道的时候,生命力就会在我们的身上流动。”

在本书的第二章里讲到: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每一次的磨难都是生命的财富,越对抗痛苦,越是会痛苦,承认他,接纳他就是改变的开始。在这一章里讲到一个自杀的案例,案主在深深的悲伤之后,接纳了事实,从而改变自我,有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在本书的第五章里讲到:当你恐惧、焦虑时,去看看,恐惧、焦虑在告诉你什么?它们是不是在说:这件事情对你很重要?看到它们、承认它们、接纳它们,然后才能让它们成为一份能量,让它们在你的心里流动,回到自己的感受上,回到自己的身体里,这个时候会有很好的疗愈效果。

曾今也有一位心理学老师说,如何让一个吸毒者彻底的戒毒,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他的母亲彻底的放弃他,让吸毒者绝望,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说绝望也是有力量的。

嫉妒、愤怒、倔强也都是有力量的,看到他背后蕴藏的含义,原来它让你更加有动力去改变自己,他们是生命力的表现。

“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我们的生命,如果逃避,我们就损失了一部分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对并整合他们,阴影就会变成我们的人生财富。”

读完本书我对自己说: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所以才真实,真实胜过完美。

感谢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篇二

其实之前并不怎么看心理学方面的书,我总觉得人最好的的心理老师是自己,我相信所有的道理我都懂,不需要任何人的开解,在遇到任何问题时,我可以自我调节,只不过是花费时间长短的问题。但在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并简单翻阅几页时,我就突然觉得自己的眼眶湿润了,也许一直努力做个完美的自己是个很艰辛的事,但一直觉得这才是每个人的终极目标,却从没想过我们可以淡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让疲惫的心偶尔放个假。

本书重点阐述的观点如下:

真实胜过完美

我们要做的不是灭掉内心的魔鬼,而是去认识并拥抱它,活出真正的自我!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改变恶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和恶习较劲,接受恶习。因为,积习就是你的本性,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能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任何真切而纯粹的情绪、感受和体验,不论是忧伤、愤怒,还是焦虑、嫉妒等,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它们,那么你就能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所以说,真纯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心灵的兵器”。

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

愤怒,给予你力量和动力,让你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具有创意,每一分钟都能表现出你自己的风采。没有愤怒,你就会在不适当的地方屈服,就会手足无措。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的愤怒,并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它。

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

内疚是和谐关系的调节者,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假若你懂得接纳自己的内疚,并帮助对方接纳他的内疚,那么关系就会自然地流动,自然地走向和谐。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

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

许多恐惧,无须战胜。恐惧的背后,常藏着我们生命中重要的答案;恐惧程度越高,答案就越重要。恐惧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因为很多时候,只有恐惧才能强有力地提醒你,什么是最重要的。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

好的心理医生,其价值就在于会和你建立一个好的关系,然后把你轻松地带进这种状态。不过,我们生活中还有太多的关系,可以把你带进这种状态。任何一个你在乎的关系,其实都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照出你内心的秘密来。

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

心灵的成长并非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仪式来呼应心灵成长的节拍。

当然,我也并不是赞同作者的所有观点,虽然也有观点上的差异,但这本书至少改善了我的心理状态,让我认识到悲伤、愤怒、内疚、恐惧,负面情绪有存在的意义,直面比逃避有用,对抗不如接受。为了不让亲人担忧,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我们往往隐藏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但既然是亲人,那就让我们共同来接受、共同来面对这些负面情绪,“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接纳自己和他人,一同成长!

感谢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篇三

武志红老师的这本书早就听说过,大家评价很不错,但是我一直没看。最近,心情不好,工作上遇到了一件很不开心的事,尽管一直以来,觉得自己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错,可是事情过去好几天了,心里还是不舒服。看来,这次没办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了,所以翻开了武老师的这本书。

文章的很多观点让我耳目一新,收获颇多,现在摘录下来与您分享:

“看到自己”是“接纳自己”的前提,但是我们往往不想看到自己,因为“自己”有太多的黑暗,太多的痛苦,太多的不想面对。

我们时常出现抑郁症的根源是太想在别人面前表现好一点,但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又还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所以痛苦。我们要拥抱这种痛苦,才能成为自己。

无论你现在多么痛恨坏习惯,它一定曾让你获益。认识坏习惯的这一点,是改变它的第一步。当你真正喜欢做一件事时,自律就会成为你的本能。培养好习惯的方法就是,兑现承诺,从小处做起,立即去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陈祉妍博士说:每一种心理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我们有无数种方法降低痛苦、逃避痛苦,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直面痛苦,认识痛苦的意义,领悟到问题的来源,并由此成长。

陈博士说:痛苦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契机。痛苦告诉我们,“你应该改变了”,而那些勇敢地直面痛苦的人,也最容易抓住契机让自己成长。

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我们常以为,要一个人对自己好,就该先对他好。但是更好的方法是,你想让一个人对你好,就请他帮你一个忙。这个办法之所以更好,是因为我们都很自恋。

武志红老师给我一些面对心理问题的法宝:

1.接受心理问题,带着你的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

2.打开心扉,寻找你身边的“业余心理医生”;

3.理解他人,自己去做一名好的“业余心理医生”。

感谢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篇四

最近利用坐地铁时间断断续续的读了一本书,武志红老师写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分享一下读书感悟。

生命总有不完美的地方,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读完武志红老师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合上书本,闭上眼睛,似乎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字就是"接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接受一些事情,才能获得重生。

以前的我有着完美主义,怕自己做不好,迟迟不肯动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先做起来再说,这个公众号就是个例子,怕自己写的文章没深度,没人看,但是没有谁可以一下子就做到很完美,都需要经历千锤百炼,我相信会越来越好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想的太多,畏首畏尾,时间久了就容易焦虑起来,领导交代一项任务,怕自己完成不好,迟迟不肯动手,眼看就要到截止日期了,如热锅上面的蚂蚁,加班加点,也没有拿出像样的成果,其实是自己一直不愿意面对困难,逃避它而已,面对困难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面它。

武志红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引导人们学会接纳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愤怒,悲伤,忧虑,恐惧等坏情绪,勇敢的正视和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书中的观点我很赞同也深有体会,当我们遇到重大问题,你不去面对,不接受事实,活在过去,只会愈加痛苦,其中一句话我很赞同:"每一次挫折事件都是机遇,因为它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进行自我归因的人借此来完善自己,这样一来,挫折就成了人生的一种财富!"

现在"正能量"这个词,到处可见,但是有时候我们也是需要发泄一下我们的"负能量",而不是憋在心里,假装快乐,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心理问题,有时候心理有问题比身体有问题可怕的多,身体有问题很大程度上面也是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慢慢的发现心理学还是很有意思的,给我一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很有可能去选择心理学,没有什么比人的心理更加复杂的了。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或多或少的令自己自卑的方面,比如身高不够高,长得不漂亮,肤色不够白,经济拮据等等,但我们都需要真正的去接纳自己这些不完美,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许你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着你。你羡慕那些坐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的公职人员,他们也许羡慕你每天忙碌,充实而快乐。所以,想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好了。

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瓦尔登湖,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独处,写一段简短的心情日记,放松一下自己,也可以让自己逐渐的看清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学会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感谢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篇五

书中说:“爱的关系中,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愿意给予,而是因为不愿意接受,不愿意接受恰恰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受内疚。”这也好理解,孔孟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我们,我们以礼相待,都不喜欢麻烦别人,也不喜欢请别人帮忙,更不喜欢无故接受他人的馈赠,我不喜欢欠别人人情。

书中说:“性格浓缩着我们童年的一切人际关系。”我觉得说的太绝对了,过于夸大童年遭遇对以后的影响。我始终相信人是会变的,所谓的“本性难移”只是难移而已,并不是说改变不了,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或者说一个人的性格一直在变,时而外向,时而内向。

书中说:“自卑与自信,其实是由我们小时候获得的爱的多少所决定的。”如果来验证我自己,确实有道理,我小时候很缺乏来自父母的爱,我也确实经常感觉到自卑。但我觉得自信和自卑也是会经常相互切换的,我也有感到自信的时候,这取决于你在做什么,在什么环境里。

书中说:“通常而言,童年得到的爱越多,一个人就越是难追。反过来,童年得到的爱越少,一个人就越容易追。”换言之,自信的人难追,自卑的人容易追,当然,都是相对而言。由此可见,男生在追一个女生时,可以去了解一下对方的童年,如果对方童年时缺爱,你对她好,她就很容易感动,也就比较容易追到,但是以后可能会很难相处,因为自卑的人都比较敏感。如果对方童年得到了足够的爱,只要她觉得你不是她想要的,那你怎么努力也很难追到。

那怎么走出自卑呢?书中的建议是:首先要明白自卑是源自缺爱,然后学会自我接纳。这样的建议在我看来,无关痛痒。

书中说:“对于恐惧,我们无需战胜。恐惧其实在提醒你,什么是最重要的。”所以当你感到恐惧时,你不要着急去改变,先去聆听它,去理解自己的处境,好的改变会自然而然地随之发生。

书中说:“优秀和自卑其实是一种平衡,所以,越在乎优秀,就势必要有一个越自卑的东西来平衡。要么,这种平衡在一个人身上体现;要么,这种平衡在一个关系中体现。”生活中,你会发现有些特别要强的人,其实内心自卑的不得了。我可能就是这样的人,但我现在在改变的路上。你还会时常发现“鲜花插在牛粪上”,因为要试图达到一种平衡。

书中说:“温柔地对待你的疾病。”人类真的是太喜欢着急了,生病了就希望立马就能好。比如,发高烧了,打一针激素,体温迅速降到正常,殊不知激素的危害性,这种疗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再比如甲亢,甲亢是一种慢性疾病,常规疗法是药物治疗,只不过治疗周期很长,一些甲亢患者非常着急,就选择了放射性治疗,殊不知放射性治疗有相当高的概率会患上终身无法治愈的甲减。所以,无论是生理疾病还是心理疾病,耐心很有必要。

武志红说:“能在第一时间接受真相的人,都会特别有判断力。”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我到树林中去,因为我希望从容不迫地生活,仅仅面对生活中最基本的事实,看看我是否能掌握生活的教诲,不至于在临终时才发现自己不曾生活过。”

我的日记本就是我的“瓦尔登湖”,我每天都写日记,哪怕是有一天没时间写,我也会在日记本上写上“今天没时间写”,因为写日记于我来说是一个仪式,它可以让我与尘世的喧嚣暂时保持一段距离,它可以让我迅速地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感谢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篇六

“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主要是使用的度。”从最近的拆书工作里体会到的一句话,这本书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概括的说,本书的主要内容只掌握一点就够了: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完整的人。这个完整就包括人的阴影面和积极面,一般人只想要承认自己的积极面,压抑阴暗面,结果限制自己的潜能,无法幸福。

看似简单,可书中大量的案例向我们展示,光要承认接受阴影面这件事,很多人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有时它被压抑的很深,你几乎发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影响你的性格、行为习惯,让你问题重重。

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行为,或者被责骂然后将这种行为压制,但它仍然在你内心成为你的阴影面。所以当你再看到它时反应会很强烈,要么远离、要么极端厌恶却不知道原因。只有当你平和的对待它时,它对你才会成为过去式,不会继续存放在你的内心,时不时的跳出来折磨你。

比如很多人不能接受成功、性感、迷人,这类人人都想要的特质,他们承认这是他们的梦想,却不认为自己可以拥有他们。

发现并开始接纳我们身上的特质,无论它是好是坏,都是我们长成的必经环节。特质没有好坏,它呈现度的控制器在我们手中,你可以调节它,别让特质伤害你,要让它有助于你。

感谢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篇七

关注心灵成长,对抗负面情绪。

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我们的生命。如果逃避,我们就损失了一部分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对并整合阴影,阴影就会变成我们的人生财富。!

这本书初版叫心灵的七种兵器》。悲伤、愤怒、内疚、恐惧。这些本是人格中负面的东西,但同时他们又是让人成长的重要武器。本书围绕这几个主题,深刻的剖析了这些情绪存在的意义、形成的原因及对抗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然后再改变自己。其实我们最难了解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矛盾、冲突。于是渴望成为相反的、完美的样子。那份完美,其实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想让别人说,这个人真不错!

我们总是把关注点放在他人身上,或是放在过去的经历中,忽略自身需求,迷失自我,情绪被外界和他人轻易左右。烦恼、痛苦被放大。更多的时候我们选择了逃避、压抑负面情绪。直到被微小的事物激发而爆发,甚至伤害周围无辜的人。

当你非要压制自己的悲伤,并相反表现出极大的快乐时,你最终收获的,会是更大的悲伤。

浮躁、悲伤、抑郁积蓄的太多我们便无法对抗,因为力量太弱小。我们要去体会和理解这些情绪,分析原因,找到答案。那时候你会发现豁然开朗后的世界大不相同。那些以前不能理解的人和事,不能读懂的书突然明白了很多。在这个过程中也渐渐找到了清晰的自己。这便是痛苦让我们成长的意义。

不是事件导致了体验,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导致了体验。

什么叫存在,就是我选择,我活过,我按照自己的意志为自己的生活作选择,这就叫存在。

感谢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篇八

“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主要是使用的度”,从最近的拆书工作里体会到的一句话,这本书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概括的说,本书的主要内容只掌握一点就够了: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完整的人。这个完整就包括人的阴影面和积极面,一般人只想要承认自己的积极面,压抑阴暗面,结果限制自己的潜能,无法幸福。

看似简单,可书中大量的案例向我们展示,光要承认接受阴影面这件事,很多人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有时它被压抑的很深,你几乎发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影响你的性格、行为习惯,让你问题重重。

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行为,或者被责骂然后将这种行为压制,但它仍然在你内心成为你的阴影面。所以当你再看到它时反应会很强烈,要么远离、要么极端厌恶却不知道原因。只有当你平和的对待它时,它对你才会成为过去式,不会继续存放在你的内心,时不时的跳出来折磨你。

比如很多人不能接受成功、性感、迷人,这类人人都想要的特质,他们承认这是他们的梦想,却不认为自己可以拥有他们。

发现并开始接纳我们身上的特质,无论它是好是坏,都是我们长成的必经环节。特质没有好坏,它呈现度的控制器在我们手中,你可以调节它,别让特质伤害你,要让它有助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