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社会保障的论文好写嘛大全(16篇)

社会保障的论文好写嘛大全(16篇)

作者:念青松 社会保障的论文好写嘛大全(16篇)

范文范本是通过对各类文章进行梳理与总结,为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文体,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需求吧。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它们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非常有帮助。

社会保障税的论文

社会保障的相关机构按照国家及会计行业的标准和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和审核是社保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通过完善的财务会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会计核算的效率,明确各个机构之间的工作权限,恰当处理征缴费用和实际资金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社会保障成效的提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管理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社保基金管理财政性的提高。目前社会保障基金已经作为财政专项业务进行处理,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支出已经基本实现了区别管理。相关的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无法从中提取管理费,而是由财政支出来进行解决;二是单一会计管理主体的建立。目前社会保障财务会计通过归口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传统的社保基金管理工作中无序的状态进行了彻底的变革,单一的管理主体提高了管理的集中性。我国在成立了专门的劳动社会保障部专门负责社会保障工作,还设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以此作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的管理主体,并在各个行政区域内设置地方性的社保基金经办机构;三是社保基金管理模式的优化。在现行的社会保障财务管理体系中,社会保险费用已经开始实行个人基金账户和社会统筹资金分别管理的模式,并将两者的公祖进行结合,一方面提高了个人社会保障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充分大会了社会互济和统筹的功能,促进了社会保障基金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移。四是多渠道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的发展,主要包括福利彩票发行筹集、企业和个人缴费筹集、财政补贴渠道筹集等等。除此之外社会保障基金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以及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社会监督体系都得相应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改革持续深化,在此背景之下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确立明确财务会计工作要求,规范财务会计工作内容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会计管理基础工作的不完善、会计核算内容的不规范以及会计职能发挥的欠缺等等。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包括社保基金收缴、支出以及储存中的核算、基金的流向管理记录等等,但是现阶段会计管理的方式较为单一,财务会计管理的规章制度也较为缺乏,导致基础工作的存在很多的不足。除此之外会计核算内容的不规范还导致了会计报表的混乱,科目设置无法准确反映社保基金的使用状况。

1、会计理论体系存在缺陷。

理论体系是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构建的基础,但是目前结合我国国情以及社会保障特点所做的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较少,基础理论的欠缺使得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改革中的养老金发放途径、社会保障税的征收、社会保障基金筹资以及投资运营都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改革的效率大大降低。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会计制度之下,社会保障基金的会计主体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经办机构,由其负责相关资金的管理工作,但是会计报告的主体却是各类的社会保障基金,这种会计主体和报告主体的不一致导致会计工作的功能大大被削弱。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保障基金会计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资产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传统以收付实现制作的财务会计要素确认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保障会计工作的发展。

2、会计管理制度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的会计管理制度依然是依据财政基金管理模式设置的,但是多渠道筹资已经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中得到了实践,这种制度与实践的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此外按基金分类的会计科目设置模式在当前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中仍然沿用,但是该制度容易导致科目设置的不完整和混乱,会计核算部门无法对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金、运营业务、生育保险基金以及低保基金等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存在诸多的漏洞。除此之外目前会计报告主体仍然采用编制复杂的基金说,但是这无法将社保基金的整体运行和管理状况集中反映出来,社保会计信息的公开性不足,质量不高,社会保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的获取。

3、会计核算体系存在欠缺。

目前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中仍然存在诸多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包括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筹集主体、转制成本等等。目前理论界关于社保基金的筹集方式有“税论”和“费论”两种观点,其中前者认为社会保障基金应当以国家税务部门按照社会保障税征收的方式向公众征收,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要求相关主体必须纳税,保障征收率降低征收成本。而费论的征收效率较低,但是相较于税收更为温和。除此之外目前社会保险费的具体的征收机构在理论上没有定论,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依据。当前的社会保障由于资金缺口较大,覆盖面也比较小,占我国人口比例一半以上的农民很多无法享受到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等保障。会计核算工作制度的不足也导致社保基金的流向无法查询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4、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合理。

不合理的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对社保基金运营的促进作用。在现行的财务制度之下社会保障基金的余额可以放在银行进行存放或者是用来购买国家债券,不可以将基金的结余用来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和相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国债的利率远远低于市场的利率,加之近些年来我国对于银行存款的利率进行不断的下调,社保基金存放银行的收益远远赶不上物价增长的速度,社保基金无法达到增值保值的目的,长此以往将造成更大的资金漏洞,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社会保障基金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效果也得不到体现,为此必须要加快社会保障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与调整,提高财务管理的成效,促进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效率的提高。

完善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需要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为了提高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的首先必须要对财务会计的理论层次思路进行整理。社会保障从业人员需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现状来进行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研究,具体应包含社会保障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工作四个方面,其中社会保障会计理论的研究是整个研究体系的基础,分为实用性理论、假设性理论和概念性理论。社会保障的实用性理论为社会保障会计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指导,会计制度对相关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会计法规则是社会保障概念性理论的延伸,而会计工作则是整个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管理的核心。其次还需要对社会保障的会计经营主体和提出主体进行明确,要确保经营主体及提出主体的统一性,从而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流程进行控制,明确社会保障基金相关组织的经济和法律责任。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运作以及保值增值金分配和发放都应当是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的范畴之内。为了确保社会及有关部门对社会保障会计主体的监督,需要编制相应的财务会计报告并予以公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包括会计信息与目标理论的建立、会计政策的制定和会计环境的改善等。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理论的内容涉及较广,包括系统构造、主体理论和使用者分类三个方面。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目标应当与相应的会计工作内容相适应,向社会保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科学的、准确的会计信息,以促进运作利益、基金管理和基金征收成效的提高是进行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因而必须要加强国家经济政策、资本市场、政府行为等环境的理论研究。

会计管理的加强是构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建立、会计主体职能的明确、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制度的调整优化以及社会保障会计机构的设立四个方面。需要理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机构之间的关系,构建起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要将社会保障基金的行政管理与经营管理分离开来,协调好好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监督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和会计关系。其次要对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相关主体的职能进行明确,为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制度、审计制度、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将资金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甚至是个人,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必须以国家相关的法律和行业标准为基础。为了提高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管理的成效还需要对现行的制度进行修订,对其中存在欠缺的不足的地方进行调整,财务会计经营管理部门的核心地位,并根据资金的数额和其他特点对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范围进行划定,推动社会保障会计改革的进程。最后明确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机构的设立原则,并以此为指导设立专业的财务会计管理部门,通过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的提升促进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原有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财务会计工作的需求,因而需要对社会保障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提高其在现代社会保障会计工作环境下的适用性。目前大多采用五要素论,在全新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中要根据社会保障工作的新的特点采取收入、费用、负债、利润、资产以及净资财的六要素论,对会计核算的一级科目进行重新的设置。还要对根据基金分类设置会计科目的方法进行创新,通过二级科目的设置提高基金核算的准确性。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社会保障的范围也日趋广泛,因而社保基金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工作范围也应当作出调整,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作为社会保障会计确认的基础。最后为了提高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程度可以让相关的会计主体作为信息的披露主体,通过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公示加强社会公众对于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监督。对于传统的社会保障才会计报告体系应当进行调整,在财务报表中加入利润表、社保基金收支明细表、现金流量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等内容。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的狭窄大大限制了社保基金效用的发挥,针对于此首先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渠道的拓宽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包括财政支出比例的扩大、社会福利彩票的发行、国有股数量的减少以及社会保障特种债券的发行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私有经济实体和民间资金的融入促进社会保障基金筹资的多元化发展。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也是加强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另一重要手段,可以督促社会公众践行社会保障责任,环节社会保障会计主体资金筹集的压力。此外还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基金运营试点的开办提高其运营的力度,扩展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范围,开始向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证券市场等领域进行延伸,监管部门要尽可以减少对于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限制和约束。还可以通过社会保障金发放的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以及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收益的确认和计量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斌.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会计研究,(1)。

[2]包全磊.企业智能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及构建思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31)。

[3]黄申.高级财务会计内容构成探究———中级、高级财务会计的区分标准视角[j].财会月刊,(3)。

[4]李勇.革新会计教学提升人才能力———基于大学生财务决策大赛的分析[j].财会月刊,2017(3).

儒家社会保障伦理启示论文

自近代以来,儒家伦理的反思,成为中国思想界最引人注目的一道学术文化景观。翻检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主要文献,可以发现在儒家伦理的构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相关性分析主题下面,浩如烟海般的研究成果。但是,就这种研究的结构分类来讲,则并不是令人满意的二元对诘式的论述:要么儒家伦理因为其道德理想主义有益于现代化,因此值得为之辩护。要么儒家伦理因为其伦理中心主义有碍于现代化,因此必须批判。辩护是捍卫性的,批判是拒斥性的。但是,从儒家伦理的历史构成与现实的可能影响而言,这种研究进路都是值得再检讨的。本文正是在意图突破这种二元对诘思维的基础上,对于儒家伦理的双旋式结构[1]--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在贯通的基点上进行分别的分析。从而将儒家伦理的内涵作适当的分割,将其具有现代性的道德理想主义加以张扬,而对其从消极的一面影响古典中国历史进程的伦理中心主义加以摒弃。

一、两种倾向。

这种分解,当然需要建立在对于儒家伦理的近代分析加以清理的基础上。这是因为,近代以来对于儒家伦理的分析,已经形成了某种支配人们对待儒家思想的惯性思维。不清理这种惯性思维,就不足以促使人们形成合理看待儒家伦理的理性眼光。而且,不进行这种清理,我们也无法走出以二元对诘的方法对待儒家伦理的方法困境,将儒家伦理的历史内容完整地还给儒家。进而,在提供一个儒家伦理思想的完整图象的基础之上,来讨论儒家的“现代”处境问题。

这里所说的双面受敌,则是指儒家既要对付来自单纯的夸奖带给它的不实之誉,所构成。

[1][2][3][4][5]。

儒家社会保障伦理启示论文

从道德的理想主义的视角看儒家伦理,儒家伦理确实不仅具有着现代性的义涵、甚至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这是因为,其一,道德的理想主义乃是一种基于“道德心”的理想主义。之所以说基于道德心的理想主义具有现代性价值,就是因为“一切言论与行动,个人的,或社会的,如要成为有价值的或具有理想意义的,皆必须依据此原意的理想而成为有价值的,成为具有理想意义的。”[14]人的尊严与价值皆依托于他的一颗活泼泼的道德心--一颗“生动活泼沭惕恻隐的仁心”。它是好善恶恶、为善去恶的根据。这对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人来说都是没有例外的。其二,道德的理想主义还是一种“理性的理想主义”。所谓理性的`理想主义,不是指的与非理性相对而言的理性,也不是指的理论理性或逻辑理性,而指的是能够“抒发理性指导吾人之现实生活”的来自仁心而又超克习性的、具有自然去私为公、客观正义特点的普遍律则。[15]在此,理想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相互对应性特点凸显无遗。无疑,这对于总是处在人--己、义--利关系结构的人类来讲,具有着指导人们处理人际关系与义利关系的作用。只要人类没有脱离这种关系结构,那么,道德理想主义具有的某种指导意义就不会淹没。其三,这种道德的理想主义,还是一种直指实践的理想主义。道德心既是形上的、又是形下的。它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即它对于实践具有一种理论提升的状态。并且它既是实践的、又是理论的,即它对于理论具有一种透入实践的定位。因此,它将形上与形下、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统一于尽伦尽性的践履仁的过程之中。[16]就此而言,道德理想主义意图将理论与实践统合起来,提供给人们一个完善的道德生活指南。这对于遭遇道德实践源自理论原则、还是源自实践需要的难题的人类社会来讲,也是具有某种明显的导引作用的。

[1][2][3][4][5]。

社会保障税的论文

一、引言。

社会经济运行体系由社会生产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和社会保障系统组成,三者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体系。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稳定机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各企业分散提取和管理,转变为目前社会化的收缴和管理。但是,现行的缴费方式在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如覆盖面小、保障项目统筹层次低、征收力度不够、基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政策不统一等一些问题,难以保证筹集社会保障收入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人口老龄化周期的到来和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入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都要求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改革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进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理论界的主要观点是开征社会保障税以代替现行缴费方式,以更具有法律强制力的税收形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摆脱当前缴费率偏低的困境。因而,如何设置我国的社会保障税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和分析各国保障税收入与各国社会福利支出间的对应关系、社会保障税的设置方式、社会保障税的构成要素、社会保障税的征收管理方式,探讨了在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相关重要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目前社会保障收入主要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税或费;二是政府的预算拨款,即政府的一般收入;三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四是各种形式的捐赠。社会保障税(socialsecuritytax),又译成社会保险税,是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而征收的一种专门目的税。有的国家薪给税(payralltax)与社会保障税是作为一个税种征收的,二者具有相同的特征。也有一些国家征收的薪给税实际上是按工薪收入预提的个人所得税。在欧洲的多数国家中,社会保障税采用社会保险缴款(socialsecuritycontribution)的形式,之所以不称之为税,是基于这种缴款具有有偿性利益对等关系的考虑。但不管名称如何,他们的性质和用途相同。除此之外,世界各国大多数以政府的一般税收收入来弥补社会保障税收入与社保障支出之间的缺口。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非常依赖从社会保障税获得资金,而另一些国家则侧重于一般税收收入。社会保障税在规模和结构上的差异反映了各国组织社会保障的不同方式。按照社会保障税收入与各国社会福利支出间的.对应关系,可将目前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筹资方式划分为三种类型:社会保障税与社会保障支出基本一致的筹资模式;社会保障税占社会保障支出较大比重的筹资模式以及一般税收占社会保障支出较大比重的筹资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国家是德国。德国的社会福利方案体系较为完善,具体包括国家养老金体系、国家医疗保险方案、工伤事故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其他社会福利方案。其中,国家养老金体系主要由工资税提供资助,同时,还从联邦税收收入中取得占养老金支出一定比例的补贴。目前这一比例为25%。国家医疗保险方案由社会保障税提供资金,工伤事故保险几乎完全由雇主的工资税提供资金,失业保险几乎完全由社会保障税提供资金,而其他社会福利方案所需资金则来源于政府的一般税收收入。下表列示了德国主要社会福利方案的资金来源。

德国主要社会福利方案的资金来源(,%)。

德国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税收入总额为6550亿德国马克,而社会福利支出总额为6555.1亿德国马克,二者的比值为99.92%;社会保障税收入上升到7817.94亿德国马克;社会福利开支为7920.69亿德国马克,二者的比值为98.70%。

以上数据表明,德国的社会保障资金基本上通过社会保障税筹集,政府转移支付所起的作用不大,主要用于其他社会福利方案。

[1][2][3]。

儒家社会保障伦理启示论文

儒家伦理是本于一种对日常生活伦理与公共生活伦理这两者间的直通(等同)性的理解的思想与观念。传统儒家伦理包含心性儒学、制度儒学、日用儒学三个层面(参见郑家栋,第184-187页),是一个打通天(宇宙)、地(自然)、人(社会)的总体的道德的世界观:心性儒学是其义理,制度儒学是其原则,日用儒学是其日常观念(意见)。

在理论的意义上,儒家伦理不包含公民、公民社会以及公民伦理的概念因子,但是它隐含着某些关于公共生活关系的推论。儒家的心性学说含着一个根本的原理――“仁”。“仁”的原理是宇宙、自然的原理在人的世界中的继续:阴与阳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柔与刚是自然的根本原理,仁与义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原理(“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荀悦《申鉴・政体》])。宇宙、自然、社会的原理原本是一个(“理一”),阴阳、柔刚、仁义是其展开的表现(“分殊”)。每个人作为宇宙、自然与人类的一分子,都分有它的普遍原理。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反求于己而通达“仁”。通达“仁”使得一个人“成为人”。“仁”便是一个大写的人(“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这个人可以把他的感情推广到他原来不爱的人与事物上(“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同上])。对于这样一个人,万民皆为同胞,万物皆为友朋(“民胞物与”[张载《西铭》])。所以,一个人只要反求内心而获得了仁的品质,就会不仅爱其父母(“亲亲”),而且在公共的生活中爱一般的人。

儒家社会保障伦理启示论文

儒家伦理的传统界定有很多,但它们都不全面,只强调儒家伦理的'人际关系或身心关系层面.关系和谐是儒家伦理的主要特征.儒家伦理的关系和谐包括四个层次:身心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关系和谐的角度界定儒家伦理不但可以全面的概括其四个方面,而且能很好地表现其生态价值观及其与当代文化的亲和性.

作者:陆自荣作者单位:湖南科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刊名:船山学刊英文刊名:chuanshanjournal年,卷(期):“”(4)分类号:b95关键词: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保基金范畴的逐步增加,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压力加大及保证其需求的持续提升,社保基金监管中的不足和要面对的挑战也更加明显。所以,一定要依法加强社保资金的征收处置,规范社保基金专户理财,开拓和完善资金投入来达成社保基金盈余的目的。

关键词:社保基金投资收益投资运营。

社保基金是国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战略的要求,为社保制度的实行而设立的、财政收支管理中以特定来源资金用于指定用途的办法的资金,是社保制度的物资根本。合理地支配社保基金的经营和投入,促成社保基金和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场所的有效整合,是健康完备社保制度,创建和谐社会尤为重要的措施。

一、我国社保的现状和社保基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社保基金是社保制度的物资根本,包含了多种领域。从机能来说,可以分为用于救灾,济贫,扶贫的资金;为保障保险对象的社会保险待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由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筹集的专项资金;国家立法或政策所规定的为公民普遍提供维持其一定的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和精神的基本需要而采取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所提供的设置和相应的服务所筹集和建立的专项资金;还有社会优抚基金。其中,社会保险基金在我国的社保制度中处于主要位置。国家的社保制度是否健康,表现在很多层面,尤其国家为了预防和强制社会多数成员参加的,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安全制度的覆盖状况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基准。最近些年,随着社会保险体系改良的持续深化和完备,各种基础社会保险覆盖人群数量呈增长的势头。但全面看来,社保覆盖面狭小,社会化情况不高依然是要面对的突出问题。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式。但养老金缴纳依然不足,亏欠缴纳的资金数目连年上升,养老金的支拨愈来愈困难。失业保险基金、职工医疗花费等都是我国社保基金的支拨名目。基金收缴和支付的严重不平衡,对我国社保基金的经营管理影响巨大。

社保基金的资本保值增值率是社保基金经营的根本标准。可在我国,因为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缺乏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社保基金大多数用以购入国债或者存进银行,算上偶尔发生的通货膨胀,社保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极低。

地方上用于支付退休收入的基金分散在全国近两千个社保部门。从中央到省级再到地市及县级的各个级别社保局,每个部分都存在自己管制方式的社保基金,造就了许多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而集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社会集团。这种不集中的`管理,很大程度加大了资金管制和资金的调度的难度。

(1)筹措资金,补足社保基金豁口。

我国社保基金的亏损豁口,中央政府要担负主要责任。解决从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开支的制度向社会保险基金在大范围内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统一征收、统一管理、在属地范围内统一调剂使用与个人账户相整合的部分基金制中养老保险资金个人账户空置问题是政府急需要做的事情之一。此外,同一时间增大参加社保人数,吸收市镇大量私企的员工,个人经营、个人合伙经营或家庭经营等形式,依法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农民工人;更要完备农村社保体制的建立,才能筹措到更多的社保资金,并且完备就业相关政策。我国就业当前的现状,失业人员与应届毕业生待业人数较高。提升这类人的就业、创业水平,是社保部门工作的必然要求。最后就是增大社保基金的回报率。把资金投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利润高的国企之中。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从其中收获高的回报率。同时发展大陆以外地区证券市场的资金投入。

(2)有效配合投资限日。

不同的投资途径所造就的投资限日是不同的,相同投资途径造成的不同的资产也有不相同限日。社保基金投入的限期组合应综合考量。在社保基金投资经营的时候,要采用时间分散化策略。资金投入买进多种时限的资产,让不同时限的资产有机结合,收获较高回报率的同时,达到流动性需求的标准。

(3)完备投资区域连合。

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家的投资存在不同的回报率和风险系数。利用不同地域和国家投资连合的方法能够减少投资风险,并且增加投资的回报率。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相差较大,这种经济水平差距为社保基金投资的区域连合提供了便利。另外,也该注意,部分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常常将他们的社会保障基金的一部分投入到外国资本市场,但我国在这些地方还还有一段路要走。因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改善,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化、专业化管控制度的创立也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所以,社会保障基金的海外投资应该循规蹈矩,稳定的进行推进。

想要建立更好健全的监督管理体制,就要持续加大监督管理强度,保证资金安全。并要确定监督管理的方向,创立社保资金投资监督管理系统,加强外部的监督管理。这是在体系的建立,财政和经济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预算管理及资金收入支出存储等等方面都要加强监督,确保社会保障资金投资的稳定运转,推进社保工作的稳健前行。

创立完备合理的社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社保基金的收缴、支拨、稽查、账户经管以及每项数据都做到信息化管理。创建了具备合理的监督管理方法、覆盖地域广、分析方式进步的信息化网络管理平面。经过逐渐的完善,从根源上改变社保老旧管理的方法和方式,对解决反复支拨社会保障资金、私吞社保基金现象有极大遏制,保障社保基金的运用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大松.年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社会保障税的论文

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而充足的社会保障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基础,因此,确立合理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是一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在运营和管理方面还很不完善,其中,因筹资方式而导致的问题尤显突出。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应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的突破口。

一、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效率选择。

现代社会生活中,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个层次的保障同时并存,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三层安全网。一般来说,受财力的制约,在不发达国家,政府只能为社会成员提供较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但是,不论保障层次高低、范围宽窄,都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提供,即提供社会保障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而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办法全盘复制前苏联模式,实行与就业高度重合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就是某种程度上的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显然,企业作为微观经济实体;不可能长期承担社会职能,也不应担负为本企业职工提供社会保障的责任,况且,由于企业时时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也往往负不起这一责任。因此,政府是社会保障的当然主体,社会保障是现代政府的内在职能。

2.我国当前亟需巨额的社会保障资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科技现代化、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国面临巨大的社会保障资金需求。

在公有制企业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转变为征纳税关系后,客观上必然要求社会保障资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产生1500万人的下岗大军,加上现有的失业人口,共计3000余万职工将失去工作岗位;“九五”期间,农村新增劳动力加剩余劳动力为2.14亿人,但市场只能消化7700万人。如何在不引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解决失业问题,将成为新世纪对我国经济的最大挑战。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保险制度、再就业制度,使其成为社会安定的”稳压器”,在目前的中国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另外,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19,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2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而以后,我国将大步跨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退休职工将剧增,现实的老人赡养压力或“养老”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都已不再是遥远的话题。而且,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真正落实,也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老年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主要采用由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自行制定具体筹资办法和比率的方式。其弊端是:由于筹资的方式、制度多以部门、行业规章的形式出现。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因此,在征收力量不足,手段缺乏刚性的情况下,拖欠、不缴或少缴统筹金的现象比较普遍。受企业自身利益的影响,社会保障的扩面工作十分艰难。而且,在实际执行中,这种筹资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区、行业、企业之间的负担水平悬殊,不仅不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而且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正是由于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缺乏应有的保障,其资金管理和收支平衡也存在巨大的困难。而开征社会保障税将在如下方面显示较大的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力度。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采用税收的形式进行,而税收的强制性和规范性特征将克服资金筹集过程中的种种阻力,杜绝拖欠、不缴和少缴的现象,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提供强有力的手段。

第二,有利于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预算管理,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监督机制,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性。

第三,有助于降低制度运行成本。在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利用现有税务部门的组织机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征管,充分利用税务部门在征管经验、人员素质、机构系统方面的优势,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效率。

第四,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

第五,有助于打破地区、部门、行业间的条块分割,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第六,有助于在中国加入wto后为各类企业创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国际社会的基本做法及值得借鉴的经验。

自19世纪末德国首创社会保障(险)税以来,国际社会进行了广泛的'实践,这种实践表明,正是社会保障税自身的优越性,促进了这一税种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兴起和发展。

1.基本做法。

社会保障作为现代社会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其共同性使各国社会保障税的做法有许多共通之处。

与社会保障税的课税范围相适应,其课税对象主要是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额、雇员取得的工薪收入额及自营业主的事业纯收益额。在具体实施中,尽管各国社会保障税的模式不同,课税对象规定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一是课税对象不包括纳税人工资薪金以外的其他收入。即不包括由雇主和雇员工资薪金以外的投资所得、资本利得等所得项目,但作为税基的工资薪金既包括由雇主支付的现金,还包括具有工资薪金性质的实物性及其他等价物的收入。二是应税工资薪金通常规定最高限额,超过部分不缴纳社会保险税。三是一般不规定个人宽免额和扣除额。因为社会保险税实行专税专用原则,筹集的保险基金将全部返还给纳税人。

大多数发达国家社会保险税实行分项比例税率,针对退休、失业、伤残、医疗等具体项目需要的社会保险支出量,规定高低不等的差别比例税率。但也有少数国家,如英国采用多种税率形式并举的制度。

由于社会保险税主要纳税人为雇主和雇员,因而雇员税款大多实行源泉扣缴法,即由雇员所在公司负责扣缴,雇主应纳的税款由公司直接缴纳;而对于自营业主及其社会成员应纳的社会保险税,则实行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纳的方法。

同的社会保障项目设立。因此,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税实际上是独立的一个税类。和其他税类相比,其主要特点是该类税收自成收支体系,虽然划入财政收支盘子,但专款专用。

2.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国际社会的社会保障实践已逾百年,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以下五个方面是特别值得我国借鉴的。

(1)社会保障税名为税或费,但不能用一般的费或税的概念来认识和区分二者的内涵。

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社会保障筹资手段的名称不尽相同,比较常见的有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缴款(社会保障费)、工薪税三种。尽管名称不同,但实质上并无根本差别。都具有强制性、基金性等基本特点。而且,无论是社会保障税,还是社会保障费,其实质均不同于税或费的原有含义。社会保障费作为一种特殊的缴费,是在政府的法律强制规定下为自身需要进行积累,并带有一定程度互济性质的缴款,它不同于公民为直接交换某种政府服务而付出代价的一般财政收入中的规费;社会保障税的专用性与直接返还性也是一般税收所不具有的,因而也不同于一般税收。因此,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应该用一般的费或税的概念来认识和区分二者的内涵。

(2)严格规定社会保障的主要目标与界限是维护福利国家的最佳方式。

就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区域而言,欧洲建立社会保障的时间较早。这是工业化和市场化推进较早的综合结果,因为恰恰是工业化的推进造就了产业工人大军,而市场化的推进则集中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形成了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对峙。在发展中国家,同样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向工业化的迈进,致使市场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失业救济和退休养老问题摆上议事日程。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只能依靠政府。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时必须始终坚持足够的工作收入是福利的根本基础这一原则。

从国际社会来看,尽管现代社会生活中,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层保障同时并存,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国情的不同,各国社会保障内容与范围有很大差别。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所谓的福利国家,如瑞典、英国等,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办法,保障对象遍及全民,保障项目贯穿人生的各个方面,如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家庭津贴、住房津贴、职业培训、公益性社会服务等,社会保障项目十分广泛而全面。相反,受经济实力的制约,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项目相对较少。而且,即使是经济发达国家,其社会保障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与调整的。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上,以二战为分水岭,战前、战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一是战后公民权利的范围大为扩大,享受现代文明福利生活成为新的权利内容。二是从最初针对少数经济困难的个人实行社会救助,发展到对生、老、病、死、伤残和失业均有社会保障,又进一步发展到社会全体成员均有权享受国家给付的各种福利待遇。三是战后开始随着物价、工资波动而调整年金,以保障劳动者和公民不致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准,以保证一切公民都有权分享经济成长的果实。

(5)多支柱体系,分散风险。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养老保险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对此,世界各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经验是,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今后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趋向应为三大支柱:一是强制性公营的以税收为资金来源的支柱。二是强制性私营的完全积累的支柱,用于储蓄。三是自愿性储蓄支柱,用于那些有资金也有愿望储蓄,并想在老年时得到更多保护的人。这三大支柱构成养老保障的多支柱体系,可共同抵御老年人面临的多种风险,而且,这种多支柱体系共同担负着防范未来经济和政治不确定性的总体风险,如政府和市场崩溃、财政来源枯竭,投资策略偏差等。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处初创阶段,现存的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巨大的社会保障需求,将对社会保障资金分配产生极大的压力。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社会保障功能的定位是保障而不是公平。

社会保障一直强调社会公平的原则,一百余年来,税和税收规则作为福利国家的工具,被大多数福利国家用来影响收入分配,试图通过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政策调节市场经济发展而导致的贫富悬殊,但实际的情况是,几乎每一个政策评价都表明再分配的效果不好,即使在福利国家也不例外。对于中国而言,在开征社会保障税之初,强调并明确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保障而非公平,是一个真正需要引起我们普遍关注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传统的社会救助,不承认救济事业是一种社会义务和责任,不承认要求社会救济是一项公民权利。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颁布并实施的《济贫法》,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阶段的标志,首创了认定要求社会救助属于公民合法权利,社会救助是应尽义务的新准则。中国社会保障工作的起步较晚,树立社会保障的权利意识,有助于明确一个观念:即社会保障不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的权宜之计,而是现代政府必须长期承担的义务,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也因此必须从长计议。

3.社会保障项目、范围、标准的确定,必须遵循循序渐进与低水平的原则。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表明,社会保障范围与程度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具体国情密切相关的。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的范围是逐步扩大的,层次是逐步提高的。由于我国尚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较低层次,而人员基数过大,因此,我国应特别注意社会保障项目、范围、标准的确定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且低水平保障应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原则。

4.建立社会保障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的家庭养老。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是,既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的需要,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作用,又要从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脱贫致富的任务还相当严重的现实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尽管当前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最迫切,但从长远来看,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影响时间最长的项目,将首推养老。由于保险易升不易降,因此,在我国创建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时,不仅应积极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教训,而且尤其应重视中国的现实与传统。其现实在于:中国人口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低,但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传统是指中国的家庭养老。

长着,如此众多的老龄人口都由国家包下来、养起来,是不现实的。而家庭养老,一直得到我国农村老人的广泛认同,且农村老人又是我国老年人的主体,这种观念势必影响我国未来的养老模式。加之我国的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家庭和睦,也很注重孝敬老人,因此,家庭对于我国老年人来说,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场所,而且是精神蔚籍的主要源泉,这一点也是社会养老所难以替代的。从城市老人来看,尽管他们有退休金作保障,但仍把家庭当作生活的支柱。这说明,中国家庭养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这为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逐步创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种现实与传统使得我国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不仅应注意低起点,而且必须继续鼓励家庭养老保险方式。

总之,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一旦建立,即具有很强的刚性,因此,在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中,不仅要借鉴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而且,必须特别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低水平,逐渐实现广覆盖,以避免出现福利国家已经出现过而我国自身可以预见的危机。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论文

由于基金这一投资工具的大众性,世界各国对证券投资基金都采取相对严格的监管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我们下面对基金监管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基金监管的主要内容以及有代表性的基金市场监管体系进行阐述。

第一节监管的原则: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一、为什么要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利用基金管理人的专业管理,来提高投资的效率。证券投资基金在分离管理和利益方面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类似现代公司制度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运作机制。在证券投资基金成立后,基金的受益人一般不再介入基金资产的运作,因此,基金的管理人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证券投资基金优越性的发挥离不开基金管理人对基金资产运作的自主权,但是,基金管理人是一个有着自身利益的机构,并且基金管理人和基金受益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因此应当对基金管理人的权利进行适度控制。由于在证券投资基金设立后,基金的资产是由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控制,基金受益人对基金管理人的监控处于相对较弱的位置。在基金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基金的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活动时,一定要以保护基金持有人的权益为出发点。也就是说,在基金受益人和基金管理人及基金托管人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监管部门监管的基本原则是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从法律的角度对受托人权利的行使课以各种义务,以确保受托人善尽其职,保护基金受益人的权利。

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是聚集了广泛的公众储蓄、采取集中管理形式的巨额资金,它对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秩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把基金作为一个行业来考虑的时候更是如此;同时,由于基金聚集了广泛的公众储蓄,对于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便变得更加突出,这不仅关系到证券市场的运作,还关系到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定。

因此,综观世界基金业的发展历程,投资者利益的保护都被各国的金融管理部门和证券市场监管部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保护投资者利益成为基金立法和基金监管的基本原则。在我国也不能例外,建立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制度,制订具体可行的措施是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发展的基础。

二、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几种形式通过基金进行投资,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把资金交给别人,他们的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因此,对于基金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保护的各项措施,应当合乎逻辑地覆盖基金的设立、日常管理和基金财产的托管等所有环节。在基金的设立和资金的筹集方面,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措施必须体现在对于基金发起人的身份和状况、基金的运作模式、基金的类型、基金投资者范围等方面的控制上。在基金的日常管理中,基金管理人侵害基金投资人合法权益的可能性是很多的。例如:在基金每份价值的计算或基金资产的估价上作弊;不对每次投资活动事先确定所代表的基金,而在事后视市场行情变化随意划入某一基金;同一工作人员管理几个基金却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使得利用一个(或一些)基金的资产为另一个(或一些)基金谋利成为可能;管理人利用基金的资产通过隐蔽的甚或赤裸裸的方式谋取私利;基金管理人改变基金的类型或者不按照招募说明书的承诺进行投资,使基金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或承担过高的投资风险,等等。尽管以上列举的可能性并不等于说基金管理人一定现实地加以利用,但是,对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要求制订相应的措施,以制止和惩治可能出现的各种此类行为。

三、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

在基金管理中,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措施可以是多层次的:国家的法律,政府的行政条例,或者基金业的约定和职业道德等等。基金的监管部门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基金进行监管,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1、基金资产的独立性。

独立可辨的基金资产是基金受益人权益的载体。一旦基金的资产与其他财产混合,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便失去依托,基金的财产也难以得到保护。所以,基金的监管部门首先要求基金资产的独立保管。体现在具体的措施上便是基金的资产必须由符合条件的第三者托管。基金的资产必须开设单独的帐户,并且必须和基金托管人的自有财产严格分开,如果基金托管人同时托管几只证券投资基金,应对不同的基金设置不同的帐户,实行分帐管理。在这种要求下,即使基金托管人或基金管理人破产,基金的资产也不会受到影响,保护了基金受益人的权益。

2、基金的投资范围。

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都对本国基金的投资范围加以严格限制,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绝对禁止基金投资于他们认为是高风险的市场,甚至将一些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如期货、期权等派生金融产品)、流通性差的金融资产、基金管理人无法有效管理的资产排除在某些基金的投资范围之外。

3、基金的投资对象。

即使在允许的投资范围之内,基金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投资,而必须按照既定的基金类型选择具体投资对象。例如,股票基金就必须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在股票上,不论债券的利息率有多高。类似地,债券类基金必须有不低于某一比例的资金投放在债券上,区域性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必须集中在特定的地理区域,部门基金也不能“不务正业”地越部门投资,等等。

4、基金的风险控制。

其实,前面两点从本质上说也是对基金的风险的控制,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对于基金的金融风险的技术控制,主要是对于风险的集中程度的限制。例如,一个基金在某一类金融产品上投资不能超过基金总值的某一比例,基金在某个发行者(如企业a)所发行的各类金融产品(如普通股票、优先股票、各期债券、可转换债等)上的投资总额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基金根据某一投资顾问(公司)所作的投资应在某一特定的数额之内,等等。

5、利益冲突的防范。

基金管理人作为受托人,一定要避免与基金受益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世界各国的监管法规在防范两者利益冲突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禁止基金管理人利用基金的资产为自身或利益相关人谋取利益而损害基金受益人的权益。如日本的基金法规要求基金不得买卖由基金管理公司本身及其董事或主要股东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基金管理人也不能在所管理的不同基金之间进行交易,只要这类交易为涉及交易的基金持有者之外的人谋取利益,或使得涉及交易的某一部分特定的基金持有者得到利益而其他的基金持有者受损。在我国的法规中,则禁止基金资产投资与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有利害关系的公司发行的证券,同时也禁止基金管理人从事除国债以外的证券自营和证券承销业务。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防止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利用基金的资产谋取自身的利益,损害基金投资者。

6、基金的组织与管理。

这方面通常会涉及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选择标准,以及选。

定的管理人和托管人的外部关系、内部组织和业内信誉等,同时也要考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具体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个人经历以及人品声望等,在绝大多数国家,对于充当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的机构以及基金的具体经理人员都有专门的资格要求。基金的托管机构应当被赋予监督基金管理人的责任。基金托管人不仅要保证基金的资产不被非法占用、挪用或转移,还要根据基金的章程检查、监督基金管理人的管理活动,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保证基金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7、信息披露。

为了减少基金受托人和基金受益人委托代理关系的不透明性,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必须的信息,同时为了监督受托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和基金文件的要求,监管部门在基金的信息披露制度方面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它要求基金的信息披露应做到充分、及时和真实。如在基金的募集阶段,要求基金必须向投资者提供招募说明书,对基金的性质、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政策、基金的发起人、托管人和管理人情况、基金的费用、收益分配和税收以及基金投资的风险进行充分的披露,使得基金投资者能够对基金的情况有清楚的了解,来作出自己的投资决策。同时,规定基金在销售时,不得误导投资者,如承诺保证本金的安全,对基金未来的经营业绩作出肯定的判断等。在基金运作阶段,要求基金在规定的期限内公布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对基金的经营状况进行披露,同时基金还应定期公布投资组合和基金的净资产情况,当临时有影响基金经营的事件发生时,基金也应当及时公告。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措施的有效性都建立在切实得到执行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几纸空文不但无法收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效果,反而会导致这些措施以及相关的管理机构失去可信性和权威性,并在事实上助长违法犯罪活动。

第二节其他国家和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基金监管体系。

我们下面介绍基金发展有代表性的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监管体系。

美国自1893年成立第一个封闭式基金“波士顿个人投资信托”至1929年前,政府并没有对基金业进行干预。但是1929年股票市场的崩溃,使得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都遭到了重创,许多共同基金公司纷纷倒闭。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与其他国家一样,开始寻求保护投资者的调节措施,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来规范投资基金的运作,因此我们可以说1929年的崩溃成为政府开始采取干预措施的催化剂。

1、监管机构。

在美国,共同基金的管理机关是证券交易委员会(sec)。sec是按照1934年《联邦证券交易法》成立的一个独立的具有半司法权的管理机构,它不受任何政府机构、政党和上市公司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负责管理、实施联邦证券法,保护投资者利益。由于1933年的《联邦证券法》将共同基金定义为一种证券,所以sec成为了共同基金的管理机关。它负责对共同基金的发行和交易活动进行管理,负责证券投资公司的注册,检查审核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状况,以保护基金投资者的权利。

全国证券商协会(nasd)是基金业监管的另一机构。它是一个自律性的组织,负责为基金的销售设立公平的交易规则,实施对共同基金业的自我管理功能。

2、监管法规和内容。

美国的共同基金的监管法规比较完善。作为联邦制的国家,联邦和各州的法律对共同基金都有规范,但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4部联邦法律:

(1)《1933年联邦证券法》。

该法规定了共同基金必须向sec提交一份全面介绍该基金情况的文件,申请注册,还规定了基金在向潜在的基金投资者销售基金时必须提供详细介绍基金管理、投资目标、投资政策以及其他关于基金情况的招募说明书,同时该法还对共同基金在销售时广告的类型和内容作出了明确的限制。

(2)《1934年证券交易法》。

该法规定了共同基金的购买和出售,都必须遵守法规中有关反舞弊的规定。共同基金股份的销售者,必须遵守sec和nasd按照该法制定的条例规章。

(3)《1940年投资公司法》。

该法是对共同基金监管最为重要的一部法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投资公司的定义、分类、注册、豁免、关联人、职能与活动、规模、投资政策、投资顾问、承销契约、董事会、资本结构、红利、代理、认购和销售、贷款、财务报告、帐户与记录以及sec对投资公司的管理职责等详细规定。

(4)《1940年投资顾问法》。

该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是投资顾问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它对投资顾问的注册和登记、投资顾问合同、业务范围、收费、报酬、财务报告以及sec对投资顾问的管理职责等事项进行了规定。

英国是现代投资基金的发源地。由于基金发展的历史比较长,基金业的自律组织比较发达,政府在监管中的作用相对较小,所以英国的.基金监管是一种以自律监管为中心的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有3个层次组成,分工各不相同。

w1、财政部。财政部处于监管体系的最高层,负责重大的方针政策的制定。

w2、证券投资委员会。这是一个半官方、半民间的组织,它的成员由财政部任命,一半是以前的官员,一半是某些专业协会的专家。证券投资委员会向财政部负责,主要职责是制定基金监管方面技术性较强的政策与法规。

w3、民间管理协会。这些自律协会是英国基金监管的实体,它们包括共同基金协会、基金管理人协会、投资顾问协会、投资信托协会等。这些协会采用会员制的管理办法,欲从事基金业务的个人或机构,首先必须成为相应协会的会员。如果符合协会会员的基本条件,申请人一般会被接纳为会员。在成为会员后,他将享受协会所规定的所有权利,同时,他也必须遵守协会制定的规章和投资限制。这些限制一般包括基金投资风险的限制、基金借款能力的限制和基金扩大发行的限制等。

台湾的基金业起步于1983年。当时,台湾的“地下金融”活动非常猖獗,为了引进外国经验教育岛内的投资者,台湾于1983年制订了《证券投资信托事业管理规则》和《证券投资信托基金管理办法》。按照有关规定,台湾的基金业由“财政部”下属的“证管会”负责监管。随之特许成立了4家证券投资信托公司,每家到海外募集1只基金投资于台湾的证券市场,即间接引进侨资和外资投入岛内证券市场。

制,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一年只能发行一只基金,并且基金的募集发行都是以配合台湾当局的重要财政政策为主。如1986年,为了逐步提高法人投资证券市场的比重,首次核准岛内募集开放式股票基金;1988年,为了挽救因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引起的股市崩溃,特要求证券投资信托公司各设立一只在岛内募集的封闭式股票基金;同年为了疏导岛内游资,又首次核准设立投资海外的基金;1989年,为稳定股市,台湾当局首次同意设立平衡型基金;1991年和1992年,为配合“六年国家建设计划”,特地允许发行债券型基金。

1991年,台湾修订了《证券投资信托事业管理规则》。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加和股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台湾当局逐渐开放证券投资信托公司的设立,希望藉此提高法人投资比重,稳定股票市场。同时为了防止新的信托投资公司一窝蜂设立及落实基金为散户投资服务的目的,监管部门要求新的证券投资信托公司成立时必须募集一只规模在40亿台币的封闭式股票基金。但在1996年,为了落实“亚太金融中心计划”,证券投资信托公司的设立不再以募集封闭式股票基金为必要条件。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基金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途径。在美国,基金的成立和发展在先,当基金发展到一定阶段,遇到某些问题时,政府才制订基金运作的法规,对基金实施监管。而在台湾,政府一开始就介入基金的监管,基金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的。我们认为这两条道路没有优劣之分,各国在发展基金产业时可根据本国的金融市场情况和文化传统等因素进行选择。

社会保障税的论文

摘要: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辽阔,人口密集,这使得我国用水面积广,用水量大,然而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却是南多北少,极不均匀,而且常出现南涝北旱问题。对于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现象,我国自建国以来就相当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大量的水利工程中又以水库建设为主。建设水库一方面解决了冬涸夏涨,极大地方便了周围住户的生活水问题,另一方面也科学地利用了夏季涨水中巨大的能量,我国每年巨大的电利资源消耗大部分都来自我国各水库的水利发电。

关键词:水库移民;社会保障;改进。

1前言。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水库建设数量已达8万之多,而每一座的水库的建成至少会造成200万居民的搬离,由此可以想象水库移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多么浩大的一个工程,不仅要保障移民后的住房,工作以及孩子的上学问题,和退伍伤残军人和孤寡老人的安置问题,还有后期的心理辅导工作,这些难题都是琐碎又复杂的。不过从目前我国各水库移民的社会保障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在水库移民的社会保障处理已经形成一定的机制,但不可避免的还存在一些欠缺。本研究将基于我国在水库移民及各水利移民社会保障实际情况中的欠缺进行探讨,寻找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便为我国进行水利移民社会保障改革做铺垫。

2我国目前水利移民社会保障实际情况中的欠缺。

2.1水利移民补偿标准低。

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的经济损失的绝大多数受害者都是农民,而农民本就因为知识文化水平不高,技术能力不强,在社会上能分享到的资源也本就不多,水利工程建设一方面毁掉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又使他们被迫搬离家园,使得他们经济,心理多方面受到打击,而国家对水利移民的补偿大多仅是资金赔偿,根据占用的土地面积按照规定进行赔偿,虽然赔偿时考虑到了时间问题,但是规定的赔偿标准太低,对实际住房,上学,工作等各情况也没有考虑全面。在水利移民居住问题上,由于国家土地面积的缺少,国家对水利移民可搬迁的地区没有太多选择,住房的实际条件有限,有些地区甚至只给予了住房补贴,却没有实际考虑到这些农民本就收入不高,在没有了土地的情况下如何购买房子【1】。

2.2水利移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虽然这么多年来的水利移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一直在完善,但却仍存在不小的弊端,现今的水利移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中管理还不够科学,在后期心理辅导,实际情况反馈的环节还比较薄弱。水利移民的社会保障本就是个庞大艰难的工程,往往一个工作人员却负责多个问题,解决突变情况流程多,耗时长,而且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也不足,后期检查审核工作也不到位,不能及时检查出各环节的隐患,而且问题一旦产生,不仅解决起来麻烦也落实不到相应的负责人员,这保障机制中各环节管理的不科学,使得这个本就复杂水利移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变得更为棘手。

2.3当前水利移民社会保障时间不长。

由于水利施工导致的居民搬迁本就是个极为复杂的难题,物资和金钱的双重损失,还要适应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这种种艰难的条件给移民带来的苦恼不是短期内就能完全解决的,而且还会因为各种因素使问题一直被潜埋,长期积留,而我国现在的对水利移民的社会保障时间却还不够长,明显不能保障居民因水利建筑造成损失后的.生活,尤其是移民的医疗,与搬迁地区的融合,优抚等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初探论文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在农村推行医疗保健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计划生育保险等等,而根据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在农村实施的任何一种“社会保障”项目都不完全符合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都不应该归属为社会保障,而是社区保障。无论是农村医疗保健制度、或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或是农村计划生育保险都是在一定社区范围内,以本社区居民为保障对象的一种福利制度,与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联,因为它们都不是一种由国家强制实行的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的保障制度,也没有国家财政的支持,更不属于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种形式。这种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有违社会公平的,因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势在必行。

(一)中国社会保障的前提:城乡二元分割。

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但农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仅占国民收入总额的30%,而20%的城市人口却创造国民收入的70%。发达的城市经济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同时并存,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同时并存,这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由经济二元结构决定,我国过大的城乡差别制约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占人口20%的城镇居民享受89%的社会保障经费,而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仅占全国保障费的11%。城镇已初步建立了较高水平且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金已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模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女职工生育保险,都在原有的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和逐步完善。而在广大的农村,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以家庭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城镇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已达90%以上,而农村覆盖率不足2.4%。这种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客观差距,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改变的。

(二)中国社会保障的基础:“土地保障”

广大乡村农民的经济收入无一定保障,主要依当年的农业收成好坏而定,农业收入几乎成为农民的唯一经济来源,土地亦成为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最后依托。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的农业大国,“靠天吃饭,靠土地为生”是农民数千年来世代相袭的传统,从这个意义而言,土地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在农村的全面贯彻落实,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大二公”的农村经济格局,使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感。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龙头的改革为农民铺就一条通向富裕的大道,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多元化生产经营方式构筑了农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有关资料的统计显示,我国农户生产性纯收入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非农业收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1980年的17.0%上升到1992年的43.2%,农业收入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980年的83.0%降至1992年的56.8%。1可见,尽管农民的非农收入增长较快,但是,农业收入目前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靠土地谋生仍是绝大多数农民的理性选择。

(三)中国社会保障的实现机制:农村青壮年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或通过特定的社会流动渠道定居城市或进城打工,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青壮年的城市化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农村青壮年的城市化使城市的扶养者与被扶养者比例减小,城市社会保障中的大量空账也因此而变得充实起来,从而保证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可以说,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城市化时刻在优化或者说在延缓城市人口结构上的老龄化速度,正如外来人员对超级村庄经济的发展造成负担轻于国有企业形成优势一样。2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有土地作最后的保障,加之农村基本保障水平极低,城市化后的农村青壮年,只需少量的经济扶助就可以实现自己农村亲属的基本保障,一般情况下,城市化后的农村青壮年对农村亲属的扶助主要在于他们加强了这部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正是借助于这种城乡保障水平上的差别与农村广泛存在的“土地保障”,城市化后的青壮年,支持或者说延缓着城市老龄化进程,即通过城市统一的群体或者说集体的转移支付方式——城市社会保障系统,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非正式的个体间的亲友馈赠方式支持着部分农村人口的基本保障运行。显然,这种方式的运行,是由城乡社会保障二元化、农村社会保障的低水平共同决定的。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从总体上来看,农村为其城市化的青壮年提供了抚养、教育等相关费用,即在这些城市化的青壮年的身上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而这些人在城市化以后,借助于城乡差别,实际上给农村所做出的是不对称的回报。换一个角度来说,实际上是由农村投资,而同时由城市和农村共同来收益,甚至是城市收益大于农村。所以,从社会保障体系的资源上来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村资源凝结成人力资本的形式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城市化这一机制,使城市化的青壮年在支持城市社会保障运行的同时,也支持了农村基本保障的运行。

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障碍之一:不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保障,是社会(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等帮助,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是国家应履行的确保社会成员生活权利的一种法律制度”3。而社会保险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层次,一般由疾病、生育、工伤、残障、失业、老年和死亡等保险项目组成,其中老年、疾病及失业等项目居于最重要的位置,并成为各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但不论社会保障的项目与内容有多在的差异,社会保障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的弱者及潜在的弱者。

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从社会阶层结构上来看,主要是一个从金字塔型向纺锤型转变的过程。所谓金字塔型社会阶层结构是指社会的上、中、下三个阶层的成员从上至下逐渐增多的一种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的形状,而纺锤型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指社会的同样三个阶层的成员中,中层的成员多,而其它两个阶层的成员比较少的一种阶层结构。目前,单从城市或农村内部的阶层结构上看,二者都呈现出一种纺锤型的结构,但从整个社会即城乡一体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还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因为我们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将金字塔型社会的上、中、下阶层的比例定为1﹕2﹕3,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推进得很快,但社会的下层阶层(主要是农业劳动者)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到我国人口的城市化率仍然只28%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被城乡壁垒人为地向后拖着,4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下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运用理想类型法,将金字塔型阶层结构与纺锤型阶层结构作为社会阶层结构两极上的两种极端类型,我国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仍然是更靠近金字塔型结构这样一种状态。

从上面对社会保障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可以看出,既存的与潜在的社会弱者是社会保障的核心,而社会的下层成员由于其比较低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而成为社会弱者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社会保障所依靠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物质方面以转移支付为手段实现的社会成员间的再分配,简单地说就是上、中层社会成员对下层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一种扶助。显然,在金字塔型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中,有能力提供扶助的社会成员是社会的上、中阶层,接受扶助的成员是社会的下层成员,这样,社会的扶助比率为3(1+2)﹕3,即1﹕1的比例,显然,这样的扶助比例过高,不可能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一体化保障,即使勉强实现,其保障的水平也不可能很高,起不到保障的作用。

因此,如果我们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使社会的阶层结构转化为类似于高福利国家的纺锤型结构,即中间大、两头小的服从正态分布的结构,我们将其上、中、下三个阶层的比例理想化为1﹕2﹕1(一般情况下,这些国家的中间阶层的比例远远大于2),显然,这种社会结构的社会扶助比例为3(1+2)﹕1或更大,所以这种扶助比例是社会的上、中层成员可以接受的。

社会保障水平比较高的国家的实践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发达国家是一种存在一个巨大的中等阶层的社会阶层结构,这是学术界不争的事实。如果说发达国家的保障水平较高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话,即将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进行考察的话,那么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智利,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其社会保障建设得非常完善,社会成员接受政府救济的贫困线的水平比较高,是每天收少于4美元就可以领取政府救济金,即一个人如果1个月的收入少于120美元,就可以领取政府救济金。5在如此高的保障水平下,墨西哥、智利政府却没有感到有多么的吃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阶层结构的影响。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阶层结构已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结构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仍以墨西哥、智利为例,这些国家的农业人口仅为总人口的20%,而且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比较快。6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只有改善我们的社会阶层结构,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三、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的障碍之二:不合理的城乡人口比例。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工业国,农民(farmer)明显比城市普通居民(普通雇员、工人)拥有更多的财产。一般来说,农户不但拥有他们耕种的全部或部分土地,而且拥有相当可观的牲畜和农业机械,并且这些财产是可以随时变现的。

而在现阶段的中国,由于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导致的城乡居民在缴纳保费上的差别是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真正障碍已是学术界和社会各实际工作部门不言的共识,只有农民的收入实实在在地得到不断提高,并和城市居民达到真正的平等,农民才有实力参与现代社会保障事业,所享受的保障待遇也才能和城市居民达到公平,可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产品收入,因此,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最终落实于能否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的价格提高了,农民就能真正提高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异,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就只能是空谈。如何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些学者建议借鉴日本的经验,宜采取继续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保护农民的收入得到不断的提高。8笔者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单方面提高农产品的价格,除了人为地增加了计划性排斥市场以外(这对于一个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国家来说,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只能增加政府的负担,其可行性非常低,即便可行,由于广大农民群体的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农产品的保护价格不可能与市场价格有太大的差距,因而达不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决定农产品价格高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人为的计划性,因此我们需要从市场本身中去寻找其根本原因,下面我们从市场机制本身,即农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来分析决定农产品价格偏低的原因。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产品的市场供给大于其社会需求的话,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就不可能非常理想,这是因为由于存在多家生产者,且相互之间处于一种竞争状态,这就决定了购买者的主动权,其有充分的讨价还价的余地,而卖方则明显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也即市场中的交换双方并不是处于对等的地位上,因此,农产品价格的相对偏低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同样根据市场原理,这多家生产者中必然有些生产者由于利润的下降甚至亏损而不得不退出市场之外,从而调节供求状况,使之达到供求的平衡而不至于使某一产品的价格长期偏低。但是,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却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的这一规则来运行,因为农业生产是农民唯一的生产手段和生产目的,农民们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商品可以生产,因而市场对其作出生产决定并不起多大的作用,即使是亏损也要生产,这一状况是普遍的,这就更加剧了买方的心理预期和压低农产品价格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的价格不可能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即使人为地提高了其价格,在这种市场的作用下也不可能持久,最终还是会被压低下来,更何况我们的城乡人口比例相差悬殊。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知道,决定农民不能增收的决定因素是农产品价格偏低,而农产品价格偏低又是由不合理的农业、非农业从业人口结构决定的,这一不合理的结构主要表现在城乡人口的比例上,因此,不改变城乡人口的比例,要实现农民增收进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只能是不现实的,只有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达到一个适当的比例,从根本上改善农产品的供求状况,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绝对、相对上的提高。这种决定关系我们可简单概括成如下表格:

城市化的阶段与农产品供求比例。

城市化阶段城乡人口比例农产品供求比例。

早期小大。

中期中中。

晚期大小。

显然,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上表中的早期或者是早期与中期的交接处,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们离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同样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调整城乡人口的不合理比例,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的供求状况,进而改变城乡收入上的巨大差距而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而要调整城乡人口的不合理比例也只有城市化这一条道路,至此,我们已经非常明确地知道,不是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而是城市化人口比例不高在真正阻碍着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

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初探论文

摘要:本文从分析中国城乡社会保障的现状出发,认为中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运作的基础是农村的“土地保障”,并以农村的“土地保障”及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别为后盾,通过农村青壮年的城市化不断优化城市的人口结构(或者说在延缓城市人口结构上的老龄化速度),使城市的社会保障得以实现,而不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与不合理的城乡人口比例是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障碍。因此,文章进一步认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真正实现,只能通过加快城市化、改善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扶养比,同时改善城乡人口的比例,使农民在市场中与市民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才能真正增加其收入,从而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一体化。

毕业论文字:社会保障制度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建立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来消除市场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防止社会动荡。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公共选择的结果,也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产业的转型升级、健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建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现代国家一项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它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持续增长。202017年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合计比上年末增加8600万人以上,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亿人以上,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亿人以上。2017年全年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8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07亿元,增长了16.8%。基金支出合计14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6亿元,增长了20.5%。

从纵向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从横向来看,不管是从参保的人数比例上看,还是从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应用、管理上看,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和发达国家相比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随着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成为世界第二,gdp规模越来越大,国家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加强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势在必行。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2017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社会保障学论文

同志们:

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市上“两会”和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今年和“十二五”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围绕尊重人的劳动、发挥人的潜力、保障人的权益、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来开展的,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十一五”期间,全市人社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改革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扩大就业成效明显,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劳动关系保持和谐局面,人事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二五”是我市抢抓机遇、夯实基础、做大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首先,中、省在稳定就业形势、保障民生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资金,先后提高了城乡低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保障水平,实施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扩大了群众受益面。在中央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我省也确定今后五年财政增收部分主要用于民生,今年将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工程。其次,市委、市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保障工作十分重视。“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民生投入96亿元,新增城镇就业6.9万人,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54万多人次,23.3万城镇居民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4.2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29万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将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拓展空间;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将为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条件;更加重视和保障民生,今年计划民生投入40亿元,将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实施人才中长期规划,计划五年使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将使人才匮乏的状况有效缓解。这些都将为做好“十二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nextpage]。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正处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农业化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是在劳动力供需矛盾以及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的情况下,对推动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仍比较突出,每年新增大中专毕业生、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退伍人员等,都会使需要就业的总量持续稳定增加,就业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反映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必须深入把握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变化趋势,不断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二是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对建立全市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就业方式、收入分配形式多元化,进城农民、个体工商户、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需要保障的人群日益增多,目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全统一,城乡险种之间还存在工作缺乏统筹、管理缺乏协调等问题。逐步缩小相关群体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待遇差距,对社会保障管理及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加大高级技能型人才和高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全市有专业技术人才4.55万人、技能人才7400人,但高层次人才缺乏,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仅有1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7人。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全市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四是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效能型政府,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切实增强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公务员科学的流动、激励、考核、评价机制,合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是人社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五是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对着力解决新形势下劳动关系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正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努力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水平。

[nextpage]。

“民生为本、人才优先”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主线。要坚持以就业、社会保障、人才工作和农民进城为重点,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新发展。

一要全力抓好就业创业工作。温家宝总理指出,“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我市现阶段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每年仅初、高中毕业生不能继续深造需要培训就业的就达2.1万余人,每年还有近4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及1500多名退伍军人需要就业,再加上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因此,必须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一要立足于在发展中拓展就业空间。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认真落实推动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三产服务业,扩大就业容量,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二要统筹做好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对大中专毕业生通过招考村官、公务员、教师,以及扩大“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就业见习制度、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支持国有企业和科研单位接收、开发公共服务岗位、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多渠道促进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逐一登记,动态管理,开展专项援助活动,坚持政府购买岗位的形式进行托底安置。三要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完善促进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树立创业典型,强化示范效应,形成创业的社会氛围。全面落实中、省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扩大贷款规模,解决创业者融资难的问题。四要加大创业和技能培训力度。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结合劳务输出,整合技能就业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等培训资源,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调整思路,围绕促进就近就业,针对市域内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需求,有目的地开展定向、委托、订单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nextpage]。

二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适应流动性和可持续性。一要下大力气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在工作推进上以进城农民和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为重点,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以城镇居民、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大学生为重点,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使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和97%以上;以非公有制经济和事业单位为重点,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以高风险行业和农民工为重点,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在抓好宁陕、石泉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同时,积极争取汉滨、汉阴、旬阳、紫阳列入全国或省上试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试点工作。二要努力提高保障水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医疗保险在优化保险政策,提高待遇水平上下功夫,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伤保险要完善制度,优化待遇,提高基金支撑能力和保障能力;失业保险要围绕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在保证正常支付失业保险待遇的前提下,继续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同时,要围绕养老保险跨区域的转移接续、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衔接和异地就医、农民进城落户后的保险接续等问题,在完善制度、方便群众上下功夫,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三要扎实做好人事人才工作。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现在的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要树立新的人才观,高学历不一定是人才,人才不等于高学历,人才存在于群众之中,要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旧人才观,把所有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新性工作和创造性劳动,为经济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者都作为人才来看待。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突出抓好人才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首先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各级各部门都要创造环境,创新机制,坚持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并重,既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又重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其次,要加强不同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既培养形成支持发展的专家队伍、科技领军队伍、经营管理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又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技工、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使我市具有拔尖创新人才、一大批专门人才和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要建立和充实我市人才库,对退伍军人中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普查,重视乡土人才的培养开发,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农广校、农技推广中心等,加强以实用技术为主的技术培训,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专业特长,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第三,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人社部门要从人才的高端引进、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创新工作机制,使人才工作更具活力;加强各级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同时,要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公务员考录、考核、奖励、培训等相关制度;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加大聘用制推行力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以重能力、重业绩为导向,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职务聘任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

[nextpage]。

四要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去年市上部署后,各县区积极行动,整体工作进展势头良好。但工作进展不够平衡,特别是少数同志在思想上还有疑虑、还有畏难情绪。要围绕今年实现农民进城落户8万人的目标,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一件大事,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今后5年我市将转移35万农民进城,可以争取到省上用于培训及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补助8.7亿元,而且为满足农民进城后在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的需求,省上还会有一系列项目扶持和资金投入;同时,推进农民进城将极大地促进投资和消费。去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469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3536元,城镇人均消费比农村高出近7000元。如果35万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每人增加7000元的消费,每年可增加24亿多元的消费。从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来看,2010年投资平均为消费的3.2倍,35万农民进城每年还可以拉动投资76个亿。农民进城落户还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因此,绝不能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简单的任务,必须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二要尽快完善政策机制。特别是工作滞后的县区,要围绕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尽快完善和出台农民进城的户籍、就业、社保、住房以及土地退出、资金筹措等配套政策措施。三要突出重点人群。把已在城镇有一定工作生活基础的农村居民作为重点,如在城区的务工经商者、农村籍大中专学生、新增退役的农村籍义务兵以及历年已用地未转非人员等,要加强政策宣传,只要符合条件,农民自愿,都要积极办理进城落户手续。要坚持抓点示范,3月底前“一体两翼”县区报两个点、其他县上报一个点作为示范点,明确领导和部门包抓,发挥示范效应。四要创新工作思路。各县区、各部门要围绕农民进城最关心的土地、住房、就业、教育、社保等问题,结合撤乡并镇、陕南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在城镇规划、产业布局、公共服务、重点镇建设、保障性住房以及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6月底市上将召开现场观摩会、座谈会,来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市、县区“进城办”要加强组织协调、督促落实,抽调的人员要继续保持稳定,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五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要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实施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提高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重视保护农民工权益,切实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并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快捷的人事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及时处置、调解各类劳动争议;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建立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维护社会稳定。

[nextpage]。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把握发展大局,突出工作重点,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所担负的重要职责。

首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落实、工作上到位,特别是对一些重大措施和重要任务要抓在手上。各县区要根据机构改革要求,理顺关系,加强统筹,整合力量,结合实际建好基层工作平台。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征收社会保险费、落实就业政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工作。

其次,要切实加强人社系统自身建设。一要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加强各级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干部职工理论学习。人社工作牵涉的领域多、涉及的问题有时非常敏感,群众也非常关注,人社系统的干部职工特别要注重学习政策法规,熟练掌握就业、社会保障、劳动维权等方面的政策,做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的化解员,带头严格执行政策,提高依法办事水平;要根据新的“三定”要求,适应新的体制,创新工作思路,创造性开展工作,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工作和农民进城等重点,努力破解难题,抓出实效,创出特色。二要转变作风,树立形象。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工作流程,精简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在服务体系建设上,城镇重点要健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农村、社区重点要延伸服务触角,拓展服务领域;在服务方式上,要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现代化服务方式,尽量减少内部工作环节。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干部管理,严肃人事纪律,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对考试录用、军转安置、职称评定等热点工作,要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严格执行程序政策,树立人社系统良好形象。三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树立全局观念,认真履行职责,在服务中心工作、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要整合资源,加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

社会保障热点论文【】

第1条为规范单位和员工的行为,维护单位和员工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2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单位所有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对特殊职位的员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3条员工享有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劳动权利,同时应当履行完成劳动任务、遵守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等劳动义务。

第4条单位负有支付员工劳动报酬、保护员工合法劳动权益等义务,同时享有生产经营决策权、劳动用工和人事管理权、工资分配权、依法制定规章制度权等权利。

第5条招用员工实行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原则,特殊工种或岗位对性别、民族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6条招用员工实行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不招用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员工。

第7条员工应聘职位时,应满18周岁,身体健康,现实表现良好。员工应聘时提供的身份证、毕业证、计生证等证件必须是本人的真实证件,不得借用或伪造证件欺骗。录用员工,不收取员工的押金(物),不扣留员工的身份证、毕业证等证件。

第8条单位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根据员工素质和岗位要求,实行职前培训、职业教育或在岗深造培训教育,培养员工的职业自豪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第9条单位对新录用的员工实行试用期制度,根据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试用期为1至3月。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中,并算作本单位的工作年限。

第10条单位招用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自员工入职之日起30日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由双方各执一份。

第11条劳动合同统一使用劳动局印制的劳动合同文本,劳动合同必须经员工本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书面授权的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方能生效。劳动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时成立并生效;劳动合同对合同生效时间或条件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12条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的员工,可以与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但单位不同意续延的除外。

第13条单位与员工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由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法申报劳动部门失业登记备案,符合失业待遇条件的,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变更合同期限、工作岗位、劳动报酬、违约责任等。

第14条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单位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5)、被劳动教养的;

(6)、单位依法制定的惩罚制度中规定可以辞退的;

(9)、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单位依本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可以不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

第15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单位提前30天书面通知员工,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4)、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

(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单位依本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按国家及本省、市有关规定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

第16条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单位不得依据本规定第23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但可以依据本规定第22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1)、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被确认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2)、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3)、女职工在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4)、应征入伍,在义务服兵役期间的;

(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17条单位与员工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反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违约金的约定,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

员工违反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应赔偿单位下列损失:

(1)、单位录用员工所支付的费用;

(2)、单位为员工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

(3)、对单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4)、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第18条非单位过错,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单位。知悉单位商业秘密的员工,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对提前通知期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不超过6个月)。

员工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尚未处理完毕的,不得依前两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员工自动离职,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本规定第25条第二款的规定赔偿单位的损失。

第19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合同终止:

(1)、劳动合同期满,双方不再续订的;

(2)、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的;

(3)、员工死亡或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死亡的;

(4)、单位依法解散、破产或者被撤销的;

(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终止劳动合同,单位可以不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法律、法规、规章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20条员工在规定的医疗期内,女职工在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劳动合同期满的,劳动合同的期限自动延续至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满为止(本规定第22条的情形除外)。

第21条劳动合同期满单位需要续签劳动合同的,提前30天通知员工,并在30日内重新签订劳动合同;不再续签的,在合同期满前书面通知员工,向员工出具《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并在合同期满后3个工作日内办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

第22条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向员工出具《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并在合同解除后3个工作日内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第23条单位实行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度;

第25条员工享受国家规定的休假制度。

社会保障税的论文

摘要: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辽阔,人口密集,这使得我国用水面积广,用水量大,然而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却是南多北少,极不均匀,而且常出现南涝北旱问题。对于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现象,我国自建国以来就相当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大量的水利工程中又以水库建设为主。建设水库一方面解决了冬涸夏涨,极大地方便了周围住户的生活水问题,另一方面也科学地利用了夏季涨水中巨大的能量,我国每年巨大的电利资源消耗大部分都来自我国各水库的水利发电。

关键词:水库移民;社会保障;改进。

1前言。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水库建设数量已达8万之多,而每一座的水库的建成至少会造成200万居民的搬离,由此可以想象水库移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多么浩大的一个工程,不仅要保障移民后的住房,工作以及孩子的上学问题,和退伍伤残军人和孤寡老人的安置问题,还有后期的心理辅导工作,这些难题都是琐碎又复杂的。不过从目前我国各水库移民的社会保障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在水库移民的社会保障处理已经形成一定的机制,但不可避免的还存在一些欠缺。本研究将基于我国在水库移民及各水利移民社会保障实际情况中的欠缺进行探讨,寻找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便为我国进行水利移民社会保障改革做铺垫。

2我国目前水利移民社会保障实际情况中的欠缺。

2.1水利移民补偿标准低。

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的经济损失的绝大多数受害者都是农民,而农民本就因为知识文化水平不高,技术能力不强,在社会上能分享到的资源也本就不多,水利工程建设一方面毁掉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又使他们被迫搬离家园,使得他们经济,心理多方面受到打击,而国家对水利移民的补偿大多仅是资金赔偿,根据占用的土地面积按照规定进行赔偿,虽然赔偿时考虑到了时间问题,但是规定的赔偿标准太低,对实际住房,上学,工作等各情况也没有考虑全面。在水利移民居住问题上,由于国家土地面积的缺少,国家对水利移民可搬迁的地区没有太多选择,住房的实际条件有限,有些地区甚至只给予了住房补贴,却没有实际考虑到这些农民本就收入不高,在没有了土地的情况下如何购买房子【1】。

2.2水利移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虽然这么多年来的水利移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一直在完善,但却仍存在不小的弊端,现今的水利移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中管理还不够科学,在后期心理辅导,实际情况反馈的环节还比较薄弱。水利移民的社会保障本就是个庞大艰难的工程,往往一个工作人员却负责多个问题,解决突变情况流程多,耗时长,而且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也不足,后期检查审核工作也不到位,不能及时检查出各环节的隐患,而且问题一旦产生,不仅解决起来麻烦也落实不到相应的负责人员,这保障机制中各环节管理的不科学,使得这个本就复杂水利移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变得更为棘手。

2.3当前水利移民社会保障时间不长。

由于水利施工导致的居民搬迁本就是个极为复杂的难题,物资和金钱的双重损失,还要适应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这种种艰难的条件给移民带来的苦恼不是短期内就能完全解决的,而且还会因为各种因素使问题一直被潜埋,长期积留,而我国现在的对水利移民的社会保障时间却还不够长,明显不能保障居民因水利建筑造成损失后的.生活,尤其是移民的医疗,与搬迁地区的融合,优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