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小学数学找规律说课稿(专业19篇)

小学数学找规律说课稿(专业19篇)

作者:梦幻泡

教案模板的使用使得教师的备课工作更加高效,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以下是一些教育部门发布的标准教案模板,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

小学数学一年级《找规律》评课稿

一、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做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二、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她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找规律》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共安排两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作为重点。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让学生们做游戏,5位女生排成一队,在每两个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让学生们数一数男、女生的人数。接着提问:照这样排,6个男生中间可以站几个女生?7个呢?20各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那些物体?哪两个物体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仅可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也能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接着分别出示夹子和手帕图,蘑菇和兔子图,篱笆和木桩图,让学生说说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小棒和小圆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们举间隔排列物体的例子,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

接着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的第2、3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屏幕的演示,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然后通过做游戏。发现新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二年级找规律评课稿

5月25日,终于听到和老师精彩的课。长时间没交低年级了,对低年级教学陌生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有个性、聪明、视野开阔,如何上好低年级的课,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心里面一直很佩服低年级老师,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新颖,教学风格独特,课堂调控得非常好,节奏松紧分寸拿捏得准,和老师的《找规律》就是一节很好观摩课。通过听课学习,谈谈一点心得: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自从和老师接到上课任务以后,就开始着手备课,对于一个有多年教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对于上这样一节空开课,应该是小菜一碟,可和老师却很认真对待,安排好时间,提前备课,做好充分准备。从一开始时间的不确定,到最后定下来,和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她以学校大局为主,对学校的大型活动让路,包括学校的教学、家长开放日、同一天的语文科组公开课冲撞等,和老师都自己排好时间,改动原来设定的时间来迁就、方便全科组的老师集体听课学习,她不从个人方面着想,不是抱着应付了事心态,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实在感动。

二、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金老师设计“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让学生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三、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和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图形排列并展示,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金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知识梳理,归纳规律。

从新课开始,和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例题,到课堂练习各个环节,都能及时让学生说出按什么的规律来排列,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规律所在,其实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新课导入就引导学生说出按什么顺序排列,例题在黑板板书以及课件演示都清晰地每组的规律归纳出来,例如彩旗是“红黄为一组”、小花是“绿紫为一组”、灯笼是“紫红为一组”等等,通过引导、归纳、板书,使学生掌握规律,并能把规律完成进行表述。

课堂上还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学生学的轻松,老师也从容组织课堂教学,课间穿插拍手找规律、听音乐等,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又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可见和老师匠心所在。一节课下来没有感到压迫、紧迫感,气氛轻松愉快,心情愉悦。

听完这节课,除了学习金老师有点之外,本人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可以再调整一下课堂节奏,使课堂组织更显紧凑,增加密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有规律的现象,更彰显课堂的有效教学。

2、在提高方面,和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涂熟练,设定了一条星状手链,让学生涂颜色。当时我们几个听课老师同时讨论:如果再放开一点,只要求设计一条精美手链,我想会更发挥孩子积极性,更开拓孩子想象力,从、颜色、图形、排列等,聪明的孩子思维能得到更大发展,使整节课的深度得到提升,使孩子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小学数学二年级找规律评课稿

找规律是按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的图形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王老师根据探索规律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

教师用亲切的谈话展开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展示了聪聪和明明的房间,请学生找出房间里事物的排列规律,唤起学生对规律美的感受,同时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引出明明的评价语:“怎么一点规律都没有”,这一画面和呼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此时教师以“帮助聪聪寻找房间排列规律”为引子,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

2、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精心设计数学活动,例如在探索图形排列规律环节中,设计观察、发现墙面图形排列规律的活动,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且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促成了多种发现的产生(斜看??、横看??、竖看??),接着让学生独立探索地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在学生思考后组织交流,我们看到了学生有话要说,有话想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再如在巩固深化环节中,安排“参加动物运动会”、“摆水果”,让学生在猜一猜、摆一摆、画一画中巩固新发现的循环排列规律,通过让学生思考:“这种图形排列规律和刚才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图形循环排列方向和前面相反。在学生找出墙面、地砖循环排列规律后,教师设计了由四种图形四行改为一行来排规律的活动以及顺时针排列规律,可以说排列的规律种类增加了,学生自我探究的平台扩大了,学生通过自己排列和探究体会到了规律的多样性,使思维得到了发散,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教材不同,方式不同,丰富多彩,教师精心设计使学生在每项学习活动中认真思考,动口说,动手做,实实在在地在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3、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提出给正方形手帕设计漂亮的图案的要求后,小组合作。学生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兴趣浓厚,也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无拘无束的设计活动给学生带来了乐趣,带来了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整节课活动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小学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吴老师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这部分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注重过程体验,同时在过程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能力。所以吴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经历过程。

吴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再过一个多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们高兴吗?到时候我们要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我们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从来也没有亲手布置过教室,就先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布置的?(出示主题图)感觉怎么样?问:

1、你们看到了什么?

2、这些彩旗、彩花、灯笼是不是随随便便、乱七八糟放的?让学生去看、去说,当时学生特别兴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虽然话语不够标准,但是他们感悟到这些排列是有规律的。

样想的?(课件:出示规律的划分线说说彩旗的规律是什么?再采用2人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彩花、灯笼和小朋友队伍的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的排列,很多物品上的装饰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就用“六一庆祝图”作为课的开头,让学生感受到美,在美中找规律,在课堂中其实也要蕴涵数学美,因为美就在我们身边。

加强运用意识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因此吴老师在课中设计了“说一说生活和学习中的规律”这一坏节,有学生说老师的上衣图案是有规律的,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音乐中的节奏也是有规律的。这样,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过马路时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有的说人行道上的斑马线是有规律的,有的说教室里的电灯排列有规律,还有的人的两只走路时也是有规律的。让学生感受了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沉浸在数学的美当中,感悟着各种有规律的排列。

小学数学《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间隔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隐含的规律。学生对实际生活里的原型比较熟悉,容易发现相应的规律,因而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二、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观察发现,引出规律。

2、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深入体验,感受规律。

5、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下面我说说我在各环节的构想:

一、观察发现,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我先出示1、2、3、这三个数让学生猜一猜后面的数,然后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猜后面的图形。先学生交流,然后师指出:原来这些数、图形排列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前后比较就能找到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多媒体显示:音乐声中,小兔们在欢快地唱歌跳舞的场景)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问学生:在小白兔的家里你看到了些什么?能说给大家听吗?

2、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

3、问:你能发现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分层观察,体会规律。

5、归纳规律。

当两个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时,排在外面的物体比里面的多1,排在里面的物体比外面的少1。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首先师指出: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题可以直接观察,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答案。

然后激励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第二题“锯木头”的问题。

四、深入体验,感受规律。

这一环节,我开展了一个玩排队的游戏活动。

1、先请4个男同学,三个女同学。要求:每两个男同学中间站一个女同学。

2、再请一个女同学上来排队,要求与上次相同。

五、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方式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如果排成圆圈,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最后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找规律评课稿

最新评课稿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听了孙老师的《找规律》,整堂课对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刚开始出示魔法屋,房檐上出示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例题的教学中,学生对自己发现的规律进行介绍时,是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主动来构建自己数学知识。在学习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学生主动建构新知也应该是有帮助的。

4、教学设计合理,看得起来比较花心思,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分层目标要求明确。同时,力求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意图。

孙老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语言也着实让我感到佩服,她的一言一行都是那么自然、自信。本节课,孙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她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能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层层引导的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验证、合作、交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值得借鉴的是,孙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用激励的语言,积极鼓励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小学数学《找规律》说课稿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设计理念:以游戏猜一猜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感知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既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板书略)。

(设计理念: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小组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规律,寻找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设计理念:这样的总结,既归纳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又能激起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决心和欲望)。

找规律。

图片手帕910夹子。

主题图片蘑菇78兔子。

篱笆1213木桩。

图片。

两种物体间隔着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的多1,或者说排在中间的物体的个数比两端的少1。

(设计理念:这样的板书既突出教学重点,又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数学《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感受探索、运用规律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来。

结合这三个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积变了,有怎样的变化呢?

二、探索规律。

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一,有两组算式,大家可以选择其中一组研究,也可以两组都完成。

在研究之前请同学读一读学习建议。

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思考的。

按什么顺序观察的第一个因数,从到()乘几,第二个因数不变。积也乘几,看来观察得越全面,得到的结论才能越完整。

2、表达规律。

汇报,强调几相同,0除外。把这条规律写在黑板上。那这条重要的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3、像刚才那样,我们用大量的不同的例子来概括这个规律的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

4、应用规律。

1、你能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三、到生活中去。

一年级数学评课稿:找规律

4月18日,学校教研活动按照计划如期进行,在这次教研中,有幸聆听了王老师讲授的《找规律》一课,她向大家呈现了一堂精彩的低段师生互动有效教学的课,受益匪浅。现在就王老师的《找规律》一课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王老师通过启发谈话,通过数学学习的口号,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然后出示学生喜闻乐见,喜欢的六一节日的装扮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灯笼,男女生的排队跳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和猜测接下去物体的排列规律。在教学课件中用了划一划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的,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探究、猜测中发现规律。

在练习中,王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演一演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如图形的规律,数字排列的规律,声音动作的设计规律,每个练习都精心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巩固性,实现了练习的实效性。特别是创新设计声音与动作的规律排列,更是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王老师针对低段学生学习培养的特点,采取课堂中教师的提醒,学生的互相学习,口号提醒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

一节课下来,学生口头表达的较多,自己动手做的较少,能否让学生独立动手完成一些题型。如画一画、摆一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的语言简洁流畅、干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上亲切自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跟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像在谈心一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时时用亲切的语言表扬他们:我请做得好的同学说,谁谁表现真好等。

刘老师的眼中有数学,心中更有学生,做到了尊重学生,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如:第一幅与第二幅为什么能很快描述出来,第二幅为什么不能呢?等引导学生进入深入思考,课堂中到处是这种顺势而导情境。

刘老师这节课中紧抓住核心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数学好“玩”

刘老师首先从孙悟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人物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跟孙悟空比比火睛金晴,谁更厉害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魔术味道的学习过程。先让学生看3组图再让学生猜一猜峁才看的3幅图是怎样的这样,一下子把孩子们引入到一种好玩的游戏情境中,激起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这样,就会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快乐。刘老师的整节课,从材料选择上、方法上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好玩。

2、“玩好”数学。

把一节数学课上得有趣,这一节课成功了一半。还要“玩”好数学,才是一节完美的数学课。“玩”好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学学习的兴趣上,它还应该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习得数学技能,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对数学价值观的认同。刘老师的课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很好的启发。

(1)关注数学知识本质,引领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内容。

刘老师在这节课中不仅仅引导学生看好玩的图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好玩背后知识本质。如引导学生说出图片是怎么排列的,按形状、颜色、大小一组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既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数学化思考与数学化表达,让学生用语言清晰表示规律,掌握规律本质知识。

(2)关注数学思维特质,引领学生参与有层次的思考过程。

这节课中刘老师不但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本质,更是抓住时机通过深化,强化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如学生找出规律后,通过追问:第10组第1个是();第30组第2个是();第100组第3个是()。指引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层。这样,学生通过推理等活动也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今天教学了积的变化规律,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计算、再观察比较下列算式30*24=720(30*2)*24=(30*4)*24=30*(24*5)=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30*24=720(30÷2)*24=(30÷5)*24=30*(24÷6)=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课始交流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人发现时,习惯于表述成: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为了验证大家的发现,我们首先让大家用书中的例题验证,再让大家各举一个例子验证得出积得变化规律。

但遗憾的是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还是习惯于直接计算积却不用所学的积得变化规律去求积,在我的追问下好的学生想到根据记得变化规律直接用原来的积乘几求到现在的积。我也反思我的教学中是否有导致学与用剥离的现象,可能在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得出规律的结果反而削弱了学生对规律本身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于是在课即将结束前我出示了题目:根据275*46=12650直接写出275*92=的结果并说明解题思路,到此学生才全部理解了记得变化规律的有用性。虽然是后知后觉但毕竟是真正有了“知觉”了。

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材位置:

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四)意图和前后联系:

本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是新编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

2、学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因此,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这些例子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动手操作的内容比较多,应该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教学时,还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学生愿学、乐学。

三、教法设想、学法指导:

(一)教学方法:

本课我以开放式教学为主,以观察、讨论法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轴,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研究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

(二)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法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投影仪(片),图形卡片。

2、学具准备:各种图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略)。

(一)欣赏感知。

1、欣赏图片。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投影出示:小朋友们参加联欢会时的情景图)。

2、感知规律。

这些图片美吗?美在哪里?

(通过学生喜欢的生动有趣的画面引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给孩子们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探究活动。

学习例1:

(1)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开个联欢会。大家刚才已经发现了会场的彩旗、彩灯、彩花和小朋友们布置的规律,但是这个会场还没有布置完,如果继续布置的话,该怎样布置呢?下面我们就帮他们布置完吧!

数学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教材分析:我所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第八单元给图形找规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只有构建具有创新学习要求的课堂教学策略,规范数学教学过程,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落到实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特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的方法。在这里充分强调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设计组织好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给学生。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采用了我们学校提出的自主参与式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诱发学习欲望。

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有关春天主体画面的初衷。以动入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二)、自主活动、探究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根据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就此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和随数字娃娃走入智慧宝塔两个活动,并努力的从这两个活动中体现以上的理念。

(三)、交流质疑、达成共识理清知识脉络。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小组内探究到的'结论在班内交流,小组间达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鼓励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和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及时发表不同见解,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而且我自己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引导和鼓励。

(四)、拓展应用、深化理解构建认知结构。

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学会数学知识后,再应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型、挑战性的习题,最大限度的使所学知识在练习中拓展深化,在应用中升华,构建起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为此在课堂上,我努力的做到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让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应该说,没有孩子们的活动,就不可能迈出创新的第一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的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比如,我在执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有规律的涂色,让学生观察周围,小组讨论,努力的体现以上的教学策略。

(三)、和谐、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交往、关系和谐;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教学情境;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与自由度,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学生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撩起来,灵气得以释放。

(五)、营造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局面。

十个指头不一样齐,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情意因素千差万别,教师无法完全把握每个学生瞬息变幻的外在、内在的状态。为此我不单纯从表现效果出发来设计教学,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引导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要求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心往一处想,学生各自劲往需要处使,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自己的智慧,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不是单为教而教,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但现在想来,在执教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缺憾和不足。

1、在有规律涂色展示时,我应该让学生到投影前面去指着图片说。

2、在最后的有规律串气球的活动中,我应该把要求更进一步强调,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注重了操作活动而把气球串成了一堆的情况。

一个红珠子,3个绿珠子,让学生想接下去应该怎么串。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出示就进行了下一步。如果我把它当作一个思考题出示,可能会更好.

数学说课稿

2.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透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资料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构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资料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图形的排列规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透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往后涂,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规律是《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学难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能够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样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样引导学生跳一跳再够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带给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学时,个性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透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务必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向学生带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3.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4.动手操作,摆出规律,巩固发展。

5.教学总结。

四、说学法。

1、观察比较法;2、讨论交流法;3、练习法;4、动手操作法。

(一)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这天老师来变个魔术,猜猜老师这天会变什么学生说(……)说完后,教师先从口袋里变出一朵红花,又问:猜猜老师还会变出会什么(生猜……)之后教师从口袋里变出一朵紫花,之后让学生猜猜老师下面一朵是什么花学生说,老师出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继续让学生猜下一朵是什么,之后把花全部拉出来,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花是怎样排的(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

师:看来规律能告诉我们接下来的花的颜色。那么这天这节课我们就一齐来找一找规律。

(这部分设计是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首先让学生猜没有规律的东西,学生猜不准,之后让学生猜有顺序的花朵(即有规律),学生一片高兴,这样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比较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带给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二)新授。

出示课件:

师:谁能说一说天花板上有什么是怎样排列的。

1、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小花是怎样放的灯笼是怎样放的小旗是怎样放的同学们站得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

师:我们能够从什么地方来研究它的规律呢。

生1:红旗按红黄、红黄这样排列的。花是按绿紫、绿紫排列的。

师:他是从。

生:颜色上观察的。

生2:他们都是一种一个的。

师:哦,你是从数量上来观察的,也就是xxx对吗。

(教师边说边板书:xxx)。

2、小结:小朋友真厉害,发现了这组图形不仅仅在形状、颜色上有规律,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有规律的。

3、讲解例1,课件出示例1,后面一个应是什么。

师:小朋友们,你能猜猜后面一个就应是什么吗请在你的书上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4、师小结:像这样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一个黄……这样的称为一组,像这样一组组重复三次以上我们就把它称为有规律。

让学生练习说“红旗是一面红一面黄重复排列,花是一朵绿一朵紫重复排列……”

5、闯关游戏。

(小朋友们真聪明)。

师:你能应用你刚才学到的明白完成下面的闯关游戏吗看看谁闯关又快又好,老师就送给他一个红苹果。

(1)第一关,摆一摆。

课件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图形为一组,它是按什么规律重复排列的.

小组讨论后汇报。

(2)第二关:涂一涂。

课件出示例3,同桌交流,并说一说它是按什么规律重复排列的,就应怎样来涂。

(3)第三关,猜一猜。

课件出示做一做,

把题目改成,猜一猜是什么颜色的。

先让学生猜,再独立完成。

6、生活中的数学。

(1)先小组讨论再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比如说:我们的桌椅排列,衣服上的图案。

(2)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有规律的摆放的,请看(播放动画)。

7、小结。

师:小朋友们,能说说你这天学到了什么吗。

8、拓展练习。

师:小朋友,你们说得可真好,那你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设计你的作品吗。

用准备好的圆片按必须的规律摆一摆,能够摆成条形的,也能够摆成正方形的。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边展示边说:我设计的是xxx的图案按一个x一个x依次重复排列。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组重复三次以上称为有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做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她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

一年级数学评课稿:找规律

今天听了周xx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她分别从猜谜导入,引出规律、创设情境,探索规律、动手操作,感受规律、联系实际,寻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总结评价,延伸规律这十二个层次展开教学。

让学生从简单的猜谜游戏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通过先出示熊猫、小狗,让学生猜后面的动物,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这一环节,教师利用主题图,为学生创设了红花和蓝花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简单数学模型。并通过让学生从前往后看和从后往前看,感知不同的规律。

通过欣赏与广泛寻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规律的现象,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有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布置开放性作业,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晚会时用的礼帽,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用数学知识装扮生活,美化生活的愉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找规律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教学目标是:(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

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2、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面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意义。

下面,我重点来介绍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第一部分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引出规律;第二部分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这类规律的认识得到提升;第四部分联系生活寻找规律,体会规律的广泛性,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五部分是运用规律,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最后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我和学生玩一个简单的“跟我学”的小游戏。然后追问:同学们学得都这么快,这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学生回答,指出游戏中存在着规律的现象。(师板书: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空档是4个,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然后指出: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紧接着师提出:是不是有这种排列现象的两种物体,它们的数量就一定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找一找规律。(将板书补充完整:找规律)

然后再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桥的栏杆;长廊;路边的香樟树和冬青;花栏;地砖;路灯;课桌;梳子;直尺;空调的叶片;学生的队伍等,进一步感受生活中蕴含的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

首先师指出: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题可以直接观察,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答案。

然后激励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第二题“锯木头”的问题。

如果12只小白兔想围成圈做游戏,每两只小白兔之间有一个小蘑菇,那应该有几个小蘑菇呢?这里,学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应引导他们争论。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利用规律我们可以干什么?一起归纳总结:通过观察、数数、画图、摆学具等方式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如果排成圆圈,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最后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如用彩灯布置教室,用美丽的图案打扮自己的卧室,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设计有创意的游戏等。)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听了连老师和陈老师《找规律》的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效果。从她们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学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从而产生如果我来上应该怎样上的共识。两节课上的都很成功。其共同的亮点有:

1、两节课在教学中都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两位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经历找规律的整个学习过程;

4、教学中都体现了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观察、比较、探索、小结中获的新知。

两节课的结构大同小异,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第一节课导入以复习一年级学过的规律和主题图导入,第二节课以四个小动物的出场顺序情景为本节的循环规律做了铺垫;找规律环节中,第一节课更重视用语言来表述规律,第二节课重点通过横看总结规律,提炼简洁语言;动手实践练习中,两节课都包含了巩固、提高、延伸的含义,特别第一节课“手帕花边的设计”,第二节课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建议:地板砖设计这一环节教材的意图应该是要体现循环规律的“循环不断、四面延伸”以及“规律美”,这两节课都没能真正体现出来。

听完这两节课,对《找规律》这一课题让我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