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优质5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优质5篇)

作者:FS文字使者 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优质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篇一

人教版课文以主题来安排单元课文,一个单元一个主题。

以往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总想着面面俱到,结果很累,效果不佳。上学期期末大会胡校在大会上也提醒我们要去整合教材,要努力给自己减负,避免重复无效。于是我开始尝试找侧重点,每篇课文定个侧重方向。

在第一组课文中,《窃读记》我侧重句子品读,找到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和如饥似渴读书的句子,去品读体会;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篇访谈录,对话体,理清课文内容后我侧重分角色朗读;《走遍天下书为侣》主要抓住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另外就是背诵指导和训练,辅以仿写小练笔;第四课《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文辞优美,我计划以积累词句为主。

这个单元有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分散在每课课后作业一项项完成,旨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完成去体验。

希望这种意识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篇二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影响深广。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听、说、读作为训练的重点,习惯于动口不动手,比较重视让学生读书、思考、议论,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书,积极地思考,热烈地讨论,却很少让学生在课上写。

课堂上学生读、思、议,整节课显得热闹非凡。语文的知识点多,字、词、句、段、篇,样样都不能忽略,课堂上学生动笔的机会很少,主要是怕耽误时间。学生偶尔动动手,也只是写写笔记,打打符号,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想一想说一说好象都会,写起来却感觉吃力。这样一来,造成成绩测试中阅读题普遍失分较多。

在五年级的语文课上,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让学生写。让学生准备一个可以“随便写、随便画”的本子。让学生随意性地“乱写”。记生字时,让他们把易错的字写写,多少不限;课文中有些不易讲解的词句,用笔画一画,教师讲十句不如学生画一画印象深刻。教师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最简短的句子写出来,老师巡视检查,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阅读教学中,课前预习要质疑,有些问题可以用问号表示,就直接标在书上,有些问题无法用问号标出的,可以写在本上;结束一篇课文的学习后,可以写出自己的收获,仍然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写下来,通过各种方式解决。这种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有疑而问”,养成随时留意问题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是,阅读课上的写,绝不能等同练笔。一方面它形式自由,学生完成时,只要自己认识,能描述出来,用符号替代,用词串联,写关键字,都可以。另一方面,它的内容不受限制,凡是能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都可以写。但要避免写的内容过多,老师让学生写的内容必须经过仔细推敲,要以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不能什么都写,要有目的,有计划。

所以这个学期开学伊始,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就加大了布置课前预习的力度和深度,让学生在家庭作业中,也和老师一起,对马上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阅读自学理解,并通过查找工具书,查找资料,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主动大胆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布置下去以后,学生认真预习的很少,很多都是还没读懂,就到重难点手册上去找答案来抄,以应付老师的检查,第二天的课堂,还是看不到孩子自己的东西,还是没有欢悦生命的激情飞扬,学生的发展还是存在问题。

看来我们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有更明确的目的性,检查落实要更到位。我们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篇三

本文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九总督司令员徐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喂养人民群众家的蚕宝宝的故事。孟良崮战役是我中国人们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的战役,战斗十分激烈,从1947年5月13日一致激战到16日,最终全部歼灭国民党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甫,共歼敌三万二千余人。由此可见,孟良崮战役是十分紧张激烈的。徐世友同志在如此激烈的战役中,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感受徐世友同志是个怎样的人?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抓住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通过环境描写体会人物。通过大家的交流感受到许世友同志在激烈的战斗中还不忘关心、爱护老百姓的崇高精神。

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下面几点:

略读课文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需要有较快的速度。三次读文本,分别提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快速地读课文”三种要求,就是要学生学习并掌握较快地阅读文本的能力。

课文的各部分都是紧紧地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事展开描述的,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围绕课文重点、难点,抓住主要人物,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让学生有了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了解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本文所讲述的内容和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拉近这个距离,这就需要我们既重视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又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的对话、与同学的对话,甚至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交流,并在交流不断修正,从而感受许世友热爱人民,关心群众的精神。

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篇四

第一、像这类同为劳动体裁的古诗的教学,要对这首诗做一个整体的认读感知。因为从编者的角度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从纷繁复杂的古诗将他们选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共同中心主题,那就是赞美劳动的。所以我们在授课中不能机械地一课时学习一首古诗,人为地将古诗内在的联系割裂开。

第二、这首写于唐天宝年间(公元954)的秋浦歌系列古诗,它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逐步衰败的历史,李白在目睹冶炼工人的.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同时,他更感受到了他们无比的艰辛,从诗句中的“乱”、“明月夜”、“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国家经历战乱,黎民百姓的劳役之苦。寒冬的夜晚他们都要挥汗如雨,那可以想象他们白天呢?因此他们指出对古诗的理解和深度挖掘一定要紧密联系历史,把古诗教学放到那段历史中去,这样把握的方可更准、更深。课堂教学基调定的更为接近诗人创作初衷。

第三、高年级古诗教学要积极借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积累。比如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直接进入“学生仔细读诗思考之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由学生提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简约而富于实效。这样在这堂课中,就有更多时间去个性化地诵读古诗,具象古诗中的画面。在具象个工人劳作画面的教学中,还不够细致到位。学生的想象,教师的课件提示,如果时间充裕,学生会有更多精彩描述的。

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篇五

《诺贝尔》五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瑞典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感人事迹。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文本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了解诺贝尔奖,体会诺贝尔勇于发明创造、献身科学的精神,知道诺贝尔在科学发明上取得成功的原因。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八、第九小节。

通过问题“诺贝尔发明了哪些炸药?”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查找答案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叙述线索。

为了达到“知道诺贝尔在科学发明上取得成功的原因”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和练习——“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什么问题,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因为诺贝尔(发现什么),所以他(怎么想),最终(怎么样)”。引导学生小组学习、讨论、交流,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对诺贝尔成功原因的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这个环节上,学生围绕着“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展开了研读。其中,重点研读了第8、9两小节,品词品句,读出情感,彰显智慧。同时,仿照8、9小节,通过想象,编写诺贝尔在发明胶质炸药或无烟炸药时候的感人故事,使学生的对人物的情感在想象写话中得到升华。

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才能使自己对课堂有更加直观、准确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使实践上升为理论认知,成为指导课堂实践的依据。在本课教学之后发现成功的地方有: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导性作用,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按照往常的思路,写人文章的教学目标重点约定俗成地被定位在了体会人物的精神上。然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学课文也能够初步领会到人物的思想、品质,那么能够从文本中教些什么?学生又需要些什么?经过思考,最终觉得《诺贝尔》一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更要“教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于是,我把教学目标重点定为了“体会诺贝尔勇于发明创造、献身科学的精神,知道诺贝尔在科学发明上取得成功的原因”。

在第三个环节的设计上,我所想达到的目标就是“深入了解诺贝尔成功的原因”和“诺贝尔勇于实践、献身科学的精神”。刚开始,为了长文短教且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通过导语将第六小节的内容一带而过,重点讲读第8、9两小节。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跟着老师在走,是被动的“接受”学习,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违背了“学生主体”的'原则。

经过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改成了以“诺贝尔在研究炸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主要问题,放手让学生“读——找——说——读”。对于教师来说,过程变得更简洁,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但是这样的问题却忽略了文本的特点——感人。于是,我把问题改成了“在诺贝尔研制炸药的过程中,哪些事例最让你感动?”。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读——品——说——读”,有效地将对文本的利用和对学生的关注结合在一起。

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对第三环节设计的改进上,但是不足之处也同样暴露在这一环节之中:品读不够深入。在词句的品读上,有些没有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学生说得较少,说得浅,缺少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