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初中美术说课稿及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美术说课稿及教案(精选20篇)

作者:LZ文人

7.初中教案的编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合理设置教学难度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为了帮助初中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以下是一些成功教案的案例分享。

初中美术说课稿

教材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因此我会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我所说课的内容选自河北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第5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理解摄影当中一些专业名词,如镜头、蒙太奇、景别、镜头运动等,通过观看摄影作品,掌握摄影的角度,用绘画或者摄影的方式表现故事脚本,体会摄影艺术语言的魅力,提升摄影基本素养,开阔眼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我授课的重要依据。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所以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而且初中阶段也是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美术创造能力和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的重要时期。但是对于故事的摄影角度和作品情感的表达能力较弱,所以我会采用欣赏视频资料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感受,提升影像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教材和学情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像艺术的基本语言和造型要素,并尝试运用影像表现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创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推、拉、摇、移等方法发现运动镜头的.技巧,并根据情节发展将不同的镜头效果进行合理组合,形成创意十足的影像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影像艺术的魅力,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了解影像的镜头,掌握镜头的外部运动方法。

难点:合理并有创意的利用镜头表现不同的情节特点。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练习与实践指导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摄像机等。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针对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多媒体展示,导入新课。

我会播放《哪咤之魔童降世》片段,请同学们体会震撼的画面效果,体会不屈服命运,敢于抗争的精神。进而理解摄影正是以动态过程,借影像表达深切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由此导入课题《用影像表达》。

通过这种多媒体展现的方式导入,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节二:逐步赏析,剖析摄影。

1、镜头和蒙太奇。

我将展示单个镜头宠物照,再次将6幅画面都展现出来,同学们描述故事内容。

通过欣赏,体会镜头是构成摄影艺术的基本单位;蒙太奇就是电影镜头组合在一起的技巧。

2、比例。

其次引导学生对比《黑客帝国》宽银幕16:9和电视屏幕比例4:3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由此引出宽屏幕视觉冲击力逼真、强烈;电视屏幕需要预见各事物运动方向,做好构图。

3、景别。

再次我会让个别学生操作摄像机镜头,通过由远及近的焦距变化,体会拍摄同一事物,构图上会发生的变化。由此理解景别分为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4、镜头运动。

由此总结镜头的外部运动主要有:推、拉、摇、移、跟。

通过欣赏影视作品,动手操作摄像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对摄影相关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自身摄影的素养。

环节三:深入学习,示范讲解。

我会用绘画的形式演示《做家务》镜头变化过程,先清扫,后倒垃圾。学生观摩学习,说出镜头运动方式和观察角度。

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摄影脚本的表现形式,学会选择更好的摄影拍摄角度,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更多的探究性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环节四:实践练习,展示评价。

1、布置活动练习:我会鼓励学生用手绘或摄影的形式表现一个短故事,并且巡视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更恰当的角度,表达情感。

2、播放音乐展示作品,采用互评、师评的方式评价学生作品。我会引导学生从想象力、观察角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这一过程体现了美术课程注重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欣赏美;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评价对象和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利用互评和师评的方式能够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活跃课堂气氛。

环节五: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1、总结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摄影世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用摄影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美。

2、课后请同学们登录摄影网,搜集自己喜欢的摄影作品,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分享。

这一环节落实了新课标中指出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习反馈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贴合学生学段的教学方法。最后的作业具有拓展延伸的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审美素养,丰富美术积累。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我采用大纲式板书,特点是清晰、直观、明了,重难点突出:

初中美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节选自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属于_造型表现_领域。(地位与作用)构图作为造型艺术的组织形式以其自身特有的形式美,发挥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意识,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联系生活,我设置。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学习如何构图,初步了解并掌握插花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欣赏插花作品,丰富学生审美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生态度,形成美化居室的意识。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简单的构图方法,学会插花的`基本设计方法和过程。

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表现确立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会用基本造型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为了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参与学习: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画具等。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较难突破,因此我精心设置多种教法:

1、欣赏法:通过欣赏各种材料制成的装饰画,让学生了解装饰画对居室环境的美化效果。

2、演示法: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因材施艺制作装饰画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兴趣。

另外,在教学中还应用讲解法、分析法、图表等等。

引导学生模仿、观察、分析、创作。学生先模仿书本中自己喜欢的作品,通过观察体会作品的构图特点,色彩搭配特点,分析积累经验,为下次创作装饰画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欣赏教师的插花作品,,,,,花是美的使者它把羙带到我们身边,今天就让我们自己来尝试做一件插花作品吧(通过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思考。通过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生进行探究的。让自主学习课本,快速完成初次作业。体现“先学后教”新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赏析并结合自己初次作业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并归纳出新知识。通过问题式导学,比较式研讨、教师纠正补充等师生、生生的互动环节,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练习时间,并结合初次作业,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2、

3、,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完成,提高课堂作业效率,并增强学生量力完成作业的自信心。

展示点评中,我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鼓励为主,自我点评,而评价对方多从建议性出发,让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

我总结以问题形式出现,设计三个问题:

1、你学会了什么?2、你的体会是什么?3、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课后拓展。

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初中美术说课稿

本课内容为苏少版初中美术第十五册第4课《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时间为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展示风格各异、材料丰富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与评述,感悟与体验雕塑艺术的基本语言及独特美感;以学生非常熟悉且能驾驭的泥为媒材进行造型与表现,理解雕塑艺术的本质——以体积和空间的造型方式表达情感。本课为第二课时,通过对身边材料的观察、分析,探究运用新材料表现生命、创造生命的方法。两课时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综合性的完整的单元。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处于渴望探求新知识,喜欢张扬个性的年龄阶段,他们会萌发许多奇思妙想并急于表达出来。雕塑艺术学习内容几乎贯穿义务教育的不同阶段,八年级学生较为熟悉,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雕塑的表现方法及精神内涵了解较少。我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长们“掠夺性的爱”的包围下,他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环保意识也比较淡薄。

毕加索提出了“拾来的材料”概念,这一创新性的材料开发使雕塑语言更加的丰富和个性化,因此,教学内容定为:创造之旅——“捡拾”来的生命。教学围绕以废旧物为材料的雕塑创作过程展开,设置了感受材料特点,探究制作方法,创新作品主题,进行创作实践,展示评价作品等一系列环节。教学从体验、感悟到创造、实践,由生活到艺术,层层递进。学生在赏析作品、探究材料、立意构思的过程中,在生命的快乐绽放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废废弃物雕塑的创作规律、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

课前每班准备一只大纸箱,存放、收集班级师生使用过的废弃物品,如吸管、易拉罐、饮料瓶、胶带圈、报纸、杂志、光盘、电池等,课代表安排学生定期收集、清理、分类。

(一)展示、表演,与材料亲密接触。

1.展示教师“捡拾”收集来的废旧物品,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其生活来源。

2.范作展示,学生带着好奇心观望。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一把老虎钳、几根电线,或者一只电子镇流器,几根铁钉,经过我们的手就仿佛具有了生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经历创造之旅,给废旧物以生命。

二、交流、探究,感受材料特点。

2.学生分组汇总收集的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将搜集到的废旧材料分类。

3.师生交流:与常见的石、泥、铜等传统雕塑材料相比,废旧物作为雕塑材料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

材料形态废旧材料种类主要加工方法常用工具。

线状材料线绳、羽毛、芦苇、草捆扎、粘贴。

面状材料纸张、塑料、布卷、揉、缝制、团、粘贴、累积、弯曲。

块状材料金属、石、木、泥、石膏焊接、切割、堆砌、扎。

1)废旧材料的种类丰富,生活中常被人们随意丢弃,来源广泛,容易得到;

2)废旧材料固有的形状、肌理、色彩、质地,呈现不同特点,给人不同感受;

3)废旧材料形状多样,统括了点、线、面、块等基本造型要素;

4)废旧材料雕塑方法多样,但容易受材料自身特点限制……。

4.参观了解别组所带材料,根据需要在组间进行适当的`调换。

三、尝试、赏析,探究制作方法。

1.在组内所带的材料中选择较一种材料,思考:可以采用怎样的加工方法使材料呈现体积与空间?学生分组交流。

2.课件出示表格,总结废旧材料塑造空间体积的一般方法及常用工具。

3.师生总结:不同的材料应使用与之相适应的制作方法。恰当且巧妙的方法能更好地体现空间与体积。

四、创意互动,赋予材料生命。

1.我们已经熟悉了材料,也掌握了一定的创作方法,那么,怎么超能赋予材料生命呢?大家来试一试。

师生商量选取一、二种材料,尝试“头脑风暴”,用不同方式进行空间与体积造型。看谁的创意巧,这么构思的理由是什么。

一把老虎钳可以是什么?

头脑风暴第一波:

螃蟹的钳、动物的脚、站立的人、未来战士、一条鱼、武器、瞭望台……。

头脑风暴第二波:

焊接上一只废簸箕就是一只“寄居蟹”;

绕上一圈电线就是“运动员”;

糊上彩纸就是一条“热带鱼”……。

2.那么,艺术家们是怎样让生命绽放的呢?

1)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你看到了怎样的“生命”?

2)用什么材料来造型的?

3)采用了怎样的造型方法?学生展开想象谈感受。

3.大家一起来试试:仔细观察课前所搜集材料,分组讨论可以怎样造型,选派同学在班级交流(一人或者多人均可,可边介绍创意边演示)。

师生归纳:要做出生动富有生命的作品,就必须抓住对象的特点,结合材料呈现的基本造型元素及其他特征,敢于想象、创造,才能创造出有生命的空间造型。

五、创作、实践,生命在快乐中绽放。

1.启发学生构思用材料雕塑的形式为身边的生命“塑像”,学生谈创作设想(材料、方法、构思的独特之处)。

引导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师生共同帮助学生完善构思。教师引导学生不要追求外形的“像”,而要力求通过材料表现生命的本质、神韵。

2.以“生命”为主题,创作一件或一组雕塑,可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1)充分利用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等美感;

2)作品构思巧妙,富有创意;

3.强调制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意识。

4.教师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构思与造型,并给与鼓励。

六、评价、收藏,体验成功的快乐。

1.作业过程中,迅速将学生创作过程和他们的作品迅速展示出来。

2.创作基本完成,学生围绕自己创作生命的过程谈创意,进行自我评价;师生从美术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学生作品的创新之处、独特之处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作品不是那么完美。

3.在师生评价意见的基础上学生对作品进行二次作业。

本课首先采用废旧的物品导入,让学生先了解废旧材料给材料分类,激发学生积极加入活动,教师的提问让学生对废弃的材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的形象直观的导入,让学生生发现废弃物也可以塑造生命。

让学生感受材料的特点,它们各自的特性,以及主要的加工方法和所需要的工具。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

创意互动学生充分交流、探讨的机会,体会团体合作的乐趣。头脑风波,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的思考,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的思维,大胆的设计让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学生在评价、收藏,体验成功的快乐中结束本节课,并完成了本节课件的教学目标。

初中美术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课本第二册第3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本课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a)本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听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初一学生比校难理解,通过演示创设情景把题目改为木散为器,帛裁成衣较易理解)其实也比较容易,指是将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全新的形态。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步骤却是现代图案设计中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叫变异过程,是现代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这个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b)前后知识联系:本课内容是在第一章。

教学难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

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心理刚开始成熟但又不成熟,思维习惯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摹仿、再现。而且对图案在头脑中还没有正真形成图案设计过程的观念。为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实现从再造思想到创造思维的跃进,尝试着用分割与构成的创作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创造过程的甘苦。

为了使学生激起更大的兴趣与热情,由被动变为主动,既锻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脑),构成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手);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眼)。真正体现眼脑手的协调并用的原则。

根据学生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教学法:

学生总是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在导课的时候创设"桌面整理"的活动,看谁分块布置合理,使桌面既美观又便于使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割与构成的观念。

2、观察、发现法。

观察、发现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体会象科学家那样探索发现真理的.滋味。让学生观察"花瓶与人头"的图案画,使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画面,激发学生进行分割练习的欲望。

3、演示、练习法。

这是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人"的图案分割构成,教师演示只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分割构成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抄袭教师的想法,给学生建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练习,根据教师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用实际,先选定要构成什么图案,再划分为几块,概括成几个几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后拼合成预定的图案。可以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分割和构成的概念,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先临摹,再通过分割与构成独立完成一张作品。

本节有三个高潮一开始导入和中间讲解。

(以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引入)师生问好后,教师巡视学生桌面上的用品,桌面上只有书、作业本、文具盒、尺、笔、圆规等用具,让学生在再短的时间内整理好,使"桌面"上即整洁、美观,又要便于使用方便,看学生怎么布置这个桌面。(学生准备教师巡回指导讲评)这是桌面的分块与布置,再结合教室的布局,最后引申到课桌以及家具的制作方法和衣服的裁剪与缝纫。

初中美术说课稿

本节课美术鉴赏课,本课作为初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学习本课知识使学生学习欣赏、评述古代经典艺术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艺术与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方面,追求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来进行发明与创造,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科学家以及民间的能工巧匠,创造了无数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相结合的工艺品、科学仪器、建筑等,充分反应出劳动人民创造世界的智慧。为以后学习、欣赏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美术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特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原理和造型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品,科学观测仪器,桥梁建筑等范例,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不断递进的互动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古代经典文物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观察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审美情感。通过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范例赏析,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特制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1.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

2.理解古代经典的文物既是工艺品,同时也是科技产品,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课件、课本等。

学生准备:美术教材、收集的图片、资料。

根据“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的美术新课程标准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

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展示---小结---拓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1.首先课件出示打火机一支向学生提问,现代是用打火机取火,那么古代呢?学生谈古人取火的方式。(以提问导入课题。)。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有谁知道古人最早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例子吗?(设问形式制造悬念。)。

(二)讲授新课教师演示。

2.出示大量的中国古代与科技有关的艺术品的图文资料,由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讨论曾侯乙编钟、四羊方尊、长信宫灯、浑天仪、赵州桥、唐三彩等古代艺术品的艺术结晶与科技的某些联系。

实用功能:灯具,灯盘可以转动,灯罩还可以开合,更能够巧妙的将烟尘收纳到宫灯体内。美观特征:造型及装饰风格舒展自如、轻巧华丽。

科技含量:高超的冶金铸造技术。

4.在讲解各范例的时候,同时结合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对于作品的造型特点、表现手法、艺术风格,更加深入详细给学生讲解。

5.教师讲解完一个范例之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其他几个范例的艺术性和科技性结合的启示。然后师生再共同讨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欣赏可分为:描述其外形与特征、分析其美学价值与科技含量、判断其视觉美感与科技功能。

(三)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1、完成课本上的思考与评价练习,以小组为单位,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范例进行填表分析。

2、其后可另加一些课外的图片,尝试对不同的艺术形式,围绕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主题,发表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四)总结。

这一环节,我将通过提问方式来完成本课的总结部分,目的是通过学生来回顾本课内容,尊重个人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的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为今后学习美术做铺垫。(本节学会了什么?体会是什么?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依据以人为本,用于赏识教育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初中美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三十八中学的美术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少版实验教科书第15册《角色游戏》,下面我将从教学策略、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请各位老师指导:

我将从学生的生活情感出发,引导、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制作兴趣。

本课属于“设计学习”领域,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形式美化生活。的意识。面具设计让学生们走进面具,揭开面具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制作。

本课教学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的主观意识逐渐增强,也已经具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初步的手工制作技巧,但面对面具手工制作中所遇到的剪切、折叠、粘贴以及组合还不够精细。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欣赏、评析、讨论以及探究面具制作,学习面具制作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掌握面具的基本制作方法,能够利用身边的废气材料进行创意制作。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面具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以及创作热情,同时培养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掌握掌握面具的基本制作方法。

面具的创意设计,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

教具:各类分别的面具图片,美术课件,美术教材。

学具:制作材料、剪刀、尺子、铅笔、画笔、各种颜料。

(一)准备。

1.课前让学生分头准备制作工具,收集各种纸张和相关资料(材料:旧报纸、包装纸、毛线、木片、麻绳、羽毛等。

2.友情提醒:条件允许,可鼓励学生走进博物馆或者上网查阅相关面具的知识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二)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面具作品。

问:“这叫什么艺术?”

学生争相发言:“面具。

2.教师接着鼓励学生:“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戴一下?”

同学们好奇的争相试戴,戴上面具的同学改变了寻常的模样,有的可爱,有的俊美,有的怪异,有的亲切,引起学生一阵惊呼。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试戴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3.教师提问:“你们想亲手制作一个富有个性的面具吗?引入面具教学。

(三)探究教学,突破难点。

1.媒体教学,放映形形色色的面具图片。

提问:根据刚才的面具作品,想一想面具要采用哪些材料?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吗?

2.你自己收集来的材料和你的观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面具具备哪些艺术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面具造型夸张,制作精细,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等。

3.提问:重新观察老师刚才带来的作品,你能找出其中不足之处吗?

学生大胆发言:从材料、颜色、造型、制作等方面。

继续提问:你们有改进是方法吗?

可以剪贴细节、丰富造型,可粘贴树叶、麻绳等进行装饰。

最后提问:你们认为做一幅成功的面具还需要注意哪些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点、线、面的结合。夸张变形突出总体,具有较强视觉感,富有自己的感情很重要。

【设计意图】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解学生的审美程度,从实际出发。

4制作方法:先构思画稿,再剪贴形象。

5.制作技法:剪、切、卷、贴、折、画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握步骤,在下面的顺利进行制作。

6.作业:用各种纸材进行制作,借助多种材料辅助制作。

老师巡回指导,适时指导。

7.评价讨论。

互评:戴上自制面具上台展示,并向同学介绍你的创意。摆出各种造型,舞动生活。

评选出你最欣赏的面具。

说一说从同学的面具中学到了什么?

8.课后拓展。

用面具装饰美化你的生活起居。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化妆舞会。

9.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的不同,可能在制作上有许多不同,但只要能掌握基本制作方法,注重造型能力的表现和颜色搭配就好。

初中美术说课稿及教案

1、教材分析:

《色彩心理》是选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美术课本》(试用)第三章《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部分内容。这一章包括形体、明暗、色彩、空间和肌理共五部分,我从中选取色彩这一节加以扩展,成为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从首先回顾色彩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游戏,让学生体会色彩心理的作用,并联系生活去感受色彩心理。采用authorware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2、教学目标:

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a.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b.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

(3)发展目标:

a.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常见色的心理效应。

(2)常见色的色彩联想。

教学难点:常见色的心理效应。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典故、说故事、聊趣闻,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但学生终究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他们不会主动去体会艺术作品的魅力、不能将课堂中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一节课下来,除了大笑外,别无收获。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互动。

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每参予一个游戏,都会思考完成游戏的办法,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然后在游戏中体验,在讨论的环节中联系实际,自由发挥,对讨论结果探究验证,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扩展。教师从学生遇到的问题入手,引出学习任务,然后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对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初中美术教案说课稿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美术()册第()课,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的.课型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地位与作用).

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我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维度来进行阐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美术教材、收集的图片、资料和绘画工具。

依据本课实际,我以体验、问答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本课内容,目的在于。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通过直观、详尽的直观演示,来达到教学目标。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展示——小结——拓展。

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讲授新课10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展示活动10分钟。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讲授新课教师演示(精讲演示,直观生动)。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小组合作练习,教师提出明确作业要求)。

展示作业评价交流(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尊重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

本节学会了什么?体会是什么?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你会用今天学习的内容去美化生活吗?

通过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学习美术做铺垫。

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强调重点。

依据以人为本,用于赏识教育的教学理念,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初中美术说课稿

《铅笔淡彩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活动五中的内容。铅笔淡彩画是用铅笔造型与水彩渲染结合的一种绘画。它不仅具有独立欣赏的价值也是色彩画的辅助训练,在建筑设计、插图等方面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用铅笔淡彩画来装饰居室,是任何风格的居室都适宜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铅笔淡彩画的艺术特色。

2、结合运用铅笔淡彩画画自己喜欢的景或物,了解铅笔淡彩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3、结合铅笔淡彩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创作、分析铅笔淡彩画装点居室,从而提高生活审美品味。

要说初一学生的审美是过渡阶段,那初二学生的审美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所以我采用以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关注、感受艺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1、比较法。

通过比较,直观不同形式作品审美感受,可以发现淡彩画淡雅的色彩特点及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2、演示法。

通过演示更明了作画步骤和技法,更能激发学生动手绘画的兴趣。

此外还运用讲解法,分析法等渗透教学当中。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创作,感受铅笔淡彩画装饰居室的效果。

(一)温故知新。

激趣导入。

首先,我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能力用铅笔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简单的铅笔画,既巩固了素描技法,又可以培养创作能力。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拿出我课前准备好的铅笔淡彩画作品对比同学们的铅笔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分析分别用这些作品装饰居室可能产生的效果。以此激发学生对居室装饰的.兴趣。

(二)讲授演示。

引导创作。

1、我给学生演示铅笔淡彩画创作的第一步,并向学生讲解应如何准确又概括地画出轮廓,并适当地画出明暗调子。

2、演示淡彩画的着色方法。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注重色彩效果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留铅笔绘画的效果,从而体现铅笔淡彩画淡雅的色彩特点。

展示铅笔淡彩画装饰的居室挂图,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结合自己收集的图片素材,运用铅笔淡彩画的方法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景或物。鼓励学生放开想象进行创作,创作出多样化的作品。

(三)展示评比。

整理提高。

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铅笔淡彩画作品,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并互换作品装点自己的居室激发学生的生活乐趣。

铅笔淡彩画看似简单但是其对铅笔画的造型要求和着色时的色彩运用及渲染的效果都有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创作出更满意的作品,我让学生分组再创作,先由造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负责绘制铅笔画稿,再由色彩渲染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负责色彩绘制。

(四)小结。

小结铅笔淡彩画的创作步骤,及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铅笔淡彩画。

特点。

创作步骤。

简洁。

淡雅。

先绘铅笔稿。

再渲染色彩。

初中美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xx。

下面,我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节选自,属于xx课型。(地位与作用)。

现代学生处于科技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眼界较为开阔,思维较为活跃。一个问题的提出会有多种想法和创意,但是由于对。经过正确引导,以学生为本的自主探究,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采用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并远离误区。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学习,初步了解并掌握。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如欣赏作品、师生对话、同学讨论等不断递进的互动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使学生形成,培养学生思想情感(或审美或创新创造等)。

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表现确立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画具等。

通过初次设计—比较分析—提高认识—再次设计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知识的“发现者”。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情中成长”,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点拔学生的思维,实现创造。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探究知识。

1、自主学习课本,快速完成初次作业。(目的一,体现“先学后教”新理念;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检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所掌握的知识情况摸底。)。

2、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赏析并结合自己初次作业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并归纳出新知识。通过问题式导学,比较式研讨、教师纠正补充等师生、生生的互动环节,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生进行探究的'。

(三)实践创意,展示点评。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练习时间,并结合初次作业,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2、3、,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完成,提高课堂作业效率,并增强学生量力完成作业的自信心。

展示点评中,我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鼓励为主,自我点评,而评价对方多从建议性出发,让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

(四)教师总结,课后拓展。

我总结以问题形式出现,设计三个问题:

1、你学会了什么?

2、你的体会是什么?

3、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课后拓展。

其中导入2分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10分钟,实践创意,展示点评25分钟,教师总结,课后拓展3分钟。

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初中美术教案

班级:(美术多媒体教室)。

时间:*年*月*日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美术版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型是欣赏课,安排两课时。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色。而《对景创造》的学习,是为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

二.学生学习情况。

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学生对美术的特点已有初步了解,但如何通过欣赏来体会画家的情感还是比较难于理解。而且学生主动性不强,特别需要老师的引导.

三.设计思想。

我们的学生对画画并不陌生,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欣赏、讲解。搜集关于对景创造性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来感受、体验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本课教学,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对景创造艺术特点,初步了解对景创造技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一些对景创造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2.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观赏、探究、归纳等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丰富了艺术情感的表现能力以及提高了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在愉悦中接受美的教育,增强从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赏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

2.难点:通过欣赏,评述,能初步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在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我们很多同学心里常常会有一种疑惑?这么美丽景色,画家是怎么把它搬到画面上呢?

为什么我就不会呢?

唉!人家是天才,是画家……。

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

那么,我们今天就把这个时常盘旋在我们脑海深处里的疑团?做个简单地分析。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对景创造》。

二.分析作品。

1.《芒种》。

看——问——回答(感想)。

总结:画面中呈现,好像我们曾经去过某个地方,我们村或我们村的某一处。

画中的小桥,清晨上学时,我刚从这桥上走过,池塘上还飘浮着嫩绿的浮萍。画面中一切都是那么平静、淡泊、亲切。是的,它就是我们生活中身边的景色。

大自然中总是蕴含着美的生机。

古人所谓的“造化为师”,就是在写生的过程中活用传统表现技法,并从中生发出适时的新技法。

对景写生与对景创造成了历代画家的必修课。因此,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2.李可染——《苏州拙政园》。

这是一幅水墨写生佳作。

顺着场景的特点构图造境,形成了一个倒置的“v”字形,具有随景推进的幽深之感。

平淡之景通过水墨画技法的发挥与意境的营造,使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李可染——《灵隐茶座》。

画家以层层积累表现层林掩映下的光感效果,寺庙通道旁的茶座场景呈现出光影闪烁的清凉景趣。

假如没有这些光影,那么整个画面也就平淡了。而这些光感表现也是作者李家山水的一大特色——“光感效果”,西为中用的水墨效果。

4.傅抱石——《四季山水——冬》。

近代山水画家傅抱石一张册页山水画。

画中生动感人的原因在于何处?

平实的景致一经其巧妙运作,使得画面楚楚动人而有鲜活的生命内涵,充满着意境。

画中意境营造一种冬季气氛。

在画中只呈现四种物品:枯木、远山、小溪、山里人赶着牲口、雾。

疏叶将尽。

远岫蒙胧。

寒气袭人。

山里人着牲口缘溪而行。

萧疏之境。

在中国画中,意境营造回绕冬季气氛所作的艺术化处理,其表现手法的精妙与严谨确乎已至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则少的程度。

5.《樟树下》。

先看景色照片——再看画。

借助樟树与周边环境关系,营造树阴下的休憩小景,强化了静谧恬淡的意境。

意境总是有诗意,让我们想起古人的诗句,将画境定格在“芳树无人鸟空啼”的虚境中。

6.《泊舟塘栖》。

先看景色照片——再看画。

就取景而言,笔直的河道不宜入画。因此,强化河道的弯曲处理,突出泊舟岸边的生活气息。树枝、船相互交织为构图赢得了拓展画境空间。

画中一群鸭了让画面更加增添生活气息,生动描绘泊舟岸边的情形。并且让画面动了起来。

三.欣赏作品。

1.微雨云林。

2.农闲季节。

3.东风吹绿又一年。

4.秋阳渐高。

5.溪出幽篁。

6.夏至。

7.荷风徐来。

8.家在画屏中。

四.讲解写生步骤。

照片《古桥旁的老梧桐》。

梧桐的美丽在于内在的丰富与外表的苍凉,经过严冬的风霜一叶不剩,呈现了一份凄美,加上古桥的凝重与沉默。让我们有一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审美感受。

画法要领:

1.顺着构图框架,从形体结构的关键处着笔生发干枝。

2.边勾边皴,由主干及枝叉地生发形体结构。

3.由树及桥地完整画境,把握布局上的虚实关系。

4.于勾勒与皴擦间施以淡墨擦染以衔接浑然的方式强化形体结构和体面关系。

总结:对景创造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光,也要善于调动积极因素,创造富有美感的构成关系。

五.视频:云山深处——溪山行旅图。

宋元山水画堪称台北故宫宝藏中的极品。从北宋的巨碑型风格到南宋诗意的小景,再到元朝的心灵山水,古代画家用不变的笔墨线条,勾勒渲染出千般世貌,万种情怀。一幅幅旷古世制,依然延续着“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禅思。

六.教学小结:

诚然,对我们在座的中学生而言,美术课的主要意义在于同学们接受美的教育,从而增强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

罗丹:“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如何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美,认识美的知觉度,成了我们中学生写生课的主要目的,也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写生,才能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步入对景创造的佳境。

吴冠中说:“培养慧眼比锻炼巧手重要!”

初中美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某某考生,很荣幸能够向各位老师,展示我对装饰画的理解和教学设计。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装饰画》。

板书课题:走进装饰画教室。

下面我将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进行设计说明。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生活增添情趣主题的单元学习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生活品味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我们更多地用绘画来美化生活空间,其主旨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装点居室。突出特点是把装饰画的创作及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生活化、实践化,帮助学生学会感受装饰画的魅力。这也是造型与表现领域的基本要求。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这一年级学生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体验和感受生活环境的能力也比较强。但对形和色的搭配、组合能力却比较有限,更缺乏运用不同材料综合进行个性化创作的能力。这些恰恰是本节课教学的起点也是开展教学的基础。

1、知识与能力:了解装饰画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装饰画的形象和色彩,掌握装饰画的创作步骤,尝试装饰画的创作练习。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审美素养和实践能力,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创作作品来美化生活,提高环境意识。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性地了解装饰画的构图、造型、色彩等基本常识。难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绘画实践,正确理解和把握装饰画的基本特点和有关形式美的表现方式。

美术教学提倡探究、实践和体验性,提倡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究欲望。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讲授法和实践指导法,去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感受、表达、探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发散性的'创新思维,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件、教材、油画棒、素描纸、铅笔等。

下面重点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说明。

(一)导课。

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为迅速导入课题打好基础。

(二)新授。

1、引导学生认识装饰画。

回头板书“一、认识装饰画”

什么是装饰画?

凡是富有装饰性特点或用于装饰用途的绘画,都可以叫装饰画。

带着学生欣赏使用各种材料、肌理、风格、方法而成的装饰作品8幅,着重给学生观察各种材料,尤其是废旧材料在装饰画中合理运用的精彩作品,开拓学生思维,激发情趣,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总结出装饰画的基本特点有:

装饰的目的、鲜明的色彩、造型的夸张、材料的美感、自由多变的构图、手法的多样等。

板书:装饰、色彩、夸张、材料、手法。

这样就通过观看图片,思考问题,逐步建构起学生对装饰画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从而为下一个环节解决重难点做好铺垫。

2、装饰画的表现形式(板书)。

通过选择马蒂斯的剪纸、毕加索的绘画、冷暖倾向明显的装饰画作品,带着学生重点理解装饰画的三种表现形式:

(1)构图:自由(2)形象:变形(3)色彩:美感。

通过对作品进一步分析,对装饰画的形象有理解性的认识,感知色彩在作品中情感的表达。这一部分是认识装饰画的难点,也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动手创作的必要理论指导,事实上这就是如何来构思、创作一幅装饰画的关键点。

(三)技能示范。

为了节约时间,我提前录制并剪辑了一幅装饰画创作的微视频。在播放视频之前提醒学生思考:看完后请大家概括装饰画的创作步骤。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提高学习主动性。同时让学生观看、思考、提炼步骤与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在课件中把创作装饰画的基本步骤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板书)。

(1)构思起稿(构图、形象、色彩)(2)上色(3)调整完成。

并布置作业“为我的卧室准备一幅装饰画”(可以板书)。

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幅向日葵的摄影照片,作为创作素材,要求学生从前面学习的装饰画的色彩、形象和构图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入手,进行装饰画的创意和创作。这样设计课堂练习的目的是回扣导课环节,有始有终,注意教学设计的逻辑性。让学生通过动手创作练习,切实提高鉴赏与实践能力。

学生依据作业要求进行创作练习,我会在同学们需要我帮助的时候进行指导,发挥师教为要,点拨升华的作用。

(五)作业展示与评价。

作业基本完成后,我会让学生自主展示创作的装饰画作品,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表现,能和卧室的环节吻合吗?发挥多元评价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作品要服务生活需要。请全班同学根据展示的学生的表现,现场投票,选出最具创意和最有表现力的装饰画作品。由教师颁发小小的纪念奖品,以此来激励学生。

(六)课堂小结与提升。

用精美的语言概括装饰画的三大特点: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通过分析、提炼和程式化的创意,用诗意的语言表现出来。这就是装饰画,更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希望同学们能喜欢上装饰画,并能动手制作,让它扮靓你的心情与生活。这样设计可以提升学生对本节课的深层理解,更加明确艺术服务生活的现实意义,从而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走进装饰画。

一、认识装饰画装饰、色彩、夸张、材料、手法。

二、装饰画的表现形式构图:自由形象:变形色彩:美感。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鞠躬)。

初中美术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五课《五味瓶》(人教版)本课书的学习领域属于设计·应用。一课时。

1、认知目标:通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辨别,学会用各种色彩、图形表现对五种不同味道的感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了解不同色彩的同时学会如何去以不同的绘画形式来体现“味道”。

3、审美目标:朋友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初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美、感受美。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的优良品质。

5、情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及爱生活、爱劳动的思想渗透。

用不同的绘画、制作等美术形式来表现“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带给人们的感受。

五味瓶、彩色纸、颜色、剪刀、胶水、糖、盐、醋、辣椒、药片、范图、多彩泥……。

kt展示板、实物投影仪、音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它是美术课程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所以设计本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灵活多变上,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采用了实验、游戏、分组活动等方法,从导入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对“五味”的语言和艺术表现能力;在能力培养方面,发展阶段过程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常识不同的且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表现自己的所感、所见、所闻、所尝、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在评价整理阶段,给学生作品予以肯定并进行小组互评,真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方法而达到促进其自主的主动学习的目的。

1、教师活动:以做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闻”、“尝”的方法来认识“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出示放有糖、盐、醋、辣椒、药片的“五味瓶”)。

〔设计意图〕:以趣味性的实验活动这种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教师活动:出示板书题图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2、学生活动:通过题图初步明确色彩与感觉的关系。

〔设计意图〕:体会色彩给以我们的直觉反映和思维反映。

3、教师活动:出示不同颜色的卡片,引导学生分组分析心理感受,并以游戏的形式把对应“味道”的颜色找出来。

3、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竞争的形式,对彩色卡片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与味道对应的颜色是什么的答案。如:红-辣、绿-酸、白-咸、黑-苦、黄-甜、褐色-甜、紫-甜、紫-酸等不同的答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大胆联想,积极参与的态度。

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讲述自己见过生活中“五味瓶”的外形和作用。(同时出示实物和有关资料图片。

1、学生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说出“五味瓶”的用途。

(设计意图):丰富其感性认识,将认识想理性漫漫培养,帮助学生自主的去发现,去总结。

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表现出“味道”。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到答案。如:糖、蜜是甜的;葡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盐是咸的;苦瓜、药片是苦的……再如:可以画表情;画颜色;做各种各样的瓶子。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发扬民主,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3、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五味”的认识。

3、学生活动:自己通过不同形式来完成作品。

(设计意图):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指导性的建议。

1、教师活动:出示kt展示板(有五种不同形状的瓶子),指导把自己的作品展放在上面。

1、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师活动:做课中小结,引导学生欣赏相互评议、欣赏彼此的作品。

2、学生活动:积极表达并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1、教师活动: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取长补短大胆改进自己的作品。

1、学生活动:整理自己的作品,组合完成kt板上的大“五味瓶”。

(设计意图):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在这次课学习后,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巧妙地利用综合材料进行联想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和创造的神奇力量,在生活中发现美,把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设计和美化自己的家、自己身边的环境。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创新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教材,引导学生大胆地联想和创造。在生活中我们更注重的是“五味瓶”的实用性,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五味瓶”在造型设计上发生了变化。从形状、大小、材质、功能等方面千奇百怪。这些变化使儿童容易产生联想,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本课教学中,就采用做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口尝一尝“五味”酸、甜、苦、辣、咸,这种简单的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他们乐于自己找到答案并从中获取乐趣。本课以“五味瓶”:为原型的设计方案,体现了学生在课改后的学习模式,主动、乐学、勤思、共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美术说课稿

教材是沟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下面我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选自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色彩调和的种类,力求通过对作品进行色彩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调和的知识,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色彩调和的艺术特点和效果,学会用色彩调和的方法进行表现,感受色彩调和特有的和谐美感。

七年级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我授课的重要依据。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色彩表现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较高,而且对色彩的相关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将所想到的转化为所表达的,对于他们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辨识出其中的色彩调和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具体引导,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

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把握,因此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色彩调和的概念、分类和表现方法,能对不同的.美术作品和色彩现象进行色彩分析。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析和对于色彩调和的体验,色彩分析能力和造型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对色彩的兴趣,充分感受色彩调和含蓄的美,关注色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确立了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是了解色彩调和的概念,掌握色彩调和的方法。

难点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色彩分析,辨识出其中的色彩调和关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难点。我将采用谈话法、图片展示法和实践指导法,从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颜料等。

下面到了我说课最重要的环节,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图片展示,激趣导入。

课堂伊始,我将出示课件,展示四幅图案分别代表春、夏、秋、冬,请学生将图案与其代表的季节一一对应。提示大家感受四季风景的色彩和谐关系,顺势引出课题《色彩的调和》。

通过这种图片的导入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感知作品,提出问题。

我将引导学生观察莫奈的作品《池塘》,并思考画面中的色彩在色相环中的关系,以及画面内容和感受,通过学生回答,顺势总结得出色彩和谐的概念: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时的效果,使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统一协调的色彩现象。通过图片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观察力。

(一)了解同色相调和的方法。

接下来我将展示蓝色调、绿色调和紫色调三个画面,设置练一练的活动:分析色调调和的色彩关系。学生思考并回答,我将进行总结:以蓝色色调作品为例,底色偏湖蓝、稍亮,书桌和电脑偏钴蓝,稍暗,形成明度变化。明度不同、冷暖不同打破了容易产生的单调问题,从而使画面在统一中达到活泼、对比的效果。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同色相调和的方法,可采用明度变化、纯度和冷暖关系。

(二)了解不同色相调和的方法。

我将继续展示现代摄影作品《秋林》并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树林中都包含了什么颜色的树叶?它们在一起为什么显得那么和谐?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秋天的树林呈现一派绚烂的橘红色,大红、中黄、赭石、土黄等交替出现,零星的分布和较暗的色调也不足以和大面积的红黄色调抗衡,画面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进而与学生一起总结出不同色相调和的方法,可采用带有某些明确色彩倾向的色调,弱化各色相的个性或直接采用灰色调进行统一。

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同色和不同色相调和的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使学生的思维之间发生碰撞,激发更多的探究性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环节三:分析辨认,掌握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掌握不同色调调和的方法,我将展示教材中的四个花瓶,请学生辨认同色相调和与不同色相调和。结合刚才所学的两种色彩调和规律进行分析,进一步掌握色彩调和的方法后,教师进行同色相调色的示范,学生观察学习。在此环节能够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四:作品展览,交流评议。

怀特曾说:教育不是为了青年人谋生,而是教会他们创造生活,美术课程更是如此。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练习时间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以教材中的花瓶图案为参考,为妈妈设计一块色彩调和的围巾。根据时间提示创作。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注意运用本课所学的色彩调和知识设计围巾的色彩搭配。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形象、想象力等多方面评价作业。

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评价对象和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利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能够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我总结反思,改进教学。

环节五: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课程最后,总结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关于色彩的美术现象。

总结本节课收获我会趁热打铁请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搜集色相调和在生活中其他领域的运用,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这一环节请学生主动分享收获,真正践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最后的开放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美术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艺术色彩的乐趣。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清晰、直观、明了,重难点突出。

初中美术教案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以日常家用电器的造型设计作为教材的主体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设计产品,《缤纷家用电器》形成面对生活实际需要的设计意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本课提及的家用电器基本上包括了一切需要耗用生活用电或电池进行工作的家用物品。

教材试图以展示造型各异的常用家电图片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设计与生活的联系,并让其了解设计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作用。教材提供了一张学生课外进行家电市场调查活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产生共鸣,帮助进入第一个学习活动及参与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合作交流的水平。教材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相关图文资料,给调查方法必要指导。整理资料的学习活动能有益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良方案,相对降低了学习难度,为后面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准备。

教材p11以家用理疗仪的设计草图作为教学范例或许还不够典型,教师可以尝试选择学生更为熟悉与更加实用的家电产品,展示效果将会更好。

“活动一”是与“活动二”直接相关的一个课前准备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尝试有目的地进行市场调查,为“活动二”的设计改造提供信息与依据。

“活动二”的设置根本意图侧重于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因此,如果能够更加积极明确地提示借鉴“活动一”市场产品调查的学习成果,或许比对自己家里一件电器进行设计改造,更能促进此种意识的提高与强化。

“活动三”在“活动二”的基础上,突出了把设计稿进行视觉美化,绘制产品设计效果图的意图。

“评价建议”中对前两个学习活动的评价重在学生学习态度,对后一学习活动在知识的理解运用方面提出了一定指标。

“资料库”关于工业产品设计程序的说明,有利于学生对产品设计过程的了解,从而提高对工业造型设计的整体认识。

“学习大空间”中提供了设计效果图的绘制步骤,鼓励学生在表现技法上有所追求。

1、能够参与有意识的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和处理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2、能够根据整理的调查信息,提出改良产品设计的方案,并画出大胆创新的创意稿。

3、能够掌握家用电器设计效果表现的基本技巧,绘制具有一定美感的创意效果图。

4、能够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体验设计对人们生活品质提高及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整个基本教学过程由“信息调查——设计创意——效果表现”三部分组成,先是学生分组自行进行市场产品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然后整理资料,提出设计方案,进行创意设计构思,再绘制设计创意稿,尝试独立创意设计,最后绘制产品设计效果图。

针对本课社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突出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与交流,是本课教学组织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积极布置学生认真完成好相关准备活动,是保证课堂教学互动深入展开的前提。

首先发动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分工协作调查了解与一件家用电器相关的产品信息,并整理成文字资料。这件家用电器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家中认为设计不够满意的产品,也可以直接调查学生自己喜爱的家电产品,比如mp3播放器、随身听等电子产品,目的是为“活动二”的设计改良活动顺利展开做准备。教师在活动前对调查过程中的有关注意事宜应作必要指导,帮助学生根据“活动二”的需要,有目的、有方法地完成产品市场调查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对家用电器的市场信息调查包括产品使用者的情况调查,市场销售的情况调查,国内外同行业的产品情况调查等。例如学生针对产品使用群体分类调查时,可分别记载长辈与同学对此产品的意见反馈。在调查过程中可以用表格形式记录,可根据产品特点设计表格,例如可以视其功能、形状、颜色、材料、质感等予以记录,再给予等级印象评定。

另外,调查中可以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例如可以收集宣传图片资料,也可以用速写方式画出产品,对特别的细节设计处理可画详图,还可以用摄影的方式记录。

然后整理资料,写出调查总结,将要改造的家用电器的图片资料连同改造方案一起在课堂教学中与同学交流意见,画出“活动二”要求的设计创意稿。学生作业可通过自由联想与大胆构思画出设计草图。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引导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同学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学过程在以学生互动为主体,教师适当引导的方式中进行。

“活动二”的另外一种教学组织方式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尝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进行“活动一”的资料整理,写出调查总结的同时,画出通过小组充分酝酿的家用电器改造方案创意稿,并写上设计说明后,再进入到“活动二”的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让各个学习小组之间交换创意稿。每组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其他小组同学的设计创意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每组同学也可以积极阐明自己原有的设计创意主张,补充、完善本组的改良设计。教学过程始终在学生互动促进中推进,在教师适当观念引导中深入,最终帮助每组学生获得一种更为合理的设计改良创意。

接下来进入“活动三”的学习。教师适当强调工业造型设计创意效果表现的要求,在作品分析过程中,突出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下,体现产品的形、色、质等诸多要素的最佳组合,通过经典图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来加强学生对表现技巧的认识。提示学生注意把握产品效果图绘制的一些表现方法与技巧要点。然后,布置学生独立设计一种家用电器,画出具有一定美感的创意效果图。最后可以让每组学生自己集体评出本组的最佳设计创意表现图,并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及展示。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域,学生对家用电器的日常认识或许只是停留在老式台灯、电扇、电话机的阶段。学校附近也不会有可以支持进行市场调查的电器市场,现代都市涌现的许多新型电器难以进入学生的视野。对此,教师可以直接从台灯等最常见的电器设计入手,甚至就是泛指照明用具设计等更加普遍的电器产品也可,省去市场调查的活动环节。

即使在此种教学条件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还是可行的。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每组学生直接对自己家里使用的电器进行绘制后,征求家长对电器使用的看法,根据教材p10提供的表格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参照前面提示的教学思路展开教学活动。

对于绘画工具严重缺乏的地域,教学中只需要求绘制产品设计创意铅笔稿的阶段,教师可以针对铅笔效果,适当提出些画面美化的技法,比如:把产品草图的外轮廓线加粗强调,运用侧锋线条在体块转折处加强两个块面的明暗对比等。

本课两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应该主要是教学总结与交流时间,把大量的学习活动内容安排在课前布置完成。把握这点是教师赢得教学主动的关键。

“活动二”的相关课堂教学如果建立在学生已经课外完成了“活动一”的市场调查活动,并已分小组画出了改良设计稿的基础上,那么,课堂教学就可以变成教师引导学习小组之间更有意义的教学讨论了,教师将拥有更多教学引导与评价的空间,根据小组市场的调查分析介绍与创意稿的绘制情况,总结各个学习小组“活动一”的活动开展情况,而且在此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势必会更加完善各个小组原有的改良设计构想,学生还会有较充裕的时间再去加工、完善原有的创意稿,这个过程将极大地强化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的意识。如果把学生的家电市场调查分析带到课堂教学中来,再去绘制改良设计的创意稿,那么45分钟内学生很有可能就仅仅只能完成这些初始状态的学习任务,严重缺乏教学双边的反馈与交流。这样,教学就基本上失去了活动设计本身的价值,退化为简单的自由绘制一个产品构想了。

学生作业练习形式在原则上可自由多样化。但是,面对单位课时的教学目标而言,“活动三”的设置是试图在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上能有所突破,因此,“活动三”的产品设计效果稿比“活动二”的产品设计创意草稿应当适当考虑一些表现技法要求上的梯度递进。

教学过程中,教材上运用马克笔工具(或者水彩笔替代)绘制的方式最为简单易行,适合作为一种基本的表现技法向全体学生推荐。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几张马克笔绘制的家电产品效果图,注重总结此种方法绘制的基本技巧要点,可以在单位时间内迅速提高整个班级教学的技法表现水平。尤其在“活动三”的动手练习展开前,先以马克笔工具为例,强化一种工具绘制产品设计效果图的基本技法是很有必要的。

“活动二”的改造设计作业是在“活动一”的主动学习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可以看成是一种尝试性的设计,应重在学习的过程评价。而“活动三”的设计作业是在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作业的评价应有一定技术评价指标要求。评价可以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相关评价结合起来。

初中美术说课稿

各位评委:

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美术15册《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

1、本课是欣赏评述课程,要解决什么是肖像画、肖像画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理解和体会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思想、精神的价值体现。肖像画不只是表现一个人物,更重要是展示一个人物的气质、内涵、精神世界及艺术家的思想。

2、从学生学习角度分析:应注意学生很容易将肖像画与有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混同,需要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并区分。

学习对象是8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自主学习和讨论,有合作学习意识。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代表作,使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沿革变化、风格流派形成初步认识,能进一步对肖像画创作基本要素、形式、法则、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阅读、讨论,让学生动起来,发现和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并能用语言或文字来评述作品。

3、情感目标:感受外国肖像画的艺术美,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并能理解、接纳人类文明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

4、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以赏析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的发展、演变、重要画家、经典代表作有所了解,并能从中获得对肖像画艺术欣赏的审美享受。

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辨证的眼光来理解、接纳外国肖像画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的各种形式、风格,并且学会课后自行拓展,开拓创造性思维。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范画等。

2、学生准备:美术作业本,课外收集的图片资料,纸笔等。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欣赏导入。

1、问:同学们去过博物馆吗?能观赏一些什么东西?

2、欣赏一组外国肖像画作品。

在西方博物馆里面,收藏着众多的肖像画名作。

3、板书课题。

(1)、答:能看见青铜器、瓷器、化石、雕塑、绘画等。

(2)、学生欣赏通过提问和欣赏作品,让学生对外国肖像画有直观印象。

探索发展。

1、什么是肖像画?

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包括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2、怎样赏析肖像画。

多角度赏析,技法、人物气质、内涵、精神世界和艺术家的思想等。

3、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或熟悉的一幅作品尝试进行评述。

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及知识补充。

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我们体会到每一幅优秀作品背后无不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他们把历史背景、人物气质、内涵、精神世界用高超的技巧表现出来。学生交流,讨论并积极回答、发言通过学生欣赏、讨论发言突出学生自主能力,老师引导及补充让学生除了解肖像画的发展、风格演变外,还要体会作品的情感、思想、精神等。

通过书写欣赏体会,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总结拓展中国人画的肖像画也不错哦!(课件展示相关作品)。

结语:

虽然画中的人已不在,但艺术家运用精湛的技艺使他们在绘画中永生,这些艺术家也随着这些传世名作得到永生,世代受人们景仰。学生欣赏展示中国人的肖像画进行拓展,用结语突出本课主题。

初中美术教案

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可获得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形象,将这些形象加以拼巾贴,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画,就称之为布贴画。布贴画由于其选材独特,因此更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喜爱。

课时:1课时。

1、认识和理解装饰画的装饰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材料特点带来的装饰美感。

2、运用自己能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创造美,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3、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重点: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个别辅导。

范作、布角料、剪刀、胶水。

欣赏一些优秀装饰画作品,师生共议:用具有装饰风格绘画来装点居室,以各种特殊材料制成的画或壁饰来装点居室,不仅会使你的家别具一格,独创新意,而且在装饰过程中,将真正体会到发现和创造的愉快。今天我们利用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变废为宝,创造生活中的美。

1、布料与纸相比,有什么不同?(老师提问,归纳)。

质地不同,纹理不同,厚薄不同,花纹不同。(学生活动)。

2、布贴画图稿的选色设计,根据现有布料的不同色样和纹理,设计出与之相附的底稿。

3、欣赏范作,讲解布贴画的制作方法:

打底稿。将自己设计的画面构思用铅笔画在白纸上。

布料剪裁。按照画面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裁剪,裁剪时把所画的底稿放在布料上操作,以确保造型的准确;同时在裁剪时要注意到布料的纹理朝向。

拼贴画面。将裁剪好的布料按照刚开始的设计进行拼贴。

4、局部示范制作,让学生注意其中的操作过程,尤其是在剪裁时造型的把握。另外,在拼贴画面时,要注意到布料的色彩差异,在个别地方可留出适当的空隙,使画面看上去疏密得当,更富生机。

在拼贴时注意要到纹理的走向,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纹理朝向会导致不同的作业效果,使得布料的纹理更好地为整个贴画作品服务,增强视觉效果。

5、启发学生进行画面构图设计,可相互讨论一下,确定自己制作的内容和布局安排。

用布料创作一幅有新意的装饰画。

观摩优秀作品,对学生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小结:略。

初中美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岭南版第15册《艺术品博览与拍卖》,我将其改编并重新定名为《鉴宝—艺术品鉴赏》。今天我将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并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说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展示教学实践过程的精华,说如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

最后对整堂课进行客观的教学反思,检验教学策略的有效程度。

之所以对本课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因为自己以及众多同事都对本课的教学存在困惑,认为在单纯的美术课堂上很难开展教学。原因是:艺术品鉴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仅仅使用图片、文字和语言很难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我仔细研究了教材,发现本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向学生介绍各种形式和规模的艺术博览会以及艺术品交易市场;

b、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拍卖会的形式及拍卖程序和要求。

c、让学生了解艺术品鉴赏的主要依据、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

d、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健康的价值取向。

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很难在一节课中面面具到的展开。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索,我将原有教材进行改编,自创了新的教学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1、加强培养学生对艺术品鉴赏的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而非单纯考虑价格的高低;

3、突显文化产业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的支柱作用,使学生具备审查、评价、判断美的能力。

为了完成好上述内容,我尝试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1、课前预习的部分,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对艺术博览会、艺术品的概念和范畴等知识进行搜索、整理、汇总,使学生对这些陌生而抽象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2、利用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和直观的感受。于是我选择了央视二套的《鉴宝》节目,因为节目中的“宝物展示”、“专家点评”等环节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直观、详尽、权威的鉴赏知识,节目中的“鉴宝开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鉴赏的平台。

3、将教学目标精简、压缩,做到一节课只认真解决一个问题。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a、以多媒体视频贯穿全课,通过直观、详尽、权威的鉴赏知识,了解书画艺术品鉴赏的主要依据,了解书画艺术品的经济价值(价格)高低的取决因素。

b、由小见大,培养学生对待生活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教会学生鉴赏一件艺术品的主要依据;从过程和方法上培养学生养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知识的良好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取向。

在课改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明确了本课的课业类型属于“欣赏评述”的范畴,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如何从不同角度进行书画艺术品的鉴赏”这一重点展开,明确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使之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模式下畅所欲言。在评价的过程中我认真做好整堂课的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建立自信,帮助学生养成永久学习的'良好兴趣。

1、课前准备:

a、学生预习课本、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和归纳所需资料、携带自己或家人、朋友收藏的书画艺术品到课堂。

b、教师认真分析各班学生的不同状态、录制剪辑视频资料、制作课件,进行教学设计。

2、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直观的影像资料中充分调动学生发现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考与探讨的过程。

3、教学策略:

在引导学生欣赏的同时提出设问,进而提炼学生问答带领学生深入探究。

1、导入——是一节课精彩的开始。(观看导入实录“导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利用搜集到的资料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积,并落脚于书画艺术品,通过对比《簪花仕女图》的原作图片与摹本,进入本课鉴赏的主题,也为课堂作业部分的中国书画主题鉴赏埋下了伏笔。

2、新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会学生鉴赏书画艺术品的角度。

a、(观看实录“新授1、2”)在检查学生的预习、交流资料的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下,展示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的有关艺术品概念和范畴的资料。引导学生将思维由艺术品的鉴赏集中到书画艺术品的鉴赏之中。

b、(观看实录“新授3”)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书画艺术品的鉴赏依据,我利用《鉴宝》节目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艺术品欣赏的角度。在欣赏之前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所思考。在这段录象中详细的描述了藏品的基本信息、包装形式、作者及其社会地位,为学生进一步的欣赏和鉴定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观看实录“新授4”)正是有了这些直观、详尽的视频资料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从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图片、文字、语言的优势所在。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聚精会神,并认真的做了记录。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答有所依,自己则完全以引导的角色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和深入的探究。

c、(观看实录“合作学习1”)课堂上设置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现场鉴宝开价,给学生设置有关包装、价格和地位的疑惑,尝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件书画艺术品的价值和真伪,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明确的目标,使每位学生都有角色观念、有任务。(观看实录“合作学习2、3”)学生的讨论认真而激烈,每个人都参与到自己的角色之中,并尝试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述,其中吴思慧同学提出了“这是清初还是清末的作品”的问题,说明了学生对问题有所思考,也说明前面所讲述的知识点在她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般的图片所难以解决的!

然而学生只将注意力放在了年代和作者的社会地位上而忽略了一件艺术品的鉴赏的主要依据是其绘画风格和艺术风格!(播放实录“价格公布”)所以无论是他们的点评还是开价都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价格有着很大的距离,因此当80万元的价格公布时,学生发出了惊讶的叫声。(播放实录“专家点评”)于是接下来的专家点评就显得额外重要,鉴定专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特别是对绘画风格和艺术风格做了详尽而权威的分析,如:清宫旧藏、臣字款作品、内容上是乾隆皇帝的诗、绘画风格上学习了王元祁和黄公望的批麻皴、小青绿的设色、馆阁体的书法风格、等都与作者的存世风格一致!再次阐明了艺术风格是决定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

3、课堂作业——有效的检验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经过了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资料经历了由懵懂到逐步清晰的过程,掌握了基本的鉴赏角度,在进行总结概括之后,最重要的是对这些知识进行运用,于是我利用课堂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播放实录“课堂作业1”)我将导入部分埋下的伏笔重新挖掘出来,让我的学生利用鉴赏的知识对《簪花仕女图》的原作图片与摹本相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我允许学生根据刚刚学习过的知识对两件作品进行提问,这样我就可以通过他们的提问来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4、利用展示收藏的环节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播放实录“藏品展示1、2”)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将课前准备的书画艺术品进行展示,并按照学习过的内容详细描述其外部特征、艺术风格、收藏原因和对自己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鉴与赏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展示了自己家人以及自己亲自绘制的书画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这个环节也将艺术品的鉴赏拉回到现实生活之中,在这一环节中我强调了“识货者为宝”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5、课堂小结——是对知识的回顾、对感受的总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中不起眼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短短的5分钟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一堂课的精髓所在,学生是否掌握了艺术品鉴赏的主要依据,是否树立了正确健康的价值取向呢?张文丽同学的回答从非常全面的角度阐述了艺术品鉴赏的依据,并着重指出了艺术风格的问题,这充分说明这节课所采用的系列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结束了。回头想想有收获也有遗憾。在认真思考之后我认为我的这节课有以下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成功的解决了教学困惑。课前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查找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铺垫,避免出现“一问三不知”的状况;课堂上视频资料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详尽、权威的知识内容。

2、教学目标明确、精练、不贪大。紧紧围绕书画艺术品的鉴赏依据而开展,砍掉了艺术品博览会及交易市场的内容,将其作为课前预习的部分自主学习,将拍卖会作为课后拓展的内容进行课程的延续。

3、利用发现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淡化欣赏课的枯燥。在这两种教学模式的设置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本课的学习活动,在掌握艺术品鉴赏依据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尊重别人、表达自己,并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的确立明确了方向。

4、合理安排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和位置。由始至终我都站在课堂主导的角度面对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成功的改变了欣赏课中教师“一言堂”的枯燥和乏味;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有褒有贬,有效避免了对学生一味的吹捧和盲目的鼓励。

本课的教学在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运用上,引导和设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我在问题的设置上还有待改进。如在对《簪花仕女图》的原作图片和摹本进行鉴赏时,我说(录象演示),问完之后我所面对的是学生的一阵沉默,学生好象并不明白我在问什么,其实自己的目的是要学生根据刚才了解的鉴赏依据,对两幅画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但是之后四五个学生的提问中只有吴思慧同学提到了艺术风格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如果在问题的设置上能够再精练、准确、明晰一些,学生的迷茫可能会小一些。

初中美术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造型?表现"领域是指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把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尝试不同工具,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我家的菜篮子》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广东版小学美术课本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十课的造型与表现课。通过运用线条或色彩表现"菜篮子"及蔬菜的形态、色彩特征,学习物体的前后遮挡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的美。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课的教学设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儿童进入美术学习的起点,把生活中的事物引进课堂,是新美术课程标准中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的要求,使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从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出发,在活动中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对身边世界的兴趣,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多元学科不同领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感受生活的美。

我的设计理念来自于课标的精神,在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感知菜篮子与蔬菜"、"分析画家的画"、"探究物体前后遮挡的关系"、"欣赏不同的表现手法"这四个环节来完成对《我家的菜篮子》的表现。此外,我还设计评价活动,通过自评、互评和互动交流的形式开展,一方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使老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线条或色彩表现"菜篮子"与"蔬菜"的.形态、色彩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在欣赏中,体验大师对生活美的感受。

b、在摆设中,体验构图的美感。

c、在探究中,体验多种物体的前后遮挡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关注日常生活美,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

运用线条或色彩表现菜篮子的形态与色彩特征。

(四)教学难点:

多种物象的前后遮挡关系。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不久的儿童,他们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如果能找到适合并让他们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他们就会非常乐意去做、去学。所以只有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体会趣味感、成功感"才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为了锻炼学生形象记忆能力(脑)和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手);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眼)。真正体现眼脑手的协调并用的原则。

根据学生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教学法:导入部分我设计了猜一猜和参观蔬菜王国的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并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

2、观察、发现法:观察、发现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我让学生观察蔬菜以及画家的画,使学生发现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安排有不同的形式美感,激发学生进行练习的欲望。

3、体验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看看、说说、摆一摆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并从活动中获得知识。

4、评价法:通过自评、互评以及互动交流的评价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观察记忆法、对比学习法和互动评价法。首先让学生观察记忆菜篮子以及蔬菜的各种特点,然后引出画家的画,从中发现绘画构图的美,再通过摆一摆的活动,最终解决了难点,学生绘画后通过评价活动,达到了认识"我家的菜篮子"的教学目的。

在设计《我家的菜篮子》时,我是按"感知体验——赏图析画——探究学习——学生练习——分享评析——拓展延伸"的程序来设计的。

著名教育家波莉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体验是美术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

美术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在体验中有所感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尤其对于《我家的菜篮子》这样的课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去体验探究。

首先,我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导入课题,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菜篮子及蔬菜的各种特征;再加上图片的欣赏,巩固了学生对菜篮子及蔬菜的认识。此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第一次得到情感体验。

其次,我引导学生赏图析画,为了使学生明白构图的形式美,感受画家对生活美的追求,我采用了两个步骤来完成。一方面是与语文学科综合,介绍画家的成长过程。通过教师有情感的表达吸引学生注意,创设人文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另一方面是分析画家的构图形式,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中一步步地体会到构图的巧妙,此时,再进行摆一摆、看一看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大小一样好看吗?""前大后小好看吗?""同类色在一起好看吗?",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构图知识,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学生此时已经对构图有所感悟,这时,我创设了第三步的教学活动——"绘画表现前后遮挡关系"的探究活动,并出示绘画步骤,使学生真正明白构图的秘密。

第四步,是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环节,我出示三种不同表现"菜篮子"的方法,与学生一同讨论分析,目的是启发学生用多样的、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表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思维。我还出示三个不同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表现这节课的内容,这样既符合分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又面向了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

最后,我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美术课程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本课通过说一说、评一评的评价活动,让学生自评、互评,同时,在评价活动中,老师及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形成互动评价,一方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后来,我还拓展延伸,调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巧妙地渗透环保教育,使美术与思想品德、人文学科综合在一起。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又最大限度地获得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

这个板书既体现整节课的主线,又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展示了本课的教学思路,既新颖别致,一目了然,又通俗易懂,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美术教案

教学重点区别工笔花鸟画与写意花鸟画,初步了解花鸟画的发展。(第1课时)。

区别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的特点,了解山水画发展的概况。(第2课时)。

教学难点。

对工笔花鸟精细逼真的写实与写意花鸟水墨酣畅的意境美的理解。(第1课时)。

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艺术美的区别。(第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好相关的。风景名胜照片1~2张。

学生准备:收集山水画的印刷品。

教学活动。

一、引导阶段。

问:鸟类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

问:观看过鸟类活动的录像后,你喜欢哪几种鸟?

二、合作探究阶段。

1.投影显示麻雀的照片,工笔画麻雀的艺术形象,写意画麻雀的艺术形象,请学生的讨论观察后讨论三者之间的异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重点语:笔墨中的自然于真实的自然于真实的自然。笔墨中的自然充满着画家的情感和审美理想,体现了画家对艺术美的追求。

2.播放画家在绘制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录像,强化学生对两种技法的感知效果,讨论画家在不同技法创作活动中的情绪状态,画面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重点语:花鸟画是我国传统画科之一。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哦作画主体。

工笔花鸟画:是用笔工整细节明澈入微,用极细腻的笔触逼真地描绘花鸟。

写意花鸟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摒弃物象的细枝末节,大胆地概括、提炼、夸张物象的形神,用豪放简练的笔墨加以表现;它要求画家落笔准确,得心应手,意到笔随,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

欣赏《写生珍禽图》、《墨葡萄图》、《荷花小鸟》、《竹石图》,四个学习小组各选一幅画并结合所收集资料进行讨论。讨论它们是哪一种表现技法、画面构图、内容、艺术效果,并选代表在班级中交流。

三、感悟体验阶段。

2.从《墨葡萄图》中,你能体味到徐渭晚年的心态吗?

4.郑板桥的《竹石图》中,竹比石的墨色浓,为什么?你对瘦劲的竹和石有何视觉感受?

重点语:黄筌重视写生,并养了许多鸟,观察它们的动态,以便把鸟的形态状貌画得逼真生动,羽毛、翅翼、嘴爪刻画的质感很强,动态结构准确生动,自然真实。

水墨写意画画境平淡、自然、天真多趣。欣赏这些画,一方面观赏画家笔墨布局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透过视觉形象去窥见形象画家借自然之物所蕴含的人的精神气质的人格美,品味画家的意境所在。

四、归纳巩固阶段。

1.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有何区别?

2.说说《写生珍禽图》的技法特点和艺术效果。

3.谈谈对《墨葡萄图》、《荷花小鸟》、《竹石图》的感受。

五、课后拓展。

1.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花鸟画作品写一篇赏析短文。

2.你喜欢什么样的鸟?请画出它。请你为保护鸟类出个好主意。

一、引导阶段。

1.江苏是我国山水园林、名胜古迹高度集中的省份,你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著名的湖光山色。

2.你游览过祖国哪些名山大川?谈谈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合作探究阶段。

1.投影显示,本地风景名胜照片,并出示教师据之所作的一幅山水画,通过比较讨论如下问题:

a、照片中的景与画中的景有什么不同?

b、照片中的景属何种美?画中的景又属何种美?

余音:景是现实,画是艺术。景是现实美,画是艺术美,现实美较之艺术美有无与伦比的丰富性,但缺乏艺术美的高度集中和高度理想性,所以才有“西湖风景美如画”。

散点透视即透视没有固定的视点,视向,视域,取景作画的局限于视点、视向的束缚。

余音:青绿山水画属中国画中工笔重彩画范畴之内的画种,是把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性颜料涂在经过勾皴的山峰与坡脚形成主色调,使山水处于浓郁的青翠之中。

水墨山水画的水墨为主进行勾、皴、擦、染、点来表现山石树木等,其中包括用不同的植物颜料渲染的设色山水画。

3.通过画家创作青绿山水的水墨山水的录像,强化学生对这两种山水画的感知效果。

4.分组讨论《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清凉环翠图》、《淮扬洁秋图》。对它们的技法特征,画面布局,艺术效果畅谈自己的感受,每组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教师小结并交代山水画发展的简要脉络,作者的师承关系,画家轶闻趣事等,让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品味我国古代山水画杰作。

三、感悟体验阶段。

1.《溪山行旅图》与《富春山居图》主要区别是什么?

2.《清凉环翠图》表现的是何方水土?你知道该地现在变成了什么状况?

余音:宋初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师,写实为本,画家作画讲理法,布局严谨,使山水画更加浓厚而生气韵。元朝绘画主流是以表现性为特征的文人画兴起,他们追求绘画的文学性,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四、归纳巩固阶段。

1.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艺术美的表现有何不同?

2.北宋的绘画在谁的直接参与下有了很大发展?他们的绘画称做什么绘画?

3.元代的山水画更注重表现什么?他们的绘画称做什么绘画?

五、课后拓展。

1.选择自己喜欢的山水画一幅写一篇赏析短文。

2.你喜欢哪一个地方的风光?能画出来吗?请你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出个好主意。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