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四年级语文包公审驴原文及教案大全(15篇)

四年级语文包公审驴原文及教案大全(15篇)

作者:文轩

四年级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创新。以下是一些四年级教案的案例分析,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发。

四年级语文《秋天》原文及教案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原文及教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原文及教案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年级语文《瑞雪图》原文及教案

-->。

11月17日,气象台发布了强大的冷空气即将南下的消息,第二下下下辽远的西伯利亚地带袭来的寒流,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天气,骤然变得冷起来了。一清早,天空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了。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这雪下得很大,也很稳。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簌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卫个粉妆玉砌的世界。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下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积雪足有一尺深。人在雪地上走着,脚下就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嘻闹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原文及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理清条理,掌握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为此感到骄傲。今天,我们就要跟随着作者到长城去饱览这一伟大的奇迹。板书课题《长城》。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老师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

2、你听朗读时注意了些什么?

3、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指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4、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概讲的是什么?

2、细读每个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各讲什么?

(1)、写远看长城的全貌,长城雄伟壮观。

(2)、写近看长城,长城高大坚固。

(3)、写作者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4)、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地位。

四、布置作业。

1、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见课件)。

(1)、长城的远景是什么样子?

(2)、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城的长?

(3)、课文写“长”,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2、看近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课文的哪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观察点?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了长城哪些建筑?

(3)图文对照,指出它们各在什么地方。

(4)小结。

3综观两图,学第三节。

(1)人们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

(3)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指挥来完成这个艰巨浩大的工程。

3、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么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这一段表达了作者对长城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总结全文。

1、学生画出课文中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

三、布置作业。

1、语文练习。

四年级语文《说勤奋》原文及教案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献。

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弟周。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

不过在课堂上我认为我还有许多地方做得还不够的,我总感觉课堂上读的部分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学生不能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而且,学生已经是四年级了,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准备,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原文及教案

1、复习引入的方式有所改变:

以往开课后教师直接采用提问式分别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和理清文章脉络。而今我采用学生齐读课文,整体回顾,再自由汇报的方式,既检验了上一节课所学所悟,又发挥了学生主动复习的情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更有利于新课教学的开展。

2、教学思路遵循人的思维习惯:

从整体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体感悟的高度,使知识形成体系,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3、依据教材为例,合理安排学习方式:

如本文的四段内容各具特点,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写长城远景,文字简短、凝炼,适宜背诵。第二段描写长城近景,介绍详尽,方位明确,最能突出长城设计和建造的精良,适宜研读、绘图。第三段抒发了作者登长城的感慨,适于读中体会。第四段内容是对长城存在的意义进行高度概括和赞叹,最适于发挥学生的拓展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此,采用了讨论学习的方式。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白鹅》原文及教案

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喝水、吃泥、吃草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近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

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需的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为了找这些食物,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小学五年级语文《包公审驴》教材教案

包公名叫包拯,人称“包青天”,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为官清廉、替民做主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全文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讲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王五的驴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病驴。先写了王五的毛驴。“毛色发亮”,戴着“漂亮的辔头”,被人称作“四条腿的宝贝”。这是他“惟一的财产”,他“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悉心照料”说明王五用尽所有心思照顾它,为后面丢驴后王五懊恼做了铺垫。接着写了毛驴在王五卖木炭时被人换成了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最后写王五到处寻找未果,王五只好拉着瘦驴,到官府告它。通过两头毛驴的对比描写,不仅可以了解王五为什么如此喜爱他的毛驴,而且也清楚盗贼换驴的原因。

第二段(第3―9自然段)写包公审驴的过程。表现了包公断案与众不同,出神入化。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写包公在了解案情后,既不去发案地点采集证物,也不找证人说说证词。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居然是针对毛驴的: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这一惊人的措施,弄得“衙役们差点没笑出声来。”至于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虽然嘴上没有笑,可是内心的想法却已经通过人们的反应表现出来了。是呵,哪有这么断案的啊?包公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从第三天“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百号人,而是有好几千人了”,大家都想“看看热闹”,更加充分地反映了人们对包公这一举措的好奇。

接着,写了包公是怎样审驴的。毛驴受审,这更是一个出乎意料之举。从驴被牵上堂来的时候,“这驴的嘴已经陷下去了,脑袋低着,看上去怪可怜的”,到包公却命“当差的”“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一顿棍棒下去,驴哪里受得了啊,又蹦又跳,放声大叫”。以至于趁此时机,包公下令“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上哪”。最后“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了惊吓”,能去哪儿啊?肯定是回到自己的“老家”。这一系列的举措连在一起,才使混沌之人茅塞顿开,原来包公正是抓住了动物的本能,轻而易举地查出了换驴人,实在是高明。

第三段(10―11自然段)写病驴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家,也就把王五的驴找到了,小偷也被捉住了。包公办案果真料事如神啊!

要点提示。

4.故事情节起伏,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疑团,让你不禁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获得答案。小组同学讨论一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编排课本剧。

教学建议。

1.课前,可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介绍包拯的情况以及包拯的一些故事,为学习课文创设学习的情趣。

2.由于课题比较新颖,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激起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带着“在什么情况下审驴?”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为什么不审人?”等问题主动读书,提高读书的质量。

3.学习前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结合描写两头毛驴的语句,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明确对比的方法的妙用,以及理解文章内容,懂得王五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到衙门状告毛驴的。

4.面对这样一头牲口,包公是怎样审驴的呢?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包公为了公正,依然像审通常犯人那样:问话、动刑,形象地再现了北宋年间公堂审案的流程。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不必细究,但要求学生能够在朗读中,读出包公语言的威严,从中体会包公的秉公办事,一丝不苟的办案态度。

包公怎样通过毛驴,找到王五的好驴,惩治窃贼的呢?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学习,汇报交流包公采取的措施,从中体会包公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明白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一旦遇到危难,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一生活特点,因此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手段。

包公在审驴的过程中,观看审问的人的反应,对于衬托故事情节,烘托气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让学生画出有关语句,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从而懂得人们对包公独特的审案方法的兴趣,以及包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学习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也能更加精彩。

5.回顾全文,让学生体会一下,本文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呢?他的结果怎样?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偷驴的贼虽然也使用了计谋,他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实质是他不懂得动物学,从而闹出笑话。邪恶终究是要受到惩治的,从中教育学生要将智慧用到正确的地方。

6.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注重朗读指导。从全文看,开头部分介绍王五的驴的部分可用赞美的语气来读;中间王五丢驴的部分可读出气愤、懊恼的语气;第三部分包公审驴的部分可读出轻松、好奇、高兴的语气。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各小组编排课本剧,再次体会文章的内容。

7.课后,可布置学生将本课的好词佳句积累起来,抄写在本子上。

认写5个生字。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记字方法来学习。可以用形声字方法记字,也可以与形近字比较记字,如:审(审问)―伸(伸展)、吭(吭气)―杭(杭州)、役(衙役)―没(出没)、衙(衙门)―街(街道)。注意“衙”的字形。

思考交流。

1.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回顾全文,让学生体会,本文故事中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那个小偷。”而那个偷驴的贼也使用了计谋,他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实际上他使用的却是愚蠢的计谋,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2.表演课本剧。

这项活动在课堂上小组内合作完成。在合作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怎样表演好课本剧,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最后明确小组同学必须分工合作。有演员,有导演,重点是演员如何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出来,就需要演员不仅有语言的表达(包括心理活动),还要有动作的表演(包括神态)。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语文活动,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表演后还可以互相提出好的建议。

小学五年级语文《包公审驴》教材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品评审驴中包公的智谋,体会其相关描写的妙处。

2、比较感受文中人物使用计谋的不同之处,编排课本剧。

3、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4、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课文本身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故事不难,但是要深入体会和领悟包公的足智多谋,则需要学生从课文的细节描写去看去想。与此同时,“聪明应该用在正地方”,文中的小偷偷驴也使了一招“偷梁换柱”,这个计谋是否用得好用得对呢?故事中的是与非也需引导学生去加以辨别。因此,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品评包公审驴中的足智多谋,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比较使用不同的计谋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五、教学环节。

俗话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课要姓“语”,要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突出语文的味道。在设计教学时,我重视的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较为简练,分为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结果怎么样?)”分组认真读课文,在充分的阅读中整体感知,并对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三环节:重点感悟,学生汇报。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对其中问题做以点拨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第四环节:读中感悟,领会含义,课件出示几个重点的句子。

重点读“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体会到包公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了解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体会他胸有成竹,明确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从这些句子中能体会到包公的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第五环节:夸奖包公,升华主题。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比较之后,学生肯定都想夸夸包公,所以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把想法写出来,读给同学和老师听,升华了人物形象,深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四年级北师版语文《一双手》原文及教案

我握过的手多得不计其数,但均不曾留下太深印象。

1988年5月,小兴安岭上的雪化净了,树木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林区人肩镐上山造林了。

我去岭丘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林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握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张迎善的手。我们见面和素常采访一样,礼节性地先握手。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掉过去看手背。

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纺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像鼓皮一样硬,干线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指关节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裂。”张迎善说。

“手裂由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巾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你一天在能栽多少棵树?”

“一千多棵。”

一天栽一千多棵树!那么,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你等着。”我边说边去屋里取来米尺。

我回来时,他仍在那儿伸着手(保持和我握手的姿势)。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上“哗哗”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比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由浑变清。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

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

小学四年级语文《井底之蛙》原文及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的“渺小”。

2.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写字表里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重点难点:

懂得“井底之蛙”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二、读课文,理解青蛙和鳖对世界的不同看法。

1.想一想,青蛙住在什么样的地方,鳖住在什么样的地方?

2.青蛙住在什么样的井里?它的态度是什么样的?画出相关的句子,谈谈你的认识。

4.鳖和青蛙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三、对青蛙和鳖的不同见识,感受青蛙的浅陋无知。

1.提问:他们的生活环境差别这么大,为什么青蛙却仍然自吹自擂,尽情的夸耀?

2.谁愿意告诉大家,鳖和青蛙为什么对井有不同的态度?

3.听了鳖的话青蛙有什么表现呢?

4.指板书小结:青蛙盲目自大是因为它的见识短浅。

5.同学们讨论一下,生活当中有没有像青蛙一样没见过世面却又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

四、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选你最喜欢的读几句,读给大家听听。

2.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意思。

第二课时。

一、指读课文。

二、谈谈这篇课文给你的启发。

三、表演“井底之蛙”,进一步体会寓意。

1.假如你是青蛙,来到海边之后,你会看见些什么,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即兴表演,大家评议。

3.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小结:小鸟和青蛙都是说的实话,可是由于它们所见的世面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井底之蛙”是一个比喻,就是把那些目光狭小、自以为是的人比做“井底之蛙”。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启发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对比古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

师范读古文。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九旱,而/崖/不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对照古文找出课文中相关段落。

跟读古文,感悟古文句中的停顿和朗读的节奏。

五、课堂练习及课外作业。

1.听写生词。

2.写一写:为什么青蛙原来觉得自己很快活,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呢?

小学五年级语文《包公审驴》教材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谋》中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即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找到驴”三个部分。而包公审驴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包公巧用计谋,对于疑难案件从容应对,凸显了包公的足智多谋。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行的。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一)、音乐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词意。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列小标题。

(五)、观看短片,深入回顾。

(六)、拓展训练。

(七)、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换驴(小偷)告驴(刘五)。

审驴(包公:饿驴三天,痛打四十大板,放驴,跟踪驴)找到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四年级语文《种一片太阳花》原文及教案

我从乡间来到城市,住进机关的四合院。春天,别处的草青了,树绿了;这里,映时眼帘的却是一片单调的砖瓦色。夏天,烈日当空,砖铺的院地像火炉那样散发着热,叫人焦躁难忍。此情此景,使人强烈地生出对于色彩的渴望,渴望郁郁葱葱的树、斑斓多姿的花。

有这念头的似乎还不止我一个,于是大家动手,揭掉砖头,垒起花墙,收拾出一块长方形的花圃。

种什么呢?我和同事们面对一方泥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认定不能太娇,也不能太雅,太娇太雅都不是我们能服侍得了的。最后,都想到了太阳花。

银粒儿一般的种子撒下去以后,天天有人俯下身子瞅它,盼它。可是大半月过去了,竟丝毫没有动静。有人说种早了,有人说埋深了,各种判断莫衷一是,它却破土而出了。

新出的芽儿,细得像针,红得像血。几天之内,就抽出细细的秆、小小的叶。叶和秆都饱含着碧绿的汗液,嫩得人不敢去碰。很快,叶叶秆秆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像法兰绒一般,厚厚地铺了一地。

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地绿叶上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这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阴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蓝、白、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禁不住美的吸引,一昨空暇,就围在花圃前欣赏起来。

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止的色彩,因为太阳花特别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在夏日酷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花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阳光越是炽热,它开得越加热情,越加茂盛。

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间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向外开张,开大了,开圆了……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绽放,朵朵都是那么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待到夕阳沉落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了。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是另一批新的、成熟了的花蕾。

这种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短促,但从整体上看,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太阳花的事业,这样兴旺发达,这样繁荣昌盛。为此,我们院里的劳动者说,来年春暖时节,还要种一片太阳花。

小学五年级语文《包公审驴》教材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______,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包公审驴》(板书:包公审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包公审驴》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智谋”为主题展开。《包公审驴》是这则故事是教读课,主要写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无奈将驴告到官府,包公利用驴能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地“审”驴捉住了小偷,表现了包公断案如神。这则故事无论包公还是王五甚至小偷都使用了计谋,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谋,把智谋用在正地方。这则故事趣味性强。“审驴”看似荒诞,实则包含了小人物的无奈和包大人为民做主,巧用计谋的大智慧。“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审、案、吭、衙、役”“辔头,挣钱,耷拉,圈栏,一声不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等,了解有关包公简介,搜集包公审案的其它故事。

由于本课故事性强,层次清晰,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内容;2、正确掌握本课生字词;3、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展过程归纳概括出小标题;4、排演课本剧,尽量还原故事本身,可按自己体会适当增减人物语言以更好表达人物心情。

因为我所带的班,学生整体基础不好,阅读、品位等相对薄弱,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1、概括本课内容,给故事列小标题;2、体会故事中各角色人物心情,整体品读课文;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智谋,运用智谋。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入方式是:让学生“猜一猜: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打一字)和我国宋代一著名清官,庐州(今合肥)人,执法严明,断案如神,他是谁?”用这种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如:(衙役,辔头,挣钱,耷拉,圈栏)。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试写标题。教师板书。(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我让学生找出王五驴子特点,和被换后瘦驴特点句子,朗读讨论:对比体现了王五的什么心情。再找出包公审案时,描写包公迅速断案,足智多谋的句子,加以品评分析正确使用计谋。在此环节针对我班学生阅读基础差我可适当提示加以引导。这些设计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讨论,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汇报交流课下搜集的包公断案的材料,进一步加深体会包公的智谋,随后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

环节5课后作业:说一说你知道的关于智谋的小故事。好处:巩固知识点。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排演课本剧。体会文中各角色的心情。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本课我的板书设计为:

包公: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