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

作者:GZ才子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环节,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教学反思是教育工作者成长的必由之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件。

一、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盘,还剩几个?

17÷3=()盘()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

2.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做一做第一题。

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同时出示“例5”和“做一做”第2题。

巩固练习: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这个单元中共有 4 个例题,例 1 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这也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 2 是对有余数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而表内除法应是学生们已熟练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除法竖式计算和“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

1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 )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1 )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 准备小棒 卡片 火车头图片

一、创设情境

1 、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 、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 、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3 、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 、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5 、小结: 有余数的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1 用 13 、 47 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 坐车去旅游 。 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生做题按余数多少上前站好。

3 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 8 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 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重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按照例1制成可供演示的梨和盘子图片、磁性黑板;每个学生准备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出示教科书第1页上的复习题.

(1)里最大能填几?(学生填后共同订正。)。

(2)用竖式计算除法。(出示两道除法竖式)。

订正笔算除法时提问:除法竖式里,哪个数是被除数?哪个数是除数?哪个是商?并指名学生说一说笔算的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个梨和3个盘子图,说明题意:要把这6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指名学生实际分一分,分两次恰好分完.)。

教师;谁会列式计算?(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先列横式,然后用竖式计算.)。

计算后,教师指着竖式提问:在被除数6下面写的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的6个梨。)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因为6个梨都分完了,一个也不剩。)。

(2)教师又出6个梨和7个盘子图,说明:要把这7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谁会分?(指一名学生分实际分一分,分两次后,还剩一个。)。

教师:剩下的一个梨,如果继续分,每个盘子还能再分到1个梨吗?(不能。)这说明7个梨要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到2个,还剩1个。

教师;怎样计算呢?因为是平均分,还要用除法计算.(板书:73=)。

(3)竖式的写法。(指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进一步提问: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那么在被除数7的下面应该写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

7个梨,分掉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着重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要写1,剩下的这个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4)横式得数的写法。

教师:经过计算知道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在等号后面写2。还剩1个,就是余数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商2余1,大家一齐读一启遍商2余1。

像这样的除法,求出商后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做一做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每人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摆在课桌上,指名学生说每份分得几根,还剩几根。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逻指导。

3.教学例2。

出示横式385=后,指名学生口述怎样写竖式,教师板书。

写出竖式后,着重教学怎样试商。

教师:先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又小于38,商6行不行?(不行,因为5乘6的积是30,38减30还剩8,每份还可以再分到1,说明商6小了,所以要商7。)商8行不行?(也不行,因为5乘8的积是40,40比38大,说明商8大了,只能商7。)实际教学时,只要发现商小了或商大了这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能够找到恰当的商就可以了。最后,引导学生写出完整的竖式和正确的横式。

5.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

先引导学生看图和下面的算式,弄清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在除法中示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1、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这是与新课标理念相违背的,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重视学生的记忆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摆一摆圈一圈等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3.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教材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要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可能会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等,教学时可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新知的目的。

4.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感受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教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在数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5.在教学过程中,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的合作探究才能更加有效。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49页主题图,学生准备20张相同的圆形纸板。

一、激情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喜欢体育课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在体育课上学习数学知识。

出示主题图,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有打篮球的、跳绳的,有花盆、有树、有小旗。”……。

师:“谁能根据这个画面,编一道乘法或除法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问题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教学竖式。

(1)学生尝试列竖式;

(2)认同除法竖式的一般列法;

(3)体会除法竖式的含义。

a.用圆片代替花盆师生一起在黑板上摆一摆。

b.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交流解惑。

三、小组交流,释疑解难。

问题二:16盆花如果每组摆5盆,结果怎么样?

1.学生活动:用圆片代替花盆在桌子上摆一摆,结果用竖式表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3.思考:

a.如果有17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b.现在又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4.交流、评价。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就是平均分后有剩余。

四、团队竞赛,激励评价。

甲队、乙队相互出题,交换解答,然后组长评价。老师可以。

当好裁判,进行点拨、评价。

五、训练提升,小结巩固。

师:同学们再把主题图中的其他内容编成应用题,列式计算。a组,打篮球;b组,跳绳;c组,插小旗;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又对又快。

六、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练习十二1、2、4题。

案例分析。

案例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15÷5=3(组)。

这道除法应用题比较简单,属于表内除法,学生很快就能就算出商是多少。由浅入深,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案例二现有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这个问题就比上一题复杂的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最多可以摆几组?”是什么意思。对于学困生一是要予以提示,用除法计算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考虑,也就是说商数一定要商最大值,让每个同学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教具、学具的展示、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动手摆圆片,认识余数,得出结论。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从中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强调了“余数要比除数小”,也就是要反复试商。应用了“合作激励”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一些应该有的教学活动没有进行。如:数小棒的游戏、有趣的验评题等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探究“合作激励”教学模式,灵活驾驭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

准备小棒卡片火车头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2、汇报:用12根小棒摆4个,123=4。用11根小棒摆,113。

3、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新知。

1、用13、47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坐车去旅游。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3、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8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今天,我听了王艳红老师的一节《有余数的除法》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王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稳重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要感谢王老师为这节课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首先说教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的内容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同时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

我认为王老师在这节课上有以下亮点:

1、王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有亲和力,基本功扎实,随机应变能力强。这是王老师的一贯作风,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很快将学生引入课堂,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回答不出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点时,王老师再巧然点拨,学生便豁然开朗。

2、王老师用手指游戏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让学生主动参入到课堂中来。

3、王老师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在把握教材知识点的情况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王老师不是直接讲解例2,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

4、王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合作研究。这样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王老师从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摆小棒入手,明确摆小棒是有余下的小棒,从而引入一个新的数——余数,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理解余数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5、王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目的,做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更新颖。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王老师却是在讲台上边讲边板书竖式,而学生也再讲台下面边听边列竖式,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新授的印象。这也是我今天的收获。

课堂永远是我们探索的阵地,再完美的课堂都有缺陷,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整节课虽然知识连贯,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但时间有一点紧凑,如能以改错或判断的形式,出一些巩固题,让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为下节课打基础,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就更完美了。

2、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和“最多能摆几,”这样直接关系到以后试商时能上几,因为试商时商和除数相乘的积要小于被除数并且最接近被除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最后我要感谢王老师为了这一堂课所付出的努力,感谢她给我们学校的教研带来耳目一新的一课,带给我们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例1是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摆花盆活动入手,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及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例2是在学生已经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完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例3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例4是借助于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例2和例3,其重点是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表示方法.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并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这节课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一个典型课例,其编排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编者的意图和课标的理念,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对本课作了精心的设计.

首先,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什么样的情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不会繁杂混乱,喧宾夺主,冲淡课的数学味我们联想到学生刚刚参加的旅游活动中,就有许多富有针对性的有余数问题,既贴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于是选择了旅游这一情境,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到整堂课的始终.

其次,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并不是一张白纸,独特的想法可以张扬学生个性,多样化的思路可以拓宽学生思维,这是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的多样化思想.但是,我们不应只停留于对不同方法的片面追求,而应在拓宽学生思维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因此,我们在让学生表达有余数的现象时设计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把结果表示出来(实在想不出的可以用信封中的圆片来代替),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有余数除法在数学中的一般表达形式.

再次,例3的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单纯靠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也很简单,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数学规律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机械记忆层面,有时不但会使学生在用规律过程中创造性不够,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对规律的记忆和应用水平.而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规律的发现与抽象过程,亲身体验规律的论证与概括过程,学生不仅对数学规律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还会促进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实践,把突出数学规律的探究过程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过程性知识"的特点.因此,这一环节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认知冲突,并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发现,自己归纳,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问题.

教学流程:。

解读问题。

谈话导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上次三四年级的同学去旅游,当中就有许多数学问题.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旅游日记,大家请看:。

11月18日晴。

想想看,这些女同学可以分为几组。

反馈,小结。

探究意义。

1,如果这次参加的女同学不是15人,而是16人,分组的结果又会怎样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把结果表示出来.(提示:实在想不出的可以用信封中的圆片来代替)。

2,生独立思考或合作解决。

3,全班反馈: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重点理解横竖式的表示方式及每一步的含义.

4,起名:你能给多出来的数给起个名吗。

探索规律。

设置冲突:如果参加的女同学是17,18,19人呢,分组的结果又会怎样(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观察质疑:那么,(师板,连贯成一串对比算式):。

16÷5=3(个)……1(个)。

17÷5=3(个)……2(个)。

18÷5=3(个)……3(个)。

19÷5=3(个)……4(个)(设置冲突让生自己发现)。

20÷5=3(个)……5(个)。

21÷5=3(个)……6(个)。

22÷5=3(个)……7(个)……。

学生:(当20÷5时,商是4……)。

3,发现规律: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生观察,交流)。

4,全班反馈,得出规律:余数除数。

5,即时练习:(1)如果除数不是5,而是……余数会是几。

(2)51页及52页做一做。

四,看书质疑。

五,解决问题。

我们继续来看刚才的日记:车行驶在路上,导游姐姐还出了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来考我们大家,答对的还有奖品.(模拟出题并兑现小奖品)。

问题是这样的:。

有1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5人,结果怎样。

4,导游姐姐还跟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智摘超级大苹果:(略)。

六,全课小结。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小棒。

一.复习。

1.笔算:6÷3。

指名笔算,反馈是请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名称。

2.分一分,说一说。

1)把10根小棒,每2根一份。

2)把10根小棒,每3根一份。

生动手分一分,回答以下问题:分成了几份?能不能分完?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一份?

生根据分得的结果,分别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她们所表示的意思。

揭题:在平均分一样东西时,结果可能是正好分完,也可能分了之后不够再分成一份,有剩余的。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剩余的情况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如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1)学生用小棒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指名请学生将分的过程完整的口述。

指名列式:7÷3。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7和3分别表示什么?

问:在竖式中,“1”叫什么?(完成横式的板书)。

3)生完整的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2.小结:

1)问:算式中2……1表示什么?想想,如果不摆学具,怎样得到商2?(生讨论,指名说)。

2)因为7里面最多有2个3,所以这里商2比较合适。

问:为什么要用“最多”?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生读题。

2)师: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呢?(生试做)。

指名说,师指出:计算17÷5时,可以想17里面最多有几个5,最多有几个,商就是几。

3)出示竖式1问:这个列的对不对?为什么?

指出:商2,要减去2和5的积10,余下的8里还有1个5,所以17里不只有2个5,商2就小了。

出示竖式2问:这个对吗?为什么?

指出:商4,就要减去4个5的积20,不够减17里没有4个5,所以商4就大了。

小结:商2小了,商4大了,那怎样找出合适的商呢?

2.观察:例题7÷3中的余数1比除数3大还是小?17÷5的余数比除数怎样呢?

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思考、汇报)。

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板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第(1)题:

1)读题,学生按要求动手分。

问: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9里面最多有几个2?还余几?

2)生填写竖式。

3)问:商4是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余数1呢?

第(2)题: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试商的过程。

2.完成第2题。

1)生分组完成,指名板演。

2)生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比一比: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对比说说怎样得到的商?

3.完成3题。

读一读填空。根据这个想法列出完整的竖式。

3.完成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弄清题意后再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

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肠:12;4=3(根)。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学生回答:我想每人分2块,

我想……18;2=9(人)18;3=6(人)。

学生独立完成。

18;4=4(人)……2(块)18;5=3(人)……3(块)。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除法反思

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摆五辨花、探索规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从表内除法的引入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逻辑的活动和思考空间,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学的还不错,但在“发现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时,我是指名学生板书连续的算式,原先是想这样会缩短时间,由于学生在板书过程中没有把各数对齐,使学生没能很快的观察出这个规律,反而花的时间更多,如果由老帅自己来板书可能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数手指的游戏、有趣的思考题等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突出教学的重点,教师改变过去直接教学竖式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尝试写出除法的竖式,由于受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很多学生是仿照加、减法和乘法的竖式的书写格式来写,这是很正常的。教师注意适时点拨,让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评价,从而不断地调整算式的写法,逐步地达到规范。这不仅体现了优化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还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逐步培养她么善于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能力。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小棒成为教学的载体,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反复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在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从而认识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由特殊到一般,并在头脑中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本节课里我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设置悬念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原本很抽象枯燥的,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悬念,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里,激发学习的热情。接着本节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在新课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了一幅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创设联欢会上同学们布置会场的情境,由此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现剩余的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平均分时,剩下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也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检验了学生归纳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积累一些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这一过程,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做到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动眼睛“看”数学、动双手“做”数学。

这样,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且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运用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思做高度统一。拓展练习,体现了数学学习开放性、灵活性、发散性和挑战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整节课前后呼应,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深入地掌握新知,巩固新知。

二、不足之处:、没有重视过程教学。

在除法列竖式环节,由自己板演,缺少探索,应让学生尝试板演,共同探讨,定出写法,这样才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才是教师过程的教学,对于竖式的认识,过分注重名称的认识,忽略了重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商的写法应重点强调对齐数位,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在学生的作业反映中有部分同学出现错误。2、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错误。

对于学生的练习讲解过分重视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常见错误,应该把学生练习错误处集中拿出来,请全体学生一起纠正,避免学生在以后犯同样错误,达到书写与答案的准确性。

总之,自己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数学语言方面要精炼,时间安排上要合理。课堂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好好专研教材,找准每节课的目标与重难点,理清思路,在教学环节中加以达成与突破,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少讲,学生多说,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通过主题图的展示,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使学生感觉到计算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2.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部分知识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之前,先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体现弹性要求。

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教材上呈现了一个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图中显示了一些表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情境,如每棵树之间都插着4面小旗子,跳绳的小朋友每4个人一组,篮球场上每5人为一组,黑板报下面的花每3盆摆一组,这些都为用除法计算提供了素材(因为都是平均分),至于分的结果是整除还是有余数除法,要具体看被除数和除数的数量关系而定。通过这样的情境展示,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就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例1(利用表内除法教学竖式)。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2)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教学时要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1)采用例1情境的延续。

(2)体现弹性要求,可以从图上看出结果,可以写成横式(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重点教学笔算,把横式和竖式对比,使学生了解余数的含义。

(3)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

4.例3(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具体教学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除数不变,改变被除数;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

5.练习十二。

第2题,与例3有所不同,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以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的一种变式练习。

练习中还编排了一些乘加的题目,如第5(4)题、第8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乘加和有余数除法的互逆关系,为利用乘加来检验有余数除法打好基础。

同样体现弹性的要求,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7.p55“做一做”

体现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8.练习十三。

在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合理性。

第5题,其中一个条件隐含在图中(每张桌子能坐4只小动物),解决问题的角度可以不同,可以用乘法算出9张桌子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也可以算出35只小动物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第6、7题都是要注意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第6题,44除以5,商8余4,但实际需要租9条船。第7题,可以在教材问题基础上接着提问“到底需要多少个房间?怎样安排房间比较合理?”让学生以数学的解决为基础再结合实际的因素加以解决。

第8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生活经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能简单地用总的枝数除以每束花的枝数,也不能凭某一种花的情况来决定,而是要分别考虑三种花的情况,再综合解决。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虽然除法竖式在这儿是第一次出现,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要让他们自己探索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教学时,也可以对表内乘除法进行适当的复习。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1.通过分小棒、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操作和有趣的习题,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并喜欢数学。

二年级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地运用表内乘除法进行计算,并且能够熟练地解决有关乘除法问题。本节课课前已经让学生准备学具和预习,已经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继续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还要让学生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

1.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小棒、卡片。

(一)复习铺垫。

1.复习表内除法。

表内除法口算。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表内除法了,并且学的非常棒,老师这里有几道没有写得数的除法口算题,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答一下,读算式并直接说出它的得数。(鼓励)。

2.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喜欢吃草莓吗?儿童节到了,有一个班的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个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个草莓,可以摆几盘呢?同学们可以用小棒代替,摆一摆。6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是不是像屏幕上这样分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请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黑板示范)。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强调单位的书写、算式每个部分的名称)。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同学们在摆果盘的时候发现原来有7个草莓,现在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呢,请同学们再次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7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呢?(巡视指导)。

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不能摆到盘子里?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师:我们把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再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前面示范)。

生:学生写出除法算式。7÷2=3(盘)……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学生汇报。(大家再一起读一遍)。

师:那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剩余一个”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观察课件,找出规律。

有的同学用小棒摆出了这样的规律图,请你接着写出13根,14根,15根的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除数都是多少?

余数都是多少?

余数可能是4吗?余数可能比4大吗?

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拓展---摆五边形,三角形。

2.通过习题巩固认知(课件)。

(四)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长乐市文岭中心小学。

吴玉明。

教学设想: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我把它分成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3、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课堂时间上考虑,我决定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单独一课时进行教学,到第二课时再着力除法的竖式计算,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第三课时进行练习,第四课时再安排解决问题。在本课时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中,我一要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产生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行操作,从而明白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原因。二要注重让学生结合具体操作(画圈或摆学具)中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并结合操作让学生体会试商的方法。

教学目的:

1、在分盆花的情境中理解余数产生的原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初步学会试商的方法。

2、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余数的意义,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试商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

一、谈话,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同学们,过几天就是红星小学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了,这不,三1班同学接到了摆盆花布置会场的任务,来,咱们也来出谋划策帮忙吧!

问:(1)会解决吗?怎样列式计算?(2)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3)师用课件画圈演示,并小结:谢谢**同学帮我们做了下复习。是的,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时,就用除法来计算。

预设:生如果不会,师佯装不信:刚才15盆花,大家很快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商是3,现在变成了23盆花,怎么就不会列式,不会计算了?我不信,你分给我看。(让生图上圈分或用小棒圆片摆分)。

(2)师揭示:同学们,“有23盆花,每组摆5盆,能分几组?”和“有15盆花,每组摆5盆,能摆几组?”一样,都是用除法计算,不同在于:15盆花,每组摆5盆,正好分完,商是3;而“23盆花,每组摆5盆,摆4组后还剩余3盆,不够分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进一步认识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除法算式来表示:23÷5=4(组)„„3(盆)。

(3)你能看懂这个除法算式吗?来说说它的每个数表示的意义。(你能懂得哪几个数的意义就说几个,不懂的让其他同学帮忙)再互相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二、理解余数的意义,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红星小学的三1班同学聪明又能干,很快又搬来了16盆花,这下,小东自告奋勇由他来分组摆,他是这么分的,我们来看看他分得对不对:(课件出示算式)。

16÷5=2(组)„„6(盆)。

问:你对他的分法有什么看法吗?请生上台画圈解释,引导学生明白:余6盆就还可以再分一组,可见商2是不对的。

改正算式:16÷5=3(组)„„1(盆)。

2、那如果是17盆花、18、19、20、21盆花,还是每组5盆地摆,能摆几组,余几盆?你会算吗?看谁算得快(举手回答形式)。课件列出以下算式:

15÷5=3(组)。

16÷5=3(组)„„1(盆)17÷5=3(组)„„2(盆)18÷5=3(组)„„3(盆)19÷5=3(组)„„4(盆)20÷5=4(组)。

引导学生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不做余数就还可以再分。

3、如果我是每组摆7盆花,猜猜余数不可能是几,可能是几。

4、交流:要怎么想才能快速定出这个商,而让余数一定会小于除数呢?(引导学生在用画圈、摆学具的方法中提升到用口诀试商的方法,在对话交流中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

三、练一练。

1、课本练习十二第1、2题,分分填填后交流反馈。

2、它们算得对吗?

17÷3=4„„5。

24÷4=5„„4。

25÷6=4„„1。

3、到主题图中找数学信息,列出用除法计算的式子,集体讲评。

四、联系生活:生活中你见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事例吗?

五、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有余数除法反思

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有5个信息窗。其中包括:平均分,除法的意义、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有关0的除法,除法的简单应用,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青岛版除法初步认识的编排和人教版有所不同。它在第一课时就把两种不同的分法同时呈现。在教学时,一定注意利用动画演示和学生的操作,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不管分的过程是几个几个分的,只要是分的结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而象“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这类的问题中,已经告诉我们每只应分得的个数,可以通过学生动手分和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白,通过分可以知道:能分给几只兔子和几只松鼠,但还是每只分的同样多,也是平均分。最后可以区分二者的不同和本质联系。

《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二教学反思。

信息窗5中说是“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但没有一道题是利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全部是乘加或乘减的应用题让人不可思议。如果让学生按部就班学习的话,就要复习乘法的意义。同时铺垫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长度单位认识米和厘米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的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来认识米和厘米,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于学生人数太多,这一环节准备不够充分,效果不是很明显。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举起你的食指,大家知道一个食指的宽度有多长吗?有些学生准备拿尺子上台测量,但又不知道怎么读尺子上的刻度。我开始引导,老师认为食指有一个一角硬币么长。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你手边的物品来测测纸条的长度,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学习用品测量了食指的宽度,有的说有一个田字格那么宽,有的认为有一支钢笔的宽度么长.....为什么同样的物体,选择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测出的结果会不一样?由此启发学生想到:应选择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去量。虽然学生被老师一直牵着转,但还是体会到了测量需要同一个物品做标准。

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首先让学生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用眼看,把1厘米的长度印在头脑中;用手比划,感知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当学生完成这一流程,已基本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

“用厘米量”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的是“看老师测量的方法对吗?”让学生在老师错误的操作中掌握规范的测量方法,同时在测量之前,让学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由于学生只是初步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但学生对估测很感兴趣。

由于我部分学生年龄偏小,不明白宽度的意思,把食指宽度看成是食指的长度。如何让学生对文字的更好理解,我得好好思考思考。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一)。

在中“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长度单位,如:米(m)、厘米(cm)、毫米(mm)和分米(dm)。学生已经基本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含义。所以在此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学习认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千米的含义。教材先设疑:“1千米有多长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学生熟悉的运动场中的跑道来进行引导: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从而自然而然得出千米和米的关系式:1千米=1000米。教材通过活动安排引导学生对“1千米”进行由概念的认识到具体感知: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最后“做一做”布置了一项校外活动“和老师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长。”来加深强化学生认知。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要建立起“1千米”这一没体验过的观念,难度还是比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先复习,做到温故知新。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复习长度单位“1米”的的感性认知和距离测量,到认识“10米”、“20米”……“100米”、“200米”……最后引出“1000米”。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自然过度“1000米”还可以表示成“1千米”,完成“千米的认识”这一学习目标任务,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这一系列的教学引导活动,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千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对于这些八岁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难想象和接受的,如果只凭我的引导,全靠小学生自己去凭空想象,是不容易达到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需要很多学生身边长距离的实际例子进行想象,所以我让学生通过说说“我家离学校有多远|”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认识,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距离概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二)。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充分考虑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经历,建立“1千米”的长度感性认识比较困难。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和请示学校领导,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请体育教师合作带领学生用一节体育课“远足”到一处安全的公路路段进行“1千米”测量和行走。这样学生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由于学生对户外数学活动的自由感到新奇,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到路边景致,对于长度测量和体验的关注减少了,没有完成测量过程中的长度计数和计算任务,使得学习活动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今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安排好学生任务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每位学生有参与活动的合适任务和内容,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是应用数学的乐趣。

对于这节课时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发挥网络的强大信息功能,用卫星地图的测量工具,让孩子们认识城际间的距离和家乡地理环境的长度,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于长距离的认识获得更多信息。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52(例3)~~p53上的内容。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

2、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准备:水果卡片(不同的水果),鲜花卡片。

一、新课导入。

2、学生摆、问老师、老师答。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图意,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校园情景,认真想一想哪些使可以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课件展示)。

学生提出问题。

2、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b.动手操作:

c.提问思考:

d.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e.你能说说列竖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吗?

(2).教学例题2。

b.仿照例一的方法进行探究,发现有什么不同?

c.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d.尝试列式:23÷5=4(组)……3(盆)。

e.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f.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g.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比较。

观察一组列式,你能发现什么?

a.课件展示。

b.小组讨论。

c.全班交流。

d.小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四、巩固拓展。

1、猜猜看:课件展示,学生猜。

2、拓展题: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选自培智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本节课的教学是在整除的基础上,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一位数除多位数的必备知识,是除法试商的基础。有余数的除法需要试商才能确定正确的商,并且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是学生接触的一种新的除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必须切实学好。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一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书写”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课的重点:弄清“余数”概念。难点:理解余数的特点。

本单元共1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3、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分层目标:

a组能达到上述要求。

b组在a组的带动下弄清“余数”概念。初步学习一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书写。

c组养成安静参与学习的习惯。

八(2)班数学课有学生10名,男7名,女3名。9人能参加集体学习,一人不适应集体学习,他的智商无法测试,是自闭症患儿,他作为c组。其余学生智商在40左右。9人中有7名是弱智的孩子,2位女同学与全班的差距在拉大,计算加减时让她们使用计算器,这样才能跟上大家,这两名学生为b组。5人中两名学生接受能力强,在应用题的理解上较快,能带动其他同学。有三名同学的接受能力稍有不同,但家庭教育的不同,他们掌握牢固程度基本相同。其余2名是自闭症孩子,他们的计算能力较强,理解能力欠缺,容易受其他同学的影响,在应用题的理解上跟不上其他同学,这7名学生为a组。

1、已有的知识经验。

他们已经掌握了百以内的加法、减法以及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与应用题,学完了九九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式,懂得整除的概念。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时,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采用同样的算理来完成教学目标。

2、学习方法和技巧。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是本课的重要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呈现的图案,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求有余数的除法任务。

3、个性发展与群体提高。

同以往的探究算术活动相比,本课题的学习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b组的学生,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对于a组,鼓励大家大胆动手,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主动交流,带动b组、c组一起进步。

1、教法: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把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作比较,理解余数的含义。

2、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摆小飞机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飞机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1、教学具准备:课件、磁性小飞机。塑料小飞机。

2、设计思路。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创设情景,操作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3、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为新知准备。以竞赛的形式学生抢答,为本队争星。说出()里最大能填几?和4道除法文字题。

(二)创设情景,合作探究。用建国60周年阅兵式飞行表演导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摆一摆小飞机列式计算(整除)和一生板演摆一摆飞机,列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比较,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在这里还要通过议一议:剩下的1架飞机还能再分吗?余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难点: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出示了2幅水果图,让学生先看图和算式说图意再填括号;另两道算式题。a组做4题,b组做2题。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