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桂花雨教学设计教资(优质16篇)

桂花雨教学设计教资(优质16篇)

作者:翰墨 桂花雨教学设计教资(优质16篇)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计划性。在这里,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

《桂花雨》教学设计

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父亲所写的诗。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桂花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走进了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桂花雨》学生齐读课题。

1、(学生看书上的插图)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桂花的外表是怎样的?

2、可就是这并不起眼的桂花却让琦君最为喜欢,那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到四自然段,想一想。用几个字眼就来概括。

3、学生交流,师小结:。

板书:香。

1、细细读读全文,找找作者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组织交流:。

(1)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抓住词语“迷人”,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花香。)。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体会“浸”妈妈洗衣服的时候把衣服浸在水里,这里是什么浸在什么里?,一个“浸”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小结:一个简单的字眼都被琦君如此巧妙的运用,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设疑:桂花是在金秋飘香的,但为什么在这个村庄里全年都有呢?

a、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然后说一说。

b、师小结:那浓浓的桂花茶沁人心脾,那甜甜的桂花糕让人唇齿流芳,这桂花香久久不散,这桂花香了四季,香了人们的生活。

c、让我们一起吟诵: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过度:在竞收桂子期间谁最快乐?

1、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感受一下。

2、体会第一句。抓住“缠”

作者说摇桂花对她来说是件大事,于是,他总是“缠着”母亲去问。从“缠”子,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想象他当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和小伙伴们演一演。

3、学习摇桂花的乐。

过渡:终于盼到摇桂花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了。

(1)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下我可乐了,乐在哪呢?好好读读这段话,你从哪儿体会到了作者的快乐?(特别起劲:帮着铺、帮着抱、使劲摇;高兴地喊起来了)。

相机指导朗读:。

读出摇桂花的乐。

这桂花雨一定淋着你了吧,…读好这一句。

(2)整体读这一段: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的描写,使我们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感受着摇花的无穷乐趣。让我们读好这些动作、语言,读出自己的快乐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多美,多有趣的桂花雨啊,老师仿看到了那点点桂花雨如同调皮、可爱的孩子扑入我的怀抱,亲吻我的脸。多快乐呀。一起吟诵:。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1、过渡:多少年过去了,琦君离开了故土到了外地,从此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以后琦君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带子桂花给母亲,可母亲却常说:。

出示句子“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读一读这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同是桂花,难道真是家乡的金桂比外地的桂花香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吗?

(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特别爱家乡的桂花。)。

4、师适时小结并板书:这浓浓的思乡情哟,时时刻刻在我与母亲的心头萦绕,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板书:思乡情。

1、吟诵思乡的古诗,如李白、王维。

2、推荐《乡愁》,师配乐朗。

《桂花雨》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幻灯片)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议一议,读了这一段对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想一想,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一说,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自由发言,说说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师: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桂花雨》教学设计

1.自学课文中的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分清文章的主次,能。

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快速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同学们,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时,我们都会不禁笑逐颜开。你经历过有趣的事吗?

2.童年曾发生过的一些趣事会令我们终生难忘,只要那扇记忆之门一打开,我们仍会感受到当时的那种快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3.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质疑。

1.投影出示:

(1)你理解“桂花雨”的意思了吗?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情?

(3)请画下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以指导。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有些能让学生自学或讨论的,放手交学生;有些要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解决的,可让学生在读中先自主体会。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l)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乐”

(l)作者为什么说摇花是件大事?

(2)请用波浪线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理解句子:这下,我可乐了……使劲地摇。

想象一下“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朗读。

3.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桂花雨》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析"浸"字的含义,通过想象朗读体会摇落桂花的乐趣,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话语的情感。

3.逐层深入四解"桂花雨",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桂花雨》。题目把桂花和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这是课题给我们的第一感觉。)

读完交流(预设:花香、摇花乐或者一份情。)

承:这是留在你脑海里的……

1.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原来课题写下的是作者童年摇桂花时,摇落的一场桂花雨。同学们,课文中的哪一段向我们重现了当时情景?(定位第五段)

(生:快乐……)师:这一段当中的哪些句子给你带来这份快乐感觉?(指读,定格句子)

师:就请你带着快乐的感觉读一读。(尝试情感朗读,指读)

(对学生引导: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落在哪里? 引导后:难怪作者说: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3.情感朗读:来,就带着这样的一份感觉,再有滋有味地读读这几句话。(自由读)

4.引:用你的朗读与大家一同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美丽。

(先体验朗读,再配乐朗读)

齐读:(一场多么神奇的桂花雨啊)让我们一起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美丽的桂花雨让我们一起读。

5.扣题:读着这段话,(手点课题)《桂花雨》,你想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啊?

(迷人的雨 快乐的雨 香气四溢的雨……)

1.同学们,当我们尽情地摇着桂花树,摇出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摇出了一份快乐,也摇出了桂花迷人的花香。这迷人的花香也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地再读读这些句子,从这些文字处去感受,去呼吸那扑面而来的花香。

学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着这几句话,哪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浓浓的花香。把它圈出来。

2.着力点:由"浸"带动解读"全年"

(1)板书"浸"字:同学们,平时我们一般说浸在哪里?(水里)

小结:也就是说把东西整个儿浸没在水里,全方位地包围在水中。

(2)为什么这里可以说,是浸在桂花香里呢?解读花香,(花香很浓,到处都有。 花香也像空气一样将我们全方位地包围。)

引:同学们,一个简简单单的浸字,竟然把花香写得如此传神,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引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3)你看,作者说这一浸就整整浸了一年。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桂花只是在中秋节前后盛开,怎能花香全年呢?联系课文的第六段来说一说。

学生解读(晒、泡茶、过年时做糕饼)说开去。(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了。)

的确,金秋时节,桂花盛开,满树生香,弥漫四方,让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但为何春天、夏天、冬天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

接:是啊,难怪琦君会说(引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正是"桂子花开香十里"(板书)

1.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还有一处也写到了桂花的香。)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还有一处也写到了桂花的香,找一找。(但不是家乡的桂花)

定格: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师:让我们与家乡的桂花比较一下,两句都用了香飘十里,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哪句话描写的桂花更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引导学生从文字上作比较。

2.补充满觉陇资料(媒体配乐播放满觉陇图片):同学们,琦君说的这个地方,其实是杭州的新西湖十大景点之一的满觉陇。

引导:

(当生说到了一份情,追问:这是一份什么情?引:到底母亲想起了什么事,才勾起了她这份悠悠的思乡之情?)

(学生没能说上来时,你看,母亲闻着,欣赏着满觉陇香飘十里的桂花,令母亲想起了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学生读文

学生提到摇花乐,让学生再读一读。回文:所以身居杭州的母亲回想起与孩子们一起摇花的情景,不禁这样说道:"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指读)

学生谈到第三段,让我们细细地去读读这段话,哪些词句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分两个层面(扣击词语,感悟背后的情怀 语言当中口味想想了谁?)

词语层面:"担心";"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家乡的桂花树都是妈妈亲手栽种,为它浇水、施肥,家乡的桂花树倾注着妈妈的辛劳和爱护。(满觉陇的桂花能与之相比吗?)回读母亲的话。(指读)

语言层面"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母亲想到了谁?想到了曾经在故乡邻里之间的其乐融融的画面,多么温馨的感觉。

可是身居杭州的母亲看到满觉陇的桂花有这种感觉吗?

师:想到这些,难怪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齐读)

听着母亲的话,(定位,朗读)"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齐读)

师:课文读到这里,你说这阵阵桂花雨,那还是一场怎样的雨?(回忆的雨,更是思乡的雨)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是一篇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至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二自然段写“摇”桂花时间的选择及其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摇”桂花的情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情景交融,物我和谐共生。第四自然段写“摇”桂花后,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篇末再次点题,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分享“摇花乐”。

全文以桂花为线索,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作者以童年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感情。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课题“桂花雨”引领读者感受那浓郁的桂花香气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读着课文,我们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我引导学生“多读”,这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其次是情境创设,我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帮助学生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整堂课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从“摇花乐”入手,循着“桂花香”,感悟“思乡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

1、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朗读课文。

2、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体会人物感情。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外乡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扫除生字词障碍,初读感知,读通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段,感受桂花姿态的特点及它浓郁的香味。

(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出示父亲的诗,母亲的话。)。

摇桂花的情景是作者童年时代最快乐的一件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这件事,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他的童年。(板书:摇桂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句子,圈圈词语,体会一下。

2、交流:你刚才划的是哪一句?圈了哪些词语?谈谈你的体会。

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不一般。

(2)“老是”、“缠”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可见我对这一乐事的向往程度,表面上是问妈妈,实际上是要求妈妈让我马上去摇桂花。

(3)是啊,我是这样急切地要摇桂花,能在“问”前加上提示语吗?(急切地、迫不及待地、一遍又一遍地等)。

(4)你注意到这句话的标点了吗?作者的这句话是问句,为什么要用感叹号呢?

(4)朗读体会。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

(2)适时提示学生圈动词:“铺”、“抱”、“摇”。从中体会“我”的那份高兴劲。

小结:这便是儿童快乐,是童真,是童趣,只有儿童才能了解,才能体会。就像父亲诗中写的“儿童解得摇花乐”。

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交流“纷纷”、“满头满身”、“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等词。老师适时点拨:“满头满身”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2)请你们也来大胆地想象一下,“满头满身”是怎样的情景呢?

幻灯出示练习:

一朵朵桂花落在头上,像;落在肩上,像;落在身上,像。

这桂花雨真!

(3)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喊。想象一下,“我”会怎样喊出这句话?可能会有哪些动作和表情呢?(情不自禁、高声地、忍不住、仰起头、张开双臂等,让学生充分想象,体会作者的欢乐。))。

小结: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我们听到的是一份惊喜,大家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让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

(板书:桂花雨香大美)。

重点交流这两句。

1、“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到处都是,弥漫着整个空间,正如父亲诗中写的“细细香风淡淡烟”。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兴,香了我们的宅院,香了整个村庄,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这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啊!)。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交流:

(1)“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理解“绝”(字典字义选择)、“解”(联系上下文)、“即时”(找近义词)。(渗透理解字词的方法教学)。

请你读读诗句,想象摇花乐的情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父亲作诗的心情怎样?(陶醉、高兴)。

小结:父亲用诗句高度概括了摇桂花的情景,让我们如临其境。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创作的灵感就来源于生活”。

感情朗读。

花。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感受了一份快乐。这真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2、小结: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母亲还有父亲,都离开了故乡,到了外地,我知道母亲很喜欢桂花,所以,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学生读,颜色显示“外地”、“家乡旧宅院子里”、“比不得”。

母亲说这句话时,会怎么说?

母亲说这句话时,会想起什么?(桂花树的样子、摇桂花的情景、桂花的用途)。

母亲说这句话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总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1、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2、想象练习:

一朵朵桂花落在头上,像;落在肩上,像;落在身上,像。

这桂花雨真!

摇桂花快乐思念故乡。

《桂花雨》教学设计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课件。

1.复习引入。

2.提起“桂花”你会想到些什么?(链接生活与积累的古诗词)。

3.生活在江浙的琦君每见桂花飘香,就会想起那一场场“桂花雨”板书课题。

4.读题质疑。

1.接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美好的记忆中的桂花雨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句话点了题。

2.交流:(1)文中描写桂花落的语句。课件。

(2)结尾的句子。课件师点拨:文末点题是写作常用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完整,要学会运用。

(3)结尾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开头一二节呢?

a.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对桂花的喜爱。旧知牵引——《桂林山水》课件。

b.读了这段语句,你能用合适的aa式叠词补充这段文字吗?课件词语手册p36。

点拨:叠词往往能更生动地表情达意,富有童趣,习作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3.那么,文中是什么使我“又”想起了故乡同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课件出示母亲的话。

1.“这里”指哪里?课文哪些句子在描写杭州的桂花香?哪些句子在描写家乡的桂花香?

2.读这两段语言,你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3.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哪些方面比不上)。

(1)第三节:关注桂花、馈赠桂花的快乐。(类比我们自己育出来的豆苗和买来的没什么两样,但感情不同)。

(2)第四节:桂花给邻居带来的香甜。

(3)第五节:收获桂花的快乐——板书:摇花乐桂花雨指导感情朗读。

4.再读课件“于是,我又想起……”你还读懂了什么?(又一次)。

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花乐、桂花雨?板书:思乡情。

同步中的《故乡路》。

思乡情。

桂花雨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摇桂花的情景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段童年趣事,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童年去感受一下吧。

(板书:摇花乐)。

二、体会“摇花乐”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画出有关的语句,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说体会)。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不一般。

(“老是”“缠”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可见我对这一乐事的向往程度.能抓住关键词语说出自己的体会真好。能把你的体会带进去读一读吗?瞧你急的,师示范读母亲的话)。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把你的体会读出来。“使劲”一词中能体会那份高兴劲。这便是儿童快乐,是童真,是童趣,只有儿童才能了解,才能体会。正所谓“儿童解得摇花乐”。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读这个句子,你感觉到那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喊。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喊吗?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听出的是一份惊喜,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这桂花雨多香呀!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味,找出来读一读。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迷人)。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浓郁)。

4、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香的了,这正是“细细香风淡淡烟”。)。

师小结:是啊,好香的雨呀!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兴,香了整个宅院,香了整个村庄,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这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吧。)三、感悟“思乡情”

师:沐浴着这场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芬芳,感受着这份快乐的`又何止是我一个呢?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快乐呢?到课文里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的重点:

(1)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父亲用诗表达了一份丰收之乐)。

(2)可是母亲一看天上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因为大家都用桂花来做糕点,而桂花是母亲分给乡亲们的。母亲乐吗?读读原作,再来说说你的体会。因为母亲不希望桂花被台风吹落,没有办法送给乡亲们。所以提前摇花。这是一份浓浓的乡情。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感受了一份快乐。)。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正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仿照“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句式,让学生说一句话。(如,外地的环境再好……外地的生活再舒适……)。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四、小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在体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创作小诗,练习写作。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小诗创作。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小诗创作作业纸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读句体会,通过“笨笨拙拙”“找”“不与繁花争艳”等词感受桂花自然朴实,不好张扬的内在品质。)。

3、(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读第一句。

a“浸”字体现出了桂花香的浓郁持久。

b看图感受桂花开的最茂盛的情景,指导读好句子。

(学生读第二句)。

“摇花乐”又是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同作者一起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三、体会“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想从哪儿感受到作者那么地喜欢摇桂花,从中获得了无穷快乐的?用线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对于那些你感受较深的词语也可以圈圈点点,适当写写你的理解与感受。

2、讨论交流(课件出示几个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讨论点:

a、“老是”“缠”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那么喜欢摇桂花,盼着摇桂花。

b、注意这句话后面的感叹号,体会作者心情的急切。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a、把握几个动词“帮着”“铺”“抱”“使劲地摇”

b、由这几个动词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说说表情和动作)。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快乐、忙碌的景象读出来,读出那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画面。

a、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脖子里、身上,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也走入这片桂花雨中,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音乐起)。

b、学生漫谈各自的想象的情景与感受。

c、指导朗读。

(a)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b)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把心中的兴奋、激动、快乐尽情地喊出来吧——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过渡: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父母)。

(4)指名读(出示课件,点击“洗净、撮”)。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撮”说明什么。

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课件单独出现父亲的诗)。

(5)指名读第4自然段,

b课件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再好的花儿都有谢的时候,为什么这里的桂花全年都香呢?看来不仅仅是指桂花本身的香了,那是什么的香呢?(针对“全年”“整个”“都”提出疑问 )。

c学生交流看法(出示课外原文摘录“母亲每天都要在院子里走一遭,送给别人……”,辅助学生理解)。

四、感悟“思乡情”

1 .[出示课件]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a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

b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思乡情)。

2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引读每到这时——。

3 配乐朗读第5、6小节。

四、拓展内化。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一同分享了芳香四溢的桂花雨,一起感受了童年的摇花乐,一起品味了浓浓的思乡情,相信同学们在交流是一定有很多的感受,现在就请你把你的感想,体会都融入到这一首小诗中吧!

试着作小诗:

我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摇啊摇,

摇出。

摇出    。

摇出    。

啊!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熟悉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

2、介绍作者——琦君。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历的——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仔细、认真、大声地 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4、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

杭州最有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 读《品桂》。

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再读课文。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品读:“浸”。

为什么用“浸”?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地远;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

2、品读:“全年”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

师引读:每一天,……。

每个月,……。

每个季节,……。

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久远)。

3、品读“整个村子”

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

生:村长、村里人、作者的母亲、……。

师:除了人呢?

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

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抽读5自然段。(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

(生读;师评:不着急,你可以读得更好!)。

(生读:师评:一脸的灿烂,真的乐了。)。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

(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6、在我们家乡难道香的仅仅是桂花吗?

(“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在身上的人香了。”)。

引读第8自然段。

结束语: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问转载。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是人教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7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课文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五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组课文都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这一学习目标融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如认识生字、读记词语是知识维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学习课文的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又和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一样,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感情渗透的目标。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的困难,但同时他们的语文素养现状决定了他们很难对语言文字形成丰富的想象。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

本文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师生、生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中充分考虑文本的特点,教学时紧扣课文的语言,让学生在文字与情感中走个来回。凭借文本,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整节课抓住桂花香、摇花乐、悟乡情、思故乡四个板块,因势利导,通过原境、意境、心境等不同层次的读、说的训练,努力令课堂飘溢甜美的桂花香味、再现快乐的摇花童趣、尽显浓浓的朴素乡情,缠绕丝丝缕缕的思乡之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开课伊始,出示荷花、梅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与这两种花有关的诗句,然后利用一首古诗,引出桂花,导入新课,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课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引导学生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读的过程中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桂花的什么让作者久久难忘?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自读自悟,局部深究。

这一环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验快乐,二是感受乡情,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插图,经历智慧碰撞,在不同视角和不同个性的解读中,丰富想象,形成画面,使文中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画面能真正地鲜活起来,文本的形象能真正实现立体化。

(四)走进作者,升华情感。

1、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

2、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

3、出示琦君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的一段文字。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使学生的生活与文本的内容得到沟通,既即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的心与课文融为一体。

五、说作业设计。

1、写一写童年的趣事。

2、看看琦君的其他作品,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读一读。

这两项作业的设计使语文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由阅读走向习作、并把读、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简介作家。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

1、课件出示荷花、梅花的图片,学生说出想起的有关诗句。 。

2、老师这还有一首古诗,诗中描写的也是一种花,你知道是哪种花吗?(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读,说出桂花)。

3、(出示桂花图)师:你们看到过桂花吗?谁来说说,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们初步了解桂花。

4、师:(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一生漂泊。她生于温州,12岁随父亲来到杭州,32岁去了中国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温州,就是这样一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久久难忘家乡的桂花,久久难忘和我们同学们一样年龄时感受过的桂花雨。

5、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桂花雨。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桂花雨》的课文朗读视频,提出自学要求(想想桂花的什么让作者久久难忘?请你选其中的一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学生认真看、听。

师: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书,自由地、大声地、认真地朗读课文。

2、交流,整体感知:

3、引出重点:

4、初识桂花树、闻桂花香。

的确,那是发生在金秋十月,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树的桂花金灿灿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桂花树,认识桂花树的样子。

师:哪句话写了桂花的香?生读: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通过个别读——齐读的形式初步感受花香。教师点拨读好“没有不”的停顿和“香飘十里”的浓浓花香。

(2)读着读着,哪一个字让你觉得用得特别好,觉得特别耐人寻味?(板书:浸)。

(3)理解“浸”的意思,品味“浸”字。

(4)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受?

(5)再次齐读这句话。

三、自读自悟,局部深究。

1、体验快乐。

(1)自学品读。师:桂花盛开的时候,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她多么想像刚才小朋友说的那样快点摇桂花啊!让我们读读摇桂花这一部分,找一找,划一划印象深刻的句子,慢慢品味,细细咀嚼。

(2)交流句子。

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3)师生演一演,情境对话,体会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我渴望看到桂花雨落下的美景。

(4)走进这场桂花雨,齐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师: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

师: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

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

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2、感受乡情:

(1)师:就这样摇呀摇,让前后十几家邻居浸在馥郁香气中的桂花都纷纷扬扬地摇落了,可在琦君的笔下,却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品读“全年”“整个村子”

师:同学们,桂花只在秋天开放,而且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种着桂花,那为何说是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找到依据来说一说。

学生找到相关的语句。

师: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有桂花,那整个村子又作何理解呢?找到依据——只送给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吗?只送给他们两个吗?还会送给谁?说得真好,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所以说,全年——。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是沉浸在了——(浓浓的乡情)里。

四、走进作者,升华情感。

1、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

难怪,背井离乡时,每每我把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总是说,(引读出示母亲的话):

2、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

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真的只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找到描写家乡和杭州桂花香的句子读一读,你觉得哪里的桂花香?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其实母亲也道出了琦君的心声,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的仅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吗?这香里还蕴涵着琦君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情感。

师:如果有人对母亲说:“香港的山真绿啊!”母亲会怎么说?如果有人说:“美国的水真清啊!”母亲会怎么说?(学生仿照母亲的语气回答)(学生配乐朗读母亲的话。)。

师小结: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其实也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

3、走进内心,升华情感。

正如她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所说:师深情诉说:课件出示: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故土,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的确,正是因为对根的追寻,84岁那年,她又回到了故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不禁泪水涟涟。其实琦君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

附板书设计:

闻花香 。

浸     思乡情。

摇花乐。

摇花乐。

《桂花雨》教学设计

生5:“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的体会是“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母亲年都闻着院子里的桂花香,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丰收的喜悦,馈赠的快乐……桂花,已充盈了她生活的全部的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乃至是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还有什么桂花可以和它相比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母亲其实是对家乡的一种什么情怀——思乡。”

《桂花雨》教学设计

一 我能快速地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家乡(       )观赏(       )认真(       )。

担忧(       )赶忙(       )时期(       )。

二 我知道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  比喻  拟人。

1.一山的桂花树开花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

2.我一摇,桂花纷纷落下,真像下了一阵桂花雨。(       )。

3.笨笨地桂花树可惹人喜爱了。(       )。

4.钟山只隔数重山。(       )。

三 我能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的确是一次伟大的奇观。     这是奇观。

四 我知道下面两句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1.“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       )。

2.“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

五 读了课文,我也想起了一些难忘的人和事。

听到__________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看到__________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

《桂花雨》教学设计

作者:孙萍    。

一、解读文本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文本是一个重要的对话者。所谓文本,它是教学的凭借,是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用语言文字组成了多姿多彩、精彩纷呈的世界。我们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走近它,与角色交谈,与作者交流。因此,研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有效的资源,并在课堂上有效解读和利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错误的解读。

提起走进文本,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文本解读,或者说是教材理解。我记得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过这样的教育感言:我备课,决不先看参考书,自己备好了,可以参考一下,每一课都要经历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独立思考的过程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自认为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我,曾经是这样理解和实践的:把课文内容熟悉;然后翻阅参考书、教案;查阅这篇课文内容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之类的;最后,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做出计划。

这样解读文本时,没有考虑到学生解读障碍,甚至连自己解读时遇到的问题,都是照搬参考书解决的;教学时怀疑学生的能力,搬用专家的意见方便。正因为课前对文本解读态度上的不够注视,方法不得当,所以感觉自己的课堂教学止步不前。再看看身边一些课堂上,很多老师也存在以下问题:把文本精品肢解,大多只讲一下背景,分析一下词句,理一下段落,归纳一下主旨,品品写作特点,把语文课上成写作课;或者上成了有关领域的学术课、知识课、信息课:或者仅把文本当作思维的触发点,大搞创新、发散思维;或者片面强调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我想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性质。以上做法,无论偏向工具性,或者偏向人文性,听说读写能力难免都会落空,创新恐怕也只是纸上谈兵。只有我们超越文本,开放文本,缩短文本与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的距离,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把握文本,逼近文本的真义。

当然,文本的解读是多向的,专家的解读只代表一种意见,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合理的解读。再说,学生也很喜欢有独特见解的教师,更希望听到老师对自己恰如其分的评价。因此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我首先以读者的身份走进文本;然后,在以欣赏者的身份跳出文本;最后,以教师的身份去解读文本(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下面我来具体地谈一谈我是怎么解读文本的。

第一读,作为读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主旨。

第二读:还是作为读者探究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描写摇桂花的快乐。

摇花前。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从大事|、缠着两个词中体会到作者盼望早点摇桂花的急切心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尾的感叹号。作者是问的预期,结尾却加个感叹号。感叹号一般是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作者这里用感叹号是为了说明自己非常急切地盼望早点摇桂花。从一  就 赶紧、提前这些词中可以体会出母亲也很关心摇桂花这件事。

摇花时。

2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阿!啊!其实就是作者对桂花飘落下来样子的赞美此时作者多么兴奋、快乐!真像下雨是说桂花飘落下来的样子很美,就像下雨,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好香的雨啊!是说桂花飘落下来时,带着浓郁的香味。这香味沁人心脾,令人陶醉!作者除了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喜悦的情感,还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可以想像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快乐。这时作者的快乐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只有借助标点符号才能表达内心强烈的感情。

妈妈。

文中的洗净除了能说明母亲不忍把桂花弄脏。其实在我们这里,这也是一种乡俗的体现。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家人拜祭神仙时的虔诚。文中母亲拜祭桂花神,感谢花神给全村人带来了丰收。父亲则以自己喜欢的吟诗的发式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父亲口占一绝的诗又是对前文内容的浓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便能理解。

全村人。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中的全年、整个村子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巧妙地写出了桂花带给人们、家乡的欢笑、快乐。以浸写香,化无形为有形,更是神奇地把琦君及家乡亲人们整个身心融于桂花香气的幸福感受展现无遗,与题目桂花雨遥相呼应。同时,浸润桂花雨中的香甜感受为反衬作者如今的思乡情愁打下伏笔。

回味香。

思乡情。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桂花雨》教学设计

无论是怎么样的教材,无论是做何种程度的备课,到了课堂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在今天上桂花雨的时候,我们也是先从桂花的典故讲起的。月宫里的桂树,那美味的桂花酒,甜甜的桂花糕,醉人的桂花蜜,很自然的引到了琦君儿时家乡的桂花。

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关于桂花的描写,桂花树不想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的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味儿真是迷人。

我在黑板上板书:满树茂密叶。接下来,学生在回答开花时的特点是说:绿叶丛中有细花。忽而转头间,看到了黑板上的前五个字,脑子里有了灵光。爸爸可是诗兴大发,我们为何不能?我要引导孩子也做一首关于桂花的诗。我就说:“谁能把这句话说得简练些?”有个孩子说:“叶丛找细花。”我把这句话改了一下:“绿丛觅细花”,然后板书在黑板上。前后对照,让孩子们读一下。孩子们读完,一下子发现:“啊,老师,像我们背的诗!”接着我说:“我们背的五言律诗一般有几句啊?”“四句!”“那我们要是我们在写两句我们不是成了诗人了啊!”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闪耀出了光芒!“好,我们也要做诗人!”

写到不与繁花斗艳这个地方,孩子们的思路出现了问题,不知道如何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来组织这句话,我就想起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里面的一句话要他们模仿:“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孩子们立即说:“俏也不争艳!”有个孩子说:“桂花不俏,只是细细的小花,不能这么说。改成‘不与花争艳’行不行?”

另外一个孩子说:“不与花争艳太俗了,也太白话了!改成‘桂花不争艳’好不好?”大家一致通过,我又提出了要学会“推敲”,我们也来炼字,最后我们把“艳”改成“妍”字,就成了“桂花不争妍”。最后一句,要写香味了,孩子们说:“香味飘十里”!不够远!“香味飘千里”!还不够远!“香味飘万里”!“桂子的十里花香远飘海内外了啊?不符合实际!”我说。这时教室里一片沉默。突然,有个孩子说:“老师,你在给我们讲诗词的时候曾经说过,艺术的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吗?您说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和‘飞流直下三千尺’不是夸张地手法吗?我们这也是夸张的手法!”掌声伴着话音的落下而响起!我一时语塞,是这么说过的,而且经常这样说,为什么到了写的时候却放不开手脚呢?“聪明的孩子,智慧的孩子!”我说。顺势把香味飘万里写在了最后一句尾联的位置上。

于是我们的诗诞生了:“满树茂密叶,绿丛觅细花。桂花不争妍,香味飘万里。”孩子们得意洋洋,反复的吟诵,几遍之后我开始听到小声地嘟囔了:“最后一句不好听!比我们平时背的诗差远了!”我暗自窃喜,孩子们还是有鉴别能力的嘛,没有被一点的成功冲昏头脑。于是我说:“我们的最后两句如何?是不是不那么好啊?”孩子们很认可,说不上口。但是怎么改我们暂时还没有定论。那我们就往下看吧,到了学完这篇文章在回头写下这句诗。于是之后的桂花乐,摇花乐我们欣然而往,大家都沉浸在那浓郁的花香之中。关于浸字,我们总结为:大家沉浸在花香中,儿童沉浸在快乐中,大家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作者沉浸在对故乡的思念,对母亲的缅怀,对儿时的美好回忆中!于是我们的尾联应蕴而生:“芬芳浸故园!”

整个诗出炉了,孩子们要求起个名字,经大家一致讨论,定名为“桂花吟”,和前面我给他们吟诵的《红楼梦》中的《葬花吟》对应起来了。仿佛在朗读中看到了那花谢花飞飞满天的场景,仿佛闻到了那沁人心脾的芬芳。孩子们骄傲的把诗抄在了书上,不客气地在下面作者栏注明了:当代,!他们自己的名字,他们自己的诗!

桂花吟。

当代:

满树茂密叶,

绿丛觅细花。

桂花不争妍,

芬芳浸故园。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桂花雨》教学设计

刘俊老师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读为主线,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较好地把握了语文课程的特点,以读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努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学小作者是怎样催促母亲摇桂花的,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你晃动着母亲的胳膊会怎么催母亲,读出“迫不及待”。“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教师启发学生想象这么香的雨飘落你满头满身,你会怎么喊。

2、检查初读,从几个有特点的词入手,不拘一格,有新意。“笨拙”,反过来读,变“笨苯拙拙”,再反过来读;“口占一绝”绝是绝句的意思,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谁随口吟诵出一首绝妙的诗,是什么诗;“炉烟袅袅”观察“袅”的形,是古代人衣服后面拖得长长的衣摆,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说“垂柳袅袅”“余音袅袅”。在这样的说练过程中,不仅检查了学生预习的情况,又给了学生一定的词语积累。

3、对整个文本有整体的把握,又找准了切入的点。对课文没有面面俱到的逐段解读,而是在学生分自然段读完课文后问“读书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小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从而自然引到“摇花乐”,再对重点段落进行朗读体会。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桂花雨》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品中语言文字和感情表达的关系。

二、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我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我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三、说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生可以围绕“作者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一)谈话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昨天我们品味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谦虚,不骄傲;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陶醉。作者那么喜欢桂花,但更令作者喜爱的还是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那么到底作者的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那阵阵的桂花雨纷纷落下时又是一番什么样儿的呢?好,这一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同作者一起分享那落英缤纷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体引入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设计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二)、精读感悟课文3——6自然段。

上课伊始,我便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3自然段,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表示摇花乐的有关句子。

然后集体交流。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说到那一个问题,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交流的要点:

首先指名读有关的句子与学生一起评议。

接着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与作者一起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学生看图想象边表演边说摇桂花的动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欢乐。

最后学生兴奋而激动地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大家一起喊。分组读,评议,

再让学生美美地朗读第3自然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经过自学,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进入探讨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思索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重视以读促理解,重视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主动读书,自主发现。在充分的读中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悟、说、想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以情促练,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快乐,进入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这便是以练激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学而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并在训练设计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全段以“乐”字为线索,“摇桂花”不仅乐了“我”的一家,也乐了乡亲们。

)。然后抽生读5自然段读出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读全文,读出作者对“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的桂花的热爱之情。带着对课文的感悟和体验回到课文,实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对整体的回顾。

3、拓展了练习。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说一说你童年难与忘怀的人和事,或说一说你喜欢的植物或家乡的特产。

读写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成文,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五、谈板书喜欢桂花怀念家乡。

摇花乐怀念童年生活。

一个好的板书,不仅能清晰地显示出课文的内容,还能突出文章的重难点。并能让学生能根据板书,理解文章的中心,复习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所以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它能体现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特点,把文章的重难点展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