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习报告>傣族的风俗习惯学生(模板13篇)

傣族的风俗习惯学生(模板13篇)

作者:QJ墨客

优秀作文有着清晰的思路和逻辑,能够引导读者思考问题、探索真理。以下是一些备受好评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2.丧葬。旧城傣族丧葬分土葬与火葬,正常病故实行土葬,非正常死亡和僧侣则实行火葬。

3.饮食。旧城傣族饮食以大米为主,喜爱酸味食品。独特的菜肴有:酸扒菜、刹撇、刹大噜、剁生、酸肉等。

4.服饰。旧城傣族男子服装,上衣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的短衫,下穿长官裤,上白下蓝。青年男子鼓龙凤纹身,至今仍保留此遗风俗。女子喜穿艳色短上衣,紧束腰身,下装为各色艳丽的长统裙,结发辨绕于头顶,已婚妇女多缠白花头巾。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傣族男女青年追求时尚,不管在布料和服装款式上都比过去更加新潮美观。

(二)传统节日。

傣族对小乘佛教的信爷带有民族性、群众性,佛(缅)寺遍及各村寨,群众的赕佛活动极为频繁,而且很虔诚。因此,傣族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联系。傣族一年之中有三大节日。

1.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中最有全民性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来历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是傣族人民为纪念古代七个傣族姑娘为民除害战胜魔王,为姑娘们泼水,洗除身上污血的日子,泼水节时间在傣历六月,公历四月中旬,为期3-4天,每一天傣族青年男女敲锣打鼓到山上采花,和经二天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缅寺赕佛,全寨人为佛像泼水“洗尘”。待赕佛仪式完毕,大家不分彼此只要愿意都可以参加,互相泼水,相互祝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第三后还要进行丢包、放高升、超摆、嘎光等娱乐活动。

2.关门节和开门节。关门节在棒历九月十五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在傣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历10月中旬)。从关门节到开开节是傣族的关门时间,在此期间,忌男青年串姑娘,不办婚事,不提亲,老人不出外过夜等习俗。在节日各两天里,各寨傣族到缅寺举行“赕”活动,向佛爷、佛像供奉美味食品、鲜花和钱,听佛爷育经赕费,讲解教义成律。

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四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妇女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一起欢度泼水节。

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妇女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1.酸肉。傣族传统风味菜肴,用牛肉经过腌制,而后炒制而成。特点是酸香味浓,可帮助消化。制法是将新鲜的黄牛肉用淘米水洗净,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鲜花椒叶、盐、米饭拌匀,装入瓦罐,淋入白酒压实,上盖,用草木灰与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渍一个月即成。将腌好的黄牛肉切成丝,与青蒜苗炒熟。

2.火烧鱼。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特点是软嫩鲜甜,原汁原味。制法是将鲜鱼去鳃和内脏,洗净,将葱花、姜末、蒜末、青椒末、青姜叶末、芫荽末、野花椒叶末、薄荷、茴香叶末、香茅草叶末、草果粉、味精、盐、料酒拌制成馅,装入鱼腹,头尾折拢,再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外面包以芭蕉叶,埋入木柴烧后的炭或热灰中烧熟,取出去掉芭蕉叶和香茅草,装盘即成。

3.腌牛头。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其制法是将牛头、牛脚去毛、去蹄壳,砍成块煮烂,去骨,切成肉条,入盆加入淘米水浸泡3―4小时,取出改用冷水洗净,再将野花椒叶、红辣椒粉、生姜和蒜泥放入牛肉盆内,加盐、白酒拌匀入味,装入瓦罐压实,盖上盖密封,半月后即成。食时可蒸、可炒,是佐酒凉菜,脆嫩酸香、麻辣清凉。

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

傣族的风俗习惯学生作文【】

在云南少数民族——傣族。一直有一个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影响力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那就是泼水节。

据说,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穿上节日盛装,去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还要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到了节日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到佛寺浴佛,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一朵朵水花在天空胜开,祝福的水花四处飞溅,而且就在这一天如果谁身上的水最多,谁今年就更幸福,更美满!而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就这样,大家互相泼呀泼。到处是洗礼水的赞歌,水的祝福,朵朵水花、串串笑声使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幸福的世界。在加上那一支支舞蹈在眼前浮现,更是令人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想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期间有赛龙舟、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活动,喜庆极了。而在傣族的泼水节中,也一直有一个传说。

在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

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傣族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征。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傣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这里山川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有大片的热带原始森林。森林里栖息着珍贵的野生动物,大个头的亚洲象和美丽的.孔雀,都是这里的“居民”

傣族主要从事种植业。傣族村寨有一幢幢竹楼组成。竹楼多为两层,样式很漂亮,上层住人,下层没有墙,存放杂物或关养家畜。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傣族泼水节在农历三月中旬,正值傣历六月,是傣历中一年的开始,所以泼水节就相当于咱们的春节。

泼水节期间,傣族人要到佛寺中向佛祖敬献贡品,青年男女则要穿上漂亮的衣裳,走到街头相互泼水嬉戏。按照傣族风俗,用清水泼洒可以洗去一年的污垢,祝福未来吉祥。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汉代称“滇越”、“掸”,唐、宋称“金齿”、“黑齿”、“白衣”,元、明、清则称作“白夷”、“摆夷”、“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通常人们把内地和边疆的傣族分别称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汉族,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讹传为“旱傣”,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

傣族龙舟比赛。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傣历年为阳历年,而月为阴历月,一年分寒、热、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傣医和蒙、藏、维一起,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四大民族医药体系。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南木诺娜》、《兰戛西贺》、《阿銮的故事》等。傣剧有100多年历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地区的西双版纳橡胶增产显著,“普洱茶”驰名中外,地方和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有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等厂矿企业。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日常食俗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鱼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浊,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吕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人们庆祝傣历1367年泼水节。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的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元江大平乡新娘过门后要与新郎端坐在长凳上,吃四个鸡蛋拌的糯米饭,并喝两杯酒;元江江边的傣族新娘过门,由男方分给每个送亲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个、酥肉4块,然后方可吃正餐。

傣族葫芦丝。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称“去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鱼食牛皮的风俗。西双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须是黑牛、白猪。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间,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烧柴要先从根部烧起;不得从火塘上跨过;不能随便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等等。

典型食品傣族风味凉、热腌菜都有典型菜肴和小吃。如:椰子砂锅鸡、油炸麻酥、牛撒皮、酸肉、火烧鱼、腌牛头等。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公元51年,傣族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归附汉朝,汉朝太初历传入傣族地区后,进一步完善了傣族先民对日月星辰运动规律的认识。

公元69年,汉朝吞并“勐达光”(哀牢国)、设立永昌郡,太初历在傣族地区全面推广,逐渐融入到傣族的生活与生产中、被傣族当成自我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勐达光”(永昌郡)南边的骠国也经过傣族吸收了汉朝太初历。

公元7世纪,骠国(室利差呾罗王朝)在太初历的基础上创制骠历;公元832年,骠国被傣族联盟国家“勐舍龙”(汉译“南诏国”)攻陷,骠人四处逃散、逐渐融入青藏高原南下的氐羌族群构成缅族。公元16世纪中期,继承骠人文化的缅族东吁国相继征服傣族各大小邦国,将骠历带到傣族地区,傣族逐渐理解骠历。

公元1966年,掸邦(缅甸联邦加盟邦之一)将当时使用的骠历改革后定为标准历法;因掸邦主体民族为掸族,掸族自诩“大傣”,掸邦标准历所以称作“大傣历”,而之前使用的骠历则降格为“小傣历”。之后,缅甸各地掸族也将自我使用的历法调整为掸邦标准。公元20世纪末,与缅甸掸族同属“大傣”一脉的中国滇西傣族、印度东北阿萨姆族也把自我使用的历法调整为掸邦标准。

规则。

傣历虽有“大傣历”与“小傣历”之分,但基本计算规则坚持一致,仅纪年起始年不一样,“大傣历”以公元前95年为纪年起始年、“小傣历”以公元638年为纪年起始年。

傣历用10个母(天干)和12个子(地支)循环相配得60个组合,60个组合循环代表年、月、日和时辰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一般情景下有12个月,分冷、热、雨3季,每个季度4个月,单月为30天,双月为29天,一年为354天;隔4至5年,在八月加一闰日,八月则为29+1天,此年称平年,一年便有355日;每置7个闰月,皆置闰于九月,闰九月也是30天,置闰月之年称闰年,一年有13个月、384天。每个月分“月出”与“月下”两个半月,上一个月的晦日(每月最终一天)之后称“月出一日”、顺序数至望日(十五日),望日之后称“月下一日”,顺序数至晦日。使用七曜(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纪周日;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纪年岁。

傣历一年的回归长度为365天6小时12分36秒(365.258日),与现代标准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有必须误差,朔望月为29.530583日(按:现代标准朔望月为29.53059日),所以需要在必须阶段置入闰日或闰月,补足误差。

傣历月序一般比中国农历早三个月,中国农历十月就是傣历一月,若中国农历在十月之前的月份置闰,则傣历一月就是中国农历十一月,月序就只比中国农早两个月,如大傣历21(小傣历1373年)1月1日相当于农历壬辰年十一月初二,当年农历闰四月,所以早两个月;置闰之年比农历早一年;由于采用早朔,月出一日也不必须是日月合朔的日子,有时与农历日序相差一日。

傣族医药理论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四种物质,称“四塔”,即“瓦约塔”(风)、“爹卓塔”(火)、阿波塔“(水),”巴塔维塔(士),万物生长离不开这四种物质,并借用“四塔来形象的解释人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认为健康是人体内的”四塔“之间坚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和协调标志,同时也证明体内”四塔能与外界的“四塔坚持这种动态平衡和协调关系。

傣医理论中还吸取了佛教教义中的”五蕴“思想,即以色、受、想、行、识等五方面来概括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现象,分别为:录巴康塔(形体蕴)、维达康塔(受觉蕴)、先雅腊康塔(知觉蕴)、温雅腊康塔(心蕴)。傣医又将五蕴与”五戒“(世俗教徒的佛教戒律,戒杀生、偷盗、奸淫、妄语、饮酒)相联,在看病开药时强调进行五戒,以保证身心健康。

在傣医药书中介绍的傣族药方、用药配药和治疗方法既不一样于西医,也不一样于内地中医,有的药方甚至有”偏方气死名医“的效用。在西双版纳、德宏,傣医中一向流传着”八大名方“:”雅叫帕中布“、”雅溪(沙)里门囡“、”雅寄“、”雅澎冷“、”滚嘎仙恩“、”麻登憨“、”雅叫哈得(顿)“和”雅不踏不胆幸“。其中”雅叫哈顿“在70年代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入,”雅溪里门囡“和”雅叫帕中布“等为《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

傣医诊病方法主要是望、闻、问、摸、切。傣医还根据患者的肤色、体质及生病季节(傣族将一年分为热季、雨季、冷季)的不一样,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选用不一样的治法。傣医将药物分为”雅黄“(热性药)、”雅嘎因(凉性药)、“雅墨(平性药)三类。傣医用药除采用内服、外用、内外合治三种方法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方法,如睡药、敷药、蒸药、熏药、研磨药、刺药等。

仍存傣医药文献主要有《嘎牙山哈雅》、《玛弩萨罗》、《药典》、《医书》、《药书及病理》等。1990年,西双版纳州傣医研究所对全州傣族的民间医药进行了统计,收集到傣族医药典籍手抄本和贝叶经200多册,登记散见于各地的傣族医药书籍手抄本73本,调查统计傣药1208种,方剂405种,收集到的傣药方剂125个,傣药标本729种,样品253种。

1983年国家确定傣医药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1988年4月10日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构成了科研、临床、教学三位一体的新格局。德宏、思茅也相继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机构。许多傣族医药学专家与汉族科技人员一道对傣医药进行了很多的发掘、研究整理工作,先后编译了《西双版纳医药》《古傣医验方注释》1集,《西双版纳药志》1~4集(州内印刷3集)、景洪县还正式翻译出版了《档哈雅》《西双版纳家庭卫生常识》《傣族药物故事》《嘎牙山哈雅》等。在云南省有关单位的努力下还编了《傣肌松》专辑。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编写了《傣医中专班临床课试用教材》,1991年底研究所又研究整理完成了论述人体生理解剖、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四塔五蕴》一书,1991年初还专门编印了《傣族医药专辑》。

耿马县孟定镇芒团村的傣族还有手工造纸的技术。

妇女是芒团手工造纸中的主要劳力和技术能手,作坊里的每一道工序都是由妇女完成的。

造纸的原料是构皮。

工序有浸泡、拌草木灰、蒸煮、洗涤、捣浆、抄纸、晒干、砑光、揭纸等。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能够晾物、纳凉。德宏多数地区的傣族则住平房,剖竹为墙或以土坯为墙,覆以茅草,多为四合院。楚雄彝山里的傣族竹楼,屋顶较为宽大且平缓,主要功能是通风防晒纳凉,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热和潮气,防止虫豸侵害;梁柱里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忧;楼下仅有几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滥,一般情景下可保竹楼无恙。在彝山傣族地区,家家都建有竹楼,且多为傣族百姓的主居。

的地方。火塘及架在它上头的铁三脚架是神圣的,不能跨越不能踢,更不能随便拆掉。楼室门外设有走廊.一侧搭着下楼的木梯,一侧搭有露天阳台,阳台上陈放着盛水的坛坛罐罐,四周设有围栏,供家人洗漱、冲凉。竹楼屋顶呈人字形,屋面分上下两层,过去多用茅草蒙盖,随着傣家人生活的改善,此刻盖顶的茅草已被瓦片所代替。

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傣族成婚的风俗习惯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傣族成婚的风俗习惯,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郎、新娘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

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举行婚礼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内设置“茂欢”(直译为魂桌),摆上一至三张蔑桌,用芭蕉叶铺面,上摆煮熟的雌雄子鸡一对,和用芭蕉叶盛装的糯米饭以及米酒、舂盐棒、食盐、芭蕉、红布、白布、白线等物。雌雄子鸡需用傣语称为“索累东”的芭蕉叶做成的叶帽罩盖。作好举行婚礼的准备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门。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亲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楼上举行结婚仪式。

仪式开始时,主婚人端坐在“茂欢”后的正中位置,长者围桌而坐,一对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对主婚人而跪,亲友围于两旁。坐在“茂欢”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静听主婚人念诵祝词。主婚人揭去盖在食物上的叶帽,先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个美好、吉祥的日子,现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辰,你俩恩恩爱爱结成夫妻,金凤与铜凤结成一对,日子会幸福美好,愿生子会得子,盼生女会得女,祝福你们幸福美满,永不离分。”。

主婚人念完祝词以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舂盐捧、芭蕉后摆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条长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缠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将白线两端搭在“茂欢”之上,表示将一对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后再拿两缕白线,分别缠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在座的长者也各拿两缕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念些祝愿词。拴完线后,婚仪基本结束,婚宴开始,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致意。

结婚拴线,傣语称为“树欢”意为拴魂。这千古之俗至今未改。关于拴线的来历,传说颇多,其中一种与婚姻有关。那是在很早以前,一位年幼的傣族公主不知为何,找宫中一个少年奴仆询问:“你知道我长大以后会嫁给谁吗?”奴仆张口便答:“我就是你未来的丈夫。”公主怒起,将手中小刀甩向仆人,割破了仆人的额头,仆人也因此而被赶出王宫。不知经过多少周折,那仆人终于成为另一个王国的君王,并且和他曾经入宫为奴的那个王国联姻。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公司发现新郎额头上的伤疤,知道他就是当年被她用刀子划伤的仆人,悔恨万分。她当即表示:“愿与丈夫心相印、魂相依,永不分离。”并拿起一缕白线将两人之手拴在一起,表示永不分离。从此,傣家人便有了结婚拴线之俗。

傣族结婚时,不仅要筹办婚宴,还要请歌手唱歌祝贺。参加婚宴的人,一般也要送点礼物或礼线,表示祝贺。

1、在傣族,实行的是从妻居的习俗,也就是说男方到女方家去,所以婚礼大部分在女方家举行。

2、在婚礼的当天,新郎的亲朋好友要随同新郎一起去新娘家里参加婚礼,而且人越多越好。他们一路上张罗打鼓鸣放鞭炮,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欢声笑语,增加喜庆以及去除邪魔。

3、栓线仪式,是傣族结婚的一个重要项目。是在婚礼过程中,主持人用一根白线,从左到右地绕过新郎再绕过新娘的肩,然后把线的两头分别搭在婚桌上,意味着两位新人的灵魂已经被绑在一起了,从此之后,他们永不分离,白头到老。

4、拴线仪式结束后,便是宴请所有的来客嘉宾。婚宴上会有很多丰富的菜肴,其中一碗是用生血加料血炖,它象征着婚姻的幸福吉祥。这也是傣族婚礼特色之一。然后新人们要给来宾敬酒,跟客人们聊天,气氛欢乐,而且活跃。

1、傣族的服饰美观又实用。既有装饰的意味又能体现民族的个性。2、傣族婚礼的服饰,他们有专门的婚嫁衣,一般都是由新娘母亲或者长辈们亲手做的。傣族的服饰五彩缤纷色彩明亮。傣族女孩一般都身材苗条,看上去面容清秀,她们都穿的独具特色,把自己装扮的如花似玉。

3、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是很大。上身一般为大襟小袖或者无领对襟的短衫,下身一般穿宽松的长裤,用白色的或者青涩的布包着头,也有的带着礼帽。天冷的时候,有的披着毛毯,一年四季经常都光着脚。

傣族青年男女结婚,一般实行从妻居的习俗,即男到女方家上门,因此婚礼主要在女方家举行。婚礼开始前,新郎新娘先要到佛寺去拜佛,祈求吉祥幸福,白头偕老。

迎亲: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派出的亲朋好友来到女方家参加婚礼的人特别多。他们陪着新郎,一路敲着象脚鼓和铓鼓,喜气洋洋地来到女方家,沿途还鸣放鞭炮和鸟铳,以增加喜庆气氛和驱除邪魔。婚礼首先从女方家的门口开始:在地上铺一条花毯,在上面摆一张小供桌,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果酒。新郎和新娘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并排坐在花毯前,请和尚念经。念完后,和尚用彩色丝线分别束在新娘和新郎的手腕上,以示祝福。接着,男方要走进女方的家,这需要经过几道关卡:一是到门口时,竹门已经关闭,男方需放鞭炮、付礼钱,门才打开让男方通过;二是登竹楼时,男方被女方的人阻挡,男方需付礼钱才能登楼;三是进了屋后,新娘被藏起来,见不着新娘。男方需付礼钱和敬酒,几番恳求,几经周折,新娘才被送出来。这一系列过程包含着考验新郎的意味,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气氛。

拴线后,桌上的一只鸡献给主婚人,另一只拿给小伙子们去分吃,预祝他们早日找到心爱的姑娘,也来幸福地拴线。其余的东西全部放在新婚夫妇的帐子边,过了三天才能吃。

拴线结束后,便开始宴请宾客。席上的菜肴多带有呆味特色,其中一碗是生血加料血炖,以象征着婚姻的吉祥。席间,新郎新娘要殷勤地向宾客敬酒,宾客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新郎新娘回答,有的则要求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等,不时逗得大家开怀大笑,气氛热烈而活跃。

婚礼过程中,傣族歌手赞哈的演唱是决不可少的。傣家人常说:没有赞哈的婚礼不热闹,酒也不好喝。因此,婚礼是男女赞哈们大显身手的机会。人们一边吃菜、喝酒,一边听赞哈们演唱,唱到精彩处,人们会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听,这是赞哈们的歌声:

今天是凤凰起舞的时刻,今天是孔雀开屏的时辰,在吉祥的日子里,来的都是最尊敬的喜客。欢迎你们,男女贵客,我要唱最好最美的歌。首先祝福新婚夫妻,他们是人间的好儿好女,像芭蕉一样的美丽,像椰子一样的稀奇。

赞哈演唱之后,参加婚礼的宾客和新郎新娘一起跳舞。在铓鼓和象脚鼓声中,人们聚集在庭院里或广场上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第二天天亮,新郎要返回父母家,到晚上才回妻家。第三天,男方父母亲挑着凉米粉等东西来女方家认亲戚,并分别向各亲友送凉米粉一块。婚后第五天,新郎新娘又挑着凉米粉到男方家认亲戚,同时也分别送亲友凉米粉一块,亲友也要向新娘赠送礼物。到此,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结婚后,男方一般要在女方家住满三年,然后才能携妻回到男方家住,在男方家住满三年后,又可以回到女方家住,即所谓“三年去、三年来”。直到夫妇二人盖起自己的房屋,经济能独立后,才离开双方父母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郎新娘结婚后即盖起自己的房屋,建立起自己小家庭的已不少。

傣族结婚后,夫妻恩爱,感情融洽,离婚的极少。如离婚,由提出离婚的一方递给对方一对腊条,或双方拉一块白布从中剪断,从此便恩断义绝,算离婚了。如夫妻中一方死去,不论年龄多大,也要举行离婚仪式:生者用一根棉线拴在死者的棺材上,出殡时由一老人用刀将线割断,生者和死者便断了夫妻关系.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精彩

泱泱盛夏,盛开着五十六朵鲜花,每朵鲜花都有自己的色彩,每一朵鲜花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让我带领你门去领略一下傣族那独具特色的风姿吧!

走进傣族人的生活,可以看到傣族人最具特色的挂包"筒帕",傣族人生产的筒帕历史悠久,制作精美,从前,筒帕用麻、棉纺织而成。现在用丝和棉混纺而成。筒帕式样美观,制作精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筒帕上有许多彩色的条纹,交错在布包上,错落有致,一条银色的铃铛挂在布包上。有时还发出异常清脆的响声,十分悦耳。精致美观的筒帕搭配上有民族风味的傣族服装,更是别具一格。傣族的筒帕不仅漂亮,对傣族的小姑娘小伙儿来说,筒帕还是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是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片土地上,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生活。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到我们美丽的傣族村寨去参观。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让我们一起共同度过这一天美好的时光。想去看看吗?那我们就一起let’sgo吧!

各位朋友,一进大门我们看到的这个景致叫“白象迎宾”。大象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白象迎宾,就是给大家一个吉祥的祝福。

大家看,远处那一座被碧水绿树包围着的白塔。白塔是傣族村的象征,让我们先到傣家寨游览。人们习惯上把居住在水边的傣族称为水傣。把居住在山地的傣族称为旱傣,又根据服饰把元江河谷地区的傣族称为花腰傣。而民族村的村寨则以最具特色的水傣为主。大家听,傣家小卜哨,小卜冒们为大家奏起了迎宾曲。

走进寨门,请大家沿着这条红色小路参观傣族村。右边是一尊金色的佛像,表明了傣族人民的佛教信仰。傣族除了信仰小乘佛教外,还信仰原始宗教。在这尊佛像的背后的一幢小型竹楼里,供奉着傣族的寨神。由此,可看出傣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

请大家往左边看,这便是傣家的竹楼。竹楼的形式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常见于中国的南方地区,其特点是凉爽防潮。请大家随我上楼参观。楼上右边是卧室,中间是客厅,厅外有凉台。傣族认为自己的灵魂和家神都在卧室里,外人来了会打扰家神,摄走灵魂。所以傣家的卧室外人是不能进入的。竹楼的客厅内置有火塘,内有三脚架。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生活起居中,火塘占有很崇高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神秘的火塘文化。下了竹楼往前走,一路上经过工艺楼,风情楼,风味楼。

走出竹楼,我们看到路边的这座别致的小塔厦,这是傣家的水井。傣族人民对水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心目中,水是十分圣洁的,因而对水井也就特别爱护。中国人民邮政曾发行过一套题“傣家建筑”的邮票,其中就有傣家的水井。水井对面是钟亭和泼水亭,这些建筑都与傣族的一个十分有名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有关。

泼水节是傣族家最隆重的节日,她是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在傣历六月中旬,身着盛装的傣族姑娘们在欢乐的象脚鼓与芒锣声中,跳着柔媚的孔雀舞。其间,伴着婉转的歌声,水也将悄然洒落在你的衣服上。你可不要躲开哦,这是傣家的吉祥水,湿透全身才能幸福终身。再往前走,我们来到先前已经看到的白塔。绕过白塔,经过一道木板桥,我们就出了傣族村。

不知不觉中,整个民族村目前已经建成的12个村寨已经参观完毕了。今天的参观,使我们饱览了一次云南民族文化大展示。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们接触了众多的云南少数民族。既大致了解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又从中窥见了我们祖先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足迹。这次就先介绍到这儿吧!

欢迎你下次再来我们云南傣族旅游,我一定逐一为你介绍!ok!

傣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傣(dai)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那么属于傣族的风俗习惯都有些什么呢?你了解过傣族吗?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傣族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关门节”在七月中旬,这时正是农忙季节,佛教节日也大多集中在这段时间,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币、纸币等献佛。“关门节”要持续三个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开门节”为止。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己制作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飞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

泼水节是个迎新的节日,欢乐的节日,一般要过三至五天。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傣族人居住竹楼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这种建筑非常适合南亚热带雨林的气候。竹楼分为两层。底层设有围墙,是储藏杂物和饲养家畜的地方。楼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竹楼都有一个阳台,家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清凉的微风,也可晾晒衣物。屋内是一间大起居室,铺着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个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暧,起居室连着卧室,一般有三到五间,视家庭成员的多少而定。来访的客人通常不允许在卧室过夜。

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

建造新房是傣家人生活中的大事。建房开始之前,首先要选好地址,下基石。接着要准备好八根主柱。由于整个竹楼都是在这八根主柱上建成,选择柱子的材料就成为一件非常要紧的事。当选好的木材从树林里抬进村里时,村民都要吹号迎接,泼水祝福。八根柱子中还要分出四根“公柱子”和四根“母柱子”,分别以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覆盖在柱子上以示区别。建盖房子时,全村人都会来帮忙,这是傣家人的传统。届时,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来帮忙的村民和来祝贺的亲戚朋友。整个气氛就像过节。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卧室是不容许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说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郎、新娘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

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举行婚礼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内设置“茂欢”(直译为魂桌),摆上一至三张蔑桌,用芭蕉叶铺面,上摆煮熟的雌雄子鸡一对,和用芭蕉叶盛装的糯米饭以及米酒、舂盐棒、食盐、芭蕉、红布、白布、白线等物。雌雄子鸡需用傣语称为“索累东”的芭蕉叶做成的叶帽罩盖。作好举行婚礼的准备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门。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亲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楼上举行结婚仪式。

仪式开始时,主婚人端坐在“茂欢”后的正中位置,长者围桌而坐,一对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对主婚人而跪,亲友围于两旁。坐在“茂欢”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静听主婚人念诵祝词。主婚人揭去盖在食物上的叶帽,先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个美好、吉祥的日子,现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辰,你俩恩恩爱爱结成夫妻,金凤与铜凤结成一对,日子会幸福美好,愿生子会得子,盼生女会得女,祝福你们幸福美满,永不离分。”。

主婚人念完祝词以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舂盐捧、芭蕉后摆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条长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缠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将白线两端搭在“茂欢”之上,表示将一对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后再拿两缕白线,分别缠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在座的长者也各拿两缕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念些祝愿词。拴完线后,婚仪基本结束,婚宴开始,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致意。

结婚拴线,傣语称为“树欢”意为拴魂。这千古之俗至今未改。关于拴线的来历,传说颇多,其中一种与婚姻有关。那是在很早以前,一位年幼的傣族公主不知为何,找宫中一个少年奴仆询问:“你知道我长大以后会嫁给谁吗?”奴仆张口便答:“我就是你未来的丈夫。”公主怒起,将手中小刀甩向仆人,割破了仆人的额头,仆人也因此而被赶出王宫。不知经过多少周折,那仆人终于成为另一个王国的君王,并且和他曾经入宫为奴的那个王国联姻。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公司发现新郎额头上的伤疤,知道他就是当年被她用刀子划伤的仆人,悔恨万分。她当即表示:“愿与丈夫心相印、魂相依,永不分离。”并拿起一缕白线将两人之手拴在一起,表示永不分离。从此,傣家人便有了结婚拴线之俗。

傣族结婚时,不仅要筹办婚宴,还要请歌手唱歌祝贺。参加婚宴的人,一般也要送点礼物或礼线,表示祝贺。

傣族风俗习惯的作文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瞧,我给你们带来了五月傣族的泼水节,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

你看,泼水节多热闹啊!那些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还有弟弟妹妹都捧着盛满水的盆子向别人泼水,见到谁就泼谁,不管是否相识。每泼一次,人们的脸就像精灵升级了一样,笑得更加灿烂了。我想你们要是在那里的话,你们的笑容肯定比他们强十倍。他们的“怪事”也挺多,你看,有两个人忙着看别人互相泼水,一不小心,盆里的水泼向了自己,逗得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简直不能停止。还有两个人正要互相泼水,结果,两个盆子撞到了一起,水洒到了自个的身上,真好玩!

我之所以喜欢泼水节是因为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是高兴的样子和狼狈不堪的样子。如果你看到他们,你也会和他们一起笑,笑的那么开心,那么灿烂!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去傣族看看,体验一下他们的泼水节。

我爱傣族,也爱泼水节!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身独具特色的节日。

例如说傣族的泼水节。这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大家都会用脸盆、水壶盛满水,大家像一阵风似的吹过大街小巷,逢人便泼。一粒粒晶莹的水珠像一片片飞舞的雪花飘到人们的头发上,衣服上,鞋子上。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像钻石一般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人们尽情地泼洒,尽情地浇水,大家都异常高兴,笑声朗朗。

泼水节是用水带来祝福,火把节则是用火祝福平安。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彝族人民最欢乐,最隆重的日子。热闹的场面,可丝毫不比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逊色。到了火把节之夜,全村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在一处空地上,点燃熊熊篝火。大家手拉着手,围绕着跳动的火苗,一起唱啊,跳啊,相互祝福。

在火把节上,大家除了跳舞以外还会斗牛、赛马、选美等。最有趣的要属选美活动了。彝族人生来爱美,追求美。在选美活动上,姑娘们穿着七彩的裙子,戴着各式各样的花头帕,披着绣花披肩,好似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又似天边那火红的云彩,美不胜收,把评委们和观众们的眼球都牢牢吸引住了。

我们有我们的节日,少数民族也有他们自身的节日。这些节日与习俗就像是一块绚丽的瑰宝,绽放到中华大地上,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我喜欢傣族泼水节,因为他带给了我无穷的欢乐!

傣家人在泼水节,喜欢排成队伍,高着芒锣,擂起象脚舞,集体跳起“依拉贺”舞,挨家挨户去拜年,祝贺新年愉快,万事如意。“依拉贺”,是一种边舞边歌的唱词。具有傣家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情感,在“拜年”、“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时演唱,十分有趣。

当泼水节刚开始时,彬彬有礼有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会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的泼来,一个个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转成圆圈,在铓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我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其中“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而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寂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关于泼水节的传说。

传说有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侍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追悔莫及,树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了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也是傣族人民最快乐的节日,如果有机会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