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二级学院档案管理论文(实用19篇)

二级学院档案管理论文(实用19篇)

作者:文锋

范文是对某一类作品进行统一整理归纳的一种模板式写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

二级学院档案管理论文

大学的二级学院就是大学在它的系的基础上合并或者独立建制的学院,譬如,汉语言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等。而大学的独立学院是大学和社会力量或者社会机构合作办学的一种模式,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和新的探索尝试,她的收费标准都比较高,也属于民办院校的性质。

大学的.二级学院是大学的,正常的教学辅助机构或者教学单位,是公办性质的,还有不少大学设置了书院制,譬如,西安交通大学就设有各种书院。

我国的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办学设置的独立学院有不少譬如,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重庆大学城市学院等。

学校档案管理论文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学校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学校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促进档案工作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服务。

二、主要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对档案目标管理活动的领导。

学校档案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党政管理和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实物、声像等各种形式与载体的文件材料的总和,是维护真实面貌的历史记录,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管理学校的重要基础。学校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制订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实施计划,确保在今年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完成。

2、加强硬件建设。

安装遮光窗帘、添置档案柜、除湿设备、温湿度计、灭火器。保持档案库房清洁、宽敞、明亮、通风,并达到防盗、防光、防尘、防潮、防鼠、防火、防腐、防高温等八防要求。

3、规范操作程序,依法科学管理。

(1)做好档案的收集工作。

为防止文件在阅办过程中遗失,当文件送达承办人时,请承办人签字,共同承担文件及时、完整归档的责任。对一些特别重要的文件采取先复印,再把复印件送交承办人的办法,教育教学后勤管理方面的'资料由档案责任人负责查收交档案室存档。在交接过程中,全面清理资料,对散落在个人手头的资料由各处室档案责任人负责,追缴资料,确保档案的收集既齐全又完整,避免资料的遗失。

(2)制定符合教育教学管理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案,将档案分为文书档案、音像电子档案、实物档案等几大类。将文书档案按年度―类目―级别―保管期限进行分类,以不同期限按党群类、行政事务类、教育教学类等排列,根据分类方案和保管期限类,切实做好平时的立卷工作。

各类档案、资料按类别整齐地存放在不同的档案箱内。按要求建立健全宗卷、档案交接登记薄、销毁登记簿、资料定期检查登记簿、档案利用效果登记簿、档案移交统计等多种台帐。

档案管理人员要参加教育局档案管理业务培训,档案管理人员平时的工作要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

文档为doc格式。

会计档案管理论文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会计档案管理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作为会计业务不可分割的部分,其重要性得到了普遍认同,因而对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也自然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会计档案管理依然纯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在介绍会计档案管理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当前会计档案管理所存在的,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和解答,进而希望企业、单位在实现自身的效益同时能够实现社会效益。

会计档案是重要的经济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重要档案之一,它在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利用价值。会计档案具体内容:包括会计凭证类、会计账簿类、财务报告类和其他类;包括以书面形式存放或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档案及存储在各种介质上的会计数据和与会计软件系统有关的文档资料、结构图、流程图、源程序等。

会计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信息性、知识性和价值性,但是由于它反映的对象内容及业务性质不同,又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来源的广泛性。会计档案来源于具有独立会计核算的单位。因此,凡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财务收支的单位都会形成会计档案。

内容的专业性。会计档案是通过会计核算的方法形成的,而这种方法是会计特有的专业手段。

形成过程的严密性。会计核算是利用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和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反映和监督。因此,会计核算的严密性也就决定了会计档案形成过程的严密性。

依据作用。会计档案是会计分析和会计核查的主要依据。无论在制定经济计划,进行经济活动可行性研究,作为经济活动决策等都需要会计档案提供大量信息。

凭证作用。会计档案可以作为事后考查某个会计事项的书面证明。会计档案,尤其是会计凭证,既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依据,又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史料的作用。会计档案是研究经济、财政、财务历史的可靠系统资料。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反映出一个单位财务收支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历史面貌,还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年度活动的特点。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发展不均衡。近些年来,随着各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会计档案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会计档案管理的发展存在着各个单位之间不平衡,良莠不齐的局面。

对会计档案管理的不重视,工作难展开。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常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意识的失位,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单位的领导层,对会计档案的认识,在主观意识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偏失。

会计档案管理方式落后,科技性较差。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普遍采用人工管理方法,不仅人力资源浪费,而且,会计档案管理处于低水平。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对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同样受到影响。

相关专职人员素质较差,能力不足。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是困扰会计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但是,不得不面对我国会计档案管理从业人员普遍综合素质不高这一现实。

会计档案的基础工作不规范、不扎实。由于历史的原因,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偏差,甚至不能够胜任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会计档案管理的技术和规范往往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现实状况是,会计档案管理的基础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关于会计档案管理的技能培训,审查与监督制度。会计相关的从业人员首先要树立会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意识,增强其专业性、规范性的会计档案管理能力。

设立专职人员或部门,对会计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统一、利用分析、编研及鉴定销毁等主要环节,需要有专门的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便于工作的连贯性及管理的科学性。

单位设立健全的、科学的、规范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健全的制度是开展工作的基础环节,设立科学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使该项工作开展有条理、有依据,无疑会更好地促进工作的开展。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优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在会计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中更好的使用计算机技术,有利于档案的存储及查对,也更便于档案的归纳分类。当时用的同时也要定期的维护看管,防止数据的损坏外泄。

随着管理学科的兴起及科学技术的创新,会计档案管理已不再是从前的样貌,其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会计档案管理所包含的新的科学内涵和更高的管理要求,也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专业的、科学的、规范的方法和手段才能满足如今会计相关事业以及会计档案管理的需求。

农场的档案管理论文

摘要:通过几年农场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全方位地了解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看到日后管理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

虽然,目前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但这些正是农场档案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它促使我们的工作不断地思索,不断地进步。

下面谈谈自己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一、规范化、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是企业必须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成为一流企业的一项重要保障。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作为企业生产、技术、科研和经营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和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作为与企业同步发展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等各方面正积极地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增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尽快突破办公室当前档案初级保管管理,行政、人事档案保管单一的阶段,在规范档案的管理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档案信息资源。

目前,农场办公室的档案管理是将平时上级下发的收文、农场内部发文和签报分别收集,于当年年底、次年年初再次筛选,将上一年度的文件分成类目立卷装订保存,内容是简单地将行政、党群、人事、经营管理、综合业务管理制制度多方面的集中起来,基本处在档案管理的初级保管的阶段。

随着企业的壮大和发展,业务量的增加和形成的文件的部门不断增多,现有的文件分类、档案管理方式已逐渐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

工作期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所面临档案管理思路的冲击,冲击来自于资源的搜集、档案的分类方法,来自于所探究的如何针对企业特点构建档案体系、拓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冲击。

重新构建适宜企业业务发展实际的综合档案管理系统性框架、拓展档案信息资源是当务之急,也是有利于综合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日常管理的关键点。

首先,要熟悉、掌握企业的业务情况和专业知识,针对企业的业务性质以及内部组织结构重新调整档案的类目;其次,还要系统地整理历史档案,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目前,农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各业务部门档案工作开展并未形成制度,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业务部门没有把档案工作纳入部门职责范围,导致部分档案信息的流失。

二是,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大量档案均分散保存,档案散失情况严重。

企业档案信息的流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业务部门研究人员对企业的调查论证、申报立项、洽谈协议、审批登记等档案大多掌管在相应的当事人手中,不能及时归档。

有的即便归档也不注意归原件,经常归复印件。

这些问题直接随着人员的流动导致档案信息资源的部分流失。

上述档案信息资源流失部分,正是亟需拓展、开发的档案资源。

再比如,建立并完备科研、声像载体、实物、设备、外事、会议及公关活动档案等文书、科技、专门档案的工作,此项内容也是整体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只有将档案有条理地进行分门别类,才能保证档案准确、有效地收集和利用。

为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鉴定与统计等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体现档案的价值所在。

三、档案管理模式上集中统一,实体分部门保管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档案工作许多传统的做法和管理模式对做好不同时期的档案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结合企业具体实际情况来看,有一些传统做法似乎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重视和创新。

其中包括档案工作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六个环节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手段的革新。

遵照国家有关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规定,财务部门和综合业务部门是极为特殊的部门,其有关的文件、报表、合同管理在是绝对机密的,所以这部分档案以分散保存的形式保管。

在结合农场档案管理工作精神的前提下,从组卷的形式到装订的手段,尽量简化档案部门长期推行的一些繁琐的操作步骤和不必要的.过程、环节,在模式上集中统一,尽快完成归档程序,尽量缩短立卷归档周期。

在模式上集中统一,即要求公司各部门所保管的档案要相对集中到一人,这样不致因各部门档案的分散保管而使档案管理不便,甚至造成档案损坏或丢失等严重情况。

同时各部门都要复制一套目录归办公室档案部门备份保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目录交流,这样会更清楚地整体记录企业发展和业务管理的轨迹,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整齐规范,有规可循,有目可查。

四、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档案工作既是一项业务性工作,又是一项管理服务性工作。

这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档案人员,既要有扎扎实实的业务功底,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以及出现的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和全新的管理手段、方式,给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农场没有设立专门的档案人员,采取的是兼职的办法。

为加强档案方面的系统理论和实践知识,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兼职档案人员成为一名掌握科学的、先进的工作方法,一专多能的档案工作人才。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认真学习档案管理知识,提高认识档案知识的水平。

不仅要熟悉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而且还应掌握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方法,夯实理论基础。

二是对档案工作自身的要求,要全面了解、掌握公企业的业务,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方面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三是要勤总结,勤改进,不断创新。

五、要认真研究档案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健全各项档案制度,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档案信息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为使档案信息资源不流失,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有了规章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才能保证档案工作合理化的实施开展,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我认为变成的档案工作制度管理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将档案管理制度正式纳入企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档案的部门或人员。

二是建立健全公司档案工作各项制度,依据制度对有关部门进行档案目录汇集和使用调控。

旨在提高职工档案意识,确保档案完整、准确和安全。

三是办公室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主要环节要照章管理,并纳入企业管理运行程序,有利于从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管理、归档有序进行。

比如,确定分管领导和专(兼)职档案人员,负责对档案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和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各部门指定专门人员可以为兼职档案员,负责本部门的档案收集、接收、整理、分类、鉴定、保管、统计、移交等工作,业务上受企业办公室的监督、指导。

办公室档案管理人员平时也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管理工作。

做到及时、主动收集存档的资料;按时归档、定期整理并经常检查,反复过滤;整理有序,科学管理,分柜存放,方便查找。

要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企业业务管理程序,纳入企业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和有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即部门档案的管理工作做到“三纳入”、“四同步”:纳入工作计划和规划、纳入管理制度、纳入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在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各项工作的同时,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

以上,是我从事档案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我坚信在领导的重视和企业各部门齐心协力的配合下,档案工作不仅会成为领导和各部门的参谋助手,同时也会对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一定会推动整个农场经营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会计档案管理论文

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一个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会计档案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形成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直接了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档案管理是一门学问,需要会计人员去认真学习、去积极探索。通过学习和探索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自身素质。因此,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可以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服务。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具体包括:

(一)会计凭证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计凭证。

(二)会计账簿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辅助账簿,其他会计账薄。

(三)财务报告类: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文字说明,其他财务报告。

(四)其他类: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一)会计档案保管不规范。有些单位的会计档案未按要求归入单位综合档案室保管,而是由会计人员自行保管;有些单位没有成立综合档案室,各类档案分别由具体工作人员保管;有些单位虽设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但未接收会计档案;有些单位由于领导不了解《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要求会计人员自行保管会计档案;还有个别单位由于档案箱不足,将会计档案装入纸箱中,放在会计室的柜顶上或任意堆放。

(二)会计档案立卷不规范。有些单位会计凭证装订后没有封粘,或者已封粘但在封粘处没有会计人员签章,会计凭证装订封皮项目填写不全;有些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文件资料混乱放置,活页账簿没按统一标准填写封面,会计报表各月份分散存放。会计档案移交时双方没有按册清点,没有移交清单,没有按照永久、定期两类分别保管,不仅查找非常困难,而且销毁档案也不及时,造成会计档案积累过多,无处存放。

(一)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由单位档案机构统一管理的会计档案,应严格按照会计档案整理的有关规定,明确会计档案的所有权是单位,单位会计机构将会计档案整理规范,在会计机构暂保管1年,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案卷目录,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出纳入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二)规范会计档案立卷。装订会计凭证必须使用会计凭证装订封皮,封粘装订线,并在封粘处加盖会计人员印章。封皮表面的有关内容必须逐项填写齐全。装订完毕必须按月份的先后顺序放入会计档案(凭证)盒中,必须认真逐项填写档案盒面上的内容。年度终了必须封账,活页账簿必须将空白账页取出,已设置会计科目但无业务发生的账页则应保留。必须按账页编号顺序填写“目录”及“账簿使用登记表”,与账簿一并装订。装订后要将装订线封粘,由会计人员在封粘处加盖印章。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保管的会计档案,原则上应当保持原卷册的封装。个别需要拆封重新整理的,档案机构应当会同会计机构和经办人员共同拆封整理,以分清责任。年度终了必须将会计报表逐页编制序号,分别填写“会计档案卷内目录”和“会计备考表”。

(三)规范会计档案保管。已建立综合档案室的单位,财会部门应按综合档案室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将会计档案移交综合档案室保管。未建立综合档案室的单位,会计档案暂由财会部门妥善保管,但要由专人负责。要配置专用箱柜及防盗、防火、防霉、防蛀设施。对已离任的会计人员,其会计档案应交本单位综合档案室或财会部门保管,不得自行存放。对已终止会计核算业务的单位或部门,其会计档案应交上级档案室保管。凡未移交的单位或个人,应立即办理移交手续。

(四)规范会计档案保管的期限管理和销毁管理。各单位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要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5类。会计档案保管期满需销毁时,由本单位会计档案管理部门提出销毁意见,会同财会部门共同鉴定,严格审查后,编造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机关和事业单位报本单位领导批准后销毁;企业单位经企业领导审查,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销毁。对于其中未了结的债权债务的原始凭证,应单独抽出另行立卷,由会计档案保管部门保管到结清债权债务为止。各单位按规定销毁会计档案时,应由会计档案保管部门和财会部门共同派员监销。监销人在销毁会计档案前,应认真清点核对,销毁后,应在销毁清册上签名盖章,并将监销情况报告单位领导。

(五)加强会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会计档案的案卷质量。会计人员是会计档案整理的第一责任人。会计人员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的熟知、熟练程度,决定了会计档案案卷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将会计档案管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上岗前的培训中,从会计档案整理的基础业务学起,使其熟练掌握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而从源头上做好会计档案的整理规范工作。

(七)加大会计档案的监管力度。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会计档案的分类、组卷、排列、编页、案卷目录、装订、移交等操作规程。在各项会计业务检查中,将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其中,以加大对会计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检查与监督。

精选档案管理论文

虽说档案管理现如今可以依靠强大的科技来实现,但是相关的操作也需要一定的技术人员。在现实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认为这不过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工作,无需投放过多精力。因此造成了档案管理软件的利用率极低。档案管理人员的消极怠工,使得资料丢失、错乱、外泄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威胁了新农合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二)门诊统筹报账的管理不科学。

新农合医疗工作开展以来,国家确立的几种补偿模式也逐渐得到完善,门诊统筹报账这一形式也是为了能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能够减轻农民同胞的负担,使更多的农民朋友能够从这一举措中真正获益。但门诊统筹面临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资金总量不充足、报销人数众多、细节问题等难以把握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将门诊统筹这一举措推入了风险之中。这些外在风险我们已经在努力想办法进行改善,那么内在的问题我们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每日接待的患者非常多,哪些是可以利用门诊统筹报销的,哪些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没有将这些情况进行及时的分门别类、归纳、整理,导致信息更新不及时,资料混乱易丢失,医院和患者的资料安全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三)关于住院病人补偿的资料管理不善。

前面提到了关于门诊统筹给新农合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风险,其实,在住院病人补偿这部分也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正如门诊统筹中遇到的问题一样,每一笔补偿都没能及时得到汇总、整理与归档,使得工作人员在后期进行统计时便会手忙脚乱,而且更容易对病人的切身利益造成影响。

二、针对新农合医疗档案管理安全性的问题提出的几点改善措施。

(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确定责任到人。

对于新农合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应建立完善科学的制度和明确的管理办法,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对于档案的保存、查阅以及销毁几方面都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并安排专人进行负责,做到“专人专事专办”。在档案管理人员方面,应配备专业人员担任此职,此类岗位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求责任心,还要具备认真细心的特质,对于别人眼中枯燥的档案管理工作抱有热情,并不断就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心态进行培训,确保新农合医疗的档案管理工作从内部做到万无一失。

(二)确定门诊统筹或住院补偿档案的具体管理办法。

根据门诊统筹工作量大且细致的特点,应养成每日进行报账与整理的`习惯。在每日工作结束以后,对当天发生的门诊统筹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对同类的票据进行有一定顺序的装订,然后归档整理,妥善保存。这样的工作结果令人一目了然,不仅让一切事务有迹可循,在需要其中一份单据时,不管是按日期查找,还是按伤病类型查找,都会很快得出结果,另外装订归档后的资料的安全性也得到了保证,不易丢失损坏,更不可能被泄露。对于住院补偿情况也是如此,相对于门诊,住院部的日工作量或许没有那么大,但我们也要进行每日整理,每日对当天发生的情况进行统计,之后可以按月为单位,将相关单据进行装订与归档。同时,建立完善的统计与汇报制度,制定科学的统计方法,将统计结果汇报给相关负责人,这样一来,我们最为繁杂、最容易出错的工作也变得井井有条,最容易泄露信息的工作也得到了安全的保障,不仅为自己的工作带来了便利,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保障,更推动了新农合医疗工作的科学发展。

三、结束语。

为了确保新农合医疗工作接下来的顺利开展,我们一定要从最基本的档案管理抓起,对威胁档案管理安全的因素进行预防与打击,从内部对新农合医疗工作进行改进与支持。新农合医疗档案可以使得整体的新农合医疗工作能够在数据和文本上起到一个直观的反映。总之,新农合医疗的档案管理工作要被重视起来,尤其是在安全性这一方面,这是保障新农合医疗工作的根本。

文档为doc格式。

学校人事档案管理论文

人事档案是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依据,在人力资源开发、人才预测和人才政策制订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传统的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在材料构成、管理体制、管理的方式方法、提供利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需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学校管理要求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一、学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国家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存在诸多有待改革和改进的地方,一是多头管理,存在着严重的分散性,隶属混乱,参加主管人事档案的部门有组织、人事、劳动、民政等,兼管人事档案的部门还有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二是管理体系上仍为传统干部档案、工人档案和学生档案三大类构成。三是管理模式上实行封闭式管理,从维护人事档案真实性、准确性、保密性等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人事档案不对本人开放,多数公民难以接触到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的利用效益非常低。学校人事档案作为一种信息源,在学校人才管理中有着它的特殊作用。学校的人事档案管理由于受国家人事档案管理的传统观念及其他诸多因素影响,其管理模式也相应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学校人事档案内容信息量少。

学校人事档案包括履历材料、自传及属于自传性质的材料、鉴定材料、考核材料、政审材料、入党入团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职务职称工资材料等十大类材料,内容信息量小、实用性较差,不能适应现阶段人才开发的要求。反映个人经历、家庭情况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较多,反映个人工资变动、职称评聘、党团组织的材料比较齐全,而反映个人的德才表现、政绩才能、管理能力的材料较少,能反映个人人才类型、技术专长、心理素质等个性特点的内容更微乎其微,因此人事档案在利用时,只能提供一些肤浅的人才情况,满足不了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实际要求。

二是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分散化和非专业化。

体现在各个学校没有统一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人事档案集中管理,各个学校还通常根据各管理部门职能的不同,将教师的有关材料分散在几个部门管理。例如,教务部门管理反映教师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奖惩情况的教学业务档案材料,科研部门管理反映教师教材开发、论文发表、教科研立项的科研档案材料,人事处管理反映教职工社会经历、政治面貌、奖惩、薪酬等情况的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的这种分散、非专业管理不仅易造成档案材料的损坏,而且造成人事管理体制的混乱,并且破坏了人事档案的完整性。

三是学校人事档案管理方法落后、手段陈旧。

目前很多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于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一些人事档案室的电脑仅局限于打印档案目录,无法进行人事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更无法实现对人事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汇总,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由此导致很多人事统计工作只能靠手工完成,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四是学校人事档案管理投入不足。体现在人事档案保管的硬件条件不能完全符合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如档案库房多是普通办公用房,有的把档案库房安排在办公楼顶楼、底层或者地下室,档案长期受到高温潮湿的危害;库房门窗多为普通门窗,封闭不严,起不到防盗、防光及控制库房温湿度的作用,没有配置档案安全保管“八防”设施,与档案安全保管要求差距很大。人事档案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另外,人员配备不足,档案室很少设置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少数有专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也往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兼职人员也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导致学校人事档案建设滞后,档案管理只能在低水平层面上进行。五是学校人事档案过度实行内向型、封闭式的模式。受国家人事档案管理政策限制,由于保密观念的束缚,学校很难对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开发,更谈不上与其他单位实现人才信息的“互通有无”。

二、如何建立适应现代学校管理要求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

我们应该从具有个性的人事档案材料入手,加大学校人事档案管理投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努力提高人事档案材料的质量。同时,要紧紧抓住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难点问题,改分散多头管理为集中统一管理,建设区域性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加快学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向本人有条件地开放,争取早日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校管理要求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为人才开发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让人事档案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是建立具有个性的学校人事档案材料。针对人事档案内容陈旧和“千人一面”的状况,在人事档案材料内容建设上注意补充能反映当事人个性的档案材料。以教师档案为例,应补充的材料包括:(l)教师登记表,可反映教师专业方面的基本情况。(2)教师教育教学情况资料,可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和水平以及教育教学工作量。(3)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情况资料,可反映出教师的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和学术研究的历史。(4)业务进修情况资料,可反映出教师继续教育的状况。(5)获奖和荣誉情况,可反映出教师在社会和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如果教师档案在原有人事档案的基础上,能及时地补充上述材料,就能较全面地、动态地反映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它有助于学校开展定量化、科学化工作,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科学决策,有助于提高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助于形成高校管理者对教师评价的延续性,有助于在教师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

二是依靠现代化科技手段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将人事档案的管理重心从实体管理转移到信息化管理上来。利用计算机建立人事档案不同类型的数据库,通过信息统计,对个人政绩、业绩的评价提供量化依据,形成计算机对人事档案完整、准确和动态、立体的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查询系统,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个人设置访问权限,利用网络平台了解人事档案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公开。这样不仅可以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检索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更快捷、更准确地为人事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三是加大学校人事档案管理投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首先,加强档案保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设立专门的档案室,按照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配备档案柜和必要的防护设备,确保人事档案的完好保存。如添置必要的温湿控制设备、缩微复印设备、计算机管理设备,建立实用性强的微机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使人事档案信息能够及时输入和输出,提高检索效率,快速准确地为人才开发和经济建设服务。其次,增加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要根据档案册数的增长配备足够的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确保有足够的人员、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归档、建档及对档案材料进行开发利用。再次,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拓宽知识面,在职务晋升、待遇等方面予以优待,让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能专于业务、精于业务,有效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学校人事档案管理论文。

人事档案管理论文

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人事档案内容失真、材料不全、管理政出多门、档案利用范围狭窄等一系列问题,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就必须采取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用人与管档相分离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等措施。

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事档案内容失真 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而现有的档案材料中内容的真实性却不高。有的档案中材料内容前后不符,如时间方面,出生年月公历、农历填写随意,且没有说明;参加工作时间、入党、入团时间也是大致一个年月,每次填写时也往往不一致。姓名改变后不写曾用名,也不加以说明,这给材料的归档造成麻烦,尤其是一些比较常用的名字,如:建平,建红等,更是容易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档案中的考核鉴定材料大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成绩,没有差错。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干部职工在填写材料时没有实事求是,只看重自身的利益,怎么有利于自己就怎么写而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则随意性较大。人事档案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任其一错再错,致使人事档案不能如实反映本人的真实情况,给档案的利用带来困难。

(二)人事档案材料不全 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全。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干部职工对人事档案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像履历表、年度考核表等类似的表格已填过不少了,自己近年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不填也罢。有的人在填写表格时能省则省,履历表中学习简历从高中或大学开始填,家庭成员及社会主要关系都没有。还有一些如学历、培训、职称等材料,一旦落在个人手中,他们就紧紧地放在自己身边,认为这样更安全,用起来也更方便。二是分管人事的部门没有将材料及时收集归档。一些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于是有时只是将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要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堆放,没有及时归档,导致个人档案中材料内容不全,更严重的是当有同志调离时也没将归档的材料放入其个人档案中。

(三)人事档案管理政出多门 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旧体制,但又有突破旧体制的趋势。人事档案总体上是单位、部门管理,分别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中心、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有人事管理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是传统“档随人走”的人事管理模式的反映,它既是束缚人才流动的障碍之一,又是影响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和人事代理制度的'逐步推行,在大中专毕业生学籍档案的管理上,个别部门拘泥于传统管理模式和自身利益的诱因,档案管理权限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

(四)人事档案利用范围狭窄 人事档案的利用是所有人事档案工作的目的。从我国人事工作的现状来看,由于人事档案强调保密性,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小,利用频率低。按照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主要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最多的主要是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范畴。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成为吸纳人才资源的重要渠道,而与此同时,随着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大中专毕业生要面向市场自主择业,这些变化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流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而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又加快了人才流动的频率。显然,传统人事档案的利用制度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人事档案的利用应当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化中介组织甚至外资企业,人事档案的利用频率应当适应人才流动的频率,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改革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人事档案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作为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责任感,把人事档案工作看作一项政治工作,在平常的管理中体现它的严肃性,能坚持原则、严守纪律、遵守制度、保守秘密。在繁杂琐碎、枯燥单调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差错。有了责任心,才能不厌其烦地去收集材料,才能认真鉴别材料的真伪,才能按照要求将材料及时归档、整理成册,才能将人事档案材料当作一种资源。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熟悉人事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尤其是对材料的鉴别、分类,更是要了如指掌。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档案质量。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提供有利的人事资源。

(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人员是基础,制度是保障。人事档案的性质决定了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来办事,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是非常必要的。遵循《收集制度》,建立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网络,明确收集的范围和要求,让制度使人事档案内容充实,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情况;遵循《鉴别归档制度》,明确鉴别的内容和归档的要求,对材料进行有效的鉴别,及时存真去假、查漏补缺;遵循《保管保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保障人事档案的安全,延长使用的寿命;遵循《查阅制度》,明确人事档案利用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重质量,抓管理,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要以制度来维护管理,以管理来保证质量,切切实实做好管理工作,让人事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三)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它对人事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尽可能地运用当代科技新成果和管理新手段,提高人事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尽快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目前,国外档案管理很多已使用计算机,就是在国内,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的也越来越多。实现人事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势在必行。

(四)建立用人与管档相分离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 要改革现行“人档合一”的单位、部门所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按照“人档分离”和集中统一的改革思路,将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机构、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以及政府其它部门所属的相应机构承担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权重新上收归政府所有,成立政府所属的统一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除公务员身份的人事档案仍由党委组织部门管理外,企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改制破产的企事业单位置换身份后的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非公有制单位的人员以及其他社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统一由政府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应设立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在建立档案管理相应设施和提供服务的经费来源方面,从初始设置的“以档养档、适当收费”逐步过渡到由公共财政全额提供经费,从而以机构的独立性、职能的专业性、服务的无偿性为基础,逐步建立为社会公信力强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关于人事档案管理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往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档案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同时,这样做也极大促进了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近年来,医院及政府相关部门对此方面的关注度逐渐增加,管理的方式方法也得到了日益完善。

目前,虽然在新农村合作医疗中各个相关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管理制度,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在此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总体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档案的收集和保管两个方面,在档案的收集工作中,无法保障农村医疗档案的全面收集,常常出现信息不详细等现象。在档案的保管工作中,又经常出现丢失、损坏等现象,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医疗档案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存在管理人员专业性较差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目前,合作医疗档案管理中相关人才十分短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刻明确。同时,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为该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在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方面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此外,管理人员对相关操作不够熟悉,不能够充分满足新时期背景下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新要求,致使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发展得十分缓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积极与新型信息技术相融合,实现自身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方面由于投入的资金和技术较少,致使其无法实现档案管理设备的更新换代,部分地区甚至依然沿用以往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进行档案信息的搜寻和查找。这样做极大浪费了时间和人力资源,并且档案管理的效率也十分低下,无法真正发挥出档案信息的价值。

合作医疗属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国家和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因此医疗档案管理人员也应正视自己的工作,对其有深刻清楚的认识,在日常的档案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针对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合理性的解决对策,以此来保障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

针对我国医疗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制度不完善问题,应对其进行健全和完善,使其能够为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和质量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政府中的相关部门以及管理人员都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重视,与农村实际发展状况相融合,从而提出相关的改革建议和意见,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规范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应体现在收集、分类、归档以及保管等多个方面。同时,在对档案进行日常管理时,管理人员应不断地交流和学习,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的先进管理经验,利用信息化的操作,将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融合,从而实现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与医疗档案的日常管理息息相关,因此,医院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此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在进行医疗档案管理人员招聘的过程中就应严加要求,对应聘人员的职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考察。通过竞争上岗的形式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其次,对于已经正式工作的管理人员应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在培训结束后,针对其职业素质、信息化操作水平以及管理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从而帮助其管理技能得到有效提升。最后,应着重培养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对自身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有清楚的了解,以此来提升管理人员对医疗档案日常管理的责任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往传统的医疗档案管理模式中的弊端被逐渐暴露出来,而信息化的管理将充分符合新时期档案管理的需求,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方面,由于投入的资金和技术较少,致使其无法实现档案管理设备的更新换代,难以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信息化管理。针对此种状况,应积极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医疗档案管理相融合,实现信息化管理。这样做能够将以往纸质的档案与电子档案相结合,在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档案的丢失和破损现象,避免档案的遗漏和混乱问题。另外,检索技术以及扫描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档案的日常管理更加直观便捷,为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医疗档案管理与农村合作医疗息息相关,政府和相关管理人员应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结合农村具体的实际情况,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保障医院和患者的双重利益。此外,医疗档案管理还应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实施信息化管理,防止出现丢失、遗漏等问题,并且为档案信息的迅速检索提供便利。管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和操作能力,保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使新农村整体医疗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级学院档案管理论文

本文以民办高职院校行政秘书岗位工作为例,从民办高职院校二级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对学院发展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工作的现状问题,阐述了强化行政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强化行政管理工作的建议,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利用二级学院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参考。

一、行政管理工作在二级学院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桥梁、纽带的作用。

行政秘书既执行学院的决策,又是领导的参谋、助手,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桥梁、纽带实现着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行政秘书在学院的建设发展中扮演多种角色,工作内容涉及教学、班级、人事、总务、财务、外联、工会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着学院与上级部门、兄弟部门、合作企业、领导、师生的有效沟通、协调。这个岗位是各种信息的聚集地和中转站,是学院工作稳定运行的保障,对上、对下、对内、对外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二)凝心聚力的作用。

行政工作关系到学院运作的质量与效率,通过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后勤服务、转播宣传全面履行其职能,一方面促进了校园的安全、和谐,营造了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另一方面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弘扬了师德师风,各项工作倾注了关怀服务,将全院教职工紧紧团结在一起。有了这股力量,大家才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打造素质高、业务精、讲奉献的优秀团队才有了核心力。

(三)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作用。

行政管理工作举足轻重,它是多种类、多层次、多职能的,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好领导与教师、个体与集体、民主与集中以及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它是调节和控制各项工作和师生员工行为的统一原则,约束、规范、激励和引导着师生行为和发展方向。加强行政管理,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高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二级学院良好的行政管理作用,可有效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工作强度大。

民办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普遍行政单岗单人,学院的相关文字起草、检查反馈、收集整理、跟踪督促、汇报提醒、沟通协调、处理解决,这一系列的具体工作要求行政秘书来完成,工作任务覆盖面广、任务重、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将各项工作做到位,事无巨细,除需要有良好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心理抗压力外,还常常除了要在工作时间内争分夺秒外,且需在工作时间之余加班加点。

(二)岗位不受重视。

高校的工作始终都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因此教师是高校的主体和“重点”群体。毋庸置疑,行政人员在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校实力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但与教师相比,行政人员是不受重视的群体。高校设立各种类型的课题、竞赛、学习交流多是为教师搭建的平台,而管理工作的事务性、具体性、琐碎性难以形成专业优势和个人优势,其成果往往是隐性的,也就得不到重视。

(三)收入相对低。

相对于教师而言,行政人员的收入相对低。学校往往要依靠教学科研成果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因此待遇上是向教师倾斜的。如,各项技能竞赛都设奖项,参与技能竞赛指导的教师有课时补贴。另外,教师在学生的实验实训课中获得的课时也不可小觑。教师有渠道获得薪酬之外的`各种补贴奖励,而行政人员虽在应用文写作、计划组织、协调沟通、执行控制能力方面并不弱于教师,但收入与教师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这样,削弱了行政管理的工作动力、挫伤了积极性。

(四)被边缘化。

行政人员不像教师有各自归属的教研室,一个教研室就是一个小团体,行政人员单岗单人,易被边缘化。如,在学校的学年度评优评先方面,学院往往从各教研室推选一名优秀教师,而行政人员没有一个团体,常不在被考虑之内。被边缘化让行政人员深感付出与回报不对等,从而表现出对所从事职业的消极态度和行为,这种心理压抑和职业倦怠也将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服务意识淡薄。

三、强化行政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工作绩效的高低、服务意识的强弱等直接影响了贯彻力和执行力的高低。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让我们感到了他们发展的困境,没有安全感,迫切需要增加强化的投入,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实现高校管理高效、长远的发展。通过强化,可以使行政人员有更多的工作表现机会,体会工作上的成就感,看到未来发展的期望值还是高的,感受到公平,达到职务上的责任感,达到自我满足的状态,这样才能避免消极应付或另谋出路的选择,出现积极、奋进的状态,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

四、强化行政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

行政秘书职业将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学校层面要充分认识到行政工作的重要性。行政管理工作能否使二级学院充满活力,将直接影响一所高校的变革进程。学校应该从各方面强化行政工作的责任意识,热情、谦虚、平等的服务意识;与时俱进、工作有前瞻性的创新意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过多计较个人得失的大局意识,激发行政人员的担当精神。

(二)创建学习发展平台,展望未来前景。

仅有强的责任意识并不代表管理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还需要掌握现代管理技能、先进的管理技巧,积累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事实上,给予行政人员充分发展的机会,创建培训进修、学习交流平台,这既是组织的外在激励,也是人的一种内在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只有这样,学校的发展目标才能得到积极响应和认同,行政管理工作才会真正具有活力。

(三)增设岗位津贴,认可劳动成果。

企业管理发展以“人”为本,人的价值观是可以被引导的。行政岗位工作的繁杂性,使得行政人员上班时间分秒必争,下班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毫无疑问,增设行政岗位津贴,是对劳动成果的一种认可,被认可就会获得快乐,就会产生更多的效益。同时,增设岗位津贴也能引导行政人员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挖掘内在潜力,促使人的行为向组织目标而努力。

(四)组织公平,评先激励。

公平性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不公的待遇,会使员工产生消极的情绪,影响工作效率,危害公司的利益。在高校同样如此,业绩优秀的岗位应该得到奖励与表彰,先进不止来源于教学第一线,岗位不分优劣先后,职务不分高低贵贱,只要工作成绩突出,都应有其价值体现,尊重是个人发展的基础。通过评先激励,激发人的内在欲望和需求,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行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打击优秀分子的工作积极性,否则会产生不良气氛,导致行政人员士气低落。

(五)强化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升效率。

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能衡量出一个学校的实际竞争力。行政管理工作也应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而有它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为避免由于行政工作失误而带来的各种损失,为加强行政工作的监督,在挑战和机遇的形势下,高校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从存在的问题中找出路,如何从创新中谋发展,目的是构建一个工作效率高、管理水平强的行政管理平台,使之朝着科学、规范、制度的方向发展。海尔总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企业要靠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对这句话,准确的理解是人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样的道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加强,不仅和高校的师资及生源质量有关,与行政人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高校也需盘活行政人员这支重要的力量,使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参考文献:

[1]金欢喜.精细化管理在高职院校二级院系教学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39).

档案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1]胡晓霞.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刍议[j].机电兵船档案,(3).

[2]王军.浅论中小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第12期,总第238期.

引言。

档案管理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法,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档案管理体系,因此,为了提高档案创新管理效果,档案管理创新工作应该与档案管理基础体系相结合,通过对档案管理基础体系进行创新,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突破。

对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现状的思考

高校二级学院档案是高校二级学院在开展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对高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是衡量学院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对学院的建设发展起着重要助推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评估活动的实行和开展,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档案工作,档案管理条件不断改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一些高校,却仍然存在着只重视校本部档案管理,而忽视其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现象,造成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很不规范,给学院自身建设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同时也给高校的长远发展带来一些新问题。

一、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现状

档案管理不集中、统一。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一般归属院办公室负责,院办公室大多成立有专门的档案室、配备有专职档案员,但也有一些至今还没有成立专门档案室,甚至连单独的档案库房都没有,所有档案资料都存放在院办公室的铁皮柜里,日常管理和使用由办公室一名成员兼职,管理的范围也仅限于文书档案和部分科技、会计及实物档案,而大量的教学实践、科研活动材料都分属各有关业务部门保管,形成了一个单位多个档案管理部门的格局,这既不符合《档案法》“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之规定,也不利于本院档案的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

档案收集不完整齐全,整理不科学规范。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内容广泛,载体形式多样,在日常文件材料收集、整理中往往存在收集不及时、不完整、不齐全,整理不科学、不规范等现象,有些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没有及时被收集归档或被遗漏,有些已归档文件材料其内容不齐全、不完整。例如,有些部门只重视收集各种红头文件,而忽视了对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收集。有些部门归档文件材料中只有请示,没有批复。在归档文件材料的整理、分类上缺乏严格规定和统一标准,造成了档案保管期限划分不准确、目录填写不明细、检索工具不完备等问题,为日后档案的查找利用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利用效率低。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有些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还仍然停留在手工管理水平上,档案信息存储量小,收集、整理、检索难,利用率低。此外,一些高校管理思想守旧,对二级学院建立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监督指导不到位,缺少相应的对策措施,档案人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薄弱,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

二、对改进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加强领导,明确职责。高校要加强对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与二级学院发展规模、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综合档案室(馆),选拔政治素质高、事业心、责任感强的同志担任档案专职干部。清晰划分学校、二级学院两个层次档案管理的职责范围,使学校与二级学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明确学校档案馆(室)主要负责收集保管校本部及二级学院产生的永久保存价值档案,工作重心放在档案信息的研发利用和档案建设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上,同时负责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定期开展档案业务及现代化管理技术培训,使二级学院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学院建设发展的需要。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结合二级学院工作实际和特点,建立符合本院实际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归档要求》、《档案分管院领导责任制》、《专、兼职档案员责任制》、《文件材料的管理和利用制度》、《档案资料传递、登记制度》等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健全档案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制度,定期布置、检查、总结档案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加强日常收集与整理。一是要编制一套切合本院实际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案和工作标准。二是开展积极主动、有目的、有意义的收集工作。一方面要确保归档范围内的文件全部归档,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收集日常分散形成的账外文件材料。三是要加强文件材料的整理与分类,严格按照本院文件材料整理、分类方案和工作标准,科学合理地整理各类文件材料。

加强管理和利用。一是要改善现有的管理条件,建立具备温湿度仪、空调、复印机、计算机、扫描仪及防盗系统,符合防火、防虫、防霉、防光、防盗、防尘“六防”要求的档案专用库房。二是要改进管理方法,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院内计算机网络系统,购置必备的笔记本电脑、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录音笔、光盘刻录机、多媒体设施等,利用计算档案管理软件建立目录数据库,运用计算机数据库建立全院档案信息系统,提高档案信息的收集、储备、检索开发、利用的`速度和质量,使档案管理工作尽快步入科学化管理轨道。三是加强研发利用,编制《全宗指南》、《大事记》、《基础数据汇编》、《论文论著汇编》等编研资料,并及时增补、充实其内容,使二级学院档案更好地为学院教学、科研、管理服务。

《对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献血者档案管理论文

献血者档案是中心血站业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一名无偿献血者个人信息、血液检测结果、实验记录等情况的真实反映,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加强献血者档案管理。

维护献血者及受血者和采供血机构、医疗机构公正的重要依据。从血液安全管理的角度来看,献血者档案是无偿献血者个人血液各项指标、身体基本健康状况及血液受益人等方面真实有效的原始资料和数据。因此管好用好献血者档案,对日常管理好献血队伍、对应付采供血紧急任务起着重要作用。

部分领导对献血者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献血者档案工作就是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是单位中心工作,只要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外调、查阅就行了。甚至有些领导认为档案工作只是档案部门的事,或认为直接是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事。因此,往往未把献血者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不够重视献血者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室建设设计不标准、不规范,六防设备不配套,易引起档案材料霉变、虫蛀,影响档案的美观整洁、完整。

二是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数是兼职,因此导致了管档人员工作变动频繁,加之管档专业知识培训较少,业务不熟,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难以适应档案管理工作。又因为大多数档案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因此会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管理手段也较陈旧,调阅档案时喜欢采用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信息化程度不高。有些先进的`技术手段还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不利于档案管理效率的提高,还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甚至直接影响到献血者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如反复调阅纸张变脆、字迹褪色。

三是献血者档案收集归档工作力度不够。

由于收集归档工作制度还不够健全,导致档案管理人员执行不严格,收集归档工作被动、不及时。而且收集归档的材料不全面,不能准确反映每个献血者的全面真实情况,尤其是献血者的血液如报废去向或受血者等未能记录完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献血者档案的质量,降低了献血者档案的利用率。

档案管理信息化论文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高速发展,为时代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电脑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和相关设施的大量普及使得信息化进程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主流。而档案原生具有可信息化的基础,人事档案实现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事档案信息化是指用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对人事档案材料资源实施基于现代电子信息环境下的管理和利用。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造是细致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也是改造优化现有档案系统、资料转化和整理的过程。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里面提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任务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信息化建设。因此人事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是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当今社会信息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1.2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要求档案管理信息化。

随着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人员越来越多,人事制度管理也越来越复杂,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是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并更好地满足人事制度优化改良的重要策略。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项目之一,随着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当前社会环境信息化潮流的要求,传统模式人事档案管理越来越无法适应现实要求,材料信息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复杂,档案提取和操作日益频繁,传统模式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已无法满足现实环境提出的相应要求,因此,要以信息化技术对人事档案管理进行改造和建设,把档案管理信息化融入到人事制度改革中去才能适应当前的客观现实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1.3实现人事档案自身价值需要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价值在于档案能否具备一个高效准确合理的利用基础,人事档案记录了大量的人事信息,是单位人事调整、个人办理相关手续的重要依据,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两项基本原则。另外人事档案也是人才开发工作重要的人事材料基础,人事档案作为人才信息的资料库记录了大量人才相关的重要信息资源,可为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提供信息上的支持与保障。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从针对客体上分为实体和信息化两部分,实体档案针对客体是档案的原始凭证、纸质文件,这种形式所特有的唯一性、真实性和法律凭证作用是其他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不过实体档案管理工作操作复杂,利用手续繁琐,检索麻烦、管理效率十分有限。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对实体档案具有高效便利的特点,可极大提高档案工作管理的效率,简化档案利用的复杂程序,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功能,更大实现档案价值。

献血者档案管理论文

档案在法律上的凭证作用基于它的原始性。因此,认定电子文件的原始性,是保证其具有凭证作用的关键。

一、电子文件原始性的认定对于纸质文件来说,内容的原始性附着在形式的原始性上,人们可以借助形式的原始性来证实和确认内容的原始性。纸质文件的原始性体现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于任何一项形式上的变化,人们都有理由对它的原始性表示怀疑。但电子文件的内容与形式是相对独立的,不仅内容易于变化,而且失去了固定的形式,因此,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性进行认定是非常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文件易于修改,而且改动后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虽然已有一些技术可防止伪造电子文件和在“原稿”上增删改,但其内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总是比纸质文件要大得多,从而使人们感到把握其内容原貌的困难。在网络上传递的电子文件也有可能被非法截获或更改。

(二)、电子文件制作过程的虚拟化使得对其原件的界定难于实现。电子文件的制作者不一定像制作纸质文件那样必须制出一份或一批原件来行使其职责,有时它只不过制作一个“窗口”,将必要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并在需要的时候将其输出。这个“窗口”可以在众多的电子计算机上显示出来,也可被不同的“收文者”拷贝到他的电子计算机存储器上或转换成硬拷贝保存起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不同人获得的同一内容文件可以毫无区别,无法区别其中哪个是“原件”,哪个是“复制件”。

(三)、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迫使电子文件必须不断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这种适应往往需要以自身结构、格式的改变为代价。因此,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很可能在结构和格式上与最初形成的大不相同。

(四)、电子文件不再具有固定的存储载体,根据利用需要,人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输出。对于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还需要定期进行复制,转换载体,以防信息损失。电子文件没有了固定的载体,也就无法通过载体来判定电子文件的原始性。

(五)、电子文件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电子文件输出,无法从字迹上分辨其原始性。

(六)、目前电子文件的签署技术还不普及,我们还不能为每一份电子文件盖章或亲自签名,因此,也就无法借助印章或签署的字迹来判断一份电子文件是否为原件。电子文件的这些特点使我们无法采用与纸质文件相同的标准和方法来判断它的原始性,需要为它建立一个新的“原始性”概念。对于一份电子文件来说,只要它的内容确确实实是在当时由原作者撰写或制作出来的,此后又从未修改过,我们就应该承认它是原始的,尽管它没有固定的载体,没有实在的物理形态,甚至因转换而失去了原来的格式。这种“原始性”概念与纸质文件原件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抛弃了文件形式上的原始性,仅以文件中所含信息的真实、准确,即内容的原始性为惟一标准。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社会各方面对电子文件的需要,我们认为建立这样一个“原始性”的新概念是适当和必要的,它将是电子文件转化为电子档案,全面行使“历史记录”和“社会记忆”功能的根本,是电子档案具有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的基础。但是,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原始性加以判断和维护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涉及多方因素的事情,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文件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有关法律的建立和完善。

二、确保电子文件原始性的技术措施电子文件是高科技的产物,它的各种性能是由技术决定的。随着电子文件的广泛使用,信息安全技术就显得特别重要,电子文件的制作者、管理者和档案工作者都应积极采用有关技术措施,提高电子文件的可靠性。

加密技术电子通信系统中可采用“双密钥码”进行加密。在网络中的每一个加密通信者拥有一对密钥:一个是可以公开的加密密钥,另一个是严格保密的解密密钥,发方使用收方的公开密钥发文,收方用只有自已知道的解密密钥解密,这样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公开密钥向收方发送电子文件,而只有收方才能识别这些加密的电子文件内容。由于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因此第三者很难从截获的密文中解出原文内容来,无法对它进行篡改,从而保护电子文件在传输过程中的原始性、真实性。

献血者档案管理论文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这些时代的热词将给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因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将对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网络时代档案管理。

档案作为高校发展记忆的基石和高校历史的原始记录,提供服务是其永恒的主题。高校档案的档案资料,经过收集、整理、有序地保管起来,再由使用者把贮存的信息散发而出,服务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它是客观形成的,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证件。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由此,档案不只是一种历史的记录,还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基础。

高校档案从产生到立卷、归纳到传播使用,记录了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党政管理活动,是目前工作中可提供查考、争辩和处理问题的依据,其情报价值的原始性、可靠性也是档案的`独特之处。所以,高校档案不仅为高校制定一些方针政策、总结经验、研究问题等重大活动提供档案资料,还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重大作用。

加强领导重视,理顺管理体制,是做好网络时代高档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

档案是高校各项活动的真实记录,没有这个记录,高校就会忘掉自己的历史,就会失去历史这面镜子和继续前进的根基。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档案资料作为信息资源之一,它的价值也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因此,作为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档案馆地、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制度保障、办公设备、网络技术等各方面予以支持。只有领导认识到位,重视网络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得以协调发展。

在高校领导重视的同时,作为档案管理工作者要认识到档案管理是一项科学化系统化的工程,要认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改变和创新观念,接受和认可网络化管理,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深入理解档案网络化,建立健全指挥灵活的信息网络,让档案管理工作与其它工作同步进行。

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我国高校大多实行二级管理制度。其中二级学院行政管理水平决定了其执行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着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级学院的行政化管理必须服从于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明确我国高校二级行政管理的现状并加以改革创新,已成为高校行政管理者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高校三要素的解释是:行政管理、传承知识和科学研究。可见良好的行政管理,是一所高校实现其全部功能的重要基础。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对其内部的行政管理体制开始改革,国务院曾对此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行规范。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连续的普遍扩招,各高校都已基本进入发展性、综合性大学阶段。所谓“综合性大学”,一般是指涵盖文、理、工、商、法、医等学科门类齐全、办学规模宏大、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其特点是具有“多学科性”,体现为下辖多个学院(涵盖多个学科),且各学科间相互联系;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并且在一定学科范围内,科学研究工作走在教学的前面,为教学工作提供学术支撑,促进学生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其基础属性是:科学研究多为基础科学,教学内容主要为普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实现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综合型大学多侧重于二级学院化,相应的行政管理逐步重心下移,实行总体规划、分级负责,学院享有一定独立创新责权的管理模式。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逐渐成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研究机构的关注热点。

由此可见,综合性大学的行政管理是指高校确立了计划目标后,以一定的规章制度为基础、采取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确保各职能部门协调一致、各司其职,带动全校师生职工统一步调、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系统化改革模式。其中的行政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好领导与专家、教师与管理人员、个体与集体、民主与集中,以及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当前高校普遍推行二级学院负责制的大背景下,高校二级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日益显得举足轻重。换句话说,做好各个二级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在综合性大学的整体运行管理中实现上行下达、落实学校的各项决策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高校的`行政管理始终是学校顺利实施教学、科研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学校政令畅通、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施依法治校的必要保障。但在我国高校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却往往缺乏对于高校二级行政管理的深层次理论探讨,于是导致了行政管理水平滞后于教育改革进展,甚至成为学校深化改革的客观阻碍。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

(一)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部门编制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象。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设置大多参照政府机关而设置,机构繁多、功能过细、编制冗余,甚至不乏因人设岗等情况。在实际办事过程中,每个部门只管理具体行政职责的具体部分,这就导致一个行政命令需要数个部门集体参与才能完成,极大地影响了办事效率。校内、校外的办事人员也往往需要跑遍多个部门才能办好一件事情。形成了既耽误时间又手续繁琐,出现事难办、脸难看、字难签、章难盖的现象。在事情涉及多部门的情况下,部门之间也往往怕承担责任而相互推诿,这不仅使得行政管理成本增加,还造成了行政管理混乱、对高校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盲目服从,主观能动性低。

现阶段我国高校主要的管理模式基本是下级服从卜级,相当部分的高校都将学校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权限固定在不同的级别上,形成了由高到低、犹如金字塔般分布的管理体系和权力体系。每逢重大事情发生,下级管理部门总会等待或依赖上级部门发布指令行事。即使出现与现有规章制度相违背的情况,也是上级说了算,这就难免居功自大,而下级管理部门总会等待或依赖上级部门发布指令行事,政策、法规以及原有的办事规则都跑到脑后,坐等领导安排,久而久之形成等靠风气。具体办事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另外,由于高校管理工作的运行主要依靠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逐级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来实现,学校的一切资源甚至包括学术资源在内都受控于学校的组织机构和成员,特别是学术资源长期被行政手段干预,使得本应以学术为中心的高等院校在不同程度存在着权力崇拜,导致学术情节、人文关怀逐渐褪色。

(三)高校行政管理的重内务属性,忽略了其外联作用。

高校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属性的实体,因此其行政管理中对内在事务的管理和对外联系合作的管理同等重要。一般而言,学校对内部事务的管理比较到位,但对外管理则较为薄弱。比如学校与校友,与兄弟院校之间、企业或科研单位之间、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与教育主管机构部门、国家行政部门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事务处理,往往缺乏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和执行监督,甚至很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长此以往,也必将导致高校外部发展空间受到阻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行政管理人员相关知识学习不够、创新意识不强,服务意识淡薄、行政效能低下。另一方面,高校行政管理的现行措施还主要是依靠各类规章制度和各岗位职责和主管领导的命令指示,使得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上体现不了职员的自主能动性,下级只是以简单地完成上级意志为己任。

二、尽力提高二级管理成效,是当前高校改革发展的动力。

我国高校当前正面临从大学到学科,再从学科到大学交互作用的变革过程。高校的行政管理也伴随着由权力集中转向两级化管理而过渡,因此高校行政管理的二级化进程日益显得重要。只有做好二级管理,使二级学院充满活力,将直接影响到一所高校的变革进程。

在普遍实行二级管理的大趋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作用、实现行政管理的畅通高效,已成为每一个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止步不前不如自我提升。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的大致模式是:实行二级化管理的高校一般都设置数个行政管理岗位,而二级行政管理岗位的一个人员需联系本学院内、外的数个行政管理部门。当某个工作内容涉及到几个部门时,如果出现相互推诿,则办事人员往往疲于应付,其忙乱仓促可想而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如何提高办事效率?这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虽然制度层面上的改革需要上级部门来决定,但通过岗位培训,加强业务熟练程度来提高二级行政管理队伍人员的素质却更为重要。实行二级化管理的高校,其二级学院管理者的能力提升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当然,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并不代表管理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还需要管理者掌握现代管理技能、掌握先进的管理技巧、积累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而提高整个管理队伍的素质,就必须强调提高服务意识、强化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岗位职责,使二级学院的行政管理与全校行政管理有机融合。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结构有两种方式:一是引进高素质的、具有良好学科基础的管理人员,彻底改变管理队伍的能力结构;二是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较大地提升工作技能。比如培养奉献意识,养成以大局为重的责任感、使之具有良好的沟通及表达能力等。除此之外,所有的管理人员都要具备能独立担当所肩负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创新和控制能力。

(二)调整现有行政管理模式,优化二级管理环境。

“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已成为各高校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实行二级化管理的高校,一般都设置了学校总的行政办公平台(中心),实行各部门集中办公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以明确的岗位职责规范行政管理,靠责任到人、首问负责等方式提升工作效率;以提高服务理念,树立党员先锋岗等起到促进带动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公布监督投诉制度(含申诉制度)等,以促进管理的规范性,建立并严格实行考核奖惩制度,以树立正气、奖勤罚懒等措施调动积极性。另外,还应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开展“教授治学、民主决策,实行重大议题集体表决;日常事务严格规章制度,责任到人,适时考核、纠错查漏;以确保政令上通下达,日常工作有条不紊。

(三)建立健全二级管理制度,管理权限下放,真正做到“责权利三结合”

顺应形势发展,实现科学、民主的行政管理是高校行政改革的发展方向。坚持依法治校、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通过二级化管理,充分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效率,是保障学校行政执行力的保障。

加强学校各级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多,部门间利益存在矛盾,人际关系复杂,管理人员多等等,都加大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使行政执行力打了折扣,行政管理受到影响。究其根本,就是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行政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沟通。若加强管理人员互相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使得工作人员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保障行政管理良好运行。

(四)丰富二级行政管理技术,开展信息化为主的管理技术创新。

提高高校各级行政管理的效率,可采取信息化平台。如:校讯通短信平台、腾讯群、微博、讨论组、学院网站及内网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等信息化管理方式,及时把有关决定、通知、会议精神等信息及时传达,缩短信息传播和反馈的周期,提高办公效率。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都可以通过信息反馈平台及时有效的沟通,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更加便捷和高效。

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止步不前都会落后,高校的行政管理亦是如此。创新、进步来源于勇于实践、善于实践。高校发展的趋势要求其各级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管理改革、更新管理理念。而管理者的素质,也势必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提高和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建恒,论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观念的转变[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1).

[2]王琳西,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6).。

[3]王光明,李兆辉,高效行政管理建设及发展探究[j].高教研究,2010,(4).

信息时代档案管理论文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大大改变了消费者传统的购买行为,顾客从信息的波动接受者变为信息的主动搜寻者。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理念将逐步转向为以顾客为导向。营销目标也将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顾客忠诚度。为适应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理念,笔者认为,企业的营销流程必须进行重组。

一、4cs取代4ps已成趋势。

4ps是指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及促销策略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其适用的先决条件是:巨大的市场、无差别的顾客和某种程度上的标准化产品。它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杰罗姆·麦卡锡教授提出的。当时西方工业社会发达,主流的管理理论仍持大众化哲学和基于劳动分工、产品标准化和大量无差别消费者等观点,加上北美日用消费品的巨大市场、高度竞争的分销系统以及大量商业化程度很高的媒介,使4ps理论对营销实践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迅速成为全球性的营销理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大众市场开始呈现越来越明显的细分化趋势;许多消费者更加精明,不愿继续被无差别地对待;越来越多的市场成熟起来,竞争加剧并向全球化发展;顾客追求差别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方式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市场供给的标准化程度降低了。4ps理论所反映的营销观念是生产导向而不是顾客导向。因此,4ps逐步失去其在现代营销理论中的主导地位。

4cs是指以顾客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使顾客便利及与顾客沟通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20世纪90年代,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顾客及顾客忠诚变得越来越重要,顾客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消费者行为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也日益突出。以顾客为导向的4cs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便应运而生。

信息时代,传统的4ps逐渐被4cs所挑战,用“需求”取代“产品”、“成本”取代“价格”、“便利”取代“渠道”以及“沟通”取代“促销”已成趋势。

二、抛奔传统的产品开发概念,建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营销流程。

传统的产品工作流程,是按研究市场、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市场、市场定位、新产品开发、产品生命周期决策等依次进行的。在每个步骤之中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子步骤,如新产品开发中就包括产品创意、创意筛选、发展和测试概念、商业分析及产品开发等。由此可见,传统的产品策略流程中涉及顾客的地方只是市场研究,对顾客的了解实在太少。即使在部分有实力的企业,能够成立一个市场调研部门,专门从事市场调查工作,也存在着企业内部固有的部门分工限制,使市场调研部门无法干预其他部门按市场调研的结果行事。即使市场分析是正确的,企业内其他部门也按市场调研的结果为指导,根锯传统的产品策略工作流程模式按部就班,但往往是产品开发尚未完成,外部的市场环境已发生变化,致使原来的产品决策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需重新开始。等到历时颇久的产品终于上市,顾客的需求早已发生变化,或者竞争对手早已捷足先登,从而丧失了市场机会,使原来准确的市场分析结果也变得不准确。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反应速度比正确的产品概念要重要得多。

进入信息时代,存在于企业营销工作中的以上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就可以有效解决。企业本身已经置身于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有效收集和分析顾客的特殊需求信息,直接安排生产顾客需要的产品,新的营销流程将使企业不再是制造产品的公司,而是为顾客提供满意服务的公司。如美国著名的levis服装公司,就是利用互联网络为顾客量身定做需要的牛仔裤,顾客通过该公司的网站向该公司直接提供自己详细的尺寸、所要的款式和喜欢的颜色等,公司就可为其单独定做,使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

三、抛弃传统的定价方式,建立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营销流程。

传统的营销策略中,价格受到极大的重视,认为价格是产生收入的因素,而其它因素表现为成本和费用,价格也是营销组合中最灵敏的因素。

传统价格制定策略的工作流程分为六步:第一,公司确立营销的目标;第二,分析不同价格水平上的市场容量;第三,分析在不同产量水平上成本以及随着经验积累的相应变化;第四,考察市场价格、竞争者价格等,作为自己价格定位的参考;第五,确定定价方法;第六,确定最终价格。

可以看出,传统价格策略的出发点是建立在对某一价格下市场容量的估计的基础之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变得开放、透明,每个交易方都能在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的情况下做出决定。相应地,顾客也将以其所获得的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确定其愿意支付的价格。因此,信息时代的企业,其唯一应变的办法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不断削减成本的空间,同时为顾客创造价值。从产品本身来看,信息技术是成本降低的主要力量,如:印刷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有24卷,内有数百万字,成千上万张插图,售价成百上千美元,但制成光盘后,不过是3张光盘而已,而且是采用多媒体方式贮存信息,检索更加方便且更具有实用价值,而售价不到100美元;从信息交流的方式看,顾客不仅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而且网站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世界有需要的顾客提供大量信息,而不带来额外的费用;从供应键来看,要求每一个环节都起到增值作用,否则就不应存在。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流程能够向顾客提供更高的顾客让度价值,这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抛弃传统的营销渠道思考方式,建立使顾客便利的营销流程。

传统营销渠道的思考方式是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希望能在供应商与分销商之间达成优势共享。但由于中间商往往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拥有更大的谈判力量,而零售商货架空间却越来越稀缺。零售商有能力要求供应商提供更多的促销费用、进场费等,从而大大削弱了制造商的获利能力。而且零售商也有可能开发出自有品牌商品,如果供应商的品牌不具有绝对的影响力的话,将很容易被逐出货架。这样企业大量的资源被消耗于争夺有限营销渠道之中,这种活动对于最终用户来讲,是没有什么增值意义的。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营销渠道的理念,要求企业从顾客便利的角度出发来改造营销渠道流程,开展营销活动,同时也要求企业不仅关注从产品到顾客的过程,还要关注从供应商到企业再到顾客的全过程,并考虑如何方便顾客,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例如,银行开通网上业务,借助互联网络提供网上信息服务和网上金融交易服务,顾客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业务交易、信息查询及其他服务。在将来电子货币、电子结算成为通行的交易手段之后,过去银行投巨资建立起来的众多的银行网点,不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还将成为银行沉重的负担。

五、抛弃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建立与顾客双向互动沟通的营销流程。

传统的营销沟通主要是通过广告、销售促进、公关、人员推销等方法把企业的产品信息及产品传送给目标市场顾客。传统的营销沟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外部顾客是否真的能从铺天盖地的广告等促销信息中注意到本企业的信息?其中又有多少能真的由此改变了对本企业及本企业的观念?另一方面,传统的营销沟通完全忽视了内部信息沟通的需要,致使部门之间的信息封锁,时常导致工作出现盲目和不协调,从而严重影响整个企业运作的效率,对顾客的需求也难以做到及时快速地反应。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与顾客进行个性化双向互动沟通不仅可行,而且经济。以亚马逊书店为例,亚马逊书店建立了庞大的顾客资料库,根据顾客的访问记录、购书记录和需求记录,通过互联网络有针对性地向其提供可能感兴趣的信息,顾客如果高兴的话可以进一步去看一段书评、书摘、了解作者的资料等,甚至还可以了解已经看过此书读者的评语,以作为购书决策的参考。与此同时,企业又及时把顾客的反应信息收集到顾客数据库中,利用网络技术的强大功能,实现与顾客的实时对话。这一切对于亚马逊书店来讲,在未增加额外费用的同时,实现了与顾客的双向互动沟通,把顾客融入了企业的整个营销过程,赢得了长期稳定的顾客,并实现顾客忠诚。

档案管理信息化论文

人事档案管理虽然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或忽略都难以在短期内显现出其效果或危害。因此,提高对档案管理的工作重视,加大关注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提高教育单位内部有关人员的档案意识,提高上级领导和教育单位各部门对人事档案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十分关键。要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性、高效性、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获得领导重视是关键。要进行相关制度的改革,设备的购置,人员的调整,无一不需要上级部门逐一进行审批,学院领导对人事档案工作的认识如果不够会造成档案建设上重大困难,因此要把档案管理重要性作为学院整体工作重要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人事档案制度和信息化改进的相关要求上予以必要支持;组织人事部门的领导更要对档案重要性给予必要重视,要将人事档案工作纳入本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把档案工作的规划布置,研究考核与本部门其他工作同期开展,定期研究检查、布署、指导人事档案工作。

2.2建立制度基础,规范档案管理。

为增强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工作管理质量,提高档案工作效率,规范档案工作流程,科学化的档案管理非常重要。要本着合理性和科学性原则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依据,是档案管理具体实施的标准,合理科学的一整套人事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是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提供资料的相关部门要对档案管理目标实施全面细致地考察,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真实准确地考察所有档案人员的相关材料,重视对当事人工作能力,性格特点、业务水平的记录,保障形成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2.3建立完备的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数据库系统。

当今快节奏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要求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具备与之适应的工作效率,迅速有效地实现信息交流和档案数据更新。为跟上时代步伐,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重点应由实体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而信息化管理很多方面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上的应用,因此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系统是这一切的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可实施人事档案信息汇总和动态管理,方便快捷地更新人事档案数据,使人事档案查阅,比对,传输上更为迅速准确。人事档案数据库要建立在中组部《信息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有序地进行。数据采集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最基础的一项内容,采集工作一定要以组织人事部门审核的年龄、工龄、党龄和学历学位为依据,保证人事档案数据库内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真实性。

2.4实施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转换,使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档案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在局域网内实现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的管理和人事数据交流必不可少。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交流和共享体系,保障信息安全是前提,在网络信息管理中要重点做好管理权和使用权的问题,要进行密码和多重验证来核对管理者身份。要以多种方法对数据库采取安全防护和安全性监督。防止非法人员利用网络盗取和损坏档案信息;同时保密性也是人事档案数据管理的重要原则。针对人事部门内部要合理设置操作者和管理用户的系统权限,避免不必要的授权和重复授权,对于管理权限的分配要做到责任和权限对等,避免出现越权管理和权限失效现象。人事档案数据可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避免了人事档案操作程序上的反复录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网络化的档案服务还可实现全天候24小时在线,随时需要都可实时查询档案数据,方便各种工作情况的要求。人事档案管理的网络化还可在需要人事信息资料汇总和统计分析时实现快速高效的实时统计,这对决策和组织人事工作而言是极为有利的信息支持。实现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需要运用相应的电子设备和信息技术,遵循《干部人事档案原件管理系统》的相关原则,把相应人事数据严格对照档案原件逐步输入电脑,建立人事档案电子数据库。人事档案实现网络化以后档案的管理汇总、统计利用、查阅、变更都能够实现无纸化操作,大大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结语。

为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要积极引入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办公的先进理念,运用科技手段改进档案管理制度。加快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改革的推进,努力挖掘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实现人事档案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使人事档案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改进、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提升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季瑶娴.新建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研究——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7).

[2]李建英.对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粗浅认识[j].黑龙江档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